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緬泰叢林的國軍殘部撤臺行動

曉星

潰逃奔向緬甸叢林的國軍殘部 一提起東南亞的“金三角”歷史,自然會扯到1949年從中國大陸大潰逃流躥到中緬邊境的國軍殘部,被外界稱之為“九十三師”。其實用“九十三師”番號統稱這些流落在中緬邊境之外的國軍殘部并不準確。為什么是“九十三師”?一個說法:二戰時期作為反法西斯盟軍的中國戰區,曾派出遠征緬北的中國“遠征軍”序列中就有一個九十三師,當年這支部隊曾奮戰在緬北戰場;另一個說法:一九四九年國軍大潰敗,在潰逃云南的國軍大部被解放軍圍殲時,有兩小股殘軍經江城、勐倉流躥進入緬甸北部邊境地區,最先出境的一支是二十六軍九十三師二七八團的幾百人。在中緬邊境外,這兩支殘軍在緬北小勐棒合流,以李國輝(原二三七師七0九團團長)和譚忠(原九十三師二七八團副團長)為首,自稱為“復興部隊總指揮部”,后來被外界稱之為‘九十三師”。這支不到兩千人的國軍殘部,就是最初流落到中緬邊境外的“金三角”部隊前身。當時,兩支部隊合并好不容易將各自損壞電臺湊成一部好的,滿懷希望地與臺灣方面聯系上了,但是請示行止的回電竟然是:“出路問題由你部自行解決?!币幌伦記鐾噶诉@幫流落異國的殘軍官兵的心。 國軍殘部在東南亞“金三角”的活動范圍 <p class="ql-block">這群流落異國他鄉的中國軍人都是些什么人?作為骨干的“九十三師”殘軍官兵,絕大多數是百戰沙場的老兵,他們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一直到流落在緬泰叢林的生存戰斗,一輩子也沒有過上一天的和平安寧生活。頭上頂著臺灣蔣氏政權“反攻復興”的大帽子,應付著來自緬甸、泰國以及美國的沉重國際壓力,承擔著外人難以想像的生存危機,他們的生死搏斗往往是為尋求自身的最大生存空間,他們的作為并不能用簡單的“反共復興”等政治口號所涵蓋。這充分體現了上個世紀在中國新舊政權交替的大時代浪潮下,一群普通中國人的隨波逐流的無奈與磨難。</p><p class="ql-block">在緬泰叢林的國軍殘部,有一些是打了一輩子仗的老兵,已經習慣了軍旅生涯,部隊開到那里,他們就跟到那里,根本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能力。比如:鐘偉南,廣東梅縣人,1935年當兵,當時才16歲。他曾經參加過中國遠征軍到緬甸作戰,當時他就是九十三師的兵,抗戰勝利后當了排長。鐘偉南認為九十三師殘部直到緬北還沒打散,是因為內部凝聚力較強。他講了一個故事:當年在廣西打日本的時候,部隊好長時間不發餉。上級命令上前線打仗,團長有后臺才敢對上級說,不發餉就不打仗!等士兵拿到餉錢后,團長對士兵說,現在全廣西只有我們團發了餉,拿了錢就要往前沖,國家對得起咱們,咱們就要對得起國家!戰場上團長拿著槍督戰,看誰敢退下來就開槍打死誰。弟兄們想,退后是死,向前也是死,還不如沖上去,死就死的轟轟烈烈吧!1949年剛剛潰逃到緬甸時,其它部隊建制都幾乎幾零八散了,九十三師殘存還保持了七、八百人的戰斗力。說起與緬甸政府軍作戰,鐘偉南表示別看他們上萬人來勢洶洶,其實太不會打仗了,連個基本戰斗技能都不懂。挖個散兵坑,我們是一個人一個,他們挖個大坑一個排都在里面,我們摸過去一頓手榴彈就把他們全報銷了,蠢到難以置信的地步。他說自己一生都在打硬仗,還是跟日本人打仗最有意義。在戰火中打滾幾十年,把生命最寶貴的歲月都付出了,有時候真不知道為什么而戰,更替那些在內戰戰場上死去的弟兄們叫屈。</p> 如今成為旅游項目的泰北再現國軍殘部軍營的場景 國軍殘部除了這些骨干老兵外,更多是裹脅而去的滇南一帶普通百姓。