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邸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謹以此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追思和緬懷我的父親母親</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序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親邸振清,1925年10月出生于祖籍河北省唐縣一戶普通小商戶家庭。1931年春,為躲避匪患和災荒,我祖父攜家人從河北省唐縣,舉家移居至遙遠的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所轄的察右前旗.玫瑰營鎮.全勝局村,在此地安身立命,從此成為第二故鄉。父親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和兩個弟弟,排行第二。父親幼年喪母,早年讀過三年私塾,平時幫助祖父打里店鋪生意,并在本村孫氏木匠鋪做過幾年學徒,有著非常豐富的知識儲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親1942年2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1952年12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排級以上干部集體轉業,安置到長春地質調查所任職。父親11年零10個月的軍旅生涯,正營科級軍轉干部。1953年調任天津華北冶金地質勘探總公司供職,1956年4月調任駐地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冶金勘探515地質隊履職,1961年遭政治迫害,蒙受冤情,回鄉務農。1981年沉冤得雪,恢復原職,1985年10月到齡離休,1997年12月15日,農歷冬月16日、周一,父親患上肝癌,醫治無效不幸病故,享年73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久經沙場,身經百戰。1944年9月,在一次籌措軍需物資任務時,與日軍遭遇,被日本兵投擲的手雷炸傷右腳,從此落下終身殘疾,系二等甲級殘廢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我的父親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在歷次戰爭中多次立功受獎,榮膺【共和國人民功臣】勛章。</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 我的父親性格沉穩睿智,心胸豁達,光明磊落,待人真誠,有著傳統老派的美德,父親是個充滿正義感、充滿人情味的人。男子本強,為父則柔。父親對子女的要求非常嚴格,在子女面前是慈父亦是良師益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母親李敏安,祖籍廣東省.梅州市。1925年11月出生于遼寧省營口市一個小職員家庭。母親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排行老大。母親畢業于遼寧省女子國高,善女工、烹飪、以美麗的刺繡、精巧的針織而見長。母親是一位知書達禮,為人謙和,具備四書五經、琴棋書畫、文化韜略的賢惠婦人。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使她老人家的性格剛強智慧。母親在閑暇之余,經常教我們識字畫畫、唱歌跳舞,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我們兄弟姊妹們一生受益匪淺,我們為擁有這樣一位才貌雙全、人品出眾的母親,是我們莫大的幸福、驕傲和光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5年2月23日,農歷正月初五、周一,母親因病醫治無效,不幸病故,享年91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父親和母親不僅對我們兄弟姐妹寄予厚望,而且教育有方,總是教導我們不僅要在學校好好學習,而且還要學會做人做事,一生都不要忘記這十個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我們始終牢記父親和母親的教誨,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和母親生養了七個子女,依次是:長女邸翎、次女邸翔、長子邸剛、次子邸強、三子邸偉、四子邸紅、三女邸鵬。現如今我們均已退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衣食無憂。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生中能得到父母的愛就是最大的幸福。