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 序</b></h1> <p class="ql-block">1994年,我們曾合寫了一部科普小書《中國換筆潮——計算機與漢字書寫革命》(葉平、羅治馨著,珠海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中的幾個章節(jié),說的正是中國文字發(fā)展史話。選擇書中的第3章-第7章進行潤色和改寫,再配上中國文字博物館拍攝的以及網上下載的若干照片,改編為圖文版的《圖說漢字簡史》,請童鞋們看看,并再次征求意見,是否能有點兒“舊書換新顏”的感覺?</p> 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博物館,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作為我國第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的正面,豎立著一個巨大的“字”的標志。 中國文字博物館作為一座全面反映、專題研究中國各民族文字、文字歷史、文字文明的專題博物館,通過薈萃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詳細講解了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不僅展示了中華文明與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也是學習中國文字發(fā)展史的最佳的場所。它所呈現的內容,也將是我們這篇《圖說漢字簡史》的敘事脈絡。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 結繩刻契天雨粟</b></h1> 這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br><br>那時的黃河,清澈透底;那時的氣候,溫暖濕潤。黃土高坡覆蓋著成片的闊葉林,華中平原游弋著一群群野豬、水牛和麋鹿,時而還能看到大象和犀牛的蹤跡。 雨過天晴,剛退去河水把他面前的這塊空地沖洗得平平整整。他斜靠在一塊石頭上沉思著,思緒或許還停留在不久前那場激烈的戰(zhàn)斗里?!坝檬裁崔k法把它記錄下來呢?”他慢慢地立起身來。 用現在的目光看,他的裝束打扮確實很奇特:身披用樹葉連綴而成的衣服,腰間裹著獸皮,散亂的頭發(fā)在微風里飄動。不可思議的是他比常人更多生了兩只眼睛,顧盼之間,四目不斷閃爍著智慧的靈光。<br><br>突然,一只驚惶的小獸從他身旁一閃而過,在光滑的平地上留下了兩行整齊的蹄印。他饒有興趣地蹲下身軀,用四目打量那支支丫丫的蹄痕,若有所思地揀起根樹杈,描出一個類似的圖畫。許久,他抬頭呆望著天空,湛藍湛藍的天上,白云朵朵。根據剛才獲得的靈感,他接著又畫了一朵云彩。云的圖畫,這不就是天嗎?但是,天如果下雨呢?對了,在云下面緊挨著畫幾滴雨點不就行了。他興奮起來,轉過身看看已偏西的太陽,又在地上畫了一個圓圈,可這種形狀的東西太多,于是隨手在園中點了一個小點。<br><br>“這實在太有意思了!如果我把部落的戰(zhàn)斗場景都用類似的符號畫下來,問題不就解決了!”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腦中的混沌,他頓悟了。他用力把樹杈高高地拋向天空,邁開雙腳,疾步向營地的方向奔去。 到了“家”,妻子趕忙跪在草席上迎接,他卻怪怪地緊盯著女人的跪姿,從席上拾起一塊牛骨,用尖銳的石刀在骨頭上劃了幾下,一種代表女人的符號被深深地刻在牛骨較寬的表面上。<br><br>才思如泉水般地涌現出來。他不停在營地內走來走去,盯著各種不同的物品看,時而又跑上山崗,跑進樹林,邊看邊想邊刻,他刻出了各種稀奇古怪的符號,牛骨盛滿了草編的口袋。<br><br>夜幕降臨,屋子中央的火塘徹夜未滅。他坐在熊熊燃燒的火邊,一刻不停的刻呀,刻呀。戶外漆黑的角落里,傳來了陣陣凄厲的尖叫聲,一些黑色的幽靈不時探出頭來,用青面獠牙的鬼臉乞求他,威脅他,因為鬼魂們知道,一旦他的發(fā)明成功,人類將擁有明察幽微的神力。然而,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刀刻符號上,根本無暇理會那些鬼魂的哀鳴。 終于有一天,他長長地噓了口氣,丟掉手中的石刀,對圍觀的本部落眾人說到:<br><br>“這, 就叫做字。 感謝蒼天,我終于造出來了!”<br><br>頃刻間,室外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打在房頂嘩嘩作響。人們跑了出去,呵,滿地流淌的竟然是黃澄澄的粟米!部落歡騰了。暗中藏匿的鬼魂在人的歡呼聲中,嗚咽著,漸漸淡化,漸漸隱去。<br><br>刻字者走出了房門,他要去向黃帝稟報,因為他,正是黃帝委任的“史官”。<br><br>他的名字叫倉頡,中華文化的傳奇英雄,古代神話里漢字的杰出創(chuàng)始人,被后人尊之為“造字圣人”。 “天雨粟,鬼夜哭”,這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它傾注了古代中國人對漢字起源豐富的想象力。<div><br></div><div>類似以上的故事情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已被人傳誦得活龍活現,有人說他死于丙日,所以后代學子都忌諱丙日,有人說他葬于利陽亭,還有人為他修廟立碑,目前全國各地已陸續(xù)發(fā)現了8座傳說的倉頡墓地和遺跡。