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十月,我終于尋訪到了心儀已久的古纖道。</p><p class="ql-block">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一個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古跡橋梁,名人故居,比比皆是,然而使我念念不忘的是那運河邊的古纖道。</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古纖道是在電影《舞臺姐妹》中,竺春花、邢月紅戲班里的草根演員,拉著木船,在農村鄉鎮間跑碼頭,畫面中出現的是橋非橋,是堤非堤的就是纖道,拉纖人走的道路并不罕見,江南很多,四川也有,然而在水面上,用整齊的石板建成的專用纖道卻是唯紹興獨有。</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從那部電影中截取的畫面。那是邢師傅(邢月紅之父)去世后,戲班子在各地流浪的情景。同時,一段越劇歌聲響起:</p><p class="ql-block">年年難唱年年唱,</p><p class="ql-block">處處無家處處家。</p><p class="ql-block">只要河水流不斷,</p><p class="ql-block">跟著流水走天下。</p><p class="ql-block">那鏡頭從此進入記憶,難以忘卻。</p> <p class="ql-block">何處去尋覓古纖道?那資料上說,纖道是浙東運河邊的,也有把叫作蕭紹運河或蕭曹運河的,嚴格來說蕭曹運河更準確,運河是從蕭山到曹娥江的。幾十年前說從錢清到柯橋這一段還保留著許多段的古纖道,不知現在還有多少,保存完好的恐怕不多見了。</p><p class="ql-block">兩年前的2021年秋天,那時疫情平穩。我到紹興旅游,就去尋訪古纖道。到哪里去找?我心里還是有點底的,因為三十年前的1991年,我也一個人去旅游,在古鎮柯橋,遇到一位劃著烏篷船的老伯,主動問我要乘船游覽嗎?我隨口說了一句,我就一人,三元去嗎?想不到他竟然答應了。一個人乘一條船,那老艄公幾次問我要不要去遠一點,譬如柯巖,或者鑒湖?我倒有點害怕。一個人乘船,想起水滸傳中的一個鏡頭,在潯陽江頭,宋江遇到船火兒張橫。船到江心,從擱板下拿出一把刀來,大喝一聲:要吃板刀面還是餛飩面?當然這種情況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但是艄公漫天要價,接著把船晃蕩幾下,這個可能性還是有的,就這樣也夠我這個游泳水平搭漿的受了。所以回答就近看看吧,看了一下太平橋,也看到了橋邊的纖道,就匆匆回來,當看到他接過錢,把船拴好,歡天喜地地到一家小酒店去,我知道錯怪他了,應該多乘一會兒,多給些錢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我知道,太平橋邊是有纖道的,風光又好,就到那里去。</p> <p class="ql-block">現在有百度地圖,找到太平橋不難,那里建成了太平橋公園。再找到去那里的公交路線也容易,根據地圖的指點,我是在一個叫金龍客車廠的站下車,到站才傻眼,照地圖上的路線,根本看不到那個太平橋公園,那就開口問吧,都是一問三不知,大概都不是紹興本地人,來打工的,好幾個人都不知道幾百米外有座有名的太平橋。最后在一個小店里,經一位熱心大媽的指點, 才找到通往太平橋的小路,那雜草叢生的小路,幾乎荒蕪的大門,怎么也不會想到里面藏著一個全國重點文物的古橋,橋邊還有同樣是重點文物的古纖道。</p> <p class="ql-block">走進去,方知道里面確實有個蠻像樣的公園,有個小小的園林,一個牌坊,還有些紹興當地有名古橋的仿制品,對此我不太感興趣,就直接去尋太平橋和橋旁的古纖道。</p> <p class="ql-block">公園沒有游客,所以也沒有工作人員,以致荒蕪到這個樣子,只有幾個人,騎著摩托車,拿著網來這里打魚。</p><p class="ql-block">公園 不大,太平橋很快就找到。它是一座拱橋和梁橋的結合體,一孔拱橋,八孔梁橋。高低錯落,造型美觀,橫跨在運河之上。</p> <p class="ql-block">我是從梁橋這一端上橋的,走上拱橋,兩岸風光,盡入眼底。向西望去,旁邊就是古纖道。對比那電影里的畫面,感到非常失望。它不是畫面中臥在運河上的,兩面有水的長虹一般的水上長堤,而是一面緊挨著土地的普通的石板路,此情此景,怎么能叫我這個遠方特意趕來尋訪它的人不失望?