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線路沿線看點、古跡】于謙祠、大清郵政局舊址、麻線胡同3號四合院、西鎮江胡同29號近現代建筑、船板胡同2號近代建筑、慕貞女校建筑遺存、婦嬰醫院舊址、匯文學校建筑遺存、北京站西街基督教美以美會牧師住宅、北京站、亞斯立堂、匯文大學堂(匯文第一小學)~全程步行約8.0公里</p> <p class="ql-block">新開路胡同73號(協和醫院院長樓)這座建于1920年的帶花園的二層小洋樓,是協和醫院第一任中方院長劉瑞恒的住宅。解放后,張治中在這里生活了20年,直至去世。</p> <p class="ql-block">新開路胡同71號院(薄熙來宅院,北門開在西總布胡同80號)西臨協和醫院院長樓。 院子里是民國時期建造的小洋樓。解放后歸對外經濟貿易部使用,成為歷任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副部長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北極閣三條胡同22號院,此地原為緣慶、恒吉禪林。院里現存民國時期所建近代住宅樓兩座,為北洋政府財政部次長陸宗輿的住宅。院子寬大,建有假山、噴泉、花壇、甬道,老居民叫他“大廟”“兵營”,可查閱的檔案少、傳聞多。 李鴻章、袁克定、吳佩孚、陸宗輿都在這里住過。其中北樓為磚木結構,二層,雙坡頂,外立面出西式方磚柱,樓門上方嵌有彩色玻璃。南樓平面近似“T”字形,亦為磚木結構,二層,雙坡頂,院子里尚存一座原來的禪林大殿。南樓。平面近似“T”字形,為磚木結構,二層,雙坡頂。 北樓。為磚木結構,二層,雙坡頂,外立面出西式方磚柱,樓門上方嵌有彩色玻璃。</p> <p class="ql-block">協和醫院住宅群南區(北極閣三條胡同26號)建于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洛克菲勒財團出資,與協和醫學院同期建成,是協和醫學院的高級住宅區。此住宅原由十余幢典型的美國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筑組成,有連排住宅,也有獨立式住宅;有的是古堡式尖頂,也有的是鄉村別墅式坡頂,形式多樣,工藝考究。上世紀90年代中期,拆除了南端的四幢獨立式住宅,現尚存七幢。目前本院的建筑雖有局部改建修繕,但原有院落與建筑風格仍保存原狀,現仍為協和宿舍。住宅群南北兩區門口都有一座三個并排拱形門洞的大門,向里望去一座座風格特別的別墅樓顯示出這里的與眾不同。院內建筑布局規則有序,道路、花壇、綠化等環境布置精美,與坡頂石板屋面和灰色磚墻的美式建筑共同構成了幽靜的居住環境。院落南北長約127米,東西長約140米。中軸線南端為大門,以突出的三角門罩裝飾。中軸線北端為兩層半連排式住宅,形成了本院的特色,該建筑與中軸線對稱處是一拱形穿過式門洞,與中軸線南端入口門房的拱形門洞相呼應。院落南區由圍繞中軸線對稱的三組獨立住宅組成,每組住宅的形狀與中軸線基本對稱,但又有所變化。南區中軸線中部為一圓形環路與花壇,形成南區住宅的控制中心。北區的住宅布局相對靈活,不求絕對對稱。此院東側布置有一棟與本院落建筑風格不一致的西洋式建筑,建造年代早于院內建筑。獨立式住宅建筑平面布局靈活,均為矩形平面組合,每棟建筑面積約為600平方米。首層地坪高出室外約60厘米,地上兩層,地下一層。住宅內部除設有客廳、廚房、餐廳、臥室、衛生間等主要房間外,還設有輔助用房、小儲藏室多處。首層入口常結合單層坡頂的拱形門廊處理,形象生動。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寧郡王府舊址位于東單北極閣三條71號,是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寧郡王弘晈是怡親王允祥的第四子。說起允祥,看過清宮劇《雍正王朝》的讀者應該不會陌生,因為他就是劇中的“十三爺”。相對于其他兄弟,雍正對十三弟允祥極為倚重,不但封其為怡親王,使其成為清朝的第九個鐵帽子王,而且加封弘晈為寧郡王。要知道,有清一代,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罔替的,但在承襲王爵之外,很少再加封鐵帽子王的其他子嗣為王,寧郡王弘晈是個特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允祥卒,雍正皇帝念其有功,除令允祥第七子弘曉襲怡親王外,又封弘皎為寧郡王,建府于此。據了解,寧郡王府由國家話劇院和京誠集團管理使用。其中國家話劇院管理使用部分的騰退修繕工作已于2019年完成,并計劃將該部分打造成為國家話劇院戲劇館。按照設計,戲劇館集戲劇創排、交流、普及、孵化等功能于一體,以滿足藝術生產、藝術教育和市場運營需求,形成戲劇生產基地。</p> <p class="ql-block">于謙祠位于北京市東城區西裱褙胡同甲23號,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為四合院式布局,是一座坐北朝南,帶東西跨院的二進宅院,門楣正中懸“于忠肅公祠”木匾,前院有五間倒座南房,進深五檁,硬山清水脊。前院正房原為一座中式二層小樓“奎光樓”,上懸“熱血千秋”木匾,兩邊楹聯“帝念有功群小讒謀冤太慘,公真不朽故居歆記地猶靈”。二層為“奎星閣”,是應試舉子祈求“魁星點斗,金榜題名”的地方。1976年受唐山地震影響,被震毀,隨后被拆除 。于謙祠正院有正房五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于謙塑像。正房前有東西廂房各兩間,硬山合瓦頂。在正院的西側,另有兩路跨院,每跨院各有正房三間,倒座房三間。在西院西端有西廂房三間,東院東北端有東廂房兩間。院內房屋均為青磚到頂的清水墻體,清水脊合瓦屋面。于謙祠內設三個展廳,分別介紹于謙生平及其勤政愛民事跡、“土木之變”和北京保衛戰、于謙詩詞及其一生的回顧。于謙祠里院有一棵高大的古棗樹,高達10米,干周長2米多。