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穹窿山就是這樣一座仙山。2014年3月31日我們老兩口到穹窿山一游。 說起蘇州西南諸山,星星點點地散布在蘇南平原上的眾山,都是天目山脈東北方向的余脈。而在這些山中,蘇州吳中的穹窿山,高峰有三座,分別為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主峰大茅峰海拔341.7米,為“吳中之巔”,是太湖東岸海拔最高的山,穹窿山長7.5公里,最寬處4公里,綿延蘇州吳中的藏書、光福、胥口三個鄉鎮,是蘇州地區面積最大的山。<div>遠古的造山運動以及億萬年歲月的侵蝕,使西山呈現出眾多的穹窿山奇觀。這些窟窿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雙孔峰上有兩孔,一孔大,一孔小,并排而立仿佛一對天窗。其孔高22米,左邊孔寬約14米,右邊孔略狹窄,有10米,<br></div><div>相傳遠古時候,“九陽”普照,群山亂動之時,玉帝派二郎真君下凡,趕“九陽”、逐“千山”,窟窿山是楊二郎擔山填海,以便進軍。楊二郎便來此擔山,用扁擔穿了兩孔,未能挑起此山,便只好放下另尋他山。這樣,窟窿山便留了下來,成為塞外一座奇山。登上窟窿山,遠望連綿群山,云霧繚繞,朦朦朧朧,一片霞光,絢麗迷人。<br></div> 穹隆山位于光福鎮南,高竣挺拔,山高林密,其間的茅蓬塢有蘇州地區唯一的天然次生森林,1993年,批準建立為東吳國家森林公園。<div>穹隆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據傳為中國大軍事家孫武隱居寫作<孫子兵法>處,現保留有孫武苑。同時還有蘇州地區最古老的寺廟穹窿寺、韓世忠隱居的寧邦寺、江南道教中心上真觀、中國五大名臺之一的朱買臣讀書臺,于右任題寫的蘄王韓世忠玩月臺、號稱露天書法藝術館的小王山摩崖石刻。<br></div> 景區大門前是御湖。這里原來是一個無名的小湖,因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穹窿山都是從這里下船。于是這個湖就成了御湖,湖對面是山石堆積起來的人工瀑布——“龍涎瀑布”。而邊上的一個小村子,也成了接駕村。 湖中有一座六角涼亭,有曲橋與它相連。這是過去地方官員迎接皇帝的地方,所以叫做迎駕亭。盡管御湖的亭、橋、牌坊、石刻明顯是現代的仿古建筑,但并不影響人們在湖中央的迎駕亭享受一把臨風憑欄、品茗賞景的樂趣。 御湖邊的人造小瀑布丹泉。 穹窿山的北大門十分氣派。匾額上的“穹窿山”三個字是乾隆的御筆。楹聯“太湖萬頃在襟袖,穹窿億丈凌星辰”也是乾隆所留的詩句,一派帝王霸氣! 上穹窿山有兩條路:一條是汽車路,一條是步行道。我們選擇坐車上山,步行下山。<div>穹窿山景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與太湖相依,山水相連,既有江南山川渾厚柔美的共性,又有石骨嶙峋險峻偉岸的大山之勢,全長12公里的盤山公路可直達山頂。<br></div> 上真觀是穹窿山最有名的建筑群之一。坐落在三茅峰的上真觀,面向蘇州古城,背靠小王山,東鄰佛教名山靈巖山,南與香山桃花嶺、白馬嶺、爛柯山、大苑鄰、小苑嶺等諸勝同脈毗鄰,峰巒連綿起伏,猶如游龍翻騰之狀,氣勢磅礴。上真觀始建于漢平帝元始年間。道觀原來在穹窿山巔,也就是大茅峰頂,但屢建屢廢,到明朝末年,已經完全壞敗。明末清初鐵竹道人施亮生率門徒將道觀移至三茅峰,重興上真觀。清代同治年間是上真觀的鼎盛時期,當時有殿房五千多間,可容萬人,成為江南的道教中心。后來逐步衰敗,到“文革”時期幾乎全毀,1976年冬,殘存的山門也在大雪中倒塌。現在看到的上真觀是在90年代政府出資在原址恢復和重建的。建筑宏偉壯觀,確有皇家道觀的氣派。 三茅殿前是一幅青石九龍的丹墀。上面一龍昂首,八龍環繞。欄石是仙鶴祥云的浮雕連著云頭望柱。在古代,可能只有皇家認可的道觀寺院才能有這種規格吧! 丹墀上面的石碑上是一個金色的大大的“道”字。“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道”是宇宙、陰陽、萬物的根本,是萬事萬物變化之維系,是道教中最重要的理念。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到,"道"雖是生長萬物的,卻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div>“道”字下面是《道德經》中很重要的兩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div> <div><br></div>三茅殿上方的橫匾“句曲神宮”和豎額“三茅殿”都是清朝康熙皇帝所題。