父愛重如山,母愛深似海,百善孝為先,子孝天地行。父母的音容笑貌和所作所為,永遠鞭策著我們,父母的養育之恩,銘心刻骨,今生今世無以為報,下輩子還做你們的兒女,再續塵緣,報答父母的深情厚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41年12月至1952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41年冬天,父親與本村白氏清欠債務時,雙方發生糾紛,并爆發肢體沖突,致白氏受傷。起因是白氏仗勢欺人,惡意賴賬,連續多年拖欠貨款,白氏有個舅舅,殘暴蠻橫,欺善揚惡,為鄉親所不齒,給本村婦女兒童帶來巨大的恐懼和痛苦,當地百姓頗受其害。白氏的舅舅得知其外甥被打傷,揚言非要打斷父親的腿,為其外甥報仇,父親畏懼白氏舅舅的惡行,被逼無奈,只能背井離鄉,從此開始了漂泊流離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2月,父親在綏遠省.歸綏市(今內蒙自治區.古呼和浩特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投身革命,矢志報國。入伍后,因父年少,為人機靈,天資聰穎,再加上讀過三年私塾,是那個時期稀有的文化人。父親酷愛馬匹,騎術嫻熟,求知欲強,是一個志趣廣泛的熱血青年,頗受首長青睞,破格提拔父親做了通信員。父親絲毫不敢懈怠這份職責,勤勤懇懇,嚴于律己。首長經常把重要的任務交給父親獨自去完成,實屬難得,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歷練了父親的素質和能力,給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也是父親之后一直享受干部待遇的關鍵所在。與此同時,父親深知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意味著能在更多的崗位上承擔更大的責任,做更多的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9月,因父親能力出眾,被抽調到晉西北軍區一支剛組建不久的八路軍武工隊,執行籌措軍需物質的任務。父親講,為了籌措軍需物質,經常喬裝深入敵戰區執行任務。有一次進入大同市執行任務時,被日本憲兵特務跟蹤,情急之下,父親躲進一家澡堂才得以脫身。1944年春季,父親去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執行押運軍用馬匹任務,在押運途中,經過內蒙古商都縣境內時,遭遇了一小股日軍的騎兵小隊,父親和戰友們機智勇敢的擊斃了日軍,并截獲了六匹戰馬,圓滿地完成了押運任務,受到了部隊首長嘉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9月,父親在內蒙古卓資縣境內籌措軍需物資時,與日軍遭遇,被日軍投擲的手雷炸傷右腳,導致右腳面骨粉碎性骨折,由于當時醫療條件有限,無法治愈,右腳里的彈片始終沒有取出來,從此落下終身殘疾。父親腳傷未愈,就請戰回歸部隊,跟隨部隊轉戰山西大同、懷仁、朔州等晉北地區,和戰友們一起并肩作戰,繼續抗擊日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全世界人民的同仇敵愾下被打敗,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中國人民歷經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大半個中國被日本侵略者踐踏,狼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生靈涂炭,3500多萬同胞傷亡,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什么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獻精神,為了護我河山,千千萬萬個少年兒郎拜別父母,走向了由鮮血浸染而成的戰場。而今,硝煙散去,警鐘長鳴,我們要永遠緬懷先烈,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吾輩自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日本投降后,中國人民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蔣介石集團企圖獨吞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背信棄義,撕毀停戰協定,大舉進攻解放區,殘害無辜百姓,中國內戰全面爆發。為了打敗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父親放棄卸甲歸田,榮歸故里,毅然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和戰友們繼續并肩作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46年1月至9月,父親參加了解放大同、集寧戰役。