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省級社科聯(lián)調(diào)研課題對歷史文化的認可

焦傳研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河南溫縣陳家溝古碑刻調(diào)查研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張保民 周瑞花 宋艷陽&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焦作市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本文為 2022 年河南省社科聯(lián)、河南省經(jīng)團聯(lián)調(diào)研課題(SKL-2022-1861)的階段性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摘要:溫縣陳家溝位于溫縣城東 5 公里的清風嶺上,南臨黃河。陳家溝古稱常陽村,明初陳卜一家自山西洪洞遷居于此,至清初改名陳家溝。明末清初陳王廷創(chuàng)造太極拳以來,陳家族人世代耕讀習武,至今陳家溝已是舉世聞名的太極拳發(fā)源地,著名的武術之鄉(xiāng)。陳家溝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村內(nèi)散布著許多明清以來的古碑刻、古民居。古碑刻包括寺廟碑記、墓志、墓表、圣旨碑、節(jié)孝牌匾等多種類型,數(shù)量眾多,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僅是陳家溝厚重歷史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太極拳發(fā)展演變的物證,更是黃河文化的燦爛結晶。文旅、文物、史志、鎮(zhèn)村政府等部門需要協(xié)同合作,保護好、研究好這些古碑刻,挖掘其深厚的內(nèi)涵和價值,傳承太極文化,講好黃河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關鍵詞:陳家溝;古碑刻;調(diào)查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是舉世聞名的太極拳發(fā)源地,也是新興的旅游勝地,每日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太極拳愛好者絡繹不絕。陳家溝地處溫縣城東 5 公里、黃河下游北岸清風嶺之上,是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村。村西有陳家溝遺址,從原始社會龍山文化,延續(xù)到西周東周漢代,南水北調(diào)中線干渠從遺址穿過,經(jīng)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灰坑、墓葬、陶窯、居穴、水井、錢幣等數(shù)量眾多。[1]同時,陳家溝村內(nèi)現(xiàn)存許多明清時期古民居、古碑刻,都在無言地訴說著陳家溝曾經(jīng)的輝煌歲月和世事滄桑。</p><p class="ql-block">陳家溝的古碑刻,主要包括玉皇廟碑刻、古勝寺碑刻、墓志、墓表、節(jié)孝牌坊、圣旨碑等多種類型,數(shù)量眾多。這些碑刻,記載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也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水平,有的涉及陳家溝的前身常陽村,有的涉及宗教文化,有的涉及陳氏族人科考做官,有的涉及名人撰文書丹,有的涉及太極拳史。毫無疑問,這些碑刻都是陳家溝悠久厚重歷史的體現(xiàn),是黃河文化博大精深的結晶,是陳家溝太極拳發(fā)展演變的物證。2017年以來,焦作市文物工作者多次前往陳家溝,對陳家溝村現(xiàn)存民國以前的古碑刻進行搜集調(diào)查,并做初步整理研究。</p><p class="ql-block">一、玉皇廟碑刻</p><p class="ql-block">陳家溝玉皇廟始建于明代,民國 22 年《溫縣志稿》記載:“玉皇廟(十二)……一在縣東陳溝。”目前明清古建筑已毀,在玉皇廟遺址上新建有幾座現(xiàn)代建筑。玉皇廟內(nèi)現(xiàn)存 6 通明清時期的碑刻,明代 2 通,清代 4 通。據(jù)明清碑文記載,玉皇廟至少有玄帝殿、關王殿、廣生殿、藥王殿等諸多殿宇,其內(nèi)神像金妝燦爛,是溫縣古代一處著名道教圣地。</p><p class="ql-block">明 創(chuàng)建玉皇廟碑</p> <p class="ql-block">此碑豎長方形,高 109.5 厘米,寬 73 厘米,厚 17 厘米。現(xiàn)存于陳家溝玉皇廟內(nèi)。(圖 1)碑刻立于嘉靖十四年(1535 年)。碑無榜題,根據(jù)內(nèi)容擬名為“創(chuàng)建玉皇廟碑”。碑文記載神話傳說,披露自明弘治八年(1495 年)陳原聽天母所言,透了天機,立志修廟。弘治九年,沿門募化,至弘治十一年,歷時近 4 年才完工。并記載弘治十二年溫縣大旱,縣尹來廟求雨,得以靈驗,大雨滂沱,尹正戴雨而歸。據(jù)此碑所載,陳家溝玉皇廟始建于明弘治八年。</p><p class="ql-block">明 創(chuàng)建關王殿碑</p><p class="ql-block">此 碑 長 方 形,長 85 厘 米,寬 45 厘 米,厚12.5 厘米。四緣刻卷草紋。(圖 2)碑文記載溫縣太平鄉(xiāng)常陽村民創(chuàng)建關王殿,并記載本村施財人名單,是明代陳家溝村玉皇廟創(chuàng)建殿宇的重要石刻資料,時間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 年)。