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p><p class="ql-block">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p><p class="ql-block">另有西安城墻、鐘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陜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也是國家重要科教中心,擁有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又稱西安明城墻,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廣義的西安城墻包括唐和明城墻,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墻。</p><p class="ql-block">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橫跨碑林區、新城區、蓮湖區。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長方形,東墻長2590米,西墻長2631.2米,南墻長3441.6米,北墻長3241米,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人們習慣稱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是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至1378年)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基礎上修建的,當時是西安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將次子朱樉shǎng冊封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規模宏大堅固,加上后來明清屢經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作為王城城墻,是中國現存所有城墻中平均墻體最寬的。</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保留了所有的四個甕城,規模宏大,建筑精美。東西南三門城樓全部為明代木構遺存,東西北三門箭樓也都保存完好,其中安定門城樓箭樓堪稱精品,城樓木構雕梁至今清晰可見明代彩繪。</p> <p class="ql-block">明清西安城四面各開一座城門,東長樂門,南永寧門,西安定門,北安遠門。四門取名之意,反映了明初統治者對政治軍事重鎮西安寄托了鎮守西北、安定邊域、屏固帝國的厚望?,F四城門門楣上的門名是民國元年(1912年)7月陜西督軍張鳳翙題寫的。</p> <p class="ql-block">明清西安城的四座城門上,均建有一座二層三重檐歇山式高大宏偉的城門樓,因其建在主體城墻城門之上,故稱為四門城樓。</p> <p class="ql-block">監測點:用于沉降觀測和裂縫及鼓脹位移時,用于設備使用的基準點,在城墻一周采取全方位監測,所以在不同部位都有設置。</p><p class="ql-block">城墻歷史悠久、墻體結構也較特殊,里面黃土外部青磚,為全面多角度采集城墻病狀等信息,為文保提供準確數據支持,采取了這樣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中國七大古城墻</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城門上建有城樓、箭樓、閘樓。現已將城墻辟為環城公園。</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墻,城墻與水道相通處設有水門、水閘或涵洞。</p><p class="ql-block">荊州城墻,湖北省江陵縣城墻。</p><p class="ql-block">襄陽城墻,位于湖北小襄陽縣。</p><p class="ql-block">興城城墻,即寧遠衛城城墻 位于遼寧興城。</p><p class="ql-block">平遙城墻,位于山西省平遙縣。</p><p class="ql-block">崇武城墻,在福建省惠安縣東南35公里崇武半島上,明朝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還有北京內城,江蘇<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蘇州,河南洛陽、開封,河北邯鄲,正定、宣化,廣東肇慶,福建汀州,山西大同,云南大理,浙江臺州、衢州,安徽壽縣、歙縣徽州、鳳陽,江西贛州,重慶奉節,湖南岳陽、鳳凰,貴州隆里、青巖,山東曲阜,新疆喀什城墻等</span></p> <p class="ql-block">西安中山門,城墻東側的一座城門。1926年由馮玉祥主持修建,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命名,群眾俗稱小東門。附近街道亦泛稱中山門。共有南北兩座門洞,南門洞名為東征門,北門洞名為凱旋門。</p><p class="ql-block">1927年5月1日,馮玉祥率軍東征,從中山門出城。出師之日,馮將軍在城頭向各界歡送群眾講話,說等北伐勝利,再打開凱旋門歡迎他。但后來時局變化,馮玉祥再未率師回西安。</p><p class="ql-block">從永興坊出來,沒看到門上的字,也不知這段歷史,這個大概是南側東征門(方向感比較差??)。</p> <p class="ql-block">西安,西周時成為“豐鎬”~周文王和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蒿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含義,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p><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開通后,長安成為東方文明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郡公”,因而將新都長安命名為“大興城”。唐恢復長安之名。元易名為“奉元城”。</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在隋唐皇城基礎上向東向北擴建西安城,形成今天西安城墻基本風貌,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p> <p>南門 永寧門(閘樓)</p> <p>南門每天的換崗儀式</p> <p class="ql-block">古樸與現代</p><p class="ql-block">書院門(碑林到關中書院門口的一條步行街 ) 南門內東側 遇見拍婚紗照的</p> <p class="ql-block">2019.9.1.10: 西門登城</p><p class="ql-block">一早下雨 還好登城時開始放晴</p> <p class="ql-block">安定門,正西門,西城墻中部偏南。原為隋唐皇城西面中門“順義門”,唐末改筑新城時保留。明洪武七至十一年,擴建西安府城,此門沿用為西門,易名“安定門”。明末所建西門月城、閘樓與吊橋于民國初年在護城壕架設固定橋梁而全部拆毀,現已無存,今存甕城、箭樓、正樓及二重門洞。另于城門兩側各開辟三個券洞,供車輛行人通行。</p> <p class="ql-block">敵樓: 建在城墻敵臺上的城樓。</p><p class="ql-block">明代西安城墻之敵樓,均為歇山式重檐二層樓建筑。戰時用于守城防御、指揮瞭望傳令、放置器械物資等,平時供守城軍士巡邏者遮風避雨休息。</p> <p class="ql-block">敵臺:城墻上用于防御敵人的樓臺。</p><p class="ql-block">亦稱墩臺、墻臺、馬面,為城墻向外凸出墻體,俯瞰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為與城墻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是在城墻全線防御基礎上構筑的重點防御設施。</p><p class="ql-block">按結構分實心空心兩種。實心敵臺不是齊墻而建,無箭窗,僅有登臺頂的踏道;空心敵臺是跨城墻而建的中空、四面開窗的樓臺,守城士卒可住在里面,并儲存武器、彈藥。敵臺的修筑,大大加強了城墻防御功能。</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明代擴建后沿城墻線外側,每隔120米便有一實心敵臺,它向外突出7米,寬15至24米不等,全城原有敵臺98座,1983年環城建設以來修復4座,現尚存93座。在馬面上修有敵樓,既可供守城將士休息,又可憑高觀察敵情。敵臺中心距60米,恰好是弓弩、箭鏃、飛鉤等兵器有效射程,反映了敵臺在軍事防御上的精心組織及嚴密設計。</p> <p class="ql-block">剛上城墻時,在敵樓后面看到一位大姐在學習,她說65歲以下辦年卡,可以隨便上城,之后幫我照相,大姐很熱心,勁頭也挺足,指導我換地方,換姿勢,照了好多,謝謝她??。</p> <p class="ql-block">滾木:古代作戰時從高處推下以打擊敵人的圓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狼牙拍是一塊長寬都超過1米的板(木板和鐵板都有),板上打滿叫做“狼牙釘”的鐵釘。使用時從城墻往下拋擲,拍落攀登城墻的敵兵。</p><p class="ql-block">我國古代,許多武器、兵器都以狼牙命名,因上面布滿形似狼牙鐵釘,狼牙拍正是其中一種。狼牙原是一種叫“殳”(shū)的武器,竹木做成,有棱無刃?!端疂G傳》中秦明所使兵器正是殳,由于布滿狼牙狀鐵釘,也叫狼牙棒。</p><p class="ql-block">狼牙拍使用方法:狼牙拍四角裝鐵環,用繩索穿過鐵環將其吊掛在城墻上,使用絞車直接拋下,操縱攻擊結束后通過絞車拉回。</p> <p class="ql-block">垛口:城墻頂部外沿垛墻之間缺口</p><p class="ql-block">垛墻缺口間距0.6米,為瞭望和射擊而設,整個城墻共有垛口5984個。</p> <p class="ql-block">唐大理寺,唐代中央最高審判機關,舊址約在今安定門北側,西大街西段路北,兒童醫院附近(義寧坊內,義寧坊在開遠門邊,長安城西北角)。