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遠去的炮聲》連載之第八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戰場情懷”第6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周錦榮 編輯:韓水霖</b></p> <p class="ql-block"> 1986年5月23日上午,我穿著背心,挽起褲管,帶著營部的部分官兵,頂著烈日,在營陣地指揮所附近山坡上的梯田里為駐地楊姓老鄉家插秧。</p><p class="ql-block"> 生長在江南魚米之鄉的我,盡管18歲就參軍離家,但插秧我是在行的。上中學時,學校放忙假,我就回到生產隊干活、掙工分。好的年景,到年底分紅時,一個工能分到近1元錢。</p><p class="ql-block"> 夏種時節,插秧是少不了的。插秧前,先要把水田整平,那是很費時費力的活,我挺煩干這活,但這是頭道活,由不得你挑揀,跳不過去。拔秧苗是婦女干的活,輪不到我。沒辦法,我只能跟著大男人們干下去平整水田。</p><p class="ql-block"> 田整平了,開始經繩。那時提倡精耕細作,插秧的要求很高,行距用繩子丈量固定,株距用尺子量,點棵數。棵數不能多,多了就密,影響稻子生長;也不能少,少了就稀,影響水稻畝產。前后左右不能插歪了,猶如部隊分列式的方陣,齊刷刷,橫看一條線,豎看一條線。</p><p class="ql-block"> 開始時,還輪不到我插秧。因為我不熟練,插得慢,后面上來插得快的人會超過你,關了你的壟子,給拋添秧苗帶來不便。所以,我只能先干挑秧苗、拋秧苗的活,一旦秧苗拋齊了,我就下到繩子隔好的壟子里插秧。</p><p class="ql-block"> 那些老農們大多是自家的叔叔伯伯嬸嬸或是友好的鄰居,他們很熱情地手把手教我這個可能是將來他們這一輩農民接班人的后生。我也很用心地去體會、實踐他們教的方法。為了不使秧行插歪了,后退的時候,腳后跟要直著往后拖;為了插得快,握秧苗的左手要跟隨著插秧苗的右手移動,兩只手的距離近了就能節省分秧苗的時間。累了,也不能把握秧苗的手擱在大腿上,那樣速度會降下來,旁邊的人就會超過你。沒辦法,再累,也只好堅持。</p><p class="ql-block"> 在老農們的示范、追趕、逼迫下,我插秧的技術漸趨嫻熟,速度不斷加快,儼然是一位插秧老手。</p><p class="ql-block"> 幫邊疆群眾插秧,我是有基礎的。那些北方入伍的戰士,從沒見過更不要說插過秧了。于是,我就權當老農,也是手把手的教戰士們插秧。</p><p class="ql-block"> 其實插秧是開眼活,簡單勞動,只要看上幾眼就會了。</p><p class="ql-block"> 邊疆的稻田不像我們家鄉在一馬平川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夭六村的稻田都是很小一塊一塊的梯田,彎彎曲曲,很不規整。因為插秧的要求沒有生產隊時那么嚴格,行距、株距大致差不多就行。所以,戰士們一會兒就學會了,都能很自如地插秧了。</p> <p class="ql-block"> 其時,我營其他連隊的官兵也利用作戰的間隙,幫助駐地群眾插秧。</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貫徹中央軍委對越防御作戰方針,執行保衛邊疆和建設邊疆雙重任務的具體行動。</p><p class="ql-block"> 一邊打仗,一邊做群眾工作,是我軍的優良傳統。</p><p class="ql-block">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不管在什么環境下打仗,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上戰場以后,我們得到了邊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我剛上戰場的第三天,就和團群聯干事走訪夭六村被征用地的群眾,找隊長聯系構筑工事的木料。</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與身處戰爭災難中的戰區群眾接觸,深深感受到了他們的民族大義、對參戰部隊的大愛。他們寧愿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滿足部隊的需要。構筑工事的材料,我們要多少,他們給多少。三個榴炮陣地已經征用了他們的土地,當營陣地指揮所要下移,征用村黃會計家的土地時,這位精明而又誠實的漢子二話沒說,什么條件都沒提,爽快地答應了。盡管征地有補償,但邊區群眾是靠土地生活的,山區的土地資源不豐富,每戶分得的能種糧的土地又很少;即使有錢,出山買糧購物也不方便。</p><p class="ql-block"> 在戰場上,我們看到戰區群眾飽受戰爭之苦。</p><p class="ql-block"> 越軍炮擊,我們的官兵進入貓耳洞防炮,而在地里干活的群眾卻沒處躲藏,看著真讓人揪心。</p><p class="ql-block"> 越軍的炮彈常常不長眼,盡往民房上砸,傷及邊民。我曾在團衛生隊看到正在搶救被越軍炮彈炸傷的群眾,那個場面觸目驚心,真讓人心痛。</p><p class="ql-block"> 地處邊疆的戰區十分貧窮落后。我曾不止一次地跟戰友議論過,如若不是考慮祖國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那么貧瘠的地方就是給了越南又有何妨。