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讀小學之前的幼兒時期,多是隨外婆在她的家鄉宜昌度過的。</p><p class="ql-block"> 外祖父羅文庭是江西南昌人,從小讀過私塾,長大后在江西中藥業擔任文案工作,之后隨同仁們一起來到湖北宜昌,與宜昌當地的中藥業組成了國藥業公會,外祖父在公會擔任文書一職。</p><p class="ql-block"> 外祖母黎宏秀宜昌人,家里世代以船運業為生。外婆有著一雙天足,她沒肯像其她女孩子那樣屈服于裹腳,可見我外婆性格上的堅強與擔當。這點,遺傳給了我的母親。</p><p class="ql-block"> 后經人介紹,外祖母在她雙親的主持下與我外祖父結婚成家。他們起先生過一個男孩,不幸染病夭折,后來又生了一個女兒,視若珍寶,取名羅紫玉。女孩終于長大了,聰明伶俐天生麗質,于是他們讓她讀書接受良好的教育。這個聰穎活潑的小女孩,就是我母親。</p><p class="ql-block"> 我幼年在宜昌長大,那時候外祖父已經不在人世了。我隨外婆住在我舅爺爺家里,組成了一個大家庭。舅奶奶總是在廚房里忙碌著操持全家人的飯菜,廚房很大,每當聞到飯菜的香味,過一會兒便會聽到舅奶奶的呼喚:“都過來吃飯啦!” 舅奶奶閑下來的時候,常常坐在掛鐘下做針線活,她平時的衣著打扮總是整齊、于凈。舅奶奶承擔著生活中所有的柴米油鹽,家庭瑣事,也承擔著壓力和責任。舅奶奶生養了三個孩子,我叫他們大姑、小姑和叔叔。小姑離我年歲近一些,大姑時常帶著我們出去玩,尤其是年節的時候出去看滿街各式各樣的燈籠,浙江路離宜昌的主街解放路不遠,出了路口拐彎就到。其實我們住的浙江路家家戶戶的門頂上也是掛有燈籠的,雖然日子并不富裕,可是這點祥瑞燈火是要講究的。浙江路是一條青石板路的老街巷,房舍粉墻黛瓦錯落有致,只要是晴天,街上便不少行人,還有吆喝著叫賣聲的小販子們,圍繞著他們的往往都是我所熟悉的街坊鄰里的大人和小伙伴們。這里沒有自然風光的純凈,卻有著人間煙火的溫情。</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六十年代作者與外祖母和小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我跟外婆唯一的一張合影。外婆抱著我,面目慈祥,發髻齊整。打從我知事起,她就是我最親近的人了。我邊上騎木馬的小女孩是我的小姑姑。小姑俏麗,白凈的面龐上有著一雙靈動的大眼睛。那個年月里,老百姓食物不濟,外婆疼愛我,什么都是先盡著我吃,自己常常餓著肚子。外婆您含辛茹苦撫養我們長大,歲月流逝,您來不及看一眼自己,再回首時,那頭青絲已悄悄染上了白霜。那時候在我的心里,萌生著一個小小的祈盼:外婆您陪我長大,我陪您變老,待我有能力報答時,您仍然健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七歲時外婆帶著我和我妹離開宜昌回到沙市衛校父母家,是因為我到了上學讀書的年齡,由此我的世界有了一個全新的環境。</p><p class="ql-block"> 沙市衛校是一座園林式的校園,這里四時花開不斷。春來了,大門口的桃梨伴著嫩葉綻放出花朵,遠遠地就讓人看了醉眼,而沿湖一帶柳條依依、白色的柳絮迷蒙了天地空間。最給人以喜悅的是道路兩旁的梧桐樹葉,看它們唱歌似的擺動著新綠,也癡癡地覺得自己正在長大似的。那時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長大!</p><p class="ql-block"> 最記得的是花園里的幾株臘梅,開得茂盛非常。每年春節時分,折幾枝插在花瓶里,引來一室清香。記得我們家有一對紅色的玻璃花瓶,母親的心愛之物,配上剛摘來的黃色臘梅,真是漂亮極了,至今想來,那份溫馨還仿佛漾在心頭。</p><p class="ql-block"> 父母家里有一個大書架,上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幾年后書架換成了成套的書櫥,我的閱讀就是從這屏書架上的書開始的。我似乎回想不起來自己是怎么學習識字的,好像生來就會了,從看見這屏書架就開始了文字的閱讀。我初始的閱讀是《安徒生童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等。我少年時期閱讀面的擴大更多是受益于衛校的圖書館,那位圖書管理員徐敏老師住在我們家隔壁,我總喜歡往她那兒跑,徐老師允許我借書登記在我母親的名下。