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從廢墟到沙漠-追憶2018年約旦行攝

濤聲依舊

<p class="ql-block">時間回到2018年12月22日。在以色列約旦河親眼見證了教徒們洗禮后。我們穿過加利利湖來到了約旦河東岸,進入眼簾的是崎嶇的山路,幾乎草木不生的禿山,坐落在道路兩邊呆板低矮頂著蓄水桶的民房,把我們帶到相對保守傳統,看起來至少比以色列落后三十年的約旦。</p><p class="ql-block">約旦是《圣經》中提到基督徒朝圣的地方,在這個由約旦河勾勒出的國家到處都有宗教意義的遺址。</p><p class="ql-block">約旦擁世界一流古跡,其中包括羅馬之外的羅馬古跡最出色完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約旦是中東這片紛爭不休地區相對安定的避風港。這將歸功于約旦老國王侯賽因,兒時我不知中東在何方,就耳熟能詳他的名字。一個長袖善舞,能讓一個區區小國在復雜多變的中東地盤上國家和平,人民安康。他一次次登上國際舞臺,也是少有的柔性政治人物。剛進入約旦時,到處都是侯賽因父子的照片,讓我感到又熟悉又別扭。后來等我醒悟過來覺得應該拍照紀念時人已經離開約旦。</p><p class="ql-block">我有位在聯合國工作的朋友,祖籍巴勒斯坦,她在耶路撒冷的家園被猶太人占領后,可以再回的“家”就是只能是約旦。(一次大戰后,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西為巴勒斯坦,東為約旦)近幾十年來被美國和以色列炸毀家園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難民背井離鄉最先到達的安全港灣就是約旦。身處中東風暴中心,約旦一直以來都有接受流離失所鄰國難民的傳統,據資料顯示,約旦人口1000萬人,卻收留了200多萬中東難民,在2016年的世界銀行報告中約旦每年用于難民問題的支出超過25億美元,一個區區小國早已習慣了承載與其領土面積不成比例的國際人道義務,也由此獲得殊榮。</p><p class="ql-block">我們的導游是安曼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海妮,一路為我們介紹他們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還有她對宗教之爭和巴以沖突的看法。</p><p class="ql-block">接下來的四天里,我們踏進了這個露天博物館,每一塊石頭每一片沙礫都在訴說自己的故事。歷史上希臘人的統治,羅馬軍團的占領, 那巴泰人的貿易,不同宗教文化的交替,阿拉伯戰士的奮戰和貝都因游牧民族生存的足跡,跟著這些尋訪約旦,拼湊起對這個國家的初步印象。</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杰拉什Jerash-“亞洲的龐貝古城”</p><p class="ql-block">為什么有這么用這個吸睛的題目?其實杰拉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居住,在亞歷山大時期公元333年就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公元64年羅馬大將龐貝Pompey征服了該地區,這之后杰拉什就成了羅馬行政區敘利亞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約旦遍布大量古跡,壯麗的羅馬古城杰拉什Jersey 是約旦北部的重磅經典,也是世界一流的旅游勝地。在杰拉什,當你走出樸素低矮的街道,踏進哈德良拱門Hadrian’s Arch 時,你會頓時恍然大悟 , 這里的從前絕不是平庸落后之地,是一座富有廣闊和強權的社會。</p><p class="ql-block">106 年在圖拉真皇帝的統治下,這座城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于129 年修建了位于城市最南端的凱旋門,以紀念哈德良皇帝來訪的重要時刻。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如希臘,土耳其都有哈德良拱門,但這座是我見過最壯觀完好的。