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清東、西皇陵

超級君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東陵】</b></p><p class="ql-block">清東陵位于河北遵化市馬蘭峪,背靠昌瑞山而建,共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b></p><p class="ql-block">五位皇帝及其皇后、嬪妃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西陵】</b></p><p class="ql-block">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市易縣境內,興建原因是因為雍正帝對東陵風水不滿,重新為自己挑選了新的陵寢地址,并將其稱贊為“萬年吉地”,先后埋葬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雍正、嘉慶、道光、光緒</b></p><p class="ql-block">四位皇帝及其嬪妃、王公貴族等人。</p> <p class="ql-block"><b>清東陵</b></p><p class="ql-block">清東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以西23公里的昌瑞山,距北京125公里。始建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占地面積250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龐大,建筑帝王陵墓群之一。清東陵自1661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才告結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有順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豐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東陵兩座,妃園寢五座,即景陵皇貴妃園寢、景陵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惠陵妃園寢,公主陵一座,共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p> <p class="ql-block">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領、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生于建州左衛蘇克素護河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撫順新賓縣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p><p class="ql-block">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被明廷任命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同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對建州女真各部展開了兼并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受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其后,經過二十余年征伐,統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女真諸部。為適應當時政治、經濟需要,建立八旗制度。設議政王大臣,與八旗旗主共議朝政。創制滿文。隨著軍事力量的日益強大,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于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后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薩爾滸之戰中,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大敗明軍,勢力進入遼河流域。在相繼攻克沈陽、遼陽和遼河以東七十余城后,于天命六年(1621年)遷都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遷都沈陽,占領了遼東大部地區。</p><p class="ql-block">天命十一年(1626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為寧前道袁崇煥所敗。旋病死,年68歲。初謚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后累次加謚為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沈陽福陵。</p><p class="ql-block">本名:愛新覺羅·努爾哈赤</p><p class="ql-block">別名:奴兒哈赤 、弩爾哈齊</p><p class="ql-block">所處時代:明末(后金)</p><p class="ql-block">民族族群:女真族(滿族)</p><p class="ql-block">出生地: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559年</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1626年9月30日(天命十一年八月十八日)</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統一女真諸部、度創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權</p><p class="ql-block">尊號:聰睿恭敬汗、大英明汗</p><p class="ql-block">年號:天命(1616年-1627年)</p><p class="ql-block">廟號:太祖(追尊)</p><p class="ql-block">謚號:</p><p class="ql-block">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初謚武皇帝)</p><p class="ql-block">陵寢:福陵</p><p class="ql-block">在位:1616年2月17日-1626年9月30日</p> <p class="ql-block"><b>順治~孝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生于沈陽故宮永福宮。</b></p><p class="ql-block">孝陵是清世祖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是清王朝入關后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陵寢,是清東陵的首陵(也稱主陵),也是清陵中規模最大的陵寢。孝陵以昌瑞山為祖山(靠山),以影壁山為案山,以金星山為朝山(也稱照山),其數十座建筑和石雕沿著這三山的連線疏密有致地排列開來,長達6km,成為氣勢磅礴的陵園中軸線。</p><p class="ql-block">清孝陵</p><p class="ql-block">孝陵坐北朝南,從第一座建筑石牌坊起,向北依次為:下馬碑、東西班房、大紅門、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東西班房、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碑、三路三孔拱橋、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祭臺、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這數十座形式各異、大小不一的建筑和石雕由一條寬約10米以磚石鋪砌的神道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p><p class="ql-block">孝陵的陵址是世祖福臨親自選定的,但由于當時仍在定鼎初期,戰爭不斷,災害頻仍,國庫空虛,加之福臨英年早逝,其生前未建陵寢。福臨駕崩當年,即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籌建陵寢,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破土,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動工興建。由于當時經費不足,福臨又停靈待葬,清廷不得已拆用了北京北海西岸的一組明代建筑--清馥殿的部分舊料。地宮建成后,福臨及其二位皇后先行入葬,地面其它建筑繼續營建,大約完工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后。</p><p class="ql-block">孝陵地宮內共葬3人,即清世祖福臨、孝康章皇后和孝獻皇后。由于當時清朝仍盛行關外的火化舊俗,所以福臨及其二位皇后死后均為火化,地宮內并無棺槨,只有3個“寶宮”。</p><p class="ql-block">孝陵是清王朝仿照明陵規制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皇陵,成為后世清陵的模式和藍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一個好漢三個幫</b></p><p class="ql-block">順治時期6大名臣:</p><p class="ql-block"><b>1赫舍里·索尼</b></p><p class="ql-block">赫舍里·索尼是滿洲正黃旗人,在順治親政之后,重新進入仕途。后歷任內大臣兼議政大臣、總管內務府等職,進入清朝中樞權利中心。