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詩詞知識

萍水相縫

<p class="ql-block">鑒別一首好詩的標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平仄,押韻,粘對,對仗等基本格律常識沒有硬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形象思維貫注始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意脈貫通,不混亂;</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四、語言自然流暢,不隔不澀不費解,沒有現成成語,獨創性,此在性;</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五、虛實結合好,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六、起句得勢,籠罩全篇,結得余韻深長,神情遠射;</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七、全篇酣暢淋漓,境界高華。</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總的原則是融合創新。具體說是:</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四個融合:民歌與古典融合,古今融合,新舊融合,雅俗融合。</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四個立足: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立足時代,傳承經典;立足現實,神馳未來;立足本土,感應天地之氣。這是本人最新的概括,希望辯證全面地去理解!</p> <p class="ql-block">明朝神童 蘇福 八歲時候寫的:</p><p class="ql-block">初一夜月:</p><p class="ql-block">氣朔盈虛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無。</p><p class="ql-block">卻于無處分明有,渾似先天太極圖。</p><p class="ql-block">初二夜月: </p><p class="ql-block">三足金烏已斂形,且看兔魄一痕生。</p><p class="ql-block">嫦娥底事梳妝懶,終夜蛾眉畫不成。</p><p class="ql-block">初三夜月: </p><p class="ql-block">日落江城半掩門,城西斜眺已黃昏。</p><p class="ql-block">何人伸得披云手,錯把青天搦一痕。</p><p class="ql-block">初四夜月: </p><p class="ql-block">禁鼓才聞第一敲,忽看新月掛松梢。</p><p class="ql-block">誰家寶鏡新藏匣,蓋小參差掩不交。</p><p class="ql-block">初五夜月: </p><p class="ql-block">浮云散盡碧天西,那處佳人露雙眉。</p><p class="ql-block">正可開樽邀月飲,只愁日落不遲遲。</p><p class="ql-block">初六夜月: </p><p class="ql-block">燭龍西墜斂余紅,誰把新鐮掛晚空。</p><p class="ql-block">此際莫嫌光彩少,也堪邀客酒盈鐘。</p><p class="ql-block">初七夜月: </p><p class="ql-block">牛女依期渡漢河,廣寒孤枕奈愁何 ?</p><p class="ql-block">此時方與人間約,剖破冰盤下碧波。</p><p class="ql-block">初八夜月: </p><p class="ql-block">新月彎弓欲上弦,初昏光彩到中天。</p><p class="ql-block">與君對影三人酌,酌到中宵分散眠。</p><p class="ql-block">初九夜月: </p><p class="ql-block">堪嘆人生奈若何,良宵遇酒且高歌。</p><p class="ql-block">不知織女歸何處,留住中天一只梭。</p><p class="ql-block">初十夜月: </p><p class="ql-block">上弦初過未團圓,已有清輝耀九天。</p><p class="ql-block">伴我舉杯相對飲,三更鼓響未成眠。</p><p class="ql-block">十一夜月: </p><p class="ql-block">斂翼陽烏若木林,半輪新月到天心。</p><p class="ql-block">人生何問圓和缺,且向中庭酒滿斟。</p><p class="ql-block">十二夜月: </p><p class="ql-block">晚至天心遇半輪,微微清影照黃昏。