</p> <p class="ql-block">一進哈德良拱門就見到一位當地小伙,為游客解答各種問題,不是工作人員也不像收費導游,大概就是因此地的壯觀場景為自豪,自愿介紹當地文化歷史的吧,據介紹約旦人是對自己的國家很有認同感和驕傲的。</p> <p class="ql-block">廣場Forum 建于1世紀中葉,四周圍繞著56根無凹槽的愛奧尼亞立柱,每塊都是由幾個石心的石頭組成,在陰影的作用下石柱的數量翻了一倍。</p><p class="ql-block">風琴管般的立柱環繞著一個橢圓形的露天廣場,這里從前是個集市,也是古代社交和政治集會的場所。現在的約旦人也有來這里野餐聚會的。</p> <p class="ql-block">穿越南北大道Cardo Maximum </p><p class="ql-block">杰拉什有柱廊的南北大道蔚為壯觀,那種筆直是羅馬道路獨有的,也是杰拉什的亮點之一,全長800米,從廣場通往北門,非常值得走完全程。大道建于1世紀,有檢修孔通往地下排水系統,如今作為古城的主干道,原有鋪石路的地板上仍有戰車的車轍。</p><p class="ql-block">昔日聳立在大道兩邊的500根柱子刻意建的錯落有致,為兩邊的建筑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路看到的,只為精美圖案,精工細作的工藝而驚嘆拍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沿著南北大道走過,兩邊是杰拉什遺址的其他一些羅馬古跡。這里有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上宙斯神廟 Upper Temple of Zeus 和阿爾忒彌斯神廟 Temple of Artemis</p><p class="ql-block">阿爾忒彌斯是狩獵和生育女神,是宙斯和勒托的女兒,這里她的神廟看似地位更重要,更大更雄偉。神廟建于150-170 年,兩側有12根柯林斯式柱頭,11根依然屹立。當太陽照射的時候,神廟的沙柱會像金條一樣閃閃發光,是一種魔幻的景象。</p><p class="ql-block">我拍到的這些立柱雖因時間角度不同顏色各異,但總覺得少了點含金量。</p> <p class="ql-block">宙斯神廟和上宙斯神廟 ,就像它們名字的相似度一樣,我已經從照片中分不太清楚誰是誰了。從書中的描述看,上宙斯廟有厚厚的屹立不倒的墻,宙斯神廟在高高的山頂上,高聳于城市之上,這些照片就應該是了吧。</p> <p class="ql-block">除了只剩下柱頭的神廟也有整個建筑保存完好的南北劇場,South Theatre and North Theatre這里也不細分了,我們只是看個熱鬧。保存完美可以容納5000觀眾的是公元81-96 年的南劇場。其實仔細看這里還有用希臘數字標出的坐排號。北劇場相對小巧,建成時間稍晚,可能是作為政治會議場所。</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暉為劇場內蒙上一層柔光,約旦的蘇格蘭風笛手大大咧咧地吹著響徹四面八方的曲調,摻雜著鼓聲向游客展示劇場中完美的音效。</p> <p class="ql-block">除了劇場,這里保留比較完整的就是水神廟 Nympheaum。這個是雅典水神廟,是個裝飾性噴泉,獻給水中的女仙。</p> <p class="ql-block">賽馬場 Hippodrome </p><p class="ql-block">這里有一個建于1-3 世紀的賽馬場,周圍可以圍坐1.5萬名觀眾的座位。從出土的陶器作坊表明,在7世紀早期波斯人入侵后這里也做個過馬球場,近年來舉辦過戰車賽,重演羅馬軍事演習的現場。</p> <p class="ql-block">這片遺址是為帝王所建,神廟,劇場和禮儀之門等等,每棟建筑的高大雄偉都是不可想象,經過年代的變遷,地震的破壞,殘留的底座相對完好,我們只能用這樣的視角猜測一下建筑物的體量吧。</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見到稀稀拉拉的當地人</p> <p class="ql-block">看到上面的照片,一定被滿屏滿眼的石柱攪擾的審美疲勞吧,其實這就是歐洲主流建筑藝術造型的基本元素,是古代希臘羅馬時代的建筑文明的典范,柱式是這類建筑的強大生命力,一種結構方式的藝術形式。