索尼同時精通滿、漢、蒙古三族語言,在清朝建立前后對漢、蒙交往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順治帝駕崩后,遺詔讓其輔助玄燁。</p><p class="ql-block"><b>2鈕祜祿·遏必隆</b></p><p class="ql-block">遏必隆在順治二年,因斬殺李自成之侄李錦之功,獲封二等甲喇章京(從三品),之后又立多次大功,官至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順治帝駕崩后,接受遺詔成為顧命輔政大臣,輔佐玄燁。</p><p class="ql-block"><b>3鰲拜</b></p><p class="ql-block">鰲拜在皇太極時期就戰功顯赫,獲封“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病逝后,因擁戴福臨即位,成為順治皇帝的心腹大臣。之后,鰲拜跟隨在順治皇帝身邊,進入清朝權利中心,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多類事務。順治皇帝去世后,接受遺詔成為顧命輔政大臣,輔佐玄燁。</p><p class="ql-block"><b>4洪承疇</b></p><p class="ql-block">洪承疇本是明朝的重臣,在松錦戰役中被清軍所俘,后經過皇太極的勸說,歸順了清朝。清兵入關之后,順治任命洪承疇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從一品)之職,后洪承疇任秘書院大學士一職, 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洪承疇任職期間,向順治皇帝建議大力倡導學習漢文及漢人禮俗,推崇儒家學說,為促進滿漢一體化打下了基礎。洪承疇還向順治皇帝舉薦許多漢族能臣,為清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b>5范文程</b></p><p class="ql-block">范文程在萬歷四十六年求見努爾哈赤,投降后金,之后為努爾哈赤征戰南北出謀劃策。皇太極當政時期范文程已官至內秘書院大學士。順治皇帝即位后,范文程便上書奪取天下的建議,之后歷任議政大臣,少保兼太子太保等職,官至從一品。范文程一生經歷清朝四朝,清朝初建時的很多規章制度都出自他手,為清朝建立統一的政權及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勞。</p><p class="ql-block"><b>6多爾袞</b></p><p class="ql-block">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曾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為清朝建立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皇太極死后,多爾袞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在順治元年,多爾袞指揮清兵入關,其后又分別獲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此時的多爾袞權利達到頂峰,一切政務,在未得順治皇帝旨意下,卻稱詔下旨。其去世后,順治皇帝剝奪了其封號,并挖了他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b>康熙~景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b></p><p class="ql-block">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p><p class="ql-block">執政初期,國內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縱觀一生,擒鰲拜、裁撤三藩、收臺灣、征剿噶爾丹、痛擊沙俄,為中國大一統做出了卓越貢獻,被喻為“千古一帝”。下面就輔佐康熙,創建盛世成取大業的良臣,按照登上歷史舞臺的先后順序,做一總結,以示昭彰。</p><p class="ql-block">景陵是清圣祖玄燁(康熙皇帝)的陵寢。康熙十三年(1674年),玄燁的嫡皇后孝誠皇后崩逝。嫡后應與皇帝合葬,在此情形下,玄燁不得不把營建山陵之事提到日程上來。經大臣們精心相度,玄燁欽定,陵址選定在河北遵化馬蘭峪清孝陵東南二里之地。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正式興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基本建成。其建筑規制除不建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石像生外,基本與孝陵相同。弘歷即位后,為景陵補建了石像生。</p><p class="ql-block">景陵規制雖然效法孝陵,但又有許多重大的改進和創新。孝陵圣德神功碑樓仿明陵制度,立石碑一座,所不同的是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碑文,均刻在碑陽。建景陵圣德神功碑樓時,因圣祖在位日久,功行隆盛,碑文較長,兩種文字于一碑不能盡載,世宗決定豎立兩碑,左碑刻滿文,右碑刻漢字。世宗首立雙碑,自此成為定制。</p><p class="ql-block">自景陵二碑三匾上的文字由世宗親筆御書并鈐用“雍正尊親之寶”后,各帝陵以及后陵碑匾上的文字均由嗣皇帝御書并鈐用寶文,成為定制。自景陵開始,凡碑匾上的三種文字字體均大小一致,顯示了清朝統治者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已有了明顯的進步。</p><p class="ql-block">景陵在喪葬制度方面也有諸多重要的改變。景陵首開皇帝陵內袝葬皇貴妃的先例;景陵是清朝皇家陵寢中第一個廢除火化、將尸體葬入棺槨的陵寢;景陵開創了皇帝陵內先葬皇后、不閉石門、以待皇帝的制度。上述景陵的重大改革和創新使清朝的陵寢制度更為完善,對后世清陵產生了重要影響。</p><p class="ql-block">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圣祖玄燁葬入景陵地宮,景陵同時還葬有孝誠、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后并袝葬敬敏皇貴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一個好漢三個幫</b></p><p class="ql-block"><b>1、赫舍里·索額圖</b></p><p class="ql-block">索額圖(1636年-1703年),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索尼第三子,孝誠仁皇后叔父,是清代康熙年間權臣。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先后任國史院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曾參與許多重大的政治決策和活動。</p><p class="ql-block">康熙帝繼位之初,鰲拜擅權,索額圖輔佐康熙計擒鰲拜,并將其黨羽一網打盡,故深受信任。康熙中期,代表滿清朝廷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后期因參與皇太子之爭,1703年被圈禁宗人府因饑餓而死。</p><p class="ql-block"><b>2、納蘭·明珠</b></p><p class="ql-block">明珠(1635年~1708年),葉赫那拉氏,隸屬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惠妃叔父。清代康熙朝重臣,是英親王阿濟格之婿,歷任內務府總管、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支持康熙帝議撤三藩。</p><p class="ql-block">在統一臺灣、治理黃河、平定噶爾丹、抗御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黨之罪被罷黜,后來恢復議政內大臣、光祿大夫職,不再受到重用。</p><p class="ql-block"><b>3、姚啟圣</b></p><p class="ql-block">姚啟圣(1624~1683年),浙江紹興人,隸漢軍鑲紅旗。康熙年間政治家、軍事家,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三藩之亂后,捐資募兵,投入康親王愛新覺羅·杰書麾下,屢獻奇謀,擢為浙江溫處僉事。康熙十五年(1676),勸降耿精忠,遷福建布政使。</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總督,負責平臺事宜。</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九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復金廈,迫使鄭經退兵澎湖,授兵部尚書銜、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協助水師提督施瑯收復臺灣,駐守福州。1683年,因舊疾復發病逝。</p><p class="ql-block"><b>4、于成龍</b></p><p class="ql-block">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山西呂梁人,清初名臣、循吏。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p><p class="ql-block">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謚“清端”。</p><p class="ql-block">于成龍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為“清官第一”。