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實話實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為了漸行漸遠的身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不得不去的無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9月份,市里按照上級要求設立了“知青安置辦公室”(簡稱知青辦);學校已也開始傳達“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安家落戶”的文件精神。面對號召,學生們的反應不盡相同:有爭先恐后、搶著下鄉的,有找各種門路、想各種辦法,拖著不去下鄉的;這兩種人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懵懵懂懂、隨大流,由學校組織敲鑼打鼓、分批次送到農村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屬于“爭先恐后”的那一部分。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是我們覺悟有多高,而是我們年齡大、考慮的多。銅川市當時只有一所高中,每年畢業三個班,共120人。我們1966屆、高三的學生,已經畢業兩年多,都20歲以上了,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大的一批。我們意識到:一是非得下去不可了,二是有可能要在農村待一輩子(因為,64年下鄉的那批人一直還在農村);即便過幾年招工,我們恐怕也沒有機會,我們沒有年齡優勢,因為我們身后有5屆比我們年齡小的學弟、學妹,他們最小的當時還不到16歲。(直到70年年底,才開始有招工返城。71年之后下鄉的知青,就沒有“要在農村安家落戶”的顧慮了。)我們想“既然必須下,還得要安家,那晚下就不如早一點下了。”因為,學校說“早下可以自己選擇條件比較好的生產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當年,不但存在城鄉差別,生產隊之間的差別也很大。市郊“蔬菜隊”最好,和市民一樣吃商品糧,一個工能合2塊錢左右(相當于5級工的工資);偏遠山區生產隊,一個工只合1毛多錢;兩者相差十幾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另外兩個同學一起,找到“市知青辦”了解情況。對于我們打算帶頭下鄉他們表示支持,不過,市區不能安排,可以去下面的鎮(后來才知道這是他們的托詞、策略)。他們推薦去離市區15公里左右的紅土鎮,說那里通火車,鎮上也有蔬菜隊。我們拿了“派遣證”,就趕去紅土公社,找到離鎮子最近的孫家貶大隊。這個大隊共分五個小隊,其中1隊、2隊、4隊是蔬菜隊,一個工約合1塊5毛,還不錯;可是,這三個小隊不是接收了社員的親朋好友,就是有同學已經捷足先登,不再收人了;剩下的是挨著火車站的3隊,和離鎮子五里多地山溝里的5隊;5隊不但交通不便,一個工僅合2毛錢。沒辦法,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一個工約合八九毛錢的3隊——“肖家渠”。1968年10月18日,我們仨成了第一批來到村里的知青,沒有鑼鼓喧天,也沒有人迎接,我們隨即參加了收秋,開始了“接受再教育”的社員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2月中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進入高潮。鼓樂喧天、鞭炮齊鳴、口號陣陣,各個學校將一批批知識青年送到農村。有的人興高采烈“這一下自由了,爹媽再也管不住自己了。”;有的人滿懷憧憬、夢想著“桃源勝境”;有的人忐忑不安“前途未卜、前路茫然。”有的人眼淚汪汪,回想著與父母依依惜別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老伴兒是礦務局中學初68屆的(基本就是小學畢業),當時剛剛17歲的她,就是這樣懵懵懂懂地跟著她們二十來個同學,一起被送到離鎮上十幾里遠的一個小山村。隊里一個工合1毛多錢,女生干一天農活6分工、只能掙8分錢左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隨后,那些找各種借口、拖著不想下去的學生,就成了要動員的重點。學校老師、居委會大媽、父母單位的領導,不厭其煩、輪番到家里去做工作。實在不聽勸,就告知要停止供應口糧,不然就停發父母的工資。最后,除了有重病或者殘疾不能參加勞動的,其他人全部都下鄉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受到毛主席多次接見、最具革命闖勁、曾經呼風喚雨的“紅衛兵”,而今,卻成了需要接受“再教育”的知青。對于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起起落落也有點太大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說實話,自覺自愿下鄉的是少數,多數人是屬于不得不去的無奈。不然,就不會有后來的爭著搶著要返城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的年齡大小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下鄉的環境不同,所以對鄉下生活的體會也不盡相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后來,通過各種關系走后門安置在市區蔬菜隊的知青,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離家近、收入高、吃商品糧,不但自己吃菜不用花錢,還可以給家里買便宜菜。不過,這畢竟是少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多數知青的日子都比較苦,特別是分配到交通不便的深山溝的那些同學。十七八歲、遠離父母,來到一個舉目無親的陌生山村,那種失落、無助的感覺可想而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剛下鄉的時候,國家供應六個月商品糧,知青們吃大鍋飯。有些生產隊的知青年齡比較小,根本不知道計劃,敞開肚皮只管吃,一個月的口糧二十來天就吃光了;沒辦法,只好請假回家去蹭飯,等下個月的口糧買來了,再回來上工。他們很難適應農村冒著嚴寒酷暑、高強度的艱苦勞動,難免就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高三的同學年齡比較大,考慮的周全,吃飯記賬、節約歸己,就不存在問題。為了給社員留下一個好印象,以便在村里立足,我們干活都非常賣力。參加生產隊給公社糧站裝卸糧食,扛著180斤的糧包還要上橋板,汗流浹背,壓得喘不過氣兒,我們硬是挺了過來。評工分的時候,我們三個全是10分工,成為了村里的壯勞力!</b></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a href="http://www.xsjgww.com/le24skz"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被詛咒的愛》第28章:大明生妒忌 周寒又遇險</a></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注: 我們陜西省銅川市的知青朋友,前兩年建了一個知青群。許多朋友寫了那段生活的回憶錄。我把這些編輯在了一起,搞了一個《知青夜話》,對知青生活做了一個全景式、多角度的展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鏈接,去看《知青夜話》。謝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73ehcoh"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被詛咒的愛》 第一章:跳入黃河難洗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reuoxs"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知青上山下鄉是無奈之舉</a><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wh2d4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三)知青下鄉 村民無奈</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x359tsi"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四)知青最應感恩的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x6zlwt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五)知青下鄉的得與失</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河间市|
河西区|
波密县|
炉霍县|
南澳县|
阿拉善右旗|
九寨沟县|
四子王旗|
讷河市|
雅江县|
武定县|
昌黎县|
含山县|
博白县|
新龙县|
宜章县|
沙坪坝区|
新宾|
平湖市|
铜鼓县|
汝州市|
襄樊市|
宜阳县|
德惠市|
同江市|
和顺县|
沙河市|
库尔勒市|
汾西县|
北京市|
特克斯县|
南宁市|
登封市|
东辽县|
阿图什市|
昌图县|
石泉县|
桐柏县|
鄂伦春自治旗|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