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第五天,219之旅才算正式開始。上午從北海趕到東興,第一站江平鎮(zhèn)萬尾金灘。中國唯一的京族聚居地區(qū),人稱京族三島就是指東興市萬尾島、巫頭島和山心島,是我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其中以萬尾金灘最為著名。金灘面積15平方公里,因沙色金黃而得此名。金灘之沙金黃、細膩而柔軟,純天然的沙灘延綿數(shù)十里,傳說站在金灘上,可以遙望西南方向水天一色的越南海景。然而站在岸邊,海水風平浪靜,烏云壓海,縱有千里眼也望不到越南吧。在海邊拍照打卡就離開了,金色還是不如銀色漂亮。</b></p><p class="ql-block"><b> 沿著環(huán)島大堤開了一小段,又長知識了,原來海灘也和草原一樣是有主的,有界牌,界牌上寫著某某隊下海地。大堤旁最多的是帆板店,雖然我很想體驗一把,不過還是放棄了。鎮(zhèn)上居民還算多,也不知道是不是京族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家家門前的芒果樹,高高的樹上掛滿了芒果,可惜還在青年期,不宜采摘。</b></p><p class="ql-block"><b> 在百度上搜了個解放路,導航卻沒找到。在大雨中沿著小巷子轉(zhuǎn)了一圈,倒還是條老街,有點年代感,但特色不突出。最突出的是他們的排水管,直接從屋頂引下來,又在半路戛然而止,車子每每經(jīng)過都要經(jīng)歷一次扎扎實實的洗禮。</b></p> <p class="ql-block"><b> 東興是防城港市下轄縣級市,位于中國西南邊陲,東南瀕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2008年被授予"中國最佳生態(tài)旅游城市"榮譽稱號,2010年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xiāng)"稱號,201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養(yǎng)老勝地。這里必打卡的就是大清國一號界碑景區(qū),包括廣西沿邊公路零起點標志--零公里紀念壇,位于北侖河入海口的大堤東端,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包括平臺、欄桿、球雕塑標志和基座部分,球體上雕刻著東興竹山至那坡弄合沿邊公路走向圖。</b></p> <p class="ql-block"><b> 再向東側(cè)一點,一棵大榕樹下,立著“大清國欽州界”的界碑。這是</b><b style="font-size: 18px;">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所立的第一塊界碑,故稱大清國一號界碑。</b><b>高1.7米,寬0.7米,厚0.4米,由海邊的海蝕巖雕鑿而成。碑文為當時的清政府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州知書李受彤所書。一個多世紀以來,這塊歷盡風雨的巨石就這樣巍然屹立著。</b></p> <p class="ql-block"><b> 與零公里紀念壇相呼應的是山海相連地標廣場,它是是中國大陸海岸線和陸地邊界線的交匯點,是一處重要的國家地理標志。總占地面積13672平方米,以“山海相連”為主題,中央雕塑高35米,由紅藍相間的色彩抽象而成的象形“興”字,其中紅色代表山,藍色代表海,如飄帶纏繞,又似兩只巨手緊握,寓意中國大陸海岸線與陸地邊界線在東興交匯、相連。雕塑的前方是一條通往大海的向海廊橋,左側(cè)近處是中國,右側(cè)的遠處是越南。祖國的海岸線,正是從這里起始,蜿蜒向北,一直通達到東北方向18400公里之外的鴨綠江口。祖國的陸地邊防線,也自這里為起點,綿延到終點,共有22000多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竹山村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與越南芒街隔江相望,以盛產(chǎn)竹子得名。竹山是個沿邊、沿海、沿江的古村,有著悠久的歷史。竹山舊街一直兩橫,早已沒了昔日的繁華喧鬧。三圣宮,又稱三婆廟,廟中供奉的三婆婆又叫媽祖,復姓三衛(wèi),名林默,后被皇帝賜封為三圣,故其廟就稱三圣宮。