</p><p class="ql-block">大理寺長官為大理卿一人,次官為大理少卿二人,另有正、丞、主簿、司職、評事等屬員。大理卿掌鞫(ju審問)獄,定刑名之事,復負責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審理,并復核諸州刑獄。是中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審判機關,大理是中國古老的官名,按現代公檢法司系統類比,相當于最高法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皇城中的衙暑分布。</p> <p class="ql-block">文字顯示為第45號馬面,這個馬面上沒有敵樓。</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景區公布范圍內有64座衛生間。其中開放式景區內48座,收費景區內16座,全部為固定式衛生間。</p> <p class="ql-block">登城馬道</p><p class="ql-block">古代為守城騎兵與步兵上下城墻專修坡道。明代西安城共建有十一處登城馬道,其中七處建于城墻周邊內側,四處建于四門城樓左側。城墻內壁七處登城坡道原為土筑,清代畢沅整修時改為磚砌。城樓左側坡道,建國后拆遷到各門翁城內。</p><p class="ql-block">登城馬道外側筑有護墻,下端設棚門,大門朱漆,俗稱“大紅門”。</p> <p class="ql-block">大唐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迎接。之后同返邏些(現拉薩)。據記載,文成公主進藏禮儀極為隆重、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陪嫁極盡奢華。據說,在禮單中出現了:“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外加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鑒,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藥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谷物和蕪菁種子等。</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前后,漢藏關系相當緊迫,當時藏族在松贊干布帶領下已打到唐松洲,而這一切只為和親。難道松贊干布不會好好的來和親?在此之前,松贊干布得知突厥和吐谷渾已娶到大唐公主,便派人來和親,但被太宗拒絕。使者帶回的結果是吐谷渾作梗。于是松贊干布出擊吐谷渾,直接對太宗威脅。雖然太宗擊退了松贊干布,但最后還是把文成公主嫁出去了。由此看來這可能就是松贊干布一個軟硬兼施的計策。</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時發生的事情對她嫁入西藏后的生活影響很大。盡管太宗送給藏族那么多技術和書籍作陪嫁,但依然改變不了這段時間漢藏關系緊張的事實。</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路線相當漫長,經過地區環境十分惡劣,由此也看出,唐太宗讓文成公主入藏的決心。</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路線:漢族都城長安(今西安)→甘肅→青?!鞑乩_。這條道路史稱唐蕃古道,當時是漢藏交流必經之路,全長3000余公里。后人經考察研究,發現可能還經過四川,但沒有可靠證據,因此不是很確定。</p><p class="ql-block">但入藏路線肯定經過青海,特別是青海南道至柏海這段路,全長2000余里,杳無人煙,環境惡劣至極,盛夏降霜。當時和親隊伍經過的一些路段什么都沒有,只能啃冰塊吃雪解渴。而當時的松贊干布就是在柏海迎接文成公主的和親隊伍。</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一路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最難控制的是思鄉之情。有傳說,唐太宗心疼女兒曾命人用黃金鑄造日月寶鏡各一個,并派人送給她,由此這座山也被命名為“日月山”。還有“倒淌河”和各種文成公主入藏路上的雕像,不管傳說真假,這些雕塑都表達了藏民對文成公主的尊敬和愛戴。</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備受尊崇。這40年里,漢藏關系也最終得到改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張騫通西域,最大成績不是發現大月氏,而是為漢朝找到一新盟友-烏孫。</p><p class="ql-block">發生在西漢武帝時的通西域事件,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創舉,說是中國版地理大發現,完全合乎情理。而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時一百多條好漢,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時僅剩張騫和堂邑父二人。西域的打通,可以說是用冒險者的生命換來的,其貢獻和風險都遠大于后世的鄭和。</p> <p class="ql-block">秦章后宮,戰國秦建,因宮內有章臺得名,今址在玉祥門外西北高、低堡子處,是秦王在渭河以南主要朝宮,屈原時,楚王被騙入咸陽,曾在此宮召見秦昭王;趙惠文王時,藺相如入秦奉獻和氏璧,也在此宮殿中覲見秦昭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群雕塑,位于今玉祥門外正西,西部大慶路綠色林帶西端花圃中,這里曾是唐代長安城著名的西門——開遠門,也就是絲綢之路原點. 1988年為紀念絲綢之路開創 2100周年,西安美院在唐開遠門遺址處創建了這組長約 60米、寬 3米的“絲綢之路群雕”,成為絲綢之路起點的標志,由西安西行必經此地。</p> <p>凸出的馬面,后面樓的造型挺別致</p> <p class="ql-block">海墁</p><p class="ql-block">海墁即城墻頂部的平面,鋪磚時,統一全城海墁內傾斜坡度約為6度,以便雨水能較快導入城墻內側流水槽中。</p> <p class="ql-block">排水系統</p><p class="ql-block">城墻上排水溝槽叫排水槽。清以前城墻上排水系統一直未有效解決,且不統一,有的在墻頂鋪設排水管,這既防礙士兵作戰行走,也不能及時完全地將雨水排掉。</p><p class="ql-block">清代曾對西安城墻多次修葺,最著名的是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在修城中增修排水系統時,首先統一城頂傾斜度,頂部外沿高中間低,由兩邊外側向中線傾斜6度,而后在城墻內側每隔40-60米開一排水口,下接附貼在內城墻的豎排水槽,槽底吐水口下設磚石結構滴水池,從城頂直砌城底。槽身口寬0.65米,深0.76米,兩壁各厚0.6米,排水槽頂部為石制吐水嘴,下部與溝渠相通。當地面有雨水聚集,立刻就沿海墁10-15的斜面迅速導入流水槽,從水槽流入城下溝渠,防止了墻體被雨水浸泡,有效保護了城墻。同時,城頭地面向中線傾斜也具安全感,全城共有167個排水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排水口和流水槽位于城墻內側。</p><p class="ql-block">這套科學的排水系統,是西安城墻得以保存完整的重要因素之一。至今沿用。</p> <p class="ql-block">廣仁寺,位于城墻內西北角,中國唯一綠度母主道場,陜西唯一藏傳格魯派寺院,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來陜巡視時,撥??铍方?。</p><p class="ql-block">廣仁寺是達賴和班禪等西北和康藏一帶大喇嘛進京朝覲路過陜西的行宮,因此又稱“喇嘛寺”。寺內供奉世上僅有兩尊佛祖十二歲等身像之一(另外一尊供奉在拉薩大昭寺)、明代版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600卷,唐蓮花寶座,萬年長明燈,百年紫荊花樹,清乾隆皇帝御賜漢白玉蓮花缸,陜西境內最大千手觀音,擁有中國唯一精品千佛殿,同時也是文成公主在長安奉地。</p><p class="ql-block">廣仁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整體形似臥龍,在寺院建筑中很少見。一般寺院自山門到后殿高度(指單體建筑)逐個增高,形成前低后高之壯觀氣勢,而廣仁寺則是自前向后逐個減低。</p><p class="ql-block">世間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以十二歲釋迦牟尼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尊貴。西藏小昭寺主供釋迦牟尼八歲鎏金銅像原供于大昭寺,文革中被鋸為兩截。二十五歲等身佛像原本在印度菩提迦耶,運往英國展出途中沉入海底,因而世間僅存西藏大昭寺和西安廣仁寺完好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在佛教徒心中具有見佛本人之加持力。</p><p class="ql-block">千手觀音像安坐在金剛臺蓮花寶座,由俄羅斯珍貴椴木雕制。佛像高約6.6米,重達兩噸,全身貼金,閃閃發光,慈眉善目,胸前雙手合十。背后還有40支手,佛教講二十五因果關系,25x40=1000。因每只手有一只眼,故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意為手多,眼多,智慧多,慈悲多,觀天下,聽世音,普渡眾生出苦海。</p><p class="ql-block">綠度母是藏傳佛教的一尊菩薩,藏傳佛教共有21尊度母,綠度母是21度母之首,是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化身(21尊皆為觀世音菩薩化身)。廣仁寺綠度母現少女相,全身綠色,一面二臂,現慈悲、莊嚴相。供座為清代珍貴檀香木。</p><p class="ql-block">1983年,廣仁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寺院,是國家AAA級景區。