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張吉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的家鄉半截溝地處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臺縣東南部,面積約36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處于東經106度59分,北緯32度14分,東與兵團農六師奇臺農場相連,西與碧流河鄉為鄰,南以天山分水嶺為界,包括天山屋脊與吐魯番接壤,北與農六師110團連接,全鎮轄江布拉克(包括麻溝梁、新戶梁、小水山、營盤灘、半截溝村)、川壩、中葛根、老葛根、腰站子、大莊子和石河子7個村委會共9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100多人,其中哈薩克族4000多人,回族600多人,還有少量的維吾爾族、滿族和蒙古族等。轄區內主產小麥、玉米、打瓜、豌豆、油菜籽、油葵等。天山深處,生長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主要是天山云杉。冰達坂一帶有豐富的鐵礦,黑松凹一帶煤炭儲量豐富。有雪豹、熊、馬鹿、狼、狐貍、雪雞等珍貴野生動物,并產雪蓮、貝母、黨參等名貴藥材。名勝古跡有石城子(史稱漢代疏勒城)、黑澇壩風景區、刀條嶺度假村。鎮域面積1812平方公里,先后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重點鎮,全國宜居示范鎮,中國最美村鎮腰站子村,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自漢代以來,半截溝鎮就是影響西域歷史的重要軍事要塞,境內有著名漢代疏勒古城,明清屯兵遺址。元代古墓葬群石城子遺址被評為2019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漢代中央王朝管理西域的實證,疏勒城保衛戰更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軍事奇跡,江布拉克萬畝旱田綿延2000多年,是中國重要文化遺產的杰出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半截溝鎮政府距奇臺縣城47公里,距向北的G335、s303省道39公里,縣道X169、X182縱橫貫通,G7高速穿境而過,據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2.5小時車程。是奇臺半小時經濟圈,村道柏油路鋪設達95%以上,半截溝鎮屬中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環境舒適,日照充足,冬暖夏涼,平均氣溫年較差35.4℃。相對濕度60%,村莊綠化率30%以上,森林覆蓋率17%以上,負氧離子含量2萬美立方厘米以上,無工業污染,空氣質量達到國家優質標準,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康養勝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半截溝鎮是奇臺縣最大農牧業鄉鎮,地勢南高北低,有山谷,戈壁,平原,河流。江布拉克290米怪坡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獨特的萬物旱田景觀,素有“天山麥海、千年疏勒”的美譽,是國家5A級景區。境內有兩條季節性河系: 中葛根河與新戶河,中葛根河發源于博格達山區海拔4030米,3820米,3969米,3818米等的冰峰雪嶺處,匯水面積為160平方公里,全長約60公里,灌溉著5個行政村近18萬畝耕地,為奇臺縣第二大河流。鎮城內有中葛根河、新戶河、元山子、黑溝4座中小型水庫,在新疆鄉鎮級別中一個鄉鎮擁有4座水庫則實為少見,但半截溝現仍是干早缺水比較嚴重的一個鄉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半截溝這個地名始名于清代光緒三十四年間,因此地居兩條山的中部,北部地區的丘陵地與戈壁地在末端連接,南端至1875米高地時自然消失而慣稱半截溝。解放前半截溝鎮屬南鄉,包括新戶梁、老葛根、中葛根、半截溝四個區,解放后于1950年建政時屬奇臺第三區,轄4個鄉,1958年公社化時,名為躍進公社,1978年改革開放時將躍進公社改名為半截溝公社,1984年鄉鎮改革建設命名為半截溝鄉,1994年6月撤鄉建鎮,正式命名為半截溝鎮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關于半截溝地名的由來說法不一,以下幾種說法有一些道理,筆者在此整理搜集出來,以饗讀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半截溝境內有一個叫斷山口的地方,該斷山口位于半截溝鎮半截溝村一組的最北端。