</p><p class="ql-block"><b>5、陳廷敬</b></p><p class="ql-block">陳廷敬(1638年―1712年),山西晉城人,清代大臣、學者。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康熙十四年(1675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后歷任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戶部尚書。</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任《康熙字典》總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年七十五歲,謚“文貞”。</p><p class="ql-block"><b>6、王掞</b></p><p class="ql-block">王掞(1645年~1728年),江蘇太倉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提學浙江,累升內閣學士,轉戶部侍郎,三十七年(1698年)調吏部。</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三年(1704)升刑部尚書,后又調工部、兵部、禮部,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總持綱紀,處事更恪謹,為屬僚所折服。</p><p class="ql-block">康熙六十年(1721)因疏請立儲事受責,應謫戍以年老免行,由子代戍西陲,至雍正即位(1723)因病告辭,雍正六年(1728)病故,年八十四歲。</p><p class="ql-block"><b>7、李光地</b></p><p class="ql-block">李光地(1642年—1718年),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發,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歲,謚號“文貞”。</p><p class="ql-block"><b>8、佟國維</b></p><p class="ql-block">佟國維(1643-1719年),外號“佟半朝”,隸屬于滿洲鑲黃旗。清朝外戚大臣,太子太保佟圖賴次子,孝康章皇后幼弟,孝懿仁皇后父親。</p><p class="ql-block">康熙九年,授內大臣,任時爆發三藩之亂,逮捕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康熙二十一年,授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二十八年,晉封一等公。</p><p class="ql-block">先后兩次隨康熙帝征伐噶爾丹,獲得勝利。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廢太子時,積極推舉八阿哥胤禩,受到康熙帝訓斥,罷職回家。康熙五十八年,去世。雍正帝即位后,追贈太傅,謚號“端純”。</p><p class="ql-block"><b>9、富察·馬齊</b></p><p class="ql-block">馬齊(1652~1739年),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大臣、外戚,戶部尚書米思翰次子,孝賢純皇后的伯父。</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山西巡撫,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保等要職。乾隆四年(1739年),去世,享年八十七,謚號“文穆”,一生歷相三朝。</p><p class="ql-block"><b>10、郭琇</b></p><p class="ql-block">郭琇(1638—1715),山東即墨人。 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他為國為民,廉潔清正,勤勉干練,善斷疑案,在地方任職期間,“治行為江南最”,很受好評。</p><p class="ql-block">他不計私利,彈劾權奸,在“勢焰熏灼、輝赫萬里”的權臣面前毫無懼色,權臣明珠大壽當日,以奏折作賀禮,彈劾明珠結黨營私,震驚朝野,被稱為“鐵面御史”。</p><p class="ql-block">郭琇平生耿直,以三次彈劾而名動天下,留名史冊。郭琇這三大疏,特別是后二疏,有力地抨擊了貪官污吏的腐敗以及結黨營私的不正之風,對“康乾盛世”功不可沒 。</p> <p class="ql-block"><b>乾隆~裕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b></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國封建帝王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在位時間60年,僅次于祖父康熙皇帝,禪位后仍訓政3年半,是歷史上執掌最高權利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間,繼承了康熙雍正以來良好發展基礎,出現康乾盛世之象,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平定新疆叛亂,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使西藏新疆團結在清朝治理之下,奠定了中國的近代版圖。文化繁榮,修《四庫全書》,開鴻學博詞刻,促進漢學發展,戲劇文化流行。晚年自號十全老人。</p><p class="ql-block">裕陵是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的陵寢,位于孝陵西側的勝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十日丑時,完工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耗用白銀178萬多兩。</p><p class="ql-block">裕陵的建筑規制與景陵基本相同,營建時正值清朝的鼎盛時期,國泰民安,財力雄厚,因此建筑規模宏大,材料精良,富麗堂皇,多有創新。與景陵、泰陵相比,裕陵石像生增加了麒麟、駱駝、狻猊,共有8對,其數量在清代陵寢中居于第二位;隆恩殿內東暖閣被辟為佛樓,從此以后,凡帝陵東暖閣皆建為佛樓,成為定制;其它帝陵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都建三座小平橋,唯獨裕陵修建了三座規制相同的一孔拱橋,龍鳳柱頭欄桿兩端不用抱鼓石,改用靠山龍,在清陵中僅此一例;隆恩門前的三路三孔拱橋兩側各建一座對稱的平橋,自此成為定制。裕陵圣德神功碑樓仿景陵圣德神功碑樓式樣,立雙碑,東碑刻滿文,西碑刻漢字。值得一提的是碑文由仁宗(嘉慶皇帝)颙琰撰寫,而漢字則由高宗弘歷的第十一子、以書法見長的成親王永瑆書寫。因此,此功德碑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且還有極高的書法價值。</p><p class="ql-block">裕陵</p><p class="ql-block">裕陵最值得稱道、最富文化內涵的是地宮。其地宮為傳統的拱券式石結構,由九券四門構成。從第一道石門起到最后的金券,券頂、平水墻、月光石上都布滿佛教題材的石雕圖案,堪稱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四道石門上有八大菩薩像,第一層門洞券內平水墻上有四大天王像,明堂券頂部有五方佛,穿堂券東西墻壁上有相同的兩組五欲供,明堂券和金券東西兩壁的月光石上有八寶、法杵、寶珠、喇嘛塔、執壺等圖案,還有用29,464個藏文和647個梵文鐫刻的佛經咒語。這些石雕形象生動,布局嚴謹,刻技精湛,被譽為石雕的藝術寶庫。在明堂券內東西平水墻下設有四組冊寶座。金券內設有石制的須彌座形的棺床,棺床正中安設高宗的梓宮,棺下有金井一眼。高宗棺柩左右為孝賢、孝儀兩位皇后以及慧賢、哲憫、淑嘉皇貴妃的棺槨。裕陵地宮對于研究清代陵寢、乾隆皇帝的生平以及佛教石刻具有極為珍貴的價值,而裕陵地宮的未解之謎更吸引著人們不斷地探求。</p><p class="ql-block">1928年,發生了震驚中外、駭人聽聞的孫殿英東陵盜寶案,裕陵地宮被盜掘。1975年對地宮進行過清理,1977年對裕陵建筑進行了全面修繕,1978年裕陵及地宮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一個人好漢三個幫</b></p><p class="ql-block">一、和珅(1750-1799),滿洲正紅旗人,鈕鈷祿氏,乾隆中期權臣、寵臣。擔任過很多重要的職位,如內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領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等。利用手中權利積累了巨額財富。</p><p class="ql-block">二、劉墉(1720-1805),山東諸城人,人稱“羅鍋宰相”“劉羅鍋”“濃墨宰相”。乾隆時期著名大臣,著名書法家。出生官宦家庭,曾祖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曾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是乾隆時期的一代名臣。在位期間克己守法廉潔奉公,擔任翰林院學士、太原知府、江寧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p><p class="ql-block">三、阿桂(1717-1797),滿洲正藍旗人后抬入正白旗,章佳氏,大學士阿克敦之子。1748年,參加大小金川之戰。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回朝后任漢軍鑲藍旗都統、滿洲正紅旗都統、軍機大臣、四川總督。1768年,領兵對緬甸軍作戰。1771年,再次出征大小金川。是清朝著名將領。</p><p class="ql-block">四、富察·傅恒(1722-1770),滿洲鑲黃旗人,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子,乾隆皇帝孝賢純皇后的弟弟。