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次活動主題</p> <p class="ql-block">參會人員集體合影</p> <p class="ql-block">《情系內蒙古》一書(兵團戰友)作者合影 </p> <p class="ql-block"> 兩天的《紀念上海知青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暨“情系內蒙古”新書發布會》已在昨天的2023年9月18日下午圓滿收官,雖然本人早已退休,但養成了大活動后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的習慣。正在考慮如何寫《美篇》開頭的這一刻,收到了一師3團朱傳寶戰友的微信,從中看到了不少我想要總結的內容,不妨將他的真情實感作為開篇。</p><p class="ql-block">內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戰友們好!群里漸歸平靜,但我心依然激動。我是第一次參加來自16個團的戰友聚會,心情是激動的,一是三團的上海戰友似乎找到了自已的家,二是見到了素未謀面,但心儀已久的諸多老戰友,牽手了永明兄和全體編委會戰友。</p><p class="ql-block"> 這兩日心里除了激動就是感動!無論《情系內蒙古》一書的首發,還是赴蒙52年慶,完全不像一場民間聚會,儼然是一次組織嚴明,計劃周全的盛會,隆重而不奢華,輕松但主題鮮明。</p><p class="ql-block"> 細節最見精神!從“情系內蒙古”一書的征稿,編輯,統籌,印刷,到本次活動策劃,組織和安排,無論一個封面圖,一面旗帖,一條橫幅,一本會序冊,一頂帽子,一瓶知青酒,一篇發言稿,都獨具匠心,無不都傾注了永明、文明、偉民、沈力、雅賢、珊珊等戰友的心血,和對戰友的款款深情。</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兵團戰士,我自然深深地感受到了編委會,組委會戰友們對兵團精神的張揚,對戰友情誼的維護的良苦用心。在此我能說的話只有謝謝!</p><p class="ql-block"> 我感恩我的生命里曾有過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這段經歷,它給了我砥礪前行的力量,沒有大漠風沙的磨礪,就不會有我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很遺憾身體的原因,沒能全程參與這次盛會,但我在病床上拜讀戰友們的文字,也算心和大家在一起吧!</p><p class="ql-block"> 兵團精神永在,戰友情誼長存。期待下次聚會。祝戰友們平安順遂,健康快樂!</p><p class="ql-block"> 傳寶9月19上午記于病榻上</p> <p class="ql-block"> 他為了參加本次活動,不僅從醫院悄悄地來到集合地,還帶來了墨寶贈送給大會并打起精神上臺發出了熱情洋溢之言。隨后,他為了不給醫院添加太多的麻煩,而當夜趕回病房,作為活動組織者的我深受感動。我們都是七十奔八之人了,在青少年時期響應國家號召,出征北疆,現都身體透支,除了他給予了我感動之外,這樣的事例還有,如:26團作者因在身體康復期而不能到會,他就邀請他的戰友前來參加會議。另外不少的戰友為第三代而繼續付出,仍作為家里頂梁柱的他們在百忙之中前來聚會。在1969年5月7日參加內蒙兵團成立大會的老兵——周佩萍大姐大就是典型的事例,由于篇幅等種種原因,我不一一展開了。</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周佩萍大姐從上海出發以及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活動時,黨組織給滿50年黨齡的老黨員頒發光榮在黨五十周年紀念章照片。</p> <p class="ql-block">這位女戰友(作者)從無錫趕來</p> <p class="ql-block">本人與六位從祖國第三寶島趕來參加活動的25團戰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巧遇上海赴江西知青,他給大家還錄像,說要為我們制作一個短視頻!</p> <p class="ql-block"> 崇明戰友葉士新看我在翌日下口干舌燥地講述蟠龍古鎮歷史,就馬上為我買來飲料……</p><p class="ql-block"> 這次到會的戰友既展示兵團人的精神和風采,像石榴子一樣顯現出了極大的凝聚力,不僅從無錫、崇明趕來和早早前來布置會場,而且都能自動地去付出,如李雅的紅酒、雅芳的薰新豆、文明兄的酒和飲料,還有中午小陸為先到布置會場的戰友準備的特色醬瓜炒肉絲等等,還有攝影大師們為我們52周年活動留下了精彩的瞬間,作為“統籌”的我,被深深的感動,在此感謝團隊、感謝戰友!</p> <p class="ql-block">看,全體組委會成員和部分早早來的戰友又在忙乎著會場布置!</p><p class="ql-block">感動的事是一個接一個,哪能數清!