三茅殿供奉的是“三茅真君”,就是漢代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和茅衷。據說西漢時期他們曾在此修煉。之所以叫“句曲神宮”,是表明這里供奉的三茅真君是茅山一脈的,因為茅山又叫句曲山,茅山是“三茅真君”修煉的祖庭。 觀音殿內供奉著三尊觀音像,雕塑是淺淡的乳白和藍色,身披桃紅色披風,分別是送子、紫竹和滴水觀音。道教尊觀音為慈航道人。慈航道人其實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觀世音。觀音本是佛教中的菩薩,現在也成了道教中的仙人,可見道教的包容性。<div><br></div> 三清閣也是上真觀的主要建筑物。這里被稱作是“蘇州第一閣”,外觀設計仿照蘇州玄妙觀后的彌羅寶閣。彌羅寶閣始建于明代正統三年(1438年)。可惜1912年被人縱火全毀。看到“三清閣”,就可以知道當年玄妙觀彌羅寶殿的宏偉了。 <div>三清閣面闊七間,三層樓閣,從上到下依次掛了三塊匾額:三清閣、彌羅上宮、玉皇寶殿。這是三宮合一的布局。<br></div>三清閣第一層玉皇寶殿,供奉玉皇大帝坐像,頭戴冠冕,手持玉笏,黃袍加身,兩側站立著護法天將,有十二位。第二層供奉道教六十甲子本命神,也稱太歲,既是星辰,也是中國民間奉祀的神祗,足足六十位神仙把整個二樓的四壁都排列得滿滿當當的。第三層三清閣供奉道教中的最高神靈: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寫下了道教最根本的經典《道德經》,人們常說的“太上老君”就是道德天尊。 財神殿供奉的是五路財神,分別是趙公明、蕭升、曹寶、陳九公、妙少司,每年正月初五是中國傳統中的迎財神,上真觀會舉行隆重的“接財神祈福法會。” 車神殿供奉的是造車的鼻祖奚仲。奚仲是夏朝的異姓諸侯,黃帝后裔,因為擅長造車,曾任夏朝車正大夫,封為薛地,是薛國的始祖。原來這里是藥王殿,后來才改成了車神殿。 文昌殿供奉的是文昌梓潼星君神仙。文昌是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學子的守護神,隋唐實行科舉考試后,祀奉文昌之風就日益流行了。 天師殿供奉道教天一派創始人張道陵天師,他是中國道教四大天師之一,原名張陵,相傳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八世孫。漢順帝漢安元年,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彼時張陵移居蜀地鶴鳴山,太上老君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就此創立道教,尊老子為教祖。最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因此被稱為張天師。 穹窿山上真觀歷史悠久,據《穹窿山志》載,漢代初元年間,出身望族的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上穹窿山修煉皆得道,合稱三茅真君,曾修茅君殿,留有"斷碑"殘跡,至漢平帝時,始建道院。據《光福志》,宋天禧年間,真宗詔天復廢業重建穹窿上真道院為觀。"天復"為唐昭宗年號,可見在唐代穹窿山已有道觀。南宋時,敕平江西郊拓地八百畝創朝真觀,穹窿山上真道院沈道祥為開山之祖。元末,殿宇遭火焚而毀。明初,穹窿山有上真觀,殿宇頗多,香火極盛。清初順治年間,穹窿山著名道士施道淵棲穹窿山茅君故宮,鳩材修葺殿堂,不數年,初其建筑群體。施曾從王常月受戒,為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后改宗正一,開創穹窿山支派,于是聲名顯赫,四方征請。順治十五年,敕賜上真院額,康熙初年又修筑上帝、三茅二殿及諸配殿,建井泉于山門。五十三年,重修各殿。六十一年有三茅真君埏嗣以自置田捐獻,為永遠修建之費。乾隆年間,又有郡人修上帝、三茅二殿,有姓金者捐建大士閣。乾隆元年,有里中富人重建仙師門樓,置修葺田入其院。七年又有里人捐修各殿。據《玄妙觀志》載:清初順治間,龍虎山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游訪穹窿山,清廷賜額"上真觀",并賜穹窿山道士施道淵號"養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 上真觀的規模雖然比不上鼎盛時期,但在江南的道觀中也可以說是數得上了。