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求精神世界的姿態</p><p class="ql-block">——簡評龐白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年前,曾與數名友人驅車途經廣西北海,因北海銀灘的盛名,就專門到海灘上盤桓了一些時光。友人們在細軟的、嫩白的灘沙上歡呼,而我坐著,靜觀碧海藍天……那時,我停下詩筆已許久了,平時碼成的文字叫做“新聞”,當然不知道詩人龐白就住在這個海濱城市,甚至不知道有個詩人叫“龐白”。認識龐白,是在2020年11月下旬舉辦的中國大灣區詩匯三周年暨第五屆欖邊詩歌高峰論壇上——我再一次成為詩歌愛好者,而龐白的詩歌又一次獲獎了。</p><p class="ql-block">面對面的龐白,顯得安靜、從容,交流時語速也平緩,與他的文字一樣自然。我們的生活節奏很快,也很喧囂,像街道上的車水馬龍,可是龐白卻在用他的文字在節制速度。有評家云:(龐白的詩)情緒內斂、情感克制、語速緩慢、語調從容、語言冷靜又極其的精確是他詩歌的特征,尤其是他獨特的白描手法,讓人驚嘆他靜水流深又渾然天成的深厚功底。確實如此,龐白所營造的詩性空間,還有他所寄予的思想情感,都在他那舒緩沉郁的慢板節奏中娓娓道來。</p><p class="ql-block">讀龐白的詩,可以窺見他探求精神世界的姿態:俯身生活卻又躬身自省。故他所擷取的物象,往往是平凡之物,卻又能在平凡物象中挖掘出不平凡之意,并因此而深入人心。他以不著痕跡的轉化功力,入乎其內,卻又出乎其外,像一位浸淫古畫多年卻又獨具面目的創新性畫者:他的每句詩性語言或所營建的意境,就像一筆筆的筆墨線條或若隱若現的渲染,都有脈絡清晰的來路,又把握住準確的審美去向。</p><p class="ql-block">華萊士?史蒂文斯認為,詩歌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人生之路。龐白詩歌,展示的是怎樣一種人生呢?讓我們閱讀龐白。(李月邊2021-01-25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詩的語言雕刻歷史物象</p><p class="ql-block">——簡評李漩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漩是一位有影響力的實力派詩人,在他自選的這一輯作品中,題材具有多樣性,比如青銅劍、青銅面具的靈感來自于歷史考古,天蓋寺、桃花島、夾江、南江河等來自于名勝古跡,另外還有兩首出自瞬間心境。但是,這一輯詩歌的特征仍然有跡可尋,即呈現出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的互相呼應、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互相呼應,并試圖在歷史與現實、客觀與主觀的糾葛中達成深度反思。</p><p class="ql-block">卡西爾認為:“在時間的不斷流逝下面,在人類生活的千變萬化后面,歷史學家們總是希望發現經久不衰的人性特征。”李漩不是歷史學家,他是小說家、詩人,但他卻具有歷史學家的使命感,即選取了具有歷史厚重感的物象入詩,運用到了歷史視角——在他的詩中,所展示的昨天與今天,同樣具備厚重的畫面感與時間質感,過往具象似乎被收攏為停駐的瞬間,并用來詮釋高度抽象的今天。或許,這正是這輯詩歌所要追求的獨特性,通過獨特的歷史意象讓人們從機械而單調的現實生活中停下腳步,重新審視并觀照社會生活,從而洞悉當下生活的意義。</p><p class="ql-block">李漩用詩的語言,重新雕刻歷史物象,以語感、旋律、節奏和句法組裝成了獨具意象的靈魂依托地,讓時間與空間在這依托地上生發出形而上之美。</p><p class="ql-block">(李月邊2021-02-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微言大義,微詩不微</p><p class="ql-block">——簡評馬時遇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傳統詩詞,是極其短小精致的,字數少者如五絕,多者如宋詞,但卻修辭精到、內容深刻、意境深遠,仿如“螺螄殼里做道場”。現代微型詩,顧名思義就是短小的現代詩作,一般也是指四行以內的小詩,與唐朝宋詞一脈相承,卻又超脫了唐詩宋詞的平仄、對仗等體裁樊籬,有短、精、深的特點,著重于精細與精制的藝術營造。