此役期間,父親所在部隊的番號于1947年3月,變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建制。1947年3月,蔣介石調集精兵強將,進攻延安,形勢嚴峻,黨中央決定放棄延安,轉戰陜北,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為了保衛延安,保衛毛主席,父親所部奉命西渡黃河,執行掩護黨中央機關的轉移任務。延安保衛戰結束后,參戰部隊排級以上干部,榮膺【共和國人民功臣】勛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48年2月至4月,父親參加了解放宜川戰役和寶雞戰役,之后部隊駐防陜西省寶雞市。直到1949年2月,父親所部奉命增補到第一野戰軍序列,在某團團部后勤處任職(連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49年5月,西安解放當天,300余名國民黨殘兵敗將,逃上具有“天下第一險”之稱的華山,企圖依靠華山天險負隅頑抗,父親所部奉命追擊,在當地老鄉的指點和大力支援下,一舉殲滅了敵人,解放了華山。1949年7月,父親所部在扶眉戰役結束后,轉戰甘肅平涼、涇川、靜寧等隴東地區,執行清剿國民黨殘余部隊的作戰任務,戰績斐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49年9月,遵照中央軍委命令,從全軍抽調文職干部,支援東北野戰軍,父親也在抽調的干部之中,被抽調到第四野戰軍第42軍司令部后勤部任職(正營科級),部隊移防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49年,解放戰爭接近尾聲,“三大戰役”后,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解放軍則乘勝追擊,從勝利走向勝利,解放了除臺灣省等島嶼外的全國領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打敗了蔣家王朝,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1949年10月1日,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全國各族人民喜笑顏開,首都30萬群眾歡欣鼓舞,聚集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悍然對朝鮮發動侵略戰爭,將戰火燒到中朝邊境,戰云密布,嚴重威脅國家安全。中央軍委緊急下令第42軍迅速恢復作戰狀態,為保家衛國,父親征塵未洗,再披戰甲,加入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行列,毅然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戰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比兄弟部隊率先三天從吉林省.輯安市(今吉林省.集安市)秘密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向長津湖地區集結,與兄弟部隊匯合,并迅速投入戰斗……。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在朝鮮戰場血拼兩年多,屢建功勛,一共參加了五次戰役,其中包括:長津湖.黃草嶺阻擊戰、西線穿插戰、踏平漢江戰役、東線橫城反擊戰、西線防御戰。共殲敵2.8萬余人。其中,第一次戰役的長津湖.黃草嶺阻擊戰,是第42軍建軍以來最輝煌的戰役,一戰成名,被載入史冊,成為主力作戰部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父親講,由于部隊入朝緊急,沒有做好相應的御寒措施,再加上當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寒潮,還未開戰就有很多戰友被凍死,活下來的戰友們也有不同程度的凍傷,即便如此,戰友們依然堅守在陣地上,沒有因此而退縮。父親講,他曾多次沖過敵人的封鎖線,冒著美國軍機的狂轟濫炸,給前線部隊運輸后勤補給,每次都有戰友壯烈犧牲,為國捐軀,長眠于異國他鄉。父親說:打仗不但要靠勇氣和意志,還要靠運氣,父親從上戰場那一刻起,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從沒想過活著回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52年10月,朝鮮戰爭進入收尾階段,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軍長吳瑞林率部凱旋回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將軍舉行宴會,為戰功赫赫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全體將士送行,成為我軍的楷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戰爭抗美援朝是我國歷史上不可不說的一戰,在中國人民心目中,這是一場利國之戰,也是一場勝利之役。