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大師故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說“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秋光如許的時節不出去走走,豈不負了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就聽說湘西很美,山水鐘靈,人文豐厚,民族風情濃郁,而鳳凰又是湘西最美的地方,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名,更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里,最能感受到歷史的韻味。這里有他魂牽夢繞的小溪,白塔,渡口,獨戶的吊腳樓,守望在古城沙灣河邊的“萬名塔”,淳樸貌美的翠翠,個性豪爽的天保,心地善良的儺送。很多人都是因為沈從文而愛上鳳凰的。當然,這里還有第一任民國總理熊希齡,“鬼才”畫家黃永玉,陳寶箴的“陳門五杰”,還有宋祖英的歌。 有機會和美程的朋友一道去鳳凰,去那個一等千年的古城,來一次文學朝圣,自然再好不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鳳凰說是古城,其實地方并不大,倒更像是一個古老的邊鎮。綿亙逶迤于武陵山脈深處,倚山而筑,環以石墻,瀕臨沱江,群山環抱,河溪縈回,關隘雄奇。這里“西托云貴,東控辰沅,北接川鄂,南連粵桂”,是湘黔來往的交通要道,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它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五年,距今300多年歷史,雖有九街七巷之說,卻實在是小,小到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好在美麗的沱江穿城而過,一下子就讓古城有了靈氣。千萬別小瞧了沱江,它可是鳳凰人的母親河,潤養著鳳凰兒女,滋潤著沈老的筆墨。“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詞人李清照當年留戀不舍,終日凝眸的就是這條古老的沱江,而沱江也正是沈老筆下傾情描繪的峒溪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去的時候,前幾天古城正好沐浴過一場雨水,天空湛藍,陽光明媚。雨后的古城顯得格外青翠欲滴,空氣清新,灰瓦白墻相互映襯,頗有江南水鄉的風貌。“身在山中不見山.山前行客未能閑。何人水墨秋毫外,十里湖西尺寸間。”一千多年前,宋代的文人胡寅行游至此,就對這里的湖光山色作了絕美的描繪。</p> <p class="ql-block">接待我們的是個名叫石頭的小伙子,臉色黝黑圓潤,耳朵上戴著兩個大耳環,一看就是苗族人。聽說我們是安徽來的,石頭先就打開話匣子,沒說兩句就熱乎起來,講起了沈從文的故事。他說沈從文的愛人張兆和是安徽人,沈從文是安徽的姑爺,安徽人和鳳凰人是親戚。誰說不是呢?“我行過很多地方的橋,看過很多種類的人,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段滾燙的文字,歷經百年后,仍然流露出灼熱的溫度,感動了萬干摯愛的年青人。一個代號“青蛙13號”的湘西鄉下人,三年零九個月寫了千封情書瘋狂追求,終于走進蘇州的九如巷,喝上了張家三姐張兆和沏的熱香茶,抱得美人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鳳凰城里鳳凰游,人自堤行江自流。笑語時傳浣紗女,輕舟頻載木蘭舟。衣牽石巷青如染,光映?檐淡若浮。遙望危崖紅樹上,片云飛過那山頭。”石頭熱情地領著我們徜徉于鳳凰古城,一山一水,一磚一瓦,到處都能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品味大師的文化基因。我禁不住四下張望,努力尋找《從文自傳》里小主人的身影,那個被臘八粥、鍋粑社飯饞過的少年,那個逃學、偷著下河洗澡的少年,那個白日里爬樹掏鳥、捉蚱蜢的少年,那個山上偷人家園地里李子枇杷、被主人罵著追著還不忘貪吃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漫步曲巷里堂,有很多的民居、城樓、古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筑風貌,看上去略顯陳舊卻逾見古樸,仿佛穿越時空,讓人感受到歲月的流轉。