</p><p class="ql-block">馬時遇,是華夏微型詩論壇創始人之一,也是《微型詩聯盟》的發起人。多年來,他熱愛并踐行微型詩的創作與推廣,堅持不懈地追尋自己的詩學精神。他的每一首作品,總是有感而發,通過深思熟慮提煉出物象的閃光點,從中挖掘出其內涵,確定自己的表達方向,然后以想象、歸納等手法進行量體裁衣,力求每首作品在構思上巧妙、別致,在詩語上做到新、奇、趣、巧、精,情感上真誠、樸實、自然,意蘊深遠。</p><p class="ql-block">微型詩的易,在于字數少,面對萬丈紅塵中的一個小小的念頭,稍加整理皆可成詩;而微型詩的難,在于在寥寥可數的字數內表達完整的思想,微言大義。</p><p class="ql-block">微詩不微。讓我們閱讀馬時遇詩中的三千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李月邊2021-03-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煉生命寓意與哲理味道</p><p class="ql-block">——簡評梁永利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湛江詩群是廣東詩壇的一支生力軍,近幾年來,該詩群成員在專業性詩歌刊物和綜合性文學刊物上發表了數以千計的作品,并且出版“嶺南創作文叢”“嶺南批評文叢”等多套叢書,獲省級詩歌類獎5項。其成績在詩界有目共睹,令人欣喜。而且,毫不諱言,湛江詩群還是珠西詩群的關鍵緣起。梁永利,就是湛江詩群的重要成員。他的詩歌,以尋求天人契合的生命姿態,在人與自然的感應中,闡發出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進入無物我之隔的境界。在他的詩歌中,往往出人意表地把蘊藏的生命寓意與哲理味道提煉出來,以詩的語言表現出來,達到詩歌美學與生命哲學的和諧融合。梁永利的詩歌,善于理性地運用物象造境,并從不同的維度思考物象與人生之間的對應關系。同時,他又善用比喻與象征手法,包括巧妙運用明喻、暗喻、借喻、轉喻與隱喻。在他的詩歌中,自然物象作為喻體,被賦予象征的職能,使詩歌產生更豐富的內涵與更強的張力,特別是隱喻與象征的放大與整體化,讓詩歌產生了意在言外之妙。</p><p class="ql-block">(李月邊2021-04-1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詩心無私,詩歌浩蕩</p><p class="ql-block">——簡評張德明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底,湛江詩群在嶺南師范學院南方詩歌研究中心主任張德明教授、趙金鐘教授與湛江作家協會副主席、詩人梁永利等的倡導下形成后,如今已成為國內最活躍的詩歌群體之一,成績矚目,極大地推動區域詩壇的發展。</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下旬,我受詩人野松、朱池德等相約,懷著發展區域詩歌的美好愿景,從深圳坐上動車,輾轉向湛江駛去取經。巧合的是,我在同一列車,同一個車廂,甚至與野松在同一個座位上和朱池德等相逢了,相談甚歡。未見其人,先聞其譽,在野松與朱池德的充滿敬佩的言語中,我對張德明教授有著非常美好的想象。</p><p class="ql-block">事實沒有愧對我的想象。在湛江,張德明教授專門為我們組織了與湛江詩群的交流會,他亳無保留地介紹了湛江詩群的成立緣由及運作方式與發展計劃,特別地推介并開展了一次“砍詩會”——這個以坦誠“揭批”為準則的現場改稿會,極大地觸動了我們這些取經者的思考。從湛江回來后,懷著同樣的詩意追求,2018年底,珠西詩群在珠江西岸也滿懷期待地出發了。</p><p class="ql-block">詩心無私,詩歌就會浩蕩。張德明教授是詩歌評論家、著名詩人,有著他所面對的海一樣的胸懷。多年來,他生活、工作在南國一隅,但深知詩歌歸根到底不屬于個人,不屬于區域,而是屬于海,屬于地,屬于天空。所以,他總是以博大的胸襟細觀詩壇,因而詩歌與評論創作成果豐碩,特別是他的評論,或和風細雨,或振聾發聵,已成詩評界一面鮮艷旗幟。湛江詩群在他的帶領下,亦不斷地乘風破浪,遨游在詩的海洋里,而珠西詩群也不斷地得到他的良言諍語。</p><p class="ql-block">繼上期推出湛江詩群梁永利專輯后,此期推送張德明教授最新評論文章。但愿此去經年,詩壇仍是良辰美景。