<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年哨所”年代久遠之謂也,黃旗馬隊的守防歷史粗算也足有二百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圖是1910年,新疆伊犁地區邊防部隊的一名將官,騎在馬上正準備出去巡邏。他身穿戎裝頭戴棉帽,背著一支步槍,威風凜凜。后面的建筑,應該是邊防站,條件還是有些簡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9月,搞兵要地志勘測,從霍爾果斯河源地區來到霍城平原防區,沿霍爾果斯河邊防線由北向南進行,第一次走進黃旗馬隊(當時序號為4連)的大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腦海中的“黃旗馬隊”僅有一個“大個子”連長的信息。所以當一個大個子出來迎接時,我不由自主叫了一聲“連長好”的同時,立正向“大個子連長”敬了個軍禮。誰知“大個子”趕忙自我介紹說:“我是通訊員麻振武,連長馬上就到。”此時方才恍然大悟,原來由于連長劉天運個子矮,反取外號“大個子”,故初次見面就鬧出大笑話,令人十分難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個子”連長劉天運后來升任團副參謀長后,回調老家陜西安康武裝部部長任職,就地轉業地方安康市。我到洛陽工作后,他電話告我春節后來洛陽走訪,我喜出望外。然而,過了春節,左等右等聯絡未果,卻突然接到張福和市長(安康老戰友)傳來劉天運噩耗,除了立即傳去沉痛悼念唁電外,唯有仰天哀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9月13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三”事件。根據毛主席指示,周總理連夜召集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開會,宣布林彪叛逃事件,主持研究應付各種情況的應急措施。并親自給全國11個大軍區和29個省、市、自治區主要負責人打電話:“廬山會議第一次全會上第一個講話的那個人,帶著老婆、兒子,坐飛機逃往蒙古人民共和國方向去了!你們要聽從黨中央、毛主席的指揮,從現在起,立即進入緊急備戰。”因林彪外逃91.3事件,全團進入緊急戰備。不久“林彪外逃”文件,從連以上黨員干部傳達到全團,開展批林整風運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此形勢下,1971年11月4日至21日,陪同伊犁軍分區政治部楊玉濤主任一起來到黃旗馬隊(4連),向全體黨員傳達貫徹:197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以57號文件發布的《關于林彪叛國出逃的通知》、1971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以65號文件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擴大傳達林彪事件的通知》,197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以67號文件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向全國群眾傳達林彪叛黨叛國事件的通知》等三個文件,開展批林整風活動和路線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連隊在編干部10人、戰士40人。時任連隊干部有指導員湯來貴、連長劉天運,副指導員王光增、楊天平,副連長邱廣清、李鳴通,排長李文獻、許殿文,司務長高芳斌,軍醫何興杰等。參加的戰士黨員有一班長韓西來、二班長韓順民、三班長趙自民、四班長王振福、五班長陳文德、文書麻振武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五班長陳文德系我新安高中低一級的同學,一班長韓西來也是1968年兵同鄉。韓西來1973年退伍后,在農村奮斗十年,憑借部隊的新聞報道功力,于《河南日報》初試鋒芒,先后被縣公安局、民政局、廣播局錄用。1985年恰逢成立《豫西日報》(后為《三門峽日報》),正式走上專業新聞記者、報社編輯之路,登上人生巔峰。