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探尋匈奴故都,?領略統萬風華

黃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得知統萬城今己建成博物館對外開放之信息,心情格外迫切,我和老伴自駕前往陜西榆林靖邊縣統萬城遺址公園。一路上透過窗口望去,當我苐二次走進統萬城沿途時,這塊地處塞北的沙漠,路旁旱柳搖曳生姿,廣袤的田園綠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統萬城遺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絲路古都·世界遺產</b></p><p class="ql-block"><b> 統萬城遺址位于中國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是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唯一一座都城,也是陜西被稱為“十四朝古都”,關中外唯一的一座都城。</b></p> <p class="ql-block">  陜西靖邊北部的茅烏素沙漠中,一座灰白色的古城傲然聳立于茫茫沙海,這就是被當地人稱為“白城子”的統萬城。盡管早已被廢棄上千年,但在無邊無際的黃沙襯托下,統萬城依舊巍然雄壯而險峻,如受傷的巨人般俯覽過往的歷史長河。</p> <p class="ql-block">大夏國君赫連勃勃沙雕。</p> <p class="ql-block"><b>統萬城的四季景觀</b></p><p class="ql-block"> 統萬城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城北無定河北岸,如今的自然景觀屬于沙地,生長著次生灌叢和草本群落。但是在約1600年以前,當地為溫帶干草原,在塬面或山丘上分布有側柏林、溝谷、河岸邊生長喜溫濕喬木,河流、湖泊、沼澤中水生植物繁盛,在丘間低洼處或鹽堿土上分布有灌木和草木植物。</p> <p class="ql-block"><b>  十六國時期大夏國都城遺址。始建于東晉熙九年(413年),是匈奴族后裔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國都。由外郭城、東城和西城三部分組成。外郭城呈曲尺形,周長13865.4米,面積約770平萬平方米;東城周長2566米,西成周長2470米。現存遺址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民族交流、特別是研究生態脆弱地區環境變遷的重要實例。</b></p> <p class="ql-block">圖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統萬城城遺址的遺存分布范圍約955公頃(9.55平方公里),主要遺存包括東城、西城、外郭城。其中城址內又包含有城垣、墩臺、護城壕、夯士臺址等建筑遺存。</p> <p class="ql-block"><b>  城內遺存的墩臺、馬面、城垣、甕城、城壕等,真實完整的反映了大夏國在城市規劃、城防體系、建筑設計,材料應用等方面的杰出智慧,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2012年11月,統萬城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2年12月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23年4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b></p> <p class="ql-block">  開車停至車場,順著小坡道步行去往統萬城遺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來到統萬城,被這座規模龐大的舊日城池所震撼的同時,心中充滿了一串串的問號,統萬城為什么會建在沙漠之中?是什么人又是怎樣建的?為何最終被廢棄?這些需探尋的未知也在我的腦海中盤旋……</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統萬城遺址博物館一座半地下的情景體驗考古博物館,探尋統萬城一歷史,領略千年文明史的燦爛輝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城余古韻,一館列奇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統萬城遺址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 統萬城遺址博物館位于無定河南岸的沙丘臺塬上,與同萬城遺址隔岸相望。