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我曾經看過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一座青山傍古城,一灣綠水繞墻流,一排茶峒吊腳樓,一戶人家塔旁生,”他的《邊城》猶如山水畫一樣秀美, 讀之讓人猶如進入了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疫情三年后,在我心中一直縈繞著去湖南《邊城》的想法,主要想看一看沈從文書中所描述的這座“邊城”,看一看翠翠和她爺爺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小說中,沈從文憑借翠翠的愛情故事,描繪了一個美輪美奐的湘西“桃花源”: “ 茶峒依山傍水,而山是高大的,翠色逼人眼目,水卻為白日所映照,清澈見底,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 小巧的吊腳樓黃泥墻,烏黑瓦,一排排掩映在桃杏花里,無一不朗然入目,大自然的美,在沈從文的筆下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茶峒的山水很美,這里不僅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邊城,也是凌子風導演電影《邊城》的拍攝地。</span>這里除了自然風景的寧靜美,還有傳統風俗的詩意美,更有天然人性的純凈美。三者交相融合,映入眼簾的便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終于來到了這個湘西邊陲一個安靜的小山城,漫步茶峒,仿佛再一次走進沈從文的文字中……。</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邊城》是沈從文1934年創作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孫女翠翠曲折的愛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懷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尋夢文學大師沈從文筆下的美麗邊城茶峒小鎮。我曾經一直以為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鳳凰古城,后來,才知道鳳凰古城只是沈從文從小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看著河邊人行道路兩旁的古建筑,至今還存留著一些古樸原始的味道, 整個古鎮仍是是那樣的古樸、寧靜。</p><p class="ql-block"> "邊城勝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畫中游。" 走在茶峒,就是走在古鎮的故事里。 </p> <p class="ql-block"> 沈從文在《邊城》一書中描寫的自然風光之美,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清澈見底的小河,高高聳立的白塔,窄窄的小蓬船,古色古香的吊角樓,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卷。</p><p class="ql-block"> 群山逶迤,青石古道蜿蜒曲折,吊腳樓古色古香,景色如詩如畫,“遇見邊城,也遇見了美”。只因為那一縷清澈見底的清江水,令無數人心生向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茶峒地方憑水以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碼頭,灣泊小小蓬船。”</p><p class="ql-block"> 《邊城》把茶峒優美的風景、善良的風俗和淳樸的人情等融為一體,勾畫出田園牧歌般的邊城風貌,引得國內外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觀光采風。</p> <p class="ql-block"> 清水江沿著邊城洪安和茶峒潺潺流過,茶峒古色悠悠,樓閣相連,垂柳依依的岸邊,人們閑庭信步,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邊城茶峒的文化,人文底蘊獨特,瀟湘楚韻,苗族文化和巴蜀文化相互包容。</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古鎮里,很多的重慶人說著很容易聽懂的“普通話”,古鎮有許多講不完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 一個位于兩省一市交界的湘西古鎮,酉水從鎮前流過,這條河是重慶和湖南的天然分界線,西與重慶邊城洪安古鎮隔江相望,南與貴州省松桃縣的迓駕鎮山水相連。</p><p class="ql-block"> 湖南部分屬于花垣縣,比較有商業氣氛,有很多餐館,酒吧,小吃。重慶部分是洪安古鎮,相對比較安靜,在這里,可以找個客棧好好地住上一兩晚,慢慢走、慢慢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里有“一腳踏三省,三省聞雞鳴”的說法,曾是湘黔渝三省邊區重要的交通中心、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也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原型地。</p><p class="ql-block"> 茶峒的“茶”,苗語中指漢人的漢,“峒”意為山中的小塊平地。顧名思義,茶峒的意思即為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茶峒寧靜而祥和,自然而和諧,恰如一個美麗而純樸的少女,讓人傾心,讓人遐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p> <p class="ql-block"> 從岸邊往古鎮而去,茶峒古鎮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清水江碧波蕩漾,自然風光很美。最有味道的是拉拉渡河船,由一根鋼絲連接兩岸碼頭,老梢公坐在船屋內或站在船頭,用一根挖有細槽的兩尺圓木作絞桿,卡在渡河鋼絲上一點一點把船拖到對岸。