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 簡牘帛書蔡候紙</b></h1> 中國古代把文字稱為“書”,而把地圖等文獻叫做“圖”。把“圖”與“書”連在一起之后,“圖書”也就是現代所指的書籍、報刊等出版物,作為一種文字載體,與漢字的發展結下了不解之源。 中華民族最善于把自己的文明傳統鑄入圖書之中,圖書是漢字信息最集中的載體,是漢字得以將文化知識保存與傳播久遠的物質外殼。在中國的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文化寶典,都已被載人史冊,書于竹帛,藏于名山。正是那些浩如煙海的圖書文獻,使我們的祖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夠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中“青史留名”。 “河出圖,洛出書”。圖與書相連,最早可追溯到《易經》記載的傳說故事。據說在遠古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里出現,背負一張“河圖”,又有神龜從洛水里浮出,龜背上畫著一張“洛書”,伏羲就根據這種“圖”“書”上記載的符號,演成八卦,成為《易經》一書的來源。 “河圖洛書”與倉頡造字一樣,都籠罩著神話色彩。在漢字的初創時期,我們的祖先只能把文字保存在甲骨、鐘鼎,甚至于石頭之上。大約從殷商時代起,也就是在甲骨文的鼎盛時期, 古人發現除了龜甲和獸骨之外,竹木也能夠作為書寫材料。他們或者砍斷竹子,劈成竹片,或者伐倒樹木,剖為木板,然后用筆在上面寫字作文。寫了字的竹片叫做“簡”,寫了字的木板叫“版牘”。直到這時,中國人才算有了正式的圖書。 據古書記載,周公旦攝政管理周朝的時候,曾對那些不愿隨著遷往洛陽的殷商遺民們講:你們殷人的祖先,“有冊有典”,記錄著“殷革夏命”的歷史,現在已經到了“周革殷命”的時代。什么是“有冊有典”呢?甲骨文中已經發現了“冊”和“典”字,它們都與“簡”有關。 “冊” 字的寫法, 好像一根根竹簡用兩根繩子穿編在一起,形成了一“冊”書;對“典”字有兩種解釋,一說是手捧著“冊”放置于架上,另一說是把“冊”置于“書幾”上的象形字。所以,“簡冊”就是最古老的圖書,而“典”則是可以作為典范的圖書,大概相當于今天的“經典著作”吧。 從殷商直到魏晉,正好是甲骨文到楷書初起的千余年間,用竹簡制作的圖書,曾被古人廣泛地用來記錄和傳播知識。無論是孔子編纂的《春秋》,還是司馬遷著作的《史記》,它們的原始作品都是簡冊。本世紀初葉,我國各地陸續出土簡冊就有一萬多枚;七十年代以來,出土簡冊的數量劇增,總數已愈五萬余枚。 這些竹簡,長度從幾厘米到60多厘米不等,寬度約為1厘米左右。每根簡上書寫的文字數目,少則幾個字,多則幾十個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為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h5> 現代出土的簡書里有許多驚人的發現,例如1972年曾于銀雀山的漢墓里找到了近五千枚竹簡,其中除了《孫子兵法》等著名書籍外,還發現了失傳多年的《孫臏兵法》,從而消除了歷史上對此書是否存在的懷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為三國吳簡的一部分</h5> 再如1996年長沙走馬樓出土了十萬余枚三國吳簡,1975年在湖北云夢首次發現了秦朝的簡冊,其中有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最完整的先秦編年史書和最古的法律書。 版牘是與簡冊同時通行的另一種形式的古代“圖書”。“版”“牘”二字的偏旁都是“片” , 意思是“半木”,是用木板制成的書寫材料。一般用于書寫不足一百個字的短文,如書信、公文等等。由于它的面積比竹簡大,古人也常在版牘上繪制圖畫或地圖。 奏牘后來演化為略帶彎曲的笏版,成為官員上朝使用的裝飾品。《紅樓夢》詩云:“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指的就是這種特殊的版牘。 我們常在古裝戲劇中看到那些文武百官們手持一條長方形的象牙板,它的名稱叫“笏版”,但不知道有何作用。其實,笏版在漢朝稱為“奏牘”,也是一種版牘。大臣們要向皇帝稟奏事由,為了防止遺忘就在這木板上書寫“備忘錄”。 簡牘形式的中國古代圖書,今天雖然只保留在博物館供人參觀,但它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習慣,許多現代漢語詞匯都可以追根溯源到那些竹簡或木板上去。<br><br>例如,就在幾十年前,中國大陸的圖書還是豎行排版,書寫文字的順序是從上到下,自右向左。曾經有個笑話說“看古書都是對的,因為在點頭;看今書都是錯的,因為在搖頭。”從上到下的寫字習慣顯然出自于狹長的竹簡,而自右向左順序習慣也映襯著竹簡的陰影。古人寫字,總是左手執簡,右手握筆,寫完一簡便順手放在右側,依次排列起來,自然形成了從右向左的豎行圖書。 殺青、汗青、青史——作家寫成書稿稱為“殺青”。史冊叫“青史”,偉大人物可以“青史留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慷慨激昂地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也指史冊。