</p><p class="ql-block">忘眠任到三更鼓,留住余光伴酒樽。</p><p class="ql-block">十三夜月: </p><p class="ql-block">一輪末滿缺些兒,后夜陰晴未得知。</p><p class="ql-block">已有清輝連四境,何妨對此酌金卮。</p><p class="ql-block">十四夜月: </p><p class="ql-block">良夜推移二七當,銀蟾尚減一分光。</p><p class="ql-block">光輝未必輸三五,任待招朋酒滿觴。</p><p class="ql-block">十五夜月: </p><p class="ql-block">天上人間月正中,中秋八月半欣逢。</p><p class="ql-block">四時但愿長如此,只恐推移漸不同。</p><p class="ql-block">十六夜月:</p><p class="ql-block">今夜圓非三五圓,只因圓處減嬋娟。</p><p class="ql-block">向殘時節尋常是,說與嫦娥守夙緣。</p><p class="ql-block">十七夜月: </p><p class="ql-block">一鼓初敲韻未終,好看破鏡上蒼穹。</p><p class="ql-block">但知光彩依然在,任彼騷人說不同。</p><p class="ql-block">十八夜月: </p><p class="ql-block">二九良宵此夜當,鏡輪雖破有余光。</p><p class="ql-block">勸君夜飲停杯待,二鼓初敲管上窗。</p><p class="ql-block">十九夜月: </p><p class="ql-block">玉漏迢迢夜未央,冰輪欹側輾東方。</p><p class="ql-block">其中桂影參差見,想是仙枝會短長。</p><p class="ql-block">二十夜月: </p><p class="ql-block">非弓非鏡亦非梳,二十還同一十初。</p><p class="ql-block">借問嫦娥蝕多少,三分已蝕一分余。</p><p class="ql-block">廿一夜月: </p><p class="ql-block">破鏡緣何少半規,陽精倒迫若相催。</p><p class="ql-block">弓弦過滿知何似,正是彎弓欲射時。</p><p class="ql-block">廿二夜月: </p><p class="ql-block">三更半夜未成眠,殘月今宵正下弦。</p><p class="ql-block">若有遠行人早起,也應相伴五更天。</p><p class="ql-block">廿三夜月: </p><p class="ql-block">此夜彎弓不上弦,名為殘月似新鮮。</p><p class="ql-block">三更吐焰東樓上,一瓣剛分太乙蓮。</p><p class="ql-block">廿四夜月: </p><p class="ql-block">三八良宵正此天,三更殘月上樓前。</p><p class="ql-block">嫦娥已自梳妝罷,斜插銀梳在鬢邊。</p><p class="ql-block">廿五夜月: </p><p class="ql-block">破境三分去二分,看來惟有一分存。</p><p class="ql-block">嫦娥修飾何堪比,柳葉臨妝添半痕。</p><p class="ql-block">廿六夜月:</p><p class="ql-block">四鼓敲推更已闌,腰鐮誰把上東山。</p><p class="ql-block">似弓還大梳還小,仄影依光待日盤。</p><p class="ql-block">廿七夜月: </p><p class="ql-block">頻催玉漏夜遲遲,殘月彎弓上海湄。</p><p class="ql-block">想是惜花人起早,慌忙只畫半邊眉。</p><p class="ql-block">廿八夜月: </p><p class="ql-block">五鼓才終擂正嘩,蛾眉初上海之涯。</p><p class="ql-block">江州商婦知羞者,猶抱琵琶半面遮。</p><p class="ql-block">廿九夜月: </p><p class="ql-block">東海金雞已唱酬,未看初日上東樓。</p><p class="ql-block">浮云收盡天如水,漁父還拋釣一鉤。</p><p class="ql-block">三十夜月:</p><p class="ql-block">才周一月匝三旬,不見清輝有半痕。</p><p class="ql-block">娥女夜眠甘受寂,恰如陳后閉長門。</p> <p class="ql-block">焦元罕品詩</p><p class="ql-block">專題作業《春景》美篇讀后感</p><p class="ql-block"> 本期作業《春景》的美篇出來好幾天了,我從頭至尾反復讀了幾遍,有許多感受想說,但又不知道從何說起。直到今天也沒能形成完整的構思,只能將自己最想說的幾個意思未加修飾地陳述于茲,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用一個比方來說說我對這個美篇的總體感受,那就好比來到一個結婚慶典的會場,乍一看,到處花花綠綠,五顏六色,光彩奪目;可仔細一看,那些五顏六色的花大都是人工做的,即使有幾盆真花,那也是隨便擺在那里的,沒有經過藝術設計。