中國人民志愿軍永載人類戰爭史,那種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撗掃一切強敵的革命英雄主義會象基因一樣,植入中華民族肌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1952年10月30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回國后,部隊番號變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一部分部隊進駐遼寧省營口市。同年11月,經部隊首長介紹,父親和母親在遼寧省營口市喜結連理,恩愛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52年12月,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排職以上干部集體轉業,轉業后,父親被安置到東北長春地質調查所任職。結束了長達11年零10個月的軍旅生涯,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不僅給父帶來了很多榮譽,也帶來了很多傷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天”。硝煙是最熟悉的朋友,子彈是最忠誠的伙伴,硝煙和子彈是父親無悔青春中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身邊的戰友都是陌生的面孔,因為那些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前后繼,為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1952年12月至1976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1953年5月,父親調任天津華北冶金地質勘探總公司任職。因父親在軍隊長期從事后勤物質供給管理工作,資歷深厚,經驗豐富,業務精湛,愛崗敬業,專業素養令人欽佩。在天津華北冶金勘探總公司總部備受矚目,深得總公司領導的欣賞。</p><p class="ql-block"> 1956年4月,為了加強基層管理,總公司領導調任父親前往駐地在河北省唐山市的515地質隊,主管物質供應管理工作。在任職期間,父親恪盡職守,大公無私,經常深入勘探第一線,關心職工訴求,為職工排憂解難。期間,有職工向父親反映:地質勘探一線職工經常加班加點,由于糧食供給不足,經常餓著肚子進行勘探作業,影響勘探進度。一線作業班組負責人和職工代表曾經多次向時任領導匯報此事,可這位做派蠻橫的時任領導,對職工的訴求熟視無睹,欺上瞞下,弄虛作假,問題一直得不到落實,廣大一線職工敢怒而不敢言,怨聲載道,引發了一線職工的不滿情緒。父親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后,甚感憂心,立刻與時任領導商榷,呼吁他如實向上級領導匯報情況,盡快給一線職工增加糧食供給,提高生產效率。不料,這位橫行霸道的時任領導,卻勃然大怒,怒懟父親,口出不遜,言詞不堪入耳,橫加指責父親激化職工矛盾,破壞干群關系,干擾生產秩序,政治覺悟模糊。雙方各抒己見,針鋒相對,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父親始終堅信人民至上,據理力爭。此事在515地質隊內部沸沸揚揚,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在總公司領導的督辦下,那位時任領導受到了上級領導的批評教育,此事最終得以落實,一線職工拍手稱快。</p><p class="ql-block"> 1958年至1960年的“大躍進”運動,是“左”傾冒進的產物,由于那些不切實際的瞎指揮泛濫,高產風、虛報風、浮夸風、共產風盛行,很多地方開始放衛星,一畝地幾萬斤產量,可謂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在三年五年趕英超美的影響下,這股風刮到了各行各業,致使眾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說實話辦實事要擔很大風險,那位心胸狹窄的時任領導自從與父親發生爭吵之后,腦羞成怒,與父親積怨成仇,把父親視為他仕途中的絆腳石和眼中釘、肉中刺。為泄私憤,憑借自己手中的權力,在各種場合旁敲側擊,指桑罵槐,公然煽動群眾,用不光彩的手段栽贓陷害,把父親所做的一切都進行污蔑與丑化,并打上政治烙印,在工作中,處處設置障礙為難父親。