</p><p class="ql-block">來,看活動的來龍去脈,下面還有表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會標、展板等由朱偉民設計</p> <p class="ql-block">會序冊由組委會袁文明、陸雅賢設計制作并打印</p> <p class="ql-block">橫幅、展架等由沈力負責</p> <p class="ql-block">劉惠萍和陸雅賢在前臺為大家發放會序冊、帽子、胸貼和新書等</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動的簽到處,兩位早早在等待戰友們的到來。</p> <p class="ql-block">周麗健在安排住宿、登記房間,不知她在和小陸商量著啥?</p> <p class="ql-block">戰友們都在為本次活動忙乎著!</p> <p class="ql-block">《情系內蒙古》一書主編與兵團編委合影</p> <p class="ql-block">活動內容之一的旅游照</p> <p class="ql-block">祭奠我們的青春,回顧我們的歷練,</p><p class="ql-block">留下我們的文字,展示我們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會議主持朱偉民</p> <p class="ql-block">由主持人請我上臺,背景還沒出現時的鏡頭。</p> <p class="ql-block">由本人致辭: </p><p class="ql-block">尊敬主編、親愛的戰友:大家下午好!</p><p class="ql-block">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本次活動的組委會向各位的到來和熱誠參與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感謝!</p><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回首往事,52年前的9月7日至24日,是我們上海10個市郊,6千二百多初中畢業生在“上海北站”奔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三個師,14個團的特殊日子。我們離開父母、告別家鄉,到了祖國北部的荒漠邊陲。大多數戰友在“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和“屯墾戌邊”的口號聲中,在極其惡劣的勞動生活環境中生存了8年。今天我們說是“紀念52周年”,實際上是在祭奠我們的青春,回顧自己走過的歷程。</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動主要以“ 共慶 同樂 簡約 熱鬧”為宗旨,以“紀念 增情 續緣 相聚 ”為目的,相信在各位的積極參與下,一定能再次展示兵團人像石榴子一樣團結一心、向往美好的精神風貌。</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動由來是在《情系內蒙古》故事集問世之時,在綜合聽取戰友建議以后,由《情系內蒙古》組委會兵團編委小組組織舉辦的“紀念赴內蒙兵團52周年暨《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新書發布會”?;顒拥玫搅嗽谧魑坏拇罅χС?,作為組織者的我們都很欣慰,在此我代表“兵團編委小組”向大家的歡聚一堂再次表示熱烈祝賀并感謝你們的熱心參與!</p><p class="ql-block"> 至于《情系內蒙古》老照片故事集一書,在征稿啟事初期我有點擔心,主要是擔心我們兵團這一塊沒人寫或“質量”不過關(插隊的都是市區的大哥大、大姐大,文化水平都要比我們高。),為此我還不得不拋磚引玉。不曾想,最終收到征文七十余篇,高質量文章還占比不少。要說明的是:在編輯過程中的主編會議上作出了“每位作者不超過兩篇且詩歌類和后知青內容的稿件原則上不用,還對有些文章予以合并或壓縮,最后錄用了60多篇。</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用三個“感”即“感謝、感動、感恩”來表達此時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一是感謝。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我的信任和支持,感謝大家的共同參與,如沒有你們可能就沒有《情系內蒙古》這本書,沒有你們的參與就沒有今天的聚會;</p><p class="ql-block"> 二是感動。我為各團聯絡員和編委的辛苦付出而感動。是你們的無私奉獻,才使此書成功出版,尤其是編委人員一次又一次的認真編輯和校對,使我動容;</p><p class="ql-block"> 三是感恩主編和上海市知青歷史文化研究會,是他們的發起和出資才有了這本厚重的史料,也為我們留下了文字記載。</p><p class="ql-block"> 我還要感謝為本次活動付出辛勞的戰友,如一起策劃和籌備的袁文明、朱偉民、沈力和陸雅賢,同時感謝周麗建為我們舉辦活動、下榻此酒店,多次聯系酒店客服,確保了活動的正常開展。</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大家度過一個美好、難忘的今日和明天,祝本次活動圓滿成功!