這些與“青”字相連的詞,實際都來源于竹簡的制作方法。 古人把新竹劈成簡狀后, 為了防蟲蛀,需要把它放在火上灸烤,以除去水汁。去汁的工藝叫“殺青”,也稱為“汗”。“殺青”完畢意味著竹簡制成,這與“脫稿”還有相似點,但把“汗青”引申為“史冊”就不知道從何說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為漢代青銅書刀,是文人用于刮削、刪改竹簡上的文字用的。</h5> 筆削、 刪改——請人“刪改” 文章稱為“筆削”。“削” 、 “刪”的偏旁都是“刀”。出土文物里發現過這種“書刀”,當竹簡上抄寫的文字有錯誤時,古人便用書刀刮去,然后重新抄寫。現在我們刪改文章雖然無需用刀,但這些帶刀的字已約定俗成。<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為文徵明《尺牘》</h5> 尺牘——古人寫信用的木板,通常是一尺長,所以信函又叫“尺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為出土的信封</h5> 版圖——由于古代地圖多繪制在版牘上,所以至今我們仍把國家的疆土叫做“版圖”。這樣的例子,信手拈來,還可舉出許多,如成語“罄竹難書”、“連篇累牘”、“文牘主義”等等。簡牘圖書的“傳統勢力”,直到今日還遠未消失。 然而,用竹木制作的圖書,除了制作麻煩外,讀起來也很不方便,秦皇、漢武、孔老夫子都曾深受其苦。那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管理朝政事必躬親,他每天批閱的各種文件以秦朝的衡器計,重達120斤,折合成現在的重量單位有25公斤,那些竹簡壘在案桌上恐怕有一大堆,需要幾個人為他翻動。 史書記載說,孔子晚年十分愛讀《易經》,由于經常翻閱,以至于三次翻斷了編連簡冊的“韋”(熟牛皮筋),這就叫“韋編三絕”,可以由此推想孔老夫子當年讀簡的勞苦。如果不及時重新穿好斷裂的編繩,簡冊圖書就要散亂成一堆竹片。后代出土的簡冊,的確有不少出現散亂,或者只留下殘缺的部分竹簡,使后人的理解制造了許多麻煩。 漢武帝當朝時,有位叫東方朔的學者,性情滑稽恢諧但學識淵博,廣泛涉獵過諸子百家的學說。初次來到長安,想要晉見漢武帝。在那個時候,皇帝詔見必須要由“公車”署的官員推薦,東方朔就寫了長長的一篇奏折請求公車轉呈皇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h5> 結果,這篇奏文足足用了三千根竹簡,兩個強壯的武士才勉強可以抬起。武士們滿頭大汗地把奏折抬進了宮內,漢武帝好不辛苦地看呵,看呵,一天看不完,就在竹簡上作個記號,一直讀了兩個月,才讀完了東方朔的這篇文章,于是“龍心大悅”,傳令立即召見,官封東方朔為太中大夫。 最有趣的是目前人們常用的成語——“學富五車”,它的出處就在簡冊里。那還是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位惠施,他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名家”的代表人物,擔任過魏國的丞相,力主魏國聯合齊楚抵抗秦國。惠施每次外出都要用五輛大車裝載簡冊,以便隨時閱讀。人們都贊揚他說,惠施真是博學多才——“學富五車”。<br><br>惠施的學問足可裝滿五大車,聽起來很嚇人。今天我們偏偏來鉆牛角尖,估算一下他的五車竹簡究竟寫上了多少字。一根竹簡大約重50克,平均可記錄30個漢字。一輛大車承重不會超過500公斤,滿打滿算能裝下竹簡1萬根,五車就是5萬根簡,折合總字數150萬,只及半本《現代漢語詞典》的字數。如果惠施再世,他一定會夾著這本詞典自豪地宣稱:我現在已是“學富十車”了。 簡牘圖書笨重且記錄文字少,缺陷太多。古人們也曾把圖書材料革新的希望,寄托在絲綢之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度。絲織品質地柔韌,重量輕盈,善吸墨水,的確是用來書寫漢字、制作圖書的好材料。古代的絲織品分為帛、縑、素等,而帛則是它們的統稱。所以,寫在絲織品上的書叫做“帛書”,也有的稱為“縑書”或“素書”。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子帛書</h5> 帛書也在后代的圖書詞匯里留下了若干痕跡。例如,我們現在把分冊的圖書用“卷”來統計,如“第一卷”、“第二卷”等等,它實際上來源于帛書的收藏形式。軟軟的絲綢圖書正是卷起來存放,每一冊書就卷成一“卷”。與此類似,我們現在把一本書按“篇”來分類,如“上篇”、“下篇”,卻是出自于簡牘。“篇”字正是以“竹”為頭,不過那時的“一篇”就是“一冊”的同義詞,竹簡是不可能把一本長篇著作編連成“一篇”的。 絲綢作書的高雅華貴,可就是價值太高,一般平民百姓根本用不起。有人曾作過考證,在漢代,一匹織好的縑帛價格為600多錢,折合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雖無法得知,但可以間接地進行估算。在當時,以這個價格能夠購買大米6石。一本字數較多的書也許需要用完這一匹縑,那么買這本書的錢就足夠供人過上一年的生活。這種昂貴的圖書當然無法廣泛推行到老百姓中間去,因此,古人亦有“貧不及素”的說法,意思就是買不起絲織的“素”,只好“望書興嘆”。 社會需要必將產生發明與創造的巨大推動力。東漢年間,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到的那樣,漢字業已完成了“篆文隸變”的變革,以許慎為代表的學者正在總結“造字六書”。