</p><p class="ql-block"> 一條纜繩橫跨 、牽鏈兩條古街集市,河船悠悠往返 ,拉動著茶峒與洪安的商貿往來。</p> <p class="ql-block"> 洪安茶洞大橋連接重慶和湖南,在重慶這邊打卡拍照的居多,大概是因為有塊“川湘黔邊城”的紀念碑吧。</p><p class="ql-block"> 《邊城》以兼具柔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 巍然聳立在洪安這邊橋頭上的牌坊,就是渝東南第一門。</p><p class="ql-block"> 牌坊右側的石碑,由當時所屬的四川所立。石碑前書“東南門戶”幾個大字,并配“車行萬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的對聯。后書“川湘黔邊城”</p> <p class="ql-block"> 洪安邊城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河水碧波蕩漾,風景如畫,有著土家苗寨別具一格風情的邊城小鎮,這里也是沈從文筆下《邊城》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泥墻、灰瓦、木門,老街上,老人在門前曬太陽,小孩子奔跑在巷子間;斑駁的墻內是可供參觀的老宅和不為人知的久遠生活,這些仿佛亙古未變的景致,是旅行者不會錯失的人文景觀。</p><p class="ql-block"> 屋檐下,歪歪斜斜掛著“雞鳴三省”的牌子,它們早已被風吹雨打褪去顏色,和緩慢的老街日子融為了一體。</p> <p class="ql-block"> 一到雨季,邊城總是霧氣繚繞,水汽在山間久久不能散去,渾不似千溝萬壑的大地。 遠山淡影像一幅淡雅水墨,綿延在老街之上。</p><p class="ql-block"> 登上洪安高處遠眺,古鎮灰瓦在云霧中若隱若現,茶峒被包裹在層疊山巒之中,詩意濃濃。那深翠的竹林中,有許多鳥雀的交遞鳴叫著,十分悅耳,久而久之,這里便成了眾多文藝青年理想的心靈棲息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系茶峒“風水”的白塔, 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自然清麗,優美如畫,讓人如入夢境,給人一種超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邊城茶峒景點還有保存完好的古鎮城墻,太平天國軍西征將士牌位,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宿營指揮所,清政府在邊城設置的協臺及練兵校場,古樸典雅的國立茶師(今茶峒中學)等等。另外,還有"龍鳳呈祥"、"酉水回瀾"、"水簾百尺"、"銀泉涌翠"、"仙人石室"、"龜蛇獻瑞"、"虹橋月影"、"石爐飄煙"等八大景觀,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 邊城茶峒由于地理位置險要,歷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p><p class="ql-block"> 清嘉慶七年(1802),這里建成了一座石堡城,設東西南北4門,門樓上各有4座炮臺,420個垛口。</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的殘兵敗將經此地逃往四川。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也是從這里推進大西南。</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城墻城門雖被毀壞,但翠翠島、吊腳樓、石板街依然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建起了34級石頭臺階,組成的近萬米沿河觀光帶,城內有吊腳樓,城邊有河,河中有島,島上有林,林中有碑,碑中有文,成為一個聞名世界的邊城。</p> <p class="ql-block"> “三不管島”最初得名于當地的一座無名小島。解放前,這座島嶼既不屬于湖南,也不屬于貴州和當時的四川(今屬重慶),每當群眾矛盾沖突激烈時,他們便相約到島上械斗或決斗,三方官府則概不過問。久而久之,該島成了遠近聞名的“三不管”島。</p> <p class="ql-block"> 《邊城》是沈從文“牧歌式”小說的代表,也是他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于魯迅的《吶喊》。</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在國內外具有重大的影響。</span></p>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曾經這樣評價《邊城》:“它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然而在濃郁的湘西風情背后,是沈從文飽蘸生活的辛酸,勾勒出負重前行的眾生相。</p><p class="ql-block"> 在沈從文的筆下,平淡質樸的文字,寫出對濃濃的湘西風情<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眷戀,</span>就像《桃花源記》“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是這份美麗,才演繹了下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讓我們回到《邊城》的原文中,一邊感受沈從文小說的意境,一邊去體味黃永玉插畫所要塑造的情境:</p><p class="ql-block"> “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白霧,這時節對溪若有人唱歌,隔溪應和,實在太美麗了。翠翠還記著先前祖父說的笑話。耳朵又不聾,祖父的話說得極分明,一個兄弟走馬路,唱歌來打發這樣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為了等著這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p><p class="ql-block">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心里卻當真愿意聽一個人來唱歌。