博物館建筑面積約9922平方米,包含白城則統萬城、赫連勃勃的統萬城、馬背上的民族匈奴、匈奴與中原四個展成章篇章和游客中經考古工作站通過實物展示,場景模擬、沙灘沙盤模型、機聲光電機、5G信息等現代展示手段相結合的展陳方式,打造了一座集文化展示,文化游歷,遺址保護,自然科普,學術交流等功能一體,游歷感極佳的情境體驗“考古”遺址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白城則”統萬城</b></p><p class="ql-block"><b> 統萬城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北部,毗鄰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地處陜西與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漠南緣、無定河上游紅柳河北岸的臺地上,是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304年一439年)匈奴族鐵弗部的后裔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的都城,它扼守著西域與北魏都城平城(大同)的交通要道,處于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的交匯地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兵家必爭之地。</b></p><p class="ql-block"> 由于筑時用的是當地的粘土和石灰混合的“三合土”,因此土色泛白且堅固,當地群眾俗稱其為“白城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統萬城的發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045年</b>清光道二十五年,橫山知縣何炳勛曾尋訪統萬城,并將調查情況寫成《復榆林徐太守松察夏統萬城故址稟》,如實的描繪了當時統萬城遺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及保存狀況。這是統萬城于蒙元退回北漠之后,后人對其進行的<b>首次實地勘察。</b></p> <p class="ql-block"><b>  1956</b>年,陜西省文管會和陜西省博物館對統萬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繪制了城址的平面圖并在當地征集了蓮花紋瓦當、銅“駙馬都尉”印、壺形印及瓷獅等重要文物。這是1949年后對統萬城遺址進行的首次科去考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統萬城考古</b></p><p class="ql-block"> 自2002年開始,新一輪的考古工作以來,聯合考古隊已對統萬城遺址及其周邊進行了多年的考古勘察工作,了解了統萬城的基本結構,并對東西城內的建筑遺址及其周邊墓葬進行了清理和部分發掘。<b>初步認定,統萬城是陸續建成并直接建筑在沙層上面的城市,整個城市仿照中原城市的規制建成。</b></p> <p class="ql-block"><b>城址推測</b></p><p class="ql-block"> 據《 水徑注》記載,<b>統萬城是在西漢奢延城的基礎上或其近旁建筑造起來的。</b>分外郭城、東城和西城三個部分<b>依據現有考古資料推測,東西兩城并非同一時期的建筑,說明統萬城是陸續建成并持續使用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規模與布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統萬城的規模和建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也是由外郭城、西城和東城組成,城有四門,據史料記載北門為平朔門、東門為招魏門、西門為服涼門、南門為朝宋門。東、西城并立于外郭城內的東南部,城垣外均有護城壕、馬面等防御設施。外郭城呈曲尺形,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里;東城周長2566米,墻基厚10米左右,保存略差,西城周長2470米,墻基厚約16米,保存最好。</span><b style="color:rgb(1, 1, 1);">以發掘推定,外郭城、西城、東城由不同的時間建成,西城(包括城垣、城門、馬面、護城壕)是最初建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永安臺</b></p><p class="ql-block"> 永安臺位于西城南部中央,十余米高的夯土臺是城內的制高點。整體造型為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窄,相對獨立的夯土塊組成龐大的夯土臺,夯土塊之間自基礎而上有明顯的縫隙,平夯。夯土臺周圍有厚25厘米左右的踩踏面,之下即為原始沙層。自踩踏面而上,現存夯土臺高近19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西南角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西城西南隅臺是現存統萬城遺址的制高點,高大的夯土臺蔚為壯觀。夯土基礎下為純凈的原始細沙,這就說明統萬城建立在沙層上。經測量,自基礎以上,西南隅臺現存高度為26.62米,底部長約35米,寬約26米。《統萬城銘》中“高隅隱日,崇墉際云”,就是對西南隅臺的形象描繪。