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漫漫關中道(上).文/昝蒙

孺子百家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歷史的變遷,是一首“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史詩”</p><p class="ql-block">"陜"是一個代表地理區域的詞匯。它源自于古代的地理名稱-陜縣。</p><p class="ql-block">陜西這個名稱就由此而來。當時,陜縣是一個重要的行政區劃,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春秋戰國時因陜西是秦國治地,故后人將陜西簡稱“秦”;將橫貫陜西中部的主要山脈稱“秦嶺”;將渭河平原稱“秦川”。</p><p class="ql-block">最早出現“陜”的地名可以上溯到西周、春秋時期。</p><p class="ql-block">西周時期,今天的河南省陜縣西南一帶被稱作“陜原”,周初實行大分封,以“陜原”定作地理分界線,將東部稱作“陜東”,由周公管轄,將西部分封給召公作為封國,所以在《春秋公羊傳》中就有“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這便是“陜西”一詞最早出現在典籍上的記載。</p><p class="ql-block">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行政區劃的劃分和調整是非常復雜和頻繁的。</p><p class="ql-block">陜西和陜東之間的劃分就是其中之一。在明朝時期,中國的行政區劃以州和縣為基礎,陜西和陜東都是獨立的行政區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權更迭,轄區的調整和整合也在不斷發生。</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時期,為了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清政府對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將陜西和陜東兩個區域進行合并,并劃歸陜西省的管轄。</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關中道,也是如此,同樣復雜。從西到東,從周秦漢唐至今,就是一部活生生中國歷史畫面。</p><p class="ql-block"> 關中道:舊行政區劃名,陜西三道之一,轄境約為以今西安市為中心的關中地區。</p><p class="ql-block">“關中道”一詞在民間仍有沿用,成為地理名詞,意同“關中”、“關中地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0多年,夏據關中地區東部,其它地區分布著扈、褒、犬方等方國部族。</p><p class="ql-block">殷商時期,關中有周、崇、邰、畢、程、莘、芮、酆等諸侯封國,同時有邢方和犬方。</p><p class="ql-block">西周時期,關中地區為王畿,同時有弭、矢、樊、榮、彤、鄭、芮、莘、梁、周、秦、散、邢、杜、虢等諸侯封國或封邑。</p><p class="ql-block">春秋戰國時,關中為秦國。</p><p class="ql-block">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度,分全國為46郡,關中為內史。</p><p class="ql-block">西漢時分全國為103郡,關中設立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合稱“三輔”。</p><p class="ql-block">三國時,關中及陜南東部屬魏,關中設有雍州。</p><p class="ql-block">西晉分全國為19州,關中稱雍州。</p><p class="ql-block">隋朝建都大興城,分全國為190個郡。關中設有京兆、馮翊、扶風3郡。</p><p class="ql-block">唐代建都長安城,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關中、陜北及商洛地區為關內道。</p><p class="ql-block">開元二十一年(733)改設15道,關中地區為京畿道,陜北仍屬關內道。</p><p class="ql-block">宋代遷都開封,從此關中失去國都地位。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全國分為15路,在長安設立陜西路,關中、陜北和商洛地區是其轄區。</p><p class="ql-block">熙寧五年(1072)改陜西路為永興軍路,并分出鳳翔府及秦、鳳、階、成等12州設立秦鳳路。</p><p class="ql-block">金在關中設立京兆府路和鳳翔路。</p><p class="ql-block">元中統三年(1262)始設陜西四川行中書省(簡稱陜西行?。牻耜兾鳌⑺拇?省全部,甘肅、青海2省東部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p><p class="ql-block">至元二十三年(1286)改為陜西等處行中書省,轄今陜西?。ú缓瑢帍姟⒙躁枴⒚憧h3縣),甘肅、青海2省東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九年(1376)改為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一般仍稱陜西省),轄今陜西、甘肅2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東部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六年(1667)分西部設立鞏昌承宣布政使司(次年改為甘肅承宣布政使司),陜西省轄區始成現狀。</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承襲清朝舊制。