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塞爾維亞不屬于歐盟國家,所以進入塞爾維亞必須要通關。賽國的邊檢站很小,有些類似于我們的高速收費站。不需要下車安檢人員和行李,只是大家端坐車內,由司機和我們的董導拿所有人的護照敲章便好。沒多久司機和導游都回來了,導游朝我們做了一個點鈔的動作,大家都明白,看來權力的游戲哪哪都有上演。</p><p class="ql-block"> 心里有一點點失望。之所以來巴爾干,一半的心思在塞爾維亞這個國家。</p><p class="ql-block"> 因為只要提起南斯拉夫,就會想到那個了不起的鐵托,想到那些早早就住上高樓大廈,開汽車上班,過著幸福生活的社會主義南斯拉夫人,想到曾經激勵我們一代人的《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沒想到有一天,南斯拉夫變成了前南,民族認同感蒸發,民族主義膨脹,南聯盟一夜之間土崩瓦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最后只剩下一個苦哈哈的塞爾維亞。</p><p class="ql-block"> 看來,一個國家的命運就是這樣,關鍵的幾步走錯,就會一失足而成千古恨。</p><p class="ql-block"> 過了塞爾維亞邊檢站,才算真正進入了巴爾干。在這個被冠之以“歐洲火藥桶”的半島上,塞爾維亞是一個誰也無法忽視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作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塞爾維亞是連接歐洲和亞洲、非洲的重要陸路節點。說好聽點,是歐洲文明,亞洲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交界點;實際上,從古至今這里一直是民族、宗教以及弱肉強食戰爭頻發的角斗場。</p><p class="ql-block"> 先是被羅馬帝國占領,后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蹂躪;此后匈奴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在這里你爭我搶,大打出手,塞爾維亞躺槍還不保全尸。</p><p class="ql-block"> 當然,塞爾維亞人也不是吃素的。為反抗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領土的吞并,塞爾維亞人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繼承人弗朗茨·費迪南德,由此引發了歐洲的一戰,妥妥的是小杠桿撬動了大地球;</p><p class="ql-block"> 二戰本與巴爾干無關,但因為德國急于擴大軸心國,墨索里尼更想趁亂奪取巴爾干。開戰后迅速染指巴爾干各國進行分化瓦解,腐蝕拉攏。先是攻打希臘未果,轉頭進攻阿爾巴尼亞未遇抵抗,隨后便劍指南斯拉夫。首先將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劃歸阿爾巴尼亞,建立所謂“大阿爾巴尼亞”國,其后便攻城略地。這就為后來的科索沃鬧獨立埋下隱患,頻頻爆雷至今不得消停。</p><p class="ql-block"> 再后來就有了鐵托和南聯盟社會主義共和國,有了恩維爾·霍查和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國家。他們和希臘共產黨一起,奮起反抗德意法西斯的侵略,加上蘇聯紅軍的鼎力相助,終于二戰結束,巴爾干半島得到了幾十年的消停。在鐵托領導下,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和黑山6個自治共和國以及屬于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聯邦式社會主義國家。他們參照并不照搬蘇聯模式,倡導不結盟運動,贏得了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認可,推動南斯拉夫的政治和經濟建設突飛猛進。</p><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南斯拉夫的高光時刻。富裕的國家,強悍的軍隊,讓鐵托和南斯拉夫在東西方各種陣營里游刃有余。當中國還在為生存而艱難奮斗時,南斯拉夫就已經普及了電視機和電冰箱。只有兩千多萬人口的南斯拉夫,每年就有一千多萬人滿世界旅行。在當時,南斯拉夫的護照千金難求,黑市里一本護照能賣到一萬德國馬克。</p><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人的好日子隨著1980年鐵托的去世開始斷崖式結束。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南聯盟及其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連南聯盟總統也被作為波黑戰爭罪犯客死他鄉。龐大的南聯盟社會主義陣營最終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塞黑社會主義聯盟在西方的擠壓下勉強維持到2006年,最終以黑山獨立而告終。