竹山三圣宮建于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坐北向南,整座廟宇飛檐高翹,紅墻綠瓦,雕龍畫鳳,是一座具有中國傳統(tǒng)宗教廟宇特色的古式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中午搜了個湘菜館,老板是荷葉人,總算吃了回地道的湘菜。飯后國門景區(qū)打卡。國門,是國家的象征,是國家對外交往開放的大門,“不到國門走,枉作東興游”。東興口岸莊嚴肅穆,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是我國唯一與越南有城市互為依托的國家一類口岸。國門入口處,由中國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的“東興口岸”四個大字清秀干練,象征著東興口岸歷經(jīng)風雨的鏗鏘挺拔和與時俱進的颯爽英姿。國門的出口處,正中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下一行宋體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赫然入目,彰顯著偉大祖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氣傲骨。到口岸,看國門,不由得肅然起敬,心中滿滿的驕傲和自豪。</b></p> <p class="ql-block"><b> 導航附近停車場,沒成想就是中越人民友誼公園。中越人民友誼公園是為紀念在1954年的援越解放斗爭中犧牲的中國軍人而建。“山上樹長綠,湖里水常碧。城中黃金地,友誼鑄豐碑”,說的就是這里。從公園入口處順著林間的小徑往右側(cè)山丘走去,一座高聳的紀念碑便立于眼前,它是我國最大的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正背面分別用中越文字題寫"光榮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鐫刻著在抗法援越戰(zhàn)上犧牲的中國英烈名字。穿園而過,郡望湖、風雨橋、文昌塔在藍天碧水的映襯下,妥妥的小清新風。</b></p> <p class="ql-block"><b> 逛完公園,突降暴雨。我一個人撐著傘,蹚著水,跟著導航去尋國門老街。走過才知道,國門景區(qū)其實并不大,街道互通,景點眾多,古今俱全,中西合璧。老街街道窄小,破舊冷清,拐角處的那處戰(zhàn)爭遺跡就是歷史最好的見證。站在1368號界碑處,一河分兩國的中越界河北侖河,對岸的越南建筑盡收眼底。站在河岸,我居然有點心潮澎湃。</b></p> <p class="ql-block"><b> 雨停后,沿著有“東興外灘”之稱的河堤路,一直走到中越北侖河大橋下。東興通過北侖河大橋與越南芒街相連,目前是中越之間主要的貿(mào)易通道,也是出境的必經(jīng)之路。大橋歷經(jīng)滄桑,橋上人來人往。 在東興口岸下方的街道上屹立著大清國五號界碑,隨著1369號界碑的設(shè)立,它已不再是真正的界碑,但仍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曾經(jīng)是代表中越邊境的界碑,歷經(jīng)百年風雨,依然昂揚地巍然屹立著。東興口岸旁還設(shè)有胡志明亭,是為紀念前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的東興之行而建立。 相比老街,這條街道很熱鬧,街道兩側(cè)房屋上都插著五星紅旗,其中有許多商鋪都售賣著越國特產(chǎn),也有許多越南人在擺著攤賣著越南的小吃與傳統(tǒng)特色商品。 到這里領(lǐng)略下“國門”的威嚴,感受下越南風情,是非常好的去處。只是時間有限,陳公館、觀音廟、關(guān)帝廟等未探足,那拯救蒼生的僑批路、僑批館也僅匆匆一瞥。</b></p> <p class="ql-block"><b> 晚上趕到憑祥,問下度娘,憑祥很牛掰。憑祥市,廣西縣級市,由崇左市代管,地處中國南部,與越南諒山接壤,素有"祖國南大門"之稱,是中國最靠近東盟國家的國際化城市。西南兩面與越南諒山省交界,邊境線長97公里,境區(qū)內(nèi)有友誼關(guān)口岸(公路)和憑祥口岸(鐵路)2個國家一類口岸,1個二類口岸,5個邊民互市點,是廣西口岸數(shù)量最多,種類最全,規(guī)模最大的邊境口岸城市,是中國通往越南及東南亞最大和最便捷的陸路通道。