</span></p> <p class="ql-block"><b>  2002</b>年 組成考古隊配合維修工程,對統萬城西城東南墩臺及永安臺基址進行清理,發現護城壕。護城河坡面呈鍋底狀,寬11.5米,其中壕溝寬7.1米,壕堤寬2.2米,現存深度2.2米。經鉆探得知壕溝底部落土厚0.8米。</p> <p class="ql-block"><b>  2008</b>年繼續調查確認外郭城城垣,發掘西門甕城,鉆探護城壕;對調查、發掘、鉆探處的遺跡,利用全站儀結合Gps全球定位系統進行測繪;對統萬城以及進行航空攝影、測繪。</p> <p class="ql-block"><b>  2010</b>年,對同屬大夏的白城臺進行了調查和測繪;發覺統萬城西城內探方六個,揭露出一批蒙元時期建筑基址。</p> <p class="ql-block"><b>  2011</b>年,在統萬城南3公里八大梁,谷地梁清理北魏晚期至西魏時期墓葬五座,北朝時期磚瓦窯四座;繼續發掘西域內六個探方。</p> <p class="ql-block"><b>  2012</b>年對周邊墓葬區進行調查與發掘;對遺址進行鉆探、發掘、測繪及高清3D攝影等工作,共清理古墓葬40座,其中北朝墓葬9座,唐代墓葬18座,五代墓葬2座,宋代墓葬3座,基本清理了與統萬城有關的墓葬年代、形制及各時代之間墓葬形制的演變序列。</p> <p class="ql-block">  統萬城遺址周邊發掘出的一座古墓的墓門采用了仿石窯門造型,這是中國首次發現。這座面積約8平方米的墓室墻壁上布滿了宗教主題壁畫,人和動物都勾出了“紅唇”,這為研究當地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b>  2013</b>年,清理東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這組建筑應是東城的主要建筑之一,年代為晚唐五代,從而可以認定統萬城東城的建造年代應該為晚唐五代時期,可能與拓抜思恭任夏州刺史有關。</p><p class="ql-block">清理西城南垣外4一7井馬面,對統萬城防御體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b>  2014</b>年發掘統萬城西城西門遺址、清理門道及城門內夯土、道路等,清理灰坑21個,井5眼、溝2條,出土可復原陶瓷器50余件(片)、礌石500余枚。</p> <p class="ql-block"><b>  2015</b>年清理西梁及查干圪臺夯土祭祀遺址,兩處夯土遺址建造年代與統萬城建造年代相當,分別位于統萬城遺址東南與西北部。</p> <p class="ql-block"><b>通過泡粉分析還原統萬城的自然景觀</b></p><p class="ql-block"> 考古學家從統萬城城墻的夯土中提取了泡粉進行植物類型上的分析,并結合其它相關的研究成果,恢復了1600年前或落早時期的統萬城自然景觀。</p><p class="ql-block"> 統萬城城墻中獲得的泡粉可以分析出23個植物種屬,表明該城營建時,周圍地區植被組成的種類豐富,以草本和灌木為主。</p> <p class="ql-block"><b>統萬城遺址出土的精彩文物</b></p><p class="ql-block"> 統萬城遺證考古發掘始于1956年,繪制了城址平面圖,并對墩臺、馬面等進行了拍照。徑半個多世紀的發掘和研究,己經出土了大量漢代至宋代的珍貴文物,主要有建筑材料、銅制佛像、神像、印章、石碑以及生活用陶器、瓷器等。這些文物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經濟狀況、文化藝術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b>不同時代的典型器物</b></p><p class="ql-block"> 2011年一2012年,共清理古葬墓40座。基本搞清了與統萬城有關的墓葬年代形制及各時代之間的墓葬形制的演變序列。</p> <p class="ql-block"><b>八大梁M1壁畫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文物精品大夏石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夏石馬國家級文物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門西北側的亭內,是唯一一件有大夏紀年的文物。這匹馬立于長安縣茶家寨赫連勃勃長子的墓旁,在馬的腿部下方刻著大夏征信六年記(424年)大將軍等字樣,這便是大夏國鐵騎神駿征戰南北的紀念與見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夏馬繼承了中國漢代石刻藝術雄渾深沉、體魄巨大、生動傳神的特點,代表了東晉16國時期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水平,同時也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珍貴民族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赫連勃勃的統萬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夏風翔元年(413年),赫連勃勃在創建“大夏”國(407年)的第六年,征發其管轄境內的各族民眾十萬人。