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王十朋故里</p><p class="ql-block"> 楊鄉智</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狀元故里一淡溪,</p><p class="ql-block"> 云潮楹聯江心寺。</p><p class="ql-block"> 功到秋實春作意,</p><p class="ql-block"> 名揚四海水同利。</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手栽樟樹連理枝,</p><p class="ql-block"> 圣旨臨門王盡志。</p><p class="ql-block"> 遙望山河十萬里,</p><p class="ql-block"> 登高不論朋黨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秋送爽,丹菊飄香。2023年10月26日,羅山絮語部分群友偕老伴摯友一行21人,在樂清舉行了第八次雅聚,上午參觀了南宋狀元王十朋故里,中午在喜來登大酒店聚餐,下午參觀了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游覽了清和公園,眾人盡興而返。因時間來不及,取消了預定參觀的省歷史文化名村黃塘村。</p><p class="ql-block"> 清晨7:30,我們在鹿城松臺廣場邊乘坐承包的大巴,沿途將4個接客點的群友接上車,經過新建的甌江北口大橋上層,沿甬臺溫高速公路前進,后經國道鄉道至淡溪鎮梅溪村,當通過一座高大巍峩的狀元牌坊后,抵達目的地已是10點鐘了。大巴在梅溪書院前廣場停下,大家下車,開始游覽狀元故里。</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新建的恢宏仿宋古典建筑,殿門前有對大石獅,正門上方有巨匾,上書“梅溪書院”四個大字。進入院內,原來是座剛建好的王氏宗祠,正堂、戲臺和兩邊回廊都是空無一物。眾多巨大的廊柱上,貼著紅紙書寫的應景楹聯,只有大戲臺兩邊的楹聯已鐫刻好了,是左原王氏二十九代孫王客敬書:“八音齊奏一二刻演出三圣五帝,十人先旅六七步游遍四海九州。”王客為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書法學博士。院內的巨柱尚未油漆,木紋清晰,不少群友認為這是用真木料制成,也有幾位群友說是仿木構件,引起爭議。2016年,有識之士與左原王氏宗族、梅溪村雙委商議,在梅溪村梅溪書院舊址重建梅溪書院,亦作王氏宗祠,與附近的梅溪草堂、洗硯池、孝感井、修戒石、童浴池、王十朋墓、王十朋故居、王十朋紀念館、梅溪荷園、龍王廟等有機結合,成為淡溪生態文化旅游區狀元故里景區的核心景觀。</p> <p class="ql-block"> 梅溪書院左拐東邊路旁,是一座輝煌的龍王殿,四根粗大立柱上,雕塑著張牙舞爪的巨龍。殿前建有一座金水橋,橋頭兩邊屹立兩尊石獅,橋下兩邊有翹鼻沖牙的白象。院內一角,有一尊王十明全身塑像,原立在梅溪書院右邊大門口。龍,中華民族象征,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各地建有龍王廟,祀奉這種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鄉民們營建龍王殿,祈求保佑一方風調雨順,國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龍王廟斜對面不遠處,就是梅溪草堂。這里是王十朋入仕前生活與教學的地方。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秋,32歲的王十朋因父喪在家守制,在左原梅溪村大井南首建舍,辟館授徒。這所家塾名梅溪書館,又稱梅溪草堂、梅溪書院。據說,當年這里溪澗兩邊種有1000多株梅花,故名梅溪。梅溪書院斷斷續續辦了14年,生員除本州縣外,還有臺州、安徽、山東等地慕名而來的學子,一期多達122人,開創了樂清勤奮學風和樸實文風,為浙南歷史上最著名的書院之一。梅溪草堂曾是梅溪小學的舊址,現幾處房屋按史料記載進行復原,正門是一間書社,左側主廳用于緬懷圣人。草堂院內正中央,立有王十朋的石像。右側小院內,有座別致的爽飲亭。</p><p class="ql-block"> 樂清城關自古有梅溪書院,后毀。明嘉靖元年(1522),知縣潘璜廢東岳廟祀梅溪,并在兩廡設塾。這是在王十朋祠內創辦了梅溪書院。清雍正六年(1728),縣令唐傳鉎將城西長春院改為梅溪書院,內設王忠文公祠、講堂、敞廳、回廊、藏經閣、靜修齋、五老堂等,唐縣令作《梅溪書院記》。光緒廿八年(1902),更名梅溪學堂,后相繼易名梅溪小學堂、蓬萊路第一小學。“大躍進”期間,院舍辟為村辦火藥廠廠房,后毀于火災就徹底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梅溪草堂外、狀元路旁有口孝感井。井壁壘石而成,井口為方形,中置一石梁,方便立足汲水,把井口一分為二,成為八個角,故俗叫八角井。相傳,王十朋11歲時,其祖父患病想吃鯽魚,其父在此井釣上大鯽魚,認為孝感所致,故名孝感井。王十朋在《井光辨》《大井記》《孝感井》等詩文皆有記述。