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一長假剛過,退去了洶涌的人潮,大明湖也平靜下來,藍天白云,湖光倒影,碧波蕩漾。</p><p class="ql-block">這是大明湖南岸,行走在岸邊,觀魚嬉蓮葉間的情趣,賞“蓮子已成荷葉老”的風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明湖公園內的遐園</p><p class="ql-block">遐園,坐落在大明湖南岸,原為山東省圖書館,創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是一座園林式的建筑,參照寧波著名藏書樓“天一閣”而建,也是全國最大的圖書館之一,因藏書豐盛,且物種豐富,歷來就有“歷下風物以此為盛”的贊語。在當時頗負盛名,有南閣北園之譽。因坐落于科舉取試貢院舊址,時任山東提學使羅正均取《詩經·小雅·白駒》“思賢”詩意,從該篇擇一“遐”字,雅稱“遐園”并手書二字。正中門匾為當代書法家金棻所書,北側石頭上刻篆書“遐園”二字,由羅正均1909年題寫。</p><p class="ql-block">園內楊柳垂蔭,山石嶙峋,曲徑通幽,泉水叮咚,景色如詩如畫,被譽為鬧市中的一方凈土—“濟南第一庭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遐園內亭臺水榭,花木扶疏。時值深秋,退卻了蟬鳴聒噪,水流淙淙伴隨著鳥鳴三兩聲,清幽靜謐。</p> <p class="ql-block">遐園內假山西側,有一水榭名曰“明漪房”,青磚灰瓦,飛檐翹角;檐下門窗,綠隔紅框,楹聯醒目,不知哪年哪月所建,據說,因船不能駛進遐園,故造一船形亭以象征。</p> <p class="ql-block">“明漪房”四周繞有小溪,溪水北流,沿溪西岸,有一長廊。</p> <p class="ql-block">溪水西岸的長廊壁上,嵌有各種字體的石刻,龍飛鳳舞,渴驥怒猊,氣勢豪放,酣暢淋漓。只是有些內容,何人所題所書,落款者誰?我實在看不懂,可能很多才疏學淺、孤陋寡聞如我者,只恐欣賞半天,連猜加順也不能讀懂其中一段內容的意思,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學不可以已啊!</p> <p class="ql-block">歐美風格的二層小樓——“奎虛書藏”</p><p class="ql-block">穿過飛檐翹角的門樓子,緊挨著就是“奎虛書藏”樓,它建成于1936年,“奎虛書藏”名字的由來:“奎星主魯,虛星主齊,以二星之分野,括齊魯之疆域”。</p><p class="ql-block">在這里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揚眉吐氣的莊嚴時刻—受降儀式,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9日,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同時,將中國戰區劃分為16個受降區,受降時間長達半年,而山東戰區的受降地點,就選在“奎虛書藏”,受降的時間為1945年12月27日,因為12月27日是濟南抗戰淪陷8周年紀念日,山東戰區受降官,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李延年,把受降儀式定為12月27日。受降儀式結束后,李延年發表演說,隨后寫下“我武維揚”四個大字,后被制成匾牌,現收藏于圖書館。</p><p class="ql-block">“奎虛書藏”見證了濟南被日軍侵略,最終向中國人民投降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山東戰區受降舊址</p> <p class="ql-block">讀書堂—山東戰區受降舊址</p><p class="ql-block">刷身份證進讀書堂</p><p class="ql-block">來到“讀書堂”,眼前豁然開朗,一套套書籍林立在書架上,在這里就能發現書海的浩渺,平時讀的那點書,充其量不過是海水濺起來的幾滴小水珠,我突然想象著,這些書籍就是宮殿的大門,只要打開,一派金壁輝煌就會呈現在眼前。由于我們安排的游玩時間有限,一扇門里的風景也沒能看盡,只能望書興嘆了。出來后,李老師告訴我,新的省圖書館在市里,大著呢,你要查哪一年的報紙,幾月幾號的內容,都能給你找出來,保存的全著呢。這里只是省圖書館的一小部分,為了打造景區留下來的一個閱覽室。</p><p class="ql-block">室外歡聲笑語,室內凝神靜讀,動中取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也算是景區的一大特色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稼軒悠韻</p><p class="ql-block">辛棄疾是濟南歷史上的著名詞人,有“人中之杰、詞中之龍”之美譽?!靶翖壖布o念祠”作為明湖八景(鳥啼綠蔭、七橋風月、秋柳含煙、曾堤縈水、竹巷清風、稼軒悠韻、明昌晨鐘、超然致遠)中“稼軒悠韻”的主題建筑,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名副其實的濟南文化符號代表</p> <p class="ql-block">稼軒祠</p><p class="ql-block">“辛稼軒紀念祠”簡稱“稼軒祠”,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原為李鴻章的祠堂。解放后改為稼軒祠,1964年,陳毅在大明湖親題“辛稼軒紀念祠”匾額。1922年9月16日,在中央代表陳為人的主持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濟南地方團,在稼軒祠正式成立。1995年被濟南市政府定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是山東濟南歷城人,濟南歷史上的著名詞人,詞風豪邁奔放,雄起跌宕,內容精神思想博大,后世評他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p><p class="ql-block">辛棄疾有“人中之杰,詞中只龍”之美譽。曾歷任南宋地方行政長官,為主張抗金多次上書朝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等文章?!睹狼凼摗逢愂隹菇鹁葒?,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p> <p class="ql-block">稼軒祠坐北朝南,現有東西兩個跨院,東跨院是傳統的官署型三進院落,建在一個中軸線上。</p> <p class="ql-block">一進門的院內有一塊影障奇石,仔細端詳,似龍如虎,又仿佛覺得像凜然而不可侵犯的壯士的化身。</p><p class="ql-block">人們常用“心如磐石”來比喻意念堅定不可動搖,我想,在這里是不是也可以象征辛棄疾恢復中原的信念如磐石一樣堅定呢?