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土山梁,,土山梁由天山腳下延伸出來,似丘陵狀高低起伏,據當地老人回憶,解放前這里灌木叢生,植被郁郁蔥蔥連綿數里。土山梁到這兒突然斷開一個十多米寬的豁口,人們稱之為斷山口。斷山口好像不是自然形成的,現在看起來仍然隱約可見人工開掘的痕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傳說公元1368年,放牛娃朱元璋打下天下做了皇帝,為了讓他的江山社稷永遠掌握在他朱家人手里,他除了誅殺功臣外,還實施了一項破風水、斬龍脈的措施。他派人以體察民情為名,走遍全國各地,發現能成大氣候的龍脈就立刻斬斷,以免再產生龍種或亂世梟雄之類奪他的江山。據說斷山口就是那時候為了斬斷龍脈而挖的。民間就有人議論說:西北雖然地員遼闊,山川坦蕩,龍脈容易被發現,讓朱元璋的人全部斬斷了。南方多有江河,龍脈不容易被發現,即便是發現了也很難被斬斷。所以在以后的幾個朝代里,帝王及朝廷重臣多數是南方人,很少有西北方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另有一說是相傳在幾百年前,朝廷派下一個官員來體察民情,他帶幾個隨從轉悠到奇臺城南五十公里的馬鞍山腳下,見村舍儼然,禾木肥綠,牛羊成群,果杏飄香,其間一條大溝,自南往北穿過,溝地流水潺潺,榆楊成蔭。那官沿溝朝下走了四五里路,碰到一個大墳院,溝中水向東款款繞墳院轉半圈,復向北流。墳院隱在萋萋荒草之中,上空似有淡淡紫霧繚繞。他不知受過真傳,還是翻過奇書,會看風水,一見眼前情景,心中大驚。向當地人打聽后獲悉:那是趙家墳院。趙家乃當地大戶人家,族人一二百囗之多。那個官想:此風水不斬,趙家人日后必出貴人,弄不好,還要爭奪皇位。于是,他下令召集民工,將大溝攔腰挖斷,并把下半截推平,讓水改道而去。從此便剩下半截子溝了,人們就稱這塊地方為“半截溝”。此事是否確實,雖不好考證,但當時挖斷的那個囗子,現在仍然依稀可見,當地人一直稱之為“斷山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還有一說就是半截溝轄區地域從奇臺縣碧流河的塘坊門(碧流河鄉的塘坊門解放前至1975年均屬半截溝轄區統轄管理,1976年奇臺縣調整社隊規模時,將半截溝所轄的塘坊門大隊并入了新成立的碧流河公社)寬溝開始,往東有中葛根河、車路溝、紅山溝、新戶河、麻溝河、黑溝、白石頭溝等河溝,這些溝河的最大地理特點就是前山丘陵高地與戈壁地在末端連接時自然斷裂消失,讓人看起來都像半截子溝河,也許就是這個特殊地理性質而造就了“半截溝”這個地名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面我來說一說半截溝的政權沿革,據我的好朋友崔鴻儒的爺爺崔殿元生前與我們閑聊天時講過,在新疆和平解放的1950年前的舊社會,國民黨的統治在奇臺農村實行的是保甲制,那時的奇臺縣按地域和水系劃分半截溝為三鄉并設鄉公所,鄉公所下設若干保甲。解放前最后一任鄉公所的鄉長是杜秀山,副鄉長是褚英、邢及第,鄉公所設在現在半截溝鎮政府所在地北邊約1公里處的小城子里邊。那時的半截溝按水系所管轄的區域劃分為8個保,每個保又設若干個甲。一保塘坊門,二保西葛根(后與一保合并)。三保中葛根,四保老葛根,五保半截溝,六保川壩,七保新戶梁,八保上下開墾。崔鴻儒的爺爺崔殿元當時任四保保長,副保長是侯炳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當時鄉公所管轄的保甲政權機構主要負責地方的治安保衛、處理民事糾紛、負責興修水利、分水管水、配水,向上級政府負責為軍隊催糧、催料、收草、催柴禾等事宜。1950年2月14日,中共奇臺縣委員會成立,全縣被劃分為五個管理區,半截溝為三區,縣上派來了改革政權建設工作組,組長由縣委組織部長朱蒼生擔任,組員周鳳鳴。駐鄉宣傳改革舊政權體制,籌劃建立新政權體制。對于宣傳新政權和新體制的建設,全鄉各族群眾信心高、決心大,堅決支持和擁護建立新政權。經過宣傳政策、新政權的作用和組成人員的條件、選舉辦法等一系列工作后,通過鄉民投票選舉,新政權很快建成。半截溝由鄉變為區,區公所仍設在半截溝小城子里邊。為加快開展摧毀國民黨的舊保甲制和改造舊政權的工作,1950年3月,縣上調派來了楊希武同志擔任三區區委書記兼三區區長。至此,國民黨的鄉、保、甲政權制度宣告結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50年5月初,五、六十個國民黨的散兵游勇和青紅幫匪徒頭子安歧峰騎馬或步行從吉木薩爾縣紅廟子竄到了奇臺的四區東灣,一路搶掠,而后又竄到了半截溝,他們無惡不做,從農民家里搶糧、搶馬、搶東西,老百姓們都紛紛躲進了山里。