任藍翎侍衛、內務府總管、軍機大臣。1748年督師大小金川之戰。1754年,平息準格爾叛亂。1768年督師征戰緬甸軍,身患重病不下火線。去世后,乾隆親臨祭奠,封保和殿大學士。</p><p class="ql-block">五、紀昀(1724-1805),字曉嵐、春帆,號石云。河北獻縣人。1754年中進士,任職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著有《閱微草堂筆記》,謚號文達。</p><p class="ql-block">六、福康安(1754-1796),滿洲鑲黃旗人,傅恒第三子。1771年參與金川之戰。后鎮壓回民、西藏、臺灣叛亂,參與制定《欽定藏內善后章程》《金瓶摯簽》制度,維護了中央和西藏的統治。歷任四川、云貴、閩浙、兩廣總督、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p><p class="ql-block">七、富察·福敏(1673-1756),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進士。乾隆皇帝早年侍讀。雍正時任內閣學士、吏部侍郎、吏部尚書。乾隆時升武英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后有疾乾隆親臨探望,謚號文端,追贈太師。</p><p class="ql-block">八、章佳·尹繼善(1695-1771),滿洲鑲黃旗人,雍正元年進士。雍正繼位后得到賞識,任日講起居注官,后任江蘇巡撫、河道總督、兩江總督、云貴總督、川陜總督。六年升巡撫,八年成總督連乾隆皇帝都稱贊不已,后升文華殿大學士。</p><p class="ql-block">九、陳宏謀(1696-1771),廣西桂林人,雍正進士歷任巡撫、總督、工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在外任職三十多年,歷經十二行省,21次職務變動。興修水利,興辦教育,革新云南銅政,頗有政績,受百姓愛戴。</p><p class="ql-block">十、福長安(1760-1817),傅恒第四子,福康安弟弟。因平定臺灣、西藏有功,封一等候。自小在宮中乾隆身邊長大,任藍翎侍衛,內務府大臣,后任軍機大臣,為乾隆所信任。后因與和珅結黨被牽連奪爵位。</p> <p class="ql-block"><b>咸豐~定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年號“咸豐”。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b></p><p class="ql-block">定陵是清文宗奕詝(咸豐皇帝)的陵寢,位于清東陵最西端的平安峪。定陵于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動工,至同治五年(1866年)告竣,耗銀313萬多兩。同時,定陵也有一些獨創,如取消隆恩殿東西北三面的石欄桿;在方城的月臺和礓兩側增加石欄桿;方城前礓改為上下兩段,中間設緩步平臺等。定陵的規制為后來穆宗的惠陵和德宗的崇陵所效仿,因此,它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清代陵寢史上是一個轉折點。</p><p class="ql-block">定陵</p><p class="ql-block">由于定陵的營建正處于清王朝的危難時期,其間先后經歷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被毀、文宗出逃并死于避暑山莊,內外交困,財政極度困難,所以工程曾一度中斷。且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不得不大量使用寶華峪舊料。因此與其它陵寢相比,定陵不僅工期長,而且質量也較差。</p><p class="ql-block">文宗死后,因定陵尚未建成,其梓宮及其原配嫡皇后孝德顯皇后的梓宮先在東陵隆福寺行宮暫安。同治四年(1865年)定陵基本建成,同年九月二十二日,文宗和孝德顯皇后的梓宮同時葬入定陵地宮。</p> <p class="ql-block"><b>咸豐8位顧命大臣</b></p><p class="ql-block">1861年8月,在承德的咸豐帝簽訂之完《北京條約》后,就感覺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在同月21日,在病榻前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身邊重臣,下了圣諭,立年僅載淳為皇太子,并命八名心腹重臣為“贊襄政務大臣”,作為輔助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理政的顧命大臣。</p><p class="ql-block">那么,這八位被咸豐帝任命為“顧命大臣”都是誰呢?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p><p class="ql-block"><b>1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b></p><p class="ql-block">載垣是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六世孫,怡賢親王愛新覺羅·胤祥的五世孫,世襲和碩怡親王爵位,十二家世襲鐵帽子王之一,歷任左中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他是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之首。</p><p class="ql-block">1861年11月2日,載垣在葉赫那拉氏與奕等人聯合發起的辛酉政變中被捕,后被賜白絹自盡,終年46歲。</p><p class="ql-block"><b>2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b></p><p class="ql-block">端華,是滿洲鑲藍旗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子。道光六年封三等輔國將軍。歷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御前大臣、道光帝旻寧臨終時授為顧命大臣、閱兵大臣、右宗正。咸豐臨終前又任命他為顧命大臣。</p><p class="ql-block">1861年11月2日,端華在葉赫那拉氏與奕等人聯合發起的辛酉政變中被捕,以“專擅跋扈罪”賜死,終年54歲。</p><p class="ql-block"><b>3富察·景壽</b></p><p class="ql-block">景壽是滿洲鑲黃旗人,云貴總督明瑞曾孫,工部尚書博啟涂之子。他是道光帝的女婿(駙馬爺),歷任蒙古都統、御前大臣。</p><p class="ql-block">景壽在葉赫那拉氏與奕等人聯合發起的辛酉政變后被削職,但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后任侍衛內大臣,分管神機營(即洋槍隊)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年)六月去世,終年60歲。</p><p class="ql-block"><b>4愛新覺羅·肅順</b></p><p class="ql-block">肅順是滿洲鑲藍旗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與顧命大臣端華是親兄弟。他自道光中期以來,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咸豐帝信賴。</p><p class="ql-block">1861年10月2日夜,肅順在護咸豐帝梓宮回京途中,行至密云時被捕,隨后被斬于菜市口,終年45歲。</p><p class="ql-block">之上四位都是皇親國戚</p><p class="ql-block">之下四位來自軍機處(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的軍機大臣。</p><p class="ql-block"><b>1托和絡·穆蔭</b>,字清軒,他是滿洲正白旗,歷任禮部侍郎,署左翼總兵,理藩院尚書兼都統,兵部尚書等職。穆蔭在葉赫那拉氏與奕等人聯合發起的辛酉政變后,被革職流放新疆,三年后回到家中后去世。</p><p class="ql-block"><b>2匡源</b>,山東膠州人,進士出身,歷任翰林院編修、咸豐帝老師、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軍機大臣上行走等,辛酉政變后被革職,后在濟南濼源書院教書育人,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終年66歲。</p><p class="ql-block"><b>?3杜翰</b>,山東濱縣人,他是帝師杜受田的長子,進士出身,歷任翰林院檢討、工部侍郎、軍機大臣上行走等,辛酉政變后被革職并流放新疆。后被赦免,同治五年(1866年)憂郁而終,終年60歲。</p><p class="ql-block"><b>4焦佑瀛</b>,天津人,舉人出身,因他文筆敏捷,才干超群,又頗有見識,經肅順推薦,是年十月,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咸豐帝的詔書多出其手,后被咸豐任命為“顧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后被革職,赦免后歸隱于故鄉天津“逋園”。</p><p class="ql-block">縱觀咸豐帝任命的這8位顧命大臣,肅順被斬首,載垣、端華被賜死,余4位大臣被革職和流放,其結局都不好。稍好一點的就是額駙富察·景壽,他在辛酉政變后雖被削職,但后來還是被朝廷起用。</p> <p class="ql-block"><b>同治~惠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b></p><p class="ql-block">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p><p class="ql-block">惠陵是清穆宗載淳(同治皇帝)的陵寢,位于清東陵境內東南之雙山峪,是清代皇家在東陵興建的最后一座皇帝陵。