</p> <p class="ql-block">菩提 梵文音譯 意譯覺悟、智慧。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戰勝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時獲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佛教一直視菩提為圣樹。廣仁寺這棵從印度迎請的菩提樹,是全省最大唯一一棵百年菩提樹,佛教認為見菩提樹者得吉祥。</p><p class="ql-block">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有偈云: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生因有煩惱,進而產生貪嗔癡,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自在。這首偈子是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卻因妄想執念不能解脫。人生猶如苦海,浩瀚無邊,但回頭是岸。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愿眾生能覺悟成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經閣是廣仁寺第四重大殿,大殿上覆蓋金瓦,是藏傳佛教規格最高建筑。陜西省唯一一座金瓦殿。它采用銅鎏金的金瓦鋪蓋,西邊達賴喇嘛行宮,東邊班禪大師行宮。大殿正門懸掛乾隆題寫的《佛教圣地》匾,門上方繪畫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三世佛,兩邊八大菩薩。棟梁、頂部采用清宮廷彩繪最高規格金龍和璽圖案。殿內諸多精美巨幅唐卡是請藏區大活佛用一年多時間專門繪制。殿內玻璃函里的漢白玉蓮花寶座已有2500年歷史,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就是坐這個寶座從印度來到長安。從前供奉在開元寺,后幾經輾轉來到廣仁寺。</p> <p class="ql-block">習武園</p><p class="ql-block">原址在今尚武門內之西,尚武門也因而得名,習武園又稱西武園或北教場,是清代西安駐軍平時訓練場所,也是陜西巡撫每年秋季降霜時大閱綠營兵和考試武舉人的地方,清康熙42年,圣祖皇帝西巡西安,曾親臨此園校閱軍隊。</p> <p class="ql-block">西北角樓</p><p class="ql-block">角臺:凸出墻體的實心臺</p><p class="ql-block">在西安城墻四城角中,東南、東北、西北三城角為直城角,外建正方形角臺,西南角臺形制獨異,為圓形?,F西安城墻四角角臺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角樓是建在角臺上的閣樓建筑,為城墻防御工程重要設施。同敵樓一樣,外壁向城墻外凸,憑樓眺望,視野開闊,可清楚觀察敵情。戰時,駐守士兵不但可從正面發射箭簇火器,還可配合兩側敵樓及城墻正面守軍用交叉火力殺傷攻城之敵。</p><p class="ql-block">明清西安城墻上四座角樓因長期戰亂,都毀而不存。1983年以來,西安環城建設恢復重建了東南、東北、西北三座角臺上的角樓。</p> <p class="ql-block">太極宮位于隋唐長安城北部中間,今尚武門內東側,南臨皇城,北至外郭城北城墻。承香殿、甘露殿、兩儀殿、太極殿、承天門形成太極宮南北中軸線,繼續南延,經南門——朱雀門和外郭城南門——明德門,形成隋唐長安城南北中軸線。</p><p class="ql-block">太極宮是唐代皇帝在京師長安的正宮,又稱京大內或大內,又因位置在大明宮之西,亦稱西內,建于隋開皇二至三年(582-583)隋稱大興宮,唐易名太極宮,太極宮為隋唐兩代皇帝居住、聽證之所,當時全國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太極殿,太極宮內第一大殿。隋稱大興殿,唐改名太極殿,為皇帝聽政之處,另加皇帝登基及冊封大典、宴請百官貢使等。隋文帝,唐高祖李淵,太宗貞觀之治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都發生在這里。</p><p class="ql-block">唐在長安有三個宮殿區,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為不同時期建造。太極宮興建于隋代,當時稱大興宮。唐初兩位皇帝主要居住在太極宮。大明宮原是一座避署用宮殿,唐高宗中年因患風痹病害怕潮濕,便移住到涼爽干燥的大明宮,擴建后成為唐帝王主要居處。興慶宮前身是唐玄宗即位前邸宅,即位后擴建,形成又一宮殿區。興慶宮規模不及太極、大明宮,但裝修極為華麗。玄宗時成為皇帝聽政與生活中心。</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亂中,興慶宮遭嚴重破壞。唐后朝皇帝一般不住這里。 太極宮興建最早,被認定為正式宮城。太極宮正門承天門,太極宮前殿太極殿。每逢元旦、冬至、大赦天下等重大節慶日及外國使臣來會,皇帝便登承天門主持盛典,其間設宴奏樂。太極殿是皇帝朝見群臣、處理政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太極殿北門叫玄武門。玄武代表北方,按星象來說,玄武是北方七個星宿組成的星象。神話中,玄神是北方之神,是一種龜蛇合體的水神。唐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李世民奪嫡事件——玄武門事變,就發生在這里。 在唐代,皇宮內外朝有了明確區分。太極殿以北、包括兩儀殿在內數十座宮殿構成內朝,是皇帝、太子、后妃們生活的地方。</p> <p>側墻凸出斜面為排水槽</p> <p class="ql-block">北門古曰“安遠門”,門洞拱券形,唐代北門是迎賓主要門,稱“天下第一門”。聞名中外的“大唐迎賓儀式”厚載萬物、穿越時空、直抵靈魂,使人夢回長安。</p><p class="ql-block">安遠二字是繼承中原漢朝廷對邊遠少數民族采取的懷柔安撫政策,希望其對朝廷知恩歸順。1983年整修城墻時,恢復原來箭樓。北門現存箭樓1座,閘樓、城樓毀于清末。</p> <p class="ql-block">安遠門位于北城墻中部偏西,此處原為唐長安城太極宮與東宮交界宮墻的中段,唐末皇城改筑新城時被隔在北城墻外,明洪武初向北拓筑西安城墻時始筑為北城門。門下開一拱形門洞,通長30.8米。 </p><p class="ql-block">北城門洞原為西安城北面唯一通道,現原城門洞不再使用,另于城門東西兩側各新開兩個磚砌門洞,四門洞寬皆10米,以供行人車輛通行。</p> <p class="ql-block">修建之初北門有城樓,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西安同盟會聞訊,推舉革命軍新軍官帶張鳳翙為秦隴復漢軍政府大統領,新軍從城內攻戰西安,清兵龜縮滿城抵抗新軍進攻。當時,北門城樓是滿人彈藥庫,新軍集中火力轟擊,雙方激戰中,城樓中炮燃燒,清軍潰敗,滿城攻破,統治西安265年的清政府被推翻,北門城樓不幸在此戰中被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初,四外建有甕城,并分別在內城、甕城上建有正樓、箭樓二重。崇禎九年(1636年),陜西巡撫孫傳庭于甕城外加筑月城,月城上筑閘樓,并改原過護城壕之固定橋為吊橋。</p><p class="ql-block">民國初年,因于護城壕上架設橋梁,拆除閘樓及吊橋、月城,現已無存。</p> <p class="ql-block">城樓與箭樓的區別</p><p class="ql-block">城樓坐落在城門之上,就在主城墻上。</p><p class="ql-block">城樓和箭樓最明顯區別是外觀:城樓是閣樓式,四面均開門,無箭窗。</p><p class="ql-block">箭樓是堡壘式,只有朝向城里的一面開門,朝向城外的三面均開有箭窗。</p><p class="ql-block">箭樓是周圍有遠望、射箭窗孔的城樓。箭樓位于閘樓和城樓中間。外側高于城墻的部分,為箭樓之檐墻,檐墻頂部,與枋相接處,平出一層磚檐,作為過渡裝飾。磚檐挑出部分長約10厘米。箭樓外側檐墻上設有密集箭窗,用于防守反擊。</p><p class="ql-block">箭樓與正樓之間的圍墻為甕城。</p> <p class="ql-block">1983年,安遠門箭樓因暴雨侵襲,樓基塌陷,樓體傾斜,先經搶修,后全面加固整修,沿襲至今。</p><p class="ql-block">箭樓是為了保護防守最為薄弱的城門,建在城門和城樓的最前方,用翁城墻與主體城墻連接起來。</p> <p class="ql-block">歇山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改今稱,又名九脊頂。古代中國建筑屋頂樣式之一,規格上僅次于廡殿頂。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p><p class="ql-block">歇山頂出現晚于廡殿頂,樣式最早可見于漢闕石刻,在漢代明器、北朝石窟壁畫上,都可看到。現存最早歇山式建筑是五臺山唐代南禪寺大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歇山頂共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若加上山面二條博脊,則共有脊十一條。由于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樣式,下半部分為廡殿頂樣式。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視覺效果上給人棱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p><p class="ql-block">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墻面,叫山花。山面有博風板,山花和博風間有段距離,可形成陰影。為使屋頂不過于龐大,山花還要從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這種做法叫收山。