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我和二妹夫婦四人從峨眉山驅車返渝,專程繞道夾江來到千佛巖。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受四川省黨史工委委托,代我岳父撰寫夾江黨史回憶錄,在夾江小住過月余,空隙時岳父當地戰友曾帶我拜謁過千佛巖,留下過深刻映象。</p><p class="ql-block"> 因“兩山對峙,一水中流”而得名的夾江縣始建于隋朝開皇年間,千佛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東風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就位于縣城以西約三千米的大觀山沿江石壁之上。</p><p class="ql-block"> 四十余年后再來夾江與千佛巖,記憶中那點印象,已是滿眼舊貌新顏。不變的是:碧綠靜謐的青衣江依舊緩緩流淌在大觀山和依鳳崗兩山之間;開鑿于隋,興盛于唐,延及明清的千佛巖雖歷盡滄桑卻依舊萬象莊嚴,絢麗多彩;始建于清康熙元年,歷經360余年的東風堰依舊在默默地護佑著夾江,造福鄉祉民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佛巖暨東風堰是國家4A級景區,現在的景區大門距景點很遠,寬闊的車行大道可直通兩景點內門,大道左側建有中式風雨長廊供步行游人遮風避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們把車停在景區大門外,家人陪我坐著電動輪椅一起沿著風雨長廊步行進入。風雨長廊雖是混凝土仿古建筑,但也規制嚴整,精緻大氣。</p> <p class="ql-block"> 長廊盡頭就是跨渠而建的東風堰展館——毗盧閣。展館區配套有標志性景觀與停車場,供游人打卡留影和了解東風堰的歷史文化與貢獻。</p> <p class="ql-block"> 東風堰于2014年9月獲授“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比都江堰獲授還早4年。</p><p class="ql-block"> 東風堰始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最初因臨近毗盧寺,取名毗盧堰,清光緒26年(1900年)改名龍頭堰,文革時期(1967年)改名東風堰,沿用至今。其取水口曾兩次向上游遷移:原取水口在堰區龍吼灘,使用了260余年;民國時期(1930年)因江水下切,江灘變化,取水口遷移至上游3千米的石骨坡;1973年堰渠再次面臨枯竭,政府決定劈山開渠,將取水口再次上移至5.57千米的迎江群星村五里渡。現總干渠長12千米;東、干渠分別長4.8千米、13千米,另有分干渠4條,總灌溉面積7萬余畝。</p><p class="ql-block"> 東風堰采用傳統的無壩引水技術,整合了元、明時期的八小、市街等小型渠堰,流經千佛巖和夾江縣城,在實現自流灌溉的同時,兼具城市防洪排澇作用。</p> <p class="ql-block"> 2008年,隨著五里渡千佛巖電站的建成,渠首取水口進入水庫范圍,灌區供水得到根本保證。</p><p class="ql-block"> 東風堰流經千佛巖摩巖造像景區,兩者形成了動靜相宜的歷史文化長廊,治水碑刻與石窟造像交相輝映,彼此成就。此外,其東、西干渠貫穿夾江縣城,完善了城市供排水體系,美化了城市環境。東風堰持續運用360余年至今,一直實行官府與民間共同管理,是東亞地區瀕臨消失的沿江灌溉農業的縮影,是西南地區沿江可持續性灌溉工程的卓越范例。</p> <p class="ql-block"> 步出毗盧閣,穿過千佛巖牌坊廣場,就來到千佛巖景區的起點——聚賢橋,再往里就是聚賢街了。聚賢街是一條仿古步行商業街,是進入千佛巖核心景區的必經之路,也是景區為往來游客打造的歇腳小憩、打尖購物之處。</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沒有聚賢街,去千佛巖沿途只有零星散居農舍,如今為發展當地旅游,營造配套服務設施,無可厚非。聚賢街營建得還算精緻,店鋪茶肆、房屋街景頗具川西小鎮風情。</p> <p class="ql-block"> 穿過聚賢街,見到臨江而建的夾江水文站和這座“夾江千佛巖”(千佛勝景)牌坊,才算進入千佛巖核心景區。</p> <p class="ql-block"> 當天,當地很多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頂下,參觀東風堰和千佛巖。