然而,把漢字發(fā)明的殊榮歸功于倉頡一人,就如同說倉頡“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一樣,只是古人虛構的神話。</div> 還是讓我們更貼近一點史實,從歷史學家的考古發(fā)現中去探索中國漢字的源頭吧。<br><br>在考古發(fā)現里,現在能見到的時間最早、數量最多而又成系統(tǒng)的古漢字是甲骨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懿榮</h5> 1899年,滿清光緒政權已是風雨飄搖,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相當于中國古代教育部長和最高學府的校長)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偶染瘧疾。這一生病,就要去中藥鋪抓藥,使得他與一個震驚中外的發(fā)現結下了不解之源。他的藥方里有一味藥材叫“龍骨”,在當時是很常見的中藥,據說有安神定魄的療效,《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里都有記載。其實,這些所謂的“龍骨”,只是一些龜甲或獸骨的殘片,由于在地下埋藏時間太久,大都已經變成了化石模樣。王懿榮買回了“藥材”,看了看那些龜甲獸骨,發(fā)現有的甲骨表面刻著若干符號。 王懿榮憑著他的金石學功底,“慧眼識珍寶”,斷定這些符號就是古代的某種文字。盡管賣“藥材”的商人對甲骨的出土地點秘而不宣,王懿榮仍然設法進行收集。他以每個字付二兩銀子的高價,繼續(xù)購進大量有文字符號的龜甲獸骨。直到“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王懿榮悲憤絕望,投河自盡,他也沒能釋讀出那些文字的意義,但人們仍把1899年作為甲骨文最早發(fā)現的時間。此后,中國便誕生了一門令世界矚目的“甲骨學”。 后來人們知道,王懿榮以及步其后塵的其它一些人,他們收集的甲骨都出自一個地點——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帶。迄今3000多年前,那里曾是繁華的居民集聚地,是商朝后期的國都——殷都。不過繁華早已是過往煙云,殷商的都城今天只剩下一片廢墟,但是殷墟里埋藏的甲骨文,卻可以肯定屬于商代的文字。 經過近百年的發(fā)掘,尤其自20世紀30年代后進行的大規(guī)??茖W考察,目前已經出土甲骨文約有15萬片,甲骨上刻寫的文字估計有5000多個單字,總數約100余萬字之多。這是中華文化多么豐富的寶藏呵,可惜至今能夠認識的不過1700個單字。 根據現在已經認出的甲骨文字分析,甲骨文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了天文、歷法、氣象、地理、社會組織、農牧狩獵等等方面,但更最多的是商朝王室貴族進行占卜活動的記錄。<div><br></div><div>根據現在已經認出的甲骨文字分析,甲骨文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了天文、歷法、氣象、地理、社會組織、農牧狩獵等等方面,但更最多的是商朝王室貴族進行占卜活動的記錄。<br></div> 有學者對商代占卜刻文的過程作了很有趣的描述。它的形式大致上是,首先由占卜者將甲骨削平磨光,在其表面鉆些槽和孔洞,然后用火燒灼。在火的熱烤下,甲骨表面的某些部位出現了裂紋,并發(fā)出“卜卜”的聲響,裂紋的形狀也正好與“卜”字的外形相似。這就是“卜”字的字形讀音和“占卜”一詞的來歷。圍在占卜者周圍的商民、史官或者就是商王本人, 根據裂紋的長短方向來判斷兇吉, 并把占卜結果刻在裂紋旁??躺先サ奈淖?,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它屬于一種“象形文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牛卜骨刻辭</h5> 這是后人辨認出的五牛卜骨刻辭。卜骨刻辭卜問的是用牛還是用羊來祭祀?此外還通過占卜問兩件事。一是戊寅日卜問:沚囗是否來?二是同一天卜問:雷風是否有? 殷商時期甲骨文的書寫應用已經比較廣泛, 許多人大概都在潛心學習如何寫字和刻字。郭沫若先生也講過一則趣事。他發(fā)現有一塊甲骨上刻著幾行字,每行字的內容一樣,只有其中一行寫得精美端正,其它則像初學者的刀筆。而歪斜的一行中,又有幾個字寫得很有章法。郭老于是發(fā)了一通議論:那寫得精美者,一定是老師寫的字帖,其余的為學生所作。而歪斜行中的端正字體,則一定是老師為教會學生書寫,手把手地施教寫出的字。當然,誰也無法去核實郭老先生的這番高見了。 商代的甲骨文,雖然較多地保留了原始文字的痕跡,但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古漢字。后人總結的“六書”造字法,都可以在甲骨文里找到例證。許多漢字基本定型,與我們今天認識的差不多。<br><br>甲骨上面的文字,一般是用銅刀刻寫的,也有少數用“毛筆”寫的。古代稱刻為“契”,稱書寫為書,因此甲骨文也被稱為“殷墟書契”。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 甲骨文的考古發(fā)現,有力地說明了現代漢字是它的直接“后裔”,卻不能證明它是漢字最早的“祖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山文化帶古文字黑陶鬲</h5> 由此,我們上溯到迄今4000余年前,那起始于大禹,終結于夏桀的夏朝?,F代大部分文字學者都認為,夏朝應該有文字,至少應該有原始文字。