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9月23 日,美麗的馬邊城,天星酒店正等著你——樂師高普81級2班的同學們,等你來參加畢業四十周年同學會!此時,細雨飄飛,空氣微涼,卻阻擋不了同學們聚會的熱情。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了,臉上帶著笑意,心底藏著暖意。</p> <p class="ql-block">簽到,領文化衫,領取房卡</p> <p class="ql-block"> 文化衫是我們的老師蔣渝先生親筆題寫,蔣先生的兒子(某公司首席設計師)親自為我們設計的。</p><p class="ql-block"> 從1983到2023,<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十年的風霜染白了我們的鬢發,滄桑了我們的容顏,卻改變不了我們的同窗情誼。</span>四十年來,我們不常相見,卻時時想起——想起那些青春年少的面容,想起同桌的你!</p> <p class="ql-block">文化衫正面字樣</p> <p class="ql-block">文化衫背面字樣</p> <p class="ql-block"> 下午兩點,我們的主題活動正式開始。活動流程分為六個部分:一、重回課堂;二、致歡迎詞;三、人人120秒;四、文藝匯演;五、蔣師傳道;六、抽取獎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一、重回課堂</i></b></p> <p class="ql-block"> 上課鈴聲響起,同學們有序地走進課堂。 </p><p class="ql-block"> 這悠長的鈴聲曾經陪伴我們從春天走向冬天,從少年走到青年。承載著我們十年寒窗的酸甜苦辣,記錄著我們求知若渴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是我們青春的記憶中不可或缺的音律,它必將長久縈繞在我們耳邊,回蕩在我們心頭。</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堂書法品鑒課。蔣老師揮毫潑墨,筆走龍蛇,現場為我們題寫談文忠同學擬寫的對聯。能把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都上升到藝術高度的人,那是鳳毛麟角,蔣先生正是這樣的人中龍鳳。想當年,同學們深深被老師的字折服,紛紛追捧效仿,有多少同學在老師的熏陶下練就了一手好字!</p> <p class="ql-block">上聯:懷凌云之志,孜孜二載成矣</p><p class="ql-block">下聯:繼北斗子學,仆仆卌年式焉</p><p class="ql-block">(注:當年的樂山師范學校坐落在凌云寺對岸北斗山頂。我們的學制為兩年。卌xì,四十。)</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我們正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在暖風輕輕吹,花香鳥鳴彩云飛的北斗山頂,孜孜以求,圓滿完成學業。四十年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揮灑汗水。今天</span>在此相會,回首往事,我們問心無愧!我們曾經年輕過,我們現在仍然年輕,我們還將繼續年輕。因為,我們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p> <p class="ql-block">合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p> <p class="ql-block">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身居陋室,劉禹錫依然能與學識淵博的大儒談笑風生。閑來調弄素琴,閱讀金經,別有一番<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雅趣逸志。這種恬然淡泊的生活態度,</span>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使得陋室滿屋生香,也展示了一個讀書人的樂觀、坦蕩與驕傲,為我們樹立了絕好的榜樣!</p> <p class="ql-block">朗誦劉禹錫《陋室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二、致歡迎詞</i></b></p> <p class="ql-block"> 陳國屏是我們班唯一一個馬邊籍同學。當我們提議這次同學會到馬邊舉行時,陳國屏同學立馬爽快答應,并表示一力承擔。他說,這次同學會能夠在馬邊舉行,也算是為自己在民族地區教育工作四十年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為辦好同學會,作為東道主,他不辭辛苦,多方奔走,可謂勞心勞力,殫精竭慮。</p> <p class="ql-block">陳國屏同學致歡迎詞</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時光,雖然窮得只剩下快樂,身上穿著舊衣裳。</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們變了模樣,為了生活天天奔忙,但是只要想起往日時光,你的眼睛就會發亮......