境內(nèi)有中國九大名關(guān)之一的友誼關(guān),轄區(qū)內(nèi)浦寨商貿(mào)城、弄懷邊貿(mào)點是中越邊境線上最大的邊貿(mào)點。憑祥先后榮獲"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普示范市"等稱號,被譽為 "中國紅木之都"、"中國東盟紅木家具之最"。</b></p><p class="ql-block"><b> 我們落腳憑祥鎮(zhèn),晚餐在北環(huán)路的一個烤魚店。夜幕下的邊陲小鎮(zhèn)很安靜,路燈昏黃。街邊攤大多是年輕人,喝著酒,聊著天。旁邊就是憑祥市博物館,黃色外墻,靜靜的立在峭壁下。峭壁亙在城中,街道穿過隧道,延伸在夜色里。</b></p> <p class="ql-block"><b> 第六天,第一站友誼關(guān)。友誼關(guān)是中國九大名關(guān)中唯一的邊關(guān),素有"中國南大門"之稱。友誼關(guān)始建于漢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初名雍鳴關(guān),后改名為雞陵關(guān)、界首關(guān)、大南關(guān),到了明代又改為鎮(zhèn)南關(guān)。1953年改名睦南關(guān),1965年為了表示中越的深厚友情,改名為友誼關(guān)。我更喜歡鎮(zhèn)南關(guān)那個名字,霸氣豪邁。此地人文景觀薈萃,中國近代史上抵御外敵入侵唯一取得勝利的清末中法戰(zhàn)爭“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和孫中山先生親自領(lǐng)導指揮的“鎮(zhèn)南關(guān)起義”均發(fā)生于此。</b></p><p class="ql-block"><b> 關(guān)樓是核心,兩邊高山矗立,形勢險峻,卡在峽谷通道上。它是一座城樓式建筑,高22米,底層是厚實的城墻,中央為圓拱頂?shù)某情T,雄偉壯麗。鑲在拱門上的“友誼關(guān)”三個大字,是陳毅元帥親筆題寫的。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guān)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b></p><p class="ql-block"><b> 關(guān)樓兩側(cè)是明代時修建的通往左弼山和右輔山1000多米長的古道及古城墻遺跡。右側(cè)為金雞山,在山頂上建有鎮(zhèn)南、鎮(zhèn)中、鎮(zhèn)北三座炮臺,雨天路滑,聽從工作人員的建議,果斷放棄。從登山古道爬上左側(cè)的左弼山,樹木蔥蘢,植被豐富,蚊子眾多。山頂建有鎮(zhèn)關(guān)炮臺,為明代所建。站在瞭望臺上,兩國一檢通道一目了然,直通越南。</b></p> <p class="ql-block"> <b>浦寨就在附近,也去轉(zhuǎn)悠了一下。先天晚上和賓館前臺美女聊天,她告訴我們在浦寨的國貿(mào)大廈樓頂可以清晰看到越南。到那里才知道,當天不開市,異常冷清,國貿(mào)大廈也上不去。我們買了兩塊紅木砧板、兩個紅木碗就離開了。</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站崇左大新縣堪圩鎮(zhèn)的明仕田園。可由于導航未設(shè)置,高德直接帶我們走了康莊大道,同伴們直呼可惜,甚至還想倒回去再重走老219。可我覺得新國道也不錯,天空在這一段切換了藍天白云模式,情態(tài)各異的山峰撲面而來,又電掣般后退,眼光所及皆是綠色。就這樣游蕩于田野山間,感覺妙極了。</b></p><p class="ql-block"><b> 到達明仕田園恰是中午,找個地吃飯,偶遇一對廣東老年夫妻,兩個人自駕。于是臨時組團,租個觀光車,頂著烈日徜徉在山水間。司機兼導游,認真負責熱情,不讓我們錯過每一個打卡點。</b></p><p class="ql-block"><b> 明仕田園距離大海不遠,又位于北回歸線以南,一年四季高溫多雨,石灰?guī)r山受到水的侵蝕,大自然就以自己的偉力雕塑了它的喀斯特地貌。這里山依傍著水,水環(huán)繞著山,山點綴著水,水倒映著山,形成了處處奇峰、山水相映的中國山水。隨便一拍,皆是風光迤邐的水墨山水,無愧“隱者之居”的美譽。這一方田園,田有田的恬靜,山有山的偉岸,目光所及皆圖畫,步履所至盡仙源,不就是我們心中詩和遠方該有的樣子嗎?</b></p> <p class="ql-block"><b> 明仕田園距德天大瀑布37公里,當晚宿德天品地民宿。