杰拉什是晚于希臘時期的羅馬建筑群,而羅馬的柱式來源于希臘,希臘的三種柱式分別多立克柱式 Doric , 愛奧尼克柱式 Ionic , 科斯特柱式 Corinthian. 羅馬時期繼續沿用。下面這些照片是一些拍照之后不知所以,但仍以各種石柱為主,看一看是否能從中重溫這三種柱式,約旦的旅行參考書上說都包括,但我不一定全拍到了。</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柱林中的身影就是帶領我們探索古跡的攝影指導遲玉潔老師。</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約旦首都安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曼Amman歷史悠久,但如今的城市是在20世紀中葉建成的,在這里比較難見到期待中的典型的拜占庭遺跡,在這座城市里,到處都是相似的,經過風吹日曬的混凝土建筑,大部分低矮成奶油色,感覺暗淡破舊。 城市的居民住宅坐落在山丘上下,房屋結構單一,也看不出錯落有序,沒有什么可圈可點之處。但是當你在阿曼中心的城堡山上看到晨光灑在成片的建筑群上時,暗淡中增添了色彩,單一中有了層次。</p> <p class="ql-block">對掌握光線經驗豐富的遲老師,在天亮前就帶我們趕著拍下安曼城壯觀的古羅馬劇場 Roman Theatre。而后轉去追逐這晨曦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這座經過修復羅馬劇場是在一座小山的北坡上鑿出來的,當年可容納6000人。劇場的位置造型比較適合早晨拍照,而我們當日天色漆黑就已出門,拍出的是夜景,但黑暗里的各樣燈光也豐富了周圍的場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曼的古跡還是集中在城堡山上,這片區域坐落在安曼最高的Jebel Al Qala'a 山上,是阿巴亞門古城所在地,這里從青銅時代就有人居住,在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以及羅馬拜占庭和倭馬亞時代都多次被重建。這里最有名的景點有赫拉克勒斯神廟 temple of Herculeshe和倭馬亞宮殿 Ummayad Palace.</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神廟遺跡 Temple of Hercules</p> <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是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他在一生中完成了12項不可完成的任務,還解救了被俘的普羅米修斯,死后升入奧林匹克山,被宙斯封為大力神。現在的時代赫拉克勒斯已經是大力神和壯漢的同義詞,這只殘留的雕刻的大手就是赫拉克勒斯之手。</p> <p class="ql-block">這只大手栩栩如生,足以看出神廟在輝煌歲月的裝飾是何等的細致講究。</p> <p class="ql-block">城堡山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分布在倭馬亞宮殿周圍,這座宮殿是倭馬亞阿拉伯人的作品,時間可追逆到720年前后。倭馬亞王朝是先知穆罕默德女婿哈里發的繼任者穆阿維葉建立的王朝。這個王朝的建立與權利的紛爭也與伊斯蘭教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有關。</p> <p class="ql-block">書籍上也有些對倭馬亞神殿內部的描寫,但我是記不清里面是什么樣子了,只有影友振君為我在里面拍攝的照片我一直珍藏,陽光攝入宮殿的感覺就是這樣。</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和影友振君在城堡山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佩特拉 Petr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佩特拉是一座雄偉的古城,匿身于多風的約旦南部,是最珍貴的世界遺產之一,經戰亂與變動,風采依稀。