殿堂眾多,從東向西依山勢排布,氣勢恢宏。望這座觀,能感受到其集天地而成的靈氣。 登上朝天門,上面是一個平臺,可能也是祈福設壇的地方。也是觀景佳地。 壇上種有七棵大樹。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會發現這七棵樹是按照北斗七星的位置布置的,可能是登壇作法的需要吧。<div>從殿前往下看,這里的角度非常好,上真觀的建筑依山而建,遠處是城市風貌,天際有山脈作為背景。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紅屋、黑瓦,這顏色搭配得實在絕妙。<br></div> 壇上靠墻是一排石雕,排排“坐”著九只麒麟一類的瑞獸,右爪戲球的樣子。 金鐘樓兩層木結構,旁邊有“穹窿福地”的石牌坊,柱子上有對聯,梁上精雕細刻了一些花紋,最上方是兩條龍的圖案,柱頭也刻著繁復精致的圖案。 <div>望湖園是穹窿山的山頂花園,占地60畝。據專家考證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六次都來過穹窿山,并且每次都會到上真觀祈福延壽,然后到山頂”望湖亭”眺望太湖、領略風景,此處故得名“望湖園”。</div> 望湖亭是御碑亭。亭中的御碑四面都是乾隆皇帝登穹窿山御筆書寫的詩文。石碑正面是乾隆二下江南時留下的詩《穹窿山望湖亭望湖》;"震澤天連水,洞庭西復東,雙眸望無盡,諸慮對宜空;三萬六千頃,春風秋月中,五車稟精氣,誰詔陸龜蒙。"反面是乾隆三下江南時留下的《穹窿山上真觀》詩;左側是乾隆四下江南時留下的《穹窿山上真觀》詩;右側是乾隆六下江南時留下的《穹窿山上真觀疊乙酉舊作韻》詩。乾隆皇帝在三十年的時間內,六下江南六次都駕臨同一座山峰,在一塊石碑上留下同一個帝王不同時期的詩詞墨寶。這些都是比較罕見的。 <div><br></div>天氣爽朗的日子里,在望湖處可將八百里太湖、七十二諸峰盡收眼底,往近處看,可以看到層巒疊翠、阡陌縱橫之江南田園風光。 乾隆皇帝的行宮。 六叉路口的一座高臺實際就是路標。可通上真觀,可通招鶴亭,可通寧邦寺,可通孫武苑。 我們去孫武苑。<div>一部《孫子兵法》,享譽世界,讓全世界見識了中國人的智慧。而古代大軍事家孫子,正是隱居于穹窿山,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br></div> 穹窿山景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拾階而下,步移景易,或蒼松翠竹,或泉水潺潺,環境極為清幽靜謐。 一路翠竹挺拔,小溪流水潺潺,時不時傳來鳥兒啾啾,頓時心曠神怡。 “朱買臣讀書臺”,這朱買臣不是別人,正是“覆水難收”這個典故的原型。朱買臣,西漢吳縣(今屬江蘇)人,字翁子。漢武帝時,為中大夫,累官至會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數年后,朱買臣犯法被免官。不久復任丞相長史。后因事被漢武帝誅殺于長安。想當年,朱買臣貧困潦倒以打柴為生時就居于穹隆腳下,他酷愛讀書,為怕人嘲笑,就將書藏于山里,山下“藏書”即因此而來。其妻嫌他沒有出息,拋夫而去,不料想在朱五十歲上經人引薦而被漢武帝任為中大夫,前妻聞此訊悔之莫及,遂請求破鏡重圓,再續舊好,朱當即以水潑地,命之收覆……由此,還引出了一出昆曲名劇<癡夢>來。 朱公祠,內有朱買臣的坐像,白石雕刻而成。 我國歷史悠久,全國各地標有“讀書臺”地方也特別多,像安徽宿松的李白讀書臺、山東鄄城的曹植讀書臺等等,其中以穹窿山的“朱買臣讀書臺”極帶傳奇色彩,因此它被列為我國的五大名臺之一。與其他地方讀書臺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塊長約2.5米,高約1.3米、寬1.5米,近乎長方體的磐石,毫無人工斧鑿,可謂是出于天然,上刻有“漢會稽太守朱公讀書之處”。這個“朱公”就是朱買臣,他是西漢是的一代名臣,但他可以說是一個大器晚成式的人物。 <div>這是一座題為“翠浮三疊”的軒。臨山而建,四面通風,可以望見孫武苑。據說,“三疊”需要在雨季的時候才能看到,泉水從石縫中滲出來,在石壁上一層層落下。<br></div>要說在這穹隆或隱居或練丹或讀書過的名人還真是不少,有西漢的謀略家張良,有布雨神仙赤松子,還有抗金名將韓世忠,據傳他率其部下六大將削發學禪就在穹隆山的寧邦寺,還有明惠帝,為避燕王追殺而逃亡在拈花寺……不可謂不藏龍臥虎。 