2019年4月,由《團結出版社》出版了他的1200千字功績居著《黃河邊的兒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部分干部戰士在黃旗馬隊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10月30日,陪同團張清云副政委到黃旗馬隊,宣傳貫徹全國第16次公安會議、全軍及軍區保衛工作會議精神,借鑒兄弟單位預防政治事故經驗教訓,提高認識,切實做好預防政治事故工作,確保內部純潔、安定。在座談會上劉天運連長、蔡廷華排長、高芳斌司務長分別代表連、排及業務干部,積極發言座談,結合實際擺問題,訂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為迎接團黨代會召開于1980年6月27日至30日,在黃旗馬隊邊防連開展黨支部、干部隊伍專題學習整頓,調研總結先進事跡。集中3天時間,對由連干、排長等6名委員組成的黨支部建設,核心是圍繞領導班子團結、黨風方面,召開了3次座談會,個別談話14人次,還聽取了每個團員青年對黨支部及黨員的意見及書面測評。參加座談的連隊干部有連長雒生金,指導員王友權,副連長張景義、岳培民(借調團營建辦),副指導員宋仕鵬,排干王國懷、王國成,軍醫梁隨興等;戰士有一班長許元明、班副代小忠,二班長劉出關、班副馬文民,三班長唐先明、班副黃志云,四班長唐新民、班副岳衡中,五班長張金龍、班副王常明,六班長劉知亮、班副王平讓,炊事班副班長劉其坤,戰士報務員彭章武、陳俊民,駕駛員徐和平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過支委會,連務會,個別談話,實地實事考察等形式,形成反映連隊一班人先進事跡的調查報告,經過黨支部集體審閱修改后,向團黨委匯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旗馬隊一年一個臺階,跨入先進連行列,關鍵是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其黨支部建設的主要特點是:一年學“準則”,黨風大轉變;團結一條心,擰成一股繩;樂為革命吃苦,不向名利伸手;把戰士時刻放在心上。最后,形成《關于黃旗馬隊邊防連黨支部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上報推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2月“回頭看”再次來到黃旗馬隊,檢查評估去年整頓效果、總結經驗,寫出調查報告《一年學準則,后進變先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3、4月間,與分區賈光勝政委一起,接連兩次在黃旗馬隊培養、總結兩用人才典型。4月29日,全分區36位團營連主官,參加黃旗馬隊兩用人才現場會。接著,于6月18日在該連又召開了全分區后勤建設現場會。黃旗馬隊邊防連,一步一個臺階,名震伊犁邊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8月22、23日,來到黃旗馬隊聽取匯報,現場解決問題。在位干部王允芳、王文杰、王國懷等。主要解決連干頻繁交接中的連續性、穩定性、創造性開拓新局面,以及嚴格自我要求、相互配合等。連隊副業生產、伙食保持正常狀態。養羊200只,除過20多只羊羔外其余上山到夏牧場;存欄豬11頭;雞20多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轉業前,最后一次巡查邊防線,站在高高的哨樓下,古烽火臺邊,向黃旗馬隊告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伊犁防區邊防哨所,冠名歷史悠久、且一直延續下來的,非黃旗馬隊莫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說起百年哨所黃旗馬隊,至少得追溯至唐朝時期,那時就有昆陵都護府的軍隊在此駐防。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統一了西域,清政府從內地抽調八旗軍移駐伊犁,設立卡倫以求固邊戍防,其中正黃旗一支馬隊就駐扎在這里,防地因此而得名“黃旗馬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稍加具體點說,乾隆年間清朝政府為平定準噶爾叛亂,抽調東北布哈特八旗達斡爾、鄂溫克官兵各500人,以“索倫營”名義編入西征軍中前往伊犁等地戍守邊塞。這就是“索倫營”的來歷,而我們說的翁闊人就在其中。