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巍巍黌門立東南

熊克明

<p class="ql-block"> 巍巍黌門立東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文/熊克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學之道,</p><p class="ql-block">在明明德,</p><p class="ql-block">在親民,</p><p class="ql-block">在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素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和“世界文學之都”之稱的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據史志考證,既有自然山水之勝,又有歷史文化之美的南京,早在650多年前,就有了“盛譽遙驚四海駭,慕名學子五洲來”的“大學城”(明朝應天府國子監)。</p><p class="ql-block"> 1356年(元朝至正十六年),紅巾軍(農民軍)將領、人稱吳國公的朱元璋率部攻占了“大元大蒙古國”(元朝)的別都“集慶路府”(南京)后,將集慶路府改名“應天府”,又將元朝設在“別都”文宣王廟(今南京夫子廟)的“集慶路學”(相當于現在的省級高等院校)改名“應天府學”。</p><p class="ql-block"> 1365年(元朝至正二十五年),吳國公朱元璋又將應天府學易名“國子學”,以掌教育諸皇子和胄子(國子學生員)。</p><p class="ql-block"> 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吳國公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登基稱帝,建立明朝。稱帝后的朱元璋非常清楚,新建立的明王朝需要大量治理國家的人才,而前朝設在秦淮河畔夫子廟的“集慶路學”規模小、生員少,且周圍又“青樓”云集,不成體統。于是,明太祖朱元璋決定重新建一座國子學,由他親自四處踏勘選址,最終定址在雞籠山(今南京北極閣山)東麓,后湖(今南京玄武湖)南岸(今南京市北京東路41號至43號),曾經的“六朝”(東吳、東晉、南朝宋國、齊國、梁國、陳國)皇宮與皇家花園(別稱華林苑)所在地,重建國子學。 </p><p class="ql-block"> 1381年(明朝洪武十四年)夏天,朝廷動工興建,翌年冬天,一座規模宏大的“國子學”(大學城)竣工落成。</p><p class="ql-block"> 1382年(明朝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令將新建成的國子學易名“國子監”,逐將這座國立京師最高學府的“學”與“監”結合起來,所謂“學”是傳授知識,指教育和最高學府的功能;“監”是督署監管,指國家教育管理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據《明史-卷七十三-職官二》記載,應天府國子監的教職員工除雜職外,一共有44人。其中置正四品祭酒(類似現在的大學校長)1人,正五品司業(類似現在的大學副校長)1人,正七品博士(類似現在的大學教授)5人,從八品助教15人,正九品學正10人,從九品學錄7人,以上39人均從事教學事務。另置行政庶務人員5人,可見,當年若大的一座國家最高學府,教職人員編制卻非常精簡。</p><p class="ql-block"> 應天府國子監的學生來源,大部分是“民生”,配少部分“官生”。民生是由各府、州、縣學推薦上來的“歲貢生”。按照朝廷的規定:“必資性淳厚,學問有成,年二十以上者,方許充貢。”官生是指朝廷文臣武將子弟、夷生(外國留學生)等。這些學生經過翰林院的考試,被錄取的方可進入國子監深造。進入國子監的學生經過4年的學習,成績優秀者,畢業后經過“監生歷事”(即畢業實習)階段,然后由吏部授予官職。</p> <p class="ql-block">  據明代著名學者黃佐編撰的《南雍志-卷九-學規本末》記載,坐落在華林苑的應天府國子監,左有覆舟山(今南京九華山),右有雞籠山,東與“皇城”的西華門(今南京市龍蟠中路)接壤,南抵珍珠河(今南京市珠江路珍珠橋),西至丹鳳街,北瀕后湖,延袤十里,燈火相輝。</p><p class="ql-block"> 應天府國子監置有“5廳7堂”。5廳(繩愆廳、博士廳、典簿廳、典籍廳和掌饌廳)為國子監行政和教學管理部門。7堂(彝倫堂、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為國子監學生上課的教室,其中“彝倫堂”為正堂,其它為支堂。每堂設有15間寬敞明亮的學舍(教室),共計105間。置藏書閣(圖書館)1座,其規模相當于14間學舍。供學生住宿的士舍約2500間(即今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所在地)。供會饌用的饅堂(食堂)2座。國子監為了供奉孔夫子和歷代賢哲,專門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文宣王廟。同時,還特別為鄰邦高麗(今朝鮮、韓國)、日本、琉球、暹羅(今泰國)等國夷生(留學生),建造了100多間士舍(光哲堂)。