198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郊區(qū)發(fā)現了一個“龍山文化”晚期的遺址,其時期大約與夏代同期。 在那里,發(fā)掘出了一批刻有文字的甲骨,字的結構布局嚴謹,與殷商甲骨文接近。這次重大發(fā)現把我國最早使用文字的歷史提前到了4500年以前,但它還不能算是漢字的源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帝城遺址</h5> 為此,我們再上溯到迄今5000余年前,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華夏五千年”的那一時期。以龍為圖騰的黃帝集團聯合以牛為圖騰的炎帝集團,與九黎集團大戰(zhàn)于涿鹿,一番爭斗打敗九黎,殺其首領蚩尤。最后,又融合了幾十個民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從此,中國人開始自稱為“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br><br>上圖為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遺址,亦稱軒轅城,位于涿鹿縣礬山鎮(zhèn)三堡村北50米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涿鹿之戰(zhàn)</h5> 很可惜,上述有關中華民族創(chuàng)立期的很精彩故事,都只是從后人撰寫的文獻里看到的一些片斷,帶上了許多神化色彩,很可能是口耳相傳才得以流傳后世。據說,在黃帝與蚩尤大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曾發(fā)現過12個古文字符號,有7個屬古漢語甲骨文符號,有5個屬古彝文符號,可能分別出自黃帝集團和九黎集團。它們代表什么,至今眾說不一,也許是用來記錄這次戰(zhàn)役的實況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著名的原始符號</h5> 因此,我們不得不再次向歷史長河的前方上溯,直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晚期,大約迄今6000~7000年左右。關于這一時期先民的生活情況,考古學者已經找到了大量的文化遺址(有些比上述年代略為近期一些)。在河南仰韶、西安半坡,在山東大汶口,在許多出土的陶器上,都撰刻著各種各樣的符號。這些符號,盡管從形態(tài)上講還不能算漢字,但已經具有了文字符號的性質,應該是先民們用來記事的原始文字。上圖就是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著名的原始符號。這是一個合體圖畫會意字“炅”,表示太陽在云氣之上,云氣之下有五峰聳立(或火焰燃燒)。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里,還展出了其他文化遺址中的古老漢字。讓我們再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一二。 安徽蚌埠市雙墩新石器遺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劃符號,所包含的內容之豐富是同時期任何遺址所無法比擬的??脊湃藛T在對雙墩遺址發(fā)現的600多件陶器刻劃符號整理、研究中發(fā)現,雙墩刻劃符號已具有表意的功能,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 湖北京山屈家?guī)X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50年,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屈家?guī)X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縣夢溪三元宮,西面到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這里也有類似于文字的刻劃符號被發(fā)現。 石家河文化是銅石并用時代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因發(fā)現于湖北天門石河鎮(zhèn)而得名。此地有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遺址群,多達五十余處。已經發(fā)現有銅塊、玉器和祭祀遺跡、類似于文字的刻劃符號和城址,表明它已經進入文明時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山文化帶古文字黑陶鬲</h5> 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一類是一些幾何狀的線條,長長短短,或平行,或交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結繩記事</h5> 有人認為,古陶器上的幾何線條,有結繩記事的痕跡,如表示繩結交叉的符號、表示打了幾個繩結的符號等等。在無文字時期,先民們是用結繩的方式記錄事情的,遇到大事,就結一個大繩結,遇到小事,就把繩結打小一點。 有人甚至認為,古代八卦也來源于結繩記事。所以,《易經.