1763年清政府將永戍伊犁的達斡爾人編入索倫營,并設領隊大臣,承擔起換防喀什噶爾和塔爾巴哈爾的任務。自此,滿營與伊犁四營成為保衛西北邊疆的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統一了西域,清政府從內地抽調八旗軍移駐伊犁,設立卡倫以求固邊戍防。1779年(乾隆44年),伊犁將軍伊勒圖,再次籌建霍爾果斯河駐防設施。其中之一就是設置察罕鄂博卡倫,并配置有正黃旗的一支馬隊,駐地名稱“黃旗馬隊”名稱由此而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察罕鄂博卡倫周邊地形復雜、水網密布,以阿克炮臺為中心,清朝在這里部署了主要防守力量,構成了當時重要的防務工事體系。 清朝的黃旗馬隊管轄的邊境線比現在長得多,他們巡邊一次,要一個月,不僅要騎上馬,帶上帳篷,還得趕上牛羊作為給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防區內仍遺存著“一卡三臺五樹”歷史遺跡,即:察汗鄂博卡倫,烽火臺、黃北瞭望臺和阿克炮臺、喬老克炮臺,及具有數百年歷史的五棵古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察罕額博卡倫遺址位于黃旗馬隊邊防連西南側,遺址為黃土夯筑而成,方形,邊長50米左右,呈土壟狀,殘高3米,南側開門。整個卡倫遺址城內城外滿鋪旱葦,已將遺址完全遮蔽。原來邊防連隊營房內還有一處墩臺,臺上有建筑殘跡。卡倫東側500米處的高地上有瞭望臺一座,為卡倫附屬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烽火臺,就在如今邊防連磚哨樓的下面,僅存一個小小的傷痕累累之夯土堆,無聲地訴說著守防歷史的風雨滄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北瞭望臺距黃旗馬隊邊防連直線距離3公里,處在一個60平方公里大蘆葦蕩的中央。冬天氣溫達零下30攝氏度,雪最厚時,沒過了巡邏官兵大腿根。哨所官兵就穿著笨重的大頭鞋,戴著厚厚的棉帽巡守。短短的3公里路程,每次至少要走一個多小時。常常,官兵渾身大汗,防寒面罩上卻白霜一片,靴子早被凍得像鐵疙瘩一樣結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北瞭望臺,孤獨地矗立在偌大的蘆葦蕩之上。冬季,長毛風刮起,哨樓上極冷,即便穿上大衣、裹上棉衣、套上絨衣、穿上保暖內衣,還常被凍得瑟瑟發抖。瞭望臺外延10公里,仍舊荒無人煙。站哨,除了孤寂外,就是渴。每次,官兵都要帶上一個保溫壺。可這里的溫度太低,還沒喝幾口,壺里的熱水就凍成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正常觀察外,官兵們節日期間還要進行夜間潛伏和巡邏。每次潛伏,至少3個小時。冬天潛伏時,腳趾常被凍得失去知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蘆葦蕩是野豬、豺狗和狼的樂園。與哨所毗鄰的62團場,曾有多人被襲擊。執勤時,官兵經常與野獸不期而遇。因處在邊境,按規定不得開槍,官兵只能高聲嚇唬。這里的蚊子種類多、毒性強。穿著厚厚迷彩服的官兵,潛伏不到十分鐘,身上就被咬透,3個月都無法消腫。這里還有沙漠虎蛇和蝮蛇,毒性大。潛伏時,官兵身邊有時會突然冒出幾條蛇。為了防止被咬,官兵自制了驅蛇器。哨所還對官兵逐人進行咬后自救、互救的專項訓練、考核,以防不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克炮臺是清朝伊犁河谷邊防的中心炮臺,比喬老克炮臺晚建60年。阿克炮臺地形復雜,水網密布,以阿克炮臺為中心炮臺,清朝在這里部署了主要防守力量,封鎖沿邊一線,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防務工事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得不提的是,在阿克炮臺南面原有一個喬老婆哨所,在這個很俗名字背后卻記述著一個悲壯的故事。大約是100多年前一個血色的黃昏,一位姓喬的哨長在統領官兵與入侵之敵浴血奮戰數日后不幸犧牲了,他手下的弟兄們見此斗志大減,有人嘀咕著要朝內地撤退。這時,跟喬哨長“隨軍”邊關的老婆站了出來:你們要還是男人就跟著我上!于是,一群身上流血眼中噙淚的漢子,在喬哨長老婆的指揮下,始終沒有退讓一步,最終把侵略者趕了出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著名的喬老克炮臺遺址,其實就是原來尊稱之“喬老婆炮臺”,傳到今天變成了“喬老克炮臺”。