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4年,我們曾合寫了一部科普小書《中國換筆潮——計算機與漢字書寫革命》(葉平、羅治馨著,珠海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中的幾個章節(jié),說的正是中國文字發(fā)展史話。選擇書中的第3章-第7章進行潤色和改寫,再配上中國文字博物館拍攝的以及網(wǎng)上下載的若干照片,改編為圖文版的《圖說漢字簡史》,請童鞋們看看,并再次征求意見,是否能有點兒“舊書換新顏”的感覺?</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 金石小篆書同文</b></h1> 人們通常以為,只有生物的進化才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才會有殘酷的弱肉強食,而人類文字的進化,應該是逐漸地發(fā)育,緩慢地變化,始終充滿了田園牧歌般的詩情畫意。 史實告訴我們,漢字雖然也有長期漸變的歷程,但它的成熟,卻經(jīng)歷了一場空前的大變革。這場變革,歷時不過400余年,其間最劇烈的動蕩只有短短數(shù)十年,伴隨著刀光劍影和腥風血雨。這場變革,使方塊漢字最終走向了統(tǒng)一和穩(wěn)定,走向了今文字的發(fā)展坦途,在中國文化史上豎起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這種文字,稱為“金文”,也叫“銘文”。 金文字有凹凸之分,凹為刀刻,呈陰文;凸為先用刀刻模型,然后澆鑄呈陽文。金文多為記錄禮典、征伐、約契等,是承甲骨文體而又有新發(fā)展的文字。 金文的特點是筆畫線條渾樸自然,結字壯美多姿,字體漸趨整齊雄偉純樸。但因字體筆畫尚未完全固定,往往一字,筆畫和寫法也各異。 目前可見到鑄造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較多,浩如煙海。保留西周古漢字最多的青銅器是鼎器。 大鼎被視為國家權力的象征,王公貴族們?yōu)榱擞涗浺恍┮拢?往往在鑄造青銅鼎同時也鑄上若干文字。 現(xiàn)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的西周末期鑄造的“毛公鼎”,為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時期的金文鼎。 鼎上刻有32行共497個漢字,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銘文最長的銅器。銘文記載了天下四方動亂,周宣王命毛公文輔助王室,并賞給酒食、衣服、車及武器,儀仗等物。 散氏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夨,又稱作夨人盤。內(nèi)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文字線條宛轉(zhuǎn)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并稱西周三大青銅器。該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盤內(nèi)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zhàn),榮立戰(zhàn)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并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青銅耐腐蝕,鑄刻的文字“千古不朽”,使我們能夠較清楚地看到周朝的漢字形式。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周朝使用的單字共有3000多個,其中大部分已基本認出。金文上承甲骨文,雖然有所進步,但沒有使?jié)h字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中國漢字“千姿百態(tài)”而混亂不堪的局面主要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當中國的歷史進入到公元前770年后,東周列國各路諸侯裂土封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群雄爭相稱霸。到秦王朝統(tǒng)一中國前,業(yè)已歷經(jīng)了500余年的戰(zhàn)亂割據(jù)。國家的分裂使各地的文字無序發(fā)展,自成體系。<br> 候馬盟書是用玉片做成,出土共有5000多件,每件大小不一,雕刻細致,用毛筆書寫,字跡與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相似,大部分為紅色,也有黑色,比較清晰。字數(shù)有多有少,多達200字,少則10多字。候馬盟書是春秋晚期晉國趙殃與大夫們訂立的文字條約,要求參加者效忠盟主,共同抗擊敵人,不再擴充財產(chǎn)土地,不與敵人來往。盟書通常1式2份,1份在盟府,1份則埋入地下,以示有神靈作證,不得反悔。 貨幣文字。在中國璀璨的古代文明史中,曾經(jīng)建立起一套完整獨立的貨幣、文字、書法體系,傳世和出土的古代貨幣,幣材之多樣,幣形之豐富,數(shù)量之龐大,字體之多彩,堪稱世界之最。 楚國的貨幣 戰(zhàn)國時期的玉石器文字。 戰(zhàn)國時期的璽印文字。 陶器文字。三晉(韓、趙、魏)出土的陶器及文字。 