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處沂蒙山腹地的蒙陰縣,依山傍水,風(fēng)光旖旎,巍巍蒙山屹立于縣境南端綿亙百余里,森林茂密,層巒疊翠,逶迤莽莽。東汶河?xùn)|西橫穿縣城,河中波光粼粼,岸邊垂柳依依,繁花似錦。</p><p class="ql-block"> 山的孕育,水的洗禮,使蒙陰古老的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人物,發(fā)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等,被流傳至今。</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770一前210年),蒙陰從屬魯國,魯國是現(xiàn)在山東域內(nèi)的第二大國,齊國是第一大國,這兩個大國的思想文化,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齊魯文化"。齊魯文化其實就是地域文化的名稱,確切地說就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合稱。</p><p class="ql-block"> 東臨濱海的齊國產(chǎn)生了以姜子牙為代表的思想學(xué)說,又吸收了當(dāng)?shù)氐耐林幕|夷文化)并加以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魯國產(chǎn)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nèi)容是"仁"與"禮"。兩種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求革新,魯文化重傳統(tǒng)。兩種文化求大同存小異,在發(fā)展中逐漸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nèi)涵的齊魯文化。</p> <p class="ql-block"> 齊魯文化的相融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公元前256年,楚國滅魯國。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并統(tǒng)一了中國,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制王朝——秦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當(dāng)時,齊國和魯國的分界線以齊長城為界,齊長城以南為魯國,以北為齊國。齊長城在現(xiàn)在的臨朐縣與沂水縣的分界線為穆陵關(guān),在濟南一帶分界線在長清縣。現(xiàn)在意義上說,現(xiàn)在的臨沂、泰安、濟寧、棗莊、菏澤一帶屬魯國;濟南、濰坊、淄博、東營、濱州、青島、煙臺、威海一帶為齊國。</p><p class="ql-block">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因為文化的一體,"齊魯"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文化圈,由統(tǒng)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這一地域與山東省的區(qū)域范圍大體相當(dāng),故成為山東省的代稱,而山東省稱魯而不稱齊,大概是受了孔子和孟子這樣德高望重人物影響的緣故吧。</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蒙陰縣處于齊魯兩國的交界處,歷史上蒙陰區(qū)域曾稱蒙邑、堂邑、阜邑、艾邑等,分屬魯國和齊國。</p><p class="ql-block"> 據(jù)清朝《蒙陰縣志》載:蒙陰民眾"家重禮教,戶崇信義,從魯也"。</p><p class="ql-block"> 我們現(xiàn)在看來,地處齊魯兩國交界處的蒙陰縣,既有魯文化又有齊文化,自春秋戰(zhàn)國時至今日,兩種文化都得到了融合統(tǒng)一,得到了傳播、傳承和發(fā)展,特別是"仁、義、禮、智、信、忠、孝、勇、恭、廉"等傳統(tǒng)美德,深入人心,被發(fā)揚光大,產(chǎn)生了很多知名人物和一些名垂千史的歷史故事和典故。</p><p class="ql-block"> 下面,讓我們徜徉在歷史的長河里,掀開歷史的扉頁,去看一看那些曾發(fā)生在蒙陰域內(nèi)有代表性的,讓人感懷又讓人感動,被流傳至今的十大歷史故事,領(lǐng)略一番蒙陰人文風(fēng)情吧。</p> <p class="ql-block"> 仁:秦氏愛民。</p><p class="ql-block"> 東蒙秦氏忠厚家傳,仁德澤也。據(jù)康熙《蒙陰縣志》載:"秦洪,字嶅南,家曉于貲,嘉靖中,歲太?,洪出粟萬石以貸貧者,焚券不責(zé)償,又煮粥賑饑,活萬余人。子希夏,以御醫(yī)授仕郎。孫士文、士楨并舉進士,士文仕至兵部尚書,累贈洪如其官,人謂厚德之報云"。</p> <p class="ql-block"> 志中記載了從秦洪時家傳仁愛,在嘉靖年間,蒙陰突發(fā)洪水災(zāi)害,秦洪出萬石粟米救急災(zāi)民,活了萬人有佘。有一糧差不小心丟失百金,欲自盡,被秦洪拾到后將金子歸還于他。秦洪還把別人欠他的帳單及借據(jù)當(dāng)眾焚燒,消除債務(wù),不用歸還。</p> <p class="ql-block"> 秦洪的兒子秦希夏,是一位民間良醫(yī),后升任御醫(yī),授郎官。秦洪的孫子秦士文考舉進士后仕至兵部尚書。秦氏家族的后代都入朝做官,人們說這都是積德行善、仁義之舉所給予的饋贈。</p> <p class="ql-block"> 義:張子書院。</p><p class="ql-block"> 張墊,元朝蒙陰縣人,生于書香門第,自幼受家庭影響勤奮好學(xué),知識淵博,被人們尊為張子。他熱心教育事業(yè),從青年時期即任塾師。