喬老克炮臺遺址位于兵團四師63團場。黃土夯筑,基本呈方形,南北長4.8米,東西寬3.8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史車輪滾到1962年5月伊塔事件后,就在大清黃旗馬隊附近,始建黃旗馬隊邊防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黃旗馬隊”之振興,還緣于1968年那場大雪。整整連續下了十天,積雪達一米多深,附近62、63團場邊境連隊地窩子(簡易房屋)墻倒屋塌,人畜斷糧無草,道路封堵,與世隔絕。邊防站全體指戰員傾巢出動,挖雪開路,挨戶送去救急糧草。繼而與團場職工攜手苦戰一個多月,最終勝利戰勝雪災。因救災有功,邊防站被新疆軍區樹立為擁政愛民、軍民聯防標兵,聞名遐邇。《人民畫報》記者來到新疆,特意前往黃旗馬隊采訪,一張麻云田等巡邏蘆葦蕩的巨幅照片刊登在《人民畫報》封底,引起人們對邊防軍人關注與敬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黃旗馬隊邊防站,仿佛是伊犁防區唯一一個編制有指導員的營級站。1969年7月整編中,最后一任教導員栗壽山先調任霍爾果斯檢查站副政委、繼任我獨二團政委,最后一任指導員仵幫杰首任二團一營副教導員,繼任教導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編中,由英塔爾、黃旗馬隊、三道河三個站點,編為步二團一營二連,連部設在黃旗馬隊,連長傅天鵬、指導員叫湯來貴。1970年4、5月間由原來的“一連多點”改為“一連一點”,黃旗馬隊改為二團一營四連,連長劉天運,指導員湯來貴。1975年整編,正式改稱為邊防八團“黃旗馬隊邊防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旗馬隊邊防連北與英特爾邊防連、南與三道河邊防連為鄰,擔負著沿霍爾果斯河邊防一線的戍邊衛國神圣使命。建站之初黃旗馬隊巡邊戰士是在一棵大柳樹上觀察,后來修建了第一座木哨樓,1974年換成了磚混哨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紀70年代初,是中蘇交惡白熱化時期。當面蘇軍阿拉騰庫勒、584哨所不斷騷擾滋事,坦克、裝甲車隔三岔五出動邊界演習。黃旗馬隊戰士在港汊、蘆葦灘中執勤、巡邏,須百倍警惕潛伏在身旁、腳下蘆葦深處之蘇軍的槍口、刺刀,稍不留神將遭受伏擊,戰事一觸即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近3000年的時間里,騎兵主宰了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并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在坦克出現之前,沒有一個兵種曾創造過像騎兵的輝煌,也沒有一種動物與人類戰爭如此密切。隨著熱兵器時代的來臨,騎兵似乎退出了歷史舞臺。1985年,根據中央軍委裁軍百萬的戰略決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消失,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了部分騎兵單位,黃旗馬隊就是少數保留軍馬的邊防連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軍馬于現代條件下,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地形復雜,沿著河岸并沒有順暢的巡邏道,在沒有巡邏道的地方就只能步行或者騎馬。編制軍馬,必然有飼養、訓練、巡邏等。連隊堅持馬術訓練科目,比如馬上斬劈、乘馬射擊、跨越障礙、馬場馬術、乘馬巡邏等。黃旗馬隊之高超的馬術技藝,具有歷史傳統,時至今日仍然是邊防部隊的驃騎先鋒。副連長王國懷的飛馬抓捕、立馬劈刺動作表演,成為到黃旗馬隊視察、蹲點首長必看科目,令參觀者驚嘆叫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旗馬隊防區蘆葦叢生,樹木茂密,邊境線沿河延伸,沼澤遍布。春季,這里洪水泛濫,巡邏路常常被攔腰沖斷,車馬無法通行,戰士們便踩著不知深淺的河道摸索前行。7級以上的大風會把沿線的楊樹吹斷,官兵們時常一邊清路,一邊巡邏。冬天,暴雪肆虐,刺骨的寒風能將外出執勤的官兵凍透、凍僵。