</p><p class="ql-block"> 至此,南斯拉夫已不復存在,然而塞爾維亞的噩夢還遠沒結束。阿爾巴尼亞人占90%的科索沃鬧獨立的心始終被西方攪動著,民族間的仇視,驅逐,追殺,乃至暴動日日上演,愈演愈烈。</p><p class="ql-block"> 任何主權國家對此都不可能置若罔聞。</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有了1999年3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塞爾維亞侵犯阿爾巴尼亞人的人權、屠殺平民為借口,對塞爾維亞的軍事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狂轟亂炸。</p><p class="ql-block"> 最可恨的是,5月8日,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也遭到了五枚炸彈的襲擊,使館被炸毀,我國三名記者不幸罹難,數十人受傷。這筆血債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南斯拉夫比蘇聯解體還慘。蘇聯解體俄羅斯好歹保住了大部分國土,而南斯拉夫解體被一分為七,轉眼間,同胞變路人甚至敵人。</p><p class="ql-block"> 面對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塞爾維亞人并沒有屈服,而是挺起了高傲的頭顱。</p><p class="ql-block"> 塞爾維亞地處歐洲卻進不了歐盟。美國人說,只要你承認科索沃獨立,立馬讓你進歐盟。</p><p class="ql-block"> 歐盟和北約說,只要你承認科索沃獨立,你可以加入北約,歐盟馬上給你援助。</p><p class="ql-block"> 但都被塞爾維亞懟了回去。既然你們不認我,我也不認你們。塞國嚴令禁止使用歐元美元流通 : 你們來塞國要消費,對不起,請換第納爾。</p><p class="ql-block"> 塞爾維亞前總統米洛舍維奇曾說過,“科索沃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塞爾維亞王國的誕生地,誰放棄了它,誰就會在塞爾維亞人心目中成為千古罪人”。</p><p class="ql-block"> 主權國家維護自己的領土完整合理合法合規,卻被群毆,天理何在?</p><p class="ql-block"> 即使在二十多年后,塞爾維亞現任領導人在西方面前仍然受盡屈辱,求助無門。所以我們才看到,當中國援助的防疫物資抵達貝爾格萊德機場時,亞歷山大·武契奇總統眼含熱淚,親吻我們的國旗……</p><p class="ql-block"> 疫情后的塞爾維亞經濟已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相信這個悲情而傲骨錚錚的民族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重現輝煌。</p> <p class="ql-block">巴爾干被稱作“歐洲的火藥桶”,而塞爾維亞就是一根最易燃的導火索。除了一戰被奧匈帝國欺負的忍無可忍,主動點火之外,其他的火大多是別人強行點著的。塞爾維亞的悲劇也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塞爾維亞第二大城市諾維薩德城區街景。建于十七世紀的諾維薩德是僅次于首都貝爾格萊德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車水馬龍,只有骨子里的優雅透露出的寧靜祥和。</p> <p class="ql-block">這條路很大氣,不知道是不是中國援建的匈塞<span style="font-size: 18px;">E763</span>高速公路。此前,塞爾維亞國內只有一條高速公路,且這條公路并沒有連接黑山共和國,這也意味著塞爾維亞沒有一個出海口,是名副其實的內陸國。隨著E763高速公路的開通,塞爾維亞終于獲得了一條通往亞得里亞海的通道,這為塞爾維亞的經濟帶來了全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諾維薩德最著名的、有千年歷史的自由廣場。周邊集中了市政廳、國家大劇院、紀念碑、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和大教堂等城市建筑,以及由眾多露天餐廳、咖啡館、小酒館連成的美食街。</p><p class="ql-block"> 諾維薩德是塞爾維亞北部的第二大城市,地處多瑙河畔的大平原。它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同時為塞爾維亞的經濟提供強大的工業與金融支持。從十七世紀開始,諾維薩德以其便利的交通,美麗的環境以及寬松的人文氛圍,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等紛紛來到這里,打造了一個充滿夢想和創造力的新城,成為歐洲人津津樂道的“塞爾維亞的雅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諾維薩德的城市建筑精彩紛呈,哥特式教堂與羅馬式建筑并肩而立。