</p> <p class="ql-block">清 金妝廣生殿神像碑</p><p class="ql-block">此碑高 161 厘米,寬 60 厘米,厚 23.5 厘米。碑額橫向刻“萬載流傳”四字。(圖 3)碑文記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陳家溝村民捐資金妝廣生殿內(nèi)神像的事跡。</p><p class="ql-block">清 重修寢宮殿碑</p><p class="ql-block">此碑為玉皇廟重修寢宮所立之碑。碑文記載乾隆年間郭姓老嫗及濟源段氏等人遠方募化,重修寢宮殿的事跡,立碑時間為乾隆三十八年。碑文字淺小,保存不佳,高 112 厘米,寬 42 厘米,厚 12 厘米。(圖 4)現(xiàn)存于陳家溝某居民家中。</p> <p class="ql-block">清 重修藥王殿金妝神像碑</p><p class="ql-block">此碑高 168 厘米,寬 62 厘米,厚 24 厘米。碑額刻“萬善同歸”,碑文受到破壞,文字泐損不清。(圖 5)碑文記載道光年間重修藥王殿金妝神像所花費以及捐資善士的名單。</p><p class="ql-block">清 常陽古跡碑</p><p class="ql-block">陳家溝原名常陽村,明朝初年,陳卜率家族從山西遷至常陽村居住,后裔子孫繁衍壯大,因村中有幾條大溝,故改村名為陳家溝村。后據(jù)村中老人言,此碑原在玉皇廟內(nèi),后陳列于太極拳博物館展廳。“常陽古跡”系指玉皇廟乃常陽村的古跡。此碑刻于道光十四年,長約 60 厘米,寬約35 厘米,末尾題名看不清楚。(圖 6)</p> <p class="ql-block">古勝寺,系溫縣古老的佛寺。據(jù)明萬歷五年(1577 年)《溫縣志·寺觀》記載:古勝寺,在常村。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溫縣志》記載,古圣寺,在陳家溝。民國 22 年《溫縣志稿》記載,古勝寺,在縣東陳溝。可見古勝寺至少在明代已有。歷代縣志或寫成古勝寺,或寫成古圣寺,從清乾隆四十八年金妝古勝寺佛像碑文來看,應為古勝寺,且清乾隆年間古勝寺規(guī)模宏大,殿宇森然,信士眾多,香火旺盛。古勝寺的毀壞年代,根據(jù)有關歷史文獻及民間傳說,應毀于 1853 年太平天國的戰(zhàn)火。古勝寺遺址在今陳家溝村南水北調(diào)中線干渠橋頭北側。地當南北要沖,商旅不絕,寺廟規(guī)模宏大,殿宇眾多。目前僅存兩塊碑刻殘石,以及一尊趺坐于八邊形束腰底座的無頭石佛。石佛暫在玉皇廟偏殿供奉,信眾給石佛接上了頭,并重新金妝一新。</p><p class="ql-block">清 金妝古勝寺佛像碑</p><p class="ql-block">金妝古勝寺佛像碑僅存兩塊殘石,應為同一碑的上半截,已斷裂兩塊,中有殘缺。每塊殘碑高 49 厘米,寬 29 厘米,厚 30.5 厘米。碑為方形,上緣刻 6 厘米寬六邊形花紋帶,兩側邊緣刻 6 厘米寬的龍戲火珠紋。(圖 7、圖 8)</p> <p class="ql-block">從殘碑文字來看,古勝寺規(guī)模宏大,有大殿、伽藍殿、韋馱殿、中大殿、中殿、前殿等眾多殿宇。此古勝寺金妝佛像碑厚度超過 30 厘米,而且碑刻正文字體比較大,每個字尺寸 3 厘米左右,文字工整深峻,花紋精美細致,從而可見古勝寺的規(guī)模及宏偉盛況。</p> <p class="ql-block">三、圣旨碑</p><p class="ql-block">陳家溝村原有 4 通圣旨碑,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與其他碑刻被推倒掩埋在村東溝橋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9年 3 月,陳家溝陳氏二十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非遺傳承人、退休干部陳沛林和家族理事會會長陳一華率鄉(xiāng)親,自籌資金在東溝打撈出古碑 6通,</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分別是陳于階(九世,陳王廷之兄)、陳庚(十世)、陳步蟾(十四世)、陳德璠(十五世)、陳本汪(十六世)的墓碑,和嘉慶元年(1796 年)誥封陳繼參夫妻(十二世)的圣旨碑,其歷史價值不菲,重新豎立在陳家溝祖塋。另一通陳毓英圣旨碑現(xiàn)存村內(nèi)機井院內(nèi)。</span></p><p class="ql-block">陳繼參圣旨碑</p><p class="ql-block">此 碑 高 208 厘米, 寬 70 厘 米, 厚29 厘米;碑首高 99厘 米, 寬 80 厘 米,厚 31.5 厘 米。碑 首鐫刻雙龍紋,圭形龕內(nèi)刻“皇清”二字。(圖 9)此碑系嘉慶元年誥賞陳步麟祖父祖母的圣旨碑。據(jù)《永年縣衛(wèi)生志》記載,懷慶府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二世陳繼參于明崇禎七年,在直隸省廣平府西大街道北創(chuàng)建“太和堂”藥店門面三間。陳步麟系陳繼參之孫,捐職直隸州同,敕贈文林郎。他承續(xù)祖業(yè)經(jīng)營太和堂藥店達鼎盛時期,使四大懷藥名揚天下。太和堂當時與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齊名于海內(nèi)外,“三堂”是河北安國藥市的最大買主,每當安國藥市開張,“三堂”缺一不開市。清廷為表彰陳家溝陳氏家族對國藥之貢獻,敕贈陳步麟的祖父為儒林郎,祖母為安人。此圣旨碑即為嘉慶元年表彰賞賜所立。陳步麟之子陳德瑚繼續(xù)經(jīng)營太和堂,當時楊露禪以推賣煤土為生,平日給“太和堂”藥店送煤土和糧食等,后留在藥店做工。陳德瑚見楊露禪聰明伶俐,儀表俊秀,收為義子,帶回陳家溝家中做工。