導航顯示民宿離德天瀑布一公里,沿途經(jīng)過碩龍鎮(zhèn),景區(qū)售票就在鎮(zhèn)上。這是大部分景區(qū)的坑人套路,早早地設(shè)個關(guān)卡買票,然后換乘景區(qū)大巴,轉(zhuǎn)得七葷八素才進入真正的景區(qū)。從碩龍鎮(zhèn)到民宿還有十公里,一路歸春河蜿蜒相伴,中越兩國以河為界,沿河有很多界碑。歸春河發(fā)源于靖西的鵝泉,一度流經(jīng)越南后,在德天又復入中國。她的名字暗含歸來又一春之意,就像一個離家的孩子,千回百轉(zhuǎn)終又回到家門,開始了一段"春"的行程。兩岸青山巍巍,河床碧綠清凌,晶瑩透亮,一路山環(huán)水繞,真的是一道美不勝收的長長畫廊。</b></p><p class="ql-block"><b> 民宿就在德天村,打開窗戶,對岸就是頗具神秘色彩的越南風光,低矮的房屋掩映在濃密的樹林里,偶有幾棟色彩鮮艷的藍色房子,異常醒目。河邊也是公路,有各種車輛經(jīng)過,打開地圖那邊就是一片空白了。歸春河很窄,水很淺,真的幾腳就可以淌到越南去。只是河邊架起了高高的鐵絲網(wǎng),到處是中越語言的宣傳標語。當?shù)厝苏f這是疫情期間才架起來的,曾經(jīng)是肩挑人扛,進行著邊貿(mào)往來。</b></p><p class="ql-block"><b> 下午到德天瀑布大門口預熱了一番,領(lǐng)略了一把東南亞風情,摸清了行程。晚餐就在民宿,很豐盛,有我最愛的菠蘿飯、春卷、竹筒飯,一行人興致勃勃的喝了兩瓶白的紅的酒。民宿靠近公路是落地窗,吃飯期間,就聽得窗外窸窸窣窣,撲棱撲棱,開始以為下雨了,仔細一看,外面漆黑一片,是那種伸手不見五指的黑,飛蛾奔著屋里的燈光來了。第二天早上再一看,窗戶變成了綠色,那是一層一層飛蛾的尸體堆積成的,地上還有一大堆。飛蛾是綠色的,個子不小,掃地阿姨也不知道名字,說當?shù)厣嚼锓浅6啵坏竭@個季節(jié),家家戶戶到了晚上都不敢開門的。飛蛾撲火,沒成想這么壯烈,不由得對這小小的飛蛾多看了一眼。</b></p> <p class="ql-block"><b> 第七天,我起得很早,一個人轉(zhuǎn)了一圈。早上的小山村特別安靜,歸春河悠然靜謐,清澈無瑕。看多了幾眼越南,也就沒了那份新奇,這里的綠植亞熱帶特征明顯,茂密翠綠,香蕉樹剛掛果。人們陸陸續(xù)續(xù)起了,老板娘騎著摩托車去十里外的碩龍鎮(zhèn)幫游客排隊買票,真折騰人。對面的村莊也安安靜靜的,突然有了歌聲,完全聽不懂,想錄下來也不清晰,也許是越南朋友的晨練早歌吧。</b></p><p class="ql-block"><b> 上午主打德天大瀑布,因為省掉了中間商,剛好游完。德天瀑布位于歸春河上游,距中越邊境53號界碑約50米。瀑布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與緊鄰的越南板約瀑布相連,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國瀑布。瀑布三級跌落,最大寬度200多米,縱深60多米,落差70余米,年均水流量約為貴州黃果樹瀑布的三倍。 當?shù)厝苏f這個春天廣西西南罕見的旱,幾乎沒下雨,瀑布水量不大。沿著山道到瀑布腳下,打卡53號界碑,再拾級而上,到各個觀景臺看瀑布全景,但見山峰奇巧,古木參天,湖若明鏡,江如玉帶。瀑布跌宕而下,似縞絹垂天,就是稍欠那么點氣勢。這里可以近距離的看到越南的村莊,自然地貌無異,喀斯特地貌的山,山腳河流環(huán)繞,房屋低而小,只是色彩更濃烈。</b></p> <p class="ql-block"><b> 中飯后往靖西趕,靖西是中越邊境縣級市,百色代管。靖西獨有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峰叢林立,峽谷眾多,素有“山水小桂林"之譽,是旅游、度假和避暑的理想勝地。景點眾多,好在不是很分散,沿廣西邊海國家風景道一路撿拾。沿途掠過最多的是桉樹林,因為靖西多山地丘陵,海拔較高,冬暖夏熱,雨量充沛,適合桉樹種植生長。桉樹的經(jīng)濟價值巨大,也吸引了廣西農(nóng)民的種植熱情。</b></p><p class="ql-block"><b> 第一個掃到的是三疊嶺瀑布,因地處三疊嶺而得名。瀑布高100多米,寬約30米,為靖西八景之一。傳說女媧在煉五色石補天時,由于大意讓銀河漏了一個洞,銀河水隨之傾瀉而下,女媧回天無術(shù),只能望之興嘆,她隨意用玉手指點了三下,于是形成了美麗的三疊嶺瀑布。州志記載:“飛瀑噴沫,濺玉跳珠,如匹練橫空。”雨季水足,聲震數(shù)里,濺起飛沫如煙似霧,飄至百米以外。徐霞客也曾到訪,在游記里贊美“轟雷傾雪之勢,極其偉壯,西南來從未之見也”。