總之就是看不到大自然中那一株株充滿生命力的、各有特色的花草樹木。也就是說,這一次的絕大部分作品(包括我自己的,甚至包括群里幾位寫詩高手的作品),缺少那種讓人眼前一亮、心里一震的藝術感染力,大都是為寫詩而寫詩,寫出來的作品不感人,不動人,只是幾個詞搬來搬去,湊合成章,不能讓作品立起來,動起來,活起來;偶爾有些閃光的地方,但終究是有詞無句,有句無篇,有景無情(或情景分離),有象(物象)無境(意境)。</p><p class="ql-block"> 具體說來,大家(包括我自己)的詩作有三大缺陷:</p><p class="ql-block">一、缺少意境,寫出來不感人。</p><p class="ql-block"> 所謂意境,指文藝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虛實相成以及激發想象的特點,使人身臨其境,得到審美愉悅。每一首詩,總是要表達一個主旨的,或者抒發某種感情,或者表達某種哲理,或者展示某種美感,或者呈現某種意趣。但是這些情、理、美、趣不是詩人直接告訴讀者的,更不是強加給讀者的,而是能過創造某種藝術境界,讓讀者去感受、去領會到的。</p><p class="ql-block"> 假如有人這樣寫詩:</p><p class="ql-block">我愛通羊春色美,</p><p class="ql-block">山清水秀畫圖中。</p><p class="ql-block">眼前一片和諧景,</p><p class="ql-block">百姓高歌盛世風。</p><p class="ql-block"> 作者想贊美通山縣城風景和生活的美好,可是讀者感覺不到。盡管作者用了“山清水秀”這樣的形容詞,卻并沒有給人具體的印象,感覺作者說得勉強而空洞;同時覺得作者的感情也是虛假的,并沒有由衷地贊美。</p><p class="ql-block"> 一首詩要想寫出意境是不容易的,其中有很多的構成元素,還有各種技巧。但是無論什么樣的意境,離不開兩個基本要素,即主觀的情思與客觀的對象,它是主觀與客觀融合的產物。大千世界,人、事、景、物千姿百態,人人都能看見,但只有真正的詩人能從中發現詩意,創造出意境。可見是否能寫出有意境的好詩,關鍵在于詩人的情思。這里說的情思,一是感受美的能力,二是思想和情懷。這兩者既靠天賦,更靠后天的修養。其中,藝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是容易學到的,而思想和情懷的提升則更難,也更重要。為什么李白、杜甫等偉大的詩人能寫出比一般人更有境界的詩?因為他們的思想情懷高出一般人。比方說,我們一般人對自己親手種出來的菜,格外有感覺,看著那新結出來的辣椒豇豆,都覺得非常漂亮,然而看到田野上別人的莊稼,則沒有多少感覺;這次新冠狀病毒導致很多人死亡,一般的旁觀者雖然也很難過,但心里不會有深刻印象,如果是自己的親人感染死去,那種痛苦就刻骨銘心的。而一個真正的詩人,他看到別人的莊稼長得好,也會非常喜愛;看到別人的親人死去,也像自己失去親人一樣難過。不僅如此,他甚至對世間每一個人、乃至每一個生命體都飽含著愛心,他愛一切真善美,恨一切假惡丑。這樣的詩人,看一切事物都帶著感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只有這樣的詩人,才能為外物所感動,感動自己以后寫出來的作品才能感動讀者。</p><p class="ql-block">二、缺少藝術構思。 </p><p class="ql-block"> 全詩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形象,或“有句無篇”,或者“有象無意”,沒有貫通全詩的情感脈絡和明確統一的意旨。</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人以為絕句容易寫,總共只四句詩,而且不必講對仗,一下子就出來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絕句是格律詩中最難寫的一種。正因為絕句篇幅短小,要創造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就更不容易了。我們常常說律詩要講究起承轉合,其實任何詩體(包括文章)都要講起承轉合,絕句也不例外。起承轉合并不是一種刻板的形式要求,而是創造詩境、表達詩旨的需要。起、承和合,是為了保證全詩主旨的明確,思路的連貫,轉,是為了讓詩不呆板,有變化,說到底還是為了內容更豐富。</p><p class="ql-block">起承轉合的知識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很多老師在寫作時卻往往忽略了。這次作業中,有很多詩不乏優美的句子,時有奇思妙想,比如張根榮老師由農民犁田的嫻熟動作想到武術表演,朱三九老師用野鹿的叫聲反襯北方原野的寂靜,沈道義老師由河邊垂柳拂水聯想到姜尚垂釣于渭濱等等,都很有想法;然而能夠將全詩的若干意象組織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營造出完整的意境,這樣的詩作卻不多見。