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br>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 (一說528厘米 ),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清明上河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重彩風俗畫作品,現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div> 現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圖》有多本傳為仇英所作,除此卷外,另有青州市博物館藏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以及多本流落私人之手。而遼寧省博物館藏的此卷《清明上河圖》,流傳有緒,現學術界一般認為其為仇英真跡。</div> 《清明上河圖》是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于1736年(乾隆元年)合作畫成的紙本淺設色畫,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br> 該畫作布局疏密、近遠、簡繁相間。全圖對復雜的生活作了集中、生動的概括、以簡練的筆法動靜結合,再現了當時的汴京風貌,是藝術性與真實性的高度融合,為建筑、交通、車船制造、商業、飲食、醫藥、服飾、民俗等學科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該畫作設色獨具風格,色彩在柔和中顯得主富而統用色較為簡明,用筆顏具特色,潤在天水,濃在林木,重在山石,紅在木柱,鮮在佳麗,明在人物,艷在春色,穩在建筑,體現了清宮院體高頭大卷人物畫風的基本特性。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千余年來,此畫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有人統計,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其中大陸藏10余本,臺灣藏9本,美國藏5本,法國藏4本,英國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7本。<div>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后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div> 宋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br> 在畫卷尾端的山石上有“翰林畫史臣張擇端進呈”簽名,有學者認為其代表“金人入主汴京時的短時間風格“。”易簡“,語出《易經.系辭》:“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平易簡單之意,作者希望透過畫面,讓觀者對都城繁華勝景一目了然。 <p class="ql-block"> 羅東平補全《清明上河圖》</p><p class="ql-block"> 被譽為中華國寶之一的《清河上河圖》在民間流傳過程中,曾被裁截后半部分。1994年,被遼寧省公安廳一位叫羅東平的工程技術干部補全。補全后的《清明上河圖》與原作同高,仍為24.8厘米,全卷長1080厘米,比原作528.7厘米多出551.3厘米。</p><p class="ql-block"> 羅東平的補畫主體為汴梁城內的情景,城郊為陪體。羅東平還把宋代的“四大發明”與畫卷相結合,更增添名作的藝術魅力與史料價值。張擇端的原作以畫勞動人民為主,羅東平的補畫對勞動人民以“露”的藝術手法創作,而對皇家及達官顯貴則以“藏”的手段描繪。此外,補畫中的園林、樹木、船橋的技法,風格如舊,而內容卻各有創新。經國內著名書畫鑒定專家對全卷進行認真仔細的評審鑒定,評價很高。據悉,此幅補全卷當即被中國故宮博物館收為藏品。</p> 《清明上河圖》為南宋遺逸趙孟頫精摹本,規格為379cm×27.5cm。此幅畫作的右側開頭有“清明上河圖”5個大字,后面有趙孟頫的題字和“翰林學士”印章。整幅作品看上去微微發黃,整體保存完整。畫面內容與張擇端版無異,人物、房屋、樹木、舟船、馬匹無不刻畫精細,行為動作,表情神態無不極具神韻。如此巨幅作品精摹入微,在效仿前人的同時又表現出自己的藝術修養,歷經歲月流傳至今也已成為稀世珍品。趙孟頫并于畫作上部題寫詩文,堪稱詩畫雙絕中的佳作。 元本《清明上河圖》簡介 ;<div> 這件元代工筆重彩摹本畫的很好,其藝術水平獲得了北京和遼寧的多們文博專家以及許多著名工筆畫家的的高度肯定。至于其歷史考證要點,已由林凡先生撰寫成《清明上河圖元本初證》一文在香港《文匯報》及《中國工筆》雜志上公開發表,也初步獲得了社會上的廣泛認同。 現《元本清明上河圖》藏于歌華會館。</div> 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明代《南都繁會景物圖卷》被稱為“南京版《清明上河圖》”,描繪了1000多個人物,真實生動地再現了明代后期南京城市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生活的種種景象。<div> “南都繁會圖”明顯不及仇英存世作品的精湛秀雅,因此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幅明代后期佚名畫家托署“仇英”的畫作,甚至不能排除“南都繁會圖”繪于清代初年的可能性。</div> 明代仇英繪畫《清明上河圖》,尺寸:34.8×804.2厘米,臺灣故宮博物院藏。<br> 該卷有多處與其它版本不同,如戲臺演戲、射柳、雜耍特技、走索及校閱等。對金明池競渡的描寫細膩,不惟樓閣華美,歇山戧脊上安放脊獸,飛揚夸張,強調宮殿建筑的麗富堂皇;活動場面更是熱鬧非凡,有龍池搶標、舞蹈游藝等。重彩設色亦是其它作品所無,幅中大量運用了石青、石綠、朱砂、藤黃、胡粉及紫色等顏料,畫面呈現出濃烈瑰麗的風格,其它如水紋的畫法,圖案化的山石堆疊,組成成奇幻的空間感,推斷出自明代「蘇州片」畫家對仇英風格的刻意追摹。<br> 青州博物館藏得《清明上河圖 》 不僅摹寫逼真,而且有“再創造”。它描繪了北宋時東京汴梁的遠郊、近郊、汴河兩岸、城內和宮城等地清明佳節時的情景。圖中有高大的宮殿,繁華的市區,也有幽靜的村店;有豪華的宮廷龍舟,高雅的軒輦,也有古樸的牛車帆船;有華貴的官員和夫人在賞春,也有窮藝人在街頭賣藝,農夫在辛勤耕作等。畫中人物2012個,或動或靜,或聚或散,城郭樓臺與遠山近樹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運筆細膩,設色考究,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明代繪品,也是傳世的唯一摹本。 從胡敬所著之《國朝院畫錄》一書及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的記載,清朝宮廷內曾經根據皇帝的命令,繪制過多套《清明上河圖》的仿本。這些仿本的構圖與原本大致相近,按照《清明上河圖》的派系區分,應當屬于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系列。<div> 羅福旼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卷,則既非張擇端系列,也非仇英系列。也就是說羅福旼的《清明上河圖》卷,只是參照張擇端和仇英兩個系列之后自己的創作。 </div>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卷,紙本,34.8×1185.9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構圖與場景的安排,幾與《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相同,只有一些枝微末節的增減。此圖以水墨為主,在用色方面,只用赭色稍加鉤染,自有一番清新雅淡的韻味。用筆熟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極為精細工整,為清畫院佳作。<br> 清 佚名《清明上河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div> (資料不詳,待查)</div> <h1> 《清明上河圖》卷.東京國立博物館藏。</h1><h1> (資料不詳,待查)</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網上資料匯編</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揚州靜力編輯制作</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3·10</b></h1><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邑县|
岳阳市|
哈密市|
永济市|
平昌县|
合山市|
昭觉县|
神池县|
黎城县|
化州市|
米泉市|
台山市|
瓮安县|
温泉县|
阿瓦提县|
商河县|
赤水市|
迁安市|
怀仁县|
乾安县|
台前县|
泸溪县|
平塘县|
秭归县|
龙门县|
隆安县|
百色市|
拉萨市|
平塘县|
黄冈市|
北票市|
乡宁县|
丰台区|
彭山县|
十堰市|
平邑县|
龙南县|
正蓝旗|
轮台县|
宜良县|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