按照封建定制,新君即位后就應相度萬年吉地,營建陵寢。但穆宗在13年中未提及此事。穆宗駕崩后,建陵一事才被提到日程上來。穆宗逝后10天,兩宮皇太后頒發懿旨,決定為大行皇帝選吉地建陵。派出的相度大臣都是朝中的親信重臣,他們在東陵、西陵界內遍行相度,找到了數處備選吉地。經過反復比較,認為在東陵以雙山峪最好,西陵則以金龍峪最佳。經兩宮皇太后懿旨,最后確定東陵的雙山峪為穆宗的萬年吉地。任命奕譞、魁齡、榮祿、翁同龢為承修大臣,于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十二日午時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時動工營建。規制仿定陵。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惠陵及妃園寢全工告竣,歷時3年。惠陵實用銀4,359,110.89兩,妃園寢用銀517,775.428兩。</p><p class="ql-block">惠陵及妃園寢各建筑的主體架梁及大木構件均使用棪楠木。光緒五年(1879年)三月二十六日,穆宗載淳和孝哲皇后梓宮葬入惠陵地宮。</p><p class="ql-block">菩陀峪定東陵</p><p class="ql-block">定東陵是清文宗孝貞顯皇后(慈安)和清文宗孝欽顯皇后(慈禧)的陵寢。因位在咸豐定陵東側,所以稱定東陵。慈安之陵位于普祥峪,慈禧之陵位于菩陀峪,為示區別,慈安陵又稱普祥峪定東陵,慈禧陵又稱菩陀峪定東陵。</p><p class="ql-block">定東陵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歷時42年。建陵之初,兩宮皇太后就派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理藩院左侍郎英元、左都御史全慶到東陵相度萬年吉地。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兩宮皇太后借謁陵之時親臨閱視,確定普祥峪、菩陀峪為兩太后的萬年吉地,并任命兩陵的承修大臣。同治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兩陵同時破土動工,歷經6年,于光緒五年(1879年)六月完工。兩陵并排,規制相同,中間只隔一條馬槽溝。慈安陵用銀2,665,743.823兩,慈禧陵用銀2,275,818.046兩。兩陵規制在孝東陵的基礎上又增建了神道碑亭和下馬碑,用料講究,質量優良,在皇陵中堪稱上乘。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崩逝,同年九月入葬。</p><p class="ql-block">定東陵</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以年久失修為由,對剛建成16年的菩陀峪定東陵進行了重修。重修工程由慶親王奕劻和文淵閣大學士榮祿主持。隆恩殿、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均拆除重建,并對其余建筑揭瓦大修,歷時13年,至慈禧臨死前幾天才全工告竣。重修后的慈禧陵,特別是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構件改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油飾彩繪全部貼金等在明清兩代皇陵中獨一無二,更顯精美豪華,金碧輝煌。</p><p class="ql-block">慈禧于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日葬入地宮。1928年,發生了震驚中外、駭人聽聞的孫殿英東陵盜寶案,慈禧陵墓內的金珍玉寶被洗劫一空。1979年和1983年,文物工作者先后對其地宮和內棺進行了清理。目前,慈禧陵地上建筑和地宮均已向游人開放。</p> <p class="ql-block">同治中興四大名臣</p><p class="ql-block">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p><p class="ql-block"><b>1曾國藩</b></p><p class="ql-block">曾國藩,中國近代理學家、文學家、戰略家、政治家。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終于攻滅太平天國維護了清朝的統一。曾國藩出了名的注重自身道德修養。他寫日記時老是反省自己,回憶自己的行為哪里不符合圣人要求。他也盡力挽救走向覆滅的清廷,他推動著清廷走向進步,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在他的倡議下,中國建造了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p><p class="ql-block"><b>?2李鴻章</b></p><p class="ql-block">李鴻章,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李鴻章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他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鎮壓過捻軍起義。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他曾在赴日本議和時,遭日本憤青刺殺,他盡力斡旋以減少清廷的損失。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的晚清名臣。</p><p class="ql-block"><b>?3左宗棠</b></p><p class="ql-block">左宗棠,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陜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歷史事件。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潘祖蔭曾如此評價左宗棠: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p><p class="ql-block"><b>?4張之洞</b></p><p class="ql-block">張之洞,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后成為洋務派的重要人物。他創辦了一系列近代意義上的新式學堂,推動了教育的進步。在洋務運動時創辦了很多兵工廠。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在積極地踐行著這一觀念。</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中興四大名臣還有另一說法,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我這里補充介紹一下第一個版本中沒有提到的胡林翼、彭玉麟兩位。</p><p class="ql-block"><b>胡林翼,也是湘軍重要首領。抗擊過太平軍,是曾國藩的支持者。胡林翼文武雙全,為官清廉,且重視教育,軍功卓越,為時人所稱道。曾繪制《大清一統輿圖》,為我國早期較完整的全國地圖。1861因病嘔血死于安徽軍中。時人有稱其為“湘軍之母”。</b></p><p class="ql-block"><b>彭玉麟,清末湘軍將領。跟從曾國藩創辦湘軍水師,擊敗過太平軍。他屬于主戰派,曾疏請嚴備戰守,以防后患。后以疾病回籍。</b></p> <p class="ql-block">康熙的四大輔政大臣,和同治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之間,有怎樣的區別 </p><p class="ql-block">康熙的四大輔政大臣分別是:</p><p class="ql-block"><b>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b></p><p class="ql-block">同治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分別是:</p><p class="ql-block"><b>肅順、端華、載垣、景壽、</b></p><p class="ql-block"><b>穆蔭、匡淵、杜翰、焦佑瀛</b></p><p class="ql-block">這兩組人物都是輔政大臣,可是他們之間的確是有本質區別的。順治是第一個入關的皇帝,所以他給康熙選拔輔政大臣的時候,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是到了咸豐給同治選擇輔政大臣的時候,清朝已經統治了200多年了,考慮問題自然就更加全面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順治所選的四大輔政大臣,清一色沒有皇家親眷。</p><p class="ql-block">順治皇帝從小就吃了攝政王的苦,他6歲登基,雖然這個皇位是多爾袞賞他的,但是多爾袞這個攝政王整天指手畫腳,你覺得順治心里好受嗎?</p><p class="ql-block">所以說順治整天都在考慮要除掉攝政王多爾袞,沒想到多爾袞在順治14歲的時候就掛了,這給了順治親政的好機會。</p><p class="ql-block">從此以后他就恨透了皇族攝政的制度,因為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也是有皇位繼承權的。順治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多爾袞廢了,而多爾袞則可以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因此順治在給康熙選擇輔政大臣的時候,特地把有繼承權的皇族子弟都給排除在外了。這么一來康熙的皇位就相對穩定多了。</p><p class="ql-block">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這四個人沒有一個是愛新覺羅姓氏,所以說他們彼此制衡的結果就是康熙漁翁得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但是這么做也有一個壞處,那就是如果這四個輔政大臣有什么歪心思,合起伙來就能把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給推翻了。