</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首詩:</p><p class="ql-block">油菜花藏蝴蝶夢,</p><p class="ql-block">春泥筑向燕巢中。</p><p class="ql-block">流嵐縹緲南山秀,</p><p class="ql-block">滿座騷人唱雅風。</p><p class="ql-block"> 這首詩初看起來還不錯,有形象,語言也比較清雅,每一句話似乎還有點詩意;但是全詩讀完之后,卻沒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各句之間并無內在聯系,不能共同創造一個可知可感、讓人品味的意境。第一句和第二句,好象寫的都春天常見的動物蝴蝶和燕子,但二者不能組成一個畫畫,第三句突然寫南山,與一、二句毫不沾邊,最后一句更是無中生有,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 我們再看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其六)》:</p><p class="ql-block">黃四娘家花滿蹊,</p><p class="ql-block">千朵萬朵壓枝低。</p><p class="ql-block">流連戲蝶時時舞,</p><p class="ql-block">自在妖鶯恰恰啼。</p><p class="ql-block"> 這首詩的四句話渾然一體,因為它們從空間來說都是在黃四娘家那條小路上,也正是作者獨步所經之處。更重要的是從景物中可以明確感知作者的形象,我們可以想象一個老人拄杖而行,看著蝶飛,聽著鶯啼,眼前的美景使他獲得了片刻愉悅,暫時忘記了自身生活的困頓和對時世的憂慮。詩的畫面感是鮮明的,脈絡是清晰的,詩人的情緒是可感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再來比較兩首詩:</p><p class="ql-block">杜甫《絕句》</p><p class="ql-block">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p><p class="ql-block">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p><p class="ql-block">《春景》</p><p class="ql-block">兩只黃鶯鳴柳上,</p><p class="ql-block">一行紫燕出云中。</p><p class="ql-block">松擎西嶺三春綠,</p><p class="ql-block">竹舞東園一徑風。</p><p class="ql-block"> 這兩首詩形式很相似,都由四個畫面組成。杜甫的詩不用說了; 仿杜甫的《春景》怎樣呢?如果歷史上沒有杜甫那首詩,《春景》這首詩是原創,是否為好詩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它的四個畫面是各自獨立的,沒有內在的線索將其串聯起來。杜詩形散而神聚,讀者能感覺到詩中有一個抒情主人公,四幅畫面都是他看到的;不僅如此,從四幅畫面還可以體會到主人公的的心情,感知到主人公的形象。而仿作形散神也散,根本不是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語言的詩意不足。</p><p class="ql-block"> 詩的語言是所有文學語言中最講究的,古代詩人在語言錘煉上精益求精,永不滿足。像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的“推敲”,齊己的“一字師”等等,都說明詩歌語言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詩的語言有哪些要求?有各種各樣的提法。形象性,獨創性,準確性,跳躍性,情感性,含蓄性,音樂性,等等,都被認為是詩歌語言的要求。事實上詩歌語言是豐富多樣的,綺麗美,樸素也美;含蓄好,有時直白也好;沉郁頓挫是老杜的風格,清新飄逸是太白的神采…</p><p class="ql-block">詩歌語言的風格雖然多樣,但有幾個要求是共同的。一是必須有形象性,不能抽象;二是必須準確凝練;三是要追求鮮活,拒絕俗濫;四是講究音樂性(格律詩有平仄押韻等要求,這一點寫格律詩的人容易做到,這里不談)。</p><p class="ql-block"> 縱觀這期美篇中的作品,在語言上有三個明顯不足。</p><p class="ql-block"> 一是俗濫,喜歡用現成說法。漢語中有很多成語,寫文章時使用成語,往往能言簡意豐;而詩歌中恰恰不能用成語,因為成語的意思和形象是早已固定了的,寫到詩中就沒有新意了。試看這樣的詩:</p><p class="ql-block">姹紫嫣紅鋪錦繡,</p><p class="ql-block">鳶飛魚躍滿華中。