當年國共內戰打得你死我活,政權更替的政治理念,對于邊遠南疆一帶大多數民眾來說是聞所未聞,并不了解。他們跟隨殘軍背井離鄉甚至飄洋過海跑到了臺灣,也不知道到底是為什么?大多數人被裹脅進來,都是偶然因素的無奈選擇。那個時候綿延幾百公里的中緬邊界都是未定的,兩邊民眾祖祖輩輩親戚往來,過來過去根本沒有國界概念,也沒有什么海關、護照。一聽說要打仗了,云南邊境縣騰沖、耿馬、鎮康、車里、南嶠的一帶居民,紛紛打裹細軟,成群結伙越境到比較安全的緬甸一側躲避戰禍,想觀望一下,待風平浪靜再回家過太平日子。彭春華就是一個例子,他是云南騰沖縣人,1949年他正在讀高中,聽說解放軍就要打過來了,地方上頓時秩序大亂,匪禍橫行,他只好丟下書本,隨大流跑到緬甸躲一躲。在那里遇到許多像他一樣的云南同鄉流落在緬北各地。這里是三不管的地段,是擺夷、克欽、撣邦等民族聚居地。逃到這里的中國人抱團取暖紛紛組成一支支武裝以自保,后來都和國軍殘部取得聯系,加入殘軍行列求生。彭春華有點文化,當時被指定在總指揮部做事。他說:剛開始臺灣方面一點幫助都沒有,直到部隊自行發展到幾萬人,和緬甸政府軍打出了名堂,臺灣方面這才派人找來,據說還帶著蔣介石的親筆信。說我們都算是中央軍了,一切待遇比照臺灣正規軍隊辦理。說歸說,實際生活改變不大,還是沒吃沒喝的,一連十五、六天飯菜里沒一點油星,每天能吃上半杯米煮的稀飯就算不錯了。四、五個月拿不到餉是常事,我在總部待遇算是不錯是4塊緬幣,但也經常拿不到錢,從入伍就只發過一套衣服。他說去臺灣根本沒有選擇,當時許多人連臺灣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一聽說部隊要開拔了,跟著就走了。傳說叢林里的野人部族吃人,沒有人敢掉隊,就算是有病也強撐著走,要不然一脫隊就沒有命了。撤到臺灣后,像彭春華這樣有點文化的算是現役軍官,經三個月訓練后,分發到正規部隊,他一直干到1975年才以中校官階退役。 列隊中的殘軍官兵 在緬泰叢林中的殘軍有一個奇特現象,隨軍家屬大量是少數民族婦女。主要是傣族,軍中叫她們“擺夷”婆娘。她們隨殘軍跑到緬泰叢林中去完全是盲從不得已,她們與殘軍官兵的這段婚姻嚴格來說也是強逼成婚。當時殘軍在中緬邊境的停留地大多數是傣族村寨,軍中光棍漢只要看上那家傣族姑娘長得好,就請軍中長官去提親,軍官也樂得成事以收買軍心。一個叫刀如波的傣族軍屬回憶說,她是云南傣族人,當時“水擺夷”都怕這些漢人,漢人軍官來家里提親,說老總看上你家姑娘了,父母不敢說個不字。當時她父母急得沒有辦法,請來好多村寨鄉親來家里來商量辦法,鄉親們都勸她家就老老實實答應了吧,免得惹禍生非。就這樣18歲的傣族姑娘刀如波被強逼嫁給了一個廣東籍的老兵。當時她連漢話都不會說,她大爹(傣族對丈夫的稱呼)也不會講傣話。倆個人用手勢比劃著過日子,直到跟隨著丈夫稀里胡涂地跑到了臺灣。像她這樣被裹脅著,最后流落到臺灣“忠貞新村”的殘軍家屬還有許多許多。 被指派到緬北叢林殘軍的總指揮李彌 流落緬甸的國軍殘軍最后是什么結局?故事要從1950年臺灣派出敗軍之將——原第十三兵團司令兼第八軍軍長李彌來到緬甸說起。李彌(1902年~1973年3月10日),字炳仁,號文卿,云南盈江人,李彌1926年從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后,在國民革命軍第3軍朱培德的軍官教導團任排長,1927年7月,李彌跑到南京投靠了蔣介石,任南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團的連長,之后一路升遷,1948年7月,李彌率部開往徐州升第13兵團司令。11月在淮海戰役第13兵團被殲滅,李彌只身化裝潛逃,蔣介石命其重建第13兵團,他再次擔任13兵團司令兼第8軍軍長,后在滇南元江,李彌的屬下部隊再次被解放軍全殲。