在“翔方水北,黑水之南”開始營建都城,并親自將其定名為“統萬”,彰顯了他以此城為根基,將“統一天下,君臨萬邦”的雄心壯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匈奴“都城”統萬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作為游牧民族匈奴族建造的唯一一座都城,統萬城從選址、規劃到設計、建成,經過了一個復雜的過程,且歷時六年才基本完成。建成之后,雖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六個朝代的更迭,但它一直作為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軍事中心而存在,直到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宋太宗下令毀城為止。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納入西夏版圖,1227年蒙古滅西夏之后,統萬城才逐漸被毀而淡出歷史舞臺。</span></p> <p class="ql-block">  統萬城采用“蒸土筑成”的辦法,即把白石灰、白粘土以及糯米汁攪拌,蒸熟進行注罐,類似于今天的澆注法,城墻堅固可抵刀斧。在“朔方水(今無定河之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該地原屬西漢時期奢延城舊址)。取名“統萬城”,寓意為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p> <p class="ql-block">  在統萬城歷時六年的修建過程中,采取的筑城成辦法是“蒸土以筑都城,鐵錐刺入一寸,即殺作者并筑之”。</p> <p class="ql-block"><b>西梁夯土臺</b></p><p class="ql-block"> 西梁夯土臺基址位于統萬城東南,與城隔河相望。由于圍墻及三個墩臺組成,墩臺四周均有斜坡漫道。兩處夯土遺址建造年代與統萬城建造年代相同,分別位于統萬城遺址東南與西北部,從空間布局看,應為兩組禮制性建筑,可能與大夏國時期統萬城的祭祀活動有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西南角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西南隅臺以城為下部和城垣渾為一體,向外加寬;在高出城垣的部分,壁面上有橫裂橡、柱腳孔洞上下共六級。椽和柱角為筑城時予先納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從遺跡現象看,注以橫木作礎,橫木一頭深入墩壁,另一頭一墩壁表面平齊,上頭承柱。由于墩臺大小下大,壁面傾斜,致立柱根部切入壁面留下很深的圓形凹槽。考古研究認為根據橡和柱角孔洞的布局和墩壁傾斜關系,可復原其結構形狀;在伸出出的橡排上面鋪成板道,有的板道下面且以立柱承托,狀若峭壁懸崖架設的棧道。板道飛繞隅墩,圍以欄桿,供嘹望和發射矢石。隅墩頂面平坦,長方形,是閣房建筑的遺物。</span></p> <p class="ql-block"><b>  西南隅臺上為什么有那么多規則的柱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西南樓建筑結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南面西隅鐘樓,東隅鼓樓。……鐘樓賞堪登,眺高約十余丈,白土筑成,雞籠頂是大廈,一間半已圮,其半懸鐘。屋頂形跡宛然,周圍飛欄八層,插橡孔穴歷歷可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清·吳士鑒《晉書校注》</span></p> <p class="ql-block"><b>  永安臺歷史記載中赫連勃勃死于永安殿,赫連昌繼位于永安臺,說明永安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建筑。永安臺現存夯土臺南北長18米,東西寬13米,高10.82米。夯土臺東側現存兩個壁柱間距為4.65米、高為5.13米,由立面上殘留的一些明顯的孔洞和5米多高的壁柱,推測該建筑為多層結構。</b></p> <p class="ql-block"><b>東西城土文物</b></p> <p class="ql-block"><b>統萬城遺存</b></p> <p class="ql-block"><b>統萬城周邊墓葬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城防系統:</b>統萬城的防御措施還是很嚴密的,共有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由紅柳河、納林河夾道形成三角臺地,兩面臨河,統萬城坐落其中;第二道是外廊城,是外圍的一道城墻;最后便是由“虎落”,與夯土城垣、馬面、垛臺、護城壕、鐵蒺藜等,共同筑起了統萬城第三道立體防線體系。這使得統萬城成為當時黃河“幾”字區域內最堅固的城池,代表了當時城市防御的最高水準。