該樹傳為于公手植,人稱“于公手植古棗樹”。在于謙祠的前院,也有兩棵百余年的古棗樹。在于謙祠的西墻外,過去為于謙祠的西院,同樣有一棵古棗樹,其干周長達2.8米。于謙(1398一1457),字廷益,官至少保,浙江錢塘人。明代政治家、軍事家。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于謙赴京任兵部侍郎。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挑起戰事,明英宗率軍北征瓦剌,于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舉朝震動,史稱“土木之變”。在此危亡之際,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力斥“南遷之議”,堅守京師,協調各方,輔立景帝,穩定皇權,擊退瓦剌,最終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避免了“建炎南渡”局面的再現,使明王朝轉危為安,有再造社稷之功。明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徐有貞專權,向上讒言“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于謙含冤被害。1984年,于謙祠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大清郵政總局舊址,東城區崇內大街小報房胡同7號。大清郵政局成立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原設于總稅務司署內,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遷到此處,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遷至東長安街。宣統三年(1911年)清郵傳部接管郵政事務,成立大清郵政總局。舊址坐東朝西,平房五間,后曾改建,1996年進行修復。舊址建筑為研究近代郵政事業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北京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船板胡同57號,這里曾經是舊時售賣煤油紙的商鋪。至今仍然清晰可見“文興”、“煤油紙”等字樣,石匾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船板胡同2號近代建筑,始建于1871年。為當地神學院屬地范圍內的建筑遺存。磚木結構,地上二層,帶地下室。該建筑西南角立有基石一塊,分別刻有“1871”、“1875”、“1912”和“1929”字樣,代表此樓各個部分的始建年代,因多次進行翻擴建,建筑平面不規則,各部分形式不統一,總體屬十九至二十世紀美國折衷主義風格。</p> <p class="ql-block">西鎮江胡同29號建筑,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入口為傳統式廣亮大門,門內東西兩側各有兩個相連又各自獨立的院落,各院宅門相對,房屋結構及形式均相同,北房均為二層樓,面闊三間,前為庭院。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曾作為北京神學院院長的居所。齊如山創辦的義興局。齊如山是個有原則的人,受父輩影響,不滿晚清政治的黑暗與腐敗,贊同革命,敬仰孫中山,崇尚三民主義。齊氏家族的商號“義興局”曾是革命黨人從事反清活動的秘密據點之一,他以拜謁過孫中山、得到過孫中山的嘉許為一生殊榮。擁護國民政府的政治選擇,決定了他1948年去往臺灣。對于民族大義的問題,齊如山態度鮮明,“七七事變”爆發后,身居淪陷區北平,他和當時許多文化名人一樣,受到日本人的利誘和脅迫,在出逃未果的情形下,他對外謊稱出京,實將自己藏匿于家中后院,過了8年“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隱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亞斯立堂,又稱崇文門堂,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后溝胡同丁2號,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是美國衛理公會 ( 美以美會 ) 在華北地區建立的第一所禮拜堂,也是北京地區現存較大的基督教會建筑 。亞斯立堂占地面積為8246平方米,為近代折中主義風格,現存兩組建筑,一組建筑為教堂大門, 另一組建筑為教堂,堂內分為正、副兩堂,正堂設有四百多個座位,副堂有三百多個座位,中間有可以上下活動的閘板相隔,既可分開,亦可聯用。禮拜堂呈圓形,整體為木制雙層傘形結構。亞斯立堂原為教區主堂,是近代教會文化的實物遺存,對研究近代教會文化提供了實物基礎 。1990年2月23日,亞斯立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亞斯立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匯文學校建筑遺存位于丁香胡同 7號,北京匯文中學在中華民族處于危亡之際誕生。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871年的美以美會蒙學館,此后經歷了懷里書院、匯文書院、京師匯文大學堂、北平市立第九中學校、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學等數次更名,于1989年正式命名為北京匯文中學。</p> <p class="ql-block">婦嬰醫院舊址北京市東城區崇文門內大街104號。建于20世紀初,由美國美以美會創辦。