時有太極拳宗師陳長興(1771—1853 年)借用陳德瑚側院教授子弟學拳,楊露禪觀看學習,久之竟有所得。陳長興發(fā)現(xiàn)后,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收楊露禪為徒。楊露禪十八年中三下陳家溝學拳,深得陳氏太極拳精髓。學成后,他先在家鄉(xiāng)永年教授太極拳,后由陳德瑚等人將其推薦于北京授拳,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楊露禪在教拳中將陳氏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改編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后經(jīng)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氏太極拳。武禹襄也非常喜愛太極拳,楊露禪不肯輕授,武禹襄僅了解大概,后又經(jīng)“太和堂”藥店介紹到陳家溝拜陳長興學習陳家溝拳,因陳長興老病臥床,陳德瑚將武禹襄推薦到同族陳清平處學習陳氏太極拳。因此,楊氏、武氏太極拳的誕生均與“太和堂”藥店和陳德瑚的呵護分不開。這通陳繼參圣旨碑,是陳氏太極拳發(fā)展演變的珍貴史證。</p><p class="ql-block">陳毓英圣旨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已殘,殘高 113 厘米,寬 72 厘米,厚 32 厘米。碑首缺失,碑身上部有殘,碑上文字有 所 殘 損。(圖 10)</p> <p class="ql-block">據(jù)碑文內(nèi)容,系嘉慶元年敕封陳毓英的圣旨碑。據(jù)陳氏家譜記載,陳毓英為陳家溝陳氏十三世,嘉慶元年正月,88 歲的陳毓英與其堂叔、85 歲的陳善,參加了太上皇乾隆舉辦的千叟宴。陳家溝村曾發(fā)現(xiàn)一合陳善之孫陳登封墓志,現(xiàn)陳列于中國太極拳博物館展廳內(nèi),志文記載:“祖諱善,字嘉謨,候選按察司照磨,千叟宴與宴叟。”墓志所載,可證實陳氏家譜所記不虛。</p><p class="ql-block">四、墓志</p><p class="ql-block">陳家溝村的墓志現(xiàn)存不多,分別收藏在村民家中和溫縣博物館內(nèi),都為清代墓志。其中陳登封墓志展示在太極拳博物館展廳。</p><p class="ql-block">清 陳登封墓志</p><p class="ql-block">陳登封,名步升,字登封,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 年),享年 69歲。其墓志 1975 年出土于陳家溝,一合兩石,均為方形,均長 60厘米,寬 56厘米,厚 12厘米。(圖11、圖 12)蓋為盝頂,上刻“登封陳公墓志”六字。志文記載其祖父陳善參加乾隆太上皇千叟宴的事跡:“祖諱善,字嘉謨,候選按察司照磨,千叟宴與宴叟。”</p> <p class="ql-block">清 陳瑞田墓志</p><p class="ql-block">陳 瑞 田, 清 代 溫 縣 陳 家 溝 人, 生 于 乾 隆二十八年(1763 年),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 年),享年 77 歲。事親孝謹,濟急拯難。醫(yī)術精湛,尤精小兒痘疹,是當?shù)氐赂咄氐拈L者。其墓志一合兩石,志蓋以志石子母口扣合。志蓋及志石均長 70.7 厘米,寬 61 厘米,厚 13 厘米。志蓋盝頂長 65.5 厘米,寬 56 厘米,上刻“陳公墓志”四字楷書。志文分別刻在志石一面和志蓋底面。(圖13、圖 14、圖 15)此墓志 2017 年春于陳家溝村北崗地東北角耕地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陳家溝某居民家中。</p> <p class="ql-block">墓志撰文者毛樹棠(1780—1845 年),字蔭南,號芾村,武陟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 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四年(1824 年)大考一等,晉侍讀,累升內(nèi)閣學士,數(shù)掌文衡。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補禮部侍郎,旋授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晚年以病告歸,卒六十六歲。二子:毛昶熙、毛亮熙。著作有《沁善堂文集》等。工于書法,無論草書、行書、楷書均有極高水平,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寫志文時,毛樹棠任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可以看出毛樹棠的歷官過程。墓志書丹者栗毓美(1778—1840 年),字含輝,號箕山,又號樸園。山西大同渾源人。歷任知縣、知州、知府、糧鹽道、開歸陳許兵備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護理河南巡撫。道光年間曾任溫縣知縣,道光十五年任河東河道總督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軍務。道光二十年(1840 年)二月病故于治河工地。因治理黃河有功、辦事實心,道光帝賜謚“恭勤”,被民間譽為河神大王,今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內(nèi)供奉有河神栗毓美的神像。</p><p class="ql-block">清 陳本浩墓志</p><p class="ql-block">此墓志前文志石缺失,只存志文后半部分,志主姓名不詳。