</p> <p class="ql-block"><b>赫連勃勃其人其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統萬城選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太平御覽》記載赫連勃勃北游契吳山,登高遠望,不禁失聲贊嘆:“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遂決意在此興建國都。</p> <p class="ql-block"><b>  布局:</b>統萬城遺址坐西北向東南,可能與匈奴尚東,崇拜太陽有關。整座城池有三重城垣,由東向西依次為外廊城、東城、西城,俗稱頭道城、二道城和三道城。根據史料記載及考古資料來看,統萬城初建時只有西城及外廓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統萬城古都建筑的五大特點:</b>即沙漠上建筑的草原都市、我國早期建筑使用三合土的典范、我國早期馬面間倉庫建筑的壯舉、我國早期使用木筋建筑的首創、我國早期套城建筑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統萬城的行政建制和人類居住的歷史價值。其次,統萬城東城和西城都建有馬面,有的馬面之內藏有木材等用料作為倉庫之用,全城規劃還表現出左祖右社,這也是按漢人禮制建城的方針。宮殿樓閣,連接成片,角樓修的十分壯觀,飛檐俏麗。全城每條的城墻都有馬面,而且此城的馬面建設非常密集。統萬城建筑的工藝手法乃世屬罕見,是我國有史以來的唯一一座。</p> <p class="ql-block"><b>大夏國出土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筑城與稱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413</b>年義熙九年,赫連勃勃在境內實行大赦,改年號為鳳翔,并任用叱干阿利兼將領做作大匠,征發嶺北10萬胡人、漢人,在“<b>朔方水北,黑水之南</b>”修筑統萬城(今陜西靖邊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418</b>年11月,赫連勃勃入長安城稱帝,筑壇于灞上,祭告天地,改元“昌武”。赫連勃勃攻取長安后,并未在長安建都,而是回到了統萬城,并將其定為都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崛起與建國</b></p><p class="ql-block"> 赫連勃勃是匈奴鐵弗部人,是匈奴右賢王去卑的后代。曾投奔嘎干部,得到后秦皇帝姚蘭的賞識和器重,經常參與軍事與國政大事的商討。又熙三年(407年),赫連勃勃的叛秦自立,自稱天王,大單于,赦免境內罪犯,建元龍升,設置和任用百官。赫連勃勃認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國號“大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大夏國的衰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赫連勃勃晚年昏聵,聽信讒言,廢長立幼,引發太子之爭,令大夏政權大傷元氣,真興七年(425年’,赫連勃勃去世,其子赫連昌繼位。第二年(426年)北魏攻取長安,取統萬城,并于423年3月又攻陷安定城,俘赫連昌。郝連昌之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勝光四年(431年),赫連定滅西秦,又欲渡黃河擊北涼遭吐谷渾襲擊,兵敗被俘,被送于北魏,夏亡。大夏國共存在25年(407年—431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大夏與匈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建立大夏政權的赫連勃勃是匈奴鐵弗人《魏書·鐵弗劉虎傳》載:北方人為胡(匈奴)父鮮卑母為鐵弗”,就是說匈奴鐵弗部是匈奴和鮮卑族互相錯居雜處并進而發生婚媾關系,由匈奴男子與鮮卑女子婚配而繁衍的后代。南朝時期,匈奴內部分解或與其他民族融合而產生很多支派,這些支派,彼此互不統屬。入遷中原及內地的匈奴人多己與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融合。因此,匈奴之名,在南北朝后期便開始逐漸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b>統萬城的隕落</b></p><p class="ql-block"> 統萬城由基本建成(418年)到廢棄(994年),由都城變為一般城市,歷經近600年的歷史。在這600年中,無論是朝代的更迭,人口的遷徙,還是自然環境對其造成的影響,都促成了這一城市的隕落變化。</p> <p class="ql-block"><b>人為的破壞</b></p><p class="ql-block"> 赫連勞勃決意在此興建國都。然而,人類過度的開發是本地生態環境遭受極度的破壞,人口大量外遷,最后導致了統萬城成淪為廢墟,特別是王朝政治中心的轉移,統萬城作為城市政治地位的下降,更促成了它的被廢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馬背上的民族匈奴</b></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三世紀,在蒙古草原上興起了一支龐大的游牧部落聯盟,而統治他們的就是匈奴人。