他身在外僅以幸免。原本臺灣蔣氏政權已經對逃亡到緬甸的殘軍并不報希望,任由自生自滅。沒想到這支殘軍打得緬甸政府軍大敗,竟然還有這么樣強的戰斗力,立即引起蔣介石重視,決定扶持流落緬甸殘軍以完成他的反攻大陸夢想。蔣介石決定派去曾任緬甸殘軍過去的老長官李彌去接管部隊。李彌在1951年在境外緬甸宣布:‘云南省政府、云南綏靖公署”和“云南反共救國軍”總部成立,他幾次帶兵突襲過云南邊境的幾個縣城,但一遇解放軍反擊即撤出國外,但把反攻“云南大捷”聲勢造得天響,贏得臺灣不少空投物資的接濟。李彌帶領國軍殘部在緬甸境內大張旗鼓地擴大地盤,收編人馬、攬繳稅款、修筑機場、創立軍校,儼然一個“國中之國”。緬甸政府怎么可能眼睜睜看著一支外國軍隊長期賴著不走,決心再次大力清剿,1953年3月發動了“旱季風暴”戰役,緬甸政府軍出動1萬多人兵力,包括雇傭緬北山區的克欽兵、印度的廓爾喀兵參戰。與國軍殘軍對陣卻不堪一擊慘敗收場。在這場戰事后,在一次場合有記者問道:“李彌將軍,您是云南省主席。你這個云南王什么時候能回到昆明???”李彌得意忘形地說:“我要做云南王可能不大容易,要做緬甸王卻易如反掌,就看我想做不想做啦!”此言一出,軒然大波引來輿論大嘩,緬甸仰光各界上街游行表達不滿,要求緬甸總理吳努和國防部長奈溫下臺。緬甸政府一狀將臺灣告到聯合國,聯合國開會作出“一切外國軍隊必須撤出緬甸金三角”的決議。這時蔣介石也得到確切情報,美國中央情報局正在秘密策動李彌部脫離臺灣,以出兵配合西藏上層叛國分子的所謂“獨立運動”。據此蔣介石緊急下令,要李彌立即把兵撤回臺灣。從1953年11月7日到1954年6月3日,從緬北一共撤到臺灣6750人,其中包括隨軍家屬與難民,李彌也隨這批人撤回臺灣后,被閑置起來直到1973年病死。這是第一次緬北的撤臺行動。臺灣當局對外稱已經撤回了緬甸的全部軍隊,其實是個謊言,走了個李彌,留下個柳元麟,臺灣當局將殘留下來的2萬余人編了五個軍頭的名號,到60年代初這批國軍殘部在內部紛爭、解放軍跨境作戰的強大打擊下,已經空有名號、江河日下不成氣候了。 登機從泰國機場撤臺的殘軍官兵 <p class="ql-block">第二次緬泰撤臺行動,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的,被叫做“春曉行動”,這段內幕近些年已被當事人披露出來。主持這個計劃的是當年臺灣副參謀總長賴名湯,1960年11月22日,從緬北傳回臺灣一個消息:解放軍駐云南野戰軍39師及公安邊防部隊開始越境作戰,將緬北國民黨殘軍打得節節敗退,正向老撾、泰國邊境方向逃躥,連殘軍在緬北的江臘機場也被解放軍占領了。臺灣當局急忙與老撾右派軍政府協商,借得緬撾泰三國交界一帶供殘軍暫居,并且緊急空投了一批補給物資。由于怕空投物資被發現是來自臺灣的,要求在裝機前將一切有臺灣政府的標志徹底銷毀。據賴名湯回憶,1961年2月的一天清晨,突然接到蔣介石府邸打來的電話,蔣介石問他:“你們運到緬北游擊隊的物資是否將所有的標志都除掉了嗎?”賴名湯回答:“是的。”他還想解釋,蔣不高興地說:“你們已出了毛病了,緬甸政府已得到了你們的投下去的東西,上面有“中華民國”的標志。”當時,賴名湯正是參謀總部負責這項工作的。他趕緊去檢查還沒有空投過去的物品,并沒有發現未除去標志的物件啊,為什么會出現問題呢?至今他也不明白。果然,緬甸政府據此正式向聯合國提出控訴,聯合國作出決議,要求臺灣蔣政權將在緬部隊撤回臺灣。當年2月下旬某一天,當時的參謀總長彭孟緝、涉外部長沈昌煥、蔣府秘書長張群、國防會議秘書長蔣經國加上副參謀總長賴名湯,還有一位涉外部門許姓次長,共6人一起開會緊急研究直到凌晨2點鐘,最后作出結論,建議撤退全部在緬部隊回臺。兩天后,蔣經國約見賴名湯,說:“蔣總統已決定了,希望你去泰緬走一趟,負責把邊區游擊隊撤運回來?!