長 64厘米,寬 30厘米,厚 10厘米(圖16),現(xiàn)存溫縣博物館。志文末記載“增廣生員宗愚弟河陽書丹并篆蓋”,據(jù)《溫縣志稿》“趙堡寨”詞條下,有“增廣生員陳河陽所撰碑記可憑”,可知書丹者姓名為陳河陽。據(jù)趙堡村陳清平墓志記載:“生二子,長河陽。”可見此陳河陽即陳清平之長子,故可知志主姓陳,經(jīng)查陳家溝陳氏家譜,有陳氏十六世陳本浩,其子為慶祚、慶祓、慶祐,慶祓二子:志虞、志商。慶祐二子:志夏、志周。慶祚無子,過繼志夏為嗣。兩相對照,志主為陳本浩無疑。陳本浩為陳步蟾之孫、陳德璜之子。</p><p class="ql-block">清 陳步蟾墓志</p><p class="ql-block">蓋陳步蟾,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甲午科舉人,任湖南麻陽縣知縣。民國 22 年《溫縣志稿》有記載。《同治新修麻陽縣志》記載:“陳步蟾,陳家溝人,字履青,乾隆甲午舉人,湖南麻陽縣知縣,戊申鄉(xiāng)試同考官。”陳步蟾墓“文革”期間被挖開,目前僅存墓志蓋保存在其后人家門口。志蓋方形盝頂,長寬均為 65厘米,厚 9厘米。蓋頂刻“墓志”楷書二字,蓋底篆刻“敕授文林郎甲午科舉人湖南沅州府麻陽縣知縣戊申科鄉(xiāng)試同考官履青陳公暨元配敕贈孺人王孺人繼配孺人李孺人合葬墓志銘”7 行 54字。(圖 17、圖 18)陳氏家譜資料顯示,陳步蟾十分高壽,享年約 110 歲,可能與之習練太極拳有關,也可能與長期生活在“長壽之鄉(xiāng)”麻陽縣有關。惜志石流失無存,難以得知陳步蟾生平事跡與生卒年。</p><p class="ql-block">清 陳公墓志</p><p class="ql-block">蓋陳公墓志蓋,僅存志蓋,志石丟失無存。蓋為方形,盝頂,長 65 厘米,寬 56 厘米,蓋頂刻“陳公墓志”四字,四剎光素無紋。(圖 19)據(jù)了解,此墓志蓋原在陳家溝村外路邊,現(xiàn)存溫縣博物館。至于志主是何人,尚需新的資料來考證。</p> <p class="ql-block">陳楷墓志</p><p class="ql-block">陳楷,系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其曾祖父為參加千叟宴的陳善,祖父為陳毓錦,父為陳步升(陳登封)。此墓志從內(nèi)容來看,似乎是墓碑的內(nèi)容格式,但從實物形式來看,是墓志無疑。陳楷墓志系青石制作,子口,原來應該有蓋(已不存),長 50 厘米,寬 48 厘米。(圖 20)現(xiàn)存于太極拳祖祠。陳氏家譜載陳楷的兒子名之翹,而此墓志記載的是之喬,兩相對照,應該以墓志為準。</p><p class="ql-block">五、墓碑墓表</p><p class="ql-block">陳家溝清代墓表墓碑現(xiàn)存比較多,大部分在陳氏祖塋墳前,少數(shù)幾個散落在街巷路邊。</p><p class="ql-block">陳起秀墓表</p><p class="ql-block">陳起秀,系陳家溝第八世,生活在明晚期。有子八人:輔國、善國、宣國、開國、佐國、柱國、翼國、翰國。此墓表系康熙七年歲次戊申(1668 年)其子孫所立。墓表書法為行草字體,書法流暢飄逸,系陳起秀第三子宣國 82 歲時所書。由此可見陳氏族人由于長期練武,年高體健,且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書法水平很高。此碑已經(jīng)斷裂成三塊,高 100 厘米,寬 47.5 厘米,厚 13.5厘米。(圖 21)現(xiàn)存于陳家溝村內(nèi)。</p><p class="ql-block">陳卜墓碑</p><p class="ql-block">陳 卜(1330— 1410 年),明 洪 武 五 年(1372 年) 由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遷居至河南懷慶府東南的陳卜莊。洪武七年因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陳卜一家又遷居溫縣城東約 5 公里的常陽村。當時由于時局混亂,常陽村附近常罹匪患,人不得安。為保衛(wèi)家園,陳卜就在村中設立武學社,耕種之余教授子孫及四鄰村民習拳練武。其忠厚勤誠,持家以儉。至六世而同堂,迄七世乃分家。至清初由于陳氏一族人丁繁盛,其拳槍器械代有所傳,名望凸顯,加之村中又有東、西、中三條大溝,故常陽村更名為陳家溝(或曰陳溝)村。</p><p class="ql-block">陳卜墓碑,高 205 厘米,寬 70 厘米。(圖 22、圖 23)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 年),其十世孫陳庚豎立于陳卜墳前。碑背刻始祖陳卜至十三世的家譜。碑背下部刻康熙四十九年展墳地時,購買族人土地數(shù)量清單。因字跡淺細,年久泐損,漫漶不清。</p> <p class="ql-block">陳王廷墓碑</p><p class="ql-block">陳 王 廷(約 1600— 1680 年), 又 名 奏 庭,陳家溝陳氏第九世,系享譽武林、風靡世界的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其祖陳思貴和父陳撫民均為明朝下級官吏,精通武功。弟兄四人均為庠生。《陳氏家譜》載:“王廷,一名奏庭,明末時為武庠生,清初時又為文庠生。當鼎革未分之際,率領義勇,在山東掃蕩群匪,威名大振,嘗單馬當賊,匪千余口聞其名竟不敢逼。因知國祚 將 盡, 退 歸 巖 穴,教子弟擁經(jīng)史焉。后陳氏拳藝槍棒自此中興,實有賴也。”時有“大河南北言拳法者,必 曰 陳 溝 也” 之 說。</p><p class="ql-block">&nbsp;陳王廷墓碑系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陳氏后人為他豎立,碑上并無傳文,墓碑原在陳王廷墓前,現(xiàn)存于陳家溝中國太極拳博物館展廳。