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i><b>梵蒂岡 </b></i>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的宗教領袖制國家,元首為教宗。它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的高地上,城內人口不到900人,面積0.44平方公里。然而這個如此之小的國家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和訪問量最大之一的博物館,1984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h1><div><br></div> <h1><br></h1><h1>我們乘坐的郵輪第十站也是最后一站到達了意大利羅馬。在羅馬停留了三天,由于賓館訂在市中心,參觀各景點都能徒步到達。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博物館是我們選中的景點。</h1><div><br></div> <h1><br></h1><h1><i><b>圣彼得大教堂</b></i></h1><div><br></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1506年,是在4世紀的老圣彼得大教堂的基礎上興建的,完成于1626年,歷經20位教皇,歷時一個多世紀。</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著名的建筑師與藝術家,如伯拉孟特、拉斐爾、貝爾尼尼、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參與了大教堂的設計。</span><br></h1><div><br></div> <h1>下圖是從維基百科下載的<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圣彼得大教堂全景圖和傍晚在羅馬遠眺的大教堂。</span><br></h1><div><br></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圓頂是大教堂的經典之作,由</span>米開朗基羅設計。<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圓頂高136.6米,內部直徑41.5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被英國建筑師和建筑歷史學家弗萊徹爵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創造”,至今它仍然保持著世界上最高的圓頂的稱號。</span></h1><div><br></div> <div><br></div><h1>大教堂前面橢圓形的圣彼得廣場,建于1656年至1667年期間。廣場的柱廊由4排284根托斯卡納柱與頂端140個圣人雕像構成,與廣場和大教堂交相輝映,壯觀宏偉,令人驚嘆。柱廊由著名的建筑師貝爾尼尼設計。</h1><div><br></div> <h1><br></h1><h1>登上圓頂俯瞰,開闊壯麗的圣彼得廣場全景呈現在眼前。前方橢圓形柱廊似展翅的雙臂歡迎世界各國的來賓,這也正是設計者貝爾尼尼的初心所在。點綴在廣場兩側的大噴泉是十七世紀的作品,矗立在中央的是公元前一世紀的古埃及方尖碑。</h1><div><br></div> <h1><br></h1><h1>圣彼得大教堂長218米,高136米,占地2萬3千平方米,可容納2萬名信徒,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在天主教傳統中這是最神圣的圣地之一,第一任羅馬教皇圣彼得以及之后眾多的教皇都安葬在這里。</h1><div><br></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步入大教堂,首先經過一個長長的中殿門廊。抬頭是布滿浮雕的鍍金拱頂</span>,低頭是閃閃發亮的大理石地板,一側面向廣場,一側是入口大門。</h1><div><br></div> <h1><br></h1><h1>門廊中五扇青銅入口大門,其中右邊最小的一扇是圣門,常年關閉,每隔25年的禧年時,教皇在場時才會打開。它是由雕塑家維科創作于1950年,門由十六塊青銅板組成,金光閃閃的浮雕描繪的是禧年打開圣門的場景。</h1><div><br></div> <h1><br></h1><h1>大教堂呈希臘十字型結構,內部裝飾為巴洛克風格,色彩豐富而絢麗,卻不失圣神而莊嚴感。整座大教堂有44座祭壇、11個圓穹頂、778根石柱,395尊雕像和135幅彩石鑲嵌畫。眾多文藝復興時期的頂級雕塑家、畫家參與了其中創作。</h1><div><br></div> <h1><br></h1><h1>離入口最近的是《圣母憐子圖》雕塑。在眾多杰作中,米開朗基羅的這尊雕塑可謂皇冠上的明珠。真人大小的圣母瑪利亞抱著基.