</p><p class="ql-block">為了收復失地,他渴望馳騁疆場,為國效力,然而卻遭到朝廷主和派的打壓排擠,幾造貶謫,到死也沒能實現自己的報國之志。據說六十八歲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其實,辛棄疾的軍事活動也曾為他的一生畫上了濃彩重墨的一筆,他沖鋒陷陣,有萬軍之中勇擒張安國之壯舉,有一月平定茶商軍志功績。后力排眾議,創設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p><p class="ql-block">《中國通史》上說:“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回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詞作之中”。</p><p class="ql-block">有人說他“掉書袋”,胡適先生卻說:“他那濃厚的情感和奔放的才氣,往往使人不覺得他在那里掉書袋。”</p><p class="ql-block">辛棄疾的詞,有人喜歡他“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含蓄婉轉,余味綿綿;有人喜歡他“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豐收年景的夏夜;更有人喜歡他“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的收復河山的渴望。</p><p class="ql-block">我最喜歡的一句是“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因為喜歡這句詞,我讀了作家霍達在香港回歸祖國之時,百年國恥,一朝洗雪后,寫的長篇小說《補天裂》,小說中人物濃烈的愛國激情,愛國志士的英雄群像和辛棄疾何其相似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進院的東廂房內有毛澤東手書辛詞,龍蛇飛舞,氣勢磅礴。</p><p class="ql-block">辛棄疾的詞有六百多首,主席手書這幾首,一定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意義吧,出于好奇和對詩詞的熱愛,我百度查了一下我所不熟悉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這組詞的寫作背景:辛棄疾寫這組詞時已經五十九歲了,又謫居多年,因此發出“甚矣吾衰矣”的慨嘆,抒寫了作者罷職閑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辛棄疾的詞愛用典故“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引用了孔子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笨鬃涌畤@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耙蛔鹕κ讝|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边@里以陶淵明自況?!安缓薰湃宋岵灰?,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和“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于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情與貌,略相似”,指詞人之情,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作者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詞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愿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p><p class="ql-block">結尾“知我者,二三子”,辛棄疾慨嘆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于為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p><p class="ql-block">從詞的寫作背景和詞的內容來看,主席對這組詞的喜愛,大概是因為詞人對國家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吧。</p> <p class="ql-block">二進院內楹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為當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1959年撰書。</p><p class="ql-block">據說“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也是辛棄疾墓的一副挽聯。</p><p class="ql-block">上聯“鐵板銅琶”的典故出自《歷代詩余》所引用宋代俞文豹《吹劍錄》里評論蘇比風格的話: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如何?”對曰:“柳郎中詞,只好于十七八歲女孩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鐵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惫l之絕倒,后來就演繹為“抱銅琵琶,執鐵綽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詞。后人多用“大江東去”代表蘇軾的創作風格,“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辛棄疾繼承了蘇詞豪放的特點,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的成就。</p><p class="ql-block">下聯“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读凶印钪臁菲d:有人向同鄉富豪贊美芹菜好吃,結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腫鬧肚子。后人以“獻芹”稱所獻之物菲薄,以示誠意。辛棄疾曾于1165年寫論文十篇,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悲黍”,史書記載,周室東遷以后,有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見昔日宗廟夷為田地,黍苗叢生,便悲國家之顛覆,故《詩經》有《黍離》篇?!