(圖 24)</p> <p class="ql-block">陳廉墓碑</p><p class="ql-block">陳廉,陳氏第十二氏。陳廉墓碑高 174 厘米,寬 63 厘米。墓碑背面記載自始祖陳卜至十四世陳有典、陳有憑這一支脈的世系傳承。</p><p class="ql-block">清 陳爵墓碑</p><p class="ql-block">陳爵,陳氏第十二世。陳爵墓碑高 175 厘米,寬 62 厘米。墓碑背面記載:祖籍山西洪洞,明初遷溫。以及從始祖陳卜到陳爵一系十六世的世系傳承表。</p><p class="ql-block">清 陳公兆墓碑</p><p class="ql-block">陳公兆(1715—?),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卒年不詳,陳氏第十三世, 太 極 拳 第 五 代 傳 人。乾 隆 六 十 年(1795年),朝廷為顯示清平盛世,倡揚敬老之風,下詔全國,凡 80 歲以上、有德有才、兒孫滿堂之人,均奉旨進京至太和殿參加“千叟宴”。千位老人中,陳家溝便去了兩名,即陳氏第十二世 85 歲的陳善和第十三世 88 歲的陳毓英。二人返鄉(xiāng)時,巡撫、知府特地為其舉行掛匾儀式,時熱鬧非凡,觀者摩肩接踵。不料鞭炮驚 牛,一 頭公牛 直沖巡 撫、知 府 而來,綠 營兵將不知所措。時陳公兆年近八十,發(fā)力將牛掀翻在地。眾人連連驚呼:“真乃神人也!”&nbsp;</p><p class="ql-block">陳公兆墓碑,現(xiàn)存于陳家溝祖塋陳公兆墓前,高 166 厘米,寬 60 厘米。背面是當代后裔所補刻陳公兆生平事跡。</p><p class="ql-block">清 陳仲甡墓碑</p><p class="ql-block">陳 仲 甡(1809—1871 年)、 陳 季 甡(1809—1865 年)孿生兄弟,陳氏第十五世,太極拳第七代傳人。父陳有恒、叔陳有本俱以祖?zhèn)魈珮O拳聞名。兩人自幼受父輩熏陶,雙雙為武庠生。及壯,因戰(zhàn)功卓著,又雙雙被咸豐皇帝御賜為“武節(jié)將軍”。陳仲甡墓碑現(xiàn)存于陳家溝陳仲甡墓前,高158 厘米,寬 57 厘米。碑上刻“皇清例授武節(jié)將軍驍騎尉武生陳公諱仲甡字宜篪號石岸宜人之墓。侄由武生候補千總晉陽沐手書丹”。</p><p class="ql-block">陳庚墓碑</p><p class="ql-block">陳庚(十世),字苞九,庠生,文淵德厚。協(xié)助陳王廷創(chuàng)拳。康熙五十年,陳庚首倡修譜建祠,率族人捐款捐物,勒碑紀事。數(shù)百年陳氏家史歷歷在目,太極拳陳氏家學流布于世。今存始祖陳卜公墓碑記,即陳庚當年所立,業(yè)已成為考察太極拳文化的珍貴物證。陳庚墓碑,“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豎立在陳家溝祖塋。碑高 151 厘米,寬 57 厘米,厚 19 厘米。</p> <p class="ql-block">陳于階墓碑</p><p class="ql-block">陳于階(九世),太極拳始祖陳王庭的兄長,曾陪同陳王庭掃蕩群匪。陳王庭兄弟四人:于階、王庭、王前、易弼。陳于階墓碑系道光十年,由其五世孫率六世至九世孫所勒石。陳于階墓碑,高119 厘米,寬 58 厘米,厚 13 厘米。“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豎立在陳家溝祖塋。</p><p class="ql-block">陳步蟾墓碑</p><p class="ql-block">陳步蟾(十四世),乾隆甲午科舉人,敕授湖南沅州府麻陽縣知縣,戊申科鄉(xiāng)試同考官。他離任回鄉(xiāng)后,召集族人重修家譜,再建家廟,首倡在陳家溝村內(nèi)開設庭院武館,傳承太極拳術。陳步蟾墓碑,高 195 厘米,寬 69.5 厘米,厚 26 厘米。碑上刻“授文林郎甲午科舉人湖南麻陽縣知縣戊申同考官陳公諱步蟾字履清、敕封孺人王、李、郭氏墓。奉祀子郡庠生候選直隸州同知德璜、太學生德璠、邑庠生德瑞”。“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豎立在陳家溝祖塋。</p><p class="ql-block">陳德璠墓碑</p><p class="ql-block">陳德璠(十五世),陳步蟾之長子,陳步麟侄子,陳德瑚堂兄,他極力支持陳德瑚在自家開設武場,傳承陳氏家傳武術,讓楊露禪同自己的五個兒子向陳長興拜師學藝。陳德璠墓碑,高 176 厘米,寬 61 厘米,厚23.5 厘米。“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豎立在陳家溝祖塋。</p><p class="ql-block">陳本汪墓碑</p><p class="ql-block">陳本汪(十六世),陳德璠之長子,當時陳長興在陳德瑚家設場授拳,陳德璠的五個兒子本汪、本洋、本澣、本炤、本煌與楊露禪一起練拳,都是楊露禪的師兄弟。</p><p class="ql-block">陳本汪墓碑,高 170 厘米,寬 63 厘米,厚 17厘米。“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豎立在陳家溝祖塋。</p> <p class="ql-block">陳步萊墓碑殘碑</p><p class="ql-block">陳步萊墓碑,殘長 69 厘米,寬 50 厘米,厚 14 厘米。(圖25)此為墓碑的殘碑。經(jīng)查民國 22 年《溫縣志稿》“人物志清舉人”條目下,記載有陳步萊:“嘉慶十八年癸酉,直隸南皮知縣,云南邱北知縣。”據(jù)陳家溝陳氏家譜記載:“陳步萊,字蓬三,癸酉舉人,直隸南皮、清河、巨鹿等縣知縣,調(diào)署云南邱北縣,特授彌勒縣知縣。”因此,這通殘碑應是陳步萊的墓碑殘件。經(jīng)查,《咸豐朝實錄》卷三十、卷四十、卷五十七多處記載陳步萊押運銅礦的事跡。