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一點說明:本篇采用了一張老舊唱片播放的《紅河谷》作為配樂。茲拉茲拉的雜音,已經變調了的歌聲,不經意間就流淌出了滿滿的滄桑古樸,這正契合福克斯這個文化景觀的幾千年的風霜歲月。</div><div>再有一點,老唱片讓我想起了過去的經歷: 在我還是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年代里,與幾個家庭背景相同的朋友,躲在一間臥室里,第一次聽著留聲機里播放出民歌歌曲,那時候是叫“黃色歌曲”,比如《送我一支玫瑰花》,《可愛的家》,《鴿子》等,真有那種“金風玉露一相逢”的感覺。與當時外部世界的現實生活相比,這些歌曲所構造出來的世界是那么的虛幻和縹緲。然而那個世界對我們這些普通少年人來講,又是那樣的真實和令人向往:對溫暖和睦安詳的家的渴望,對自由幸福和未來的追求,還有對懵懵懂懂萌芽剛剛誕生的愛的憧憬,這一切不都是我們所期盼的嗎?這些歌曲給了我們希望和鼓舞,激勵了我們奮發向上的斗志。<br></div> <b>家所在地的小區</b> <div>我姐的家在溫尼伯的西南部。該小區約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是個非常安靜和平適合帶娃的住宅區。</div><div>小區里有許多綠地公園,但最吸引我的是萊昂貝爾公園(Leon Bell Park) 和斯卡菲爾德公園(Scurfield Park). 離我姐的屋子約有七,八分鐘的步行路程。這兩座公園的特點是它們各有一個美麗的小湖泊和沿湖的步行道。很適合早晚散步漫游鍛煉。<br></div> 萊昂貝爾公園是于1994年10月5日以萊昂-拜耳(Folklorama 的創始成員之一)的名字命名的。它位于溫尼伯南區的懷特嶺社區,該社區屬于查爾斯伍德-懷特嶺選區。 在溫尼伯的那幾天里,我常常在晚飯后在這寧靜的小區散步,喜歡在初降的幕色里于鄰居家門前的燈火輝煌中佇立,仿佛寂寞中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能讓我停步不前。<br> 太陽將落未落的時候,正是“綠水微瀾地,紅云薄暮時。寒花隱亂葦,宿鳥擇深枝”(借用了杜甫的《薄暮》的詩略改了幾個字以應景)。幾戶人家早早點上了燈,昏黃的燈光在湖面上的漣漪中搖曳閃動著。 風平浪靜的時候,平靜的湖面如同一匹綢緞鋪在那里,除了微微有些縠紋,看上去是那樣的光滑柔軟。只是那如同真實世界般的湖畔的倒影清楚明白地告訴我這是一泓清水。<br> 沿著湖畔小道漫步,小徑兩旁綠草依然青翠。順著那顏色由深漸淺最后變成一片燦爛金紅色的湖水望向遠處,夕陽已經落到天際線之下了。那景色讓我想起了李清照的名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雖不見紅彤彤的暮云如同赤玉一般合在一起。但西邊那片天,卻真的是像融化了的金子一樣,流光溢彩, 珣爛耀目。 換步移影, 一步一景, 暮色蒼茫, 周圍是一片寧靜. 孤寂卻不落寞. 不似那種"起舞弄清影"的伶仃, 也不同于"對影成三人"的那種寂寥, 倒是頗有一點<山居秋暝>里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怡然自得. <br> <div>由靜入凈, 心思澄澈; 由凈入空, 無思無慮, 由空入明, 洞澈靈明, 由明入喜, 則融入天地自然的和諧律動中去了.</div><div>不過很快地, 這一片安靜便被越來越多的夕歸之雁給打破了. 剎那間, 一個清凈的菩提世界又變成生動活潑的動物世界了. 見下面的視頻:<br></div> 只不過數分鐘的時間, 一群一群的大雁聲鳴九天, 呼啦啦烏拉拉地降落在了湖面上. 一時間湖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大雁.它們是要在這里過夜了. 因為光線的原因, 我一口氣拍攝了5,6個視頻. 