</p> <p class="ql-block"> 梅溪草堂西邊的小巷里,尋到了王十朋故居。令人失望,只剩下一座破舊的小門臺、一垛短墻和兩間殘破的矮屋,可憐兮兮地嵌在高大的現代民居間。據村民介紹,計劃原址復建王十朋故居。</p><p class="ql-block"> 王十朋故居外的大路邊,有兩株高大的狀元手植樟。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狀元及第后,奉旨回鄉省親時,與夫人親手種植了兩株樟樹。至今樟樹高28米,胸徑約3米,樹基部從地面隆起,樹干分支,四方伸展,枝葉茂盛,綠意盎然,氣勢磅礴。古樟旁邊立有一座“狀元手植樟”石碑。</p><p class="ql-block"> 狀元手植樟左邊50米處,有一處小池塘,名叫洗硯池,相傳是王十朋年少在家耕讀時,經常用來清洗墨硯毛筆的池塘。</p> <p class="ql-block"> 梅溪草堂右轉直走數百米處是王十朋紀念館,2002年建成,占地2.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650平方米,整體為三退三進三橋式院落結構,五間重檐式仿古建筑。院內正中立著一座圣旨碑,大殿正匾“狀元及第”,正殿內有王十朋座像。左邊回廊為不負軒,右邊回廊為不欺室。不欺室為王十朋書齋名,請張浚書寫書房匾額,意在與人不欺,與世不欺,警勉自己。兩邊回廊內,陳列有王十朋生平事跡、詩詞文集和研究著作以及名人政要的題字等。王十朋紀念館名是南懷瑾大師題寫。紀念館后面是御史橋和梅園,梅園全稱梅溪文化公園,園內種有70個品種1700多株梅花,還有王十朋詩詞碑長廊、王十朋著作碑墻和700多首歷代名人的詠梅詩碑。詩人群友周青先生賦詩如下:</p><p class="ql-block"> 訪王十朋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周 青</p><p class="ql-block"> 沐浴秋風赴淡溪,</p><p class="ql-block"> 鐘靈毓秀拱梅池。</p><p class="ql-block"> 懷仁施政長天耀,</p><p class="ql-block"> 砥德礪才青史垂。</p><p class="ql-block"> 身守清廉比明月,</p><p class="ql-block"> 胸存浩氣樹豐碑。</p><p class="ql-block"> 怡神山水狀元第,</p><p class="ql-block"> 遍地馨香盡是詩。</p><p class="ql-block"> 距王十朋紀念館3里處,有王十朋墓,占地2000多平方米,依山而建,座椅式,坐北朝南,分五壇,墓前有石刻馬、虎、羊各一對,寓忠、節、孝之意,列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p><p class="ql-block"> 2016年,梅溪村推出了“狀元小鎮”建設項目,投資8億元打造300畝“狀元”主題文化旅游圈,建設廊橋風荷、梅溪山莊、王十朋故居、百名藝人街、王十朋躬耕園、梅溪農業觀光園等。</p><p class="ql-block">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詩人,愛國名臣。紹興二十七年(1157),以“攬權”中興為對,被宋高宗親擢為進士第一(狀元)。歷任員外郎、國子司業、起居舍人、侍御史、太子詹子、龍圖閣學士。先后知饒、夔、湖、泉諸州,以名節聞于世,力陳整頓朝政,抗金復土,救災除弊,頗有治績,時人繪像祠之,賜謚號忠文。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著有《梅溪先生文集》《王十朋全集》。</p> <p class="ql-block"> 時近中午,驅車返回樂清城關喜來登大酒店聚餐。21位群友偕親屬加上大巴司機,一起圍坐在一張大圓桌邊。大圓桌轉盤中間,是園林綠植裝飾品,四周陳列著八大拼盤和19道山珍海味熱菜,還有余孝善伉儷招待的葡萄、蜜橘、鮮棗等時令水果。群友們品嘗著鄭樸、趙文輝兩先生貢獻的珍藏原漿和葡萄酒,大家頻頻碰杯,相互敬酒,高談闊論,互訴衷腸,其樂融融。</p><p class="ql-block"> 席間,請張立樸、王健浩等先生籌辦下一次雅聚活動,商定明年春天在永強舉行,盛邀余孝善伉儷和老同事們重訪寺前街和五宅丼,參觀永強中學舊址和易地新建的校園,再次瞻仰張閣老祠堂。</p> <p class="ql-block"> 中午聚餐后,參觀了樂清市非遺館,游覽了清和公園。</p><p class="ql-block"> 樂清市非遺館,舊館位于伯樂東路918號總工會二樓,2011年12月開館。2023年6月12日,座落蝴蝶廣場1號樓5層的新館開館,成為樂清文化新地標。新館總面積4041平方米,以“樂承匠心·清韻遺風”為主題,取“區域特色 非遺文化”之精粹,承“以人為本 以物傳情”之視角,串連樂清傳統文化、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歷史人文與風俗民情,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館內設基本陳列區、數字化場景區、非遺大講堂、主題文創區、藏品庫房等五大展區,運用互動智能展示技術,讓參觀者移步換景,全方位感受樂清非遺的獨特魅力。