凹侥纤文S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p><p class="ql-block">這副楹聯是我國新詩詞的奠基人,郭沫若先生在濟南為歷史名人留下的珍貴墨寶,是辛棄疾文采和渴望朝廷收復失地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被譽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辛棄疾,像一顆耀眼的明星,將大明湖景區照耀的閃閃發亮。</p> <p class="ql-block">二進院大廳迎門處有辛棄疾塑像,四壁懸掛著辛棄疾生平事跡展、年譜、行跡示意圖等。</p><p class="ql-block">此展廳最生動處,最讓人生發出無限遐想的便是這尊塑像了,塑像應該是辛棄疾之暮年吧,一臉滄桑,三寸胡須,右手捧書,左手握劍,身后的背景墻上是他那首《破陣子·為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p><p class="ql-block">“可憐白發生!”詞人的一生喟嘆讓我們為他的壯志難酬而感到惋惜!</p><p class="ql-block">“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遭受排擠,打壓,貶謫,武途政路不通,當權者不使為官,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蕩,造就了一個辛棄疾,寫出了一串串千秋不朽的詞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進院西跨院的廳堂里,陳列著當代書法家誦贊辛棄疾的書畫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到這些名人贊語,聯想到辛棄疾的一生,我想起了《把欄桿拍遍》里一段話“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逢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lt;/p> <p class="ql-block">天主堂</p><p class="ql-block">天主堂位于濟南老城將軍廟街西首路北。濟南人以地名稱為將軍廟街天主堂。這是濟南第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高二十六米,建筑面積350平方米,被羅馬教廷批準為濟南教區總堂。將軍廟天主教堂具有明顯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體現了中西文化相融的特色,整個建筑石墻到頂,卷棚屋面,小青瓦覆蓋,僅在門窗部位保留了一些西洋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大殿開闊寬敞,能容納百余人,祭臺裝飾精美,墻上畫有圣母瑪利亞像,下面是耶穌苦像,教堂內有八扇半圓拱卷窗,墻壁上是表現天主教教義的精美壁畫,耶穌十二宗徒圣像等。畫面人物栩栩如生。這座濟南最古老的天主教堂,讓無數人膜拜和仰望,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和情感。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以其獨有的內涵佇立在老城中,靜望著時光的變遷,經歷著歲月滄桑。</p> <p class="ql-block">濟南的老巷子</p> <p class="ql-block">能掃碼聆聽老巷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散落在老巷子里面的泉子,有的已經停噴,即便不能看到它當年翻珠吐玉的壯觀景象,但可以掃碼聆聽泉水的故事和傳說。</p> <p class="ql-block">升陽觀(呂祖廟)位于大明湖畔,始建于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升陽觀原名呂祖廟,因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有碑為證:明末,濟南知府樊時英曾重修呂祖廟。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在呂祖廟西院又修建了一座大殿,名為升陽觀。</p><p class="ql-block">相傳呂祖廟建成后的一天,道觀主持看見一位道人進入,但遍尋無蹤,卻在大殿左墻壁上新題寫的這樣一首詩:</p><p class="ql-block">曾否當年舊酒樓,松亭水色靜悠悠;</p><p class="ql-block">熏風日躋蓬萊島,筇杖常經此地游。</p><p class="ql-block">世法須從身上想,機關宜向哥中求;</p><p class="ql-block">離離青草會心處,何事浮生空白頭。</p><p class="ql-block">詩末署名“木石道人”。道眾認定為呂祖化身留書于此。嘉慶八年,因墻壁字跡有脫落,道觀又修建了戲樓,并定名為題壁堂,用于道觀謝神、舍粥、扶危濟困等用。1905年有歷城人張景堂等捐資擴建。題壁堂也是古城內保留較完整的一組清代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過題壁堂門前,左拐可以看到整修完畢的升陽觀,道路右側是記錄此次重修升陽觀的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p><p class="ql-block">珍珠泉位于歷下區老城中心,泉城路珍珠泉禮堂內北面,明清時期為山東巡撫駐地,匾額為乾隆皇帝玉筆親題。它周圍許多小泉,如溪亭泉瞬泉等,被稱為珍珠泉泉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泉池長42米寬29米,周圍砌以雪花石欄桿。泉水清澈透明,一個個泉眼像串串珍珠,滾動著你追我趕涌向水面,泉的西北角有濯纓池,是由泉水匯集而成,泉水向北流經百花洲進入大明湖。</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畔的桂香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冈市|
阿拉善盟|
喀喇|
田林县|
丁青县|
南靖县|
恩平市|
区。|
舒城县|
蛟河市|
元朗区|
旺苍县|
卓尼县|
乐东|
广饶县|
安多县|
抚顺县|
马龙县|
阿拉善左旗|
博兴县|
阳原县|
江油市|
施秉县|
荃湾区|
高邑县|
句容市|
合作市|
延安市|
瑞丽市|
五莲县|
军事|
鸡东县|
镇巴县|
顺义区|
惠东县|
镇赉县|
云安县|
广河县|
红桥区|
砀山县|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