</p><p class="ql-block"> 謝謝大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主編王家榮講話</p> <p class="ql-block">贈送墨寶</p> <p class="ql-block">3團朱傳寶戰友發言</p> <p class="ql-block">34團戰友章曉斌發言</p> <p class="ql-block">4團朱巧珍戰友發言</p> <p class="ql-block">會場點滴</p> <p class="ql-block">一朝內蒙今日滬,留下足跡再著書。</p><p class="ql-block">黃河浦江母親河,草原都市多感觸。</p> <p class="ql-block">主編給作者贈書</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編委給戰友們送書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節目主持沈力</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一組表演節目劇照</p><p class="ql-block">這是主持人與詩歌《戰友》作者舒亞萍對話照片</p> <p class="ql-block">這是由二師戰友舒亞萍專門為本次活動寫的詩</p><p class="ql-block"> 戰 友</p><p class="ql-block"> 作者舒亞萍</p><p class="ql-block"> 朗誦史雅芳</p><p class="ql-block">金秋的蟠龍</p><p class="ql-block">彌漫著桂花的甜香</p><p class="ql-block">這是疫情結束后的</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聚會</p><p class="ql-block">紀念赴內蒙古兵團五十二周年</p><p class="ql-block">慶祝老照片的故事正式發行的橫幅</p><p class="ql-block">掛在青浦瑞廷酒店的大堂</p><p class="ql-block">上海十六個區的戰友們</p><p class="ql-block">握手擁抱熱淚盈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1969年內蒙古建設兵團成立</p><p class="ql-block">到1975年兵團宣布改制</p><p class="ql-block">藍天作帳地作床的艱辛</p><p class="ql-block">永遠刻在兵團戰士心上</p><p class="ql-block">五師四十三團四連的六十九位戰友</p><p class="ql-block">在撲滅草原大火中英勇犧牲</p><p class="ql-block">四師三十四團二連九名兵團戰友</p><p class="ql-block">被滾滾的黃河奪走了生命</p><p class="ql-block">十幾萬兵團戰士把青春種在了草原上</p><p class="ql-block">遙遠的內蒙古</p><p class="ql-block">那個馬頭琴響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永遠是我們第二個故鄉</p><p class="ql-block">知青返城的浪潮中</p><p class="ql-block">我們回到久違的家鄉</p><p class="ql-block">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覺</p><p class="ql-block">滿頭青絲染上了秋霜</p><p class="ql-block">我們不再爭論有悔還是無悔</p><p class="ql-block">讓歷史去評論上山下鄉</p><p class="ql-block">戰友們珍惜相聚的時光</p><p class="ql-block">像石榴子一樣</p><p class="ql-block">緊密團結擁抱健康</p><p class="ql-block">一聲戰友一世親人</p><p class="ql-block">祝愿我們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事業有成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一代更比一代強</p><p class="ql-block">感恩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p><p class="ql-block">給我們晚年保駕護航</p><p class="ql-block">我們要活得輕松</p><p class="ql-block">老得漂亮</p><p class="ql-block">讓我們一起大聲歌唱</p><p class="ql-block">奏響生命中最強的樂章</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7日</p> <p class="ql-block">8團史雅芳朗誦《戰友》</p> <p class="ql-block">以金秀亮為首的34團小樂隊演奏</p> <p class="ql-block">《我們這一輩》由34團倪新國戰友獨唱</p> <p class="ql-block">34團戰友龔凱升京劇獨唱《梨花頌》</p> <p class="ql-block">會議主持人受到舞臺之氛圍,他也來了一曲。