</p><p class="ql-block">白衣天使除瘟疫,</p><p class="ql-block">柳暗花明送好風。</p><p class="ql-block"> 這種詩就像兒童堆積木,只是將現成的東西拼攏而已,毫無創造性,也就談不上詩意了。還有一些老師喜歡用一些“吉祥詞”,比如紫氣、祥云、瑞靄、仙葩等,以為這是好字眼,其實俗不可耐,只能用于廟堂祠宇之類,萬萬不可入詩。</p><p class="ql-block"> 二是語言生硬,將一些字強行組合,語意滯礙難通。其中有人是為了押韻而硬湊,有人是為了平仄對偶而強扭,有人是為了追求“新意”而生造,而共同的原因是詞匯儲備不豐富,使用起來捉襟見肘。解決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提升自己的語言修養,這要靠平時多讀多記,寫作時反復推敲。</p><p class="ql-block"> 三是缺少形象性,詞不達意,自己感受到的詩意,想表達的意旨與讀者讀到的感覺是兩回事。其實這不單純是語言問題,本質上依然是詩歌的形象塑造問題。</p><p class="ql-block"> 總而言之,寫詩要用心去寫,有真情實感,有獨到感受,然后把這種感受用準確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才有詩意,才能感人。</p><p class="ql-block">這次沒有點評具體的詩,可能比較空泛,但以上問題確實普遍存在,值得大家(包括我自己)注意。</p> <p class="ql-block">介紹律詩的幾種對仗方式</p><p class="ql-block">&nbsp;倫炳宣</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對仗,指詩歌中詞句的對偶。可以兩句相對,也可以句中自對。對仗一般用同類句型和詞性。作為格律要求,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首尾兩聯不用對仗。但也有變例,或頸聯不對仗,或尾聯用對仗;首聯對仗的較少見。絕句則比較自由,可以兩聯都用對仗,也可以一聯用一聯不用,還可以兩聯都不用。排律除首聯和尾聯可以不用對仗外,中間各聯一般都用對仗。&nbsp; &nbsp;&nbsp;對仗在平仄、語法結構、詞性詞義等方面都有具體的要求。其中對平仄的要求,只可以遵照詩詞的格律要求;語法結構的要求屬于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范疇,可以簡化方法:只要出句和對句相同位置上的每一個詞或字的詞性都相同,就可以視為對仗。對仗可以分為寬對、工對、借對、流水對等形式。一、寬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寬對較為簡單,只要詞性相同,便可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代詞對代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等等。現以李商隱的七律《無題》為例:</p><p class="ql-block">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該詩中間兩聯用對仗。頷聯:“金蟾”對“玉虎”(名),“嚙”對“牽”(動),“鎖”對“絲”(名),“燒”對“汲”(動),“香”對“井”(名),“入”對“回”(動)。頸聯:“賈氏”對“宓妃”(名),“窺”對“留”(動),“簾”對“枕”(名),“韓椽”對“魏王”(名),“少”對“才”(形)。&nbsp;</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再以孟浩然的五律《過故人莊》為例:</p><p class="ql-block">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該詩也是中間兩聯用對仗。頷聯出句“綠樹村邊合” ,一個形容詞(綠)連著三個名詞(樹、村、邊),再接一個動詞(合);對句“青山郭外斜” ,也是一個形容詞(青)連著三個名詞(山、郭、外),再接一個動詞(斜)。頸聯:出句“開軒面場圃” 和對句“把酒話桑麻”均依次為動詞(開、把)、名詞(軒、酒)、動詞(面、話)、名詞(場、桑)、名詞(圃、麻)相對仗。&nbsp; &nbsp;&nbsp;還有三種對仗,即數目對、顏色對和方位對,在律詩中經常出現,值得關注。&nbsp; &nbsp; 如:“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王維《漢江臨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其中的“三”和“九” ,“萬”和“百”就是數目對。&nbsp; &nbsp; 如:“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李白《贈孟浩然》);“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杜甫《詠懷古跡》)。