不能啊!再落后,那也是我們中國的疆土;再貧窮,那也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除了要保衛她,還要建設好她。</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完成作戰任務,給越寇以沉重打擊,捍衛祖國領土安全的同時,盡我們之能,通過信息支邊,智力助民,為戰區群眾脫貧致富盡心出力。</p><p class="ql-block"> 100迫擊炮連針對駐地芭蕉坪村群眾知識貧乏、信息不靈等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向群眾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和內地農民的致富經驗,幫助群眾利用本地資源廣開財路。他們引導村民對黃豆進行深加工,做成豆腐賣給參戰部隊,留下豆腐渣喂豬,殺了豬再供應參戰部隊。既使當地群眾賺了錢,也解決了參戰部隊供應保障的困難。</p> <p class="ql-block"> 通過宣傳和典型引路,芭蕉坪村群眾致富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豆腐專業戶、養魚專業戶相繼出現。在老山地區連降暴雨,道路中斷,蔬菜、副食品保障不足的情況下,駐地的豆腐專業戶、養豬大戶,急子弟兵之急,主動給村附近的駐守部隊提供了二百多斤豆腐和兩千多斤豬肉,解決了部隊的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當戰區群眾的生命財產收到嚴重威脅時,我們毫不猶豫地出手相救。</p><p class="ql-block"> 在特大洪災襲擊戰區時,在高機連一排駐地附近的一家個體戶商店面臨被洪水沖走的危險,官兵們不顧自己的安危,與洪水搶時間,在大雨中奮勇搶救,保住了個體戶的性命,也使近4000元的商品免遭損失。</p><p class="ql-block"> 營部和榴一連官兵在駐地群眾拉貨物的拖拉機翻車后,立即奔赴出事現場搶救,使遇難群眾及時得到救治。并不顧炎熱和危險,把摔壞的拖拉機和能用的物品從30多米深的溝底拖上了,減少了群眾的損失。</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1987年3月17日晚飯后,我和營部管理員樊軍年和文書晉良純在陣地旁的公路上散步,忽然聽到前面有“救命”的呼喊聲。我們幾個人快步奔過去,發現夭六村一輛拉貨物的拖拉機翻到了公路下面。</p><p class="ql-block"> “老鄉,不用急,我們來救你們了。”我一邊安慰恐慌不安的老鄉,一邊叫樊軍年和晉良純分別到我營榴炮一連和附近的炮旅搬救兵。很快,榴炮一連連長吳學光、指導員王文斌帶著官兵跑來了,炮旅的幾個戰士也很快來到現場。</p><p class="ql-block"> “先救人!”我馬上組織人員把受傷的一位老大娘救上來,并攔了炮旅的一輛汽車把老大娘送到我團衛生隊搶救。</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又組織大家把撒在山坡上的貨物一件一件搬上來,并調來營的指揮車,把貨物送到老鄉家里。</p><p class="ql-block"> 搶救貨物的官兵嚴格遵守群眾紀律。他們在山坡上爬上爬下,又渴又累,盡管手中捧著汽水、飲料,但沒有人打開喝一口;盡管搬著香煙,但也沒有人拆開抽一根。</p><p class="ql-block"> 當被救的群眾欲打開飲料、香煙招待大家時,被官兵們制止住了,留下了“不用了,你們掙點錢不容易”的話便走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周錦榮, 筆名午馬,1954年10月生于江蘇省常熟市,1972年12月應征入伍,歷任陸軍第21集團軍61師183團戰士、軍械員兼文書、班長、代理司務長、排長、政治處干事、指導員、教導員、政治處主任。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赴滇參加老山地區對越防御作戰,時任炮兵營教導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1992年10月轉業至江蘇省太倉市,曾任鎮黨委副書記、市物資局局長、市紀委副書記、市物價局局長、市政協專委會主任,2014年10月退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紀實作品《遠去的炮聲》、由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題寫書名的散文集《追夢》。</b></p> 您的支持是本平臺強勁的動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利县|
社会|
阜新市|
仁化县|
台湾省|
江华|
鹤岗市|
萨嘎县|
焦作市|
温宿县|
库伦旗|
临猗县|
德惠市|
平舆县|
株洲市|
宜城市|
砀山县|
龙游县|
讷河市|
马边|
萨嘎县|
琼海市|
揭东县|
孝昌县|
宣武区|
阿图什市|
格尔木市|
三原县|
惠东县|
北流市|
河津市|
汽车|
绥宁县|
北川|
康乐县|
东源县|
阿坝|
饶平县|
宣化县|
会理县|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