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p><p class="ql-block">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中國山水畫發展到宋代時達到了鼎盛時期。</p><p class="ql-block">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贊嘆該畫為“宋畫第一。”</p><p class="ql-block">現代畫家徐悲鴻:“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p><p class="ql-block">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山峰下巨巖突兀,林木挺直。畫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徑上一隊運載貨物的商旅緣溪行進,為幽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氣。</p> <p class="ql-block">《雪景寒林圖》是北宋范寬創作的一幅絹本水墨畫,現收藏于天津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描寫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壯美景象。圖中通過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回而下,峰巒溝壑間云氣萬千,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后的磅礴氣象。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畫家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并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著典雅。</p><p class="ql-block">尺寸:193.5*160.3cm,</p> <p class="ql-block">宋代人喜歡畫山水畫,將山水畫創作推向頂峰。宋代人看來,大自然是無窮的,人不過是山水之間的一個過客。</p> <p class="ql-block">《早春圖》是北宋郭熙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創作于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為郭熙晚年之作,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早春圖》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渲染出畫面寧謐而生機勃勃的氛圍。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萬壑松風圖》 宋代 李唐 </span></p><p class="ql-block">尺 寸:縱188.7cm ,橫139.8cm</p><p class="ql-block">材 質:絹本 ,設色</p><p class="ql-block">現收藏于: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行旅圖》、《早春圖》并列臺北故宮“鎮院三寶”。</p> <p class="ql-block">李唐繪制于1124年的《萬壑松風圖》這幅巨作反映了宋徽宗魂牽夢縈的理想園林“艮岳”之主峰萬歲山巍峨聳峙的景象。與范寬《溪山行旅圖》一樣,畫中猶如豐碑般矗立的高山同樣意在追求崇高與永恒。</p> <p class="ql-block">《秋庭戲嬰圖》</p><p class="ql-block">宋蘇漢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在中國古代,人們常常把表現孩童的繪畫取名為“嬰戲圖”。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象征著多子多福,生活美滿。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和祝愿。</p> <p class="ql-block">蘇漢臣,生卒年不詳。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時為畫院待詔,南渡以后仍為畫院待詔,擅畫佛道、仕女,尤善畫兒童。作品多嬰戲圖。他畫的兒童,得天真活潑之趣?!秾毨L錄》說: “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睋嬍酚涊d,他畫過許多兒童畫,如《嬰兒斗蟋蟀圖》《嬰兒戲浴圖》《戲嬰圖》《嬰戲貨郎》等。</p> <p class="ql-block">《雙喜圖》是北宋畫家崔白創作的絹本設色畫,一幅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作品描繪出深秋時節,寒風蕭瑟,枯木衰草,落葉凋零,呈現出一派秋風肅殺的冷峭凄涼景象。整幅畫面當中兩只灰喜鵲之間,灰喜鵲與野兔之間,鳥、獸與自然環境之間,刻畫的生動自然,情景交融,充分的表現出它們之間相互呼應的關系。</p> <p class="ql-block">《墨竹圖》 北宋 文同</p><p class="ql-block">絹本墨筆畫,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此圖以倒垂竹枝為主體,竹葉和竹枝從左上方垂下,出枝微曲取橫空之勢,著葉不多,但疏密有致,其莖多新枝,竿、節、枝、葉均以水墨單色一筆畫出,生趣蓬勃。在宋代文人眼中,竹可以言志,更可以寄情。</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繁華地,重陽賞菊汴梁城!</p> <p class="ql-block">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驚艷了后世,由此引起了模仿的潮流,流傳到今天的就有數百個版本。