其中的“紅”和“白” ,“紫”和“青”就是顏色對。&nbsp; &nbsp;&nbsp;如:“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送友人》);“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杜甫《秋興八首》)。其中的“北”和“東 ” ,“西”和“東”就是方位對。</p><p class="ql-block">二、工對</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所謂“工對”,就是工整的對仗。舊時把名詞又分成天文、時令、地理、動物、植物、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形體、人事、人倫等門類。工整的對仗,就是在詞性對仗的同時,詞類也要相對。下面分類試舉幾例:&nbsp; &nbsp;&nbsp;如:“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其中“月”和“云” ,“風”和“雨”既是名詞對名詞,又是天文類詞對天文類詞。&nbsp; &nbsp;&nbsp;如:“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其中“曉”和“夜” ,“曉”和“宵”是名詞中的時令類詞對時令類詞。&nbsp; &nbsp;&nbsp;如:“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王維《終南山》);“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其中的“峰”和“壑” ,“海”和“江”是名詞中的地理類詞對地理類詞。&nbsp; &nbsp;&nbsp;如:“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錦瑟》)。其中“鷹”和“馬”,“蝴蝶”和“杜鵑”是名詞中的動物類相對。&nbsp; &nbsp;&nbsp;如:“退朝花底散,歸院柳邊迷”(杜甫《晚出左掖》);“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蘇軾《新城道中》)。其中“花”和“柳” ,“桃”和“柳”是名詞中的植物類對植物類。&nbsp; &nbsp;&nbsp;其它各類不再一一舉例。</p><p class="ql-block">三、借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漢字中有不少多義字和多音字,詩人把這一特點用在寫詩上,創造了借對的方式。借對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借義對,二是借音對。&nbsp; &nbsp;&nbsp;(一)借義對。&nbsp; &nbsp; 借義對指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同時又借用乙義或丙義構成對仗,便稱借義對。&nbsp; &nbsp;&nbsp;如:杜甫的“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曲江二首》之二)中,都用了“尋常”一詞,“尋常”是平常的意思,但在古代,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一丈六尺),故分別借來對數目“幾度”和“七十” 。&nbsp; &nbsp;&nbsp;如:“白法調狂象,玄言問老龍”(王維《黎拾遺昕裴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其中的“玄”意為“玄妙”,因“玄”又作“黑色”解,故借來與“白”相對。&nbsp; &nbsp;&nbsp;(二)借音對。&nbsp; &nbsp; 借音對指的是,詩人在詩中用的字的另外一個相同讀音的字,與詩中相對的字構成對仗。&nbsp; &nbsp;&nbsp;如杜甫的“馬驕珠汗落,胡舞白題斜”(《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三)。其中“珠”形容汗珠之狀,“白”為顏色,本不能相對,作者借“珠”為“朱(紅色)” ,“珠”、“朱”同音,與“白”相對。又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借“清”為“青” ,與“白”相對。&nbsp; &nbsp; 再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借“滄”為“蒼” ,與藍相對。</p><p class="ql-block">四、流水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指一聯中相對的兩句關系不是對立的,且單句意思不完整,合起來才構成一個意思,似水順流而下,故稱為“流水對” 。