</p><p class="ql-block"> 曾建平同學制作的視頻《往日時光》,記錄了我們純真的同學情誼和快樂時光,勾起我們多少美好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播放《往日時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三、人人120秒</i></b></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或介紹自己的經歷、現狀,或與自己相關的趣聞、趣事或吹牛、扯閑、胡說八道。現場氣氛活躍,高潮迭起……</p><p class="ql-block"> 歲月如歌,時光流逝,轉眼間我們已走過了四十個春秋。四十年來,我們的人生道路不盡相同,或春風得意,或平平淡淡,或艱辛坎坷。但是,我們竭盡了全力,我們了無遺憾!</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談文忠同學談到自己為什么如此熱衷同學會時,說他的一個老鄉,只念了小學二年級,沒有同學,沒有同學會!我們大笑之余又不無感慨:“同學”,是多么溫馨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兩年同窗,40年魂牽夢繞,這就是“同學”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侃侃而談,親切交流</p> <p class="ql-block">凝神靜聽,會心微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四、文藝匯演</i></b></p> <p class="ql-block"> 楊玉蘭同學閑來喜歡寫一些文字。她的作品淡雅而率真、老辣而雋永,處處透露著一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楊玉蘭朗誦原創散文《桂圓樹》節選</p> <p class="ql-block"> 陳國屏同學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積累年之功,桃李灼灼,下自成蹊。他和他的學生為我們帶來了一首彝鄉歌曲。</p> <p class="ql-block">陳國屏和他的學生獻唱彝歌</p> <p class="ql-block"> 張志明同學是我們班的才子。靜水深流,以情動人真不易,但張志明做到了,他的作品曾經打動過你也打動過我。</p> <p class="ql-block">張志明朗誦《四十有你,今秋真好》</p> <p class="ql-block"> 曾建平同學是一個很有情懷的人,他做事天真且認真,味同嚼蠟的事他卻能做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他將為我們分享曾氏《族譜》傳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曾建平分享《族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李維國同學總是給人一種世外飛仙的感覺。他會書法,會薩克斯,會修理電器,還會釀酒……今天,他要給我們分享第一次去集市寫春聯的趣事。</p> <p class="ql-block">李維國分享“流量書家創收記”</p> <p class="ql-block"> 袁智同學像個獨行俠,多次到彝區扶貧支教,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生涯。從他平時的只言片語中能隱隱感覺到他的充實與快樂,當然,還有點小驕傲。</p> <p class="ql-block">袁智分享扶貧支教經歷和成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五、蔣師傳道</i></b></p> <p class="ql-block"> 蔣老師不僅書法出彩,也擅長文學和攝影,還愛好旅游,其退休生活更是豐富、精彩。過去老師教我們怎么讀萬卷書,現在老師要教我們怎么行萬里路,讓我們這些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學生,也能把退休生活過得充實多彩。</p><p class="ql-block"> 老師送給我們三句話:</p><p class="ql-block">出走忽半生,歸來仍少年。——不憾過往</p><p class="ql-block">世事情未了,詩酒趁年華。——不負當下</p><p class="ql-block">山海總相逢,來日皆可期。——不畏將來</p> <p class="ql-block">蔣老師分享三句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六、抽取獎品</i></b></p> <p class="ql-block"> 蔣老師的書法有濃濃的藝術家氣息和淡淡的文人書卷氣,盡得宋人書法精髓,并將現代審美融入其中,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先生的書法作品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亦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為傳家寶傳諸后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有“書”為證:現場展示蔣老師書法作品五幅,同學們采取抓鬮方式獲得。抽中者,眉開眼笑,沒中的,不無遺憾。</p><p class="ql-block"> 五位幸運者分別是:陳開榮,談文忠,陳國屏,鄧仕忠,江建平。