</p><p class="ql-block"> 從這以后我的生活便分成兩種,一種是在實際當中和父母兄妹的相處、和同學們一起上課、一起排練節目、一起宣傳演出;另一種生活則是在文字里,它給了我一個另外的空間。</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作者與她的同學在沙市公園人民劇場演出后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閱讀是一種享受,它往往能令你在書中遇到知己,能和這樣的書邂逅,是一種幸運。在法國文學中,羅曼·羅蘭和《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很好看的長篇小說?!逗啞邸芬彩悄菚r侯我喜歡讀的一本書,盡管過于簡單過于甜美,也正因為如此,它滋養了我枯乏的生活,緩解了我的苦悶。閱讀這些書對于我的意義,只有我自己最知道。如果沒有讀過這些書,我一定不會成為如今的我。</p><p class="ql-block"> 不禁想起自己與書的一段滄桑,深深感到書對啟示人生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是那迷茫惶惑的知青歲月里,家藏書成了我冥冥中的良友。鄉村的寧靜的夜晚,我常獨自一人捧讀入更,記得《紅樓夢》、《史記》、《古文觀止》等就是那時讀的,雖因年少而囫圇吞棗,書的大意卻也明白。看后思想境界漸漸舒展,令我思索如何把握只有一次的生命,漸漸地,心中萌生出再次進校讀書的渴念。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我把握住了那次全國統一招考的機會。多少個黃昏,我手捧本書,面對廣袤的田野,癡望遠處連綿的黛云,心向往著遠方......</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七十年代作者攝于沙市衛?!?</p> <p class="ql-block"> 我曾經被作為知青下鄉,我妹則很幸運。她初中時國家就取消了全國青年以下鄉為就業的安排,高中畢業生直接參加高考。我妹小我三歲,她有個日本小女孩的名字叫“純子”,人也長得像個日本小女孩,白凈秀氣,優雅精致。純子天性快樂隨和,嗓音好,喜歡唱歌,百靈鳥似的,鄰里老師們都喜歡她。她也如了父母的愿,學了醫,畢業后在沙市防疫站工作,后合并更名為疾控中心。妹很護著她的家,全身心地照料著家人的健康衣食,我們有啥常見小恙也都喜歡咨詢她。我妹質樸愉快的性情與修養,還真是令我羨慕。</p> <p class="ql-block">【作者與母親羅紫玉、妹妹曾純(右)合影于沙市衛?!?lt;/p> <p class="ql-block"> 我哥曾祥平是我們家的獨子,也是老屋曾氏家族長房里的長子長孫,從小便深受奶奶、太奶奶別樣的呵護與疼愛。哥生得聰明靈巧,在班里成績好。那時候父母給他訂了幾份雜志,有《無線電》《世界地理》等,引導了我哥一生都熱衷無線電與世界地理。哥還從小跟著父親學會了拉小提琴,于是父親的那把漂亮小提琴便歸他了。記得哥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得益于擅長拉小提琴,那時候各街道辦事處都有宣傳隊,也有樂隊,辦事處讓我哥參加他們的排練演出,之后便把他安排在了沙市無線電一廠工作。幾年后哥又調往中國石化沙市分公司,干到部門經理的位置,是個有魄力有策略,精明而又厚道之人。我哥的愛好雅趣比較廣泛,種花養鳥養魚在沙市玩得風生水起,尤其令我欣賞的是他那滿書柜里收藏版的好書!</p> <p class="ql-block">【1987年曾祥平在岳陽樓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7年春作者與同點知青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天收音機嘹亮地播放著熟悉的樂曲,然后是中央臺播音員熟悉的聲音。突然間,我們都戛然停止了手里正在做的事情,呆在原地不動,時間和人都在一剎間凝固了。新聞里說:國家教育部決定,今年1977年冬季全國高校招生恢復考試制度。我的心怦怦地跳起來,終于盼來了!我知道沒有聽錯,我們反復聽了其他電臺的轉播,證實了這一轟動全國的消息。大意是:十年來的第一次高考馬上來臨,不需要推薦,沒有指標限制,參加文化考試,擇優錄取,重在本人表現。凡是1966年以后畢業的青年,都可以自愿報名。</p><p class="ql-block"> 這一天是1977年10月21日。