</p> <p class="ql-block">走在諾維薩德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干凈整潔的城區,典雅優美的古老建筑,看上去依然簇新靚麗,盡管它們可能都已滄桑百年。</p> <p class="ql-block"> 無意走進一家中國人經營的大超市,在商場門口被一位塞族員工叫住:</p><p class="ql-block"> “ Hello,Chinese?”</p><p class="ql-block"> “Yes,I'm Chinese.”</p><p class="ql-block"> 他很紳士地指著我的相機,用雙手做了一個拍照的動作。他身邊的一個中國員工走過來對我說,他想和你合個影,可以嗎?中塞友好,自當有責。于是就有了這張照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諾維薩德人和絕大部分歐洲人一樣,要么悠閑地逛街,要么靜靜地坐在街邊陽傘下,一杯啤酒或咖啡坐成風景。實在有事情需要趕時間,就騎自行車,他們的大長腿也能把自行車騎的風馳電掣。</p>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老城區對岸的那座城堡山就是諾維薩德城最有名的彼得羅瓦拉丁堡壘。以其歷史悠遠,遺存完整而成為歐洲第二大要塞。因其地處險要,戰略意義重大,又被稱為“多瑙河上的直布羅陀”。</p><p class="ql-block"> 彼得羅瓦拉丁要塞最早建于古羅馬時代,其后歷經無數次大小戰爭的摧殘,至奧斯曼帝國入侵時,要塞幾乎被夷為廢墟。17世紀末開始重建,歷時近百年才有今天的規模。</p><p class="ql-block"> 要塞表面看起來就是普通的城堡,它的乾坤在地下。這個不起眼的山包下,藏著四層近20公里長的地道和16公里長的防雷系統,防御能力堪稱一流。</p><p class="ql-block"> 彼得羅瓦拉丁要塞內還有厚重的城墻,堅固的營寨,高聳的碉樓,密布的暗堡,有盤曲迂回的廊道,縱橫交錯的涌道;暗藏的陷阱及充足的糧草倉庫等。形成立體防衛,易守難攻。</p> <p class="ql-block">遠遠的看到山坡上一個白色的鐘塔,彼得羅瓦拉丁要塞就要到了。</p> <p class="ql-block">要塞下的這些舊房子,應該是要塞倉儲軍用物資類的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要塞的拱形門和木棧橋雖已斑駁殘破,只是用木棍簡單加固了一下,看上去仍舊是古老和滄桑。</p> <p class="ql-block">迎門的地堡墻洞霍然,像兩只巨大的眼睛警惕緊盯著要塞大門。</p> <p class="ql-block">彼得羅瓦拉丁城堡上一處別出心裁的地標性建筑——鐘樓,這只鐘盤上的針被一反常態地設計成時針長,分針短,乍看上去非常別扭。據說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多瑙河上的船只看清時間。在現代化的今天,可選擇的計時方式有N種,而倒退幾百甚至上千年前,這樣的暖心設計的確可圈可點。</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這座鐘走的還不準。受熱脹冷縮的影響,夏天走得慢,冬天走得快,所以被當地人戲稱為“喝醉的大鐘”。</p><p class="ql-block"> 調侃歸調侃,彼得羅瓦拉丁城堡在諾維薩德人心目中還是神一樣的存在,是他們祖先的榮耀。所以在大鐘下面的護欄上,密密麻麻掛滿了金黃色的銅鎖。也許是表白愛情,也許是祈求平安,更有可能是表達塞爾維亞人對國家和平和未來發展的祈求與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諾維薩德人雖然視彼得羅瓦拉丁要塞為民族驕傲,但也不圈劃起來賣門票,而是開放為歷史公園,讓所有人在游歷參觀以后,也能休閑享受那里的美麗風景和清新空氣。所以,要塞上咖啡館餐飲店一應俱全。更有文創小店,各種和要塞相關的產品琳瑯滿目。圖為要塞上的一個文藝范十足的咖啡館。</p> <p class="ql-block">沿多瑙河,諾維薩德人修建了觀景臺,迤邐向前,煞是壯觀。人們仰望要塞,俯瞰多瑙河水,這里已經成為國內外游客熱門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站在觀景臺上俯視,多瑙河上被炸毀的大橋橋墩赫然在目。這只是被北約炸毀的50座大橋之一。刺眼的橋墩殘骸像傷疤一樣,不僅永遠戳在多瑙河上,更戳在塞爾維亞人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要塞的遺址上雜草叢生,有的已經遮住了暗堡,但要塞的氣勢猶在,看上去依然很震撼。</p> <p class="ql-block">從這個角度看過去,用銅墻鐵壁來形容要塞的城堡毫不為過。</p> <p class="ql-block">要塞的另一個大門,門上竟然還立有兩只銅鹿,活潑靈動,惟妙惟肖。一對路過的諾維薩德情侶似乎驚動了它們,看上去特別唯美。</p> <p class="ql-block">進入要塞游玩觀景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不少是當地人。