展示內容涵蓋了人類非遺保護名錄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5項、省級名錄項目19項、溫州市級名錄項目108項、樂清縣級名錄項目165項。據了解,樂清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1人。樂清市被評為2011-2013年“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展出樂清細紋刻紙、黃楊木雕、十字花繡、竹絲繡簾、首飾龍、板凳龍、龍檔、魚燈、根雕、竹編、竹殼雕、象牙雕、藍夾纈、金漆圓木器皿等數十種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名錄作品190余件,件件都是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絕品,令人嘆為觀止。該館以物記事,以事敘史,以史啟思,開啟了一場傳古承今的非遺尋蹤之旅,穿越歷史長河,認知傳統技藝,讀懂樂清文脈。</p> <p class="ql-block"> 清和公園,位于樂清市中心城區東南角,由“政清”“人和”得名。規劃占地面積6500畝,已建成1950畝,水體面積約1050畝,主要由養殖灘涂經挖湖造島形成,雨季或臺風季節可蓄洪270萬立方米,有效地提高了城市防洪滯洪能力。清和公園,是一座大型城市濕地公園,由8座別具特色的橋梁連接9個濕地島嶼游覽區,園內有100多種動植物,花開四季,鳥飛魚游,野趣盎然,景觀幽美。清和公園作為濱海生態宜居慢生活核心區,供市民旅游休閑、健身娛樂,也是開展科普教育、展示地域文化的基地。周青先生賦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游清和公園</p><p class="ql-block"> 周 青</p><p class="ql-block"> 漫步園林秀,橋橋架綠波。</p><p class="ql-block"> 遠山搖旖旎,倒影舞婆娑。</p><p class="ql-block"> 島嶼繁花艷,風煙雅韻多。</p><p class="ql-block"> 天云同水睦,清靜自成歌。</p> <p class="ql-block"> 時近15點鐘,告別了余孝善先生,驅車返溫。大巴沿G228國道從北口大橋下層經過,這樣往返分別穿過大橋上下層,盡覽兩邊沿途風光。北口大橋是世界上首座三塔四跨雙層鋼桁梁懸索橋,長約8公里,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列為交通運輸部首批綠色公路。大巴沿途幾次停靠公交站,讓附近群友下車回家。</p><p class="ql-block"> 翌日清晨,群主鄭樸先生發帖總結:“各位老同事,早上好!樂清之行開心愉快,收獲頗多,圓滿結束。感謝余孝善、張永壩、趙文輝的精心安排與辛勤付出;感謝翁蓮芬,腿腳不便,跑前跑后拍照,徹夜不眠制作;感謝周青,不顧旅途勞頓,埋頭寫作,為大家貢獻格律嚴謹意境深邃的好詩;感謝張立樸承接下期聚會的大旗。尤其是陳寶迪、王鍔老師,年時雖高,但心態年輕,積極參加,令人肅然起敬。感謝所有的同游者和因故未能參加仍心系聚會的老同事。難得共事一場,友誼天長地久,群有羅山絮語,時有暢游小酌。愿聚會庚續不斷,愿大家快樂健康!”</p><p class="ql-block"> 美篇配樂《對鳥》,系張立虎先生推薦,為《溫州一家人》電視連續劇片尾曲,胡可演唱。民歌《對鳥》源于流行雁蕩山麓虹橋一帶的拋歌,是牧童的對山歌。筆者弄到深夜三點鐘,只將《對鳥》從專輯中析出,但無法加到美篇中。數年前,筆者為雁蕩山風景旅游管理局導游培訓班做《雁蕩山民俗講座》課件時,收集了溫州市女聲合唱團、姜嘉鏘、黃作波等5種《對鳥》,其中黃作波和一位女歌手的演唱可以作為美篇配樂,但都不理想。最后,張立虎先生幫助將格式轉換成mp3,才成功,衷心感謝!</p><p class="ql-block"> 謝謝觀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撰 稿:張永壩</p><p class="ql-block">攝 影:翁蓮芬 朱維亮 趙文輝 </p><p class="ql-block"> 朱國清 張永壩</p><p class="ql-block">配 樂:《對鳥》張立虎提供</p><p class="ql-block">制 作:張永壩 </p><p class="ql-block"> 2023.10.28</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康市|
彭泽县|
鄂温|
崇礼县|
安平县|
东港市|
SHOW|
孝义市|
新田县|
疏附县|
都兰县|
富川|
北安市|
海安县|
乐安县|
柘荣县|
明溪县|
敦化市|
万年县|
双鸭山市|
菏泽市|
濮阳市|
大丰市|
凤山市|
方山县|
犍为县|
青州市|
文安县|
乐都县|
昭通市|
泸溪县|
铜山县|
唐海县|
镇雄县|
凌源市|
凤庆县|
淮南市|
和田市|
信宜市|
托克托县|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