都太暗看不清. 只有這一段經剪輯之后尚可讓人感到當時的熱鬧場面.<br> 回到多倫多后, 姐夫知道我早上爬不起來, 沒有能夠在溫尼伯該公園里拍到一張清晰的湖上雁群飛翔的照片,便給我傳來了上面這張. 在晨曦中, 雁群一隊一對地起飛, 開始一天的忙碌, 到周圍的田野湖蕩里去覓食. 想那湖濱的人家早已習慣了在雁鳴中入夢, 在雁鳴中夢醒的生活方式了. 與江南的枕河人家有些相似, 這里的人家大約可以稱為“鳴雁人家”了.<br> <div>從萊昂貝爾公園沿著斯柯菲爾德路(Scurfield Blvd)向東北方向行走700米約十分鐘左右就到達斯柯菲爾德公園了。該公園和街道都是以當地名人杰克·斯柯菲爾德和他的侄子拉爾夫·斯柯菲爾德命名的。</div> 斯柯菲爾德公園有大片綠地,假山,兒童游樂場,還與對岸哥倫比亞路社區的人家隔著一片湖水隔岸相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湖邊的景色。 在樹蔭和綠草交互掩映中,一棟棟的人家,風格顏色各不相同,但都是后院一片草坪。開放式的后院直達水邊。綠草葳蕤,秋水蕩漾。<br> 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美麗的江南水鄉,白日搖櫓行,夜晚枕水眠,我說不定真的會相信。但這里畢竟沒有小橋石巷,沒有烏蓬扁舟,沒有粉墻黛瓦,沒有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的秀美嫵媚,更沒有那“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的詩畫韻味。 秋天的加拿大就像一瓶經年的葡萄美酒,醉了眼,醺了心。讓我沉醉在這斑斕色彩,千姿萬態里;沉醉在汩汩清泉上隨波逐流的落紅里;沉醉在林中小道上沙沙作響的厚厚的紅葉里;沉醉在比真實世界更美麗更朦朧的虛幻的倒影里。伴著楓樹林中的陣陣微風,草叢深處的秋蟲低鳴,還有遠處山坡上隱約傳過來的悠遠寥闊的歌聲,“縱然孤身無伴,我醉了又有何妨”! <div>如果不能讓生活慢下來,也可以讓心先靜下來。盡量遠離塵世的喧囂,親近自然的靜謐。少聽煩心的嘈雜,多聽鳥雀的鳴啼。世界如此美麗,人生何其短促,與其讓心在紅塵操勞上火,不如放其歸去來兮,到大自然中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正如宋代的無門慧開禪師在《頌平常心是道》所說的那樣: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br></div><div>力所能及,還可以賞心悅目,怡情養性,何樂而不為呢?</div> <div>落日如火,殘陽似血。為甚么即將消失的總是最美的呢?比如紅葉,比如晚霞,比如夕陽無限好。。。</div><div>紅日西沉,倦鳥歸林。遲暮時分最是離人思家之際。家不僅僅在物理層面上給你提供溫暖,更是在心靈和精神層面上給予你撫慰和溫馨。</div> <div>想起了小時候老師給我們講解“家”這個字的起源:家”字上半部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卻是“豕”即“豬”字。在當時的條件下古人認為,光有棲身之處還不算真正有家,還要加上豬才行。有豬的家,才算富足安定。這就是當時古人造“家”的寓意和依據。</div><div>不過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如果隨便問一下幼兒園的孩子們“房子里有豬的是什么地方啊?”,我想孩子們的回答一定會是很精彩的。</div><div>有時候我們老是癡心地想著要將自己喜歡的或是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傳給后人,<b>千秋萬代,薪火相傳</b>。其實我們既不需要為古人去操心,也沒有必要為后人去規劃。 殊不知世界的變化是那么大,人類的進步是那么快。