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來秘魯一定要到它的首都利馬老城走一走,這里是利馬歷史中心,由于它的遺存厚重,1988年4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利馬坐落于里馬克河沿岸,東北依圣克里斯托瓦爾山,西連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卡亞俄。</span>它的名稱就來自這條河。利馬克是神的名字,相傳從前這里有一尊巨大的神像,當人們朝拜時,神像就會說話,其實那是藏在神像里面的僧人在說話,朝拜者不知內情,以為這是神仙顯靈,就用利馬克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地方,意思就是“會講話的神”。<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世紀中葉,這個“帝王之城”一直是西班牙在南美洲占領區的首都和重要城市。現在是秘魯最大經濟、文化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圣馬丁廣場是利馬老城最具代表性的廣場之一,這里前身為馬爾特廣場。獨立戰爭期間,圣馬丁將軍曾在這里訓練騎兵。1878年2月25日,阿根廷人民在圣馬丁將軍誕生100周年之際,將這個廣場命名為圣馬丁廣場。</p> <p class="ql-block">在2.46萬平方米的方形廣場上矗立著何塞·德·圣馬丁將軍的騎馬銅像。這位圣馬丁就是那位曾率領阿根廷人取得獨立的英雄,同時又被譽為“南美洲的解放者”。他是阿根廷西班牙后裔,父親是阿根廷副都督。他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訓練出了一支主要由黑人和混血種人組成的安第斯山解放軍。1817年,他率領遠征軍翻越安第斯山,出其不意地進攻智利,徹底擊潰了那里的西班牙守軍,使智利獲得獨立。1821年,他又率軍進攻利馬,一舉成功,秘魯也宣布獨立,圣馬丁被秘魯人推為“護國公”。勝利后他辭去所有身份,最后回到法國郊外度過余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圣馬丁在南美解放運動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秘魯、智利、阿根廷這三個共和國都尊稱他為“祖國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紀念碑的后方有一幅青銅雕像。畫面上兩個人物形象生動。一個是圣馬丁,另一個是玻利瓦爾,委日內拉人,他也是南美獨立戰爭的重要領導者,在成功之后也是提出全身而退,政府提議給他一筆錢作為報答,他最后接受了建議,但用所有的錢賣下全部黑奴贖身自由。</p> <p class="ql-block">可以說,沒有圣馬丁,就沒有南美的解放,就沒有南美各共和國的獨立和自由。</p> <p class="ql-block">在紀念碑的倆個側面,各有一幅青銅浮雕,記錄了南美革命的勝利場景。</p> <p class="ql-block">廣場周圍有精致的圣馬丁宮殿和以另一位南美解放運動英雄玻利瓦爾名字命名的玻利瓦爾酒店,均呈新古典風格。</p> <p class="ql-block">利馬老城最著名的還是武器廣場,從圣馬丁廣場到武器廣場由一條600米的步行街連接。街道兩旁有林林總總的商店、餐館和古老的拉默德教堂。</p> <p class="ql-block">拉默塞德教堂又稱上帝恩典教堂,它的正立面十分精美,人物雕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的裝潢,精細古典,金碧輝煌。</p> <p class="ql-block">走在這條古樸的石板街道上,兩旁一棟棟古建筑映入眼簾。這些宗教和民用建筑可追溯到17和18世紀,體現了巴羅克風格,是西班牙與美國獨創和統一的建筑藝術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利馬的歷史中心位于武器廣場周圍。這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廣場又稱為阿爾馬斯廣場。這里有寬闊的草坪、花園和高大的棕櫚樹,</span>四周布滿淺黃色和淡灰色的巴洛克、哥特式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當年常在廣場上舉辦武器展閱,即得名武器廣場。以此廣場為中心,輻射出縱橫20多條道路,通向城區各個角落,各條道路都用大石板鋪砌。</span></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是利馬的發祥地與核心,也是利馬的精神文化中心,它的周圍坐落著政府宮、主教座堂、總主教宮、市政宮與協和宮。 </p> <p class="ql-block">最古老的部分是廣場中央的銅制噴泉,建于17世紀。噴泉水池周邊有8個見證秘魯歷史進程的滴水獸雕塑,正中豎立著一根碟形桅桿,頂端有個號手雕塑。導游介紹:16、17世紀,廣場原為斗牛場和執行死刑罪犯之地,中央設有焚尸爐,1651年改建為青銅噴泉。1821年,圣馬丁將軍在此宣布秘魯獨立,現在這里仍是秘魯重大節慶活動舉辦地。</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東北側的利馬大教堂,是一座始建于1555-1649年間的羅馬天主教堂,因1746年地震損壞,1904年重建為巴洛克、哥特式與羅馬式混合風格的建筑,成為利馬的地標性建筑之一,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早期利馬新殖民建筑的最好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門雕有耶穌門徒等許多圣經人物,教堂內有精美的小禮拜堂和銀飾祭壇,西班牙殖民者首領皮薩羅的棺槨1891年遷至小禮拜堂內。教堂精致的穹頂、獨特的棋盤式地板、精雕的唱詩班坐臺,堪稱藝術品。大教堂兩側分別為耶穌瑪麗亞教堂、艾爾·特諾夫教堂和耶穌會教堂。</p> <p class="ql-block">主教堂所在的位置毗鄰利馬主教座堂,曾是利馬市第一個警察局以及第一個監獄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廣場西側的黃色建筑是重建于1944年的市政廳,呈新古典主義風格,兩個巨大木制黑色陽臺和氣派的拱廊仍保留著西班牙風格;建筑頂部飄著三面旗幟,中間是秘魯國旗,左右兩側分別是黃色的利馬市旗和古印加帝國的國旗。廣場南側有多座商廈,早在殖民地時期,這里就是利馬的商業中心。</p> <p class="ql-block">總統府坐落在廣場北側,它初建于1535年,原為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式建筑,因大火損壞,于1937年重建,現呈新巴洛克風格。它原是西班牙殖民者的總督府,現為秘魯總統官邸與辦公地。</p> <p class="ql-block">總統府朝向廣場一面的兩端各有一個陽臺,每有重要節慶活動,總統會出現在西側陽臺上并向公眾發表講話。</p> <p class="ql-block">導游介紹:總統府里有內閣部長宣誓的黃金大廳、有薩爾瓦多與洪都拉斯簽訂和平條約的和平大廳,有擺著中國瓷花瓶、具東方韻味的橢圓大廳,還有擺滿西班牙復興時期物件的塞維利亞大廳和紀念1780年印加起義軍首領的圖帕克·阿馬魯大廳,總統府不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總統府內,有寬敞的大廳。每個大廳門口都有總統衛隊士兵站崗。</p> <p class="ql-block">利馬的老城區建筑與綠樹繁花相輝映、相得益彰,讓這古老的街區煥發了活力。也為這座城市贏來了南美洲風景秀麗的“花園城市”美譽。</p> <p class="ql-block">漫步利馬老城,武器廣場及周圍的建筑群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那段被殖民的屈辱歷史,令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今天國家的獨立自主而自豪!</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饶平县|
清远市|
大竹县|
嫩江县|
台前县|
凯里市|
哈巴河县|
长岛县|
广安市|
东莞市|
耒阳市|
始兴县|
饶平县|
新干县|
郸城县|
荆门市|
开封市|
诸城市|
娄烦县|
墨玉县|
会泽县|
贺州市|
河南省|
达拉特旗|
宝坻区|
志丹县|
宜宾县|
平潭县|
五原县|
古浪县|
汕尾市|
仙游县|
永宁县|
浏阳市|
讷河市|
乌鲁木齐县|
都江堰市|
淮滨县|
开原市|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