久之,對溪除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以外別無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門邊摸著了那個蘆管,拿出來在月光下自己吹著。覺吹得不好,又遞給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p><p class="ql-block"> ——摘自沈從文所著《邊城》</p> <p class="ql-block"> 世上能讓黃永玉心悅誠服的人并不多。但在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中,沈從文無疑排在最前面。</p><p class="ql-block"> 在黃永玉與文學的漫長關聯中,沈從文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環。</p><p class="ql-block"> “他不像我,我永遠學不像他,我有時用很大的感情去咒罵、去痛恨一些混蛋。他是非分明,有涇渭,但更多的是容忍和原諒,所以他能寫那么多的小說。</p><p class="ql-block"> 我不行,忿怒起來,連稿紙也撕了,扔在地上踐踏也不解氣”。有時候 黃永玉就是這樣將自己和沈從文進行比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黃永玉來到上海加入了上海中華全國木刻協會,還當上了理事,每每提及此事,黃老的臉上依舊會掠過少年般傲嬌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黃永玉不僅認識了李樺、野夫、陳煙橋等木刻界的前輩,還交往了巴金、臧克家、樓適夷等文學名家,認識了諸如黃裳、汪曾祺等一群年紀相仿的摯友以及張光宇、張樂平、黃苗子、陸志庠等漫畫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頑童畫家黃永玉,曾為沈從文小說《邊城》邊城一書配插圖,《翠翠和爺爺》、《花環》,創作了不少湘西的風情畫聞名于世。</span></p> <p class="ql-block">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p><p class="ql-block"> 這是文學大師沈從文《邊城》的開頭,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更以它的美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中的翠翠和祖父,生活在茶峒附近小溪的白塔旁邊,以撐渡船為生。每日里,與渡船、黃狗、歌聲、竹管、翠竹、蟲鳴相伴,日子過得清清淡淡,安靜祥和。 </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民風古樸而淳厚,《邊城》中的人物,沒有一個壞人,每個人都是善良的,甚至因為善良有一些話就不便于直接說出來,而總是拐彎抹角暗示著,可就是因為這份拐彎抹角,模棱兩可,讓故事變得有些沉重、凄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船夫的家位于四面翠竹之間,老船夫為外孫女取名“翠翠”、祖孫倆相依為命,日子雖然清苦,倒也算安穩。</p><p class="ql-block"> 白天,老船夫帶領翠翠在青山白水間,擺渡來往行人,忙碌而充實。可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老船夫常常會陷入無盡的思念之中。</p><p class="ql-block"> 月光如洗,蟲鳴啁啾。老船夫點起煙,煙霧彌漫開來,他似乎看到了離開的老伴,死去的女兒,還有無數的老友在向他招手……</p><p class="ql-block"> 巨大的孤獨如同漫天夜色席卷而來。</p><p class="ql-block"> 老船夫盡量把生活安排得豐富有趣,他養了一條小狗,爺孫倆常常牽著狗,曬曬太陽,或者唱著歌謠,清冷的生活慢慢變得熱氣騰騰。</p><p class="ql-block"> 和翠翠一起生活久了,籠罩在老船夫臉上的陰霾,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溫暖知足的笑容,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孤獨。</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山水秀美,這里的人們善良淳樸,因為船是公家的,撐船的老人不要一分錢,有人過意不去,硬要給錢,老人會氣呼呼硬塞回去,就連賣身的女人也會因為人熟而不在乎錢。相較于當時現狀的動蕩不安,邊城的美好,一覽無余,這也許就是沈從文先生心中的理想國度,也是每個人心中美好的一隅。</p> <p class="ql-block"> 翠翠長大了,出落得越發標致,越來越像她的母親,這令老船夫憂從中來。他害怕翠翠重蹈母親覆轍,所以迫切希望在有生之年,給翠翠找到一個穩妥的歸宿。</p><p class="ql-block"> 老船夫相中了舵主順順的大兒子天保,而天保也非常中意翠翠。然而令他們不知情的是,兩年前,天保的弟弟儺送早已邂逅翠翠,兩人暗生情愫。</p><p class="ql-block"> 兄弟二人同時喜歡上了同一個女孩,為了公平競爭,他們采用當地唱歌的風俗一決高下。</p><p class="ql-block"> 夜色降臨,兄弟倆走上山頭,作為哥哥的天保將首唱權讓給了弟弟。可當弟弟清亮的嗓音一開口,哥哥就知道自己輸了,于是果敢地選擇放手,就在我們以為儺送和翠翠好事將近時,命運卻沒有讓人如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倆同時愛上了翠翠,儺送想念翠翠時,只能對著青山放聲歌唱,哥哥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便毅然放棄遠走他鄉,卻命遭不測。</p><p class="ql-block"> 磨坊主以新磨坊為嫁妝,要把女兒嫁給儺送,然而,儺送寧愿繼承一條破船,也要和翠翠成親。