</p><p class="ql-block">相對來說,咸豐皇帝給同治皇帝選拔的贊襄政務八大臣的配置就相當完善了。</p><p class="ql-block">首先,肅順、端華這倆兄弟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后代,因此也是愛新覺羅氏。此外載垣是怡親王胤祥的后代,也是愛新覺羅氏的后人。不過這三位都是愛新覺羅氏的旁枝,不具有繼承權。</p><p class="ql-block">其次,富察景壽是外戚中的代表,富察家族在乾隆朝是著名的外戚,富察皇后便是他們家的人。此外景壽的老婆是道光的女兒壽恩固倫公主。而穆蔭則是普通的滿族大臣代表。</p><p class="ql-block">再者,匡淵、杜翰、焦佑瀛等三人,清一色都是漢臣。他們是漢族大臣的代表人物,和滿族大臣相互制衡,共同輔政。</p><p class="ql-block">從以上的安排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咸豐皇帝是做了一番功課的。首先得有皇族成員,以免出現鰲拜的現象,但是這個皇族又不能有繼承權。其次得有大臣代表,皇族和大臣共同執政,更加有保障。此外還得兼顧漢臣們的利益,滿漢合作輔政,不會遭人話柄。你說是不是更加完善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輔政的結果,卻截然相反。</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的四大輔政大臣,雖說設計上不夠完美,至少還輔政了8年多時間。可是同治皇帝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卻連一天輔政的資格都沒有,就徹底被慈禧他們給瓦解了。</p><p class="ql-block">這是什么情況?不是說咸豐皇帝對輔政大臣的設計更加完美嗎?為啥這么早就完犢子了呢?這里面情況就有點復雜了。</p><p class="ql-block">康熙的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和鰲拜,那是正兒八經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威信,所以沒人敢招惹他們。蘇克薩哈小人一個,沒什么實力,遏必隆雖是努爾哈赤的外孫,但是也沒什么實力。</p><p class="ql-block">其中比較牛的自然是索尼和鰲拜,索尼去世以后,自然就是鰲拜一個人說了算了,蘇克薩哈被滅了,遏必隆則十分低調。這種情況,其實也類似于攝政王輔政的狀態。</p><p class="ql-block">既然是一家獨大的狀態,其他人想要奪權,就要看看他們有幾斤幾兩了。放眼當時的康熙朝,還真的沒人可以跟鰲拜相抗衡。所以這種輔政是比較成功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反觀贊襄政務八大臣,好家伙,一下子搞來八個人。莫說這八個人中大多數都沒有能力,就算是大家都有能力,七嘴八舌的,這事兒能辦好?</p><p class="ql-block">親兄弟還有翻臉的時候,更別說八個人一起輔政了。互相制衡這是好事,可是也得等到輔政格局形成了才行吧?</p><p class="ql-block">所以贊襄政務八大臣壓根就還沒拿到權力,一個個就束手就擒了。這里面沒有一個能徹徹底底站出來挑大梁的,這才是致命的。</p><p class="ql-block">要么是世襲得來的官位,要么是外戚,要么則是無法真正掌權的漢臣,他們在一起能搞得出什么事情來呢?所以這種輔政格局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沒有。最有出息的肅順,連慈禧的一個回合都招架不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三、論太后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順治去世時十分放心,為啥?除了設置了輔政大臣外,他知道他的母親孝莊也會坐鎮后方幫襯著康熙,這才是關鍵。</p><p class="ql-block">因此輔政大臣掌權,卻依舊要對孝莊有忌憚之心。而孝莊不貪戀權力,只是負責用威嚴壓住這四大輔政大臣,再拉攏索尼、遏必隆等人制衡鰲拜。這么一來輔政格局便能夠成功,而康熙也能順利掌權。</p><p class="ql-block">反觀咸豐皇帝在設置輔政大臣時,把自己的親兄弟恭親王奕排除在外,首先就多了一個對手。此外咸豐的后宮里,慈禧和慈安兩個女人是要做太后的人,而慈禧對權力的欲望實在是太大了。</p><p class="ql-block">這么一來慈禧和恭親王奕一拍即合,再來收拾贊襄政務八大臣,那就太簡單了。慈禧為的可不是同治能掌權,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為了同治,那把權力留給贊襄政務八大臣也沒毛病,這就是慈禧的可怕之處。</p><p class="ql-block">所以說,后宮的太后,直接影響了輔政的格局。如果太后對權力的欲望非常大的話,那輔政這事兒很難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總結:自古以來,輔政都是一件麻煩事兒。</p><p class="ql-block">最好是讓成年的兒子繼位,非要搞一個小孩兒做皇帝。往往會在輔政的過程中出現麻煩。比如說漢武帝讓8歲的兒子劉弗陵繼位,霍光來輔政。結果霍光去世以后,他兒子就想著謀反了,最終全族被漢宣帝劉詢所滅。</p><p class="ql-block">柴榮去世的時候,讓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也設了一堆輔政大臣,結果經不住趙匡胤陳橋兵變。曹叡去世后,曹芳年幼,結果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互相撕扯,不死不休。</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見,輔政這事兒真不好搞,清朝初期的四大輔政大臣算是比較成功的了,雖然結局也是以康熙用武力結束了這一切。至于同治時期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其實就跟歷史上眾多輔政大臣一樣,并沒有什么好下場。</p> <p class="ql-block"><b>清西陵</b></p><p class="ql-block">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莊,西止紫荊關,面積達800余平方公里。是清入關后營建的又 一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筑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這里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皇帝覽奏后十分高興,也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于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p><p class="ql-block">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緒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別為孝圣憲皇后的泰東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靜成皇后的慕東陵,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清西陵還有一座沒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陵墓。溥儀去世后,骨灰曾歸葬八寶山公墓;1994年,溥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p> <p class="ql-block"><b>泰陵</b></p><p class="ql-block">泰陵是清(雍正皇帝)的陵墓,其陵寢規模之宏大、體系之完備、建筑之精美,堪稱清西陵諸陵之首。雍正帝登基后曾在遵化州九鳳朝陽山選定陵址,后因風水原因而廢棄,命親王允祥和兩江總督高其倬另覓新址,改選在易州永寧山下,首辟西陵。泰陵于雍正八年(1730年)始建,雍正十六年(1738年)建成。雍正皇帝及其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奉安于泰陵地宮。</p><p class="ql-block">泰陵由南至北第一座建筑是五孔石拱橋,流經橋下的北易水清澈透底,常年不息。跨過五孔橋便是西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巍峨壯觀的三架石牌坊。過石牌坊即是泰陵的門戶——大紅門。圣德神功碑樓穩坐于神路正中,建筑形式為四面辟門,重檐九脊歇山頂,黃琉璃瓦。樓內中間有一對高大的赑屃馱著石碑,碑高13.2m,寬2.25m,厚0.60m,碑身陰刻滿、漢兩種文字頌揚雍正皇帝的功德。神道東側則是皇帝祭祀前更衣之處——具服殿。碑樓外廣場四角分別矗立著華表,華表通高12m,直徑約1.5m,通身浮雕盤繞向上的巨龍,望天吼蹲坐柱頂,兩個面南,兩個朝北。圣德神功碑樓北面為七孔橋,是陵區最大的橋梁。橋北有5對石像生,分別為獅子、大象、駿馬和文臣、武將。繞過作為影壁的蜘蛛山,穿過龍鳳門,一組富麗堂皇的宮殿區便展現開來。近處是神道碑亭。3座三孔石橋并排跨過小河。橋北東側為神廚庫、井亭。廣場北面平臺上有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守護班房各3間。</p><p class="ql-block">隆恩門內左右各有焚帛爐一座,爐高4m,長3m,寬2.13m。正殿為隆恩殿,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下檐重昂,上檐單翹。