在兵圣堂的一側挑選一棵桂樹坐于底下,風過,桂花雨紛紛揚揚,香氣撩人,使那原本肅殺清冷的兵家勝地平添了些許甜甜的暖馨之意。 <div>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br></div>當年孫武為避戰亂而居吳地,就在這穹隆山茅蓬塢寫下了十三篇奠定其兵圣之位的《孫子兵法》,也從此,穹隆成為了兵家圣地。<div>庭院里有一尊孫武青銅像,是孫武年輕時寫兵書的情形,由中國雕塑協會會長程允賢老先生制作,于二零零零年九月落成,高約一百五十厘米,重七百多公斤。下面底座上有四個字“兵圣孫武”,正是對孫武在軍事上地位的肯定,這是由郭化若先生寫的。這個“武”字非常特別,上戈下止。戈在古時候是指兵器,止就是停止戰爭的意思。孫武有句名言“不戰而屈人之兵”,正是止戈為武的意思。<br></div> 孫子兵法誕生地,曲徑通幽,古樹茂密,幽靜中透著濃濃的神秘。四周遍是古木,有楓香、有紫楠、有黃檀、有苦櫧……味芳馨,沁人心脾;形奇特,心曠神怡。 進入大門,翠竹夾道。路側有隱兵軒,這是一座長方形的敞軒,軒頂覆茅草,模擬的是春秋時候的風格。 自在軒是木結構的長方形敞軒,柱子下半段用石塊,上半段用木料。 兵圣堂的建筑很奇特,四面凌空,四面開門,四周還都有走廊。據說,這是當時春秋時期的建筑風格。這幢建筑的長和寬都是十三米,柱子三十根,象征著孫子兵法十三篇,這也算是一種巧思。屋頂置青銅鳳鳥一只,在春秋時期是一種時尚。 有一些文物陳列在玻璃展柜里,有當時使用的兵器,例如著名的吳王僚戈、吳王光劍等。 《孫子兵法》 孫武苑中的碑廊占地1300多平方米,呈“回”字型。在正中間的石碑上是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看了孫武百句名言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引用過來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孫子兵法十三篇》由三種版本組成,正面是中文碑,全文共有6097個字,是由蘇州已故的書法家程可達根據魏武帝的注本改寫的。 孫武圣跡圖是一組十六幅的壁畫,講述了孫武輝煌的一生:陳完逸齊、田書伐莒、賜姓孫氏、避亂奔吳、隱居穹窿、潛著兵法、伍員七薦、晉獻兵書、吳宮教戰、吳王拜將、經國治軍、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功成身退、終老吳地。 孫武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子胥引薦孫武見吳王,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div>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占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br></div><div>在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他的好友和伯樂伍子胥被殺,孫武對吳王夫差灰了心,隱居鄉間,死后葬于吳都郊外。沒了伍子胥和孫武的吳軍,被臥薪嘗膽的越軍打得節節敗退,<br></div> 孫武苑草堂:草堂一共是五開間的茅屋,依山而建。孫武苑草堂是香港著名企業家方潤華先生捐資建造的。<div><br></div> 屋前的一泓清泉潺潺而流,源出絕壁,以竹筒相接,別具一格。 在孫武草堂內陳列的是仿春秋時期的古床、古凳、蓑衣、鋤頭等,再現了當年孫武隱居撰寫兵書,與好友飲茶對弈的生活場景。 屋外一側是菜地,一側則是一個竹亭,這些都是模擬孫武當年隱居生活的。 孫武苑。它坐落得極是隱秘,這孫武苑果真有一番不同于別處的氣象,想就是龍虎之異象了,有點肅穆,也有些神秘,有點森然,還有些恬適,竹籬茅屋里模擬展示出孫武子昔日著書的場景,光線甚是昏幽,人行其間,那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竟恍若昨天。 沿山路走過“彪炳千秋”石牌坊,就是隱在山林深處的孫武隱居地了。“彪炳千秋”當然是頌揚兵圣孫武的功績了。 寧邦寺是一座千年古剎。位于穹窿山北麓,唐代以前名為海云禪院,相傳始建于梁代。嘉熙年間初毀,淳祐年間初僧廣闊重建。元末復毀止存篆額。明永樂年間再建,奏升為寺,萬歷年間僧云川鼎新。 文革期間,殿宇被毀,僅存僧房五間,灶房三間。1985年,寺內原有的宋代石制羅漢18尊,移至西山古羅漢寺。1999年,由東吳國家森林公園重修廟門、殿堂。