督尸體的雕塑融合了古典和自然之美,被視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作品之一。創作這部作品時米開朗基羅只有23歲,為證明是自己的作品,他在雕塑上留下了簽名。</h1><div><br></div> <h1><br></h1><h1>在大教堂,最精華的是位于大圓頂下方、祭壇上方的青銅華蓋。這是建筑師貝爾尼尼耗費九年時間于1633年完成的作品,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雕刻作品。華蓋由4根高29米螺旋形青銅柱支撐,華蓋前面半圓形欄桿上有99盞長明燈,下方是宗座祭壇和圣彼得教皇的陵墓,正后方是圣彼得青銅寶座。</h1><div><br></div> <h1><br></h1><h1>從祭壇下方仰望華蓋。</h1><div><br></div> <h1><br></h1><h1>大圓頂內部由畫家朱塞佩.切薩里設計,也是耗費九年時間于1612年完成。</h1><div><br></div> <div><br></div><h1>10個小圓頂,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特色。</h1><div><br></div> <h1><br></h1><h1>圣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的作品。我們經過時,寶座下方正在<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做彌撒。</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span></div> <h1><br></h1><h1>圣彼得手持天堂鑰匙祝福的雕塑也置于中心位置。據介紹,信徒們會在此親吻他的腳,以表達對圣人的忠誠。他的腳趾也因此被數百萬人親吻或觸摸過而有所磨損,不過現在已用繩索圍了起來。雕像后面看似一塊天鵝絨錦緞,其實是馬賽克畫,精美耐看。</h1><div><br></div> <h1>圣彼得銅像上方,是教皇庇護九世(1846-78 年在位)的肖像。他在位超過三十一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教皇,其地位與第一任教皇圣彼得相當。</h1><div><br></div> <h1><br></h1><h1>在大教堂的中心十字路口,支撐圓頂四個大墩的壁龕內是四尊巨型的與基督圣物相關的重要雕塑。</h1><div><br></div> <h1>手持真十字架的圣海倫娜雕塑,由安德烈亞.博吉制作。她是羅馬帝國皇后,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妻子,出生于246年。傳說,是她找到了真十字架,而被天主教視作圣人。</h1><div><br></div> <h1><br></h1><h1>手持長矛的圣朗基努斯雕塑,由貝爾尼尼創作于1639年。傳說,耶.穌受十字架刑后,他奉命用長矛刺穿耶.穌的側腹來確認是否已經死亡。由于長矛沾上了耶.穌的血液,被視為圣血圣物。</h1><div><br></div> <h1><br></h1><h1>圣安得魯雕像,由弗朗索瓦.杜克斯諾伊創作。圣安得魯是耶.穌基督第一個門徒、圣彼得的兄弟、俄羅斯及羅馬尼亞和蘇格蘭的主保圣人。相傳在希臘被釘X型十字架而死,他的頭顱碎片被贈送給教皇庇護二世而受崇拜。</h1><div><br></div> <div><br></div><h1>手持面紗的圣維羅妮卡雕像,由弗朗切斯科莫奇創作。圣維羅妮卡面紗故事與十字架的第六站有關,當時圣維羅妮卡見到背著十字架的耶.穌,拿出面紗為他擦去臉上的血汗,面紗上因而留下了耶.穌的面孔。這塊面紗被視為基.督的遺物圣物,后人相信用它可以解渴,治療失明,甚至使死者復活。</h1><div><br></div> <h1><br></h1><h1>在教堂里,有44座祭壇。每座祭壇上方的祭壇畫均為原畫的馬賽克復制品,唯有兩座不同。</h1><br> <h1>教皇約翰保羅二世(1978-2005年在位)的祭壇畫是唯一的油畫。</h1><div><br></div> <h1><div><br></div>教皇利奧一世(1640年-53年在位)的祭壇畫是唯一的大理石浮雕,由亞歷山德羅.阿爾加迪創作。它描繪教皇利奧一世阻止匈奴人阿提拉進攻羅馬的場景。利奧一世是為數不多的被授予“偉大”稱號的教皇之一。<br><br></h1> <div><br></div><h1>8月是旅游旺季,前來參觀的游人絡繹不絕。門口常常排起長隊,我們是事先預定的,省去了排隊的時間。</h1><div><br></div> <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圣彼得大教堂本</span>是一座宗教殿堂,<span style="color: inherit;">置身其中,更像是走入了一座藝術殿堂,滿目的雕塑、繪畫,每一件作品都出自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之手,耐看回味。