</p><p class="ql-block">(李月邊2021-04-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性生命與靈性生命</p><p class="ql-block">——簡評馬莉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馬莉和朱子慶是一對詩壇眷侶。關于馬莉詩歌,當代詩人、學者、詩評家馬永波、何光順等曾有過一次(微信)朋友圈的隨機對話,在此擷取其中精彩點評——</p><p class="ql-block">馬永波說:馬莉的詩是小眾的,一直是耐讀的,這樣的漢語女詩人不多,她的信仰背景和多方面才華,都于她的詩大有裨益,有內涵有探索,十四行的形式也堅持好多年,是漢語詩體建設不可忽視的貢獻……在一個只能以社會學轟動來引起行業內外關注的時代,馬莉沉潛內在豐富純潔的詩,在所謂名氣上面,自然不及”黑夜意識”的女權或女性寫作,但只要是明眼人,自然會肅然起敬。何光順說:馬莉的詩,我以前談到過是女性生命的自我體驗,也是其進行藝術創作中的瞬間即刻成就,未有預先的理念安排或外設,而讓寫作成長出真正的感性生命與靈性生命、經驗自我與超越自我、藝術感知與當下踐行的合一,此方可稱為真正的完整性或詩之唯一性的抵達和出場吧……馬莉的文本放在同時代漢語詩歌文本或20世紀以來的現代漢語詩歌文本中,或逐漸顯示出更多不平凡的意義。</p><p class="ql-block">馬莉心中的詩世界,是一個怎樣的存在?請閱讀《心靈的豐富是靠安靜來守住的——朱子訪談馬莉》。</p><p class="ql-block">(李月邊2021-05-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靈的靜氣</p><p class="ql-block">——簡評星草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靜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傳統概念,頻頻出現于哲學、美學、藝術學、心理學及宗教學等諸多領域,如老子在《道德經》里就說:“致虛極,守靜篤。”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和“非寧靜無以致遠”。對靜或靜氣的追求,在中國古典文人與古典藝術中,是形而上的追求。朱光潛在《有趣的靈魂都有靜氣》中說:“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朱光潛的“靜”,則是充滿著辯證意味的“靜”,有著哲學的意義。</p><p class="ql-block">讀星草的詩歌,能感覺到她字里行間流溢著這種有趣的心靈靜氣。星草的詩歌,以抒發生活意緒為主,比如《一次出走》《我和我的談判》《火車帶著憂傷》等。她詩句中表達的小小的生活意緒,來自于她內心的小小的波瀾,反證的恰好是物界的不沉寂或物界的喧嘈。人界的煙火氣,永遠不會沉寂,甚至永遠處于喧嘈之中。星草的詩歌,就在于在這永恒的喧嘈中獲得心界的瞬間寧靜,眼見耳聞而知其美或知其和,正如她在《一次出走》中描畫:“清幽的山谷/有恬淡的小溪陪伴/那些奇幻的野花/恰到好處地點綴著空寂的林子”,但隨即轉折說:“其實只有青天白日/明晃晃地曬著一個移動的物體……能做一回干干凈凈的容器/允許你傾倒淋雨的心事”,而結尾時則是“……最后狼藉回歸/草草地完成一次出走的方案”。這“一次出走”,是現實中構想的方案,卻通過心靈的出走來實現了,而出走的媒介是桌子上的一個透明的容器——透過容器,她感受到了一個寧靜的心界。</p><p class="ql-block">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薦讀星草,尋找心界靜氣。</p><p class="ql-block">(李月邊2021-07-02)</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彰化县|
章丘市|
鹤峰县|
岫岩|
宿松县|
汤阴县|
华容县|
盐亭县|
丁青县|
荔波县|
尼木县|
惠水县|
荣成市|
四子王旗|
辽中县|
灵寿县|
五家渠市|
天镇县|
贺兰县|
白玉县|
漳浦县|
南江县|
北碚区|
萍乡市|
庄河市|
广汉市|
泰和县|
介休市|
昌图县|
乐都县|
长泰县|
黄龙县|
黄冈市|
宣化县|
小金县|
辉南县|
万山特区|
友谊县|
革吉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