如卷五十七記載:“諭內(nèi)閣,戶部奏滇省辦銅低潮過多,領運各員行走遲滯,請飭催查辦一摺。……另片奏,庚戌年正運一二起委員、王日省、陳步萊,已于上年十月運抵淮安。現(xiàn)在時逾立夏,尚未據(jù)將渡黃日期咨報到部,實屬玩延。著漕運總督、兩江總督,即將該二運銅船,押令隨漕插檔前進。并著山東直隸各督撫一體嚴催。如該運員等,有脫空落后、任意逗遛情事,即行指名嚴參。”[2]</p><p class="ql-block">六、陳申如妻高氏節(jié)孝牌匾陳恂如、陳申如是陳氏第十一世陳所樂之孿生子。弟兄二人是太極拳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二人未弱冠而拳術精湛。幼年因見義勇為,以高超拳術勇斗群匪,解鄰村北平皋王家之圍而被譽為“大天王、二天王”。王家為感二人大德,特將此事編為劇本,名曰“雙英破敵”,在陳家溝唱了三天三夜。后來此戲竟不脛而走,一直唱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成為太極拳史上的一段佳話。</p> <p class="ql-block">陳申如娶妻高氏,才結婚 4 年就死于非命(溺水而忘)。高氏年僅 22 歲,矢志守節(jié),含辛茹苦撫養(yǎng)女兒,并過繼陳恂如一個兒子為嗣,守節(jié) 33 年,至 55歲病故。《溫縣志稿·卷九·人物志(下)》記載:“陳申如妻高氏,年十八適申如,四載申如亡,取侄為嗣,苦節(jié)三十三年。乾隆七年旌表。”高氏節(jié)孝牌坊,原在陳家溝村南,位于陳德瑚家與陳申如家跨街而建,后來拆除,牌坊構件存于“天王”老宅及后人陳海生家里。其中高氏節(jié)孝牌匾現(xiàn)存于陳申如老宅,青石刻制,長方形,長 234 厘米,寬 41 厘米,厚 14 厘米。(圖 26)</p><p class="ql-block">石刻殘件</p> <p class="ql-block">“被紫泥封”殘石,殘長 60.5 厘米,寬 23 厘米,厚 11 厘米。(圖 27)現(xiàn)存陳家溝村某村民門前路邊。紫泥封,古人以泥封書信,泥上蓋印。皇帝詔書則用紫泥,后即以紫泥指詔書。被紫泥封意即受到朝廷下旨表彰。</p> <p class="ql-block">七、陳家溝古碑刻初步研究</p><p class="ql-block">(一)陳家溝古碑刻的重要價值陳家溝村上述古碑刻總計 30 件(墓志有志蓋者一合二石算一件,古勝寺兩塊殘碑系同一個碑的殘件,算一件),計為:玉皇廟碑 6 件(2 件明代,4 件清代);古勝寺 1 件(清代,兩塊殘石);圣旨碑 2 件(清代);墓志 6 件(清代);墓表墓碑 13 件(清代);節(jié)孝牌匾1 件(清代);其他 1 件(清代,對聯(lián)殘件)。這些古碑刻,時代從明到清,涵蓋古道觀、古寺廟、墓志墓碑、圣旨碑,以及節(jié)孝牌匾,種類多,數(shù)量大,價值高,蔚為可觀,有的碑刻可以校正家譜之誤,可以校補史志之缺,是陳家溝厚重歷史的實物體現(xiàn),是太極拳創(chuàng)編誕生的底蘊背景及發(fā)展演變的物證,也是黃河文化的燦爛結晶。</p> <p class="ql-block">玉皇廟與古勝寺的碑刻,揭示了陳家溝濃厚的宗教文化,揭示了太極拳誕生于陳家溝的內(nèi)在因素。明代《創(chuàng)建玉皇廟碑》開篇即云:“自太極開辟天地,三才奠位;上有日月星辰,下有五□之□,中有名山洞府,衍說之序。”太極學說古已有之,已深入人心。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tài)。《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陳家溝地處黃河北岸,南岸即河洛文化的發(fā)源地——河圖洛書的呈現(xiàn)地,即洛水入黃河的交匯處,渾濁的黃河水與清澈的洛水在此合流,形成天然醒目的太極圖。因此這種醇厚優(yōu)越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地域文化環(huán)境,成為明末清初陳家溝的陳王廷創(chuàng)編太極拳的肥沃土壤。同時,玉皇廟與古勝寺與太極拳的流傳演變,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陳家溝有陳敬柏,字長青,陳氏第十二世,太極拳第四代傳人,精家學太極拳,拳藝出神入化,有“蓋山東”之美譽。據(jù)《陳氏宗譜》記載,陳敬柏晚年歸耕故里,有一年夏伏天,乘涼于村外之玉皇廟,有山東客人王定國者訪藝至,輸拳而去,約以再會。十多年后,溫縣東關火神廟廟會,陳敬柏患病新愈,趕會消遣,王定國追蹤而來,在火神廟內(nèi)挑戰(zhàn)。陳敬柏再三退讓,王定國連下毒手,陳敬柏忍無可忍,一個迎門靠,肩頭打在王定國胸口,王被撞飛一丈多高,頭撞在頂門石上死亡。陳敬柏年老氣衰,吐血一口,數(shù)日后謝世。后人有“打死王定國,累死陳敬柏”,也有“打死山東客(或打死賣姜客),累死陳敬柏”等的傳說,至今仍膾炙人口。乾隆年間,古勝寺重修,陳家溝十二世陳繼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善丹青,在古勝寺大殿內(nèi)彩繪壁畫,時有河南武術名家萇乃周到陳家溝拜訪拳師,正巧進村在古勝寺遇到作畫的陳繼夏,二人交手后互相佩服對方拳藝精湛,互相交流拳技,陳傳萇以巧取勝之太極內(nèi)勁,萇傳陳自創(chuàng)之子午鴛鴦鉞套路,二人常常切磋終日不倦,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3]玉皇廟與古勝寺的諸多碑刻也表明,陳家溝的宗教氛圍濃厚,而且清代出現(xiàn)了宗教合流的現(xiàn)象,玉皇廟的住持都是古勝寺的住持和尚。玉皇廟乾隆三十三年《金妝廣生殿神像碑》與乾隆三十八年《續(xù)立重修寢宮殿碑》,落款人都是住持見祿。道光十年《重修藥王殿金妝神像》,落款人主持法印。這表明當時玉皇廟是由和尚來主持其事的。