精美的文字亟待尋找一種質優價廉的書寫載體,文化知識的傳播急需大量的圖書。<br><br>公元105年,正是東漢和帝在位的元興元年,為皇帝制作御用器材的“尚方”官邸顯得格外忙碌。這里集中了來自全國的能工巧匠,“尚方令”蔡倫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臉上露出會心的笑厴。許多跡象表明,經過多次失敗后的試驗,今天有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蔡倫目不轉睛地看著工匠們熟練地操作。工匠們有的把樹皮、亂麻和破布搗成漿狀,有的把這些漿汁均勻地鋪在竹簾上,讓水分從竹簾縫隙下自然滲出,還有一些正在從已經干燥的竹簾上揭下一層白色薄膜。<div><br>蔡倫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盡坎坷。他自小家境貧寒,在缺衣少食中度過了少年時代。13歲時為了生計,迫于無奈地應選入宮作了宦官。他從“小黃門”這一最低等級的太監作起,忍受著極大的苦痛和屈辱,才慢慢地爬上了較高的宦官職務,并被皇上任命為兼領“尚方令”的官銜。</div> 一位工匠拿著從竹簾上揭下的薄片向蔡倫走來。蔡倫趕緊向前走了幾步,一面接過這張凝聚著心血的試驗成果,一面大聲下令道:快取筆墨來!蔡倫的字龍飛鳳舞,映在白色的薄片上異常清晰。他興奮得扔掉了毛筆,跪下身軀,用顫抖的雙手高高舉起那張薄片,呼喊著:“蒼天有眼,蔡倫造出了紙! 名列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就這樣來到了人世間。蔡倫主持下造出的這種紙深受皇帝的贊許,當他不久被封為“龍亭候”之后,這種紙被人叫做“蔡候紙”,天下人莫不爭相使用。雖然現代已經知道,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民間已經造出過雛形的植物纖維紙,蔡倫造紙的方法也出自于更早期絲棉紙的制法,但是,作為一位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必將永遠銘記在用紙書寫的史冊里。 比起簡帛類的材料來,紙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它取材于廢棄的植物纖維,原料隨處可得;它又有絲織品柔軟輕便的特性,書寫和制作的圖書堪稱絕妙。晉代甚至有人為它寫賦,贊頌紙是:“厥美可珍,體潔性貞,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曲可伸,能幽能顯”。 據《晉史》記載說,西晉有位文學家左思,花了十年功夫來構思一篇《三都賦》。無論在屋內還是在庭院,左思都把“蔡候紙”四處放置著,以便來了靈感想出佳句時立即把它寫下來。“十年磨一劍”的《三都賦》被晉代人推崇倍至,洛陽都城的豪門貴族文人墨客們爭著先睹為快。人們一遍又一遍地抄錄,一時間竟使“蔡倫紙”的需求劇增,價格飛漲。這一件趣事后來演繹成“洛陽紙貴”的成語,比喻某一圖書所產生的轟動效應。 在這里,我們引用“洛陽紙貴”成語的用意,并不是說紙的價格比簡帛更昂貴。我們想借用它來表達一種觀點:紙的珍貴,在于它結束了中國古代簡帛圖書的歷史,換來了中國圖書幾千年的繁榮。隨著造紙術傳向西方,中國人發明的紙也成為西方人制作圖書的主要材料。有了紙的中國漢字,也從此跨向了一個新的時代。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dqpa9s" target="_blank">圖說漢字簡史1:結繩刻契天雨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eoqv5y" target="_blank">圖說漢字簡史2:金石小篆書同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gh0hv3" target="_blank">圖說漢字簡史3:漢字變革里程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hbribq" target="_blank">圖說漢字簡史4:縱橫六書解文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g59upv" target="_blank">圖說漢字簡史5:簡牘帛書蔡候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i9fer6" target="_blank">圖說漢字簡史6:聚珍付梓印活字</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苏市|
双城市|
宁海县|
时尚|
绵竹市|
建宁县|
阿克苏市|
曲松县|
晋中市|
蕲春县|
都兰县|
荃湾区|
邯郸县|
乌拉特后旗|
苍南县|
和顺县|
乐都县|
黄骅市|
凤凰县|
确山县|
海阳市|
旌德县|
瓦房店市|
贵溪市|
淮阳县|
平湖市|
肃北|
永仁县|
若尔盖县|
米脂县|
六枝特区|
宜昌市|
黑河市|
乌什县|
宾阳县|
博兴县|
永清县|
隆回县|
二连浩特市|
宾川县|
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