</p> <p class="ql-block">五位幸運者領取獎品</p> <p class="ql-block"> 9月24日上午,我們參觀了煙峰彝家新寨。煙峰,常年云霧繚繞,仙氣飄飄,故而得名。彝家新寨有新寨廣場、民族文化博物館、碉樓、文化長廊、雄鷹雕塑、射日英雄支格阿龍雕塑等。</p> <p class="ql-block">彝寨廣場留影</p> <p class="ql-block">參觀民族文化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漫步文化長廊</p> <p class="ql-block">與彝族小朋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們回到馬邊城,去“孟獲一品香”飯店品嘗彝餐。</p><p class="ql-block"> 坨坨肉、苦蕎粑粑、連渣菜、酸菜湯、桿桿酒等,是久負盛名的彝族風味食品。其中,坨坨肉,鮮、嫩、脆、香,脆而不綿、肥而不膩、味美無窮。辣子雞湯麻、辣、涼俱全,鮮美可口、余味悠長。</p><p class="ql-block"> 滿桌的彝家菜,每一道都是舌尖上的美味,現在想起來,依然回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舉杯共飲,大快朵頤</p> <p class="ql-block">阿妹唱起《彝族敬酒歌》為我們助興</p> <p class="ql-block"> 彝族人民偏愛黑、紅、黃三種顏色。三色文化是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色彩,他隱喻了彝族人民對美的審視以及彝族人民勇敢、熱情的個性特征。</p><p class="ql-block"> 黑色代表大地、生命的延續,是彝族人民對黑土地的崇拜和敬畏的結果。</p><p class="ql-block"> 紅色代表太陽、火光,象征著熾熱、向上、奔放、勇敢。</p><p class="ql-block"> 黃色代表豐收的喜悅和女子的美,是彝族人民對季節更替和莊稼豐收的總結。</p> <p class="ql-block">彝鄉餐桌上的三色文化</p> <p class="ql-block"> 40年前的6月,我們告別了牽腸掛肚的母校,告別了依依不舍的老師,也告別了情同手足的同學。今天再次見到一張張熟悉或些許陌生的面孔,往日時光又浮現在眼前。忘不了寒窗苦讀,手足情深;忘不了年少輕狂,如歌青春;忘不了夢中情人,初戀如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能夠在美麗的馬邊城再次相聚,既是緣分,更是情分!</span>純真的師生情、同學情,過去值得擁有,今后更值得珍惜!</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前的畢業照</p> <p class="ql-block">附一:</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我們在井研舉行了畢業三十五周年同學會,蔣老師的孫女蔣派派給我們表演了一段舞蹈。現在,派派已經是小學生了,由于課業原因,這次未能隨行,但是,帶來了一段視頻,請欣賞——</p> <p class="ql-block">五年前派派的舞蹈視頻</p> <p class="ql-block">今年暑假,派派的舞蹈視頻</p> <p class="ql-block">附二:</p><p class="ql-block"> 同學會籌備委員會成員、分工及各區縣聯絡人——</p> <p class="ql-block">談文忠,總策劃,主要負責文案(犍為聯絡人)</p> <p class="ql-block">曾建平,主要負責會場影像資料預設(井研聯絡人)</p> <p class="ql-block">陳國屏,主要負責會務工作</p> <p class="ql-block">黃榮剛,主要負責攝影(井研聯絡人)</p> <p class="ql-block">蔡三軍,主要負責攝影(犍為聯絡人)</p> <p class="ql-block">袁智,主要負責文化衫定制(五通橋聯絡人)</p> <p class="ql-block">張志明(沐川聯絡人)</p> <p class="ql-block">陳開榮(峨眉聯絡人)</p> <p class="ql-block">楊玉蘭,主要負責聯絡協調工作(市中區聯絡人)</p> <p class="ql-block">江建平,協助完成聯絡協調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楊玉蘭</p><p class="ql-block">攝影:黃榮剛,蔡三軍</p><p class="ql-block">視頻剪輯:曾建平,楊玉蘭</p><p class="ql-block">照片后期處理:楊玉蘭</p><p class="ql-block">編輯、制作:楊玉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謝新老朋友閱讀點贊,歡迎轉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平县|
泉州市|
会昌县|
鄄城县|
肥乡县|
井研县|
渝北区|
山西省|
和林格尔县|
沅江市|
台江县|
应用必备|
芜湖市|
青田县|
漳州市|
郁南县|
衡南县|
江陵县|
寿宁县|
海口市|
南涧|
彰化市|
治多县|
左云县|
汝城县|
天津市|
宝丰县|
平陆县|
沙洋县|
科技|
北海市|
宁安市|
瓮安县|
界首市|
吴堡县|
长泰县|
巴南区|
运城市|
诏安县|
来凤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