</p> <p class="ql-block">22團戰友李昌琴獨唱表演了《漁家姑娘在海邊》</p> <p class="ql-block">由8團仰亞蘊、25團李雅四人的葫蘆絲團隊演奏了《映山紅》《婚誓》</p> <p class="ql-block">小插曲:無論是吹葫蘆絲還是薩克斯的這些友人為了本次演出,在前幾天去七寶排練呢!</p> <p class="ql-block">李雅的太極功夫扇表演,真是功夫一身!</p> <p class="ql-block">她曾赴香港表演獲大獎</p> <p class="ql-block">34團華坤琦戰友獨唱了《西口情》,唱真是非常的棒!</p> <p class="ql-block">節目主持人還給大家分享了兵團的故事,他用河套方言來講述,大家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由于沒錄下精彩片段,多有遺憾。)</p> <p class="ql-block">五團戰友阮建英的繞口令《八百標兵》還可為別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仰亞蘊、黃翠娣薩克斯合奏《友情天長地久》《鴻雁》</p><p class="ql-block">她們為了配合默契,早早來排練了。</p><p class="ql-block">祝賀演出成功!</p> <p class="ql-block">由34團戰友阮永雄 電子管獨奏《九兒》</p> <p class="ql-block">主編寧志超京劇清唱《慶功酒》</p> <p class="ql-block">4團戰友朱巧珍即興詩朗誦,得到了在場戰友們的熱烈鼓掌。</p> <p class="ql-block">演出花絮</p> <p class="ql-block">會場取景</p> <p class="ql-block">大家對每個節目產生極大的興趣</p> <p class="ql-block">節目表演結束前全體與會者大合唱</p><p class="ql-block">《難忘今宵》</p> <p class="ql-block">有關視頻,不得不一再壓縮,另還有很多視頻因容量實在有限,唯有這樣了。請見諒!</p> <p class="ql-block">在18日上午大家來到蟠龍古鎮(蟠龍天地)游玩</p> <p class="ql-block">由我當導游</p><p class="ql-block">主要講述十大景點和蟠龍的人文歷史</p> <p class="ql-block">全程拍照、錄像“一線記者”</p> <p class="ql-block">古鎮蟠龍歡迎來客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天氣的熱熱浪也是一浪高過一浪。</p> <p class="ql-block">當戰友們來到我原住處(即動遷前一直是孫氏幾代人的老宅)時,美女知青朋友紛紛邀請拍照留影?。ɡ险鶆舆w后的今天已變為“香花亭”)</p> <p class="ql-block">這里曾是小橋流水人家(在具有683年歷史的香花橋邊)</p> <p class="ql-block">在蟠龍古鎮講述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活動結束前組委會成員給每桌戰友敬酒</p> <p class="ql-block">同飲慶功酒</p> <p class="ql-block">互敬互愛</p> <p class="ql-block">后記: </p><p class="ql-block"> 一場別開生面的發布會</p><p class="ql-block">——記《情系內蒙古》新書發布暨赴內蒙兵團52周年聯誼活動</p><p class="ql-block"> 一朝內蒙今日滬,留下足跡再著書。黃河浦江母親河,草原都市多感觸。</p><p class="ql-block"> 52年前的9月,是上海知青在北站分多批次乘坐綠色列車奔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戌邊的日子,六千多名上海戰友跨過江、扛過槍,這些有志的“雛鷹”在特殊時期的艱苦環境中不僅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且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緣,雖然大多數的“姐妹兄弟”在大返程時回到故里,開始了新的生活,但那段兵團經歷終身難忘。為此,每到9月總是小范圍或大規模地會或回訪第二故鄉。</p><p class="ql-block"> 今天要說的是來自滬上內蒙兵團四個師16個團(上海赴兵團的所有團)的部分戰友58人歡聚在青浦的瑞庭酒店,大家親如手足、暢談人生、贈送書籍、載歌載舞、舉杯祝福。