土匪頭子安歧峰聽到半截溝舊政權的鄉長杜秀山告密說三區的區政府里沒有人,都分散在下邊工作,區長楊希武單身在新戶梁一帶活動。當敵人探知楊希武一人正在新戶梁的一姓徐的農民家里開會時,便包圍了徐家的院子,楊希武為保護群眾,挺身而出,與敵人周旋,后被土匪綁架至塘坊門寬溝口殘忍殺害。楊希武犧牲后,縣委又派來了韓成奎為半截溝區委書記,張豐元為副區委書記。他倆也分別兼任區長和副區長。政體改革后的區政府下設7個鄉,分別是一鄉塘坊門,鄉長張進山。二鄉上堡子,鄉長茍德連。三鄉中葛根,鄉長張福榮、副鄉長陸生榮。四鄉老葛根,鄉長李萬年,副鄉長崔殿元。五鄉半截溝,鄉長聶元成,副鄉長黃 玉。六鄉新戶梁,鄉長張進昌,副鄉長魯 珍。七鄉上下開墾,鄉長馬登科,副鄉長魏兆鵬。鄉下各設若干個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從解放后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也就是從1950年3月至1966年5月,半截溝從第一任區委(1958年9月改為躍進公社黨委)書記楊希武開始,先后由韓成奎、胡忠全、閻文元、孫玉翠、劉生榮、高長德擔任區委書記或黨委書記。第一任區長楊希武犧牲后,趙相甫、韓成奎、閻文元、王曰仁、張繼續依次擔任過區長或公社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從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半截溝擔任過黨委書記的依次為高長德、李生榮、郭洪盛、胡明貴、劉文學。擔任過公社主任的依次為張繼續、李生榮、胡明貴、劉吉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從1976年10月至1987年10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半截溝擔任過公社主任的依次是劉吉福、李福海(任副職為管委會副主任,曾主持過一段時間的公社管委會全盤工作)、王振魁。在這里要說明的是1981年前鄉鎮一級稱為公社革委會,1981年后稱為公社管委會,黨委書記公稱為革委會主任或管委會主任。1984年機構改革,公社一級成立鄉鎮黨委和鄉鎮人民政府,公社主任改稱黨委書記,政府一把手改稱鄉長,1984年4月,李愛國擔任機構改革后的半截溝鄉第一任鄉長。1988年8月李愛國擔任半截溝鄉黨委書記,1987年7月寧學亮擔任鄉長至1992年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這里需要重點說明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至90年代初期,以農田水利建設為中心的農村“五好”(好條田、好渠道、好道路、好林帶、好居民點)建設在全疆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了,“五好”農村建設提出“建設好條田好機械作業,修好渠道好灌溉,修好道路便于生產、耕作播種,建設好林帶好防風保護條田和居民點,建設好居民點好改善人民生活條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好”農村建設的核心是發展農業,根本目的是改善農民生活。那時的半截溝也不甘落后,半截溝鄉鎮黨委和政府認為“五好”農村建設符合全鄉發展生產的長遠利益和當時需要,也充分體現了全鄉各族人民建設家園和改善農村落后生活面貌的迫切愿望。那時時任半截溝鄉鄉長的寧學亮更是身先士卒,沖在指揮全鄉農村“五好”建設工作的第一線。現在半截溝鎮鎮域內中戈壁地帶的渠道、鄉村主要道路、條田布局、防風林帶和部分村莊的居民點建設基本都是在那個時候布局成型并逐步建設完成的,“五好”建設在全鄉的成功實踐,極大地改變了從農村實行“包產到戶”以后半截溝鄉域內的農村面貌,也極大地改善了全鄉各族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為后續半截溝們農村各項建設奠定了一定基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從1987年10月改革開放時期到至今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時期,半截溝擔任過鄉黨委書記或鎮黨委書記的依次是李愛國、李鳳成、劉文瑞、劉連營、王明璽、韓 軍、周曉勇、潘競福、陶發剛、范 敏,甘世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94年6月半截溝鄉撤鄉建鎮,李長生擔任撤鄉建鎮后的半截溝鎮第一任鎮長,撤鄉建鎮的儀式在原半截溝鄉中學校園里的教學樓門前舉行,半截溝鄉的鄉村干部,黨員代表,人民群眾代表等參加了撤鄉建鎮儀式。