匈奴人,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隨牧而轉移,逐水草而遷移,雖以射獵禽獸為生業,但仍常習戰攻以侵伐。在他們最大的手領一冒頓單干的帶領下,匈奴人迅速征服了周邊民族,建立了一個橫跨大漠南北的游牧帝國,與漢王朝相對峙。</p><p class="ql-block"> 但數百年的相互角力與游牧經濟的脆弱,使其逐步衰落。南北匈奴族的分裂,更是奏響了匈奴族的挽歌,但同時也讓世界進入了另一個偉大的歷史階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文明的交融</b></p><p class="ql-block"> 中原大地日益興盛的同時,崛起于長城沿線及其以北地區游牧民族的匈奴族,也在南起陰山山脈、北抵貝加爾湖、東至遼河、西域翠嶺的遼闊區域內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并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不僅對中原王朝形成過強大的威脅,也對推動整個歐亞草原的社會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雙向的交融促進了文明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b>  博物館以統萬城遺址及其出土的文物為依據,結合歷史文獻記載,以多樣的表現手法,生動而全面的向我們講述統萬城這座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瑰寶以及建造這一瑰寶的主人一匈奴民族的歷史故事。</b></p> <p class="ql-block">  統萬城遺址物館參觀完后,我們乘專車來到統萬城遺址。親臨西城遺址參觀,目睹千年歷史遺址再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古都逾千載 風華今猶存</b></p> <p class="ql-block"><b>  統萬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數民族王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b></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到統萬城遺址公園,只能參觀西城遺址開放部分。</p> <p class="ql-block">  統方城東城部分現已封閉,無法進入內觀,東城北垣長525米,西垣為西城東垣,南垣557米,東垣738米。城垣僅寬7米,高3.4米。</p> <p class="ql-block">  走進統萬城遺址,它以悠久古老的面容,帶著穿透千年的溫度和記憶,一幅古今交融、展現統方城風華的文明畫卷徐徐展開…</p> <p class="ql-block">  西南隅臺是現從統萬城遺址的制高點,高大的夯土臺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西城是遺址中保存最完好,可以近前觀參觀的部分:城垣周長2470米,東垣長692米,南垣500米,北垣557米。西城城垣基厚約16米,馬面高大密集,《水經注》中,“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九疊樓,險峻非力可攻”。就是對西城城墻最直觀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b>西城南垣馬面遺址</b></p><p class="ql-block"> 馬面是古代在城墻外側每隔一定距離修建的凸城外的墩臺,平面有長方形和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其一般寬度為12一20米,凸出城墻外8一12米,間距為20一250米(一般為70米),統萬城西城南垣現存七7座馬面。由西向東編號為一到七。</p><p class="ql-block"> 馬面在古代建筑中有三種功能:其有效消除城墻下的射擊死角,士兵可通過兩側孔眼將逼近城墻或攀城之敵射死,起防御作用;其二,馬面立于城墻外側,相當于柱子,其穩定墻體作用;其三,馬面高大林立,遠望十分壯觀,其造是作用。此外,在統萬城遺址現存的馬面里,西城南垣的一號和二號馬面是是空的,內部用于儲藏兵器和糧食等物資,是史詩中記載的<b>“崇臺秘室”</b>,更是我國早期馬面兼倉庫建筑的創舉。</p> <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統萬城建于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04一439年)。公元407年,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稱“天王、大單于”,國號大夏,雄踞朔漠。公元413年,赫連勃勃從關中陜北驅役10多萬各族人民建都城。