尤其是這幫老頭老太以夕陽無限好的心態,在舞臺上既用兵團之歌和那個蹉跎歲月時的老歌展現當時、表達心聲,還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各自的文藝愛好和天賦,一曲曲優美動聽的歌聲、內蒙小調和葫蘆絲、薩克斯、小樂隊等樂器演奏,以及詩朗誦、繞口令、笑話故事和太極拳展示令人叫絕,掌聲不斷;幽默風趣的主持給人捧腹大笑;飯桌上一杯杯敬酒和一聲聲問候更是暖腸掛肚,這就是知青和兵團人的豪放、豪爽!</p><p class="ql-block"> 活動除了座談、聯歡外,還暢游了網紅打卡地——千年古鎮的蟠龍天地,在古韻和新潮的江南水鄉小鎮一起憶往事、談今朝、展未來,并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情系內蒙古》是上海知青在內蒙古知青老照片畫冊的姊妹篇,講述的是“上海知青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由上海市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新書座談會已于2023年9月2日在上海市社科院圖書館召開,由于當時與會人數少,兵團參與此書的作者又多,為了慶賀和作者都能拿到此書,也就有了這樣別開生面的活動?;顒又校€專門請來了兩位主編,既有主編的贈書儀式,又有主編講述《情系內蒙古》的征集、整理、印制等來龍去脈。</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動由來是在《情系內蒙古》故事集問世之時,在綜合聽取戰友建議以后,由《情系內蒙古》組委會兵團編委小組組織舉辦的“紀念赴內蒙兵團52周年暨《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新書發布會”。活動主要以“ 共慶 同樂 簡約 熱鬧”為宗旨,以“紀念 增情 續緣 相聚 ”為目的,在大家的積極參與下,再次展示了兵團人像石榴子一樣團結一心、向往美好的精神風貌。</p><p class="ql-block"> 是啊,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回首往事,52年前的1971年9月7日至24日,是上海10個市郊6000多初中畢業生在“上海北站”奔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3個師,14個團的特殊日子。當時,我們離開父母、告別大都市,到了祖國北部的荒漠邊陲。大多數戰友在“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和“屯墾戌邊”的口號聲中,在極其惡劣的勞動生活環境中生存了8年。今天我們說是“紀念52周年”,實際上是在祭奠我們的青春,回顧自己走過的歷程,留下我們的文字,展示知青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動的前因后果,在我的致辭中已提到??偨Y本次活動的話語在開場白中戰友朱傳寶的心得體會和我的后記都有所表述??傊痪湓挕敬位顒尤〉昧溯^好的效果,是圓滿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如要尋找不足和我內心愧疚的是酒店在會場沒有提供礦泉水,游蟠龍時我又忘了準備礦泉水。在此向參會戰友深表歉意!</p> <p class="ql-block">我總是在想:我們有知青這個共同名字和這壺老酒墊底,一定會友誼長存!</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 “姐妹篇”封面之我見</p><p class="ql-block">——話說《上海知青在內蒙古》“老照片集”和“老照片故事集”封面圖</p><p class="ql-block"> 由上海市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歷時6年完成并出版了各地“知青老照片叢書”九卷,引起了廣大知青和史料研究者極大的共鳴和反響。2022年下半年又發起了相應照片故事的征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使之形成“姐妹篇”,為知青史料的記載、存檔做進一步的鋪墊,留史與世。由此,各地知青以積極支持的態度再次成立編委會,并認真投入到了用現有的老照片進行“看圖說話、還原當時、征集文章、講好故事”的進程之中。</p><p class="ql-block"> 《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內蒙古》和《情系內蒙古——知青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姐妹篇都已問世,看著這兩本厚重的史料封面不由得想談談對圖片之感。</p><p class="ql-block"> 這兩本書的封面(包括封底和書脊),前者用了遼闊無垠的大草原作背景,有河流、蒙古包、牛羊馬群等襯托,生動展現了“藍藍的天空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的祥和美景;后者以無邊無際的大沙漠為背景,在晨曦中駱駝隊登頂瞭望,體現了團結向上、高瞻遠矚,前景廣闊之氣概。