</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在一次運輸勘探設備和儀器儀表的途中,遇到了暴雨,父親為了保護國家財產,不顧腳部舊傷再度被感染的風險,在暴雨中用身體遮擋雨水,導致裝在上衣口袋里的報賬憑證被雨水浸泡,無法按時向財務科報賬。父親在第一時間就與時任領導和財務科負責人做了匯報,并商討了補救措施。可這位陰險狡詐的時任領導一手遮天,根本不給父親補救的機會,卻罔顧事實,借題發揮,在背后捅刀子,誣陷父親挪用公款,故意銷毀報賬憑證。時任領導慫恿一小撮利益捆綁的關系戶,一起助紂為虐,狼狽為奸,趁機跳出來寫大字報,捏造謊言,以訛傳訛,煽動不明真相的干部群眾跟風炒作,企圖利用群眾的呼聲,割裂父親與群眾之間的關系。他們茍且私刑,持續輪番對父親實施瘋狂的極限施壓和脅迫,使父親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迫害。他們囂張跋扈,無所不用其極,明目張膽地把單位視為他們興風作浪的堡壘。</b></p> <p class="ql-block"> 以來 亙古,任何人一旦走上領導崗位,成為公眾人物,就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群眾有怨言,受指責,被冤枉都是不可避免的,倘若得罪了心懷叵測之徒,厄運就會跌宕而至,為日后埋下禍端。</p><p class="ql-block"> 1960年12月,父親被迫調離物質管理崗位,另任他職。</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515地質隊強行給父親扣上了“對國家糧食政策不滿、對社會主義制度不滿”的帽子,并以此為幌子,變本加厲的對父親進行大肆迫害。同年4月,515地質隊時任領導荒謬的決定:撤銷父親的一切職務,開除公職,并勒令父親攜家中妻兒限期離開河北省唐山市。否則,將采取強制驅離措施,他們窮兇極惡,將無辜的家中妻兒添加到被打擊迫害的行列,這種抄家滅族式的殘忍手段,有悖天良。面對突然襲來的劫難,父親內心郁憤不平,感到五味雜陳,無法承受這樣的決定,但又無能為力。父親意識到政治運動的殘酷性,在那個百口莫辯的年代,父親只能默默忍受,保持沉默,以待來日。然而,父親并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保持一貫的堅韌和尊嚴,以溫和的恣態面對人生的波折。</p><p class="ql-block"> 作為單位管理人員,不論職位高低,理應以誠相待,彼此尊重。因此,父親主動找到時任領導,希望雙方增加理解和支持,修彌互信,緩和雙方緊張關系,奉勸他改弦易轍,摒棄前嫌,撤回處理決定。可這位心胸狹窄的時任領導,為了掃清障礙,態度強硬,絲毫不知悔改,斷然拒絕了父親的好言相勸,執意把父親欲置于死地而后快。</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政治運動一場接一場。“以階級斗爭為綱”是左右銘;政治掛帥是重中之重;“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耳濡目染;動輒上綱上線、亂扣帽子成為令人捧腹的趣談。為了攫取一己私利,利用政治運動鏟除異己,打擊報復他人,是一小撮跳梁小丑們爛熟于心的政治手段與套路。</p><p class="ql-block"> 1961年夏,我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父親失去了工作,家庭生活失去保障,為了養家糊口,父親四處奔走尋找工作。幾經周折,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于1961年秋,我們家搬遷到遼寧省、蓋縣、上河寨鄉、馬家溝村安家落戶,從此開啟農村生活模式。</p><p class="ql-block"> 馬家溝村的馬氏家族勢力龐大,村里的重要崗位都被馬氏家族統治,當他們得知父親的資歷后,忌憚父親有朝一日會取而代之。然而,父親將過往的是是非非,早已煙消云散,無意再涉足領導職位,只想過安安穩穩的農村生活,平平安安的過日子,可馬氏家族卻不以為然。從此對父親及家人的態度急轉直下,隔三差五對我們家搬弄是非,令我們全家人不堪其擾。</p><p class="ql-block"> 1962年春,無處可去的父親,為了保護家人不受到傷害,無奈之下,我們家只能再次遷徙,投靠我的祖父,來到父親的第二故鄉,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玫瑰營鎮.全勝局村,尋求家鄉親人們的庇護。父親少小離家,已經22年沒有與親人相見了,只是沒曾想居然以這種方式與親人相見,令人潸然淚下。</p><p class="ql-block"> 這次遷徙,有我和我二姐、二弟和三弟。因為我母親身懷六甲,為了讓我大姐順利完成學業,大姐繼續留在營口市大舅家完成學業,故此沒有與我們同行。由于我們年幼,對當時發生的情景記憶模糊,只記得我們坐了好幾天火車,來到一個既親切又陌生的地方。我們這個從唐山市落難下來的家庭,早已一貧如洗,何時才能結束這種顛沛流離的困境,家庭前景堪憂。</p><p class="ql-block"> 父親戰功顯赫的傳說,在家鄉早已口口相傳,家喻戶曉。