</p> <p class="ql-block">  史載統萬城城基厚25米,城高23.33米,寬11.16米,城址包括外廓城、東城、西城三部分,東城和西城均略呈長方形,中間以成墻分隔。整個都城歷時6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b>西段城墻</b></p> <p class="ql-block"><b>  西城</b>四面各有城門一道,均設甕城。東門為“招魏”,意指東面的北魏政權;南門為“朝宋”,表現出其聯宋抗魏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西門名為“服涼”,意即要征服河西走廊的西涼、北涼;北門為“平朔”,就是要平定河套以北的地區朔方。赫連勃勃借四門之名彰顯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氣魄。</p><p class="ql-block"> 東南二門僅存基址,西、北二門的甕城輪廓尚存。</p> <p class="ql-block"><b>西門(服涼門)甕城遺址</b></p><p class="ql-block"> 翁城是古代城市防御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將敵人放入甕城后,可以居高臨下,以弓箭、石等武器四面攻擊、抵御來犯之敵。 統萬城已發掘的西門甕城遺址位于西門西垣偏南處,距西城西南隅臺外端204米,甕城內部長30米,寬20.7米,深10米,底部長27.6米、寬16.3米。</p> <p class="ql-block">  現甕城輪廊保存完整,能清晰的觀察到夯土層中的絍木孔洞,以及甕城門道兩側9處排叉柱洞。根據《元和郡縣志》(李吉下書758一814)、《太平寰宇記》(樂史930一 1007)中的記載,其中有明確的記載統萬城垣有“九堞樓”,推測甕城上部應有城樓,現根據所復原的甕城頂視圖的形式及數據做城樓的復原:五開門、為“凹”字形平面,兩層。</p> <p class="ql-block">  翁城遺址內流沙堆積厚達8米,清理出清代墓葬1座、甕棺1座、灰炕10多個。另外,還發現水井一眼,經鉆探深13米仍不見底,目前已清理4米。在甕城底部發現比統萬城城垣年代還早的方形灰炕,從發掘情況看,至遲在隋代。甕城門已坍塌,城門被夯土塊封堵,甕城內成為廢墟。</p> <p class="ql-block">  沿著被踩出的一條白色堅硬的不平道順沿而行,爬坡上坎的夯土建筑,見證了歷史的厚重與獨特。</p> <p class="ql-block">  秋高氣爽,登高望遠,雖然只剩下斷壁殘垣,但立足仰視,依舊可以切身感受到巍然聳立的宏偉氣勢。</p> <p class="ql-block">  統萬成在經歷千年的風化和雨水沖刷后,城基的外側不同程度也出現了被雨水沖到過的壕溝,窄的有幾厘米,寬的達十幾厘米,直從城基頂部一直延伸下去。而凡人之所及處,壕溝大多光禿發亮,這些都是光顧這里的游客爬上爬下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我們沿著城墻邊一直向北走去,城墻上凹凸不平,我小心翼翼沿墻而行,默黙地感受這千年的古城留下的遺址,難以想象千年前荒漠黃沙下建筑者勞工的堅辛,不知多少孤魂被掩埋,才能筑城而起。“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p> <p class="ql-block">  城墻內外的墻體上有許多破落的窯洞,里面還有遺留的土炕和爐灶,這些窯洞是民國年間從榆林和橫山等地逃荒到這里的定居的人開鑿的。</p> <p class="ql-block"><b>北門(平朔門)遺址</b></p><p class="ql-block"> 平朔門位于西城北墻東部,北門甕城有五段夯土基址組成,東距東北隅墩約94米,平面為長方形,外圍東西長47米,南北寬28米,深8一11米,由含白、青、灰色顆粒的沙土夯實構成,土質堅硬,“平朔”意指即今鄂爾多斯高原地區。</p> <p class="ql-block"><b>西北角墩臺保存較好。</b></p> <p class="ql-block">  佇立在殘垣斷壁之上舉目四望,可朓望西南的建筑,城址的城廓保存基本完好,西南側角樓最醒目。</p> <p class="ql-block">  被人們走踏路露出白色,從這看出不知有多少人從這里越過……</p> <p class="ql-block">  站在這里可眺望到西城建筑遺址。1000多年前的其造法和奢侈程度是令今人無法想象的。一千多年后,還能目睹它厚重而雄偉的身姿,令我無不為之驚嘆,它儼然成了一尊雄踞大漠的精美絕倫的千年工藝品。</p> <p class="ql-block"><b>  今天的統萬城基本格局仍舊留存,部分城垣、城門、馬面及角樓遺存清晰可辯,城內主要建筑、道路均已無存,僅遺留下高大夯土臺基。黑色墻體凌厲的馬面,高聳的角樓,獨特的中臺密室結構和雄偉的宮殿樓觀,遺址清晰的構造出這座以“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國都城的輪廓和規模。</b></p> <p class="ql-block"><b>南門(朝宋門)遺址</b></p><p class="ql-block"> 昌式二年(149年)春正月,赫連勃勃勃拒絕了群城定都長安的建議,還都統萬城,在長安置南臺,為南部,都并親自命名統萬城四門:北門日平朔、東門日招魏、西門曰服涼、南門日朝宋。