最令人一眼生情的便是虹橋下面的吊腳樓,長腳臨水,飛檐峭山,懸在沱江上面,前面就是古時候的官道,為土家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面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小巧玲瓏的古色古香,一幢幢的吊腳樓群高高低低,參差錯落的十分稀罕。沱江水從窗下緩緩流過,吊腳樓倒映在水中,時不時有烏蓬船劃過,帶起層層輕波,水中倒影也跟著悠悠蕩開,意趣不可狀。有人說沈老的文字是水墨,恬靜平淡而多風情,看來正是鳳凰的山水和吊腳樓調和了他文字的底色,是他創作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華燈初上,石頭領著我們來到沱江邊。沱江的夜景非常魔幻,只是人頭攢動,要費勁蹚過熙來攘往的人潮。倚住石欄向左眺望,橫臥在沱江上的虹橋,古樸典雅,風姿綽約,在霓虹燈的閃爍中不斷地變化著,真是風情萬種。兩岸的吊腳樓,門樓,紅燈籠,紅石跳巖和水交相輝映,鱗次櫛比的如油畫一樣次第展開,每一軸都讓人驚艷,美的讓人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石頭和我們來到沈從文的故居。他說來到鳳凰,有兩個地方,一定要踏訪,特別是安徽人,更不能錯過。一是沈老誕生的故居,他的來處;一是沈老安息的地方,他的歸處。</p> <p class="ql-block">故居在一條名叫中營街,窄窄的小巷盡頭,光滑的青石板上巳過百年舊痕。一座典型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的四合院,大小九間,為沈從文祖父沈宏富同治五年辭官歸家所建,沈宏富曾任過貴州提督。1902年12月28日,沈老就在此誕生,15歲離開鳳凰前,一直住在這里。他的學生汪曾祺說過,“沈從文在一條長達干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輩子。二十歲以前生活在沅水邊的土地上,二十歲以后生活在對這片土地的印象里。”故居的大門上,懸掛著一塊“沈從文故居”的匾額,黑底金字,陳舊斑駁,落款為劉祖春,劉也是鳳凰人,是前中宣部的副部長,和沈家也有些淵源。字寫得蒼老,很有碑味,是個書法高手。可惜來得太早,故居沒能進去。</p> <p class="ql-block">離開故居后,我們來到聽濤山,沈老安息的地方。聽濤山位于南華山南麓,居沱江右岸。說是山,其實只是南華山麓一堵殘崖斷壁,崖石呈赭紅色,且有各色卵形礫石融雜其間,又稱五彩石。1992年沈老去世,他的骨灰一豐撒入沅江,一半就安放在這里。沈老的墓地背靠聽濤山,面朝沱江水,建在一塊狹長的小草坪上,四周綠樹環抱,清幽靜謐,只是很“奇特”,甚至有些簡陋,沒有墓碑和墳冢,只樹有一塊6噸多重的天然五彩石,其狀側看如伏牛,正看又似靈芝,靜靜地佇立著,成為沈墓的標志。碑石上的兩幅銘文由雕塑家劉煥章所刻。巨石正面刻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刻有:“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前者為沈從文《抽象的抒情》一書中的名言,是先生生前用章草自書,字字珠璣,發人深思;后者為沈從文妻妹張充和為其寫的一副誄辭,字跡清靈雋秀,透出濃濃的書卷氣。她的書法、詩詞、昆曲皆妙,被譽為“民國最后一個才女”。其聯尾四字“從文讓人”一句話概括了沈老的一生,處卑下而不爭,涵養了水一樣的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旁邊還立有一塊石碑,是沈從文表侄黃永玉的題詞,“一個戰士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一個人生于斯,長于斯,歸于斯,還有什么比這更幸運的呢?先生長眠于此,擁著他滿腹悲憫的鄉情,擁著他一腔無奈的鄉愁。他沒有離去,他仍在“等 一城煙雨,渡 一世情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保定市|
星座|
汶川县|
鹤庆县|
廉江市|
河西区|
宁都县|
宣化县|
万载县|
加查县|
洪雅县|
大同市|
嘉兴市|
大冶市|
汨罗市|
巴中市|
白银市|
韶山市|
曲水县|
临潭县|
广平县|
化德县|
长春市|
滨海县|
新郑市|
文登市|
晋江市|
涡阳县|
临沭县|
东光县|
永平县|
周口市|
鹤岗市|
侯马市|
雷山县|
博白县|
惠州市|
诏安县|
宕昌县|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