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上裝飾金線大點金,枋心彩畫是“江山一統”和“普照乾坤”。左右為東西配殿。隆恩殿后是三座門、二柱門、石祭臺、方城、明樓。方城呈正方形,長、寬各20.55m,高15.4m。明樓位于方城臺面正中,重檐歇山頂。從明樓有馬道通往寶城,寶城上部為寶頂,下部為地宮。</p> <p class="ql-block"><b>昌陵</b></p><p class="ql-block">昌陵是清仁宗颙琰(嘉慶皇帝)的陵寢,位于今河北省易縣永寧山太平峪,是清西陵建成的第二座帝陵,東距泰陵0.5km,與泰陵平行走向。太平峪原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選定的陵址,后來乾隆皇帝頒布“昭穆相建”的兆葬之制,另在東陵勝水峪卜選萬年吉地,將太平峪賜予其子嘉慶。嘉慶八年(1803年)昌陵建成,葬入孝淑睿皇后。道光元年(1821年)嘉慶皇帝梓宮奉安昌陵。</p><p class="ql-block">陵寢從南到北依次為:五孔橋、華表、石像生、龍鳳門、五孔橋、三路三孔橋、神道碑亭、東西班房、東西朝房、隆恩門、神廚庫、井亭,隆恩門內兩側為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后是三座門、二柱門、石祭臺、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昌陵的建筑規模遜于泰陵,但昌陵的許多單體建筑如圣德神功碑樓、隆恩殿、隆恩門、明樓、東西配殿,在建筑面積和高度上又比泰陵有所增益,更顯宏偉壯麗。昌陵隆恩殿明柱包金飾云龍,金碧輝煌。清代皇陵的隆恩殿均采用金磚鋪墁,唯獨昌陵隆恩殿的地面采用紫花石墁地,每塊62cm×62cm,磨光燙蠟,不滑不澀。石面呈黃色,上有天然紫色花紋,陽光照射下五彩繽紛,如滿堂寶石。昌陵隆恩殿的東暖閣佛樓分上下兩層,上層的金漆木雕垂花花紋圖案細膩玲瓏,堪稱佳作。</p> <p class="ql-block"><b>慕陵</b></p><p class="ql-block">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位于陵區西側。按照“昭穆相建”之制,嘉慶皇帝葬西陵,道光皇帝則應葬在東陵。道光皇帝登基伊始,也曾花費7年時間在東陵寶華峪建陵,不料竣工后僅隔一年便發現地宮滲水。道光帝盛怒之下,將這座陵墓全部拆除,另在西陵選吉地建陵。為此不惜背負“違背祖制”的名聲。</p><p class="ql-block">慕陵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寵極一時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選址時吸取了東陵寶華峪陵寢滲水的教訓, 選擇了高平之地龍泉峪為陵址。鑒于地勢的限制,并根據 “總以地臻全美為重, 不在宮殿壯麗, 以侈觀瞻”的宗旨, 道光皇帝對慕陵的建筑規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建筑規模顯著縮小,裁撤了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二柱門、方城、明樓等大型建筑,僅有建筑27座, 占地3.04公頃, 比清西陵之泰陵縮小近5.3公頃。同時對主體建筑結構進行了改革:地宮由傳統的九券四門改為四券二門, 地宮內增設龍須溝;隆恩殿的屋頂由重檐歇山頂、面闊5間改為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帶回廊。殿外不設石欄。月臺上裁撤了銅鶴、銅鹿,增設了石幢和石日晷;東西配殿由傳統的面闊5間改為面闊3間;陵寢門由三座門改為三間四柱石牌坊;隆恩門前馬槽溝上的三座三孔拱券橋改為一座三孔拱券橋,兩側各加一座五孔平橋。慕陵的建造對后世陵寢產生了較大影響,此后的帝陵都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樓、二柱門。</p><p class="ql-block">雖然慕陵在外觀上體現了“節儉”之意,但其建筑形式和材質的使用卻異常精美。其圍墻采用磨磚對縫,干擺灌漿到頂做法;隆恩殿、東西配殿所有木構件全部采用珍貴的金絲楠木,不飾彩畫,外露楠木本色,直接在楠木上以蠟涂燙,并在天花、雀替、槅扇、門窗上裝飾了1,318條楠木雕龍,僅隆恩殿就有雕龍1,096條。隆恩殿的每一塊天花板都是一件雕龍藝術的杰作。匠師們用高浮雕加鏤空的手法刻成在云霧中舞動俯視的游龍,龍頭突出平面達半尺多高,張口鼓腮,仿佛群龍聚會,遨游天際。慕陵兩建一拆,耗銀440多萬兩,超過了西陵的任何一座陵墓。</p> <p class="ql-block"><b>崇陵</b></p><p class="ql-block">崇陵是清德宗載湉(光緒皇帝)的陵寢,位于清西陵的金龍峪。宣統元年(1909年)始建,1915年竣工。崇陵地宮內安葬著光緒皇帝和孝定景皇后(隆裕皇后)。</p><p class="ql-block">光緒十三年(1887年)三月,光緒皇帝侍奉慈禧太后謁西陵時選定金龍峪為其萬年吉地。當時,清王朝正面臨著深重的內憂外患,加之皇帝和太后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慈禧專權,以至陵墓一直未能動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皇帝在幽禁中死去,因尚未建陵,其梓宮暫安在景山觀德殿。宣統元年三月,又移至清西陵梁各莊行宮停放。一起一落,共耗銀438,400兩。宣統元年(1909年)開始營建崇陵。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崇陵工程尚未過半,宣統皇帝退位時向民國政府提出優待條件,其中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當時南京臨時政府的議和代表伍廷芳和各省督應允了這些條件,立即撥款趕修崇陵。1913年崇陵地宮先期建成,光緒皇帝的梓宮才奉安于此,同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時葬入。1915年陵寢工程全部完成。</p><p class="ql-block">崇陵陵制是參照惠陵設計建造的,建筑規模上雖不如泰陵宏偉,卻有其獨到之處。其隆恩殿的木結構均為名貴的梴楠木,質地堅硬,如銅似鐵,被譽為“銅梁鐵柱”。殿內四根明柱瀝粉貼金,底部飾海水江涯圖案,柱身飾金龍一條盤繞而上,富麗堂皇。地宮內鑿有14個水眼與龍須溝相通,每座宮殿基部有5尺寬的散水,這些設施增強了崇陵的排水功能。地宮為四門九券、無梁無柱的石結構建筑,墓道全長63.19m。四道石門上分別雕刻八大菩薩立像。金券內的寶床正中停放著光緒皇帝的梓宮,隆裕皇后的梓宮居左。由于經費困難,崇陵工程中沒有植樹項目。崇陵建成后,清廷遺老梁鼎芬激勵皇室后裔捐資,為崇陵栽植松、柏、楓、楊等樹40,601棵。三座門內栽有18棵云杉分列左右,象征十八羅漢為光緒守陵。隆恩門內兩側、寶頂周圍植有白皮松。這些樹木已成為清代陵寢古樹名木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1938年秋,崇陵地宮被不明身份的軍隊盜掘,至今,地宮內仍保留有當年盜墓的痕跡。1980年6月,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將地宮清理整修,向國內外游客開放,它是迄今為止清西陵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地下宮殿。</p> <p class="ql-block">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號浩然。清朝末代皇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光緒帝之侄,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是蘇完瓜爾佳·幼蘭。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p><p class="ql-block">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歲即帝位,由其父攝政。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仍居清宮,享受民國臨時政府議定的清室退位優待條件。民國六年(1917年)張勛曾擁其復辟,十二日而敗。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廢除大清皇帝稱號,遷出皇宮。次年在天津繼續從事復辟活動。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蘇軍逮捕入伯力監獄。1950年移交中國,被監禁于撫順。1959年大赦釋出。后成為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尿毒癥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八寶山,后遷于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p><p class="ql-block">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8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p><p class="ql-block">愛新覺羅·溥儀宣統帝</p> <p class="ql-block">1994年,旅居海外的張世義先生在易縣崇陵西北興建了一座華龍皇家陵園。為了提高陵園知名度,張世義經過不懈努力,勸動了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遷葬西陵。</p> <p class="ql-block"><b>關外三陵</b></p><p class="ql-block">關外陵寢埋葬的都是清入關以前的皇帝及其后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后。在這些陵寢旁也建有許多陪葬墓。由于都是始建于入關之前,年代較早,所以頗具特色,對于研究清初歷史彌足珍貴。</p><p class="ql-block"><b>永陵</b></p><p class="ql-block">清永陵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的陵寢,它與沈陽葬努爾哈赤的福陵(東陵)、葬皇太極的昭陵(北陵)合稱盛京三陵。