此外,國子監里還建有射圃(靶場)、養病院(醫務所)倉廩(糧庫)、菜圃、醬醋房、木磨房、曬麥場等。 </p><p class="ql-block"> 據《明實錄》記載,到1384年(明朝洪武十七年)時,由于入學國子監的生員已近3000人,原有的士舍不夠用,朝廷便在“集賢門”(國子監正大門)外,增建了500間,謂之“外號房”。</p><p class="ql-block"> 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國子監的學生已達到8000多人。至1422年(明朝永樂二十年)時,學生已近10000人,可謂千載一時,盛況空前。此時,應天府國子監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座高等學府。那時的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來應天府國子監求學。</p><p class="ql-block"> 規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一,坐北朝南的應天府國子監,以“國子監街”(今南京市成賢街)為中軸線,兩側槐樹綠蔭夾道,由南向北依序為““集賢門”、“太學門”、“辟雍”、“彝倫堂”、“敬一亭”等。</p><p class="ql-block"> 應天府國子監中軸線(成賢街)東西兩側,分別設有“文宣王廟”、“鐘亭”、“鼓亭”、 “五廳”、“六堂”、“御碑亭”等,形成一種傳統的建筑對稱格局。在東側設有“敬持門”過道與西側的文宣王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的傳統教學禮制。</p><p class="ql-block"> 在應天府國子監集賢門外,排列著四座頂部覆蓋黃色琉璃瓦的牌樓,以示朝廷“向學重教”,招天下學子集學于此。故而,民間百姓便約定俗成的將集賢門外一帶,稱作"四牌樓"。雖然這四座牌樓和集賢門已于1853年(清朝咸豐三年)3月,毀于兵燹。但“四牌樓”卻被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且這個古韻十足的歷史”地名”,恰好襯映出昔日南京這座殿堂級的“大學城”,何等的巍峨宏麗,何等的笑傲十方,何等的睥睨天下。</p> <p class="ql-block">  如今,“四座牌樓”雖然“蕩然無存”,但年方650多歲的國子監街(成賢街)依然“朗朗如初”。熟悉南京地理的人都知道,南京城區主要街道的兩旁,都以綠蔭如蓋的“法國梧桐”(懸鈴木)著稱,唯有成賢街兩旁一直種植的是象征“功名和官運”的槐樹。南至“碑亭巷”,北扺雞籠山東麓的“華林苑”(今南京市北京東路41號至43號),全長約三華里的“成賢街”,每到炎節,槐花盛開之時,整條街都會彌漫著一種清幽淡雅、沁人心脾的香氣,直至暮秋時,陣陣凄風拂過,盛放的花枝隨風搖曳,花瓣紛紛飄落下來,好似有散花的天女將花瓣均勻地鋪滿街面,猶如給這條古老的街道披上了一件繽紛的薄衣,置身其中,恍若仙境。這一夢幻又絕美的景象,不禁令人遙思追憶……距今650多年前,應天府國子監的學子們,穿著由朝廷工部尚書秦逵大人設計、明太祖朱元璋御批制定的“士子藍衫衣冠”(即校服),成群結隊地從飄落著白黃色槐花瓣的成賢街上走過時,真是讓人無法想象,這是怎樣的一道“斑斕耀眼”的風景線,是何等風流倜儻的一群“天子驕子”!筆者揣測,想必當年一定會引得路人紛紛為之側目吧。</p><p class="ql-block"> 當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將應天府國子監設于雞籠山下的華林苑呢?原來這里不僅是“六朝時期”的皇宮和皇家花園所在地,也是古人讀書辦學的好去處。亙古以來,正是在這片“瑯嬛福地”上,源遠流長的華夏文脈,經百折而不撓,歷喪亂而不息。</p><p class="ql-block"> 早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至8年),西漢著名經學博士戴德在《大戴禮記》中寫道:“帝入太學,承師問道。” 可見太學,為古代最高學府,以帝師而著稱。</p><p class="ql-block"> 258年(東吳永安元年),吳景帝孫休(東吳大帝孫權第六子)在建業(南京)登基稱帝。據《三國志-吳書》記載,自幼稟性好文的孫休皇帝登基后,為促進吳國的蕃衍昌盛,嘉惠百姓,逐在華林苑(東吳皇家宮苑)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建業太學之濫觴。</p><p class="ql-block"> 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至西晉時期,著名史學家陳壽在其撰寫的《三國志-吳書-孫休傳》中,轉載了吳景帝孫休發布的一道詔書:“古者建國,教學為先,所以道世治性,為時養器也。自建興以來,時事多故,吏民頗以目前趨務,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夫所尚不惇,則傷化敗俗。其案古置學官,立五經博士,核取應選,加其寵祿,科見吏之中及將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業。一歲課試,差其品第,加以位賞。使見之者樂其榮,聞之者羨其譽。以敦王化,以隆風俗。”吳景帝孫休這道詔書的意思是,古人創建國家,將讀書受教育放在首位,以此引導和培育良好民風,陶冶心性、明悟大道,為社稷培養人才。