后依次有王學仁、焦韶剛、韓 軍、李玉龍、劉建文、閆相生、高艷玲、張 超到至今的韓 超則擔任過鎮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說起半截溝,就不得不說江布拉克,因為江布拉克景區就位于奇臺縣半截溝鎮域內。現在的許多外地人都知道了江布拉克,但半截溝這個地名與此相比知道的人卻少了。關于江布拉克景區名稱的命名也有一段說法。在2003年之前還沒有命名江布拉克景區名稱時,那時人們對半截溝山上的這片旅游景點的名稱叫法有很多種,如麻溝梁、車棑子梁、馬鞍山、黒澇壩、江布拉克等等。2003年奇臺縣人民政府為開發山區旅游景點向上級申報旅游項目時,經過奇臺縣政府領導和主管、分管旅游工作的相關人員與半截溝的村鎮領導、當地村民、牧民群眾走訪座談,最終才確定選用江布拉克這個景點名稱的,其因有二:一是江布拉克地名包括的地段多、范圍廣,從半截溝鎮政府到江布拉克山頂要途經麻溝梁村、花海子、車棑子梁、馬鞍山、黒澇壩、石門子等地段才能到達江布拉克草場,除每年冬夏兩季在江布拉克居住放牧的牧民群眾外,還有到后山的牦牛達坂、裁縫溝、霍云套葫蘆等地放牧的萬頭牲畜和放牧人口也必須經過江布拉克的草甸和山頂,夜宿歇腳后再到后山放牧。二是江布拉克是常年生存在當地的哈薩克族牧民,具有叫響有民間傳奇色彩的一個地名。江布拉克本身是一個比較平坦的高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高,周圍三面環深山澗溝,一面靠雪山,高山頂上有幾處雪山冰川常年溢出泉水向下流淌,這些泉水匯集成河大多又流入裁縫溝,而裁縫溝的河水就是中葛根河水的源頭,千百年來居住在山頂放牧和轉場途徑此地的廣大牧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均不用到深溝峽谷去提取飲用水,而在山頂就近就能吃到清涼可口的泉水,天長日久,牧民飲用山頂的泉水,不但感到此泉水甘甜爽口;而且也感到十分地安全放心,就連外出玩耍的小孩和牧童在烈日下口渴時,隨地喝上幾口生冷泉水,也不鬧肚子,甚至有人稱山頂的泉是救命泉,水是救命水。從此生存在當地的廣大牧民群眾,對山頂的泉水便產生了敬仰和愛護,并異口同聲的稱山頂的泉水是養育牧民群眾的豐美乳汁般的天賜圣水,故哈薩克族語稱此地為圣水之源,翻譯成漢語則為江布拉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江布拉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算起來至今也就近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吧,從2000年開始,當時時任半截溝鎮黨委書記的王明璽與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慧眼識珠,發現了江布拉克這一半截溝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并匯聚各方力量傾力推介打造,至2008年王明璽離任半截溝時,江布拉克景區的旅游推介打造已初具規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時值今日,經過區、州、縣、鎮各級黨委、政府及旅游部門的大力支持、建設和推介,江布拉克風景區現已成為國家5A級景區了。半截溝鎮的經濟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從這一點上說,江布拉克景區能發展到今天,曾任半截溝鎮的黨委書記王明璽、韓 軍、周曉勇及隨后到至今任職的半截溝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可謂功不可沒。通過縣、鎮一屆屆黨委、政府領導人和江布拉克景區管委會的努力和不懈奮斗,江布拉克景區的旅游發展已進入歷史發展的快車道,江布拉克景區的旅游大發展也必將會帶動半截溝經濟的大繁榮、大發展,創造出這個歷史古鎮的新輝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此后的40多年里,半截溝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突飛猛進,成績也是碩果累累。從半截溝成為建制鎮起,每屆黨委、政府領導都身體力行,帶領全鎮干部群眾一心一意抓生產、搞建設,各項成績名列全縣前列。黨委政府領導也是勵精圖治,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心一意謀發展。特別是在王明璽擔任鎮黨委書記以后的幾任書記的近二十年來,半截溝鎮的發展更是一年更比一年好,年年都有新氣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半截溝從1950年成立黨組織和政府到現在已有73個年頭了,在這前后73年時間里,曾擔任過區委或黨委書記的先后有23人。曾擔任過區長或主任、鄉長、鎮長的也有18人。