不同之處在于廢除府,將所有不管縣的州、廳全改為縣,1913到1914年,在省縣之間設置93個道。</p><p class="ql-block">1913年,北洋政府“廢府設道”,陜西省設東、西、南、北、中5道,西安地區歸屬中道,隔年東西中三道合并為關中道,治所駐長安縣(西安城)。</p><p class="ql-block">民國17年(1928年)北洋政府內務部通令各地撤道。</p><p class="ql-block">關中道轄陜西中部,北含韓城、合陽、澄城、白水、同官(今之銅川)、栒邑(今之旬邑);東南包括商洛;西南以秦嶺為邊陲。關中道容納了武關、散關和隴關,可惜函谷關和蕭關不隸陜西,遂不在關中道。</p><p class="ql-block">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p><p class="ql-block">關中是一個盆地,中心低,周邊高,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斷陷,少也三百萬年了。</p><p class="ql-block">南倚秦嶺山脈,北鄰北山山系,東部寬闊,南北達三四百里,逐漸向西減少為百十里寬;西起寶雞以隴坻為界,東至潼關以黃河為限,東西約八百余里。</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陜西素有“三秦”之稱,漢承秦制,初置左、右內史(官職),后置京兆尹三輔 (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關中。(“翊”讀yì)。“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兆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三位官員所管轄的三個地區。</p><p class="ql-block">秦亡后為防劉邦勢力擴張,項羽又將秦故地關中一分為三,分封給秦朝的三個降將: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轄今咸陽以西至甘肅東部地區,都廢丘(今興平縣內),然西安修地鐵5號線,至灃西新城西馬坊村時,發現一遺址,確認為章邯的都廢丘,與歷史記載有偏差,致使5號線修改原有方案,繞行;封司馬欣為塞王,領有咸陽以東地區,都櫟陽(今西安閻良附近);董翳為翟王,轄今陜北地區,都高奴(今延安東北)。故后世泛稱陜西為“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p><p class="ql-block">其實當年“三秦”稱謂之地并不包括陜南。只是后來人們理解的“三秦”演化,即習慣將陜北、關中、陜南也合稱“三秦”。</p><p class="ql-block">歷史上“三秦”的稱謂產生后,當時也有人將它作為政權名稱。</p><p class="ql-block">例如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50年居住在甘肅秦安縣東南的氏族首領苻洪起兵,自稱“三秦王”,建立政權。</p><p class="ql-block">352年,其子苻堅稱帝,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前秦”;</p><p class="ql-block">385年羌族首領姚萇擒殺前秦皇帝苻堅。386年姚萇稱帝,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后秦”。</p><p class="ql-block">三秦的狹義,是指“關中”“秦川”或“八百里秦川”。</p><p class="ql-block">“秦”指秦國,“川”指狹長的平原。它的具體范圍,今天人們認為應是東起潼關、西到寶雞這一段路程,大體400公里長,和歷史上的“八百里秦川”的里程也相近。</p><p class="ql-block">而三秦的廣義,則是指整個陜西。人們以地理、文化、方言為基礎,劃分成陜南(秦巴山區)、關中(關中平原)、陜北(陜北高原)三個部分。</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扶風”一詞來源于古代先賢“扶助京師、以行風化”的內涵,可以做扶助親人、以正風化之意講,表達了當時的先祖民眾們,從財力、物力和社會資源等各個方面對自己的親人們進行實實在在的扶持和幫助,并以實際行動改變不良的社會風俗、公德、道義以及過時了的、束縛人們精神世界的習俗或思想。</p><p class="ql-block">戰國時期秦孝公設美陽縣,西漢為右扶風,唐貞觀時期縣名取為“扶風縣”,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唐代又置京兆(今西安)、鳳翔、興德(今華縣)三府。滿清、民國時期,關中置有東府同州(治所大荔,轄今渭南諸縣)、西府鳳翔 (治所鳳翔,轄今寶雞諸縣) 和西安府 (治所長安,轄今西安、咸陽、銅川諸縣)。</p><p class="ql-block">“東府”、“西府”雖同屬關中地區、八百里秦川,秦文化大體相同,但兩地民俗、語言和飲食習慣多有差異,構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正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又因西有鳳翔府,東有同州府,因而有西府、東府之說。</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關中西部,渭水之畔3100年前,古公亶父率領族人來到周原修城安居,周文化由此發軔。</p><p class="ql-block">禮樂文明由此而起,德政仁愛由此而生。</p><p class="ql-block">周原,周原遺址,周人的發祥地和滅商以前的都城遺址。位于陜西省岐山、扶風兩縣的北部,東西約3公里,南北約5公里。</p><p class="ql-block">歷史上的周原范圍北至岐山,南臨渭水,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p><p class="ql-block">岐周,又稱周原、岐邑,金文中稱為“周”。