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共領導紅軍在鄂豫皖三省邊界以大別山為中心的地區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里發生過著名的黃麻起義,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紅軍主力部隊,從這里走出了349名開國將帥,其中不乏許世友、王近山、李德生、鄭維山等如雷貫耳的名將。我們行走在大別山,探尋一個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在這里追尋紅色記憶、傾聽紅色經典、體驗紅色感動!</span></p>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原名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湖北省紅安縣城關鎮。1956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修建,用于紀念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根據地斗爭中犧牲的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紀念園主要紀念建筑物有“一碑兩場兩園五館”;即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廣場、英烈廣場、將軍墓園、紅軍墓園、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董必武紀念館、李先念紀念館、紅安將軍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名由徐向前元帥題寫。主要介紹了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斗爭中犧牲的263位烈士的生平事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主要介紹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董必武紀念館坐落于紀念園東側稞子山山腰,徐向前元帥題寫館名。展覽通過560多件文物、資料、圖片再現了董老這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光榮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李先念紀念館,館名為陳云同志題寫。</span></p> 王近山故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近山將軍故居位于湖北省紅安縣高橋鎮程河村許家田灣,王近山將軍是電視劇《亮劍》李云龍原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沿途山川壯麗,群山環抱,秀峰林立,原生態環境,令人心曠神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將軍故居坐西朝東,磚木結構,面闊四間,前后兩進,兩進間有一小院,前檐墻為青磚砌筑,山墻為土磚砌筑,硬山頂,屋面小青瓦鋪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一排并不算老的房子前,有一棵高大威猛的大楓樹,在山風的吹拂下隨風搖動,好像為將軍致敬,又好像在守衛著將軍曾經住的故土,一切都顯得那么平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走進陳列室,一面火紅的軍旗刻著鄧小平為王近山將軍的題詞:“一代戰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著名的電視劇《亮劍》,就是以王近山原型,他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是何等的凜然,何等的決絕,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氣魄!正是一代驍將王近山給世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span></p> 長勝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長勝街是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的一條主街,因風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聞名于世,紅色印記留存,極具紀念意義。這條街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革命時期,長勝街成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現還存有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等18處重要革命遺址,其中8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街道兩邊房屋為明清時期徽派建筑風格,青墻黛瓦,飛檐翹角,古樸莊重,是湖北省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條古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房屋山墻或隔火墻有龍蛇鳥獸造型裝飾,地面用花崗石條鋪成,保持了大革命時期的原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因七里坪地處鄂豫交界,當年街上商貿十分興隆,周邊山貨特產和武漢來的工業生活用品,通過倒河水路在此匯集交易,人稱“小漢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長勝街是古樸滄桑、歷史厚重的一條老街,同時也是革命重大事件的見證者,被譽為革命文物一條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站在長勝街口回望,這條歷經戰火、飽經滄桑的老街依舊巍然矗立,向人們講述那段紅色崢嶸歲月。</span></p>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八一村原名王錫九村,位于七里坪鎮以東,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策源地和主戰場,擁有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和中央政治保衛局第三分局鄂豫皖特區政治保衛局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全村有名有姓的烈士200多人,是著名的紅色名村。這里還是紅軍團長、農民勞動模范方和明的家鄉,是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的首唱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八一村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沿著水塘,穿過民居,再順著林蔭小路向高處走,一座布瓦鋪蓋、磚木結構的建筑便映入眼簾。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村子群山起伏、青松疊翠。一方清塘前,原是燒窯處,國民黨反動派曾在此對紅軍轟炸,留下了2米多深的炮彈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30年6月,鄂豫皖邊區在河南省光山縣王家灣召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7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機關遷到七里坪王錫九村此屋。當時,七里坪列寧小學校長戴雪舫為了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創作了歌曲《慶祝蘇維埃》,后改名為《八月桂花遍地開》。從此,這首革命歌曲從這里唱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后來,這首歌從七里坪傳唱到全國,從戰爭年代唱到新時代。在一代代人的傳唱中,這首歌已成為人們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的重要內容。</span></p> 鄂豫皖蘇區革命博物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是河南省規模最大的縣級革命博物館,坐落在新縣秀麗的山城東南,依山傍水,仿古式現代建筑,主體為徽式風格,紅檐橙瓦,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該館題寫了館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館藏革命文物400余件,是河南省規模最大的縣級革命博物館。