</p><p class="ql-block">佩特拉的大部分遺址都是納巴泰人修建的,納巴泰人是來自于阿拉伯半島西部的游牧民族。納巴泰人大約在公元六世紀到達該地,他們是一批井然有序的商人,在接下來的500 年里用自己的財富締造了佩特拉城。公元363年一場地震毀滅了這個城市,551 年發生了第二次大地震,讓佩特拉徹底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之后只有當地的貝都因人還記得這座“失落之城”但他們對佩特拉是守口如瓶。這期間佩特拉也曾落入羅馬人手中,羅馬的建筑風格也賦予這座古城新的生命。</p><p class="ql-block">1912 年瑞士探險家 Jean Louis Burekhardt 偽裝成阿拉伯人進入了這座廢棄的古城,結束了佩特拉與世隔絕的狀態。</p><p class="ql-block">佩特拉古城就是納巴泰人修筑的無數墓穴,它們都被鑲嵌在當地砂巖的峭壁之中。</p> <p class="ql-block">通往佩特拉的蛇道Siq, 是通往隱蔽之城的蜿蜒曲折通道,兩邊樹立狹窄的峭壁,當年納巴泰人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讓這條通道變成了神秘之路。</p> <p class="ql-block">沿著蛇道蜿蜒前行,前面豁然開朗。</p><p class="ql-block">佩特拉的最著名的景點躍然眼前,這里人稱為寶庫 Treasure Al Khazneh, 希臘風格的建筑立面精美絕倫,這是為納巴泰國王哩達三世建造的陵寢。</p> <p class="ql-block">一進到這里,當地的貝都因人就會把你圍住,導游提醒我們不要和他們有過深的交流,因為在旅游旺季競爭激烈時他們有的會騷擾游客。有要做生意的就禮貌回絕,但這些年輕的小哥一點也不拒絕我給他們拍照,有滿意的照片還會以他們特有的方式留存。</p> <p class="ql-block">走過寶庫,蛇道逐漸豁朗,這時的蛇道就是外蛇道,很快就到了門面街 Street of Facdes, 這里碧巖上布滿洞窟,是納巴泰人修建的陵墓和房屋,這種“街式山墻”應該是亞述建筑吧。</p> <p class="ql-block">爬上兩邊的洞窟里拍照,可以找到多種“框式結構”,這種角度讓外面的景色顯得更加豐富有趣,照片拍的挺爽,回頭想想我們進去的地方,十有八九是墓穴而不是一般的民宅,寬敞干燥,通風涼爽…</p> <p class="ql-block">蛇道上有人在擺攤做生意,千里迢迢誰會買這種沉甸甸不實用的東西?也難怪,這座城市的建設者納巴泰人就是因為做生意來到并建設了這里,也許就是一種傳統的沿襲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大山丘朝西的峭壁上有一處佩特拉最嘆為觀止的墓地,統稱皇帝陵墓 Royal Tombs.</p> <p class="ql-block">去皇帝陵墓有一條從谷底向上的徒步路線,一路見到有人在暖陽下慵懶的休息,遠看以為他們在誦經,結果發現有人在玩手機。</p> <p class="ql-block">說起看手機,遇到一個獨行的年輕女子,大步流星,邊走邊看</p> <p class="ql-block">當然也有抽煙喝茶,純粹休息的。</p> <p class="ql-block">既然是墳墓就不必進入了,與持槍核荷彈的守墓人留影做個紀念。</p> <p class="ql-block">這座古城的中心是柱廊街 Colonnded Street, 這條街道建于大約106 年,遵循標準的羅馬模式。</p> <p class="ql-block">柱廊街的盡頭是神廟圍地大門 Temenos Gateway, 大門建于2世紀,將城市的商業區與神廟的圣地區分開來。</p> <p class="ql-block">柱廊街邊的大神廟 Great Temple, 這座建于公元1世紀的納巴泰人的神廟,建成不久就遇上了地震,但一直使用到拜占庭時期。本想放幾張殘垣斷壁的大神廟照片,想想也就免了吧,鑒于類似照片的審美疲勞,就只上個全貌,也可以俯瞰河谷地的遠景。</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一些走過路過不能錯過,巖壁上的紋理圖案,其實這里有很多,也很難說出名堂。