</p> <p class="ql-block"> 夾江水文站始建于1917年,是水利部確定的國家重要水文站,是一座百年老站。</p> <p class="ql-block"> 夾江千佛巖景區東起聚賢橋、西至金像寺、南抵大觀山、北達依鳳寺,景區依山傍水,海撥高度380米~820米,面積約4.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千佛巖摩巖造像石窟略早于樂山大佛,開鑿于隋,興盛于唐,延及明清,現存162窟石刻造像約2740余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自此“青衣佳處”石壁題刻起,進入千佛巖石刻造像核心部份。</p> <p class="ql-block"> 石刻造像排列錯落有致,少則獨占一窟,多則上百尊集于一室,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優美,技藝精湛,姿態各異,絢麗多彩,盡顯古代工匠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p> <p class="ql-block"> 臨崖而鑿的東風堰宛如游龍,陪伴著崖壁上千姿百態的佛像與題刻流經千佛巖景區,時而穿流于崖下,時而奔湧而出,與青衣江畔的臨崖步道并行。</p> <p class="ql-block"> 其中的彌勒座像、凈土變龕、天王龕及多窟觀音窟,都是盛唐石刻造像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造像中最大的彌勒佛龕,佛高2.7米,造型優美,比例適度,姿態與樂山大佛相似。兩脅侍菩薩服飾華美,衣紋流暢,肌肉豐碩,體積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千佛巖造像石窟鐫造1300多年以來,歷經滄桑:明代以前兩次塌方損毀了部份佛像;長期的風雨侵蝕致使許多佛像風化嚴重,表面脫落;更不堪的是文革時期的開山打石致使100多窟約1000余尊佛像被損毀殆盡,蕩然無存……。</p> <p class="ql-block"> 有幸的是,對千佛巖石窟造像的保護也從未停止過:宋明兩代都曾多次修建佛像保護亭;清代縣令在千佛巖上鐫刻上“禁止上下一帶開廠打石如違嚴究”的保護禁令,這是最早的官方文物保護告示;民國時期,主持渠首取水口遷移工程的時任縣長胡疆容,為不損壞佛像,不畏艱難,堅持鑿石打洞,讓堰水沿巖腳下穿山而過……。</p> <p class="ql-block"> 行至望龍坪,臨巖下望,江中有一巨石,當地人稱“龍腦石”。明嘉定知州郭衛宸撰詩贊曰:江頭一塊石,獨立不能移。相彼波流者,誰將砥柱之。而漁綱競急,以濟舟難遲。</p> <p class="ql-block"> 千佛巖景區還有金像寺、宋代紫府洞題刻、全國首家手工造紙博物館、古棧道遺址、點將臺遺址、關帝廟、金龍寺等眾多景點,因道路崎嶇,多有階梯,所駕電動輪椅無法勝任,只能抱憾中止行程。</p> <p class="ql-block"> 夾江千佛巖·東風堰景區雖然小眾,但一個國保級文物+一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確實值得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再見,夾江!再見,千佛巖!再見東風堰!</p> <p class="ql-block">附記:</p><p class="ql-block"> 謹以此文告慰岳父并他的戰友們!</p><p class="ql-block"> 愿這片他們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明天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界首市|
松溪县|
华坪县|
白朗县|
巴林左旗|
子长县|
商都县|
洮南市|
禄丰县|
巴林右旗|
沿河|
庄河市|
梁山县|
大埔区|
辽源市|
太和县|
晋江市|
宜丰县|
邓州市|
十堰市|
华容县|
辰溪县|
遵义市|
兰州市|
时尚|
高雄县|
集贤县|
新民市|
财经|
寻甸|
潼关县|
黄龙县|
汤阴县|
东至县|
静乐县|
嘉义市|
施秉县|
荥阳市|
松原市|
富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