</p> <p class="ql-block">既來之,則游之。到纖道上走一走,先往西,那纖道都是僅一面臨水的石堤,我不知道原來就是如此,還是修復成這個樣子的?走了一段,返身穿過橋洞往東。為了便于拉纖人的通行,纖道是可以從橋洞中走過去的。</p> <p class="ql-block">走過橋洞,東面的纖道好一些,有一段是兩面臨水的。但仍然不盡人意,它雖然兩面臨水,但底下是堵塞的,互不相通,味道就差了不少。</p><p class="ql-block">難得遇到一個散步的當地人,問他原來纖道的樣子,他說以前還要差,損壞嚴重, 許多石頭都被人偷走了,農村里蓋房子搭棚子都用得著的。后來整修過了,也教育過了,才有了現在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水上的古纖道,是非常美的。那清朝有詩人云:“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來描繪這里的景色。不過我的感受是,那纖道的氣氛應該是古樸中帶有些蒼涼的,就如那電影《舞臺姐妹》里的那樣,魯迅在描述故鄉紹興時寫道: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p><p class="ql-block">雖然時代不同了,但那纖道本來就是供船工拉纖的,不是用來吟誦風月的。</p><p class="ql-block">其實我是拉過纖的,而且是正兒八經拉過,不像網上有人敘述,到鎮上用船裝點化肥,拉上一小段路就吹上了。我下鄉插隊在滬蘇浙交界的淀山湖邊的小村里。民風淳樸善良,生產隊干部忠厚樸實,一方面堅決執行“以糧為綱”的方針,不折不扣種足雙季稻。另一方面也充分理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心情,想盡方法搞點副業,為大家掙點零花錢。那主要的副業就利用生產隊里的幾條水泥船,去浙江山里裝沙子,到上海地方賣給建筑工地,扣除稅收和成本,雖然賺的十分有限,但畢竟是現錢,可以用來分紅和預支的。</p> <p class="ql-block">裝運黃沙的水泥船,每船載重5,6噸,安排三個男勞力。從上海青浦的淀山湖邊的村子出發,經黎里平望南潯,到湖州,再往西,沿歷史上有名的西苕溪到一個叫吳山渡的地方,當時我們農村里的人都叫它紅山頭,原因是蘇州話里吳讀作紅的,鄉下人從來不看地圖的,吳山渡就訛成了紅山頭。駛船外出,如遇順風,那實在是幸事,“行舟綠水前……風正一帆懸”。真是又快又省力,心情也舒暢。所以我們水鄉有句話:“在家靠父母,出外靠蓬檣”。活生生把朋友兩字給置換掉了。如果沒有風,或者逆風,那船櫓搖的腰酸背痛,又累又慢。還不如背纖,效率要高的多。到湖州去的水路,也不是一路上都可以拉纖的,記得從江蘇的梅堰這個小鎮開始,才有了適合拉纖的較好的塘路,當然不是紹興那樣的石板纖道,是堅實的堤岸,但也相當好了,可以一路拉纖到湖州,要有五六十公里的路,比較累,一天很難趕到。有人說艱苦的營生有三樣:“打鐵、拉纖、磨豆腐”。但我覺得,拉纖比起雙搶中的勞動強度和時間,還似乎還好一點。三個人是這樣分工的,一人船上掌舵,兩人岸上拉纖,掌舵省力些,一段時間后交換一下。那拉纖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偷不得一點懶的。特別是裝滿沙子的船,頂著風,有時還冒著雨,艱苦程度可想而知。好在那時自己年輕力壯,還抗得住。不過一個戴眼鏡的略帶書生氣的青年在拉纖,大概是絕無僅有的,不免有點滑稽。過了兩年,我所在的生產隊買了船用的柴油機和變速箱,改裝成了一艘機船,又購兩只八噸的水泥船,加上原有的水泥船,由機船拖著,組成一個小型船隊,效率高了,人也省力了,從此告別了拉纖。再過一年,我抽調到鎮上當民辦教師,幾年后,我考入大學,農村也發生巨大變化,生產隊不復存在,再也沒有到浙江裝運沙子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其實我家拉過纖的,不止是我,我的父輩也干過。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江南國土淪陷。在青浦當校長的祖父,由于一段時間內學校關門,失業在家,沒有收入。家里有好幾口人,好幾張嘴要吃飯。于是祖父買了一只小船,批點日用百貨,送貨下鄉,賺點錢。經常祖父在船上掌舵,伯父和父親輪流拉纖。度過了一段艱苦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那那次到紹興,雖然找到了古纖道,但沒有尋訪到心目中理想的模樣,心里有些不甘。