由上述示例可知,同樣一個字,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各國往往有不同的寫法,甚至在一國之內(nèi),也有不同的形態(tài)。例如,“馬”字,在齊國就有三種寫法,在楚國有兩種,在燕國也有兩種。也就是說,齊國的客商若到了楚國買馬,恐怕寫出的契約楚人都看不明白。<br><br>文字制度的混亂使得漢字的異體現(xiàn)象在戰(zhàn)國發(fā)展到了“登峰造極”。比如在甲骨文里,“虎”只有46種寫法,“鹿”只有49種寫法,而到了金文以后,“壽”字有了141種寫法,“彝”字有了201種寫法。 作為書法藝術,我們現(xiàn)在還能看到由篆字書寫的“百壽圖”,一百個千奇百怪的“壽”字無一相同。中國美術學院顧方松先生經(jīng)過8年努力,從歷史遺跡中收集整理出古代使用過的1000個“壽”字,又新創(chuàng)作出9000個“壽”字圖飾,完成了一幅真正的“萬壽圖”。 此幅《中華萬壽圖》共用90多張4尺宣紙,系當代著名書法家所書。一個字有一萬種寫法,對于用作裝飾的書法圖案當然無可厚非,但是若用來寫文章可就不妙了。這樣的文章,除了作者自己,誰還看得懂呢? 國家的統(tǒng)一呼喚著文字的統(tǒng)一。秦始皇帶兵先后平定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后,立即發(fā)布了“廢除各國文字”的政策法令。 公元前219年,統(tǒng)一中國不久后的秦始皇,帶著豪華的儀仗和龐大的車馬隊伍,浩浩蕩蕩地向瑯琊(今山東諸城)的方向行進。 躊躇滿志的“千古一帝”,端坐在由六匹駿馬挽駕的金車里。車隊的前方由虎皮裝飾的戰(zhàn)車鳴鑼開道,左右八十一輛五色副車上站立著文武百官,護駕衛(wèi)士前呼后擁,林立的旌旗望不到盡頭。這是秦始皇登基后歷時最長的一次巡游。他剛在泰山上完成了“封禪”祭天的儀式,接著馬不停蹄地到渤海邊縱情游覽,現(xiàn)在,名城瑯琊又歷歷在目了。 車隊在瑯琊城外稍事休息,大臣李斯來到皇帝的車駕前求見,他時下官居“廷尉”,是秦朝最高的司法長官,不久后又升任丞相,極得秦始皇的重用。<br><br>秦始皇眺望著前方不遠處已荒蕪的土臺,對李斯說:“以朕之意,越王勾踐曾在此筑高臺尊奉周王,而朕之功績遠遠超過周朝的天子。你可派人重新筑起瑯琊臺,從內(nèi)地遷徙百姓三萬人居住在臺的周圍。朕命你按照泰山刻石的形式,在瑯琊臺也樹立一塊石碑,代朕草擬一篇碑文,以詔示天下?!? 車隊又重新啟動。李斯的馬車落到了最后,他索性走下車,思索著如何完成皇帝的指示。在泰山矗立的石碑上,他已不遺余力地贊頌了始皇統(tǒng)一天下、申明法度的豐功偉績,現(xiàn)在還應該補充些什么呢?<br><br>想著想著,不覺走進了一個村莊。朗朗的讀書聲把他吸引到一棟較大的房屋前,十幾個學童正捧著竹簡專心地誦讀。李斯湊過去,俯身看了看,臉上露出了笑容。 學童們誦讀的正是自己前年撰寫的《倉頡篇》,竹簡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文章,都是用始皇規(guī)定的秦國篆字寫成:“倉頡作書,以教后詣,……”。李斯高興地摸了摸學童的頭,心里一亮,轉(zhuǎn)身快步向外急走,他已經(jīng)想好了《瑯琊刻石》的重要內(nèi)容。 不久,周圍的百姓們紛紛前往新筑的瑯琊臺,觀看李斯親自書寫的大字碑文,《瑯琊刻石》上端莊的秦篆一絲不茍地顯現(xiàn)著如下字句:“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庇媒裉斓恼Z言解釋為:始皇帝統(tǒng)一中國,普天之下的人都專心一致。度量統(tǒng)一了器具,書寫統(tǒng)一了文字。日月所照之處,車船所到之地,百姓都聽從國家的命令,生活得心滿意足。只有我們的始皇帝,才能夠順乎時勢,與時俱進。 我們?yōu)樽x者轉(zhuǎn)述的上述文字,是根據(jù)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的文章摘譯,想來不會有太大的出入。假如你有幸到諸城游覽,或許能夠看到李斯手書的《瑯琊刻石》真跡。在經(jīng)過2000年風風雨雨的侵蝕之后,刻石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只有只言片語勉強還能分辨,但《瑯琊刻石》記錄的這段話語,卻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磨滅其光輝。 “普天之下,同書文字”。李斯在書寫這幾個蒼勁的大字時,很可能同我們一樣,想到了春秋戰(zhàn)國諸侯割據(jù)的混亂,想到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對文化交流和人民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 李斯清楚地記得,正是他向秦始皇建議,把過去流行的一種“大篆”字體加以規(guī)范和簡化,作為秦朝推行的標準字體。 所謂“大篆”,相傳是周宣王時期有位叫太史籀的人,從當時的“古文”里選擇一些簡單合用的字,經(jīng)過李斯改訂簡化而成,所以大篆也叫做“籀文”。 籀文以《石鼓文》和《詛楚文》為代表。其中,石鼓文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 在大篆的基礎上,李斯仿照太史籀的方法,再次加以省改和簡化,使從前形體復雜、書寫任意的文字,變成筆畫均勻、四平八穩(wěn)的形式,這種字體就是秦篆,后人也把它稱為“小篆”。