</p><p class="ql-block">歇山頂屋脊上有各種脊獸裝飾,其中正脊上有吻獸或望獸,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戧獸和仙人走獸,其數量用法都有嚴格等級限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建筑常見屋頂樣式依尊卑不同分七個等級:</p><p class="ql-block">第一級:重檐廡殿頂,用于重要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征尊貴(故宮太和殿)</p><p class="ql-block">第二級:重檐歇山頂,常見于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筑(天安門)</p><p class="ql-block">第三級:單檐廡殿頂,用于重要建筑(故宮弘義閣)</p><p class="ql-block">第四級:單檐歇山頂,用于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第五級:懸山頂,用于民居、神庫(倉庫名,清代工部制造庫下屬單位之一,職掌制造、張掛、收貯門神和對聯,由制造庫司匠管理)</p><p class="ql-block">第六級:硬山頂,多用于民居</p><p class="ql-block">第七級:卷棚頂,多用于民間建筑</p><p class="ql-block">無等級:攢尖頂,用于亭臺樓閣等(天壇-攢尖頂)盝頂及平頂等其他屋頂形式。</p> <p class="ql-block">16:-- 東南角門附近地面維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0, 60, 61);">西安城墻歷史上曾有三次大修,基本每隔兩百年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0, 60, 61);">1570年(明隆慶四年)砌磚護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改善城墻排水系統;1983年以城墻為主的環城建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0, 60, 61);">第二、三次大修之間,城墻受破壞最嚴重。1983年“全民行動”搶修,場面非常浩大 奠定了現在城墻的基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辛亥革命時,清兵在西安城內抵抗新軍進攻,新軍集中火力炸毀了清兵彈藥庫所在安遠門城樓。民國15年戰役中更是炸毀城墻多處地方。造成抗日戰爭前城墻遭受最大的兩次戰爭破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解放后,在全國又一次掀起大面積拆除城墻之風,北京城墻就是在此次運動中被拆除,令人欣慰的是西安城墻得以保存。但之后多年又經幾次存廢之爭,最后因拆除工程過于浩大,人力財力耗費過多難以籌措等問題,在西安一些老文物工作者積極奔走保護城墻努力下,拆墻風波得以平息。只是這一時期的存廢之爭,也使城墻遭受嚴重破壞。</p><p class="ql-block">城墻上很多地磚上有時間地名,據導游講是城墻修護時,有當地居民義務捐獻(在動亂年代,也有很多人往家里拆城磚)大概情況是譬如<span style="color:rgb(31, 31, 31);">“戶縣大王王守”是城磚產地 “一九八四”是燒制時間。為便于區分鋪設,仿效古人在城磚上燒制文字。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在修筑南京城墻時為防貪腐 保證質量曾立下規矩:燒制時必須印刻監造官和燒窯匠名字,以供追溯。所以,凡刻有“戶縣大王王守,一九八四”等字樣的城磚,都是仿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31, 31, 31);">?</span>磚上刻字也能做到責任到人,一旦哪里出問題,立馬可以找到對應磚窯乃至責任人,對整個工程質量起到一定程度監督管理效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0, 60, 61);">20多年來堅持不懈的維修才使西安城墻有現在的秀美模樣。1983年開始的西安環城建設使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西安城墻完整保存下來并重放異彩,實屬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好古人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可以追溯的東西,讓我們還能感受歷史的根脈,文化的延續,和曾經有過的滄桑和輝煌,從而培養正確的榮辱觀價值觀,學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在西安市北新街七賢莊?!拔靼彩伦儭焙推浇鉀Q后,中共在此設立紅軍聯絡處,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937年9月改為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主要工作是:開展統一戰線,輸送進步青年去延安,為陜甘寧邊區和前方轉送戰爭物資。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葉劍英、鄧小平等多次來此,并指導工作。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后,9月辦事處撤回延安。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下城口→西安火車站</p><p class="ql-block">太清宮,地處長安街東大寧坊,是長安道教與國家禮制的中心、李唐王室的家廟。</p> <p>東北角樓</p> <p class="ql-block">凌煙閣是唐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于唐皇宮內三清殿旁一個不起眼小樓,后因“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聞名于世,可惜毀于戰亂。</p><p class="ql-block">唐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為懷念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其實這二十四人里,一半以上曾是唐太宗“死對頭”),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功臣圖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題字,時常前往懷舊。后又有四位皇帝在凌煙閣圖像功臣?,F在能看到的共132副畫像,除去重復畫像,總共10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四位功臣依次排名: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和秦瓊。</p><p class="ql-block">閣中分隔三層,前一層畫的是功勛最高的宰輔大臣;中一層畫功勛卓著的侯王;后一層是功勛重大的其他功臣。按古禮“君南臣北”原則,畫像全部面北,且都是真人大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李世民奪取皇權的玄武門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醞釀政變時態度堅決;準備政變時日夜奔波 內外聯絡;政變時不懼危難 親至玄武門內。所以唐太宗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主要是這個人的功勞啊!” 凌煙閣24位功臣像,長孫無忌被列首功之位。</p><p class="ql-block">李世民登基后,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賢惠的長孫皇后一再提醒要吸取漢朝呂氏、霍氏專權教訓:“我身為皇后,全家已經很榮耀顯貴,實在不愿自己哥哥還要在朝廷里手握大權?!遍L孫無忌也遞出辭職信,但卻受到太宗的特殊信賴,最后太宗硬是堅持拜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無忌為人謹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唐高宗時期,因反對武則天擅權,被流放黔州,后被迫自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位:李孝恭。河間王,二十四功臣中唯一郡王,唐高祖李淵侄子,李淵太原起兵起,就負責經略巴蜀,在滅蕭銑中立下大功,后鎮壓輔公估、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中屢次立功。玄武門之變后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病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名杜如晦。李世民主要謀臣,為李世民建功立業、以及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立下汗馬功勞,是李世民最為倚重的謀臣,也是太子李建成最為忌憚的秦王府二個謀臣之一,唐朝建立后,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名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玄武門之變前,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沖突日益加深,曾多次建議太子先發制人,及早動手。政變后,李世民賞識他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還加以重用。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魏征性格耿直,往往據理力爭,即使太宗大怒之際,也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一次太宗得到一只上好鷂鷹,把它放在肩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征遠遠向他走來時,趕緊把鳥藏在懷中。偏偏魏征使“壞”,故意上奏事情,說了很久,致使鷂鷹悶死在懷中。