回憶起幾年前到紹興柯巖風景區,那鑒湖中也有纖道的,而且是像長橋一樣的,雖然我所喜歡的那種(看下面我幾年前拍攝的照片)),但是我覺得,這恐怕是后來作為景點而建造的,對不起那一個“古”字,那鑒湖不是交通要道,這纖道又建在湖中心,真正的古纖道是建在運河一側的水上的,所以覺得這也不是我要尋找的古纖道。</p> <p class="ql-block">那么紹興還有沒有保存完好的,中間水能流通的古纖道?回來再次查資料,終于有了收獲。在我去過的太平橋往西,小佐路信義村附近,還保存著兩段完好的古纖道,各有幾百米。資料上還附有照片,這真是我要尋訪的。</p> <p class="ql-block">上面就是資料上的古纖道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看來尋訪古纖道還沒有結束,再繼續吧。我一定要尋到古纖道,用自己拍攝的照片,并敘述經過,補充完成這個美篇。</p><p class="ql-block">想不到一等就是兩年,去年疫情肆虐,沒有去尋找,今年機會來了,在金秋十月桂花飄香的時候,我先到杭州滿覺隴。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趕到紹興。一番尋訪后終于見到了心儀已久的古纖道。</p> <p class="ql-block">現在從杭州到紹興,是極其方便的,地鐵可到。我一個人去尋訪古纖道,在杭州先乘地鐵5號線到終點姑娘橋,換乘紹興地鐵1號線,乘4站到錢清,出站乘紹興公交862路,到一個叫精工科技的站下來,拐個彎就是小佐路,往北走上一座高橋,橋上往下看,那長虹臥波般的古纖道就出現在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在桂花的芳香中,我走下小佐路的那座公路橋,走近古纖道。首先看見的是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右側墻上畫著古纖道及附近紹興水鄉風光的示意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纖道上游人不多,三三兩兩有幾個。</p><p class="ql-block">兩個小伙來這里打魚的,一網撒下去,小有收獲。</p><p class="ql-block">一只白鷺停留在纖道,悠閑自得。</p> <p class="ql-block">仔細看那古纖道,覺得非常美的。兩面臨水的古纖道,多在水深河寬處,其路基是用石條砌成的一個個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間用三塊長約3米、寬約0.5米的石板平鋪而成橋面,故有“白玉長堤”的美譽。纖道順著運河,兩面臨水,平鋪水中,儼然一條飄帶,蜿蜒伸向水天極目之處,由于古纖道貼水而過,上面可行人背纖,遇大風大浪,又仿佛是中流砥柱,可抵消風浪對船只的撞擊。</p> <p class="ql-block">這里才是真正的古纖道,才是我心目中的古纖道,才是我心儀已久要尋訪的古纖道。石板架在石墩上,石板下面的水內外相通。宛如長虹臥波,唯此獨有。</p> <p class="ql-block">追尋那古纖道的歷史,那河道春秋時開挖,漢代疏浚過。唐元和十年(815年)觀察使孟簡開始建造纖道,又名官塘、運道塘。連綿百余里,或傍野臨水,沿岸鋪筑;或建于橋下,緊依橋墩,穿越而過;或于河面寬廣處飛架水上,迎流而建,成為是橋非橋的水上長堤。建成之后,舟運稱便。明弘治年間、清康熙年間均曾重修。1983年與1989年再行重修。</p><p class="ql-block">古纖道的歷史悠久而厚重,為古代的漕運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它早已失去的原來的功用,但是它記錄下來的歷史,它的功績,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這次尋訪到了古纖道,收獲滿滿,了卻了我多年的心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宜市|
汶川县|
泽库县|
江门市|
云南省|
邳州市|
云浮市|
睢宁县|
乐至县|
襄垣县|
古丈县|
通山县|
达尔|
琼结县|
太原市|
临洮县|
乾安县|
长宁县|
延川县|
秦皇岛市|
静宁县|
桐庐县|
长葛市|
光山县|
保靖县|
屏南县|
广昌县|
多伦县|
靖安县|
泰和县|
鸡泽县|
汤原县|
通江县|
通化县|
内江市|
海口市|
县级市|
通山县|
平阳县|
吉木萨尔县|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