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 圖: 靜水·網絡</p><p class="ql-block">美篇號: 63911873</p><p class="ql-block">模 板: 歲月印記</p><p class="ql-block">歌 曲: 歲月成碑/張承煜演唱</p> <p class="ql-block">喬冠華,因性格直率,豪爽,心胸寬闊,坦蕩,被公稱為“喬老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任外交部長(1、周恩來,2、陳毅,3、姬鵬飛)。去逝后,在蘇州華僑公墓一區、上海福壽園、江蘇省鹽城,建有三個單葬墓。在蘇州華僑公墓二區與第一任妻子龔澎有一個合葬墓,傳為“軼事”。</p><p class="ql-block">喬冠華,1913年出生于江蘇省鹽城市,幼年天資聰慧,有過目成誦之才。讀書求學時幾次跳級插班,16歲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后留學日本、德國,24歲獲博士學位。1937年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從事新聞工作,撰寫國際評論文章。</p><p class="ql-block">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很欣賞他的文筆,曾說:“他的文章寫得好啊!這要是在戰場上,他一個人就可以頂兩個坦克師”。</p><p class="ql-block">1946年,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1949年后,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副部長、部長等職。</p><p class="ql-block">1953年,在抗美援朝“朝鮮停戰談判”中,1971年,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工作上做出卓越貢獻。“喬的笑”震撼、風靡世界,是新中國第一位著名職業外交家,被譽為繼周恩來、陳毅之后的外交第三人……。</p> <p class="ql-block">1943年,與周恩來秘書兼英文翻譯,第一任妻子龔澎(前夫劉文華)在重慶結婚。</p><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共同生活了27年,育有一子一女的妻子龔澎,因“腦溢血”去世。</p> <p class="ql-block">1973年12月,喬冠華與毛澤東英文教師,外交部“五朵金花”之一,第二任妻子,38歲的章含之(前夫洪君彥,一女洪晃)結婚。其子喬宗淮、女喬松都,因不同意其第二段婚姻,而導致原家庭失和、失聯……。</p><p class="ql-block">1976年“四人幫”倒臺后,被隔離審查。1982年,恢復工作,擔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顧問。</p> <p class="ql-block">1983年,喬冠華患肺癌,治療無效,于9月22日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70歲。病重期間,曾囑托妻子章含之,離世后,他想魂歸故里。</p><p class="ql-block">遺體火化后,骨灰盒在八寶山存放了3天,被章含之取回家中留念……。</p><p class="ql-block">思念之情可以長久,但骨灰還是以“入土為安”。</p><p class="ql-block">1984年12月,章含之帶著“骨灰盒”來到喬的故鄉。與喬冠華的侄兒喬宗連聯系鹽城地委領導。接洽落葬事宜。</p><p class="ql-block">據時任省委辦公廳副秘書長的吳镕先生回憶,地委請示省委辦公廳,辦公廳一位負責同志答復:1、對“章”要熱情接待,但規格不要過高。2、“喬”落葬,你們自己看著辦。鹽城地委召開常委會討論的結果是:“四人幫”在臺上時,“喬”當外交部長,雖然已經恢復工作,但沒有定論,現在回來安葬恐怕不大適宜,結論是“暫不同意”。章含之悵然返京。</p><p class="ql-block">江蘇省吳縣縣委書記管正獲悉此事,他說:喬冠華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等工作中有大功,鹽城不要我們要。洞庭山上,太湖之濱,隨便選擇。章含之聞之,立即來到蘇州,在蘇州市醫學院教授、好友李顥等協助下,選定蘇州市吳縣“華僑公墓”為落葬地。1985年清明節,墓地落成,喬冠華骨灰安葬于蘇州“華僑公墓”一區,一處依山傍水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在后來,若干年后的幾次遷墓時,蘇州華僑公墓陵園都要求“保留一區原墓址”,以資紀念。</p> <p class="ql-block">1999年上海福壽園公司在蘇州市東山開會,葛千松經理帶領中層干部瞻仰喬冠華墓。認為墓地簡陋,荒草萋萋,倍感心酸。很難和一代英才,叱咤風云的喬冠華相稱。就安排福壽園人文紀念館館長伊華,去北京聯系章含之,將喬冠華墓遷到上海福壽園。</p><p class="ql-block">章含之是上海人,在上海長大,而且養父章士釗的墓也遷到了福壽園。