</p><p class="ql-block"> 然而,那時我并沒有也不可能想到,我們整個國家很快將會發生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所有的下鄉知青的命運都會發生變化。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所有的人都面臨著巨大的轉折,一個歷史的轉折!而恢復高考僅僅是一個信號,更多更大的變革將洶涌而來......</p><p class="ql-block"> 感謝鄧公的膽識,停頓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復,這是千萬人命運的轉折點,而我幸運地成為了其中一個。</p> <p class="ql-block">【參加1977年全國招生統考登記照】</p> <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青的報考點在公社中學,我慎重地在志愿欄里寫上“沙市師范”,是的,我想回到家鄉,我喜歡教師職業。</p><p class="ql-block"> 具體的考試方案很快就下來了,考試時間是12月11到12號。于是,我們又投入緊張的復習之中。忙著購買復習大綱,忙著籌借課本。我還寫了幾篇作文拿去給當年的語文老師指導,語文老師看了鼓勵我說我能考取,憑我這幾篇作文就能考取!</p><p class="ql-block"> 時間很快過去了,終于到了走進考場的時刻。</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恢復高考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十二屆莘莘學子共赴考場,比拼之激烈空前絕后,它標志著中國在十年動亂之后重回正軌,我慶幸自己親身經歷了這樣的一段歲月。</p><p class="ql-block"> 第一場考試是語文。我答題的速度比較快,一會兒便進入作文的寫作中。題目是“難忘的一件事”。緊握著筆桿,我的文思泉涌,八百字的篇幅很快便完成了,自我感覺良好。在場的監考老師站在我身旁看完了我的作文之后望著我會心地一笑,這個笑容還真給我以信心與鼓勵!</p> <p class="ql-block">【1977年全國招生統考考場】</p> <p class="ql-block"> 考試結果終于下來了,雖然早已對自己有著幾分把握,但這一刻仍然是喜悅滿懷,我要立刻啟程回沙市向父母告知好消息。這年的統考,錄取人數是報考人數的5%,我們知青點報考的人群中,也只有兩個過了錄取線,另一個考生錄取到武漢的建材學院學習給水與排水。</p><p class="ql-block"> 也嘗想,如果沒有1977年恢復高考的決定,我們的人生將會怎樣?中國將會怎樣?今天,我們稱頌1977年,不僅在于那一年我們自己的命運有了改變,也在于從那一刻開始,中國社會邁向進步的步伐就再也沒有停滯下來。歷史是向前行進的,任何力量也無法將它阻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7年的冬天,恢復考試制度的暖陽把我們送進了考場;來年的第一縷春風,又把我們送進了學堂。踩著歷史的節點,我們走進師范,翻開了人生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那個三月里的每一天早晨,我背著書包,手拿著新發的漢語言文學教材,步出師范女生宿舍,沿著小路向教室走去。外面陽光明媚,燦爛無比。小路兩邊排列著蔥郁的梧桐樹,校園開出一片熱情的五彩粉花。我微微仰面,閉上眼睛,讓自己沐浴在陽光里,盡情地感受從來沒有這么溫暖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青澀的身影被校園的陽光定格在樹下墻旁,朗朗的晨讀隨和煦的清風傳送到小路田間;課堂上享受著前輩大師的庇蔭,圖書館沐浴著歷史文化的熏染;《詩經》《楚辭》的世界,老莊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詞章;美學哲學的瑰麗深廣,文學接受的價值取向......這一切,構成了生命中最為絢麗的時光。</p><p class="ql-block"> 師范生活是一段值得珍記的經歷,也是一段白紙起步的書寫,滿腔的熱望和對熱望的追尋,在書里,在風里,在曠野里......