</p><p class="ql-block">魏征一生節儉,連家里房子都有些“破爛”,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送給魏征,好用來造個大房子。642年(貞觀十六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自前去吊喪,失聲痛哭,并說:“夫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名房玄齡。李世民另一位重要謀臣,也是太子李建成最為忌憚的秦王府另一位謀臣,房玄齡在渭北投靠李世民后,就成其得力謀士,為李世民建功立業立下很大功勞,武德九年,謀劃并參與玄武門事變,為李世民奪取帝位,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繼位后拜為中書令,進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病逝,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果斷不善謀,二人有“房謀杜斷”之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名:高士廉。長孫皇后的舅父,才高望重的社稷之臣,李世民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焙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名尉遲敬德原為劉武周部下,李世民敬佩他忠勇耿直,幾次勸降。尉遲敬德雖也大受感動,但伺主不二。最后答應,只要劉武周死了,他便歸唐。李世民便殺了一個面目酷似劉武周的人,將人頭送與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未能辨出真假,便歸降了李世民。不料自那后,李世民經常在夢中被兩個無頭人驚醒,仔細琢磨,這兩人一個像原來隋朝名將宋老生,另一個像那個被充作劉武周而割頭的人。徐茂公獻策道:“主公屈殺這長得像劉武周的人,是為盡早讓尉遲將軍歸順。另外,我聽說宋老生生前很敬佩秦二哥,主公可以派尉遲將軍和秦二哥守在門外,這樣或許可使主公獲得安寧?!崩钍烂褚烙嬓惺?,果然無頭鬼再沒出現。這個民間傳說,最終奠基了兩位武將的“門神”地位。</p><p class="ql-block">尉遲恭在唐鄭決戰中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后跟隨李世民參加了幾乎所有大戰,玄武門之變中,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退位,有擁立之功第一,后突厥來犯,被其以騎兵迎擊取勝,天下安定后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以安享天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八名李靖。唐朝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長相儀表魁梧,少時就極具進取心,他的舅父是隋朝著名戰將韓擒虎,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奇,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后隨李世民征戰南北,立下不朽戰功,受封衛國公,后病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九名程知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程咬金,先是瓦崗軍戰將,后投靠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得力戰將之一,在李世民南征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幾乎參與了李世民所有的戰爭,后在玄武門之變中,也是主要人物之一,也是二十四功臣中活的最長的人,歷經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四朝,高宗年間因屠殺投降的平民被免官,后病故,享年七十七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名李績。也就是徐茂公,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因功被賜李姓,少年時即跟隨翟讓起兵,翟讓死后跟隨李密,后歸降李世民,成為李世民的有力戰將,在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中立下戰功,擔任主將剿滅徐圓朗,后因沒參與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被冷落,故排名靠后,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了突厥,在此后十六年間一直鎮守北部邊疆,李世民死后,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將高麗滅亡,次年病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名秦叔寶。李世民手下第一戰將、統帥,與尉遲敬德為傳統兩門神,以勇猛彪悍著稱,能戰善戰,最初是隋朝名將來護兒手下部將,后隨另一名將張須陀征討李密,張須陀戰死后,隨裴仁基投降李密,得到重用,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后因不滿王世充為人,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世民,參與了李世民歷次征戰,立下汗馬功勞,每戰必先,常與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唐朝建立后,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后因與李淵關系復雜,沒有參與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故在凌煙閣排名靠后,于貞觀十二年去世,陪葬昭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賀《南園十三首》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漏院語出: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舊百官早朝,必立馬于 望仙 建福門 外,宰相于 光宅車坊 ,以避風雨。 元和初,始制待漏院。在唐代,文武百官在大明宮外等待早朝叫“待漏”(漏為古代滴水計時器),而“待漏院”就是百官等待早朝時的休息場所。元和二年,唐憲宗下令在大明宮建福門外修建了“百官待漏院”,規定“昏閉晨啟”,宮門開啟時間為“五更”(即現在的凌晨3時到5時)。</p> <p class="ql-block">東北角樓到東門途中又遇到一位解放軍大學畢業,之前在出版社工作的大叔,也是經常到城墻上走圈,恰好老伴也是做電氣設計的,清華畢業,一路給我講了不少城墻的歷史,直到中山門,我下去吃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他說城墻要經常修護,后建了很多,才能連成一體,成為現在唯一一個連通的古城墻,修護時他還參加過組織的義務勞動,城墻經歷了很多次損毀,農民起義、戰亂、地震,說到唐山地震他說也是親歷者,參與了救援;說起大明宮非常惋惜,說故宮也就它的幾分之一,唐代由盛到衰,也就留下了大小雁塔,而且非常神奇的是,經過那么多次地震,還有最厲害的一次八級以上,還能屹立不倒,也是一種造化了!他也常出去旅游,世界各地比較知名的大都去過,我問他感覺哪里好些,他說內蒙,人實在??</p> <p>從中山門下來去永興坊吃飯</p> <p>這個應該是中山門的北門 凱旋門</p><p><br></p><p>中山門北側凱旋門原存中華民國時期的木質城門板,也是西安城墻各城門中,唯一一處保存著門板的城門,2014年城門板被拆除。</p> <p>小家伙一定要來搶個鏡 ?</p><p>小家伙調皮可愛,說一句學一句,應該是他奶奶,怎么攆都不走,一定要在鏡頭里??</p><p>奶奶叼著個煙,面色比我還黑,不過照相技術不錯??,很感謝她們,留下個愉快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子長煎餅是用蕎麥面粉制作的,不像關中人吃的煎餅,用小麥面制作,也不像山東人吃的煎餅,用玉米面制作。子長的蕎麥面粉,與整個陜北的蕎麥面粉一樣,由于去了殼,都是白色,不是紅色的。</p><p class="ql-block">子長煎餅顏色潔白,完全可以跟精細小麥面粉媲美。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小,小到只有約七八公分寬、二十公分長。用潔白如玉和小巧玲瓏來形容,大致是不錯的。子長人自己說,他們的煎餅,薄如紙,白如玉,堅韌軟涼,香美可口。</p> <p class="ql-block">永興坊小吃 子長煎餅,要排隊買,好多種類,想吃土豆絲的沒排上!蘸料很特別,吃著涼絲絲的,不錯??</p> <p class="ql-block">子長煎餅來自陜北子長縣 瓦窯堡老城里。子長,原來叫安定縣,為紀念紅軍時期陜北領導人謝子長改名子長縣。子長煎餅文火攤煎,餡有豆干、土豆絲、韭菜雞蛋、臘肉等,作法不比尋常,成品非常之嫩,簡直入口即化。為子長縣風味小吃,在陜、甘、寧、晉一帶頗負盛名。</p><p class="ql-block">瓦窯堡一帶居民明末清初以煎餅為食,煎餅以其餅薄、個小、味道獨特備受本籍人士青睞,以至有“不吃煎餅不算到過瓦窯堡”的美談。建國后不斷更新工藝,調味品廣采川、粵萊肴之長。瓦窯堡煎餅采用蕎麥粉加工拌成糊狀,以手搓揉至面筋,兌水稀釋,經沙網過濾后在鐵鏊上攤煎而成。餅成橢圓狀,碗口大小,薄如紙、白似銀,有韌性,食用時,卷以豬頭肉、 紅燒肉、酥肉、雞肉或各類炒菜、熱豆腐、豆腐干,配以醋蒜湯、麻椒油。熟芝麻、酥韌相輔,清香撲鼻,酸辣適度,具有生津解署功能。瓦窯堡煎餅除本地生產、銷售外,西安、銀川、蘭州、太原等地亦有子長人 設點經營,頗得食客贊譽。</p> <p class="ql-block">東門長樂門,城樓上書紫氣東來,建于明朝?,F留存城樓,甕城及南北兩側六個門洞。因明都南京位于西安東面。取名“長樂”意在祝愿大明江山長久歡樂,萬年不衰。長樂門向東通往城外為東關正街,向西通往城內為東大街。