</p> <p class="ql-block">多瑙河上的這座自由橋連接著彼得羅瓦拉丁要塞和對岸的諾維薩德老城區。遠處那座雙拱鐵橋是99年北約轟炸后建的。</p> <p class="ql-block">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共和廣場。廣場周邊圖書館博物館電信大樓林立,是貝爾格萊德人最愛逛的地方。廣場上的米哈伊洛大公雕像頗為亮眼。他在塞國的地位相當于開國領袖,曾率領塞爾維亞人趕走土耳其占領者,并兩次統領塞爾維亞。</p><p class="ql-block"> 北約轟炸結束后,塞爾維亞作家杜桑·拉多維克說過一句話“這個早晨,不論誰足夠幸運地在貝爾格萊德醒來,都會意識到他今天的生活已有足夠多的收獲……”這也是所有歷經苦難的塞爾維亞人共同的感慨。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貝爾格萊德,一派輕松祥和,充滿活力,熱情,走在老城區隨處可見的涂鴉,沒被翻新的舊房子,步行街上的帥哥美女,各種精巧的手工工藝品,讓這座城市散發著讓人著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99年被北約炸毀的南聯盟國防部大樓。</p><p class="ql-block"> 美國為首的北約在對南聯盟78天的轟炸中,共造成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000億美元。</p><p class="ql-block"> 戰后,塞爾維亞政府保留了很多被炸毀的廢墟遺址,它們是無聲的歷史,時刻提醒自己的子孫后代落后就要挨打。</p> <p class="ql-block"> 憑吊貝爾格萊德中國前南大使館被炸遺址和犧牲的三位烈士,是我們塞爾維亞之行的重要行程。獻花,默哀,憑吊,鞠躬。我們在心底告慰烈士 : 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二十多年前忍氣吞聲的中國,今天的貝爾格萊德也不是當年任人宰割的南斯拉夫。落后挨打的教訓我們銘記在心。你們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中國大使館被轟炸遺址上的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上用中文、塞爾維亞文和英文三種文字刻著:</p><p class="ql-block"> 緬懷烈士 珍愛和平</p><p class="ql-block">謹以此紀念在北約轟炸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中犧牲的邵云環、許杏虎、朱穎烈士。</p><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日立</p> <p class="ql-block"> 貝爾格萊德市政府在使館舊址前豎立的紀念碑。紀念碑上用塞爾維亞文和中文寫著:</p><p class="ql-block">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刻給予的支持和友誼,并謹此緬懷罹難烈士。</p><p class="ql-block"> 塞爾維亞共和國貝爾格萊德市敬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09年5月7日</span></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在中國駐前南聯盟大使館原址上建造的“中國文化中心”。建筑前面的雕像是孔子。</p><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時任塞爾維亞總統的尼科利奇共同出席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奠基儀式。</p> <p class="ql-block"> 貝爾格萊德市尼古拉帕斯克廣場上的噴泉,目前是塞國最大的噴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圣薩瓦教堂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正東教教堂。教堂始建于1935年,至今仍尚未完工,是世界十大教堂之一。教堂坐落在老城區的一座丘陵之上。白色大理石墻面與淡藍色的穹頂互相輝映,宏偉壯麗至極,優雅浪漫至極。</p><p class="ql-block"> 塞族90以上都信仰東正教,這恐怕也是塞爾維亞同俄羅斯關系緊密的一個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部裝飾高貴奢華,色彩斑斕,氣勢恢宏。與教堂外部的素雅純凈形成鮮明對比。</p> <p class="ql-block">貝爾格萊德美麗的女地導安吉拉。曾在中國學習過兩年語言文學。她不僅是塞爾維亞官方認定的官導,還是塞爾維亞的大學博士生,教授。她的聲音軟軟糯糯的,很好聽。</p> <p class="ql-block">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美女如云,帥哥炸街,哪哪兒遇到的都美的不行。