毙星百嚸麥€去蔣介石處臨行請示,然后組建12人的接運小組,負責指揮此次行動。1961年3月5日他們從臺灣乘機飛抵泰國曼谷,開始執行”春曉計劃“撤臺行動。</p><p class="ql-block">這次行動得到了泰國政府和軍方大力支持,想來泰方早就希望把這批“不速之客”早早請走。賴名湯一行人從泰北清萊渡過湄公河到達老撾的南梗上岸,到達殘軍總部見到總指揮柳元麟,柳元麟表示他并沒有實權,并直言相告可能愿意撤臺的人數不會多,現在軍中撐實權的人物是李文煥、段希文。就這樣在老泰緬三國交界叢林中,賴名湯一連五天四方奔走,苦口婆心作殘軍成員撤臺的說服工作。當時殘軍內部是各有各的打算,李文煥名為第三軍軍長,實際統轄不過1千來人,他本人又不是正規軍人出身,即使撤臺后肯定保不住軍長職位,因此李文煥以路途遠為借口,根本就沒有來與湯見面開會;另一個所謂第五軍軍長段希文雖是軍人出身,他父親還曾是云南籍國大代表,本人也是從臺灣派過來的,還多次返臺向蔣介石作過匯報。段希文表示本人愿意遵從命令回臺,但卻強調部屬多是云南人,已經在當地成家都不愿意去臺,希望見諒。最后,賴名湯集合骨干開會,宣布凡是不愿意撤臺、自行留下的,今后一切活動自行負責,臺灣不再管了。即使是這樣,李文煥、段希文等還是沒有率部撤回臺灣。賴名湯回到曼谷與泰國政府協商時,具實告之撤臺之后的還有遺留人員,今后與臺灣無關,并發表聲明公告,以向聯合國交待。期間賴名湯還趁機秘密訪問過老撾,與當時的老撾軍政府的佛米將軍會晤。當時的老撾右派軍政府正受到老撾愛國陣線的強大壓力,老撾軍政府曾提議可否留下殘軍以難民身份幫助他們打仗?;蛘邔⑽淦髁艚o老撾右派軍政府。賴名湯以回臺請示為由婉言謝絕了。</p> 撤臺之外仍有部分殘軍選擇留在泰緬一帶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17日撤臺行動開始,清晨從泰北清萊機場,第一批5百人從緬老叢林抵達,開始運往臺灣。由于臺灣出動的是三架小型飛機,每次只能運載30多人,一天飛5趟,三架一天最多運臺約5百人。從當年3月17日到4月30日,整個“春曉計劃”一共從緬老邊界叢林中撤回臺灣的殘軍4406人。柳元麟也被召回臺灣,蔣介石只給他做個“作戰督察研究委員”的閑差。留在泰緬叢林中的最后殘軍有幾千人沒有撤回到臺灣,蔣介石還想利用這批人,秘密成立了一個“東南亞反共游擊總部”,任命段希文為總指揮。殘軍的最后這批人對蔣介石還想繼續控制利用他們,充當反共大陸的“棋子”已心生厭棄。他們明白再為蔣介石賣命,就算拚光了老本,臺灣也不會管他們的死活。于是開始與臺灣方面討價還價,蔣介石當然不愿意白白給了他們補給卻不干事。最后一支殘軍的頭領們遂產生了背蔣之心,經過與泰國軍方談判,最后這支殘軍作為雇傭兵,為泰國剿滅反政府武裝賣命,直到1970年10月17日得到泰國許可,以段希文、雷雨田為首的最后殘軍官兵與家屬,終以移民身份遷住到泰北清萊地區,并發放了身份證件,青壯年編入泰國自衛隊。這些人始終自認為是中國人,仍然堅守著中華文化與習俗,他們死后的墓碑都是朝向北方——中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柞水县| 苏尼特左旗| 许昌县| 临海市| 翼城县| 日照市| 东乡族自治县| 百色市| 酉阳| 平阴县| 江达县| 青冈县| 富顺县| 若羌县| 广安市| 开阳县| 鄯善县| 沭阳县| 泉州市| 宜昌市| 夏邑县| 来凤县| 宜都市| 邵阳市| 辽中县| 遵化市| 改则县| 江口县| 普定县| 万载县| 丰台区| 定西市| 长沙县| 光山县| 白水县| 大英县| 天台县| 科技| 贵溪市| 罗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