2011年,再次重修了山門殿、觀音殿、地藏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海云精舍、海云禪洞等。 寧邦寺位于穹窿山景區的北面,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當時抗金英雄岳飛被秦檜謀害后,抗金名將韓世忠看破朝廷的腐敗,隱居在蘇州的滄浪亭,他的六位部將也隨之在此剃發修行,出家隱居。他們雖然離開了朝廷,但還是心系國家,于是把“海云禪院”改名為“寧邦寺”,寧邦寧邦就是希望國家和平安寧的意思。 寧幫寺依山而建,占地面積9900平方米,整個建筑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寧邦寺不算大,這面山墻卻很有氣勢,中間那一個大大的禪字。只用了一秒就把佛法寫進了游客的心里。 院設有專門的念佛堂,這里是本寺眾僧修持念佛的地方。 海云禪洞內建成蘇州最大的臥佛。 長18.8米的仿唐彩臥佛,雖是新制的但很精美。 抗金名將韓世忠。 一路翠竹挺拔,小溪流水潺潺,時不時傳來鳥兒啾啾,頓時心曠神怡。 “洞天”,是指別有洞天,天外有天的意思。在道教中,“洞天”就是指人間的地上仙山。道教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他們共同構成了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題部分。 據史料記載,此處原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門樓,其實就是上真觀的頭山門,但在文革時期已遭到破壞,現在看到的洞天門樓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洞天有兩層,下層以石壘砌,像是一座城門的式樣。門樓上建有關帝廟,關帝是道教的護法神。 乾隆御道,據說它就是為了方便乾隆皇帝登頂望湖,而連夜開辟出來的。御道是1.5米寬的硯華石鋪成的小道,也就是乾隆御道。穹窿山御道和蘇州其他的御道不同,一般的御道是為皇帝專設,路面常用青磚豎砌成“人”字形花紋,寓意過路者是“萬人之上”的君主。但穹窿山上的御道是先前就用山石鋪成,因為當年乾隆六次來穹窿山時,每次都是走這條道上山,故稱御道,因而這里的御道更多帶有紀念性質了。 御道的兩旁的山石,儼然成了古代文人墨客涂鴉的展示板。當然,現代人那叫涂鴉,古代人那叫摩崖石刻。 “山輝川媚”表達了對穹窿山自然風光的贊美。由明末隱居在穹窿山的徐枋所題。 “芳濤”據說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所題。意思是湖邊花開飄香,連波濤也帶著芬芳。 到此一游而留詩題詞的更是數不勝數,有唐人陸龜蒙、皮日休,有今人于右任、章太炎……就在這座小小的穹隆之上,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竟多達五百余處。蒼松翠竹,清泉潺潺,新亭翼然,仿若世外桃源,一片太平盛景。 太湖之濱的穹窿山,“小隆中”里的摩崖石刻,就是蘇州至真至貴的文化瑰寶。這歸功于同盟會元老李根源。 李根源是騰沖人,卻與蘇州結下了不解之緣。1921年,他在蘇州城購置房舍奉養老母;1923年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退出政壇,南下蘇州。1927年母親病故后,葬于“穹窿山中干”小王山。李根源在此寄廬守墓十年,并開山辟景、疏浚鑿泉、興辦學校、建藏書民生醫院、進行農村改革、保護名勝古跡、營造抗日將士“英雄冢”。 作為民國文化的載體和藝術的展現,“小隆中”摩崖石刻,在思想內容上或傾吐愛國之情,或贊頌大好河山,或記游感懷,或標示地名景觀,不一而足。 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寫了一首詩,“探勝不辭遠,棲山莫怨深,蒼茫松海里,應有蟄龍吟。” <div>李根源自喻為諸葛亮,讀后也即興以韻賦詩一首,“茍全于亂世,不覺入山深。高臥小隆中,聊為梁父吟”。小隆中由此而得名。</div> 他高價聘請了白馬澗顧姓石工,將500余方題字、吟詠之詞鐫刻在山石上。 在書法藝術上,行、楷、草、隸、篆風格多樣,為穹窿山峻秀的山水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內涵。 土地祠,里面供奉的是城隍爺、水仙明王、土地公公。專保護當地的百姓,深得百姓的敬重,水仙明王在道教中稱水神。 慈孝亭,連著長廊,里面有雙膝泉。