</p> <p class="ql-block"> 據(jù)考,張子為了辦教育曾變賣家產(chǎn),興辦義學(xué)。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一1368年),他在縣城東北約1.5公里司馬寨山前坡,建書堂5間,名北麓書院,廣收學(xué)生就學(xué),貧苦人家子弟一律免費就學(xué),實為義也。</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蒙陰縣志》載:張子書堂,在城東北三十里莫莊之西北,即為北麓書院也,已廢,傍有洗硯泉"。</p> <p class="ql-block"> 禮:執(zhí)牛耳。</p><p class="ql-block"> 執(zhí)牛耳,漢語成語,古代諸侯訂立同盟時,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放著牛耳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zhí)牛耳。</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78年,魯哀公與齊平公在蒙邑(今山東蒙陰)會盟,魯國大夫孟武伯帶高柴隨行,兩國人員會面時武伯問高柴:"諸侯會盟時,誰執(zhí)牛耳"?高柴道:"魯哀公七年是吳國公子姑曹,哀公十二年是衛(wèi)國大臣”。武伯說:"既然不是固定的,我也可以執(zhí)"。</p><p class="ql-block"> 執(zhí)牛耳顯示了齊魯文化中的禮儀之會盟之禮。</p> <p class="ql-block"> 智:算圣劉洪。</p><p class="ql-block"> 劉洪(約129一210年),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縣(今山東省蒙陰縣)人,東漢魯王劉興后裔,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天文學(xué)家和數(shù)學(xué)家,珠算發(fā)明者和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發(fā)現(xiàn)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劉洪學(xué)識淵博,尤精于天文、歷法,在年輕時即踏入仕途,應(yīng)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陽,被授予郎中,后遷常山國長史。著有《乾坤歷》、《七曜術(shù)》等書。公元190年發(fā)明"正負數(shù)珠算",被后人尊為"算圣"、珠算之父。</p> <p class="ql-block"> 信:魯王臺,又稱魯宣公讀書臺。</p><p class="ql-block"> 據(jù)清康熙《蒙陰縣志》載:魯王公讀書臺,在桃墟鎮(zhèn)大廟莊西,其上平廣約數(shù)畝,相傳魯宣公來會齊侯,齊侯未至,公讀書于此,留有遺址。</p> <p class="ql-block"> 另據(jù)大廟王氏家譜載:邑有桃墟大廟莊,廟西數(shù)百步有臺巋然,其上方廣二十畝,敝瓦離離,為魯宣公與齊侯相會處。</p> <p class="ql-block"> 后據(jù)實地考證,該臺北面靠山,南面為斷層,高出地面約4至5米,古磚、古瓦隨處可見。</p><p class="ql-block"> 此典故體現(xiàn)了一個"信"字,雖齊侯未按時到來,或齊侯原就不想來,但魯宣公仍按時按約準(zhǔn)時到來,并安心在此邊讀書邊等待齊侯的到來。</p> <p class="ql-block"> 忠:文豪公鼐。</p><p class="ql-block"> 公鼐,字孝與,號周庭。明代,蒙陰儒家文化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以公鼐為代表的蒙陰士林名流充分展示了其才華,聲震朝野。至明晚期,蒙陰有22人登進士榜,24人登舉人榜,明朝后期,蒙陰公氏家族有5人蟬聯(lián)進士,后兩位同入翰林院授編修。</p> <p class="ql-block"> 公鼐是明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詩人,明朝萬歷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天啟初年任禮部右侍郎。</p><p class="ql-block"> 公鼐人品高尚、忠賢、廉政,寧可托病辭官也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后逝于家鄉(xiāng)。明末,崇禎皇帝敕令在蒙陰縣署后街建"五進士父子翰林"石坊一座,以褒揚公氏家族的道德與功名。</p> <p class="ql-block"> 孝:醫(yī)姑割臂。</p><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時期,蒙陰縣高都鎮(zhèn)洪溝村李姓兒媳趙氏的婆婆,因貧困饑餓所至而得重病,為醫(yī)救婆婆,趙氏用自己的簪換面,用刀在自己的胳膊上割肉,然后包成水餃給婆婆吃,婆婆因此而痊愈。</p> <p class="ql-block"> 趙氏割肉救母的事跡被上報朝廷,在京城引起轟動,乾隆皇帝賜"純孝格天"匾額,以褒揚趙氏,現(xiàn)御匾只剩半聯(lián),存于洪溝村李氏人家之中。</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至今仍在蒙陰傳承著發(fā)揚著。</p> <p class="ql-block"> 勇:大將蒙恬。</p><p class="ql-block"> 蒙恬(約公元前250一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今蒙陰縣聯(lián)城鎮(zhèn)邊家城子村。齊國名將蒙驁之孫,蒙武之子。</p><p class="ql-block"> 蒙恬是秦朝名將,軍事家。他出生于武將世家,自幼受家庭影響和環(huán)境的熏陶,且天資聰慧,逐步修成了較高的軍事素養(yǎng)。