鄉親們得知父親遭到政治迫害,沉冤返鄉,令鄉親們感到唏噓不已,為這樣一位多年征戰沙場,在槍林彈雨中,舍生忘死,奮勇殺敵的共和國人民功臣蒙受不白之冤,感到困惑。</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鄉政府和百姓對父親知根知底,父親不但沒有被孤立,反而受到特別關照。因為父親是二等甲級殘廢軍人,按照國家政策,家鄉政府每年給父親發放50元的殘廢軍人撫恤金,每個月補貼7元錢的醫療處方費,還給我們家新建了兩間土坯房,分了三畝自留地。父親因傷致殘,舊傷經常復發,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家鄉政府安排父親在大隊林場做護林員,偶爾受邀去學校宣講戰爭年代的紅色革命故事,為中小學生做愛國主義教育,受到校方的贊譽。父親經常回憶戰爭年代的艱辛和犧牲,也一直關注著國家的發展,教育我們兄弟姐妹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記得父親經常給我們講述親身參戰的故事,父親那深沉的嗓音總能把我們帶入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那一年,我二姐九歲,我七歲,二弟五歲,三弟三歲,我們姐弟四人隨父親一起生活,二姐負責洗衣做飯,還要看護兩個年幼的二弟和三弟,我是男孩中的長子,負責挑水,籌措燒飯用的柴火,父親在大隊林場做護林員,整日早出晚歸,忙的不亦樂乎。所以,日常生活全靠我們四個未成年的孩子自理,我們姐弟做到了現時代同齡兒童難已完成的家務,實屬不易。1964年春季,我三弟突患麻疹,連續高燒不退,我二姐背著三弟四處求醫,村子里缺醫少藥,多虧我二姐的細心照料,三弟奇跡般地撿了一條命,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1964年臘月,久別的母親,懷抱著未滿周歲的四弟,從遼寧省.營口市的姥姥家返回內蒙與我們團聚,骨肉分離,母子重逢,相擁而泣,那種悲歡的感受,每憶及此,痛徹心扉。因為我大姐從入學開始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在全校始終名列前茅,為了確保大姐的學習成績不受影響,媽媽忍痛將大姐留在遼寧省營口市大舅家繼續完成學業。大姐從上小學、初中、高中、直到大學畢業,一直與我大舅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直到結婚。 母親的回歸,輟學一年之久的二姐又背上了書包,走進了校園,實現了二姐繼續上學讀書的愿望。我們兄弟姐妹在母愛的呵護下,得到了數不盡歡聲笑語,我們經常圍坐在母親的身邊,聽母親講那過去的的故事,母親還教我們唱很多過去的老歌,同時把歌詞大意一字一句給我們講解,使我們懂得了很多人情世故,記憶最深的是一首叫做《蘇武牧羊》的歌曲,歌詩大意是 :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勸其投降,蘇武堅貞不屈,匈奴沒有辦法,就讓他到北海去牧羝(公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在北海的冰天雪地里,拿著象征漢王朝的尊嚴和代表他身份的旄節牧羊,渴了就喝雪水,餓了甚至吃鋪墊的氈子,就這樣,蘇武在匈奴留居十九年,持節不屈,至漢昭帝元六年方獲釋回國。歌曲旋律很美,沒有急風暴雨似的激昂憤怒,沒有北風凜冽的肅殺,只是一片平和,而這平和之中卻蘊藏著無比堅貞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感人之處。每當我想念母親的時候,就會晿上幾句《蘇武牧羊》的歌詞,以解思母之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加之二姐從小就展露出唱歌和舞蹈的天賦,年僅14歲就被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烏蘭牧騎選撥錄用(縣級文藝演出團體),從此走上了文藝演出崗位,脫離了農村艱苦的生活環境,成為一名歌舞演員。 曾記得,每逢秋收季節,父親就率領我們姐弟去自留地收割莜麥,脫粒后,再經過淘洗炒磨等多道工序,至之加工成面粉,整個繁瑣過程,我至今難忘。尤其是父親拉碾子礳面的憔悴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令人心疼。家母烹飪莜面的廚藝雖然技不如人,但我們兄弟姐妹們個個都吃的非常香,那種獨特的媽媽味道,永生難忘。 每逢刮風下雨天氣,父親腳部舊傷后遺癥就會復發,經常伴有炎癥,膿血外溢。后遺癥導致雙腿疼痛難忍,寢食難安。為了讓父親減輕痛苦,我們姐弟就要輪番給父親捶腿。深嵌入父親右腳里的彈片,長達53年之久,使他老人家長期飽受傷痛折磨,父親堅韌的毅力,令我們竦然起敬。 父親戎裝雖解,但軍魂猶在,始終保留著軍人本色。把自家院落打理的井然有序,還在院子里建造了一個花池,種了很多花,每逢花開季節,香飄滿院。見證了父親在逆境中,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待。記憶中的父親是那么溫暖,那么真誠。 