厚厚的皮大衣、各類防寒護套在自然環境面前失去了作用。秋季,上萬畝蘆葦蕩成了蛇鼠的天堂,每次潛伏,官兵都要帶上防蛇藥品和自制的驅蛇棍。夏天,這里的蚊子成災,成為“蚊蟲王國”,“三個蚊蟲一盤菜、七只蚊子咬死牛”是對這里最好的描述。每天點名的時候,戰士們不能亂動,隔一小會兒班長就會讓戰士們活動一下。這個時候,大家不是拍蚊子,而是像洗臉一樣用手去抹,每個人手掌上滿是蚊子和血跡。蘆葦蕩里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戰士們總是穿著“防蚊服”巡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極端艱苦的環境,考驗、磨練守防官兵的堅韌與犧牲精神,連隊建設逆勢而上,連續獲取豐碩成果,聞名全團、軍區及全國。連隊1980年榮獲團先進黨支部,1984年先后被團和分區樹立為“兩用人才”標兵連。黃旗馬隊邊防連團支部1985年1月被中央綠化委員會、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少年綠化祖國突擊隊"光榮稱號。1985年元月21日,團工委在黃旗馬隊邊防連召開了邊防連隊文化娛樂活動現場觀摩會,《關于召開文化娛樂活動現場觀摩會的情況簡報》內部報告經軍分區上報北疆軍區,并轉發各部隊。與此同時,干事張險峰《哨卡舞會》新聞稿,刊登在1985年4月22日《解放軍報》,開創邊防連隊新生活之先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旗馬隊戰旗飄飄,人才輩出,先后涌現出栗壽山、劉秉銀、麻云田、劉天運、楊德清、王友權、閻文順、麻振武等30多位縣團以上領導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代表性旗幟是時任我團政委,后晉升中央候補委員、新疆自治區委副書記的栗壽山首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霍城縣支左,任革委會主任時的栗壽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栗壽山同志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西省定襄縣神山鄉神山村,1945年7月在察哈爾省沽源縣二區大二號村參加八路軍,194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黃旗馬隊教導員,我團政委,中共和田地委、塔城地委書記,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常委兼烏魯木齊市委書記。1985 年起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1982年、1987年分別在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委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旗馬隊一代代官兵,傳承“戈壁灘上鑄軍魂,蘆葦蕩里寫春秋”的百年哨所文化,成就“與卡倫(哨卡)比堅守,與古人比奉獻,與蘆葦比扎根,與自然比和諧”的守防精神,爐火純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多年的歷史變遷,而今的黃旗馬隊,盡管兵不再是當年的兵,鋼架哨樓取代了昔日的土炮臺,哨所卻依然履行著百年前的職責,忠實堅守著祖國疆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盡滄桑的烽火臺依然矗立在黃旗馬隊邊防連營院北側,一旁高聳巍峨的哨樓與其遙相呼應,久經沙場的衛國勇士,一馬當先,馳騁在祖國的邊防線上!</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SHOW|
运城市|
稷山县|
喀喇沁旗|
博客|
通榆县|
孟连|
将乐县|
洛扎县|
玉树县|
廉江市|
古田县|
玉山县|
荣成市|
成武县|
湖北省|
东港市|
阿巴嘎旗|
苏州市|
潜山县|
池州市|
深泽县|
新绛县|
台南县|
斗六市|
阿坝县|
梅州市|
当阳市|
吉林省|
酒泉市|
宾川县|
南康市|
满洲里市|
海原县|
中卫市|
电白县|
库伦旗|
吉木乃县|
德昌县|
化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