</p><p class="ql-block">東大街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是西安城內最繁華街道。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由長樂門攻入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李自成看到城門上高懸“長樂門”牌匾,對將士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于是將士一把火將長樂門燒毀。到清順治年間才又重建。西安事變前張學良曾在長樂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現已辟為西安事變紀念地。</p><p class="ql-block">長樂門門洞,現已不再承擔城市交通作用。1986年,修復兩側豁口處城墻,并各砌三個券洞,供車輛行人通行。</p> <p class="ql-block">城樓為西安城市標志性高大建筑,也是古時城門防御體系主要工程。城樓距地面高32米,面寬七間,通體長43余米,進深二間,樓身兩層,為歇山頂式,四角翹起,檐部施勾頭滴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馮玉祥與中山門:1926年,為反抗北洋軍閥統治,策應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馮玉祥于9月17日在綏遠省五原縣(今內蒙包頭西北)誓師,組成國民聯軍任總司令,即日帥軍援陜,解北洋軍閥吳佩孚部劉鎮華、劉鎮嵩軍圍西安之困。經多次激戰,擊潰鎮嵩軍。劉鎮華在圍困西安城達8月之久后,被迫撤圍。馮玉祥率部進駐西安城。年底,馮玉祥倡議于東城開辟城門,命名為中山門。</p> <p class="ql-block">翁城為大城門外拱衛城門的小城,是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封閉空間)敵人一旦進入其中,就會受到翁城城墻上的夾擊,猶如“甕中捉鱉”,翁城之名由此而來。翁城墻與大城墻高度相同,背面依托大城,前面有月城護衛,在軍事防御上具有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甕城屬于中國古代城市城墻的一部分。兩側與城墻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御設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門翁城建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后經歷明中期至清代多次修葺,翁城城墻磚表土心,高12米,與大城墻齊,兩側與大城墻壁相連,拱報城門,東門翁城南北長66.7米,東西寬49.4米,為橫長方形。城頂西南角懸掛有明隆慶元年所鑄鐵鐘一口,戰時主將據此鐘聲調集兵力,密集火力,指揮作戰。東門翁城原于東、南、北三面各設一門,正翁門位于東墻下正中,其上建有箭樓;南北翁門今已封閉。</p> <p class="ql-block">西安長樂門古鐘,為明隆慶元年(1567)年所鑄,高1.5米,口徑1.17米,鐘聲洪亮,悠遠綿長,在古城西安城防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韓信之死”和西安一些村名由來的傳說</p><p class="ql-block">據傳,呂后見韓信功高位尊,便與蕭何商議除之。九月十三這天,蕭何用計將韓信騙入長樂宮內。韓信聰明過人,早知呂后不懷好意。但想到高祖曾對自己許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兵器不殺 ,覺得沒什么可怕。令韓信不曾想到的是,入宮后,呂后命人把他懸掛在長樂宮大鐘上,被大鐘遮住,看不見天空,腳在空中,地面也不能被觸動,因劉邦曾說: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p><p class="ql-block">據說韓信死有兩種方法。一種被宮女手拿棒錘,亂棒錘死,另一個是用竹子或桃木刀劍殺死,不使用軍用刀刃并不違背當年諾言。沒有血性,缺乏氣量,不敢冒險,缺乏主動掌控命運的能力,無論哪種方式,都讓韓信這位千古名將,兵仙神帥,最終在深宮里毫無尊嚴的死去。...據說當時韓信血流三升不死,仍在大呼冤枉.......</p><p class="ql-block">韓信人頭落地,冤魂不散,隨后頭顱化成一團烈火,火球滾至灞河邊,河水頓時斷流,讓出一條路來。過河后因不知路徑,稍微停留,再繼續朝東,見一村莊,便加大火勢,一下燒了十三個村子。正繼續往東燒時,一白胡子老頭前來,擋住了韓信頭,告訴他呂后行宮尚遠,請將軍且莫殃及無辜,韓信聽勸閉目熄火,老人指地為穴,埋葬了韓信的頭,小小墳頭一會兒變成一座巨大陵墓。隨后老頭噴水澆滅大火,事件平息。</p><p class="ql-block">原來這位老人乃東海龍王。為感其滅火恩德,百姓在韓信冢旁修了龍王廟,旁邊村莊因此叫龍王廟村(今新農村)。被誤燒的十三個村叫“火燒村” (今賀韶村),韓信頭過灞河停留的地方叫停園頭(今杏園頭),河水讓道處村莊叫水腰,呂后行宮便是龍王廟村東南方的呂家堡村。韓信被斬長樂宮,其頭滾到竇寨村(今屬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這塊地方鮮血染紅了土地,多少年寸草不生,土呈紅色,被后人稱為 “韓信灘”。</p><p class="ql-block">賀韶村原名其實是“火燒村”,火字不吉利,“賀韶”是取其諧音而成。就在大火將村子燒著了,滾滾濃煙大霧,把緊鄰務莊村籠罩的嚴嚴實實,后取諧音名務莊,這就是霧莊村名的說法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邦從鴻門宴逃出后,后有項羽追兵,急忙往長安跑,誰知跑了一會固定車輪的轄掉了,就在這時,樊噲用手抬起了車輪子,跑了幾里路后,樊噲被累的嘴都斜了,沒辦法只能放下車子用手固定車輪,這樣又跑了幾里路,樊噲手被車輪磨出一豁口,但他還是沒放手,一直逃到灞橋,劉邦才安全了,后來人們就把樊噲嘴斜的地方叫斜口,手豁的地方叫豁口。</p> <p class="ql-block">城樓排水口</p> <p class="ql-block">旭日東升長樂門箭樓 四門中唯一可以進入的箭樓</p> <p class="ql-block">八百里秦川,十三朝古都,五千年風雨,三千年絲路,源自于東方的神韻,乾坤的智慧,傳奇在,塵封歷史的,古長安城,還有這紫氣東來,浩氣千秋的,秦磚漢瓦——長樂門</p> <p class="ql-block">感覺我和現代建筑把畫面破壞了??</p> <p class="ql-block">東南角樓</p><p class="ql-block">張學良公館位于建國路金家巷(今建國路69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接到張、楊電報,派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等人組團赴西安 住此。在這里與張、楊二將確立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方略,解放后建為紀念館。</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66zst.com/article/index.php/401564.html" target="_blank">網頁鏈接</a><a href="https://c.m.163.com/news/a/HFU8166N0553E0E7.html?from=wap_redirect&spss=adap_pc&referFrom="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頁鏈接</a><a href="https://2ly4hg.smartapps.cn/pages/article/article?articleId=321822957&authorId=120045144&spm=smbd.content.share.0.1696203637709XOvoizg&_trans_=010005_wxhy_shw&_swebfr=1&_swebFromHost=heytapbrows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頁鏈接</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aidu.com/video/page?pd=video_page&nid=7078175189439830694&sign=11170809513150033803&word=%E5%BC%A0%E5%AD%A6%E8%89%AF%E4%B8%BA%E4%BD%95%E4%BC%9A%E5%88%B0%E8%A5%BF%E5%AE%89&oword=%E5%BC%A0%E5%AD%A6%E8%89%AF%E4%B8%BA%E4%BD%95%E4%BC%9A%E5%88%B0%E8%A5%BF%E5%AE%89&atn=index&top=%7B%22_hold%22%3A2%7D&_t=169632285916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頁鏈接</a><a h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062922679320705&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8%A5%BF%E5%AE%89%E4%BA%8B%E5%8F%98%E7%9C%9F%E5%AE%9E%E5%8E%9F%E5%9B%A0%E6%8F%AD%E7%A7%98"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頁鏈接</a><a href="https://2ly4hg.smartapps.cn/pages/article/article?articleId=708829039&authorId=121723069&spm=smbd.content.share.0.1696230972648je20xL1&_trans_=010005_wxhy_shw&continueFlag=ba0348d63392a5df10a1891d56274175&_swebfr=1&_swebFromHost=heytapbrows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女墻</p><p class="ql-block">建在城墻頂部內外沿上的薄型擋墻。