究其原因,一則由于古勝寺與玉皇廟相距很近,不足百米;二則可能玉皇廟內(nèi)未有正式道士;三則可能同村的佛教信眾數(shù)量居多,占據(jù)主流。總之,玉皇廟的碑刻,由僧人主持道觀的宮殿神像修復事業(yè),并立碑為志,所見不多,值得研究。碑刻反映了陳氏太極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陳繼參圣旨碑,反映了太和堂與楊露禪的關系,陳家溝拳術由最初的“傳內(nèi)不傳外”,至陳長興收楊露禪為徒而解禁,由此逐漸演變?yōu)楹髞淼臈钍稀⑽涫稀O氏、郝氏等多種流派的太極拳。陳毓英圣旨碑,則與陳氏族人通過練習太極拳,得享高壽,參加乾隆太上皇千叟宴,由此又引出后來的陳公兆勇斗瘋牛的傳奇故事,顯示了太極拳的巨大威力。</p> <p class="ql-block">陳申如妻高氏節(jié)孝牌匾,則與太極拳后來形成的“傳男不傳女”家規(guī)有關。陳申如去世,高氏寡居撫養(yǎng)獨女陳巧妞,陳恂如疼愛侄女,教授其家傳太極拳。巧妞出嫁后,因婆家受到無賴欺負,忍無可忍失手打死無賴,導致公爹被抓死于監(jiān)獄,因而被婆家休棄自殺。陳家痛定思痛,遂定下“傳男不傳女”的家規(guī)。墓志、墓表和墓碑,則揭示了陳家溝陳氏族人不僅僅是耕田練拳,而且族人通過讀書科舉,出仕做官者大有人在。碑志上記載的郡庠生、邑庠生、太學生和武職相當多,如陳卜墓碑記載“十世元孫郡庠生員庚敬撰,十一世元孫邑庠生員永續(xù)篆額,邑庠生員午續(xù)書丹。”陳廉墓碑記載其為“皇清太學生”。陳楷墓志記載為“皇清郡廩生”。陳仲甡墓碑則記載“皇清例授武節(jié)將軍驍騎尉武生陳公諱仲甡字宜篪號石岸,宜人之墓。侄由武生候補千總晉陽沐手書丹。男武生垚、焱、廩膳生鑫,孫武生松、雪元、上、文。”陳步蟾出仕做官,其墓碑及墓志蓋記載為“授文林郎甲午科舉人湖南麻陽縣知縣戊申同考官”。陳步萊則為特授云南彌勒知縣。陳瑞田墓志記載:“伯兄畹香公,歲貢生,任泌陽訓導;仲兄楚汀公,壬子科舉人,任江蘇金匱縣知縣,陛升署蘇州府海防,松江府川沙同知。”而陳瑞田本人則擅長醫(yī)術,尤精通小兒痘疹。從這些碑志,結合縣志及族譜記載,可見陳家族人在耕田務農(nóng)的同時,保持習文練武的傳統(tǒng),文武生員都有,不少人出仕做官。至于外出經(jīng)商者,精于醫(yī)術者也不乏其人。</p> <p class="ql-block">陳家溝碑刻反映了從常陽村到陳家溝村名的演變歷史。陳家溝原名常陽村,以其西有古常陽寺而得名。陳卜移居常陽后,子孫繁衍眾多,由于村位于清風嶺上,村內(nèi)有幾條雨水沖刷的大溝,至清初更名陳家溝。玉皇廟的明嘉靖十四年《創(chuàng)建玉皇廟碑》記載“中州古溫常村”;明萬歷二十二年《創(chuàng)建關王殿碑》記載“懷慶府溫縣太平鄉(xiāng)常陽村”;清道光年間“常陽古跡”碑,記載了常陽村,簡稱常村。清康熙五十年,陳庚所豎立的陳卜墓碑記載:“溫邑東十里許陳家溝,由來久矣。”故這些碑刻是陳家溝村歷史的見證,是陳家溝村名演變的物證。陳家溝古墓志碑刻不僅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價值,涉及的名人撰文書丹者,更是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如陳起秀墓表,書法為行草字體,書法流暢飄逸,系陳起秀第三子宣國 82 歲時所書。陳步蟾墓志蓋內(nèi)篆書,文字精美大氣,書法藝術水平高超。陳瑞田墓志由清代懷慶府名人毛樹棠撰文,當朝治河名臣栗毓美書丹,無論是志文還是書法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二)陳家溝古碑刻存在的問題</p><p class="ql-block">1.陳家溝古碑刻分布零散,缺乏有效保護和統(tǒng)一規(guī)劃。古勝寺的碑刻兩塊殘石,現(xiàn)在某村民家里。玉皇廟碑刻 4 塊在玉皇廟靠墻上斜放,1塊在村民家里保存。陳起秀墓表斷裂成三塊,零散置于村中小巷路邊。“被紫泥封”殘碑躺在村中路邊,陳步蟾墓志蓋位于村民家門口墻邊。高氏節(jié)孝牌坊構件位于老宅內(nèi)及后世子孫門前。陳毓英圣旨碑及底座位于村內(nèi)水井院內(nèi)。這些零散分布,尤其是散落在街邊的碑刻,極容易丟失損壞,一旦損毀,就是不可估量的損失。</p><p class="ql-block">2.陳家溝古碑刻缺乏專門的保護經(jīng)費。近年來國家對陳家溝大量投入,拆遷周圍村子,開發(fā)建設“太極小鎮(zhèn)”,興建太極拳學院、印象太極等,以及村內(nèi)多家太極拳學校、武院動工興建,唯獨無人對這些古碑刻正眼相看。陳家溝太極拳發(fā)展傳承研究會陳沛林等人籌資 20 余萬,于 2019 年春將 2018 年從東溝挖出的六通古碑,重新豎立在陳氏祖塋,但限于資金匱乏,他們打算將高氏節(jié)孝牌坊重新豎立起來,以及將零散石刻集中保護,尚未有足夠資金落實。</p> <p class="ql-block">3.陳家溝古碑刻的研究宣傳缺乏深度和廣度。毫無疑問,陳家溝的這些古碑刻,無論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書法價值、譜系價值,以及太極拳流傳演變和黃河文化方面價值,都是非常巨大的。對于這些碑刻的關注及整理研究,目前做的還很少。目前主要有“陳溝水”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一些陳家溝古碑刻信息,正規(guī)系統(tǒng)研究的專業(yè)論文主要有《嘉慶圣旨碑與陳氏太極拳演變》[4]、《清陳瑞田墓志考》[5]等幾篇文章。顯而易見,這些還是很不夠的,數(shù)量太少,范圍太窄,發(fā)表宣傳渠道太少,效果不明顯,作用不大。</p><p class="ql-block">(三)陳家溝古碑刻的保護研究建議</p><p class="ql-block">摸清陳家溝古碑刻的保存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之后,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設想。