自“建興”(三國時期蜀漢后主劉禪的年號)年間以來,天下時事多變,官吏和百姓都著重于眼前的利益,拋棄本業,專行末業,不遵守古人所制定的道德規范,世風日下,綱常掃地以盡。因此,必須遵照古制來設置學官,立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博士,教授弟子,考核錄取人才,并賜予豐厚的俸祿。在朝廷文臣武將的子弟中,選拔有志向學之人,令其讀書窮理,以道問學。一年后,經過考試,朝廷將根據學生成績的優劣,分別賞賜奉祿和官階。讓那些尚未受過太學教育的人為之羨慕和向往,從而建立起一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自豪感與榮譽感。只有這樣,方能配天之德、遷善黜惡,敦促王道教化,傳承淳樸和樂的民風。</p> <p class="ql-block">  279年(三國東吳天紀三年),西晉大軍南下討伐東吳。280年(西晉太康元年),建業淪陷,東吳滅亡。晉王司馬炎(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司馬懿之孫)在洛陽篡位登基稱帝,建立西晉王朝。建業太學被迫中輟。</p><p class="ql-block"> 317年(東晉建武元年)4月6日,西晉皇族瑯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南京)登基稱帝,建立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是年秋天,晉元帝司馬睿下令在雞籠山東麓的華林苑(建業太學舊址),開辦建康“華林學省”(即太學),別稱“華林園”。此后,南朝四國(宋、齊、梁、陳)皆在此開設華林學省。</p><p class="ql-block"> 438年(南朝宋元嘉十五年),宋文帝劉義隆召教育家雷次宗進京,令其在華林園開館召生百余人,教授太學。</p><p class="ql-block"> 479年(南朝宋建元元年),南朝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奉命重返桑梓建康(南京),擔任“謁者仆射”(正五品官)。出生于“科技世家”的祖沖之(其祖父祖昌、父親祖朔之分別是南朝宋國的“大匠卿”和“奉朝請”)早在少年時期,就對天文地理、土木建筑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453年(南朝宋太初元年),時年24歲的祖沖之以“學士”的身份,進入“華林學省”,韋編三絕,潛心典籍。當初,年輕的祖沖之興匆匆地來到華林園時,一下子就被眼前氣勢恢弘、雕刻精美的建筑震住了,只見華林園大門口巍峨的漢白玉石牌坊兩側,各蹲著一尊威武霸氣的石獅子,朱紅色的牌坊中央上方鐫刻著“華林學省”四個金色大字。曾經被作為皇家宮苑的華林園里,嬌媚靚麗的牡丹、晶瑩皎潔的玉蘭,與長青不敗的翠竹相映成輝,微風吹過,竹影婆娑起舞,地上光影斑駁陸離,不免讓他有些眼花繚亂。在蜿蜒曲折的甬道兩旁,間隔聳立著花葉葳蕤的老樹,碧翠的細葉層層疊疊,在陽光下泛著亮色,顯得晶瑩如玉,清香四溢。園中一隅,點綴著千層石假山,層巒疊嶂,碧水游魚,別有一番意境。散落在園子里的一座座用金黃色琉璃瓦重檐殿頂,朱紅墻壁、雕梁畫棟的宮宇(學舍),與近在咫尺、波光瀲滟的后湖,抅成了一幅天下難覓的“半城湖色,一樓璀璨”的人文圖景。此刻,祖沖之不禁暗自欣喜,這里果然是修行學道的絕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當年,但凡被選進華林學省的人,會有一個引以為榮的稱號:“華林學士”。進入華林學省的學士,雖然沒有官職,但住著朝廷賜予的“官舍”,出行有“軺車”,還定期領取豐厚的俸祿。</p><p class="ql-block"> 自小就“專攻數術,搜爍古今”的祖沖之,由于對各種事物敏于觀察,勤于思考,敢于創新,且鍥而不舍、孜孜不倦,使其在多個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可以說,祖沖之是從建康(南京)華林學省(國立最高學府)走出來的第一位世界級自然科學家,被稱譽為“圓周率之父”、中國的“畢達哥拉斯”(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p><p class="ql-block"> 畢生以“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為科學準則的祖沖之,自453年(南朝宋太初元年)進入華林園后,便重新設計制造出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車輛),發明了“千里船”(能日行百里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以及“木牛流馬”(木制的牛馬形體、可行走的運輸器具)和“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糧食的工具),還設計制造了“漏壺”、“欹器”(古代計時器)等,成為中國南朝時期機械工程專業之肇始者。</p> <p class="ql-block">  462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沖之將自己精心編撰的天文與歷法著作《大明甲子元歷》,呈送宋孝武帝劉駿,請求公布實施。