而這些作品中,以明朝仇英和清朝內府院體畫家所仿的最為精良,因此清明上河圖又分為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p><p class="ql-block">明本又稱“仇英本”,是明朝著名畫家仇英根據宋本清明上河圖的風格,結合當時蘇州城的風物描繪,主要采用了青綠重設色方式,創作了一幅全新畫卷,雖然參考宋本的風格,但擁有著自身的獨特風格,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清院本是清高宗乾隆元年由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是集百家之長,還帶有西洋畫風格。畫的事物相當繁多,對于研究清朝的社會風俗有著很高參考價值,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這三大版本,對于宋、明、清三朝的城市風俗人情具有很高的歷史參考價值。</p><p class="ql-block">由于《清明上河圖》名聲遠揚,許多人只聞其名未見其詳,因此大多數人甚至高校教師都把這三大版本指鹿為馬,不知道哪幅畫的是開封。</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 北宋</p><p class="ql-block">規格: 縱51.5cm;橫1191.5cm</p><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圖》畫卷構圖周密,色彩絢麗,用筆精細,成功地采用了散點透視法,將主題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綿延的山體為主要表現對象,自然而連貫?;蛞蚤L橋相連,或以流水貫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巧妙地連成一體,靈活地體現了“景隨步移”的藝術效果,將不同視點的印象統一起來,巧妙地組織了空間。</p><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圖》平遠、高遠、深遠多種構圖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畫面跌宕起伏,富有強烈的韻律感,引人入勝。畫面氣象恢宏壯觀,江山千里,浩浩無涯,可謂名實相符。</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碑;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p> <p class="ql-block">《秋江漁艇圖》(亦名《漁父圖》、《漁舟唱晚圖》),是北宋許道寧的代表作,該卷上并無款識,也被稱為《高頭漁父圖》卷。此畫將一望無際的山峰羅列于江岸,挺拔陡峭,險峻之極。山頭用豎直細線皴出,用筆之挺勁突出了巖石堅硬鋒利的質感。</p> <p class="ql-block">許道寧出身貧苦,早年在汴京(開封)端門以賣藥為生,并以畫吸引顧客,隨藥送畫,逐漸得名。于是公卿士大夫爭相延請。當時,許道寧追摹李成的繪畫風格,能以假亂真,但缺乏個人特色。直到晚年,脫去前人痕跡,筆法簡快,畫風豪放,自成一家。由此得到宰相張士遜的贈詩贊頌:“李成謝世范寬死,唯有長安許道寧。”</p> <p class="ql-block">《瑞鶴圖》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38.5厘米。</p><p class="ql-block">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氣飄浮,低映端門, 群鶴飛鳴于宮殿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兩只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引皇城宮人仰頭驚詫,行路百姓駐足觀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長鳴如訴,經時不散,后迤邐向西北方向飛去。當時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為是祥云伴著仙禽前來帝都告瑞——國運興盛之預兆,于是欣然命筆,將目睹情景繪于絹素之上,并題詩一首以紀其實。</p> <p class="ql-block">北宋汴京宮城正門宣德門又稱端門,宋初叫明德門,太平興國三年改為丹鳳門,雍熙元年改稱乾元門,大中祥符八年又改正陽門,明道二年改宣德門。該門由主城門、兩朵樓及兩闕組成,平面呈“凹”字形,為中國古代都城城門形制演變中的重要一環,對以后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的皇宮城門形制均有影響。</p><p class="ql-block">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大內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云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下列兩闕亭相對?!睎|、西各有一座掖門。</p> <p class="ql-block">《聽琴圖》宋徽宗趙佶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工筆畫,此畫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本畫描繪得相當精致,人物表情以及畫面氣氛,足以引人人勝。通過纖細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繪得工整清麗,神妙無加。但從所流傳的趙佶各種畫筆看來,歷代鑒賞家認為《聽琴圖》并非趙佶之作。然而無論如何,它都是一幅“神筆之妙”的上乘作品。</p><p class="ql-block">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所書瘦金書字體的“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畫押,以及鈐清“嘉慶御覽之寶”等印8方。</p><p class="ql-block">畫面上方有蔡京所題的七言詩一首:</p><p class="ql-block">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p><p class="ql-block">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p><p class="ql-block">第一句“灶下桐”中所引的正是蔡邕“焦尾琴”的典故,蔡京用這個典是夸宋徽宗琴彈得好,當然也暗示自己是知音。