附近的亞斯立堂(今崇文門基督堂)也是美以美會建立的。美以美會1784年建于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1847年在中國起步于福州,后逐漸發展至全國。在文化教育、醫療、慈善等方面有不少建樹,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建筑坐西朝東,磚木結構,三層,平頂,灰磚清水墻面。目前已修復,暫未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28日,首個市級勞模墻在明城墻遺址公園正式落成,北京市1197個全國勞模姓名全部被刻在勞模墻墻體。此次勞模墻的修建落成是一個傳承勞模精神的創新舉措。</p><p class="ql-block">勞模墻墻體所用是一塊高三米左右的青白石,寓意為清白做人。在勞模墻上,主要鐫刻了建國以來全市所有由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獲得全國勞模稱號的1197名勞模名錄,勞模墻周圍還設立勞模雕塑等景觀,與周邊環境環境顯得非常融合。</p><p class="ql-block">東便門至崇文門這一段明城墻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墻之一,也是北京城歷史發展的重要標志,在這里建立勞模墻為勞模樹碑立傳,既豐富了首都歷史人文景觀,更為勞模精神的展示與傳播提供了一個寶貴的途徑和載體,體現了勞模動人事跡和無私情懷。</p> <p class="ql-block">北京站西街基督教美以美會牧師住宅群北京西街路南有一片洋房建筑群,目前歸屬北京站管理,屬于辦公地點,不讓隨便進去,不過洋樓就在路邊,也沒什么遮擋,能看清全貌。如果按嚴格的意義來說,這幾棟樓屬于船板胡同,可現在西街這邊結構比較亂,所以我把他歸屬到了北京站西街。這幾棟樓屬于美以美會的牧師住宅樓。</p> <p class="ql-block">北京站位于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是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特等站。北京站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原址位于正陽門甕城東側,建成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舊稱“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正陽門東站)。歷史上曾沿用前門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東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改稱“北京站”。</p><p class="ql-block">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車站布局為縱列式,分為到發場、交接場、調車場。北京站站舍大樓坐南朝北,東西寬218米,南北最大進深124米,建筑面積71054平方米。站前廣場面積40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設8座站臺,共14個站臺面,16條股道。北京站是京滬鐵路、京哈鐵路、京承鐵路、豐沙鐵路、京原鐵路、京廣鐵路、京九鐵路等多條客運專線及城際高速鐵路的交會節點。開往東北方向、華東地區的列車大部分在該站始發。</p><p class="ql-block">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車站平面為前候車廳后站臺中軸對稱式布局,立面以兩翼拱衛著中央。具體的造型和裝飾則取材于中國傳統建筑,但又加入了新的結構形式,兩翼的候車廳采用平頂,中央部分是由兩個鐘樓侍衛著中心帶有扁殼屋頂的大廳。大扁殼為35米×35米,采用預應力邊緣構件。除大廳外,高架候車廳也采用扁殼屋頂。兩翼房間窗上沿用曲線形式和中心大廳協調統一。立面上采用了大片整齊的玻璃窗,創造出一種輕快、明朗、大方、新穎的車站建筑形象。在材料色彩上,大部分采用淺米色面磚,在中心及兩翼部位的柱子和花格采用白色剁斧石。北京站是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匯文大學堂北京市匯文第一小學(原北京丁香胡同小學)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匯文學校幾經發展、變遷,1918年匯文大學部與華北協和大學合并為燕京大學,遷到海淀區北京大學的校址,原校址留給匯文小學和匯文中學。之后保存下來的校址于1978年正式更名為丁香胡同小學。于2011年重新更名為匯文第一小學。</p> <p class="ql-block">【美食】內蒙古駐京辦餐廳?,泉水煮手把肉:肉質很好,可以白口兒吃,也可以稍微蘸一下三種蘸料。 經典燒麥:羊肉燒麥,餡兒很好吃,有湯汁但是沒那么多。 土豆泥拌莜面:解膩,好吃。羊肉串18元一串,烤羊排288元。</p> <p class="ql-block">掠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新安县|
金华市|
页游|
绥棱县|
灌阳县|
酒泉市|
保定市|
普兰店市|
峨眉山市|
澳门|
海门市|
江油市|
云南省|
平定县|
商都县|
河曲县|
霍山县|
汤原县|
苏尼特右旗|
通州区|
玛纳斯县|
贺兰县|
山阳县|
昆明市|
昌乐县|
旌德县|
杭锦旗|
元朗区|
永平县|
盐亭县|
金坛市|
漾濞|
思南县|
竹溪县|
定远县|
临漳县|
晴隆县|
白城市|
云阳县|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