</p><p class="ql-block"> 469年(南朝宋大明九年),南朝宋國正式實行《大明甲子元歷》歷法。亦稱“新歷”。</p><p class="ql-block"> 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商朝時期(約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中國就有了天文觀測的記錄,在“契文”(甲骨卜辭)中已有天干地支的記載。到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國在“天文學”方面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傳統天文學體系。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至8年),漢武帝劉徹頒行了中國古代第一部天文歷法一一《太初歷》。據考證,這部《太初歷》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歷法。隨著時光的推移,《太初歷》經過不斷演化,有了《四分歷》、《乾象歷》、《景初歷》以及后來南朝時期頒行的《元嘉歷》。不過,針對古代的這些歷法,祖沖之曾大膽地指出,之前所頒行的漢族歷法,都存在一個謬誤,即“太陽每年的同一時間,相對于地球處于同一位置”的說法是不準確的。祖沖之經過計算得知,對于各個天體而言,不僅有公轉,還有自轉,兩者的時間并不以整數倍存在,所以地球與太陽經過一年的公轉后,地球上的“位置”因自轉而與太陽的“位置”會有偏差。為此,祖沖之在其編撰的《大明甲子元歷》中,將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的時間,和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進行了區分,即回歸年和恒星年,并測得歲差為45年11個月僅差1度,精準的確定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天,這與現代天文學家所測的數據,僅僅相差46秒。此外,他還發明了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后若干天正午時分太陽的影長,以確定“冬至”日。</p><p class="ql-block"> 480年(南朝齊建元二年),被譽為曠世奇才的祖沖之,精確地計算出“圓周率”(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的真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相當于精確到小數第7位。正是因為祖沖之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這一驚人的成果,使其入選世界紀錄協會,并被稱譽為世界上首位將圓周率(又稱祖率)值計算到小數第7位的科學家。</p><p class="ql-block"> 據歷史文獻記載,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值,直到15世紀初葉(也就是1000年后),才被阿拉伯數學家、天文學家阿爾-卡西和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范-科伊倫刷新。</p><p class="ql-block"> 除了《大明甲子元歷》和圓周率外,祖沖之還和兒子祖暅合作撰寫了數學名著《綴術》,此作被認為是中國自漢魏時期至隋唐時期水平最高的數學著作。唐朝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李淳風曾高度評價《綴術》:“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由此,一直到唐朝末年,《綴術》都被作為朝廷高等學府的算學教材。后來《綴術》還傳至海外東瀛等國。</p><p class="ql-block"> 589年(隋朝開皇九年),隋朝滅亡南朝陳國。占領陳國京都建康的隋朝大軍,蓄意縱火焚毀了長達367年歷史的“六朝宮苑”(華林園),漫天大火,燒炎百里,建康城邑幾乎被夷為平地。建康華林學省被迫停辦。</p><p class="ql-block"> 937年(南唐升元元年)10月,吳國皇帝楊溥禪位,李昪(徐知誥)代吳稱帝,定都江寧府(南京),史稱“南唐”。稱帝后的唐烈祖李昪下令將“宮城”設在雞籠山南麓,江寧府城中央區域(大約位于今南京市洪武路一帶),并在宮城一隅,開設“金陵太學”。</p><p class="ql-block"> 975年(北宋開寶八年),北宋滅亡南唐。南唐宮城和金陵太學毀于兵燹。</p><p class="ql-block"> 1034年(北宋景祐元年),北宋朝廷在江寧府“東晉學宮”舊址,修建“文宣王廟”(即今南京夫子廟),同時在廟內設立“江寧府學”(類似現在的省立高等學府)。</p><p class="ql-block">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江寧府文宣王廟與江寧府學遭回祿之災。江寧府學被迫停辦。</p><p class="ql-block"> 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南宋朝廷將江寧府改名“建康府”。