</p><p class="ql-block">史籍記載,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約于公元前12世紀末或前11世紀初,自邠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p><p class="ql-block">前11世紀后半葉,周文王遷都于豐后,這里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至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而成廢墟。</p><p class="ql-block">考古人員根據新發現城墻的線索,推測周原遺址存有大小兩座城址。</p><p class="ql-block">小城城址位于遺址西北部,東西約1480米,南北約1065米,整體呈規整的長方形,面積約175萬平方米??脊湃藛T通過開設探溝4條、鏟刮斷坎5處,判斷小城城墻始建于商周之際至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小城發現之后,鑒于周原遺址的大量遺存分布在小城以東,考古人員開始考慮小城外東、東南是否還有大城的問題。根據以往記錄的部分夯土地點呈線狀分布的線索,考古人員調查發現了西周晚期城墻的位置,再通過鉆探和四處發掘、三處剖面,確認了西周晚期城址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城墻若復原為一座大城,則東西約2700米,南北約1800米,總面積約520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周原遺址是關中西部商時期面積最大的聚落;王家嘴、雙庵一帶曾多次出土銅器墓。</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西府,是關中平原西部的泛稱或俗稱,常指寶雞及其周邊部分地區。該地區為秦腔發源地,至今以陜西西府方言為代表的寶雞話保留有很多古老的發音,是最接近于周禮之雅言、國語的語言。</p><p class="ql-block">鳳翔府,唐初置岐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扶風郡。至德二年(757),肅宗幸臨扶風郡,同年收復長安、洛陽,十二月設置鳳翔府,號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合稱五京。</p><p class="ql-block">西府是鳳翔的古稱。鳳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詞。因為鳳翔府自古就是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民國26年(1937)3月1日隴海鐵路西寶段通車寶雞,1941年2月4日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鳳翔遷往寶雞,西府的行政中心才隨之遷居寶雞。</p><p class="ql-block">西府,多用于陜西民俗版塊,飲食文化區隔的省內地域概念。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素有“青銅器之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一般主要指寶雞,范圍包括咸陽以西,北至彬縣、武功、興平、禮泉,西至寶雞市境內的三區九縣。西府不僅是個地理概念,更多的是歷史韻味。</p> <p class="ql-block">鳳翔有一學校,曾經冠絕三秦!</p><p class="ql-block">1902年,時任鳳翔府知府傅世煒,將鳳翔府內用來研讀四書五經的鳳起書院改辦為新式學堂,時名鳳翔府中學堂。</p><p class="ql-block">1905年,知府隱昌齡及名紳劉源森主持于中學堂附設“師范傳習所”。</p><p class="ql-block">1912年,中學堂改名為陜西省立第二中學,嚴敬首任校長。</p><p class="ql-block">1930年,陜西省立第八師范(1927年創辦于岐山)并入。</p><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省立二中改為陜西省立鳳翔師范學校,時為四年制簡師。</p><p class="ql-block">1941年開始招中師一個班,25名學生。1938年至1946年,校舍先后被黃埔軍校第七分校和戰地青年就學輔導處所用,鳳師被迫在鳳翔縣北街糧倉與金佛寺一帶流亡辦學八年之久。</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鳳翔解放,鳳師迎來了新生。學校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條件逐步改善。</p><p class="ql-block">1951年學校更名為陜西省鳳翔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村中有一老人,名曰:吳興國,解放前,畢業于陜西省立鳳翔師范學校,同行者有一書童。</p><p class="ql-block">他后來成為咸陽地區教育奠基者,教育巨擘!</p><p class="ql-block">敬之!緬之?。?!</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寶雞有雞峰山(陳倉山),傳說秦文公在此發現了一個能發出雞鳴之聲的石頭,唐朝時以此傳說命名為“寶雞”,寓意“陳寶雞鳴之瑞”。</p><p class="ql-block">寶雞,古稱"陳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就出自這里。</p><p class="ql-block">陳倉,古稱西虢。虢( guo ),《辭?!分性忈專?quot;古國名。姬姓。"