&nbsp; &nbsp;&nbsp;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李商隱《隋宮》);“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幾個例子都是上聯不獨立成句,上下聯合起來構成一個意思。</p><p class="ql-block">五、變體和合掌</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對仗是律詩中常用手法,一般多用在頷聯、頸聯(即第二、三聯),但也有各種不同的變式。有四聯都對仗的,有首、頷、頸三聯對仗的,有首聯、頸聯兩聯對仗被稱之為“偷春體”的,有只在頸聯用對仗被稱之為“蜂腰體”的,有隔句對仗被稱之為“扇面對”的,還有本句中自對的,等等。這些表現手法無可厚非,但除了四聯都對仗和前三聯對仗外,其余變體終不算律詩的正體,也就是說,這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律詩。&nbsp; &nbsp; 律詩對仗中的“合掌”,是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p> <p class="ql-block">和方老師題圖/沈道義</p><p class="ql-block">霧露蒙蒙不見天,</p><p class="ql-block">牛催老漢去耕田。</p><p class="ql-block">妻牽小狗挑秧趕,</p><p class="ql-block">恩愛農人肩并肩。</p><p class="ql-block">勤耕者自然貪早,早則霧濃,晚則霧消。縱觀全詩我認同的有三點,①全詩畫面感強,很鮮活。②全詩銜接順暢自然,沒有拼接感。③畫中畫,言外之言豐富,讀者有畫面外的想象空間。雖圖中并未肩并肩,但詩中卻用肩并肩用得特別好,夫婦心中的肩并肩很重要,這讓人自然而然把一個勤勞、和睦、快樂、幸福的農耕家庭畫面呈上眼簾。表現手法也用得很別致,其中還用了一個“催”字,既表現了農忙的緊迫感,又起到鮮活句子的作用。還有“趕”字也用得也很到位,把農婦的心里活動很好地寫出來了,詩中有動有靜,活潑鮮明,讓一幅農村最純樸,極平常而又和諧生活畫面躍然于紙上,真的很棒</p> <p class="ql-block">也說“好詩”</p><p class="ql-block">作者/楊光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和詩友的交流探討中,經常有人問我:什么樣的詩詞才是好詩詞呢?其實這個問題,可能是“天問”。自古就有“詩無達詁”之說,什么意思呢?通俗的說法,就是“各花入各眼”;文藝的說法,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回答“什么樣的詩才是好詩”這個問題,實在是非常非常的為難。既然問的人多了,我還是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吧,全當拋磚引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先開個玩笑,有個詩友說“詩詞名家100%的好詩詞”。這個唯名人論的觀點,本來就很荒謬。我說:群雞正亂叫。這個是不是好詩?他說:這個是打油詩,怎么是好詩呢?呵呵!他這個觀點,不攻自破。造句詩,恰恰是名家詩詞,并且是好詩詞。所以唯名家論,根本站不住腳。李杜詩作流傳多,也不全部都是好詩,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去研究。下面言歸正傳,說說我心里所認為的好詩的標準是什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想:好詩詞一定是真誠的!《易經。文言》里面說“修辭立其誠”,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修身或者說話或者寫東西,要用心,用什么心?真心。所以好詩詞第一緊要的“非真誠莫屬”。古人寫“鴻雁傳書”抑或是“魚傳尺素”,那個時候由于交通不發達戰亂等等,很多時候一轉身就是一輩子,寫這些是真的,感人肺腑。比如老杜的“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是一種對現實的無奈。但是,我們今天交通科技的日新月異,再這樣去寫,可能就是問題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想:好詩詞一定是生命的感發!這個可能比較難理解,我說通俗一些。所謂的感發生命,就是:有感而發!《詩品》有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詩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呢?看到,感覺到,觸動靈魂,形成火山欲噴的熾烈情感,再付諸文字,就是詩,這樣寫出來的詩一定是好詩。現代人,可能生活太過于安逸,感發生命真真是有些難為人。