與大城相比,極為卑小,故稱女墻。建在城頂內沿也稱宇墻,建在城頂外沿也稱垛墻。用于城頂防護和御敵屏障,是古代城墻必備傳統防御建筑。</p><p class="ql-block">女墻下射擊孔,外方內圓,高約八寸,是懸眼,原先設有中懸眼和下懸眼,中懸眼瞭望、射擊,下懸眼供佛朗機炮、火銃射擊使用。但中懸眼在敵人進攻時易被拉塌,清畢沅修葺城墻時不再設中懸眼,即現僅有下懸眼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锏、錘、叉、鈀、戈。 而中國武術中兵器遠不止十八種,如加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暗器,總數恐不下百種。</p> <p class="ql-block">崇仁坊,唐長安外郭城坊里之一,今和平門位置,即唐崇仁坊南口處。此坊面臨皇城東墻,北當皇城景風門,與尚書省選院及禮部南院相近,南臨春明門、金光門、城內東西大街,東南與東市相接,地近三大內,選入京城無第宅者,多停憩于此。坊中亦多達官貴人與公主第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馬陵位于現西安市和平門附近,相傳漢朝著名教育家董仲舒去世后 安葬在長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次漢武帝路過,出于尊敬,下馬步行,慢慢在民間流傳開下馬陵稱呼。</p><p class="ql-block">在唐代長安話中,“下馬”和“蛤蟆”發音一樣,因此后面慢慢傳播成了蛤蟆陵。在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中,有句“家在蛤蟆陵下住”,其中琵琶女指的蛤蟆陵也就是西安“下馬陵”。</p><p class="ql-block">下馬陵從東和平門算起,一直延伸到西文昌門,全長800多米。不僅從明代開始成為文人墨客最愛之地,在近代,還作為西安重要政治中心,有重要歷史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臥龍寺位于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據寺內碑刻載,臥龍寺創建于漢靈帝時(168-189年)。隋朝時稱“福應禪院”,距今已1800多年。唐朝時,因寺內保存吳道子在這里畫的觀音像,又稱“觀音寺"。唐懿宗咸通和僖宗乾符年間,先后在寺內建立石刻陀羅尼經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宋太宗時(976-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p> <p class="ql-block">魁星樓</p><p class="ql-block">魁星是漢族神話故事中主宰文運興衰的神,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西安城墻南門城樓東側約667.5米處,建有一座魁星樓。該樓初建于明萬歷乙未年(1619年)九月,后被兵火所毀,清代雖重修,但明清建筑終未保留下來。今天看到的樓體是1986年重修的。它為臺基式結構,重檐,四坡攢尖頂式建筑,通高14.65米,邊長9.4米,樓體一層邊長3.5米,高6.1米;二層邊長3.5米,高5.5米,上飾彩繪。這是城墻上唯一與軍事防御無關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碑林</p><p class="ql-block">坐落于西安市三學街(因清代長安學、府學、咸寧學均設在此而得名)文昌門內西側,南城墻魁星樓下,因碑石叢立如林得名。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漢文化藝術寶庫。始建于北宋崇寧二年,原為保存唐開元年間鐫刻的《十三經》、《開成石經》、《石臺孝經》而建,后規模逐漸擴大,清始稱“碑林”。幾經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西安碑林博物館。該館是在西安孔廟舊址上擴建而成的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為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區占地面積31900平方米,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書法四部分組成,現有七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一座石刻藝術室,四座文物陳列室,陳列展出了共1087方碑石。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九百多年來,經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維修增建,現收藏自漢代至今碑石、墓志4000余件,數量全國之最,時代系列完整,跨度達2000多年。</p><p class="ql-block">在名碑薈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經;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志的英華;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書畫同輝的筆墨跡 及詩畫雙絕的王維的竹影清風更為碑林增輝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特色成為漢民族歷史文物寶庫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公布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保單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廟</p><p class="ql-block">又稱“孔廟”(祭祀孔子的寺廟)今文昌門內西側,三學街東段路北,始建于北宋崇寧二年,共三進院落,明正統、萬歷間兩度翻修。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故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以后稱文廟,主體建筑——祭祀孔子的大成殿(第三進院落),為重檐廡殿頂,覆黃色琉璃瓦,形制等級甚高,1957年遭雷電燒毀。大成殿前的儀門,泮池、欞星門和牌坊等建筑保存完好?,F廟內存各類碑石多通。</p><p class="ql-block">文廟內古柏映襯,古樸典雅,北鄰即是中國最大古代石刻集中地——西安碑林。</p> <p class="ql-block">唐朝國子監位于長安城外郭城之務本坊。務本坊在今西安城南關正街與文藝路之間的北半部,國子監在該坊西部,占半坊之地。孔廟坐落在國子監一進大門最顯著位置,是一個“門闔沉沉”的獨立院落。</p><p class="ql-block">國子監是唐至清時期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名太學或則國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學為唐代高等學府之一,隸于國子監。設太學博士六人,助教六人。招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唐代外國留學生多在太學中學習深造,太學設在長安務本坊西部,舊址在今南門外東側。</p> <p class="ql-block">南門古曰“永寧門” 是西安城墻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始建于隋開皇二至三年,當年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為“永寧門”。在中國民間,百姓都認為南方是火神所在地,為避火災,爐灶一般不開往南面。南門永寧之意,就是向火神禱告,勿起火災,永保安寧。為以示誠心,永不開正南門,它是西安城墻個四門中恢復最完整的一座。</p><p class="ql-block">南門現存有城樓、閘樓(建于1986年),箭樓毀于軍閥劉鎮華之手,近代史上著名的“二虎守長安”就發生在南門。1926年,河南軍閥劉鎮華率領10萬大軍,圍攻西安城,當時守城的楊虎城和李虎臣二位將軍憑借西安城墻“深溝高壘”之固,與眾將士守城長達八月之久,終于守住了這座西北重鎮,遺憾的是南門箭樓在這次戰役中被毀。</p><p class="ql-block">如今,據古禮中的賓禮和盛唐時期禮儀而創作的“中華迎賓第一式”,以它特有的形式,迎接著中外嘉賓。</p> <p class="ql-block">武士換崗儀式</p><p class="ql-block">時間:10:00;下午三點(具體時間以景區公告為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34, 34, 34);">永寧門是西安明城墻的老南門,是目前能看到西安明城墻上最大的城門,它有甕城一座、月城一座和吊橋。無論新建還是復建,其規模和氣勢都比較宏大。</span></p> <p class="ql-block">甕城</p><p class="ql-block">甕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是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于中國古代城市城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門翁城內活動場所</p><p class="ql-block">看到永寧門之后,繞過舞臺位置可以看到南箭樓下有一個超大的舞臺,舞臺上時不時會有演出表演。主要有三個。分別是《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武士站崗巡游、武士換崗儀式。</p><p class="ql-block">表演時間如下:《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每周四至周日晚20:30-21:00演出票價:260元/580元(包含景區門票注:1.2米以下兒童免票(不占座位,其他人群均為全價票)。