</p><p class="ql-block">1.政府部門(文物管理部門、陳家溝景區(qū)管理局)和陳家溝村分別組建專門文物保護小組或指定專人負責文物保護,由溫縣文物部門負責培訓文物專業(yè)知識及有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落實績效考核及報酬發(fā)放。</p><p class="ql-block">2.撥款把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推倒掩埋在村北橋下的碑刻挖出來,并把陳家溝這些零散古碑刻集中保護,同時申報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或附錄于現(xiàn)有的文物保護單位之內(nèi))。</p><p class="ql-block">3.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包括歷史文化學者、太極拳研究學者以及家族理事會成員)共同深入研究。通過設置健全文物專門保護機構,來加強陳家溝古碑刻的保護力度。通過劃撥專款,用于這些古碑刻的專門保護,或集中入庫收藏,或集中豎立展示,建設形成新的景點。通過研究這些古碑刻,深度解讀,把碑刻與縣志、家譜等資料結合起來,互相對照,從更深更廣的角度,挖掘其深刻文化內(nèi)涵,捕捉其內(nèi)在的蘊含信息,闡釋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出版物、畫冊、紀念品、圖文展板、官網(wǎng)、公眾號、專業(yè)刊物等多種途徑,加以宣傳弘揚,做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充分發(fā)揮這些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作用,增添陳家溝作為太極拳發(fā)源地的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八、結語</p><p class="ql-block">陳家溝作為太極拳發(fā)源地,是焦作市厚重文化的閃亮名片和全域旅游的中心節(jié)點之一。太極文化也是黃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2020年 12月,太極拳“申遺”成功,更進一步增強了陳家溝太極拳發(fā)源地的含金量和價值意義。弘揚太極文化,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建設康養(yǎng)小鎮(zhèn),推動鄭焦深度融合發(fā)展,陳家溝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且陳家溝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區(qū)域,是焦作“融入黃河流域發(fā)展大勢,奏響時代最強音”的關鍵一環(huán)。政府對于陳家溝的發(fā)展規(guī)劃,僅僅著眼于太極拳是不夠的,陳家溝的人文、歷史、文物等文旅資源同樣值得政府關注。陳家溝現(xiàn)存的這些古碑刻墓志,種類多,數(shù)量大,價值高,應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文物、文旅、史志、體育、村鎮(zhèn)政府等部門應當結合起來,加大投入保護,加以深入研究,發(fā)掘其更深更廣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保護和研究好古碑刻墓志,找到新的發(fā)力點,打造新的閃光點,開創(chuàng)新的拓展點,傳承太極文化,講好黃河故事。</p><p class="ql-block">[1]楊樹剛,郭亮.河南溫縣陳家溝遺址發(fā)現(xiàn)的西周墓[J].華夏考古,2007(2).</p><p class="ql-block">[2]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咸豐朝實錄卷之五十七[EB/OL].http://www.cssncn/shujvkuxiazai/xueshujingdianku/zhongguojingdian/sb/jsbml/qslxfcsl/201311/t20131120_849410.shtml .</p><p class="ql-block">[3]焦作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溫縣人民政府編.陳氏太極拳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p><p class="ql-block">[4]張保民.嘉慶圣旨碑與陳氏太極拳演變[N].中國文物報,2020-02-18.</p><p class="ql-block">[5]張保民.清陳瑞田墓志考[J].焦作大學學報,2018(4)</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三台县| 辽中县| 龙井市| 青冈县| 彰化市| 福泉市| 四子王旗| 张家川| 云浮市| 江油市| 高邑县| 鄂伦春自治旗| 洞口县| 重庆市| 呼图壁县| 灵武市| 石家庄市| 景谷| 抚州市| 天长市| 桦川县| 饶阳县| 河曲县| 图木舒克市| 巍山| 剑阁县| 中牟县| 盐城市| 集贤县| 车险| 东乡族自治县| 铅山县| 汾西县| 罗甸县| 浦城县| 于田县| 澄迈县| 凌源市| 上林县|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