因永陵建筑年代遠在清朝定都北京之前,且墓主人輩份又高,因此永陵稱“三陵之首”,是清王朝的關外第一陵。</p><p class="ql-block">永陵始稱興京陵,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稱永陵,寓意大清王朝“江山永固”之意。陵中葬有努爾哈赤六世祖猛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四人各設一座神功圣德碑樓,此外,努爾哈赤的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兩人,也葬于陵中。</p><p class="ql-block">清永陵建筑吸收中原帝陵前設享殿,后為寶頂,周以方垣,均衡對稱的陵寢體制,同時保持了清朝先世木柵為門的本色面貌,是滿族文化最為濃郁的陵寢建筑群。清永陵處在啟運山的庇護之中,其選址是中國風水理論運用的杰出代表之一。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曾先后九次親臨永陵謁陵祭祖,使永陵祭祀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制。2004年7月1日在第二十八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清永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b>褔陵</b></p><p class="ql-block">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位于沈陽城東北二十華里,因此也俗稱東陵。清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聰三年(1629年),同年葬清太祖努爾哈赤及皇后于陵內。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時,尊其父墓地為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順治八年(1651年)清福陵初建完成,康熙、乾隆等朝又曾增建和改建并形成最后面貌。</p><p class="ql-block"><b>清福陵</b></p><p class="ql-block">清福陵保護區占地54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筑32座(組)。古建筑群布局因地勢呈前低后高、南北狹長的形狀,建筑群以神道為中軸線對稱分布,平面布局規整,層次分明。由南向北依次為下馬碑、石碑坊、望柱、正紅門、石像生、一百單八磴、神功圣德碑亭、方城、隆恩門與隆恩樓、角樓、隆恩殿、東配殿、西配殿、明樓、寶城、寶頂。古建筑周邊及神道兩側種植著數以千計的古松,形成萬松夾道之勢,營造出了皇陵紀念和永恒氣氛。從山下眺望皇陵,則可見金碧輝煌的殿堂掩映在蓊郁的古松之中,皇陵肅穆莊嚴,雄踞山巔,脧睨來者。</p><p class="ql-block">清福陵作為皇室祖陵清代受到嚴格的保護,朝廷在這里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和保護皇陵,每年都要舉行大小不等的祭祀活動,清朝入關后,更有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四帝先后十次親祭福陵。</p><p class="ql-block">1929年,以福陵古建筑群為中心的皇陵被辟為公園對公眾開放。1988年國務院公布清福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清福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b>昭陵</b></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順治八年(1651年),后經康熙、嘉慶二帝增建,才成規模。陵內葬有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墻(圍墻),極似一座小城。</p> <p class="ql-block"><b>東陵大盜~孫殿英</b></p><p class="ql-block">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末的“東陵盜寶案”,堪稱震驚國內外的大事件,而主犯孫殿英詞條由此名聲遠播,獲得“東陵大盜”的稱號,并被溥儀詞條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恨不得對他食肉寢皮。那么,孫殿英為何要盜掘東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p><p class="ql-block">孫殿英,字魁元,河南省永城縣詞條人,生于清德宗光緒十八年(1889年),自稱是晚明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抗清名帥孫承宗的后裔,但實情恐非如此。孫殿英幼年時,當地的滿族惡霸仗勢欺人,肆意侵奪漢人的田產,孫父因抱打不平被關進監獄,當天便被活活打死。經此一事,孫殿英對滿族恨入骨髓,發誓將來一定要報仇雪恨。</p><p class="ql-block">因為家境貧寒,所以孫殿英稍大一些后,便跟隨很多窮朋友一起從軍。起初,孫殿英在毅軍統帥姜桂題詞條手下效力,后來又流竄到豫西投奔“廟道會”會首李豐朝。民國肇建后,“廟道會”遭到政府軍的鎮壓,孫殿英被迫投降豫西鎮守使丁香玲,從副官逐漸升任機關槍連連長。此后,孫殿英又多次更換門庭,到1928年5月時,已經被老蔣委任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p><p class="ql-block">同年7月,孫殿英在駐屯河北省薊縣詞條馬伸橋期間(薊縣今屬天津),借“軍事演習”為名,指揮手下的軍人,對距駐地僅一山之隔的馬蘭峪詞條清東陵進行大規模的盜掘。經此浩劫,乾隆帝的裕陵詞條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中的寶物被洗劫一空,而孫殿英在劫財之余,竟然還把慈禧太后的遺體扔出棺材,進行公開曝尸,一時間令舉國大嘩。</p><p class="ql-block">孫殿英在清東陵到底攫取多少寶物,雖然沒有人能說得清,但數量之多、價格之高肯定令人咋舌。其中,僅從慈禧太后口中挖出的一顆夜明珠,估值便超過1000萬兩白銀,折合今天的人民幣大約是8億元,至于翡翠西瓜、蟈蟈白菜、玉石蓮花、珊瑚樹詞條等稀世珍寶,同樣價值連城。而在乾隆帝的裕陵中,孫殿英盜得一把長約5尺的九龍寶劍,上雕9條金龍,劍鞘用名貴鯊魚皮制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鉆,更是無價之寶。</p><p class="ql-block">溥儀對孫殿英恨之入骨</p><p class="ql-block">當年10月,孫殿英盜掘東陵一事被揭發,滿清遺老遺少氣憤填膺,連番上書當局請求嚴懲,連廢帝溥儀都加入其中。然而,孫殿英絲毫沒有懺悔之心,聲稱他這樣做是替冤死的父親報仇。而“倒戈將軍”馮玉祥得知此事后,也對孫殿英大加贊揚:“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們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對清廷這一點,我干的是活的(指驅逐溥儀),你干的是死的(指盜陵)。”</p><p class="ql-block">但是,迫于強大的輿論壓力,當局還是宣布對孫殿英等人展開調查,并聲稱要將被盜掘的文物全部追繳。有鑒于此,孫殿英在第六軍團總指揮徐源泉詞條的指點下,趕緊用大量的寶物為籌碼,大肆賄賂老蔣、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閻錫山、何應欽、戴笠等權貴,以及徐源泉等各相關軍團長、軍長,最終竟能毫發無傷地逃脫審判,安穩度過危局。</p><p class="ql-block">孫殿英一度淪為漢奸</p><p class="ql-block">孫殿英因為很識趣,深得權貴們的欣賞,由此接連獲得高升。在中原大戰期間,孫殿英周旋于蔣、馮、閻、張各大勢力之間,屢屢擔任軍政要職,一度出任第四方面軍第五路總指揮兼安徽省主席。1935年,日寇入侵華北,“華北事變”爆發,此時擔任41軍軍長的孫殿英因馳援熱河、勇戰日寇一事,成為當時備受贊揚的英雄,一舉“洗白”盜墓賊的身份。</p><p class="ql-block">1943年4月,孫殿英所部在太行山區被20萬日軍擊潰后,他并沒有選擇殉國,而是搖身一變成為漢奸,出任“和平救國軍”司令,并因誘降龐炳勛詞條“有功”,被晉升為“第二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日本投降后,孫殿英又打通“關節”重新投靠老蔣,搖身一變成為新編第四路軍軍長,并被派往河南打內戰。1947年,孫殿英在湯陰兵敗被俘,不久因病死在戰俘營,結束自己備受爭議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孫天義</b></p><p class="ql-block">最后說句題外話。孫殿英雖然是“東陵大盜”,但其子孫天義卻走上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除了長期擔任西安外國語學院院長外,同時又兼任中國黃帝陵基金會會長,為整修和保護黃帝陵工作嘔心瀝血,做出重要貢獻,備受國內外贊揚。孫殿英大肆盜掘皇陵,兒子孫天義卻致力于黃陵的保護,兩相對比,令人感慨萬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江县| 青阳县| 麻江县| 克拉玛依市| 昌宁县| 阿勒泰市| 西吉县| 历史| 关岭| 昌乐县| 普洱| 阳泉市| 南雄市| 盖州市| 璧山县| 马边| 武冈市| 彰化市| 黄冈市| 古交市| 建湖县| 黄石市| 盈江县| 彩票| 漳浦县| 封开县| 澄江县| 房产| 牙克石市| 吉水县| 嘉鱼县| 铜鼓县| 万荣县| 富阳市| 禹城市| 湘潭县| 德格县| 峡江县| 容城县| 阳曲县|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