</p><p class="ql-block">第二句“入松風”中有嵇康《風入松》的典故,意仍在夸琴彈得好。</p><p class="ql-block">第三句所描繪的則是畫中兩位聽琴者。</p><p class="ql-block">第四句“無弦”則是陶淵明不在乎樂理和弦的有無,只是借琴寄托自然的性情和樂趣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江山秋色圖》 宋代 趙伯駒</p><p class="ql-block">絹本設色,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江山秋色圖》所繪是北方山水,群峰綿密,層巒疊嶂,僅在卷之前部有一條長河曲折蜿蜒而遠逝,后卷但見崇山峻嶺,錯落連綿而如龍脈,起伏顧盼,開合揖讓,虛實相生,盤桓而上。</p><p class="ql-block">規格:縱56.6厘米,橫323.2厘米</p> <p class="ql-block">趙伯駒以水墨為重,以青綠為輔的畫法,將“青綠精工”的嚴謹富麗與“文人戲墨”的瀟灑自然結合起來,產生了極富“士氣”與“詩意”的新型青綠山水。</p> <p class="ql-block">《江山秋色圖》的精神面貌與傳為李思訓派的《明皇幸蜀圖》等有相接處,但顯然比李思訓的山水畫精工豐富,成熟得多,在院體氣格中還攙以文人畫的韻致,作為院畫,水平卻非文人畫家所能及, 較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也稍勝一籌。</p> <p class="ql-block">《赤壁圖》</p><p class="ql-block">蘇軾在黃州寫下了《赤壁懷古》、《赤壁賦》等名作,以抒發對古今興亡的感慨和對大自然雄偉、壯闊的贊美。在這之后,赤壁就成為文人畫家作畫的常見素材。而武元直所畫的《赤壁圖》正是以蘇軾的《赤壁賦》為題材,表達了蘇軾詩文中所描寫的境界。</p><p class="ql-block">此圖無款印,卷后有金代趙秉文行書和蘇軾《赤壁詞》一闋,前隔水上明代大鑒藏家項元汴題曰:“北宋朱銳畫赤壁圖。趙閑閑追和坡仙詞真跡。李天籟珍秘”。</p><p class="ql-block">該畫幾百年來一直被認為北宋朱銳所作。但是近人感覺此圖的筆墨,多類似“斧劈皴”,似乎不是北宋畫家所為,加上金代元好問所著《遺山集》中,有“題趙閑閑書赤壁詞”一條,末云:“《赤壁圖》,武元直所畫”,于是馬衡著文將此圖歸于武元直名下。</p> <p class="ql-block">此圖描繪了《赤壁賦》中蘇軾與客泛舟的情景。大江兩岸,石壁陡峭,主山連嶂如屏,江岸古松林立。江水波浪激涌處,一小舟順流飄然而下,徜徉其中。蘇子與二客泰然而坐,談笑風生,似在吟詩作賦,指點江山。而船夫撐篙,順流而下,泛舟蕩漾于江水之上。長江遠去,江面漸漸寬闊,煙波浩蕩,而在高聳險峻的山壁之下,小舟及其載客,卻是顯得那么的渺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溪山清遠圖》 宋代 夏圭</span></p><p class="ql-block">夏圭在用墨方面尤為擅長,遠景墨色清淡,近景墨色較濃,在墨色的豐富轉化中,既使用層層皴、加染的“積墨法”,也使用先蘸淡墨,后在筆尖蘸濃墨,漸次畫去,墨色由濃轉淡、由濕漸枯的“蘸墨法”,以及多種形式的“破墨法”,使畫面水墨交融,靈動鮮活,極其優美地表現了清幽曠遠的湖光山色。</p><p class="ql-block">尺寸規格: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p><p class="ql-block">《溪山清遠圖》局部</p> <p class="ql-block">《溪山清遠圖》描繪了江南晴日的湖山景色,圖中有群峰、山石、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且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江流蜿蜒,不一而足,但各景物設置疏密得當,空靈毓秀,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達到了所謂的“疏可馳馬,密不通風?!?lt;/p> <p class="ql-block">米家云山</p> <p class="ql-block">《太白行吟圖》是梁楷減筆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數筆就把“詩仙”那種縱酒飄逸、才思橫溢的風度神韻,勾畫得惟妙惟肖。畫家不拘泥于瑣末細節,而是突出詩人的性格特征,選取最能反映詩人精神狀態和思想情緒的瞬間動作,加以概略的描繪。人物神韻的體現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人物畫自梁楷一變后,從寫真進入寫意的層次,得意而忘形,畫家的精神創造獲得更大的空間。</p> <p class="ql-block"> 六祖斫竹圖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宋 梁楷</span></p><p class="ql-block">圖繪禪宗六祖蹲踞執刀斫竹時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六祖為唐高僧慧能,是佛教禪宗的南宗開創者,提倡頓悟法門。</p><p class="ql-block">畫家繪人物衣紋用爽勁的折蘆描,用筆寥寥而形神畢現,且僅略勾眉目、鼻耳,人物雖為側影,而專注、自如的神情躍然紙上。人物身后的樹幹直接用間有飛白的淡墨皴出,不事勾染,竹子亦不雙鉤。全圖用筆率略草草,這在當時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豐富了人物畫的表現手法,對后世的人物畫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p><p class="ql-block">畫幅左側署“梁楷”二字款。</p> <p class="ql-block">《潑墨仙人圖》是南宋梁楷寫意人物畫的代表作,此畫以酣暢的潑墨法,繪出仙人的醉態,再以簡括細筆,夸張地畫出帶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也成為后代畫家心儀手追的大寫意的楷模。