</p><p class="ql-block"> 這兩幅氣勢磅礴的畫面基本概括了內蒙古的人文和地貌特征,也充分體現了知青在內蒙古的所作所為之點點滴滴。有人說是否還不夠全面,內蒙古境內還有黃河、山川、森林和平原,眾所周知的是大多數下鄉知青基本上到了草原或離草原不遠的山川和平原,赴兵團的知青則多數在沙漠和戈壁灘的黃河兩岸,草原和駝隊即代表和詮釋了插隊知青和兵團知青屯墾戍邊的生活,是真實的寫照,必然內蒙古以大草原和大沙漠而著稱。</p><p class="ql-block"> 瞧,草原封面不僅代表著內蒙且顯示了我們知青的所在地,那“風吹綠草如花,彩蝶飛舞,百鳥歡唱,一彎碧水映夕陽;馬如彩云,牛羊如珍珠,草原像綠海,氈包像白蓮花,歡歌遍天下”之美感盡收眼底,令人向往。此外,封面上還有不為人知的蒙文,它是有“草原英雄小姐妹”玉榮為畫冊特地題寫的書名。</p><p class="ql-block"> 看,駝隊封面是不是有眼前一亮之感?!它不僅在沙漠中迎著朝霞走向頂端,且勇往直前,面向未來,渴望綠洲的到來,這一切象征著“任重道遠、堅持不懈的精神;不畏艱難險阻,沖出困境,走向勝利的精神;堅信沙漠的那邊是綠洲,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堅韌精神?!边@不就是我們知青歲月“忍辱負重,努力前行”的知青精神嗎?!</p><p class="ql-block"> 總之,作為姐妹篇的“老照片集”封面展現了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草原、蒙古包和馬群;“故事集”封面顯現了曙光中的駝隊精神,都預示著知青在特定的時間段綻放光芒,使之與內蒙古的地域地貌和風土民情完美結合。</p><p class="ql-block"> 當然,駝隊照片既可看成曙光圖,也可看作晚霞滿天,長河落日。它仿佛比喻著我們知青人生里程已進入了夕陽紅的年代,但我們仍在不畏艱辛、繼續前行。</p><p class="ql-block"> 姐妹篇封面的形成,不難看出主編們所花的精力和用心良苦。當時有人推薦“奔馬圖”為封面,可遠望被沙包像一堵墻,擋住了詩和遠方,雖“萬馬奔騰”,但望不到盡頭。必然,我們已走出困境、走出“沙漠”,回到故鄉,并在城市里歡度晚年,可謂“晚霞滿天,長河落日”,享受著后知青人生的夕陽紅!</p><p class="ql-block"> 孫永明</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16日</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獻給作者和編委的(打油)詩:</p><p class="ql-block">故事書編輯有感(三首)</p><p class="ql-block"> 勇鳴</p><p class="ql-block"> 供稿者有功</p><p class="ql-block">征文活動眾辛苦,</p><p class="ql-block">百篇賞稿故事多。</p><p class="ql-block">看圖敘事談實情,</p><p class="ql-block">經歷坎坷心酸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編輯者辛勞</p><p class="ql-block">文字少者意不足,</p><p class="ql-block">頁數多則難壓縮。</p><p class="ql-block">標點符號全斟酌,</p><p class="ql-block">酌行酌句需琢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協力留史料</p><p class="ql-block">精耕細作齊付出,</p><p class="ql-block">交稿付梓把書著。</p><p class="ql-block">史冊留存供研讀,</p><p class="ql-block">知青歲月咋蹉跎?</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這是《情系內蒙古》一書主編和全體編委在9月2日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這是《情系內蒙古》一書主編和兵團全體編委在9月2日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展示半個世紀前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這是9月21日活動照,也是很有意義的照,為此附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泗水县|
和林格尔县|
靖宇县|
北票市|
耒阳市|
克山县|
东阳市|
林州市|
西丰县|
舟山市|
咸阳市|
利津县|
凉城县|
犍为县|
平塘县|
房产|
东海县|
九寨沟县|
麻栗坡县|
洪江市|
玛多县|
福州市|
广灵县|
洛宁县|
兴国县|
三门峡市|
雅安市|
罗山县|
宁国市|
赞皇县|
镶黄旗|
仁布县|
和田县|
安国市|
宁安市|
叙永县|
拜城县|
乐亭县|
咸阳市|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