在參觀了福壽園以后,決定將喬冠華墓遷往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p><p class="ql-block">2003年清明節前,喬冠華的銅像與墓碑落成。福壽園成為喬冠華第二處安魂之地。福壽園人文紀念館館長伊華說:“喬冠華是政治活動家、著名外交家、大學問家,他落葬福壽園,吸引了大量媒體和社會名人,落葬儀式熱烈。”</p> <p class="ql-block">隨著思想的逐漸解放,喬冠華的經歷得到正名。鹽城人民對喬冠華的懷念和敬仰之情被重新喚醒,鹽城市政府提出:“喬冠華同志是本地著名的人文資產”……。修繕“喬冠華故居”為“紅色旅游紀念地”,塑造了“喬冠華銅像”,建設了“喬冠華廣場”。將鬧市一條大街命名為“冠華大街”,喊出了“故鄉人民熱烈歡迎三爺(喬冠華在家排行第三)魂歸故里”的口號。</p><p class="ql-block">鹽城市政府出面,找到章含之,畢恭畢敬的誠邀章含之遷回墓地。章含之回想起當年經歷,內心五味雜陳,雖然不太情愿,但鹽城畢竟是丈夫的故鄉,丈夫臨終前有“落葉歸根”的遺愿,章含之最終還是答應了下來。</p><p class="ql-block">2004年清明節前夕,喬冠華的第三處墓地修建完成。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鎮東喬村的落葬儀式顯得隆重熱烈。鹽城市領導、當地村民紛紛趕來敬仰這位偉人,墓前擺滿了鮮花、翠柏。喬冠華同志終于魂歸故里,章含之倍感欣慰,這么多年受的苦終于熬過來了。</p> <p class="ql-block">2009年4月15日,蘇州華僑公墓二區。又出現了第四處喬冠華的墓地,是喬冠華與第一任妻子龔澎的合葬墓。</p><p class="ql-block">這時,已距喬冠華逝世26年,龔澎逝世39年。他們的一雙兒女,也是喬冠華僅有的親生子女,也已暮年,可能,也理解了父親當初的再婚。而且喬冠華已存在的三處墓地都是單人墓(章含之2008年去世后,選擇了攜帶喬冠華一綹頭發,葬在養父章士釗墓旁)。</p><p class="ql-block">喬冠華的女兒喬松都說:“母親是一個和藹樂觀的人,不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無法摧毀她堅守的信念,她那從容的眼神體現了一種超越美的豁達。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讓父母再度重逢,銘記他們曾經的伉儷情深。希望實現父母曾經立下的‘生不同衾,死而同穴’的誓言,讓自己的父母魂歸一處,也是我們的長久心愿。”</p> <p class="ql-block">附錄:毛澤東主席續喬冠華詩</p><p class="ql-block">1973年4月,美國國務院派“詹金斯”出任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來華籌建“北京辦事處”。喬冠華與之會談順利,詩興大發,作打油詩一首,前三句是:</p><p class="ql-block">“八重櫻下廖公子,</p><p class="ql-block">五月花中韓大哥。</p><p class="ql-block">歡歡喜喜詹金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要大家續最后一句。大家七嘴八舌:“喜上眉梢喬老爺”、“洋洋得意喬老爺”,喬說都不好,一時就擱下了。</p><p class="ql-block">這首未完成的打油詩,首句指廖承志,他是外交部顧問,當時正率中日友好代表團訪日,日本“八重櫻花”盛開。次句指中國駐美國聯絡處主任韓敘(后任外交部副部長、駐美國大使),當時率先遣人員抵達華盛頓,臨時辦公處設在“五月花”旅館。</p><p class="ql-block">沒想到過了一天,毛主席召集會議聽取中美會談情況。那天,毛主席興致很高,大家也很放松,有人說起喬的那首打油詩還缺第四句。毛主席立即說:“我來給喬老爺填后兩句!”大家齊聲說好。毛主席笑著說:“喬老爺,你的前兩句是:‘八重櫻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韓大哥。’我現在給你填后兩句:‘莫道敝人功業小,北京賣報賺錢多!’你看如何?”遂在北京流傳一時……。</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續喬冠華詩”</p><p class="ql-block"> 1973年4月</p><p class="ql-block">八重櫻下廖公子,(喬冠華)</p><p class="ql-block">五月花中韓大哥。(喬冠華)</p><p class="ql-block">莫道敝人功業小,(毛澤東)</p><p class="ql-block">北京賣報賺錢多。(毛澤東)</p><p class="ql-block">敝人,謔稱喬冠華。文革中,喬冠華被勒令在天安門前賣造反派報紙,錢不夠交賬時,自己貼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荣旗|
方正县|
内乡县|
巫山县|
于都县|
桂平市|
伊吾县|
泰宁县|
南阳市|
茂名市|
盐亭县|
德令哈市|
石景山区|
和顺县|
新绛县|
台南县|
裕民县|
河南省|
招远市|
江西省|
五莲县|
栾川县|
游戏|
阿合奇县|
苏尼特右旗|
元江|
加查县|
麻栗坡县|
黑水县|
沈丘县|
阿荣旗|
青神县|
淅川县|
临西县|
卓尼县|
小金县|
灌南县|
阿克|
永城市|
九龙城区|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