特別是在當今的世界上,新發明新發現如噴泉而出,量子力學,5G,AI等科技所引領的變化之快是縱觀整個人類歷史都從未見到過的。這些新技術帶動了社會上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習慣的出現,并不斷地在改變著我們普通人乃至整個世界的意識和形態。</div><div>很多我們引以為豪的文明成果在數代人之后,很可能就會成為history了。遑論千年之久呢!就如同這個房子里養豬的“家”這個字原來的寓意,早已不再會被現代人認同了一樣。古人心目中只有神仙才能做到的上天入地下海,在我們今天看來不過平常而已。同樣的,我們現在也無法想象未來的人類會創造出什么樣的奇跡。所以我們應該敬畏未來而不是試圖去指導未來。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才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才是大道。</div> <h1><b>福克斯</b></h1> <div>福克斯(法語:La Fourche)是溫尼伯市中心的歷史名勝之地。位于紅河(Red River)和阿西尼博因河(Assiniboine River)的交匯處。英語The Forks, 就是指兩條河流并入一條河道的岔口。</div><div>福克斯于 1974 年被指定為加拿大國家歷史遺址,因為它作為文化景觀見證了甚至是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人類活動,那是因紐特人主宰這個大陸的時代。該地區占地 5.5 公頃,全年開放.</div><div>圍繞著福克斯, 有福克斯市場, 曼尼托巴兒童劇院, 溫尼伯市中心, 展覽館, 省議會大樓, 加拿大人權博物館, 瑞爾濱海藝術中心等旅游景點.</div> 在去往省議會大樓的途中,我們在溫尼伯十大景點之一的溫尼伯美術館(簡稱WAG)門口稍微駐足打量了一下。據說該館藏品豐富,其中僅永久藏品就包括有來自加拿大、加拿大原住民和國際藝術家的 24,000 多件作品。該博物館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因紐特藝術品收藏。除了收藏展品外,博物館還組織和主辦過許多巡回藝術展覽。 WAG建筑群由主樓和相鄰的擁有 3,700 平方米室內空間 的庫馬朱克(Qaumajuq)大樓組成。主樓室內空間面積為 11,000 平方米。 WAG墻外的紀念大道上,兩座伊凡·艾爾的青銅雕塑矗立在那里默默地迎接著來往的路人, 無論晴天或雨天。這兩座名為鳥裹(Bird Wrap) 和 北方偶像(Icon North)的雕塑是艾爾于 2017 年贈送給 WAG 的禮物。 伊萬·艾爾 (1935 - 2022), 是曼尼托巴著名的藝術家。艾爾一生創作了大量多樣化的作品,包括素描、繪畫和雕塑,具象藝術(figurative art)作品、肖像畫到風景畫和靜物畫等。自從他于1964 年在溫尼伯美術館舉辦了他的首次個人藝術展后,<br>艾爾先后在加拿大和國際上共舉辦了超過 65 場個人藝術展和 250 場群展,包括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巴黎加拿大文化中心和倫敦加拿大之家等場所。 艾爾是加拿大勛章獲得者,他還是加拿大皇家學院的成員,并獲得了女王金禧勛章和銀禧勛章、曼尼托巴勛章和曼尼托巴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等榮譽。他也是多部電影和大量書籍里的主題人物。他的藝術作品被加拿大各地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收藏,包括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安大略省美術館和溫尼伯美術館。 <div>在前往省立法大樓的路上,紀念路 兩側有很多紀念碑吸引了我的注意。眼前的這個紀念碑就是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這個國家犧牲的公民而建立的。在它設計的征集過程中還有一段頗為有趣的 故事呢。</div><div>當溫尼伯于 1923 決定創建一個新的永久紀念碑時,該市成立了一個由前市長 R. D. Waugh 擔任主席的和平紀念碑委員會,并舉辦了一場全國設計競賽,共收到了 48 份提案。結果多倫多藝術家哈恩( Emanuel Hahn) 的設計首先被選中。</div> 因為哈恩出生于德國,所以盡管他早在1892 年 11 歲時就已經來到加拿大且已經入籍加拿,這一選擇還是遭到了多個群體的抗議。 1926 年 2 月 25 日,委員會決定舉行新的比賽。這次多倫多的伊麗莎白·溫伍德(Elizabeth Wyn-Wood)的獲獎設計也遭到了市民的拒絕,因為她恰好是伊曼紐爾·哈恩的妻子。最后吉爾伯特·帕菲特的設計被選中(當然上述二人都獲得了經濟補償)。<br>帕菲特的設計是一根石柱,上面有一把青銅劍、十字架和小獅子頭。紀念碑于 1927 年 12 月開始動工,并于 1928 年 11 月 7 日正式落成。 <div>這個標識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石碑是由三座石標的石堆組成的。它于 2004 年 8 月 8 日落成。是為紀念自 1945 年 10 月 24 日簽署《聯合國憲章》以來為加拿大服務而獻出生命的維和人員的。</div><div>其中中心柱高 12 英尺,頂部傾斜 45 度,以顯示刻在石頭上的聯合國獎章。柱子上垂直刻有“PRESENT”(現在)的字樣。左邊的柱子高 10 英尺,具有相同的斜角,顯示維持和平獎章和垂直刻在柱子正面的“PAST”(過去)的字樣。右側的柱子高 8 英尺,具有與其他柱子相同的斜角,頂部將顯示維持和平獎章,正面垂直刻有“FUTURE”(未來)的字樣。石碑的總重量約為 33,000 磅。</div><div>石碑落成的同時,曼尼托巴省宣布 8 月 9 日為維持和平日。而省民們實際上是在距離該日期最近的那個星期日慶祝這一天的。</div> 還有這個婦女三軍紀念碑,位于紀念路上的曼尼托巴省立紀念公園內。它由溫尼伯一戰和二戰婦女退伍軍人協會建立,并于 1976 年 7 月 4 日落成。<br><div>紀念碑由一個圓形底座組成,頂部站立著三名穿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軍裝的女性的青銅雕像。他們面朝外,彼此背對背,輕松地環立著。三名女性分別穿著加拿大女子陸軍,皇家空軍,以及皇家海軍的制服。紀念碑是由雕塑家海倫·格蘭杰·楊夫人創作。</div> <div>1976 年 6 月上旬,該雕塑由加拿大大力神運輸機從艾伯塔省科克倫的 Studio West 鑄造廠運往溫尼伯。紀念碑后來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主持下重新落成。紀念碑底座上的一塊青銅牌匾上寫著:</div><div>榮譽屬于所有英聯邦的女性</div><div>她們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國家服務或獻出了生命</div><div>1914-18 1939-45</div><br> 曼尼托巴省立法大樓(法語:Palais législatif du Manitoba)原名曼尼托巴議會大廈,是曼尼托巴省立法議會的會議場所。位于溫尼伯市中心,也是曼尼托巴省的第十二個省級遺產。除立法議會外,該建筑還設有曼尼托巴省省長、副省長以及省政府各部門部長和副部長的辦公室。 立法大樓于 1920 年 7 月 15 日,即曼尼托巴加入聯邦 50 周年之際正式開放。它由英國建筑師弗蘭克·W·西蒙 (Frank W. Simon) 和亨利·博丁頓三世 (Henry Boddington III) 于 1912 年設計,他們在大英帝國競賽中從其他 66 件參賽作品中獲勝。