</p> <p class="ql-block">【1979年初春作者與師范學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張塵封的照片,輕輕拂去照片上的微塵,你會發現,所有年輕的故事都不曾走遠……那個初春的清晨,我們四個同窗室友手挽手,走在曠野的小徑上,我們的前面通向遠方。喜歡這張照片,是因為它載著我們的稚嫩,載著我們的青春與昂揚。那種意氣風發的姿態,正是那時的我們該有的樣子,也正是那個時代風貌的體現。我們就是以這種姿態走進了八十年代。是的,那個時候,我們的國家,甚至我們整個的時代,也正以全新的姿態,邁進八十年代。面對充滿希望的明天,沉寂得太久了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開始思考人生憧憬理想。我們就行進在這群年輕人的行列里。</p><p class="ql-block"> 從歷史夾層中的七十年代走進蓬勃的八十年代,成為了我們這代人的精神遷徙之旅,成為了我們這代人的集體記憶。</p><p class="ql-block"> 前些時日,與學友李麗君在微信里聊起當年師范的那段日子。她回想起八十年代讓她癡迷交響樂的那些日子,動情地對我說:“經典的作品對于我思想的沉淀、思維的礪煉、格調的提純都有著極大的滲透。交響樂不在于告訴我音樂的千回百轉和生活的悲歡離合,而在于它激發了我對所有的千回百轉、悲歡離合的想象,在于它啟迪了我去試著領悟先哲的睿智去甄別塵世的俗雅,每一次的聆聽都是圣潔的洗禮。旋律流淌的是似水流年,音樂闡釋的是人生歷練。遇合了,就感動了?!?lt;/p><p class="ql-block"> 麗君的這段文字講的是兩年師范學習,我們在那個時代所受到的精神的陶然,尤其是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思考,實際上也代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思考。我們作為那個時代的過來人,當年相遇在沙市師范,幾十年一路走來,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而我們卻越走越近了,無論是閱讀的共享還是寫作的切磋,抑或是思想的淬煉,相互磨合,相互欣賞。麗君說她很珍惜。是的,值得珍惜。</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作者和全班師生們的畢業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印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河山。我們從師范畢業走向了社會,磨礪了多年之后,我們已經不再是當年照片里的那個樣子了。我們可能變得傷感,變得深沉,再也走不出照片里的那種昂揚姿態,但是我們更加成熟,有了更深的思考。如今同學們聚在同一個群里交流,大家幾乎都已經成為副高,也曾經都是各自崗位的中堅力量,回憶當年感慨不已。那年星光燦爛,今夜紛呈異彩。我們的成績固然離不開自己的努力,但更取決于機遇,要是沒有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沒有考試制度的恢復,絕不會有我們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然而大多數我們的同齡人就沒有這么幸運,他們成了時代的犧牲品,在我們取得成功的時候,不要忘了他們。同學們如是感慨。</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安然,本名曾祥安。荊州沙市第六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長江文藝》《閱讀時代》《泰山文化》《青年博覽》《北美經濟導報》《湖北日報》《人文荊州》《荊州文學》《沙市文學》等報刊,出版過散文集《不止一個秋季》《沙市人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华池县|
含山县|
新津县|
邮箱|
新乡市|
犍为县|
保康县|
长海县|
内江市|
绥江县|
桦甸市|
双柏县|
禄劝|
诸暨市|
汝州市|
吉木乃县|
通榆县|
宝应县|
元阳县|
平昌县|
浦江县|
永春县|
岳阳县|
长阳|
长春市|
自治县|
九台市|
内丘县|
巴马|
雅江县|
永兴县|
荔波县|
巴林左旗|
连云港市|
平远县|
屏山县|
铁岭市|
思南县|
梁平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