在停車坪就靜悄悄的,爬上去,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好大一個干瀑。好吧,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可以盡情想象。百度上剽圖一張,證明徐前輩不欺我也。</b></p> <p class="ql-block"><b> 再到通靈大峽谷,這里距德天跨國大瀑布僅29公里。售票員告訴我們,今年瀑布沒水,門票不打折。有了三疊嶺瀑布的前車之鑒,我們果斷放棄。后看路邊有個小廣場,停車休息,路邊有指示牌,瀑布成堆。和當?shù)厝碎e聊,說他們半年多沒下雨了,氣候很異常,瀑布基本是干的。我們暗嘆這趟人品有點點差,在北海天天下雨臺風的,到了西南反而干旱,靖西一個瀑布也沒撈著。廣場亭子里有十來個大媽在唱歌,內(nèi)容完全不懂,但聽得出有主歌副歌,有和聲。只是她們不同意我們錄像,只得作罷,她們甚至都有點不敢唱了。對岸的兩個大哥亮起了歌喉,看到我舉起手機,轉(zhuǎn)過身,給了我一個背影,好靦腆的靖西老鄉(xiāng)。</b></p> <p class="ql-block"><b> 舊州古鎮(zhèn)也在路邊,景區(qū)大門的牌坊比較豪華,兩個隸書大字“舊州”,對聯(lián)倒略顯謙卑:如桂林山清水秀,似蘇杭人杰地靈。門票小貴,六點后免票,于是在牌坊處打卡就離開了。巴澤梯田是在附近景點里搜出來的,位于壬莊鄉(xiāng)巴澤村,說是總面積1100畝,有鬼斧神工的造型和如詩如畫的意境,梯田從山腳盤繞到山頂,依地勢層層相疊,曲線優(yōu)美。可繞了那么遠的山路到達目的地,這樣的景點可以不出現(xiàn)在長途旅行里。</b></p> <p class="ql-block"><b> 鵝泉是靖西著名的八景之一,是中國西南部的三大名泉之一(大理的蝴蝶泉、桂平西山的乳泉),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這里青山環(huán)繞、田園如畫、翠竹婆娑、水清如鏡、魚蝦如梭,一步一景,步步皆景,讓人流連忘返。聞名天下的"鵝泉躍鯉三層浪",明代成化皇帝賜封的"靈泉晚照"古石刻,楊媼廟......景點眾多,印象最深的是古橋。古橋建于清朝年間,橋長約60米,寬1.5米,全為石灰料石組成,是由15個妍L的石拱橋組成,長橋臥波,景色優(yōu)美,氣勢壯觀,是靖西縣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古橋。</b></p> <p class="ql-block"><b> 再回到舊州,舊州已華燈初上。開車轉(zhuǎn)一圈,就一條主街,街上的商鋪最吸人眼球的是那五彩繽紛的繡球門店,因為舊州街號稱"中國繡球之鄉(xiāng)",是廣西繡球的主要產(chǎn)地。一條河、幾座橋、一個閣、幾片田園、一街繡球,成就了舊州的動人風采。可惜天色已晚,匆匆別過。舊州距縣城9公里,晚上住靖西縣城,吃深井烤鵝。</b></p> <p class="ql-block"><b> 第八天,上午打卡百色起義紀念公園。公園位于百色右江區(qū),面積很大,占了后龍山、盤龍山、迎龍山三個山頭,山腳右江環(huán)繞,風景優(yōu)美。我們轉(zhuǎn)了英雄雕塑園、紀念館、紀念碑、右江民族博物館、鄧小平手跡碑林、紅軍橋、銅鼓樓等地,對當?shù)厝藖碚f,這確實是個休閑散步的好去處。百色起義紀念碑矗立在后龍山上,碑高23.9米,碑體造形是直刺蒼穹的紅纓大刀,昭示著革命者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力量。碑座正面鐫刻著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 "百色起義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三個鎦金大字,背面是百色起義的紀事碑文,兩側(cè)是表現(xiàn)百色起義和革命勝利的漢白玉浮雕。碑頂凸起的"1929"字樣表明百色起義的年份,通往紀念碑廣場的臺階有314級,"314"取自數(shù)學中的"π",寓意百色起義革命精神將世代流傳。臺階的寬度為11米,代表著百色起義的日期是1929年12月11日。</b></p> <p class="ql-block"><b> 下午看大石圍天坑,當時看《航拍中國》的時候?qū)@里印象尤為深刻。百度詞條:大石圍天坑群,世界天坑之最,具有稀少、奇特、險峻、恢弘、壯麗、秀美、生態(tài)環(huán)境獨特的旅游觀賞價值。