該建筑是該省布雜藝術古典建筑的典范,建筑物上多處裝飾有頌揚智慧、正義和勇氣的寓言藝術作品。圓頂上的金童像則象征著曼尼托巴永恒的青春和進步。<br> <p class="ql-block">遠遠的可以看到高高矗立在立法院樓頂的金童。金童的正式名稱是:青春永駐、進取精神。金童雕像可以說是該省最著名的象征了。該雕像以羅馬神墨丘利(希臘語:赫耳墨斯)為藍本,旨在代表曼尼托巴省的繁榮和創業精神。</p> <div>這張照片需要大長焦才能拍下來。我是從一篇介紹金童的文章中下載的。</div><div>雕像描繪了一個裸體的年輕人向前奔跑,一手拿著火把,另一手拿著一捆小麥。</div>它重 1,650 公斤,從腳趾到火炬頂部高 5.25 米。首次安裝時,他的火炬尖端距地面 77 米,是整個溫尼伯的最高點。<br>除了 2002 年雕像因銹蝕需要維護而被降下進行修復(包括重新鍍金)的幾個月外,金童自開放以來一直就矗立在立法大樓的樓頂上。 在省立法大樓北邊的維護的非常好的青翠的草坪上,矗立著喬恩·西古德森的雕像. 雕像旨在紀念喬恩·西古德森(Jon Sigurdsson,1811-1879 年),他領導了 19 世紀冰島獨立運動。它是由冰島雕塑家埃納爾·瓊森 (Einar Jonsson,1874-1954 年) 于 1921 年制作的,并由曼尼托巴省的冰島社區在此豎立起來的。 溫尼伯法院大樓,也是溫尼伯比較著名的歷史建筑。這座具有紀念意義的法院大樓于 1912 年至 1916 年間由國家建筑公司(原凱利辛普森公司)根據建筑師維克多·霍伍德 (Victor Horwood) 的設計建造,其古典風格的設計與附近的立法大樓相得益彰。加拿大歷史古跡和古跡委員會在法院大樓豎立了一塊牌匾。 2016 年,該建筑的翻修項目獲得了溫尼伯遺產保護獎。 最后我們參觀了這幢灰白相間位于省立法大樓院內的樓房,即總督府,它是曼尼托巴省副州長的歷史官邸,位于溫尼伯市中心肯尼迪街 10 號立法大樓內。這座莊嚴的三層豪宅于 1883 年建造,耗資 24,000 美元,擁有 23 個房間和 11 間浴室。 與加拿大各省一樣,作為英聯邦成員之一的加拿大,君主制在曼尼托巴省是作為該省議會民主的核心。 因此,曼尼托巴管轄區內的王室被稱為曼尼托巴權利王室、權利國王陛下(目前是查理三世)。 1867 年的《憲法法案》將曼尼托巴的許多王室職責專門分配給君主的總督、曼尼托巴副總督,由他們來代行皇家在曼尼托巴的職責。 這是曼尼托巴遺產委員會紀念牌匾。上面寫著:總督府是曼尼托巴省副州長的官邸。目前的結構由自治領政府于1883年完成,并于1885年移交給曼尼托巴管轄,象征著曼尼托巴議會政治結構的完成。<br> <div>在參觀這棟總督府官邸時,我姐夫告訴了我們一個小故事。十多年前,該省的總理加里·多爾(Gary Doer)曾經在立法大樓里接見過他們這些本省的科學家和醫學家們。在接見過程中在一個類似雞尾酒會風格的場合下,加里來到我姐夫跟前笑著對他說:“今天與會的有兩個加里,你就是另一個吧?”。我姐夫英文名字讀起來也是加里,不過英文是(Garry). 所以我姐夫也笑著回答他“是的,不過我的名字有兩個R”。一時間談笑甚歡其樂融融。這個加里從1999到2009年做了十年該省的總理。期間倒是頗有建樹的。<br></div> <b>福克斯市場及周圍景點</b> 在福克斯市場附近,有一座曼尼托巴青少年劇院(MTYP)。截至2012年,MTYP長年的入場人數超過10萬人次。<br>曼尼托巴青少年劇院是加拿大僅有的兩所擁有永久地址的 TYA(青少年觀眾劇院)之一,也是唯一一所為青少年提供整季戲劇表演的機構 該劇院成立于 1965 年,最初是演員展示中心,并于 1977 年注冊成立。1982年,Leslee Silverman成為藝術總監。<br> 這就是著名的福克斯市場的塔樓了。誰能想到福克斯市場是起始于兩個相鄰的競爭鐵路公司(Grand Trunk Pacific 和 Great Northern)的馬廄。