文物種類有軍事用品、文獻資料、烈士遺物、珍貴歷史照片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記錄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形成、鞏固和發展歷程,折射出共和國艱難的創建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將帥館</p> 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是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屬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位于新縣城南白毛尖,由大門、《燎原》浮雕墻、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堂、革命斗爭史陳列室、吳煥先半身塑像、烈士紀念亭、烈士墓地八大部分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園內陳列和珍藏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及珍貴的烈士遺物4500余件,安葬著近百位革命烈士、老紅軍和紅軍將領,紀念著鄂豫皖蘇區13萬多名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紀念碑正面是朱德題寫的八個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另外還有許世友題寫的“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被譽為“堅持大別山斗爭的一面紅旗”的劉名榜題寫的“烈士們以鮮血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用身軀鋪平了大別山人民革命的道路 烈士們可歌可泣的英勇史績萬古長存”、烈軍工屬的題詞“烈士們英勇奮斗的精神和創造的事業永恒地光輝地照耀在人們的心靈中與歷史的篇幅上”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這些題詞緬懷了大別山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頌揚了他們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表明了要繼承先烈遺志,不忘初心使命,實現崇高理想的堅強決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別山村村有烈士、戶戶有紅軍,山山埋忠骨、嶺嶺筑忠魂。無數革命先輩面對屠刀不改色、屢遭挫折終不悔,哪怕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仍然義無反顧、一往無前,他們倒下去的是不朽的身體,樹起來的是一座座精神的豐碑。</span></p> 許世友故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踏上鄂豫皖的土地,走進新縣,就不能不提傳奇將軍許世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許世友將軍故里,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是一代名將許世友的出生地,也是其埋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許世友將軍赫赫的戰功、特殊的個性、“忠國孝母”的情懷和傳奇的人生經歷,深受世人敬仰,每年吸引了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拜謁、觀瞻。現已成為大別山區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將軍故居就坐落在許家洼的一座山上,現在看來山清水秀,頗具靈氣,但在當時稱得上家徒四壁。許世友幼年家境貧困,因此故居也只是幾間破敗的土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離故居只有幾十米遠就是許世友的陵墓,里面埋葬著他的真身,他是新中國實行火葬后唯一一位特殊批準進行土葬的開國將軍。這里面也有一個令人動情的緣由,許世友和母親感情深厚,孝道有加,但將軍戎馬一生為國盡忠無法孝敬母親,新中國成立后在山東省軍區工作時曾經把母親接到身邊照料,但母親住了十幾天就住不下去了,老人離開了熟悉的家鄉不習慣也不踏實,硬是又回到許家洼山上的舊居中每天辛苦勞作,直至去世。1985年許世友在病逝前給中央打報告:生前為國盡忠,死后為母盡孝。請求將他埋在生母墳塋旁邊,死后能長伴母親。報告最終得到了鄧小平的特批,傳奇將軍逝世后總算是忠孝得以兩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別山,一個有溫度的名字。這里的山山水水,早已烙上了紅色的印跡。老區——一個響亮的符號,紅軍——一個榮耀的名字,那些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一直在大山里傳唱.......</span></p> 林家大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林家大灣,位于湖北省黃岡市中部團風縣回龍鎮白羊山下,是林彪的故鄉,景色秀麗,群山環抱,確實是個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林家大灣軍事展覽館是由林家大灣村民集資建造的一座講訴林家大灣人物史的展館,其中的資料與實物多由負責人前往全國各地在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耗時一年有余完成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全講述林彪元帥的歷史展館。</p> <p class="ql-block">展館內記述了林彪元帥的出生、求學、軍旅生涯、政治歲月(其中包括講訴林彪在黃埔軍校、長征、平型關大捷、抗大任校長、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南下作戰、四野軍旅等等)的全面資料,置身其中有如看了一部林彪元帥的活電影。</p> <p class="ql-block">林彪故居,分為老屋和新屋。老屋坐落在清水塘中間的正后方,且地勢在最高處。站在屋前遠眺,視野十分開闊。</p> <p class="ql-block">林彪故居新屋,黃土外墻、青瓦蓋頂,門頭掛著一塊黑底金字的匾額,上書“帥門”兩個大字,門兩旁掛有一幅對聯:金屋玉堂固稱福地、德門仁里自是安居。前墻上掛著一塊方匾,上書“黃岡林家大灣名人軒”。</p> <p class="ql-block">帥門即林彪的家,有關林家人和黃岡名人的圖片資料均陳列于此。盡管“帥門”內的墻上掛了不少圖片,但圖片制作質量都比較低劣。</p> <p class="ql-block">林育南故居位于團風縣回龍山鎮。故居雖因陋就簡,但保存完好。林育南是“三林”中最早的革命者,而他的革命啟蒙人是惲代英。</p> <p class="ql-block">山川有靈,秀水有性。俗語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林家大灣誕生了林彪、林育南、林育英等林氏三兄弟,為中國革命作出卓越貢獻。</p> 毛鋪大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毛鋪大灣地處大別山腹地,是淮河重要支流之一白露河的發源地。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景觀村落,2016年被認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又先后被評為河南省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國家3A級景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彭氏宗祠,位于古民居的最北端,是全村規模最大的公共建筑,也是古民居群中最核心建筑,還是古建文化、根親文化的集中體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紅旗不倒,火種綿延。沿著紅色革命圣地,追尋紅色記憶。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緬懷先烈,奮戰新征程!</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紫阳县|
尼木县|
岳普湖县|
布尔津县|
大方县|
太保市|
遂溪县|
东光县|
贵定县|
日土县|
勐海县|
岑巩县|
高陵县|
尼木县|
安丘市|
诸城市|
武清区|
开平市|
永新县|
金山区|
汉沽区|
巴青县|
武义县|
开化县|
鲁甸县|
建德市|
隆化县|
巴中市|
金门县|
河北区|
江陵县|
乌兰浩特市|
聊城市|
赣榆县|
观塘区|
淮滨县|
绥棱县|
长顺县|
泊头市|
荃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