</p><p class="ql-block"> 儺送因為搶走了哥哥天保所愛,讓哥哥外出跑船,死于非命,心中十分自責,于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迫于無奈,在唱了一夜山歌后,也背井離鄉,離開了邊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書里的結尾寫道,儺送離開后,翠翠一直在擺渡,也一邊望向渡口。翠翠心里想著:“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p><p class="ql-block"> 然而,儺送再也沒有露面,讓我們心存幻想和遺憾。其實,縱觀生命的本質,不正是由若干大大小小的遺憾編織而成嗎?</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釋懷所有,就會發現,那些沉重的過往,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徽章,正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種種辛苦,構成了你我這不一樣的煙火。</p> <p class="ql-block"> 白塔猶在,艄公已遠行。</p><p class="ql-block"> 唯有淳樸的翠翠仍然在一年一年的守望……那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總在心中縈繞,癡情的翠翠一直站在江邊等儺送!</p><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漸漸地翠翠變成了一尊雕塑,儺送不知去了哪里,原以為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沒想到會是長長的懸念,故事凄美而感人,耐人尋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句話說:“風無定,人無常,人生如浮萍,聚散兩茫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翻開這本薄薄的書,百年前的故事依然歷歷在目,扣人心弦。<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船夫的傷痛,翠翠的心事,天保的死亡,讓我們感嘆人生無常,生而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翠翠本該擁有的美好愛情,卻是斷了線的風箏,音信全無。原來在這茫茫世間,每個人都是一葉扁舟,獨自漂泊,悲喜自渡。</p><p class="ql-block">古語云:“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復有伴。”</p><p class="ql-block">孤獨是生命的底色,每一個人都是奔走其間的獨行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沈從文在《邊城》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的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致的、奇麗的,它蘊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系、人情人性等等,積淀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于是,記憶中的《邊城》有了一個近乎“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p> <p class="ql-block"> 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意;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p><p class="ql-block"> 這種氛圍里生活的人們質樸而又善良,任何劍拔弩張在這里都顯得格格不入,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文章中的每一個人物基本上都是美好和熱心腸的,翠翠的美麗善良,老船夫的忠厚老實,船總順順的性情豪爽,大佬二佬這兩兄弟的樸實、真誠以及在文章中一略而過的渡河的人,他們都是那么純樸,那么真摯,在他們的身上,都體現出了一種人性的美,這是本文所要極力表達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邊城》的主體的感情基調是憂郁的,從大佬因為愛情得不到回應而落水身亡,到二佬因為和老船夫發生的隔膜、誤會而遠走他鄉,再到老船夫因擔心翠翠的婚姻大事而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溘然長逝。這一切都是一次由悲劇導致悲劇的結果。 然而,作品的憂郁色彩并沒有削弱作者的魅力,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 人們的感情隨著人物關系的曲折變化而跌宕起伏,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推進而時喜時悲。</p><p class="ql-block"> 這一切無不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寄托,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慨和寄托,化為了《邊城》里一曲美麗凄涼的樂曲,借發生在小小邊城的一件愛情往事抒發了出來。</p><p class="ql-block"> 結尾發人深省,讓人回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 矗立的白塔,古樸的吊腳樓,翠綠的河水,高聳的青山,一位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構成了一幅秀麗的山水畫。既讓人想起陶淵明筆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外桃園,又讓人聯想到馬致遠“小橋流水人家”般的悠閑恬淡。然而,沈從文要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有這樣和諧的田園牧歌的生活,還有重塑民族品格的憂傷。