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font color="#ed2308">2023年8月18日</font><br>地點:Ittoqortoormiit<br>關鍵詞:<font color="#ed2308">雪橇犬</font><br>緯度:北緯70度、<br>氣溫:5度 - 12度<br>海面:能見度高、晴朗 今天將是我們為期19天的北極帆船游最忙碌的日子,因為今天我們既有登陸的活動,還有就是整理行李,收拾好東西,為明天下船做好準備。<div> 昨晚估計大家都沒有休息好,一是在感嘆時間太快,轉眼我們的行程就要結束了,真有些依依不舍,內心有點不是滋味;二是我們的船準備停靠在今天的最后一個登陸點,并且還要給船加油,這是整個行程中的第一次加油。按理來說,這些應該都不是事,但昨晚到了目的地,出狀況了,我們的船無法拋錨,也找不到固定船上繩子的地方。聽Christian說,去年來的時候岸邊的壩沒有這么高,今年當地居民把岸加高加長了,固定繩子的鐵圈沒有了。這樣一來,我們無法下船,油也沒法加。所以整個晚上,整個船上工作人員一直在忙碌,尋找方案。他們駕著橡皮艇一趟一趟地去對面考察。<br></div> 這都到半夜了,船上、海面上、岸上,一片忙碌,而我們也幫不上忙,只能和他們一起堅守,陪伴著他們。 上午8:50,濃霧褪去,海面漸漸清晰起來,在下船之前抓緊時間和后面的小鎮合影留念,這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這里原是停船加油的地方,但現在已經不行了。領隊他們決定,先用橡皮艇把我們分批送到可以登陸的地方,這需要從這里圍著這個島,從右邊繞到島的另外一側登陸。之后,他們再想辦法看怎么固定船。 這是全體船員在奮力拋錨的場景 在登陸之前先介紹一下這個小鎮,名字很長,而且找不到翻譯成中文的依據,所以這里只能用它本身的名字Ittoqortoormiit<div> 領隊說了幾次我都不知道怎么發音,后來問了一個當地人,他很耐心地教我念。這個單詞要分段念,Itto-qor-toor-miit,經過他這么一解釋,我記憶深刻,直到現在都還能張嘴就念出來。</div><div> 這是世界上最偏遠的定居點之一,也是東北格陵蘭唯一一個,也是我們這次航程中所有登陸的地方中唯一個有常年定居的本土人。</div><div> 在登陸之前,Christian交代紀律。一、禁止拍照當地人,他們非常抵觸被人拍照,這會激怒他們的;二、島上有賣紀念品的小店,在購買紀念品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海關是否允許帶出去,因為這里的土著人常年以狩獵為生,所以這里的很多紀念品是用野生動物的皮毛做出的,而其中就有被禁止帶出海關的物品。三、參觀小鎮時,只能在小鎮的范圍內走動,切忌走到安全范圍之外,因為這里常常有野生動物出沒,萬一碰到,那將是很危險的事,切不可把自己置于危險之中。</div> 上午九點多,我們坐上橡皮艇,前往Ittoqortoormiit。 橡皮艇把我們送到這里登陸。我們的帆船現在停在右手邊那個伸進海里的巖石后面。 一下船,海灘上就擺放這海豹的空皮囊,有點微微發臭,尸體上爬滿了蒼蠅。不知道獵人們為什么讓它們裸露在沙灘上。它們是怎么死的?自然死亡?還是被獵殺的?看著它們頓時心生悲憫。 登島后的第一印象 地上還有子彈殼 河邊閑置的一個雪橇上,擺放著一張北極熊的皮。 這是一張有著當地人同框的照片,之所以能把他拍進來,是因為Gordi征求過他的同意才拍的。看得出來,Gordi和他很熟,應該以前也拍過。在他身后是一排被鏈條拴著的狗,河的兩岸都有。我們到這里的時候,正巧趕上他來喂食。 這些狗狗就是我們所耳熟能詳的雪橇犬,但眼前的這些狗狗是不是有點顛覆我們之前在資料片里所看到的樣子。在我們的腦海里,雪橇犬都是二哈那樣的體型和可愛的樣子,可眼前的雪橇犬看起來很普通。 據當地人介紹,每年夏天,雪橇犬就會被鏈條拴起來,養在河道兩旁,因為夏天它們沒有活干,每年從四月到十月,獵人們都會把它們喂養在這里。到了冬天,獵人們出海捕魚或打獵,雪橇犬的工作才來了。那個時候才是它們大顯身手的時候,可謂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我們作為來此地一游的游客來說,看著這些雪橇犬,不禁感嘆,都感覺這樣對這些狗狗不公平,那個澳大利亞的Margrete不停地說這些狗狗好可憐。 看看它的眼神,這是渴望自由的眼神,眼中帶著一絲憂傷,簡直讓人心生憐憫。 在小鎮的路上,也能看到被散養的狗寶寶,當地人說,對于狗寶寶和一些沒有攻擊性的犬只,都不用拴住,直到它們長成成年狗。 好可愛的狗寶寶,我想它會不會不想長大,這樣自由自在地撒歡多好。 順著小鎮的主路,我們來到小鎮的游客接待中心,這棟小屋不僅是旅游辦公室,還是紀念品小店,還協調著當地居民為游客提供的活動及船只所需的事宜。一座小小的建筑,可謂身兼數職。 游客中心很小,我們是分批進去參觀。里面只有一個工作人員,她主要就是銷售紀念品兼收款員。里面不僅賣紀念品,還展出一些珍貴的物品,如獨角鯨的長牙、馴鹿的鹿茸和海豹制品。 <p class="ql-block"> 在店門口,設了一個臺,后面是一個帳篷,里面用來陳列一些珍貴皮毛,旁邊坐著的這位當地人是旅游中心的工作人員Mette,Christian說她是可以同框拍照的。</p><p class="ql-block"> 地上擺放的木架子上有一個盤子,里面放著一些做熟的肉塊,我開始不知道干嘛用的,后來他們告訴我這是麝香牛的肉,擺放在這里供游客品嘗的。我也嘗了一塊,口感和我們平時吃的味道相似,而且感覺制作方法是鹵出來的。</p> 帳篷旁邊一個架子上掛著一條毛皮褲和手套,這是北極熊皮制作的,游客可以穿起來拍照。 這是Ejnar Mikkelsen的雕像,它被豎立在小鎮的制高點,在這里,Ejnar Mikkelsen可以俯瞰整個小鎮,這個由他和另外80名因紐特人于1925年建立的。當時他們被“Gustav Holm"號船帶到這里,定居在離最后因紐特人定居點以南400公里處,也就是格陵蘭東北部。<div> </div> 當時丹麥政府鼓勵這種定居,因為那個時候,當地的因紐特人或多或少都在陸續遷離此地;加上丹麥致力于改善Tasilaq日益惡化的生活條件,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定居,這些新來的人很快就在這片新區域獲得了良好的狩獵條件,使他們在這里得以發展。<br> 這里盛產海豹、海象、獨角鯨、北極熊和北極狐 過去這里人口更多,現在大約有300人全年生活在這里。他們過著傳統的因紐特人的生活,打獵和捕魚。夏季,他們還接待所有到這里來的游客和到斯科茨比灣(Scoresby Sound)的船只。 在游客中心的馬路對面,有一座教堂。這座教堂建于1928年,這座教堂是建在永久凍土之上,由于永久凍土運動的影響其結構,經過幾年的修復,現在有向公眾開放。 教堂的結構類似于船的船體的上翻結構,以紀念斯考茨比的船,這位為該峽灣命名并繪制地圖的地質學家。 這個小鎮很小,轉一圈也就半個小時。 這條石沙路是通往山頂的一條坡路,爬到山頂,可以俯瞰整個海灣。 小鎮天空的云也很有特色 這是小鎮唯一的學校。 我身后是博物館,里面展示了因紐特人20年代開始的古代生活方式和定居的過程。 因紐特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不喜歡被稱之為愛斯基摩人,因為他們覺得這個稱呼有詆毀他們人格的意思。但我咋就覺得愛斯基摩人這個名稱很浪漫呢,說起這個名字,腦海里浮現的是駕著雪橇,在一眾哈士奇雪橇犬的護擁下,馳騁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與北極熊、北極狐、北極兔比拼,好帥,好拉風。。。。。。 愛斯基摩人,哦,不對,因紐特人,屬于黃種人,典型的亞洲人的模樣。穿衣打扮也與我們貴州的苗族很相似,包括他們的手工制品 這里的植物很稀少 一只小鳥在沙灘上孤零零地發呆 我們的帆船從那邊開過來了,停在岸邊等待我們 我們的帆船朝著Hurry Inlet駛去,途中經過Scoresby Sund斯科茨比海灣,那邊漂浮的幾座冰山令人記憶深刻,延綿的巖石山脈也給我們留下最后一個美妙的回憶。因為,明天,我們就要離開這個美麗的格陵蘭島了。最后再細細品味其韻味。 這是一份完整的記錄,上面列出了自進入格陵蘭島海域后的每一次登陸和每一個關鍵詞。總共有27處。 <p class="ql-block"> 這張地圖清晰地標示出我們在格陵蘭每一次登陸的位置,從這幅圖,我們的行駛軌跡就像在格陵蘭國家公園里畫一幅圖,我們的帆船在大大小小的峽灣里穿梭。,</p> 我們從8號進入格陵蘭國家公園,短短的九天的時間,我們領略到了所有能到達的峽灣的美麗風光;還有珍貴的野生動物、極地特有的奇花異草、獨特的湖光山色、古老的稀有巖石;還有,歷史上那些冒著生命危險,考察極地并為人類了解這片土地而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及他們留下的足跡。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歷史古跡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所有這些美好的畫卷,會在我記憶的長河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永遠不可能淡去。<div><br></div><div> 再見了格陵蘭!冰島明天見!<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洲县|
武穴市|
横山县|
宣恩县|
九江市|
化德县|
修文县|
依安县|
海南省|
报价|
龙里县|
会理县|
怀安县|
米易县|
五寨县|
全南县|
象州县|
五家渠市|
威海市|
乌鲁木齐县|
内江市|
咸阳市|
新平|
衡水市|
聊城市|
明溪县|
遂川县|
句容市|
仙居县|
启东市|
响水县|
芮城县|
灯塔市|
阿拉善右旗|
庆元县|
永年县|
读书|
丹棱县|
太康县|
五莲县|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