</span>限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細品了。</h1><div><br></div> <h1><br></h1><h1>聽說圣彼得大教堂夜晚燈光秀,另有一番景象。晚餐后漫步在羅馬協和大道上,走著走著燈光亮起來了。在燈光的照耀下,圓頂金光閃爍,格外迷人!</h1><div><br></div> <h1><br></h1><h1><br></h1><div><br></div> <h1><i><b><br></b></i></h1><h1><i><b>梵蒂岡博物館</b></i></h1><div><br></div> <h1>梵蒂岡博物館坐落在梵蒂岡教皇宮殿內。它是由26個博物館和眾多畫廊組成的一個規模龐大的博物館群,擁有展廳和展室1400多間,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館內展出的均是歷任教皇收藏的藝術珍品,達7萬多件,年代從公元前到現代跨越2千多年。</h1><div><br></div> <h1>在圣彼得大教堂圓頂上俯瞰的博物館。</h1><div><br></div> <h1><br></h1><h1>我們按預定的時間來到博物館,先用早餐后參觀。</h1><div><br></div> <h1><br></h1><h1>館內有一個漂亮的庭院,人們稱它松果庭院。眼前的青銅圓球,制造于1990年代,它會隨風而轉動,設計現代而新穎。它雖不是古董,卻似乎成了博物館的標志。</h1><div><br></div> <h1><br></h1><h1>在26個博物館和畫廊中,我們選擇了:皮奧克萊門蒂諾博物館、燭臺畫廊、地圖畫廊、掛毯畫廊、拉斐爾房間和西斯廷教堂。</h1><div><br></div> <h1><br></h1><h1><b><i>皮奧克萊門蒂諾博物館 </i></b>是梵蒂岡博物館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收藏品為古代雕塑,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達1,400 多件。其中有三件珍品,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h1><div><br></div> <h1><br></h1><h1><b><i>圣海倫娜石棺 </i></b> 這是一個的朱紅色斑巖石棺,圣海倫娜是君士坦丁大帝母親,逝世于公元330年,被認為是她最后的安息之地。石棺上雕刻著羅馬人戰勝日耳曼人的戰斗場景。</h1><div><br></div> <h1><br></h1><h1><b><i>《奧孔與兒子們》雕塑 </i></b>是一尊公元前一世紀著名的大理石雕像。該雕像是由三位希臘羅德島雕刻家阿格桑德、雅典娜多羅斯和波利多羅斯合作創作的,展示了奧孔與他的兒子們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慘狀情景。</h1><div><br></div> <h1><br></h1><h1><b><i>古羅馬皇帝尼祿用過的澡盆 </i></b>一個直徑超過4米的朱紅色斑巖澡盆,已有近2千年的歷史,仍堅固完好美觀。而龐大而華麗的澡盆,讓今人看到了古人尼祿皇帝奢華生活的一面。</h1><div><br></div> <h1><br></h1><h1><b><i>燭臺畫廊 </i></b>長約80米,因每隔十米就有一對大理石燭臺而得名。畫廊主要展示古羅馬雕塑,然而更吸引我的是天花板上19世紀的彩繪畫作,精美逼真。</h1><div><br></div> <h1><br></h1><h1>沿著長廊前行,便進入掛毯畫廊,</h1><h1><b><i><br></i></b></h1><h1><b><i>掛毯畫廊 </i></b> 是16世紀畫家拉斐爾設計的作品,19幅繡有耶.穌生平故事的華麗壁毯掛在兩邊墻上。幾百年過去了,掛毯上的人物依然清晰,栩栩如生。</h1><div><br></div> <h1><br></h1><h1>再前行,便是地圖畫廊。</h1><div><br></div><h1><b><i>地圖畫廊 </i></b>這里是博物館里最美麗、最令人品味的畫廊。長120米、寬6米,由地理學家伊格納齊奧制作于1580年至 1583年間。40幅古老的地圖,被認為是當時最重要的地理文獻。拱形天花板上的裝飾則是一群風格主義藝術家的作品。</h1><div><br></div> <h1><br></h1><h1>展廳展室之間都是由這樣的門隔開的。參觀途中走了一道又一道......</h1><div><br></div> <h1><i><b><br></b></i></h1><h1><i><b>來到拉斐爾房間 </b></i>拉斐爾房間共有四間,以拉斐爾和他工作室創作的壁畫著稱,也因此得名。規模最大的是君士坦丁大帝廳,最值得看的是塞格納圖拉房間,該房間吸人眼球的是拉斐爾的一幅最著名的壁畫和在梵蒂岡創作的第一幅壁畫。</h1><div><i><b><br></b></i></div> <h1>《圣禮的爭辯》是1508年拉斐爾在梵蒂岡創作的第一幅壁畫。