傳說乾隆下江南為尋找生父,聽說穹窿是蘇州第一名山,還是江南道教圣地,又得悉他的生父離京之后隱落江南蘇州民間,于是在這里跪拜祈求父子相逢,竟跪出兩個膝印,涌出兩股清泉來。因此泉名雙膝,亭名慈孝。 寧邦寺外,就是穹窿山百丈泉。這也是穹窿山的一口古泉,長年不枯,清凈甘冽。據傳,為了解決當時寧邦寺寺大僧多水少的問題,宋代高僧佛慧禪師手持錫杖施法,在半山百丈崖上點出一個泉眼,將水引入寺內,解決了缺水問題。百丈泉邊上有一座名叫“問泉亭”的小石亭,亭柱聯是:“百丈泉,泉百丈,韻也,聲也;寧邦寺,寺寧邦,是耶?非耶?”,很有禪意。 沿著問泉亭旁的石階路向上。小山嶺上有“韓蘄王玩月臺”。韓世忠去世后被追封為“蘄王”。據說當年韓世忠在寧邦寺時,常登臺賞月,嘆月。后人思古憑吊,在此留下了很多摩崖石刻。這里是穹窿山摩崖石刻群中很集中的一個地方。玩月臺上有玩月亭,亭柱聯“摩挲碑碣讀歲月,俯仰江山問青天”抒發了對古往今來人事代謝的感慨。 鐵竹亭是為了紀念穹窿山一位比較有名望的道者施亮生而建,他是上真觀的開山祖師,道號鐵竹道人。施亮生是蘇州橫塘人,13歲到蘇州朝真觀出家學道,23歲拜徐演真門下為徒,學五雷正法。后來又在前明巡撫吳晉錫和真人張應京的協助下興建上真觀,把上真觀擴建為5048間,稱為江南的道教中心。施亮生為蘇州的道教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勞,這里也是他當時下山經常休息的地方。 鐵竹亭連著的長廊。 穹隆山正門背面有一塊匾額"舒心暢神"是著名書畫家亞明(文革前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所題,表達了游玩穹窿山之后的美好心情,感覺心情舒暢,精神倍加。兩邊有"何處仙人被酒逃歸天上去,異領詞客吟詩才到此間來"的詩句。 下山后到木瀆鎮吃午飯。<div>木瀆位于蘇州城西,太湖之濱,是江南著名古鎮。境內風光秀麗,物產豐饒,又恰在天平、靈巖、獅山、七子等吳中名山環抱之中,故有“聚寶盆”之稱。木瀆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作為溝通蘇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樞紐,木瀆是名副其實的太湖門戶,因而在明清時期,木瀆即是蘇州城西最繁華的商埠。清代康熙三次南巡,每次偏幸木瀆,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來到木瀆,其中有乾隆親題的御碼頭,乾隆與他的老師沈德潛吟詩唱和,與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娛,留下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說。<br><br></div> <div>木瀆西施橋。<br></div>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取悅美女西施,在靈巖山頂建館娃宮, 并增筑姑蘇臺,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積木塞瀆”,木瀆由此得名。 木瀆,位于蘇州城西,太湖之濱,是江南著名古鎮。境內風光秀麗,物產豐饒,又恰在天平、靈巖、獅山、七子等吳中名山環抱之中,故有“聚寶盆”之稱。 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來到木瀆,這是御碼頭和御碑亭,乾隆親題的御碼頭。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經過運河,轉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處,必賦詩題字。當他見到這條山塘古道幽奇古絕,不由詩興大發,當即口占七律一首。后來,這首七律被當地官員鐫刻于碑,置于亭內,與對面的明代怡泉亭兩相映照,成為古鎮一大景觀。 怡泉亭。 木瀆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鄰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橋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園林、名人故居等眾多的人文古跡,因而,木瀆景區名列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首。