重建文宣王廟并在廟內設立“建康府學”。1168年(南宋乾道四年),南宋朝廷又在文宣王廟東側開設科舉考場“江南貢院”。</p><p class="ql-block"> 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大元大蒙古國(元朝)將江寧府改稱“集慶路府”(元朝別都),江寧府學易名“集慶路學”。</p> <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述,1356年,紅巾軍將領朱元璋將集慶路府改名為“應天府”,集慶路學改名“應天府學”。1365年,其將應天府學升格為“國子學”(類似現在的國立高等學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令將國子學從秦淮河畔的文宣王廟,遷徙至雞籠山東麓的“華林苑”。改國子學為“國子監”。</p><p class="ql-block"> 據史志記載,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應天府國子監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學生的功課內容主要有《御制大誥》、《大明律令》、《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說苑》等。正是在這一時期,應天府國子監編撰了一部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全面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版的百科全書一一《永樂大典》。</p><p class="ql-block"> 1403年(明朝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為完成父皇明太祖朱元璋的遺愿,敕諭國子監編纂一部“集史”,以彰顯國威,造福萬代。編纂的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p><p class="ql-block"> 1407年(明朝永樂五年),明王朝內閣首輔、大學士解縉受命主持,由國子監約3000名學士參與編纂的著作《文獻大成》定稿,明成祖朱棣親自為這部巨著審定、作序,并將《文獻大成》改名《永樂大典》。翌年冬天,堪稱煌煌巨制的《永樂大典》即告全部排版刻印完畢。</p><p class="ql-block"> 據《明實錄》記載,《永樂大典》全書共計22937卷(含目錄60卷),11095冊,8000多幅插圖,約3.7億字數。涉及了當時已知的文學、歷史、哲學、科學、藝術、農業、醫學、法律等領域,謂之當時中國知識體系之總匯。</p><p class="ql-block"> 《永樂大典》的編纂與出版,呈現出當時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輝煌性,反映了華夏先民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也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交流。總之,《永樂大典》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中國文化繁榮時期的一個重要象征,更在于它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p><p class="ql-block"> 1768年12月,在英國出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p><p class="ql-block"> 1650年(清朝順治七年),大清國將江寧府上元縣(南京)國子監降格為“江寧府學”。</p><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6年),江寧府學效仿北宋時期的國子監祭酒、名儒胡瑗的“分齋教學法”,“嚴立課程、獎誘備至”,力主經世致用,曾一度使江寧府學出現了“師徒濟濟,皆奮自鏃礪,研求實學”的蓬勃景象。</p><p class="ql-block"> 1853年(清朝咸豐三年)3月,歷經了7次(從1638年至1853年)重修、增建,形成了建筑規制齊全的江寧府學(華林園),被占領江寧府的太平天國軍付之丙丁。江寧府學被迫停辦。</p><p class="ql-block"> 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7月19日,太平天國覆滅。大清國兩江總督曾國藩隨即下令在江寧府朝天宮(今南京市王府大街朝天宮4號、江蘇省昆劇院所在地)重新開辦“江寧府學”。</p><p class="ql-block"> 1902年(清朝光緒二十八年),愛新覺羅-載湉(光緒皇帝)下旨,令兩江總督劉坤一、中國近代教育先驅、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等人籌備創辦“新學”,逐將江寧府學從朝天宮遷至原明朝國子監士舍所在地(今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并將江寧府學改名“三江師范學堂”。