</p><p class="ql-block">"中國"二字最早見于寶雞出士的青銅器"何尊 ",就是1963年出土于陳倉區賈村鎮,何尊內底鏡有銘文12行122字,發現的"龜茲中國"四個字,成為"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p><p class="ql-block">"虢"這個地名,從西周開始沿用至今,已有3000年歷史,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之一,也是我國年代久遠并唯一沒有遷徙過的古城!</p><p class="ql-block">此尊天下獨有!“中國”傳名!</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載,寶雞縣“本秦陳倉縣,秦文公所筑”。秦文公建的陳倉城,史稱“陳倉上城”、“秦陳倉城”,位于今寶雞市金臺區陳倉鎮代家灣村。現在普遍認為,此城是寶雞建城之始。</p><p class="ql-block">三國時,諸葛亮北伐曹魏。魏軍擊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魏將曹真預計諸葛亮將會進攻陳倉,故派郝昭據守陳倉。</p><p class="ql-block">為抵御諸葛亮,郝昭新建陳倉城。郝昭所建的陳倉城,與陳倉上城相連,是寶雞的第二座城池,史稱“陳倉下城”、“漢陳倉城”。</p><p class="ql-block">諸葛亮果然率十萬大軍圍攻陳倉。激戰二十余晝夜,諸葛亮終未攻破郝昭所率千余人防守的陳倉城,最后因糧草不濟,被迫退回漢中。</p><p class="ql-block">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以失敗告終。</p><p class="ql-block">隋煬帝大業十年(614),移陳倉縣治至留谷城。留谷城升級為陳倉城。這是寶雞的第三座城池。</p><p class="ql-block">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唐肅宗改陳倉縣為寶雞縣。陳倉城變成了寶雞城。</p> <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1963年,在距離周原遺址不遠的寶雞市陳倉區賈村,考古人員從地底發掘出了一只西周青銅尊,名為何尊。</p><p class="ql-block">何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外表張揚繁復,十分精致。尊內底部鑄有122字長篇銘文,這篇重要的文獻講述了周成王遷都洛陽成周之事,最引人矚目的,則是銘文中出現的四個字——宅茲中國。</p><p class="ql-block">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武王克商之后,向天昭告要建都于天下之中,治理民眾。“宅茲中國”象征獲得天命,擁有天下。所謂“中國”,并非指代國家,而是指代天下之中的區域。然而因為其字面含義,它被賦予了不可替代的意義:這是現存所有文字中最早的“中國”二字。</p><p class="ql-block">從文獻來看,中國的稱謂,正是始于西周。當然,彼時的中國與今天的中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隔著歷史回看,那個遙遠又蒼茫、神秘又壯闊的遠古時代,在骨子里與我們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以崇德和平等的信條聯合盟友,開創波瀾壯闊的逆襲神話,又以接納和包容的姿態融合異邦,走出不可思議的文化躍遷之路。如此種種,對三千年后的世界仍舊不無啟迪。</p><p class="ql-block">扶風境內陸續出土了許多其它珍貴文物,尤以青銅器最為著名,于周塬遺址出土的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被贊譽為“海內三寶”,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p><p class="ql-block">周原考古發現被列為21世紀中國百項考古新發現之一,周原被譽為我國“青銅器之鄉”。</p> <p class="ql-block"> 十</p><p class="ql-block">武功水(今陜西石頭河)發源于秦嶺,向北流入從西向東的渭水,在兩河交匯的三角地帶為黃土臺原地形。</p><p class="ql-block">渭水北岸稱積石原,與積石原夾渭相對的南岸臺原之上。</p><p class="ql-block">此地名曰五丈原(位于今陜西岐山縣)。</p><p class="ql-block">五丈原,和周塬隔渭河相望。位于關中西部岐山縣,為秦嶺北麓黃土臺原的一部分,海拔約750米,原上地勢平坦,面積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p><p class="ql-block">五丈原為三國時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戰場。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隔渭河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十一</p><p class="ql-block">寶雞有一盤:散氏盤,地位尊崇!</p><p class="ql-block">散氏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散氏盤的銘文是一篇土地轉讓契約。大意為:夨國侵略散國被散國打敗,為了乞和,夨國向散國賠償兩塊土地。為此,夨國派官員15名,散國派官員10名共同勘定了賠償的土地。然后,在夨人發誓永不毀約后,周王派來的史官將新界地圖交給夨國,并留存其左券。散人則將誓約鑄于銅盤,作為永久的證據。</p><p class="ql-block">銘文中,詳細記錄了交割田地的疆界、兩國參加交接官員的姓名和立誓日期,但因沒明確當時的周王,故不能確定具體年代。研究者普遍認為是西周厲王時期。</p><p class="ql-block">散氏盤在清乾隆年間出土于陜西鳳翔。因其造型精美、做工精湛、銘文堪稱金文瑰寶,引起古玩界爭相收藏,幾經周轉,身價倍增。