</p><p class="ql-block">《潑墨仙人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潑墨寫意人物畫,是對傳統線型經典語言的背離,是墨象語言真正獨立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西園雅集圖》以寫實的方式描繪了北宋李公麟與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秦觀等名流,1087年在駙馬都尉王詵西園作客聚會的情景。畫中之人或揮毫用墨吟詩賦詞、或扶琴唱和、或打坐問禪。</p> <p class="ql-block">宋代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以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為主,特別是作為繪畫與實用美術相結合的宋人小品畫更是這一時期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p><p class="ql-block">宋人小品畫畫幅雖小,卻能小中見大。畫家寄情于景,將自己的主觀精神和情感融于自然之中,使畫面充滿了詩意。宋人小品畫既是宋代繪畫的縮影,也是宋代文化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宋人筆下似有神奇,可以得心應手地將人間的情感融入到任何一種題材,不管是動物、植物、甚至山水、風俗。都有種濃濃的人間情味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經典名作,??闯P?。閑看養眼,細看養心。你越高雅。她越高深。</p> <p class="ql-block">閑暇一瞥,思接千載。臥游萬山,如坐春風!</p> <p class="ql-block">我國畫史上,《煙江疊嶂圖》有5幅之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北宋畫家王詵的《煙江疊嶂圖》,縱45.2厘米,橫l66厘米,今藏上海博物館。王詵,字晉卿,其妻是英宗之女蜀國長公主,所以,他官駙馬都尉。能詩善畫,尤長山水,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交好。蘇東坡見王詵《煙江疊嶂圖》后,即有題詩,詩中展示了畫面情景,也隱喻了蘇軾歸田思想。東坡題詩后,王詵即有和詩,一來一去,《煙江疊嶂圖》從此聲名鵲起。</p> <p class="ql-block">趙孟頫將蘇東坡為王詵《煙江疊嶂圖》的題詩寫成書法大長卷,并將其贈送給當年拙政園園主王獻臣,王獻臣自然喜出望外,這可是趙孟頫的書法代表之作!可是,王獻臣也感覺有美中不足之處,便拿給沈周、文徵明看,意思是再明白不過的了,就是請他們能就趙翁書法補一幅《煙江疊嶂圖》,那樣就十全十美了。沈周、文徵明是何等聰慧之人,自然很快領會了王獻臣之意。文徵明也早就鐘情于《煙江疊嶂圖》,很快畫就了《煙江疊嶂圖》</p> <p class="ql-block">清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原藏《黃河圖》的繪制過程反映了康熙朝中期以河道總督為組織核心、以職業畫師為主要力量、以實地考察和輿圖綜合為主要手段的清代河渠水利圖的繪制機制。對于追索清代康熙前中期其他河渠水利圖的來龍去脈,黃河、運河河道走勢、漕運路線、工程形態等水利史實,及周邊城鎮山川地理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價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了解清代康熙前中期水利史第一手的史料,</span>有重要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經典書畫可謂是大眾最喜聞樂見也是最不應該有門檻的,但是由于歷史上諸多原因,大眾對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還是很陌生的,甚至我們在經典書畫進大學時也發現,諸多高等學府里面的師生也對經典書畫有些生疏。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的重要性,可是衡量一下當今社會各種現象,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中國在審美水平方面確實有許多課要補。</p> <p class="ql-block">雖然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博物館及美術館的經費大大增加,但是能養成習慣進文博機構參觀的比例還是差強人意,盡管有越來越多的網紅展覽讓大眾去排隊參觀,但是由于展館的條件有限,尤其是一些經典書畫的保管級別所限,觀眾縱然有幸擠到展柜跟前,也只能匆匆看上幾眼,再加上燈光所限,估計很多人是看不太清的。因此,再珍貴的國寶,如果只是束之高閣,不能讓大眾充分的利用,也只能是徒有虛名。</p><p class="ql-block"> 幸運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現在已經能高仿印刷出下真跡一等的經典書畫,既解決了博物館渴盼的讓國寶書畫分身備份,又能讓廣大書畫專業人員獲得勝似真跡的臨摹品。</p> <p class="ql-block">著名書畫鑒定家啟功先生觀后感慨不已,“現在我站在復制品前,欣然自覺和宋代人所見一樣了。這些高水平復制品,對于提高個人的傳統文化素養大有益處,像這樣的內容應該大力弘揚,讓更多的人接受藝術熏陶?!?lt;/p> <p class="ql-block"> 翰海點菁,經典紛呈!</p><p class="ql-block">昔日帝王深宮藏,今朝請君細端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牙克石市|
通化市|
阿合奇县|
北宁市|
福鼎市|
阳江市|
伽师县|
鄢陵县|
昭苏县|
昌邑市|
延川县|
延吉市|
白玉县|
探索|
淮北市|
全州县|
体育|
彰武县|
襄汾县|
舟山市|
兖州市|
河源市|
讷河市|
湖州市|
高密市|
巴彦县|
建宁县|
南康市|
衡阳县|
贵港市|
临澧县|
竹溪县|
漯河市|
闸北区|
牙克石市|
山西省|
垣曲县|
东光县|
革吉县|
天门市|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