不久,張之洞大人又在此增設“三江師范小學堂”(即今南京師范大學第一附屬小學)。</p> <p class="ql-block">  由近代教育先驅張之洞等人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既秉承“興教報國”的傳統辦學宗旨,又力倡新學,借鑒東瀛和西方的教育體制,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逐漸發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設計最新的師范學堂。素有中華“東南第一學府”之稱。</p><p class="ql-block"> 張之洞大人曾在《勸學篇》中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即“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p><p class="ql-block"> 所謂“中學”,是指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朱熹在其著作《大學》里提出的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為核心的儒家學說。亦稱“三綱八目”。</p><p class="ql-block"> 所謂“西學”,是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p><p class="ql-block"> 當年,正是因為三江師范學堂采用了“中體西用”的教學模式,培育出了一大批新學人才,如:近代著名科學家周仁,國學大師胡小石、陳中凡,國畫大師張大千等。</p><p class="ql-block"> 據史志記載,三江師范學堂開辦伊始,正值大清國被列強凌辱、內亂不斷之時,正是在這江山社稷岌岌可危之際,三江師范學堂為大清國承載了強大的希冀和責任。</p><p class="ql-block"> 隨著三江師范學堂的迅速發展,其很快便與鼎鼎大名的京師(北京)國子監同年而校,被譽為“中國師范學堂之嚆矢”。</p><p class="ql-block"> 1905年(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2月6日,大清國朝廷變革學制,裁廢國子監,設立學部,以統轄全國各省學堂,從此,全國學制劃一整齊。之后,三江師范學堂也因學制變革,曾幾易其名,最后易名為“兩江優級師范學堂”。</p><p class="ql-block">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民族英雄孫文先生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隨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將原大清國“學部”改名“教育部”。</p><p class="ql-block"> 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將兩江優級師范學堂改名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招收國文、理化兩大類學生,與北京、武昌、廣州三地的高等師范學校,并列為中國最早的四所高等師范學校。后來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先后易名為“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p><p class="ql-block">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首開先河,實行男女同校的教育模式,招考女學生。雖然首次只招到8位女學生(即李今英、陳梅保、黃淑班、曹美恩、吳淑貞、韓明夷、倪亮、張佩英), 但這一開放女禁之創舉,極大地提高了中國教育的普及率。據說,這8位女學生,不辱學校之栽培,畢業后都選擇了留校教書育人,為母校招收女生的盛舉而善施教化,竭盡全力。</p><p class="ql-block"> 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5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終將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p><p class="ql-block"> 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1月16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雞籠山東麓的“華林園”(建業太學舊址),籌資修繕和重建“太學”學舍,然后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考試院”(俗稱花園官署)設立于此,門牌編號碼為“試院路1號”。</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占領南京。