1966年12月26日,我們的小妹出生了,那個年代,每增加一口人都會給家里帶來很大壓力,盡管如此,新生命的到來,給我們這個貧困的家庭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和期待,巨大的幸福感洋溢在我們家每個成員的心里。感謝我的母親,忍受十月懷胎的艱辛,將可愛的小妹帶到我兄弟姐妹中間,和我們一起成長,感謝母親一直以來無怨無悔的付出,相信一定會將母親美麗純樸、勤勞善良的基因遺傳給我們的小妹。 1963年至1966年,我國發生了一場持續了四年之久的“四清”運動,從一開始的“清工分、清賬目、清倉庫、清財物”,演變成帶有政治色彩的“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清經濟”的“四清”運動,很多干部被扣上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帽子,受到不應有的懲治。 1968年冬,內蒙古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深挖“內人黨”的政治運動,造成大量干部群眾遭到誣陷迫害,有的被致傷致殘,甚至被迫害至死。被拘禁、被揪斗、被專政的人數愈來愈多,僅我們所公社挖出的“內人黨”就遍及各個角落,幾近到了人人自危,無一幸免的地步。父親對“四清”運動,和“內人黨”事件中的錯誤行為始終心存芥蒂,因父親親身體驗過整人之苦,冤枉之苦,非常厭惡痛恨整人,對蒙受冤屈的人寄予很大的同情,憑借自己是老八路的影響力,面臨重重困難和壓力,不顧個人安危,說服專案組負責人,拯救了諸多無辜人士免遭其害。 1966年至1976年,持續十年之久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又稱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被一小撮臭名昭著的造反派所利用,無數老干部和有識之士被打倒,甚至含冤至死。公檢法被砸爛,學校停課,牛鬼蛇神當道,造反派猖獗掌權,最終釀成一場嚴重的內亂。建國以來的歷次政治運動,是一面面照妖鏡,照出了各級政府的管理能力;照出了各地的官風民風;照出了各個領域的妖魔鬼怪。 父親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從不居功自恃,深受當地群眾敬仰,不論公事私事,都愿向父親請教,父親是個熱心腸,有求必應,從不推脫。那些年,一窮二白的鄉親們給了我們家許多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持,我們全家人永遠銘記于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76年12月至1997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我們兄弟姐妹們都在漸漸長大,有的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為此,父母倍感壓力。農村雖然是一個廣闊的天地,但生活環境畢竟不比城市優越,鄉親們紛紛勸說父親盡快回原單位伸雪冤情,給自己討回清白,給子女們創造一個好的前程。</p><p class="ql-block"> 1976年冬,“四人幫”剛倒臺不久,父親原單位的老同事、老戰友和職工家屬,給父親寫來一封聯名信,信中介紹了駐唐山市的515地質隊已于1964年春,由河北省唐山市整體遷徙至山西省侯馬市。信中說:當年原單位對父親的處理決定是被誣陷迫害的。經過長期積淀,原單位廣大職工家屬幡然醒悟,紛紛為父親鳴冤叫屈,踴躍出面為父親作證,呼喚父親盡快回原單位落實政策,討回公道。</p><p class="ql-block">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父親不愿再提及那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本想讓那段悲劇隨風而去,把真相淹沒于歷史的長河里。但是,原單位老戰友、老同事和職工家屬們殷切期盼父親的早日歸來,在鄉親們的耐心勸慰下,父親和母親一同踏上了平反昭雪之路。</p><p class="ql-block"> 然而,平反的路并非一帆風順。1977年春天,我國正處于撥亂反正的歷史轉折時期,“一切按既定方針辦”是那個時期的指導思想。時任領導在原單位耕耘了二十多年,個人影響力根深蒂固,任人唯親;派系斗爭盤根錯節,利益捆綁的關系戶人多面廣;領導班子成員頻繁更迭,思想僵化;各部門負責人之間相互推諉,不作為、亂作為,形同虛設;干群關系矛盾交織,亂象縱生等諸多不利因素,平反的路阻礙重重。經過三年多的慢長等待,從希望到失望,甚至絕望,周而復始,充滿了掙扎與煎熬。最終在原單位老戰友、老同事和廣大職工家屬的吶喊聲中,在山西省和侯馬市兩級人民政府的督辦下,含冤負屈近二十個春秋的父親,終于沉冤得雪。二十年滄海桑田,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當年父親是中年人,歸來已是兩鬢斑白的老者,可以繼續為國家建設貢獻剩余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才智與經驗。