畫面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人物有圣彼得、亞當、圣約翰、大衛等幾十位。</h1><div><br></div> <h1><br></h1><h1>1509年,拉斐爾在《圣禮的爭辯》壁畫對面墻上創作了《雅典學院》壁畫。畫中出現的21個人物,有古希臘、古羅馬和作者所處時代的意大利哲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聚集在此討論問題。這部經典之作,被認定為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象征著文藝復興全盛期的精神。當時拉斐爾只有25歲。</h1><div><br></div> <h1><br></h1><h1>在博爾戈房間,有拉斐爾1517年創作的《城門外的火災》壁畫,講述的是847年在羅馬博爾戈區發生的一次火災中,利奧四世教皇奇跡般地撲滅了大火,從而拯救了教會和人民的故事。</h1><h1><br></h1> <div><br></div><h1>最后來到西斯廷教堂。西斯廷教堂不能照相,以下照片均攝自博物館海報</h1> <h1><b><i><br></i></b></h1><h1><b style="font-style: italic;">西斯廷教堂 </b>建于1475 年至 1483 年間,是博物館鎮館之寶,是教皇的禮拜堂和新教皇選舉的地方。米開朗基羅受當時的教皇之托創作了《創世紀》和《最后的審判》兩幅巨作。除此,在南北墻上各有六幅壁畫,分別描繪基.督生平和猶.太教創始者摩西生平。壁畫下面12幅掛毯是拉斐爾的作品。</h1><div><br></div> <h1><br></h1><h1>天頂壁畫《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從1508年至1512年,花了4年多時間完成的杰作。題材取自于圣.經中的《創世紀》,畫面長38.5米、寬14米,總面積超過500平方米,共有340多個人物。形象生動地繪出了9幅巨畫。</h1><div><br></div> <div><br></div><h1>天頂壁畫中央的《創造亞當》是藝術史上最著名和復制最多的作品之一。傳說中,上帝通過他的鼻孔向亞當注入生命,而米開朗基羅創作的畫面是上帝通過觸摸手指使亞當復活。</h1><div><br></div> <h1><br></h1><h1>圣壇墻上的壁畫《最后的審判》,是米開朗基羅從1534年至1541年花了7年時間完成的巨作。它描繪了傳說中的世界末日來臨時,基.督再次來到人世,對人進行審判,并決定他們命運的情景。</h1><div><br></div> <h1><br></h1><h1>米開朗基羅的這兩幅巨作最終成為西方世界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西斯廷教堂也因此名揚天下。</h1><div><br></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博物館的盡頭有一座</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雙螺旋樓梯,從這座樓梯下去便可到達出口。</span><br></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h1><br></h1><h1>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梵蒂岡城是這樣評價的:梵蒂岡城是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地方之一,證明了過去輝煌的歷史以及基督教神圣精神的發展進程。這個小國境內云集了大量藝術和建筑杰作。城中心坐落著圣彼得基督教堂,教堂正面是兩條柱廊和圓形廣場,有宮殿和花園環繞。這座矗立在使徒圣彼得陵墓上的長方形基督教堂,廣納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和馬德爾納等大師,集天才的智慧,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h1><div><br></div> <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謝謝您的光臨!</span><br></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察雅县|
洛扎县|
和田县|
隆子县|
察隅县|
平塘县|
盘锦市|
裕民县|
平原县|
道孚县|
合肥市|
旬阳县|
平顺县|
同心县|
上虞市|
霸州市|
通化市|
县级市|
梅州市|
普安县|
栾城县|
阿拉善左旗|
上饶市|
赤水市|
乐都县|
南通市|
宁乡县|
浪卡子县|
敦煌市|
海林市|
合山市|
仪陇县|
富川|
江都市|
武穴市|
昌都县|
图木舒克市|
磴口县|
新昌县|
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