作為中國唯一的園林古鎮,木瀆在明清時有私家園林30多處,迄今仍保留了10余處。<div>嚴家花園乃乾隆的老師、中國最長壽的詩人沈德潛故居,后歸木瀆首富嚴國馨,嚴家花園占地16畝。園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處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約,顯示了營造者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歷經400多年的楠木大廳尚賢堂足以說明它的“高大上”。現代建筑學家劉敦楨、梁思成、童俊等人數次考察此園,倍加推崇,稱其為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br><br></div> 榜眼府第在下塘街,為林則徐弟子、近代政論家馮桂芬故居。馮桂芬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一甲二名進士,故邑人稱其宅為“榜眼府第”。榜眼府第為前宅后園結構,占地近十畝,是典型的清代園林建筑風格。“江南三雕”(磚雕、木雕、石雕)為其主要特色。花園以池為中心,亭、軒、廊、榭、橋和黃石假山散落其間,高低錯落,綠樹掩映,充滿了詩情畫意。 古松園是清末木瀆富翁蔡少漁舊宅,園中雕花樓精雕細琢,與洞庭東山雕花大樓為同一大師作品,堪稱南北姐妹雕花樓。磚雕門樓深雕綴飾,形神有致;古松堂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以喻“八音聯歡”,如此造型在江南園林建筑中絕無二例;鳳凰樓為東山雕花大樓的前期作品,建筑和雕刻藝術如出一轍。后園小巧雅致,旖旎多姿。駐足雙層長廊,可近攬古松翠色,遠矚靈巖山景,令人頓生塵外之想。后園中有一棵500多年的羅漢松,后園西側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沈壽傳人----姚建萍刺繡藝術館。 虹飲山房是木瀆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廣袤,建筑大氣,其“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勝過其它園林,乾隆每到木瀆必游此園。虹飲山房是乾隆民間行宮,虹飲山房內有個大戲臺,乾隆六下江南每每來此看戲,宅子里還展示著二十道皇上的圣旨。 虹飲山房的小隱園為“刺繡皇后”沈壽故居。 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僧明智所創,明洪武初歸并普賢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僧道根重修。“文革”中遭毀,1993年修復開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樹林,每逢初春,“千樹萬樹梨花開”,成為古鎮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之句,傳誦一時。 <div>永安橋。<br></div>古鎮有兩條主要的河流,一曰胥江,一名香溪。其中胥江為伍子胥所建,乃我國第一條人工運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妝滿河生香而名。<div>在木瀆,宛如在唐風宋雨中漫步,走過曲徑通幽的古典園林,散發著幽幽的古韻,吳儂軟語的淺唱低吟,婉轉動聽的蘇州評彈,小鎮的美,美在朦朧,美在雅致,美在婉約。登上了烏篷船,船娘輕搖槳櫓,小船慢悠悠飄向遠方,水波輕漾,流水悠然。品讀小鎮,香溪水韻,水榭亭閣,翰墨流芳,漫步在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享受當下的時光。<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金乡县|
商水县|
桃园市|
巴彦县|
浪卡子县|
朝阳县|
乌兰察布市|
成武县|
长岭县|
昌黎县|
甘南县|
湘潭市|
读书|
白城市|
建昌县|
姜堰市|
东源县|
香格里拉县|
大宁县|
闸北区|
鄂托克前旗|
萍乡市|
漯河市|
乐安县|
泰和县|
宾川县|
都江堰市|
左贡县|
洛扎县|
揭阳市|
邵阳县|
东兴市|
奉化市|
新巴尔虎右旗|
隆昌县|
南岸区|
三门峡市|
栾川县|
安图县|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