通過庭院和橋梁將馬廄連接在一起,就成為了現在的福克斯市場的雛形. 現在的福克斯市場擁有一座帶觀景平臺的六層塔樓,可通過樓梯或電梯到達,并設有解說牌,介紹該地點的歷史信息。 市場還包括兩層樓的攤販,出售各種商品,從新鮮水果、面包、肉類和葡萄酒到雪茄和芳香療法產品,再到 300 名當地和加拿大各地工匠的工藝品和藝術品。 這里依然保留了古老的建筑結構形式。眼前的這個有著好幾家食品店和供人就餐的簡陋木桌椅的大排檔似的大廳,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嗯,好像是在哪個以中世紀時代為背景的老電影里的畫面。濃濃的舊時代的英倫風味。 <div>在塔樓頂上還可以看到歷史悠久的福克斯老港口。當年有古老的約克船和同樣滄桑的尾輪船在這里停泊,裝上皮毛和其它貨物后,起錨出航運往各堡壘或拓荒者的定居點。</div><div>現在這里是飛濺沖刺(Splash Dash)游船兼“河流之靈”水上巴士(River Spirit Water Bus)的碼頭。<br>游客可以乘坐Splash Dash 游船沿河欣賞阿西尼博因河上的優美風景。<br>而River Spirit 水上巴士則提供便捷的河流交通至城市的11個停靠點。間隔時間為 15 分鐘。</div><div><br></div> <div>作為一名游客,你可以租一艘獨木舟在這古老的阿西尼博因河上泛舟,六千年多年的歷史碎片,不經意間就會夾雜在河上的微風里拂面而來,讓你在每一個恍惚之間,都會穿越在古代與今朝之間。</div><div>在白雪皚皚的冬季,當整個世界披上了羊脂色的大氅,銀裝素裹,變成了白茫茫一片的時候,你也可以帶上你的溜冰鞋或滑雪板,在這里的紅河小道上盡情享冬季雪地運動的樂趣。</div><div>沿著河濱步道漫步向東,在穿過福克斯歷史上的火車橋之后,就是阿西尼博因河與紅河交匯之處了,稱為Forks,即交叉口。釣魚愛好者可以在這兩條河中盡享沖動刺激的興奮和收獲滿滿的歡樂,因為這里的魚產非常豐富。</div> 加拿大人權博物館于2014年9月19日落成。該館由溫尼伯企業家阿斯珀提出,后得到聯邦政府和全國各界的資金支持。該館造價3.5億加元(約合19.6億元人民幣)。建成后于2014年9月27日正式向公眾開放,每年計劃吸引20萬人參觀。據說博物館的一個展廳還曾展出過揭露日本在二戰期間征集和虐待亞洲慰安婦和南京大屠殺罪行的圖片和資料。 瑞爾濱海藝術中心人行天橋, 它的名字是為了紀念路易斯·瑞爾(Louis Riel)。它是一座側梁斜拉橋,橫跨紅河,連接溫尼伯市中心和圣博尼法斯. 該橋包括一座預應力建筑復合塔,在塔的底部有一個懸臂和斜拉的半圓形廣場區域。廣場提供商業活動空間以及餐廳。 它是北美唯一一座有餐廳的行人天橋(現在應該說曾經是北美唯一一座。。。)<br> 這座橋上一共有過三家餐廳:它的第一家餐廳是 Salisbury House。 第二家是 Chez Sophie sur le pont,于 2013 年夏天開業,2015 年 2 月關閉; Mon Ami Louis 作為又一個新租戶于 2015 年 7 月開業。它企圖以提供更“平易近人”的價格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的“高級美食”來吸引顧客。奈何命運不佳,它也于 2020 年關閉歇業了(是不是因為疫情就不得而知了)。目前的第四家租戶已經不是餐廳而是加拿大生物醫學商業公司(Biomedical Commercialization Canada Inc.)作為曼尼托巴技術加速器(MTA)來進行運營的,被該市公共服務部門推薦做為接管該4000平方英尺空間的中標者。 跨過紅河后向右轉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圣波尼法爵圣殿主教座堂(Saint Boniface Cathedral)了。它是羅馬天主教的宗座圣殿,位于加拿大馬尼托巴省溫尼伯圣波尼法爵區主教座堂大道190號,面對紅河風景區。 