</p> <p class="ql-block">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胡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這就是茶峒小鎮,正安靜地伏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過小說《邊城》后,我第一次來到這里,已被深深沉浸到邊城的人間煙火與文學大師在這里的時空交織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沈從文用一種獨特而清新的筆觸,描寫了茶峒的風土人情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小說不僅敘述了一個純美的愛情故事,更是一曲詮釋人性美的生命贊歌。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邊城》中,沈從文故意淡化情節,以清淡的散文筆調去抒寫自然美。作者在描寫時又是用一種溫柔的筆調來寫的,這就創造出了其獨特的審美意境,體現了小說清新、淡遠的田園牧歌情調。由于沈從文在作品中重視創作主體情緒的投入,使得《邊城》具有了強烈的抒情性,產生了一種詩化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的山山水水正是沈從文漂泊流浪的最后家園,是其最溫暖的心靈寄托。他筆下所表達的游子對自然的渴望與回歸,滿懷深情地描摹熟悉的田園風光,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感人的詩。</p><p class="ql-block"> 作家筆下的靈山秀水其實是心靈與生命的棲所,也正是沈從文為自己設置的最后的真正精神家園。</p> <p class="ql-block"> 沈從文曾寫過一篇《我的寫作與水的關系》的文章。文中說道:“我學會用小小腦子去思索一切,全虧得是水。我對于宇宙認識得深一點,也虧得是水。”他所寫的故事,也多數是水邊的故事。他最滿意的文章是常用船上水上作為背景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他說:“我文字風格,假若還有些值得注意處,那只是因為我記得水上人的言語太多了。”沈從文愛水,而水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具有柔性(水遇圓則圓,遇方則方,順其自然。故老子用水來比喻最高的品質:上德若水)。這水上的人與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在《邊城》中,把這柔情足足地體現出來了。</p> <p class="ql-block"> 司馬長風說:“《邊城》是古今中外最別致的一部小說,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p><p class="ql-block"> 或許每一位初讀《邊城》的人,都會為作品中所呈現的如此美的人性,如此淡的意境,如此清的氛圍,如此醇的回味而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沈先生筆下的茶峒,如同一個心靈純潔的孩子出的童話世界,美好、單純與凄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淋漓盡致展現出來湘西小鎮如山間小溪潺潺流淌般的寧靜、溫暖與悠然。</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個時代,凡是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索著人性的本質。<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span></p><p class="ql-block"> 沈從文通過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桃花源似的小鎮,結合自身的經歷,給都市文明中的茫茫人性指明了一條道路!</p> <p class="ql-block"> 沈從文的《邊城》生活,讓我們如身臨其境般訪尋著邊城里的善與美,品嘗邊城美食。</p><p class="ql-block"> 《邊城》是沈從文心中的圣地,在他的筆下,展現出了茶峒小鎮一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之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少時,讀《邊城》,沒有過多的感悟,只是覺得沈老的文字很淳美,喜歡這種描述。后來看了《邊城》電影,覺得銀幕上的翠翠遠不及沈老筆下的翠翠美。當《邊城》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漂洋過海到其他國家后,引起了無數外國人的騷動,都想到湘西來尋找純真善良而又美麗的翠翠姑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到壯年,當我再一次讀《邊城》,這時的感覺,就像我聽到葫蘆絲演奏的《竹樓情歌》的曲調,夜深人靜的時候,腦海里漫過的是一種淡淡的凄涼和哀傷,頓時,不由自主的淚流盈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了,我獨自伏案執筆, 一段美麗的《邊城故事》,浮現在眼前,斑駁的古城墻,古老的拉拉渡,還有那靜靜矗立的白塔……</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將成為了永恒的經典,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期待與遺憾。</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明县|
德清县|
即墨市|
衡阳市|
甘谷县|
桑日县|
平阴县|
浦北县|
聂荣县|
丹东市|
乌兰县|
泰顺县|
涞水县|
南乐县|
天祝|
建宁县|
来凤县|
通州区|
定南县|
吴旗县|
句容市|
东兴市|
吉木乃县|
辉南县|
安福县|
金门县|
兴城市|
齐河县|
定安县|
镇巴县|
梅州市|
施甸县|
开阳县|
潞西市|
万全县|
安达市|
伊川县|
鄂托克前旗|
招远市|
原平市|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