觀演線路:南門文化禮儀廣場—御道—慶典廣場—吊橋—月城—西甬道—甕城。</p><p class="ql-block">武士站崗巡游時間:11:00;14:00;17:00(具體時間以景區現場公告為準)</p><p class="ql-block">武士換崗儀式時間:10:00;15:00(具體時間以景區現場公告為準)</p> <p class="ql-block">月城</p><p class="ql-block">月城是城門外屏蔽翁城門并控制護城壕吊橋起落的小城,因外臨水壕 形如半月,故名。月城是跨越護城壕吊橋入城門的第一重城,也是城門防御最為前沿的陣地,因而為城防工程的重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西安城四面城門月城上都建有閘樓,民國初年,政府要在城門外城壕上架設橋梁以方便交通,將月城與閘樓全部拆除。后南門閘樓按明代舊制恢復重建了。</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東門閘樓是西安城長樂門的月城門樓,始建于明末,位于月城正面城墻門洞之上,以青磚通砌而成。長樂閘樓面寬8間,高兩層,屋頂為懸山型式,正面樓壁與月城墻結為一體,開有兩層箭窗,每層各6個孔洞;兩側山墻各開有兩排箭窗,每排各有兩個孔洞,合計有20孔洞。</p><p class="ql-block">長樂閘樓前臨護城壕,掌管護城壕上吊橋的起落,為城門防御體系中重要建筑。平時行人通過時,閘樓上士兵即放落吊橋;遇有警報,守樓士兵便拉起吊橋,切斷道路,使敵人無法越過護城壕入城;敵人進攻時,守城士兵就憑借閘樓火炮箭矢射擊,狙擊敵兵。</p><p class="ql-block">南門、西門、北門閘樓建筑形制與東門閘樓相同,惟有南門閘樓在崇禎十六年十月李自成農民軍進攻西安城時毀于戰火。清順治十三年,陜西巡撫陳極新按明制重建了南門閘樓。重建后的南門閘樓與西門、北門閘樓,在民國初年被拆除。</p><p class="ql-block">1989年,西安市政府依明朝形制,對南門閘樓進行了重建。新建的南門閘樓位于月城門洞之上,樓身以青磚通砌而成。面寬3間、高兩層,屋頂為懸山式。正面開有兩排箭窗,每排各有6個孔洞;兩側山墻各開有兩排箭窗,每排各有6個孔洞,合計箭窗有20孔洞。山墻內側上層,開12扇木窗,每層中間設門,左右兩側各開5木窗。截止2009年,南門閘樓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閘樓,是建在月城正面城門洞上的樓,因其控制入城必經的護城壕吊橋、閘門而得名。又因樓內駐守士兵,放置火器火炮,以炮火封鎖入城通道,消滅進犯城門之敵,因此閘樓也稱炮樓。</p> <p>永寧門和永寧門外的迎賓大道</p> <p>南門永寧門閘樓</p> <p class="ql-block">護城河 吊橋</p><p class="ql-block">吊橋也稱釣橋 建在月城門外城壕上可以活動起落的橋</p><p class="ql-block">護城河是城墻外人工開鑿的水溝 對城墻形成包圍障蔽 防止敵人輕易抵達城下 城墻防御體系重要設施</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南門甕城、月城建筑構造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鐘,作為禮器,主要用于祭祀、報時、警示等。因公用不同,鐘身常被鑄上相關銘文和紋飾。永寧門古鐘,為清雍正年間所鑄,高1.75米,口徑0.96米,鐘聲洪亮,悠遠綿長。作為西安城墻歷史文化重要組成內容,永寧門古鐘延續守護古城使命,奏響祈福古城樂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西安復建了永寧門箭樓,在形制上恢復了歷史原貌,非常好的平衡了文物真實性和文物面貌科學復原的關系。</p> <p class="ql-block">永寧門城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31, 31, 31);">西安有1100多年建都史,歷朝歷代都是西部重鎮。因此,西安城墻修筑得十分高大堅固。古時西安城墻可以并排奔跑6輛馬車,現存西安城墻寬度超過12米,相當于馬路上的四車道;周長達13公里,每年在城墻上都會舉辦盛大的“馬拉松大賽”。</span></p> <p class="ql-block">唐皇城,俗稱子城,為唐長安城大城中的小城,隋唐中央衙署與東宮署的分布區,是今西安城前身,皇城營建于隋開皇二年六月至三年三月,東西2820.2米,南北1843.6米,面積5.2平分公里,約占全城面積84平方公里的十六分之一。</p><p class="ql-block">皇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背靠宮城。南開三門,中為朱雀門,南為安上門,西為含光門;東開兩門,中為景風門,南為延喜門;西開兩門,中為順義門,北為安福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街:唐長安皇城內的承天門街,舊址約在今朱雀門內大保吉巷和南北廣濟街,此街為皇城內中央南北大街,北至宮城承天門外橫街之南,南抵皇城朱雀門,街寬百步,約合147米。因其直通皇帝居處的太極宮正門承天門,直達“天廷”,故稱“天街”。</p> <p class="ql-block">湘子廟,建于宋,盛于元明。全真道觀。傳說是八仙之一韓湘子故居。全國湘子廟有十多處,西安南門里的湘子廟是韓湘子出家之地。故歷代以此廟為湘子文化發源地。湘子廟后院在民國時被借用,解放后為清潔隊辦公處,2005年2月有關單位騰出湘子廟。30年前“備戰備荒”“深挖洞”的年代,人們在湘子廟內挖防空洞時,曾挖到一暗室,約6平方米,高近2米,人可直立。湘子廟內有兩棵槐樹,枝繁葉茂,樹冠如蓋,2000年冬,天寒地凍,南邊一株,槐花突生,成為一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常寺,為唐中央掌郊廟禮樂祭祀事務的機關,長官設太常卿一人,少卿二人,總領郊社、太廟、諸陵、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八署,職掌郊廟禮樂祭祀,守衛諸帝陵寢、醫療、卜筮 、置備祭祀犧牲粢盛等事務。</p> <p class="ql-block">井勿幕(1888年2月12日一1918年12月23日) ,陜西辛亥革命先驅和杰出領導人之一,被中山先生譽為革命“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1945年11月為紀念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經于右任先生提議,將小南門命名為“井上將門”,將南四府街至琉璃街(小南門至西大街全段)改為“井上將街”,后更名為“勿幕門”、“勿幕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含光門是隋唐長安城皇城南墻偏西一處城門,始建于隋開皇二年。門下開三門洞,門上建樓觀。唐末天祐元年(公元904)朱全忠遷昭宗于洛陽后,將唐都長安城廢毀,又去掉北面宮城,僅留皇城修整,名為“新城”。當時皇城南正中朱雀門封閉不用,只保留西含光門和東安上門作為新城南面兩個城門。含光門經五代至北宋一直沿用,名稱未改。</p><p class="ql-block">元代又將新城重修,改名奉元城。這時南面只有安上門,而含光門也被封閉不用。 后經明清兩代多次修建西安城,含光門被包在西安城南墻內,遺址也因此得以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西安先后兩次對唐含光門考古發掘,1986年含光門三門洞遺址發掘出土。2005年為保護含光門遺址,在遺址東西兩側,各開兩卷洞,以盤道繞過中間遺址進出城,2008年在唐含光門遺址上建成西安唐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閻立本宅位于今西安城含光門外西南,友誼西路西段處。閻立本(?~673),唐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貞觀年間著名宮廷畫家,官至右宰相、中書令。立本繼承家學,工書法,擅畫人物、車馬、臺閣,取法張僧繇、鄭法士,而能變古象今,筆力圓勁雄渾。閻氏最精畫像,善于刻畫人物性格,畫作《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布輦圖》、《歷代帝王圖》,皆為中國美術史重要作品。咸亨四年(673)終老于玉山,謚號文貞!</p> <p>難得一見的晴天和漂亮的晚霞 云彩</p> <p class="ql-block">西南角</p><p class="ql-block">唯一一個圓形的角臺</p><p class="ql-block">《明實錄》記載,朱元璋派朱樉到西安修筑城墻時,西邊和南邊大部分沿用唐皇城舊址修筑,隋唐時期,剛好有一處圓形基臺,朱樉以此修建如今我們看到的城墻,城墻用黃土分層夯筑。墻頂內外沿筑女墻,這就是城墻西南角角樓是圓形的原因</p> <p>夕陽無限江山好,落日余暉映古城</p> <p class="ql-block">“西安處處有故事”此話應不為過,歷史是可以用腳步去丈量和感受的,且不說體力有限,時間有限,鏡頭有限,在并不完全的有限的鏡頭里,尤可見那些角角落落所串聯起的恢宏壯闊的歷史畫卷,在每處磚瓦亭臺里涌動的王朝更迭 血雨腥風 時代變遷,也似乎某種程度上體會了梁思成先生在北京一些古建筑被拆除時的痛心疾首。難得西安城墻能夠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呈現給后人,“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所幸華夏的遺風還在,文化的印記還在,后世的追尋還在,歷史的厚重還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說現在一些城墻和其他地方還有亂刻亂畫的行為,其實除了難看什么都留不下。時鐘有序起為止,周而復始今從昨。文物古跡不可再生,保護愛護人人有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聊城市|
安新县|
平顶山市|
大宁县|
贵南县|
栖霞市|
鸡西市|
潜江市|
涞源县|
龙川县|
南江县|
额敏县|
新巴尔虎左旗|
商南县|
石林|
松滋市|
临清市|
会宁县|
新乡市|
上思县|
阳曲县|
河东区|
虞城县|
丹东市|
太仓市|
澜沧|
噶尔县|
蓬安县|
阳信县|
镇沅|
上饶县|
澄城县|
平阳县|
平陆县|
赤城县|
仁寿县|
乌兰浩特市|
乐昌市|
博野县|
弥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