在天坑群28個天坑中,列入世界級的有大石圍、鄧家坨、大坨、穿洞、白洞、神木、拉洞等7個天坑,囊括了世界上天坑之精華,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令其榮獲世界地質(zhì)公園、國際巖溶與洞穴探險科考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qū)、中國國家地質(zhì)公園、中國國家森林公園、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中國蘭花之鄉(xiāng)七項殊榮,被譽為"世界天坑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大石圍天坑,榮獲七項世界之最,其海拔1468米,深613米,坑口東西走向?qū)?00米,南北走向?qū)?20米,容積約為6700萬立方米,有世界"巖溶圣地"之美稱。</b></p><p class="ql-block"><b> 站在高高的觀光臺上,眺望堪稱世界巖容之首的喀斯特漏斗,其氣勢之宏偉,場面之壯觀,不言而喻。站在大石圍西峰,眺望山巒起伏群峰連綿的遠景,又讓人感受到大自然之神奇。溶洞群中鉆了馬蜂洞,那些千姿百態(tài)、絢麗多彩、玲瓏剔透的鐘乳石,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雖然我們下午四點才進景區(qū),時間匆忙,但領(lǐng)略到了它的雄渾壯觀和獨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 晚上宿樂業(yè)縣城。</b></p> <p class="ql-block"><b> 第九天,從樂業(yè)到巴馬,導航最近路線,在高速多走了一個口子,從加尤鎮(zhèn)下高速,然后鄉(xiāng)道省道國道,穿過一座座山,路過一個個屯(屯指小村落,小的屯幾戶人家,大一點的有十幾戶到幾十戶),經(jīng)過凌云縣鳳山縣,才到達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是河池市所轄的一個自治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對于當?shù)剞r(nóng)民顯得萬分珍貴和珍惜。一路走來深有體會,石頭縫隙里但凡有點土都種了玉米。村莊一般在山腳,臨水的較為平坦的河谷地帶。?</b></p> <p class="ql-block"><b> 巴馬是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xiāng)。長壽村即甲篆鄉(xiāng)平安村巴盤屯,這里自古就多長壽的老人,被稱為“世界長壽之鄉(xiāng)”。這里最顯眼的就是山峰上的兩個大繁體字,大老遠就赫然入目。左側(cè)為“壽”,右側(cè)是福中壽的合并字,那合并字非福非壽,似福似壽,仔細辨別,原是福中帶壽,壽在福中。長壽村背倚青山,盤陽河繞村而過,走過一條小路一座石拱橋便可進屯,風景還算優(yōu)美。也許是對長壽村的期望值偏高,亦或是旅途疲勞,看到各處如火如荼地大興土木,我們的興致都不是很高。沿河走了一下,到村里吃個飯,我嘗了一瓶長壽水,就離開了。遙想早年間,隱匿深山,青山綠水,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長壽村應該宛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吧。</b></p><p class="ql-block"><b> 于是打道回府,路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本想住一晚,還是放棄了,提前一天結(jié)束行程,直接回家。</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晴隆县|
嫩江县|
建水县|
双鸭山市|
朝阳县|
绥化市|
丘北县|
二连浩特市|
板桥市|
肃宁县|
揭阳市|
清徐县|
腾冲县|
巨鹿县|
石林|
平原县|
武安市|
塘沽区|
泸西县|
龙山县|
香格里拉县|
石狮市|
冷水江市|
张家港市|
垫江县|
托克逊县|
池州市|
鸡西市|
桂林市|
青河县|
绥滨县|
永靖县|
电白县|
益阳市|
象州县|
禹州市|
油尖旺区|
施甸县|
逊克县|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