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天壇,占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主要建筑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墻環(huán)繞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天壇以嚴謹?shù)慕ㄖ季帧⑵嫣氐慕ㄖ嬙旌凸妍惖慕ㄖb飾著稱于世。總占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祈年殿中間4根“龍井柱”,象征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征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征24節(jié)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樹木慘遭破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進行過多次修繕和大規(guī)模綠化,使古老的天壇更加壯麗,公園占地200公頃,四面各有一門。園內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還有百花園種植了大量的花卉。據(jù)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于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后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后,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于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繕、擴建。</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煌市|
临邑县|
昆山市|
文登市|
榆社县|
大名县|
吉木萨尔县|
萝北县|
榆树市|
从江县|
舟曲县|
龙胜|
宜春市|
高雄县|
灵石县|
东方市|
吉木乃县|
山阴县|
玉田县|
丰镇市|
关岭|
喜德县|
全南县|
渭南市|
衡阳县|
滁州市|
藁城市|
都江堰市|
方城县|
苏州市|
宣威市|
饶河县|
江安县|
青州市|
肃北|
商城县|
达拉特旗|
封丘县|
社会|
奉新县|
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