</p><p class="ql-block"> 朝宋門位于西南墻中部偏東,南門甕城由三段夯土基址組成,冬距東南隅墩125米,平面為方形,東西長38.5米,南北寬25.6米,深9.4一11.4米,由含白、青、灰色顆粒的沙土夯實構成,土質堅硬。“朝宋”意指南朝劉宋朝拜大夏國,此處劉宋為東晉大將劉裕取代東晉建立的政權(420年一479年)。</p> <p class="ql-block">  沿著前人踏出的路,我們順著平坦的路向西南方向走去,城里除了一座屹立的高臺以外,一路上隨處可見散落的瓦礫靜靜破落在地…又給這座都城平添了幾多神秘,讓我產生無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b>東門(招魏門)遺址</b></p><p class="ql-block"> 招魏門位于西城東墻中部,平面長方形,南距東城350米,由含白、青、灰色顆粒的沙土夯實構成。“招魏”意指招降拓拔鮮卑建立的北魏(386年一534年),其首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p> <p class="ql-block"><b>永安臺遺址:</b></p><p class="ql-block"> 永安臺位于西城南部中央,東距宮殿遺址近50米,整體造型為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窄,是城內最醒目的建筑。現從臺基由一塊塊相對獨立的夯土塊組成,夯土塊之間自基礎而上有明顯的縫隙,推測是采用了中原地區小塊板筑的先進技術,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見證。</p><p class="ql-block"> 史書對永安臺沒有詳細記載,僅有赫連勃勃死于永安殿,赫連昌繼位于永安臺少數幾則事件,僅此足以說明永安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建筑,等級應不低于清朝的太和殿,所以形制較高,規模高大,最可能為廡殿頂。永安臺現夯土臺南北長18米,東西寬13米,高0.82米。</p> <p class="ql-block"><b>  統萬城遺址的建筑風格融合了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特點,是研究中國北方民族和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統萬城遺址的發現,對于研究大夏國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探討古代城市規劃、城市建筑、城市防御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b></p> <p class="ql-block">  野花在荒沙中竟然絢麗多彩的奔放著,兩旁的樹為荒涼的統萬城披上了綠裝,帶來秋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順著陡坡慢行而上,我們走到入口的道路,望著這高大雄偉的西南城樓,感嘆統萬城遺址從不遜色的聳立在這沙漠之上,昔曰被黃沙掩埋的統萬城城池遺址逐漸恢復生機,掩映在一片綠意盎然的美景中,成為探秘匈奴文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走進統萬城,體驗歷史遺跡的荒涼壯美,感悟匈奴文化神秘魅力。</p> <p class="ql-block"><b>  在這里,感受匈奴族那段顯赫的歲月,親歷蒼勁渾厚的古老遺址,去探尋塵封在歷史中的千年往事;在這里,感受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嬗變,漫步在這塊匈奴文化的肇興之地,去聆聽文明史詩里流傳至今的傳奇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統萬城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符號篆刻在中國西部的版圖上,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我們陜西每個三秦人的驕傲。</b></p> <p class="ql-block"> 文編:黃河</p><p class="ql-block"> 攝影:黃河</p><p class="ql-block"> 拍攝時間:2023年9月20日</p><p class="ql-block"> 部分資料來自景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謝謝您雅賞和鼓勵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壁市| 临城县| 南昌市| 泸西县| 凉山| 西乌| 迭部县| 盖州市| 上思县| 尉氏县| 静宁县| 岳普湖县| 安泽县| 曲松县| 施甸县| 饶平县| 南部县| 炎陵县| 鄱阳县| 双鸭山市| 汉源县| 和林格尔县| 岳西县| 无锡市| 武鸣县| 东山县| 蓝山县| 彩票| 南漳县| 莱芜市| 张北县| 安阳县| 台中市| 南京市| 霍林郭勒市| 扎兰屯市| 靖江市| 汝阳县| 德化县| 玛沁县|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