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考試院被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占用。</p><p class="ql-block">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5月,中華民國將國民政府考試院遷回試院路1號。</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原國民政府考試院成為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地。</p> <p class="ql-block">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將原國立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p><p class="ql-block"> 1952年,共和國教育部進行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劃分,南京大學調整劃分出工學、農學、教育學等院系,并先后組建“新南京大學(今南京大學、南京市漢口路22號)、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南京市四牌樓2號)、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市衛崗1號)、南京師范學院(今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市寧海路122號)、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市龍蟠路159號)、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南京市西康路1號)、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市新模范馬路5號))等。</p><p class="ql-block"> 星霜荏苒、居諸不息,創立于258年(東吳永安元年)的“建業太學”(即南京太學),沿襲至今已有1765年的歷史,從“南京太學”到“南京大學”,曾有史學家風趣地說,它們之間不過一個“點”的區別(指太和大只差一點),但是南京2000多年起伏更迭、盛衰興廢的歷史,從“南京太學”到“南京大學”的身上,卻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顯然,這個“烙印”就是后人對南京古今歷史的記載,對中國社會發展過程的記載。這一記載歷經千年的傳承,時至今日,南京境內已有51座高等院校,在持續不斷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提供智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一位哲人曾經講過:“倘若對過去的重大事情逐一尋根問底,過去的一切會讓我們更注重將來。” 此言果然有理,時下,若徜徉在占盡了金陵"文氣"的成賢街(當年的國子監街)上,會令人情不自禁的被這條“一眼望千年”的歷史老街所吸引,所陶醉。一望而知,它的存在不僅是人們懷舊的寄托,也是時代變遷的見證。在這里,人們可以聆聽到六朝古都的絲絲余韻,追慕先賢,體會古人刻苦讀書的精神。在這里,人們可以親睹矗立在老街北端,始建于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的五門六柱式玉石牌坊(明朝時的應天府國子監太學門),感受氣勢恢宏的“古代太學”建筑之美。在這里,人們可以瞻仰到迄今已1500多歲的“六朝古松”虬枝盤曲、雄奇遒勁的英姿,領略到“東南大學”(原三江師范學堂)這座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求強思辨、興學育才”的風采。總之,這條承載了千年南京人文氣脈、光耀了數個朝代的成賢老街,恰好印證了當代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和未來。”引而伸之,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誠如南宋理學家朱熹在著名詩篇《觀書有感》中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由此可知,古往今來,皆“萬事莫如為善樂,百花爭比讀書香 。”於乎!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5日拙于南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安市| 新泰市| 黑河市| 靖宇县| 双柏县| 新民市| 彝良县| 女性| 合肥市| 格尔木市| 汉源县| 惠水县| 彭山县| 天柱县| 云安县| 潮州市| 乳山市| 榆社县| 平乡县| 深泽县| 阿拉善盟| 安泽县| 梨树县| 星座| 青龙| 洛川县| 钦州市| 平阴县| 章丘市| 墨江| 炉霍县| 临沭县| 石河子市| 河池市| 西青区| 内乡县| 抚顺市| 九龙坡区| 萍乡市| 察哈|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