</p><p class="ql-block">清嘉慶十四年(1809),在嘉慶皇帝50歲壽辰之際,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重金購得此盤,作為壽禮敬獻給嘉慶皇帝。嘉慶皇帝非常高興,后封阿林保為兩江總督。不過嘉慶及后來的五位皇帝并不像乾隆那樣酷愛古玩字畫。散氏盤進入宮中,便再無人欣賞,因年久失查,不知蹤跡。</p><p class="ql-block">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盛傳散氏盤在圓明園燒毀。</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三年(1924),溥儀被驅逐出故宮后,民國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專門負責清理清宮財產。時任該委員會委員的馬衡(金石學家,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在清理故宮財產時,偶爾發現了散氏盤,經過與散氏盤拓片比較鑒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p><p class="ql-block">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時期,散氏盤作為故宮國寶之一南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散氏盤及大批國寶被蔣介石運往臺灣,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為該院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p><p class="ql-block">散氏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一篇土地轉讓契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它和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被合稱為“晚清四大國寶”。</p><p class="ql-block">散國位處何地,史無明載,但研究者普遍認為,散國在今寶雞市西南,為西周開國功臣散宜生的封地。位于清姜河流域的大散嶺和大散關均因地處散國境內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十二</p><p class="ql-block">寶雞有傳世名酒,名曰西鳳。</p><p class="ql-block">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上,世居于此的秦人把這方沃土當做信仰。</p><p class="ql-block">以靈山腳下優質原糧為“酒父”,以鳳凰泉天然地下水為“酒母”,以代代傳承的西鳳釀酒技藝為“酒魂”,醞釀出傳承千年的一脈鳳香。</p><p class="ql-block">西鳳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就已列為珍品,是我國八大名酒之一。</p><p class="ql-block">鳳翔是民間傳說中產鳳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唐朝以后,又是西府臺的所在地,人稱西府鳳翔,酒遂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周武王時稱“秦酒”(即今西鳳酒,因產于秦地雍城而得名);漢代,秦酒更名為柳林酒。</p><p class="ql-block">宋時,蘇軾任職鳳翔時,酷愛此酒,曾用“花開酒美曷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來盛贊西鳳美酒。</p><p class="ql-block">西鳳酒,讓歷史一下子有了味道!醇厚綿長!</p><p class="ql-block">周的智慧 ,秦的堅韌,漢的廣博 ,唐的風度,在關中道時時彰顯,以獨特的歷史契合沿著渭河流向文明!</p> <p class="ql-block">中華文化,兼容并蓄, 代代相傳,根深葉茂 ,綿延至今。</p><p class="ql-block">朝代的繁華與湮滅,隱藏著多少魄人心弦的瞬間。</p><p class="ql-block">關中道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史,又一部波瀾壯闊的文明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秋</p> <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巜探訪周原西周城址》</p><p class="ql-block">陸航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p><p class="ql-block">2、青銅時代 · 周原遺址</p><p class="ql-block">原創 kgzg 考古中的國</p><p class="ql-block">3、《西府與東府的歷史淵源》</p><p class="ql-block">作者,容琳 ,陳倉道公眾號。</p><p class="ql-block">4.《寶雞溯源》</p><p class="ql-block">作者,劉希平 陳倉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延吉市| 安阳县| 汉川市| 湟中县| 揭东县| 广汉市| 区。| 旬邑县| 娱乐| 邢台市| 宣恩县| 铜梁县| 陆河县| 桃江县| 蛟河市| 涿鹿县| 贵南县| 鞍山市| 泰来县| 宣武区| 石城县| 岳阳县| 东台市| 托克托县| 安顺市| 如皋市| 萨迦县| 承德市| 兰溪市| 上高县| 灵台县| 望城县| 新宁县| 青河县| 苗栗县| 鸡泽县| 壶关县| 大同县| 黄骅市|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