</p> <p class="ql-block">貝爾格萊德最繁華的米哈伊洛大公步行街。這條街上商鋪林立,建筑風格繁雜,從中世紀羅馬式,到土耳其時期拜占庭式,再到后期的哥特式,應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 在塞爾維亞看的最多的就是要塞城堡了。看來這“火藥桶”還真不是浪得虛名。這雖是玩笑話,卻也確實證明從古到今塞爾維亞這塊土地上戰亂頻繁,兵家必爭。</p><p class="ql-block"> 果然,剛從彼得羅瓦拉丁要塞下來,來到貝爾格萊德就見到了另外一個城堡——卡萊梅格丹城堡。</p><p class="ql-block"> 城堡修在貝爾格萊德的城中心,多瑙河和薩瓦河的交匯處。它對于貝爾格萊德來說,就是這座城市興衰的見證者。</p><p class="ql-block"> 此外,卡萊梅格丹城堡之所以能成為巴爾干的戰略要地,是因為它地處多瑙河和薩瓦河交匯的高地上。是進入中歐的門戶。</p> <p class="ql-block"> 兩個碉樓如同兩個雄壯威武的勇士一般,千百年來一直守護著卡萊梅格丹城堡的大門。</p><p class="ql-block"> 其實,從卡萊梅格丹城堡誕生的那一天起,已經被反復被轟炸、破壞四十多次,每一次都幾乎被夷為平地,可最終它都會倔強地重新站起來。</p> <p class="ql-block">從外邊望進去,深邃的卡萊梅格丹城堡里給人太多的遐想。的確,城堡里不光有防御的高墻深窖,還存有一戰、二戰時期的大炮、導彈、坦克,甚至還有讓人恐懼的中世紀殺人刑具。</p> <p class="ql-block">實際上卡萊梅格丹城堡及周邊,早已成為全方位開放的城市公園。臨近多瑙河的城堡下,古橋舊欄,早已和精心打理的綠植花草和諧共生,呈現出濃郁的古典美。</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就在公園里找張椅子坐下來,吃著雪糕,聽風看景,悠然自得。順便說一句,那里的冰淇淋真的很好吃哦。</p> <p class="ql-block">薩瓦河和多瑙河交匯處,有一個高大的平臺。這就是是為紀念二戰犧牲的塞族官兵而建的勝利者廣場。廣場一角,矗立著一座高達14米的勝利者銅像。這是1928年為紀念一戰勝利十周年,人們在城堡的制高點安放了名為“勝利者”的紀念碑雕像,他已經成了貝爾格萊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瞻仰鐵托紀念館。這個紀念館是按照鐵托的要求,不為他專門再建,而是選在他生前最喜歡的花房。一代風云人物,對自己的身后事如此低調,也許是他已經預料到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院子里放了好幾尊鐵托元帥的雕像。穿著軍大衣,很酷,也很帥。</p> <p class="ql-block">這個走廊的盡頭就是用大理石建造的鐵托墓碑。除了這一方石頭,其余什么都沒有。一代偉人如此簡樸,令人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展示里的鐵托元帥銅像。目光深邃,氣宇軒昂。</p> <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華國鋒在貝爾格萊德出席南斯拉夫聯邦總統鐵托的葬禮,他和左手邊的英國菲利普親王并排席地而坐。菲利普親王的背后,是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鐵托紀念館里出席鐵托葬禮的各國代表的一張集體照。在鐵托的葬禮上,共有128個國家209個代表團出席。其中包括3位國家元首,4位國王,8位國家副主席,22位總理,47位外交部長。可見當年的鐵托和南斯拉夫的國際影響力。</p> <p class="ql-block">路邊一閃而過的東正教教堂,美如童話。</p> <p class="ql-block">離開貝爾格萊德,在黑山境內的一個小村莊,遭遇了一場美艷無比的落日。一所孤獨的房子,在落日里幻成了一個美麗的夢。</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回眸</p> <p class="ql-block">再見,期待再相見。</p> <p class="ql-block"> 這是靠近塞爾維亞機場的華人餐館“北京烤鴨店”。這家烤鴨店是典型的夫妻店,只不過是丈夫開在城外,妻子開在城內。聽說生意都不錯。</p><p class="ql-block"> 據說,塞爾維亞有150萬華人,飯店,娛樂場所最多。</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太仆寺旗|
岱山县|
抚顺县|
喀什市|
渝北区|
慈溪市|
剑河县|
镇赉县|
铁岭县|
江陵县|
水富县|
宁晋县|
页游|
肇源县|
常德市|
富源县|
遂宁市|
油尖旺区|
苍南县|
义马市|
博白县|
丰顺县|
定安县|
桑日县|
华蓥市|
鹿邑县|
鹰潭市|
松原市|
包头市|
肥乡县|
华宁县|
枝江市|
靖江市|
无为县|
东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南召县|
石狮市|
晋城|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