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shù)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F(xiàn)代書法家分析說,小篆的風格端莊、肅穆、文靜,正是人民在500年戰(zhàn)亂結束后渴望和平安定的思想和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br><br>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就在那一年,秦始皇還命令他和趙高、胡母敬等人編寫了三本教科書,用小篆書寫后向全國公布和推廣。三本書的書名分別是《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分為55章,每章60字,共3300個漢字。用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這三本書應該是秦代普及初等教育的“識字課本”,是學童們必修的基礎課程。到了漢朝 ,三本書被合成一篇 ,統(tǒng)稱為“三倉”,仍然作為兒童識字讀本使用,足見其影響之深。可惜此書沒有流傳下來,人們只知道它的頭一段,就是上面的故事里,學童誦讀的那句“倉頡作書,以教后詣”。 就在秦始皇“瑯琊刻石”后的第6年,即公元前213年,秦朝博士官淳于越認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不師古人,沒有分封諸侯。他對秦始皇說:“我從來沒有聽說,有誰可以不學古制而能夠長久不敗的”。身居相位的李斯聽到了這番復古倒退的言論,立即痛斥道:“五帝的事業(yè)不應重復,三代的制度不能沿襲,現(xiàn)在陛下創(chuàng)造的大業(yè),建立的萬世不朽功績,不是你們這些儒生能夠理解的!”于是,他進一步向秦始皇建議:“臣丞相李斯冒死罪進言,請陛下下令,將非秦朝的史書全部燒毀;除國家藏書外,民間所有的諸子百家著作一律上繳焚燒;敢于在一起議論《詩》《書》者處死暴尸;敢于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中知情不報者同罪……”。<br><br>李斯的進言正中秦始皇下懷,他馬上簽發(fā)了“焚書令”,全國各地頓時燃起了熊熊烈火,先代遺留下來的各種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第二年,秦始皇又在驪山溫谷,下令活埋了460個違反禁令的儒生。這就是歷史上震驚后世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和李斯“焚書坑儒”是一種文化專制主義的表現(xiàn),雖然它嚴重摧殘了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但在客觀上卻為強制推行秦篆,為“書同文”進一步鋪平了道路。李斯在為秦始皇制定的法規(guī)中,有一條很重要的舉措:“若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就是講無論什么人都只能從官吏那里學習法律,也必然包括了學習書寫統(tǒng)一的漢字。<br><br>秦王朝在數(shù)十年時間里,用血與火的殘酷,宣告了自殷商以來古文字的終結,昭示了漢字即將演變?yōu)榻裎淖值氖锕狻U缑鞒瘜W者李贄所說的那樣:“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dqpa9s"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1:結繩刻契天雨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eoqv5y"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2:金石小篆書同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gh0hv3"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3:漢字變革里程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hbribq"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4:縱橫六書解文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g59upv"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5:簡牘帛書蔡候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i9fer6"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6:聚珍付梓印活字</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坪县|
阆中市|
龙川县|
宣武区|
海阳市|
罗甸县|
博客|
班玛县|
新津县|
三明市|
天峨县|
乌兰察布市|
蒙自县|
利川市|
湛江市|
丹寨县|
苍山县|
开封县|
周宁县|
通道|
临漳县|
呼玛县|
徐汇区|
托克托县|
盖州市|
林州市|
辽阳县|
习水县|
武鸣县|
乐平市|
永仁县|
兴安县|
仪征市|
石景山区|
岐山县|
枣阳市|
潜山县|
甘孜|
大新县|
阿城市|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