我就有一位詩友,初識,見其作品,非常驚艷,現在一年過去了,她的作品還是“愁啊愁”“相思苦啊相思苦”,完全沒有生命的感發,縱文采斐然,終究不是好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想:好詩詞一定是通俗易懂的!我七歲啟蒙詩詞,喜歡背誦古詩詞,到現在二十多年了,已經背誦了幾千首這個樣子。在這個過程中,我真真的感受到:好詩詞,特別容易成誦。比如:床前明月光啊!比如:明月松間照啊!比如:空翠濕人衣啊。太多太多了。古人可以這樣寫,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呢?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在詩詞里面故弄玄虛,寫得云山霧罩的。我有位詩友,作品大部分要靠猜,我經常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我表示反對,他現在為了體諒我這種文盲級別的讀者,發明了長注。一首作品的注,往往比詩還長,讓我大跌眼鏡。我非常感慨:假若無題君這樣,該多好啊?后人何必各種猜猜猜。我個人認為:好詩詞一定是俗的,通俗易懂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我想:好詩詞一定是有趣的!詩詞一定要有某種趣味,讓人過目難忘。說理,要有理趣,比如“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又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都非常有趣味。嚴肅的事情,可以來點小小的生活情趣,朱慶馀想問問自己考試情況,他是這樣寫的:“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呵呵,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打心里笑了出來,想這個人也太有趣了。還有蘇東坡臉長,他妹子開玩笑說“昨日一滴相思淚,今日方流到腮邊。”&nbsp;蘇東坡怎樣開小妹玩笑呢?“蓮步未離香格下,額頭已到畫堂前。”&nbsp;詩詞,不是正襟危坐的老迂夫子,為什么不寫得有某種趣味呢?所以,我個人認為,好詩詞一定是有趣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想:好詩詞一定是出人意料的!我們是詩詞的國度,詩詞經典如漫天繁星。所以,很多人感慨說:好詩詞都被古人寫完了。其實這個話對,也不對。為什么對呢?無需贅言。我為什么說不對呢?詩詞,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往往有時代局限性。我經常在想,李杜可能也曾經發出我們現在發的這種感慨吧!因為古人太經典,和我們現在的處境,又何嘗不一樣呢?所以,我們現代詩家,也無需太氣餒。曾經讀到一句詞“亂山如豆”,出人意料,因為作者是一個飛行家。這個古人是無法寫出來的。記得以前在竹韻總群,有位詩友寫蓮,說“成排心眼在其中”,也是非常出人意料。好詩詞,需要新意。不能人云亦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想:好詩詞一定是有詩心的!我把這個放到最后說,是為了說明“詩心”的重要性。這個東西似乎又很難說清楚,我盡量說簡單些。古人,他們其實都追求一個東西共同的東西,就是“立言”,這個難度,難于上青天。能夠完成這個目標的,寥寥數人,比如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這些,絕對的是鳳毛麟角;還有王守仁這種圣人。所以古人常有志向“發誓讀盡人間書”,放那個時候,完全可以做到,換今天,就是癡人說夢,因為現在什么人都可以出書“立言”,只要有錢,可古人不興這套。后來,人們發現了一個新大陸,什么呢?可以通過詩詞立言。從此詩人,詩詞成了“立言”的載體。什么是詩心,簡單的理解,就是:立言。這個問題很復雜,不贅述,舉幾個例子吧。那個竹韻詩友寫蓮“成排心眼在中”,表達的是對社會上面愛裝這種現象的鄙視,體現自己的求真實的思想;同樣是寫蓮,我們看陳子昂的“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寫的是對未來命運的叩問和忐忑不安的心情;而陸龜蒙則是“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則是凄美,難言的傷感;李白筆下是這樣:“手把芙蓉朝玉京”,激情四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屏东县| 田林县| 尤溪县| 遂昌县| 余庆县| 阿城市| 资中县| 温宿县| 手机| 石城县| 阳西县| 大渡口区| 桦川县| 泰州市| 砀山县| 平阴县| 尉氏县| 胶州市| 青冈县| 鹿泉市| 张家口市| 浦东新区| 宝丰县| 新兴县| 濮阳市| 伊川县| 石景山区| 景东| 镇沅| 兰考县| 新乐市| 许昌县| 太和县| 尼玛县| 电白县| 淳安县| 天柱县| 辽中县| 格尔木市|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