盡管這些人當中有些人現已過世,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半截溝任職期間,均為半截溝的各項建設事業和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做出過重要貢獻,真的是功不可沒。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半截溝各行各業也涌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先進個人、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等等,如為保護群眾挺身而出赴死的區委書記楊希武,全國最美公務員唐培科,州級勞動模范亢武州,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高龍,奇臺縣農民企業家尚學仁,奇臺縣道德模范孫建林等等,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楷模,他們為我們半截溝的建設付出了心血,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從走訪熟知半截溝情況的一些老領導和許多老百姓口中得到了這種贊賞和肯定成績的答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曾經有一個外地人來江布拉克旅游時問我,“半截溝為撒叫半截溝呢?為什么不直接叫江布拉克呢?”,我對他說:“因為半截溝還有半截子在天上呢”。我個人認為,在天上的半截子應該是江布拉克,雖然說半截溝這個名稱或許沒有江布拉克聽起來朗朗上口,但半截溝這寓意卻更有內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半截溝鎮域內有著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英雄史詩的戍邊文化、源遠流長的游牧文化、深邃奧妙的天文科普文化、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神秘奇特的古道文化、靜動和諧的康養文化、豐富多彩的自然文化。盤古開天辟地,打造出了天山神奇美麗的半截溝,他給半截溝勤勞的人民創造人間仙境,造出了高山、冰川、雪山、河流、森林、草原、丘陵、戈壁、綠洲和沙漠,十景同構的靚麗景觀實屬罕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清代詩人李鑾宣對半截溝的江布拉克有詩曰:天山如連鏊,勢壓坤軸斷。初陽射其巔,云與雪爭爛。獵獵罡風吹,玉繩亙天半。山腳石骨蒼,山腰嵐氣變。陰晴倏顯晦,光景異昏旦。連延數千里,絕塞恢壯觀。有客賦東歸,曉過奇臺縣。溥源麥氣浮,坤堄炊煙散。野泉分瀱汋,草樹雜蔥茜。征車似雁行,驀岡浮涉澗。生還豈偶然,年光逐飛電。祁連高巍峨,橫掛一匹練。說的就是天山的雄壯景觀和天山麥海的自然風光。今天我們走在江布拉克萬畝天山麥海和景區木棧道上,錦繡山川盡收眼底。這人間美景經不住讓人由衷發出感嘆:我愛江布拉克,更愛半截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真誠感謝您的閱讀和瀏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此篇文章的完成歷時半年之久,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多次走訪、拜訪和用電話、微信等溝通方式聯系過曾任半截溝的許多鄉村退休老領導,如曾任老葛根村和小水山村黨總支書記的周明仁,曾任半截溝鄉政府的鄉長寧學亮、李長生,曾任半截溝鄉黨委副書記趙培珊,曾任半截溝鎮林業站站長陸永國等,為順利完成本文提供了許多重要素材,在此,筆者向他們表示真誠感謝。如本文敘述與歷史有不相符的地方,還請閱讀者提出意見和修正建議,筆者將會進一步加強更正完善。</b></p> <p class="ql-block">文圖編輯:張吉元</p><p class="ql-block">圖片視頻:自拍或來源于網絡</p><p class="ql-block">創作時間:2023年9月1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汉中市|
德江县|
平泉县|
大渡口区|
宣城市|
买车|
平度市|
福鼎市|
新竹县|
鄢陵县|
崇信县|
彩票|
临泽县|
万荣县|
宽甸|
揭东县|
潜山县|
富阳市|
桦川县|
泰来县|
黔南|
阳信县|
固安县|
盈江县|
葫芦岛市|
宿迁市|
隆昌县|
杭锦旗|
香格里拉县|
古丈县|
荣昌县|
平陆县|
海安县|
印江|
海丰县|
凤翔县|
简阳市|
通道|
全州县|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