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guān)外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墓主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死后,繼位為金(后金)主。并于天聰十年(1636年)改國號為清,稱皇帝。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順治八年(1651年),后經(jīng)康熙、嘉慶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規(guī)模。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墻(圍墻),極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認下馬碑到正紅門;中部,從正紅了門到隆恩門;后部,從隆恩門到寶頂。主體建筑都建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神橋、牌樓、正紅門、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兩側(cè)呈對稱布局,建有輔助建筑。</p><p class="ql-block"> 昭陵整個陵園雖建造于平地,但崇樓大殿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風(fēng)景幽美,氣勢巍峨。清初道士苗君稷賦詩曰:“龍蟠翠嶂郁岧峣,路夾蒼松白玉橋。十二羽林嚴侍衛(wèi),風(fēng)嘶鐵馬白云霄。</p><p class="ql-block"> 清昭陵因其建在沈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p> <p class="ql-block">北塔是清太宗皇太極敕建的盛京(沈陽的舊稱)城外東、南、西、北四座塔寺之一。據(jù)寺內(nèi)石碑記載:“盛京四面各建莊嚴寶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薩八尊,天王四位,浮圖一座。”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剛威鎮(zhèn)四方,護國安民,護佑 “國無祲災(zāi)”、“五福齊來”。四塔樣式基本相同,皆為鼓腹寶瓶式喇嘛塔,通高30米,由邊長12米的方形束腰須彌座構(gòu)成的基座白色鼓腹橢圓形塔身和銅鑄的仰覆盆上裝有日月塔剎等部分構(gòu)成,塔腹內(nèi)有少量黃金、米谷和經(jīng)卷等物。</p><p class="ql-block">北塔法輪寺興建于1643年(清崇德八年),1645年(清順治二年)竣工。1778年,清乾隆皇帝東巡時曾駕臨法輪寺禮佛,并親書“金鏡周圓”匾額。并由乾隆皇帝親書“護國法輪寺”匾額,至今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北陵和北塔現(xiàn)在都早已成為了沈陽市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型城市公園,這里不僅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還有著大片的綠地、植被、花草樹木,是廣大市民休閑娛樂,運動健身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皇太極廣場</p> <p class="ql-block">華表、神道與石獸</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遺產(chǎn)《清昭陵》</p> <p class="ql-block">牌樓</p> <p class="ql-block">正紅門</p> <p class="ql-block">碑亭</p> <p class="ql-block">陵墓</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皇太極畫像</p> <p class="ql-block">北塔公園,前去法輪寺前的牌坊上乾隆親書的《金鏡周圓》</p> <p class="ql-block">護國法輪寺的匾額也是乾隆御書</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韋陀殿、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北塔正在修繕,要睹真容只能等下次了</p> <p class="ql-block">公園里的荷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城|
资溪县|
邻水|
锡林浩特市|
长岭县|
昌黎县|
横山县|
天气|
虹口区|
公安县|
赤水市|
贵德县|
柳林县|
东丰县|
诸暨市|
调兵山市|
淮安市|
辉县市|
扶绥县|
白玉县|
浪卡子县|
荃湾区|
灌云县|
天镇县|
翼城县|
朝阳县|
尉氏县|
长兴县|
苍南县|
高淳县|
乌鲁木齐县|
东乌珠穆沁旗|
樟树市|
吉林市|
谢通门县|
阳春市|
竹溪县|
彭泽县|
二连浩特市|
巴里|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