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2023年08月28日下午我們一行乘專列到達山海關,29日我們游覽了“天下第一關”景區和“老龍頭”景區,特記之。</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山海關火車站</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熱情的山海關旅游區列隊歡迎專列游客的到來,鑼鼓喧天令游客感動。</font></b></h1> <h3><b><font color="#39b54a">山海關長城歷經洪武、成化、嘉靖、萬歷、天啟、崇禎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山海關門樓上有一塊約6米長,1.5米寬的牌匾,上書“天下第一關”,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 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在這里,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繁華交相輝映。沿著古城的街道走過,仿佛能夠看到歷史的畫卷在眼前展開。山海關是明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與西段的嘉峪關遙相呼應,互為首尾。</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山海關景區,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是明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自古被譽為“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這里不僅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軍事要塞,更是旅游和避暑的勝地。</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天下第一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關內關外的分界線,是天下第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創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工作先進單位。</font></b><br></h3> <h3><b><font color="#39b54a">“茫茫碣石東,此關自天作?;浳┲猩酵?,經營始開拓!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這里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關城建于公元1381年,由關城、甕城、羅城、翼城、哨城及星羅棋步的烽火臺、墩臺共同組成的一座科學、完整、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因其建置獨特,所以在明代萬里長城的眾多險關要隘中脫穎而出被譽為“兩京鎖鑰無雙地</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山海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山海關長城的中心,呈不規則梯形,西北和西南轉角處呈圓弧形,未設角臺。關城城垣周長4727米,城高14米,厚7米。東墻為長城主線,關城東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門,東門為"鎮東門",即"天下第一關",西門為"迎恩門",南門為"望洋門",北門為"威遠門",四門城臺上均建有城門樓。關城四門之外均筑有甕城,偏側開門。城墻的東南、東北隅處于長城主線,各建有東南角臺和東北角臺,角臺上分別建角樓,是關城轉角處防御性建筑,鎮東樓南北兩側還建有臨閭樓、牧營樓和新樓。在關城的東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設水門一座,墻外有護城河環衛。</font></b><br></h3> <h3><b><font color="#39b54a">孟姜女廟本名貞女祠,據《林榆縣志》記載,初建于宋以<br></font></b></h3><h3><font color="#39b54a"><b>前,到了明萬歷二十二年,也就是1594年。由當時的山海關兵<br></b><b>部分司主事張棟主持重修?,F存的姜女廟即為當年的建筑,所以體現了明代的建筑風格,據知,全國有許多地方都修建過孟姜女廟,像河北徐水,陜西銅川,湖南,河南等等。但唯有山海關的孟姜女廟最為正宗,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孟姜女廟。所以大家選擇這里做參觀地,絕對是明智之舉?,F在,我們走過的這些臺階是通往孟姜女的必經之路,它一共有108階。相傳,孟姜女尋夫千里迢迢,經歷了108難,才到了山海關。所以這里修建了 108級臺階,就是象征性的讓大家體驗一下孟姜女千里尋夫的艱辛</b></font>。</h3> <h3><b><font color="#39b54a">秦皇島市山海關景區是一個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于一體的旅游勝地。無論你是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還是喜歡自然風光的朋友,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秦皇島東山浴場是一個免費的浴場。傳說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曾在此拜海求仙。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東巡碣石—秦皇島,并在此拜海,先后派盧生、侯公、韓終等兩批方士攜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尋求長生不老藥。就是從這里出發的。</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到秦皇島東山浴場大多是本市的市民,好像他們已經習慣了每天來這里吹吹海風,呼吸一下大海的氣息,這里吃飯買東西相對便宜一些。但水質沒有西浴場好。</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秦始皇求仙入海處,是古老的祈福之地,是中國當今著名的祈福之地,也是全世界著名的祈福之地。</font></b></h1> 老龍頭長城簡稱老龍頭。由入海石城、靖虜(“虜”后改“鹵”)一號敵臺、王受二號敵臺、南海口關、澄海樓、寧海城以及濱海城等部分組成的長城,是明代長城人海的端頭部分,為薊鎮長城起點。<br> 因長城入海似巨龍之首而得名。據記載,此處長城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由都督戚繼光、行參將吳惟忠監修。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 <h3><b><font color="#39b54a">入海石城伸入海水之中。修建初意用于防止女真和蒙古騎兵從淺海灘涂進入關內。這座石城堅固異常,據說為治沉沙,將許多大鐵鍋反扣海中以為城根。其城北接靖虜一號敵臺,構成封鎖海面的制高點。靖虜一號敵臺平面呈等邊梯形,底寬11.7米,頂寬10.7米,全部由花崗巖條石砌筑。1986-1987年重新修造。</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南??陉P是明長城在濱海設置的一座關口,臺高5.4米,此關距靖虜一號敵臺80米左右。澄海樓位于南海口關20米處,于南??陉P廢棄之后建筑的。初建時為守城箭樓,清以后則失去了戰略價值,澄海樓所在的寧海城,周l里,高2丈余,西、北各有一門。城為石基磚墻,內為黃土夯筑,明末曾于此設龍武營,現該城已恢復。濱海城墻甫起靖虜一號敵臺,北至王受二號敵臺,即所謂老龍頭長城,長674米,城墻呈梯形,下寬15-16米,高9.35米,為磚石混筑,下石上磚,白灰膏砌縫,城墻上端有垛墻,女兒墻等防御構筑.王受二號敵臺與靖虜一號敵臺遙相呼應,形成包抄老龍頭海灣地區的鉗狀封鎖口.此臺平面呈凸字形,臺寬。25米、長34米,內側有女墻防護,臺下另建有20余米的墻基,為近體防御工事。</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原入海的長城損毀嚴重,只遺留下來花崗巖長城基石,散存于海中岸邊。每塊基石都鑿有燕尾槽,部分槽內尚殘存銹痕。80年代中期,國家和當地有關部門曾整修了老龍頭長城的多處遺跡,現在已同山海關關城開辟成旅游區。</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優越的地理形勢,加上精心建造的軍事防御工程,構成了老龍頭這座名副其實的海陸軍事要塞。是明代長城的東部起點,萬里長城從這里入海。也是從這里開始逶迤西去,跨越崇山峻嶺、河川沙漠,直奔大西北。</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一登上老龍頭,面對波濤洶涌、云水蒼茫的大海,可以飽覽這獨有的海上長城雄姿;縱目澄海樓,又能欣賞“長城萬里跨龍頭,縱目憑欄更上樓,大風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麗景象。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其龍頭伸于渤海之中掀浪戲水,人們俗稱此地為“老龍頭”,老龍頭位于山海關城南約5公里處,是明萬里長城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海關景區的重要景點。</font></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安丘市|
怀远县|
安徽省|
海晏县|
中江县|
青田县|
邹城市|
横山县|
股票|
金坛市|
百色市|
晋宁县|
伊吾县|
丰原市|
石林|
大庆市|
太湖县|
施甸县|
铜川市|
永平县|
蒙自县|
扶绥县|
宣汉县|
崇左市|
东丰县|
阿拉善盟|
交城县|
隆尧县|
清原|
翼城县|
和硕县|
江川县|
大庆市|
临洮县|
大渡口区|
珠海市|
南京市|
犍为县|
七台河市|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