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平六國一統(tǒng)天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被授封將軍,奉命領(lǐng)兵北伐抗擊匈奴侵略,蒙恬用兵有方,驍勇善戰(zhàn),收復(fù)了失地,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其后長期鎮(zhèn)守邊疆。</p> <p class="ql-block"> 蒙恬在鎮(zhèn)守邊疆期間奉令監(jiān)修長城和秦直道。期間還利用北方狼、羊多的條件,用狼毫和羊毛制成筆頭,用細小竹管或其它木制材料制成筆桿,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初始的毛筆,被后人稱為"筆祖"。</p> <p class="ql-block"> 恭:管仲脫囚,又稱堂阜遺跡。</p><p class="ql-block"> 康熙《蒙陰縣志》載:堂阜,《左傳?莊公九年》記:"桓公殺公子糾,管仲請囚,鮑叔牙愛之,及堂阜而脫之,即此"。</p><p class="ql-block"> 堂阜,春秋時為齊國西疆重邑,后稱西高都,即現(xiàn)在的蒙陰縣常路鎮(zhèn)南北圍子一帶。</p><p class="ql-block"> 周莊王十一年冬,齊襄公因惡貫滿盈被殺,公孫無知即位,不到一年又被誅殺,齊國無君。齊襄公有兩位庶弟,年長的是公子糾,年次的是公子小白,因襄公無道,公子糾和太博管仲避難于魯國,公子小白和太博鮑叔牙避難于莒國(今山東莒縣)。</p> <p class="ql-block"> 弟兄二人聞聽齊國無君,二人即開始爭相回國即位。公子糾怕公子小白先入,隨委派管仲攔道截殺小白,管仲追至即墨,將公子小白射殺于馬車上。管仲回程報于公子糾,公子糾逐放下心來,放緩回國速度,但沒料到公子小白是利用詐死欺騙了管仲,事后公子小白輕車快道加速回國并即位。后鮑叔牙追殺公子糾,并將管仲囚于堂阜。</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齊無相,齊恒公(即公子小白)欲立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力辭不受,鮑知管仲是位有才智的人,所以力薦管仲,齊恒公惜才,不記前仇,派鮑叔牙去堂阜將管仲綁回,并親松其綁,迎管仲入宮,拜為相國,稱仲父,委以國政。</p><p class="ql-block"> 管仲為相,大展才華,力輔齊王,齊國實力大增,齊恒王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齊國也是秦始皇滅的最后一個國家,然后才實現(xiàn)了中國的統(tǒng)一。。</p> <p class="ql-block"> 廉:鐵板李柰。</p><p class="ql-block"> 李柰,字時珍,蒙陰縣李家保德人,生于書香之家,善書法,工詩詞。公元1427年(明德二年)中進士,初任行人,后任南京監(jiān)察御史,陜西布政司左參議。</p><p class="ql-block"> 李柰在任職期間不畏強暴,仗義執(zhí)言,尤惡貪臟枉法之人,人送外號"鐵板李御史"。</p> <p class="ql-block"> 李柰在外數(shù)年頗有政聲,舊志中說他治民無冤獄,人稱"李佛"。景泰年間(1450一1826),李柰辭官回歸故里,著有《春秋管窺》一書行世。</p> <p class="ql-block"> 十大典故的故事,讓我們更深層次地了解了蒙陰的人文風(fēng)情,也了解了齊魯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根蒂,它深深影響了整個華夏,更深深地扎根于蒙陰百姓心中。典故里的事和人物,只是千百萬蒙陰人民的一個縮影和代表。</p><p class="ql-block"> 時至今日,從"五四"運動后出現(xiàn)的愛國人士劉曉甫、劉一夢叔侄;抗日戰(zhàn)爭時期支援兵民抗擊日冦,垛莊鎮(zhèn)的模范代表"四大娘";解放戰(zhàn)爭時期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以及"乳汁救傷員"等事跡和故事,特別是最讓蒙陰人感到自豪和驕傲是,蒙陰人,現(xiàn)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科學(xué)家薛其坤教授等,都體現(xiàn)或延續(xù)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他們是現(xiàn)代版的禮者、仁者、義者、智者……</p> <p class="ql-block"> 燦爛的古文明、古文化滋潤著蒙陰的大地,現(xiàn)在的蒙陰繼承和發(fā)揚了華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大力弘揚"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加快推進各項事業(yè)建設(shè),堅持捍衛(wèi)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誓言,一個生態(tài)蒙陰,宜居蒙陰,平安蒙陰,幸福蒙陰正展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我們相信,明天的蒙陰一定會更美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从化市|
海丰县|
焦作市|
防城港市|
开平市|
寿宁县|
阜平县|
永兴县|
阿瓦提县|
襄城县|
普定县|
广昌县|
杭锦旗|
山东省|
澳门|
镇江市|
郴州市|
汶川县|
乌鲁木齐市|
和田市|
南开区|
乌兰浩特市|
金华市|
开封市|
东明县|
梧州市|
云安县|
贵阳市|
璧山县|
美姑县|
丹巴县|
平原县|
桂东县|
江源县|
古交市|
轮台县|
云南省|
观塘区|
桃源县|
阿克陶县|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