系辭下》才會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 所謂“書契”就是“刻契”記事,“無文字,刻木為契”。用刀刻木頭的行為叫“契”,所刻之木頭也叫“契”。當先民們相互間有事需要約定,就用刀在木頭上刻一些痕跡以免遺忘。 “契”一直影響到今天,我們現在仍把相互訂立的憑證稱為“契約”。于是,也有人提出古陶器上的幾何線條反映的是刻契的痕跡。不管怎么說吧,從結繩刻契到陶器上的線條符號,無疑是文字發(fā)展的最初的一步。 原始符號的另一類是像實物形狀的圖畫,有的似太陽出山,有的似農具,似鳥獸形。這類圖形符號,是先民們用圖畫記事的直接證據,與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比較接近,它們肯定對古漢字的創(chuàng)立產生了更積極的影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巴文字</h5> 由于考古發(fā)現的出土文物,在新石器晚期的原始符號到殷商甲骨文的歷史鏈條中間,斷裂了長長的一環(huán),我們無法拿出實物資料,來說明漢字從符號、圖畫到甲骨文字的演變過程。即使是文字發(fā)展史學家,對此也只能用一些“活化石”進行推測。<br><br>我國云南納西族使用過的東巴文就是一種原始文字的“活化石”,它展示了由記事圖畫向文字發(fā)展的這段重要歷程。 上圖是一些類似于“連環(huán)畫”的圖示,但它就是用納西東巴文字書寫的《送情死者》文章中的片斷。<br><br>文章可意譯為:道路很遙遠呀,還不到情死之山,男兒如被找見,女兒如被尋著。圖中有的字能夠見形知義,如“女兒”,頭上有高高的發(fā)髻,而“男兒”的頭上是光光的禿頂。有的字則假借了納西語言中的諧音,如第一圖的左上,是一只長角的動物,“角”和“遠”在納西語里同音,所以它表示了“很遙遠”。 納西族的圖畫文字,還處于象形文字的初級階段。我們可以對照著漢字里的許多象形字觀察,恐怕不用說明,大家一看就知道它們是“?!薄ⅰ榜R”、“鳥”、“龜”等字。 這些象形字,與有人認為是倉頡所寫的“鳥跡書”一樣,使人們對于記事圖畫是漢字的主要起源的猜測深信不疑。中國古來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早期的文字與圖畫簡直難分彼此,它們很可能是一種可以讀出聲來的圖畫,或者稱為“圖畫文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南樂縣在倉頡陵廟文物景區(qū)舉辦倉頡文化節(jié)</h5> 至此,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漢字起源的探秘。中國漢字從原始符號和圖畫文字開始發(fā)端,至少已經歷了五、六千年的風風雨雨和春華秋實。<br><br>真的是倉頡發(fā)明了漢字?即使今后在考古新發(fā)現里找到了有關倉頡的史料,他也只可能是一位頗有造詣的“文字學家”,或者在“造字”中有突出的貢獻,或者曾系統(tǒng)地整理過古漢字。魯迅先生說得好:“但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圖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中國文字的由來,恐怕也逃不脫這例子的”。<br><br>結繩、刻契、原始符號、圖畫文字,直到甲骨上的象形文字,正如涓涓細流,匯入大海,是千千萬萬個古代中國人共同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文字。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eoqv5y"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2:金石小篆書同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gh0hv3"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3:漢字變革里程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hbribq"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4:縱橫六書解文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g59upv"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5:簡牘帛書蔡候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wi9fer6"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圖說漢字簡史6:聚珍付梓印活字</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平市|
博湖县|
江西省|
卓资县|
通海县|
邯郸县|
松阳县|
鲁山县|
凤翔县|
沽源县|
新沂市|
恩平市|
巫山县|
大方县|
兴仁县|
宜城市|
金溪县|
莒南县|
阿拉善左旗|
雅江县|
璧山县|
伊川县|
朔州市|
乌兰县|
昌都县|
潮州市|
全椒县|
昌黎县|
阆中市|
平原县|
高清|
固原市|
易门县|
郯城县|
汉沽区|
灵台县|
南漳县|
教育|
博爱县|
肇东市|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