進佩特拉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時間,那也不一定能走完所有著名景點。</p> <p class="ql-block">走上一天的佩特拉,對于多數人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看當地人的出行的方式,我們外來游客也可以借鑒。以旅游為業的當地人,早就備好了各種坐騎,馬驢騾子駱駝認你選擇,當然也有神氣拉風的馬車。</p> <p class="ql-block">佩特拉里面的很多景點我們都沒有走到,像是高地祭壇,甕墓, 絲綢墓…聽聽這些名字不去也罷。現在也回想起了那天為什么沒有走完全景?當天是2018年12月24日,圣誕前一天。寶庫在平安夜 Christmas Eve 有一個點滿蠟燭祈禱的慶典活動,我們的計劃已經安排。下午時分我們必須提前離開佩特拉,回酒店休息后再返回。當時我還特別激動,腦子里一邊盤算如何拍這難忘的夜景,一邊感慨約旦這個穆斯林國家的寬容大度開放。美美地想著就進了夢鄉,還沒到酒店,導游的聲音驚醒了我,導游宣布最近治安狀況不好,當地政府為保證游客安全,取消平安夜活動。噢,好遺憾,但我也非常理解,這個平安夜是實實在在地安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那天晚上可以回到佩特拉,場景大概就是這樣吧?(圖片來源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瓦迪拉姆 Wadi Rum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迪拉姆的意思就是沙漠的代名詞,沙漠環境殘酷而難以琢磨,斜陽讓巖石和沙礫融為一體。但這個瓦迪拉姆是非常便捷和安全的沙漠景觀。</p><p class="ql-block">瓦迪拉姆史前就有人居住,整個地區有許多巖畫和古代墓葬。我們在路上經過的地方就發現了遠古時期的石刻圖案,不是在巖洞里,而是在光天化日的路邊巖石上。文字圖案并貌,仔細琢磨起來圖案還非常有趣。這些石刻是出自早期的阿拉伯部落之手。</p> <p class="ql-block">不過讓這個地區揚名世界的,還要歸功于英國人托馬斯.勞倫斯 TE Lawrence 的宣傳,他在1917年領導的阿拉伯起義時就住在這里。</p><p class="ql-block">《阿拉伯的勞倫斯》是由T·E·勞倫斯的自傳《智慧的七柱》改編的電影,彼得·奧圖主演。電影講述了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助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統治,建立阿拉伯國家的歷史事件。電影以壯觀的沙漠風光,深刻的人物刻畫,和優美的音樂著稱,被認為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電影在1962年于英國上映,1963年獲得了七項奧斯卡獎。</p><p class="ql-block">我看過這部電影,勞倫斯在這段歷史上起到的作用,和電影里所描述的不同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在這里是不能簡單表述清楚的。復雜多樣的沙漠風光雖是實景拍攝,勞倫斯騎著駱駝穿越瓦迪拉姆,阿拉伯大軍“到亞喀巴去”震天呼聲都只能靠想象。激發想象力也許是光顧這里的目的之一。</p><p class="ql-block">路上休息在一個阿拉伯驛站,這里有帳篷,掛毯和熱騰騰的紅茶,有歇息閑聊的本地人,也有像我們這樣千里迢迢趕來的客人,有了與老沙漠看守者一起喝茶的經歷才會切實感受到這里歷史地域與文化的差異。</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如果想在最短的時間里盡可能瀏覽到最多的地方,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駕駛或租用四輪驅動車,這些在游客中心就可輕松辦理。</p> <p class="ql-block">車的顛簸是難以想象的,車子坐累了還可以爬上沙丘登高遠望,沙子很厚很軟,根本不能穿鞋,除非你穿了高腰登山靴。起初我是望山興嘆,心想這寒冬臘月怎能赤腳爬山,后來試了一下,不僅不涼還有一種特別的溫暖,這也許就是此地常年干燥,陽光普照的結果吧?