</p><p class="ql-block">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事實證明父親是清白的。謊言可以掩人耳目,暫時蒙蔽群眾,但是,經過時間的積淀,謊言終將被揭穿,真相必將水落石出。</p><p class="ql-block"> 經查:515地質隊當年強行給父親扣的“對國家糧食政策不滿、對社會主義制度不滿”的帽子是子虛烏有的,是毫無根據的抹黑;處理決定是草率的、是徹頭徹尾的政治迫害;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冤假錯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1981年10月,原單位領導向父親及我們全家人道歉,給父親恢復了名譽和原職,我們這個歷經磨難的家庭,苦盡甘來,恢復了城市戶口,全家遷居山西省侯馬市。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感謝鄉親們的鼓勵,感謝原單位老同事、老戰友和職工家屬們的支持;感謝山西省和侯馬市兩級人民政府明察秋毫,為父親伸張正義,正義有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父親一生淡泊名利,兩袖清風,仗義執言,勇于擔當,在風云變幻的歷史經緯中,充滿著坎坷和磨難,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用鮮血譜寫了歷史,見證了新中國的跌宕起伏,父親的經歷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更是一代人的紅色精神的真諦,父親用忠誠、堅韌和勇敢示范了什么是愛國情懷和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擔當。父親生前常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的,值得我們用鮮血和生命去守護”。祖國的繁榮富強離不開革命前輩們的愛國情懷和精神力量,父親的人生經歷是一部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后輩永遠銘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結語:這是一篇回憶散文,記錄了那個變幻莫測年代的人和事,敘述父親經歷的坎坷和磨難,以及我們家庭的歷史變遷。只是一個輪廓,目的是緬懷我們的平凡而不普通的父親,追憶流失的歲月和歷史,還原歷史真相,表達個人觀點,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愿歷史悲劇不再重蹈覆轍。雖然歷史的演變終于醒悟到,國家發展不完全由政治運動所決定,還得靠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靠政治生態行穩致遠,人民安居樂業;靠治理貪腐,完善法治體系;靠發展經濟,建立公平、公正、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強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作者簡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邸剛,男,網名菩提樹,1957年7月7日生,祖籍河北省唐縣,現居山西省侯馬市,大專學歷,工程師職稱,酷愛文學。博覽群書。任職單位:山西一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建投集團)。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專業,曾參與山西鋁廠工程建設、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復建工程建設和甘肅省涇川縣大云寺舍利塔工程建設等諸多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歷任施工項目部質量安全主要負責人,本企業質量安全科科長等職,獲得過國家、省、地、市多項榮譽,2017年7月到齡退休。</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郴州市|
海盐县|
朝阳区|
阳新县|
乃东县|
林州市|
炎陵县|
剑河县|
萨迦县|
彰化县|
铜陵市|
谢通门县|
星座|
大同县|
平定县|
革吉县|
廊坊市|
兰溪市|
南和县|
顺义区|
兴业县|
惠东县|
荣成市|
泗水县|
天祝|
清河县|
白河县|
龙陵县|
珠海市|
郁南县|
高安市|
法库县|
三江|
兴仁县|
洛阳市|
高碑店市|
饶平县|
襄垣县|
正阳县|
鹤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