該教堂歷史上經過幾次重建。它創建于1818年,1832年建造大堂,1860年12月14日被燒毀。1862年重建教堂。到1900年,圣波尼法爵已經是西部第五大城,因而需要較大的主教座堂,于是進行了擴建。1906年8月5日,新主教座堂祝圣。這是當時加拿大西部最宏偉的教堂之一。<br>沒想到這座于1906年擴建的的教堂于1968年7月22日再遭祝融之災,連窗門都被燒毀,只有立面和墻壁幸存下來。1972年重新建造了現在這座規模較小的教堂。 <div>在大教堂的左前方草地上,我看到了這座圣像。可是由于碑文是法文,我不知道這是哪座圣像。只是覺得幾種顏色搭配的非常漂亮,及其鮮明地突出了圣像,讓人一看就覺得不同凡響,有一種讓人不明覺厲,肅然起敬的感覺。</div><div><br></div> <div>坐在大教堂對岸紅河河畔的綠地里,耳邊響起了那首古老的歌曲《紅河谷》。作者是何人已經無法追朔了。據說早在1896年前,就已在超過五個以上的加拿大省份里流傳著,而且據推測這首歌就是起源于曼尼托巴省的紅河流域的。<br>“ 人們說你就要離開村莊,我們將懷念你的微笑。<br> 你的眼睛比太陽更明亮,照耀在我們的心上。<br> 請走來坐在我們的身旁,不要離別得這樣匆忙,<br> 想一想你走後我的痛苦,還有那熱愛你的朋友。。。。”<br>歌聲還在耳畔回響,斯人斯情早已消失在這個空間的過往的云煙里了。</div><div>想起了曼尼托巴古老的歷史,想象著6000年前因紐特人與野牛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為了生存而曾經有過的艱苦的歲月。俱往矣,歷史長河滔滔不絕,曾經在某個特定時刻成為這片空間叱咤風云的主宰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個時代的社會形態,曾經被當時的人認為會是永恒的存在,最后只不過是時光荏苒的長河中曾經泛起過的一朵浪花而已,“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div><br><div>曼尼托巴省紀念公園里石堆紀念碑上:“過去,現在,未來”的銘文讓我想起了佛家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尊古佛。而這三個時間的標識,更是說明了一個亙古不變的規律:過去的只不過是歷史,現在的很快就會變成過去,未來則會有一天變成現在。而每一個新的時段,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會比過往的要更高級更先進。有人說傳承是連接這三個時間段文明的橋梁。那么什么是留給后人的更好的傳承呢?我個人覺得,那就是活在當下的人類一起努力將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到我們所能做到的極致,不僅讓我們自己能因此活得更美好,也能讓后代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繼續前行。</div><div>在這個不斷變化日新月異的世界上任何事物全都處在永恒的變化之中,從誕生,到發展,到消亡。唯一永遠不變的只有”<b>變</b>”。<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茂名市|
玉林市|
淮安市|
庆安县|
横山县|
桐梓县|
嵩明县|
封开县|
奉节县|
万宁市|
武定县|
德江县|
沙洋县|
安阳县|
濮阳市|
辽阳县|
永清县|
元氏县|
韩城市|
易门县|
古丈县|
合山市|
绩溪县|
盐城市|
金塔县|
西盟|
冕宁县|
井研县|
东平县|
鄂托克前旗|
临泉县|
冀州市|
仁化县|
甘南县|
盐池县|
越西县|
辽宁省|
舟曲县|
铜鼓县|
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