</p><p class="ql-block">沙漠中的紫外線照射強烈,帽子必須有,最好還要一條圍巾遮陽又防沙。因為頂著這條圍巾拍照,還遭到了家人的嘲笑,因為那時網絡上充斥的都是大媽絲巾照。</p> <p class="ql-block">沙漠的腹地地形地貌開始有些許變化,出現許多風蝕結構,當地的風將砂巖較軟的部分削去,只留下較硬的巖石,這里出現許多天然形成的石橋,將塊塊巨石連在一起。據介紹這里最有名的就是斗篷石橋,小石橋和烏姆佛斯巖石橋,我也拍了幾座石橋,希望把它們都找到了,至于到底是哪個,自己對號入座好了。</p> <p class="ql-block">在瓦迪拉姆如果不去太遠的話,騎駱駝游覽是最環保的,而且還能像過去幾個世紀里的貝都因人那樣感受欣賞沙漠的寂靜壯美。我們去的那天沒有見到一個騎駱駝的游客,也許是圣誕節,游客們都以其他的方式消磨時光去了。有一只駝隊一直在我們附近轉悠,我們的指導遲老師與導游和他們商量后,他們當天就有了新的工作任務,我們穩穩地坐在山坡上盡情享受,拍攝夕陽,沙丘和駱駝。</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當天下榻的帳篷酒店,上面草棚的縫隙清晰可見,夜晚大門木板縫隙透過的光也同是如此,屋內取暖是個壁掛式空調,根本就沒有熱氣,十足開啟后全是冷風,還好房間內有三個床鋪,其中兩套床上用品歸我一人享用。穿上羽絨服,包上兩層毛毯,就可以安然入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旅行書上說,能在瓦迪拉姆行程中在沙漠露營地睡上一夜的是幸運兒,我的幸運不僅是讓靈魂返璞歸真(書中所言),還有一個真實的原因是晚上學拍到星空,而且老師在星空下為我拍了張圣誕節星空紀念照,過了一個愉快的節日夜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情經過是這樣的,當日大家勞累一天,荒郊野外也怕耽誤晚餐,愿意當晚外出拍照的沒有幾個人,我讓室友幫我從餐廳拿一張大餅回房間,自己堅定地跟著老師走出營地,來到曠野。為了學拍星空,我出行前進了一個16-35 廣角鏡頭,現場跟老師學習了相機基本設置和B門的使用,無奈營區當晚很忙,不斷有一輛輛的越野車開出開進,車燈一通亂掃亂晃,就好像營區里有盛大的節日盛典似的。老師也很無奈,告訴我如果有光污染就沒辦法拍出效果。看著我這渴望學習的樣子,老師讓我拿著手電照向天空,獎勵給我拍了一張照片。從此有了我這張2018年圣誕星空照。其實那晚我已經看到了銀河,但當時星空知識匱乏,直到2022年我跟著朋友去波士頓專門學拍星空才知道銀河就是長得這樣。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當天就是那么暫短的時間,在老師的指點下我已經大致地拍下了銀河和星軌,JPG格式不用經過電腦合成可直出照片的。幸虧片子仍然保存,見證了我這五年間拍星空的另一種奇特經歷。</p> <p class="ql-block">不畏恥笑,勇敢地放出星軌處女照</p> <p class="ql-block">來日清晨,就要告別瓦迪拉姆,繼而告別約旦沿紅海返回以色列了。我在營區內拍下帳篷上披撒的晨曦,在餐廳里拍了投射進屋的光柱,還有這茶爐里暖暖的星火。</p><p class="ql-block">時隔五年,一邊翻看照片,書籍和筆記,一邊折磨摧殘著我這逐漸衰退的記憶。四天的旅行用了至少八個整天完成了約旦追憶。有對昔日的留戀,對老師的崇敬,還有對未來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中對歷史遺跡景點的介紹來源于孤獨星球出版的《約旦》</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龙井市| 曲阳县| 屯昌县| 河津市| 广平县| 遂昌县| 德惠市| 九龙坡区| 安西县| 菏泽市| 阜康市| 农安县| 龙江县| 阳山县| 柞水县| 宝山区| 广汉市| 永仁县| 镇安县| 顺义区| 大名县| 德江县| 三台县| 揭西县| 久治县| 澎湖县| 航空| 巴里| 青神县| 双江| 大连市| 若尔盖县| 原阳县| 苏尼特左旗| 溧水县| 临夏市| 襄樊市| 运城市| 东至县|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