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李倫菊,筆名:李子,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書籍報刊和網絡平臺。詩觀:詩是靈魂的燈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感恩這次“一路向北,尋找美好!”之旅。讓我不僅看到了廣袤美麗的東北大地,還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里,我了解了發生在東北大地的悲壯往事。 </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是中華民族的國恥日,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2023年8月24日,日本開始核污染水排海,又對全世界人民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博物館里空氣沉悶肅穆,在一樁樁陳列著日本侵略者的罪證前,我的眼里流著對戰爭中逝去的同胞們哀痛的淚水,心里燃燒著對侵略者的熊熊怒火!在走進博物館時我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我為我的無知感到羞愧!我常常為沒有經歷過戰爭,生于太平盛世而慶幸,卻幾乎沒有想過我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我為之心生喜悅的秀麗風景,我為之留戀忘返的大好山河,曾經灑滿同胞的血淚,曾經飽受侵略者鐵蹄的踐踏!</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里有-些系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在拍照。有幾個青年人站在紅旗下宣讀入黨誓詞。還有一些參觀完了的小學生,正由老師帶著走出博物館。此刻,他們沒有了這種年齡的天真表情,每張小臉都異常凝重。看著他們我心生欣慰,少年強則國強!</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館里參觀的專列上的旅客除了我和斌哥,還有另外兩男兩女四個隊友。走出博物館時,發現隊友們在大巴車旁邊的樹蔭下。有的在抽煙、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吃東西、更多的人在不厭其煩的拍照。有幾個面孔特別熟悉的女隊友,每到一個景點就搶先到標志性的地方拍照,搔首弄姿,一遍一遍擺拍,毫不顧及許多人在旁邊焦急等待。所有參加旅行團的人都有時間規定。如果她們只顧著拍照,就沒有時間去了解景區的人文地理歷史等知識。我暗中觀察喜歡拍照的人,肯定她們此趟旅行的最大收獲就是手機相冊里幾乎存滿寫著景區名稱的大石頭吧!她們最難忘的也許就是在每個景區一次次搶衛生間的經歷吧。</p><p class="ql-block"> 我們旅行的意義難道就是為了拍些視頻或照片,然后發個朋友圈炫一下這么簡單嗎?但是像我一樣認真追尋旅行意義的人,人生就會有意義嗎?我想這是肯定的。我認真仔細的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雖然知道喜歡這些文字的讀者不多,但是如果我的文字能讓讀者有所觸動、有了向善向美之心、思想境界有了升華,我想這就是意義了。</p><p class="ql-block"> 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強力推行過殖民思想統治與奴化教育,出籠一整套文化侵略政策。其文化侵略的范圍包括文學、藝術、廣播、電影、 出版、教育、宗教等領域。通過這些手段,意圖在精神上摧殘中華民族文化和愛國意識 ,妄圖把中國民眾馴化成俯首帖耳的亡國奴。在當今娛樂至死的時代,很多人忘了民族仇恨和尊嚴,曾有某知名演員穿著日本國旗圖案的衣服拍照,曾有某大學老師在視頻中一口一句“我們日本,”都招到了有良知和愛國情懷的同胞們的深惡痛絕的唾棄。他、她還極力為自己辯解。不由讓人更加鄙視和痛恨。面對這些漢奸崇洋媚外的言行,有這些情感和反應的人越多,我們民族才越有希望,祖國才會更加強大。</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三天,9月12日。早餐后,從沈陽出發去往丹東。一路上看到路兩邊的綠意正被秋風浸染,悄悄的、慢慢的變了色彩。同行專列的旅客們早就想看丹東的標志性景點鴨綠江斷橋了。它緊挨著鴨綠江大橋 (中朝友誼橋),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美女導游說,只要走上大橋,就可以看到橋體上遺留的累累彈痕和橋梁鋼架,就能感受到槍炮聲與戰機劃破長空的聲響,仿佛就在耳邊。站在橋上還可飽覽中朝兩岸風光。清楚的看到朝鮮和我國的邊防哨所、朝鮮的沙坪橋、朝鮮的清水工業園區、朝鮮的民居和朝鮮的女兵營。還可以遠觀當年彭德懷總司令員渡江地的河口斷橋,仿佛看到戰火紛飛中的悲壯場景。</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的行程是參觀抗美援朝時期的上河口的火車站,然后走木質棧道欣賞桃園美景。丹東上河口位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境內,與朝鮮人民共和國清水郡隔江相望。我們坐上小火車沿江而下。鐵路邊群山巍峨,綿延起伏。山坡上的黃桃美如冠玉。正是盛果時期,它們又如點點繁星,有的藏于濃密如云的綠葉間,有的大膽的懸垂于我們觸手可及之處。如果一路上全是黃桃我們也許會陷于審美疲勞,仿佛無意卻是有意的被間植的板栗樹挑起更高的興致。枝丫密集的板栗樹看似灑脫,實則對人世抱有畏敬之心。它們把一顆顆甜糯的果子用密密的刺猬般的襁褓緊裹著,如果我們從車廂伸出手,肯定會被刺得手指流血。山路邊有的民居緊挨著,每戶小院門前都栽著花草蔬菜,都有粗壯濃密的葡萄藤守住一片蔭涼。不遠處的鴨綠江上漂浮著初秋的涼意,一江清澈的江水攬著倒映的群山,靜靜的流淌。山水親密相依,風景秀美無比,讓人不禁羨慕之情頓生,好一處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鳳(凰城)上(河口)鐵路位于遼寧省東南部,在鳳城市和寬甸縣境內以沈丹線鳳凰城車站為起點向東南方向延伸。</p> <p class="ql-block"> 小火車的終點是壯觀的國門。進入國門,沿階而上,直到頂層,和鴨綠江邊的另一個國度互相對視。朝鮮是一個北寬南窄的狹長半島。東、南、西三面臨海,北部與中國及俄羅斯接壤。朝鮮北部有三條鐵路干線與中國連接,即京義線、滿浦線和元羅線。</p> <p class="ql-block"> 游輪帶著我們在鴨綠江緩緩往前。路過鴨綠江大橋,上到船的頂層,對岸朝鮮風光盡收眼底。我舉起望遠鏡看著鴨綠江對面陌生的國度。想起導游說的話,朝鮮的教育免費、醫療免費、百姓的房屋也是政府修建的。雖然朝鮮屬于經濟落后國家。但是國民的幸福指數卻比很多國家高。他們有一個敢于和美國叫板、敢于公然藐視日本和韓國之流、敢于在俄羅斯被列國孤立和對立時坦然去出訪,敢于在疫情時率先關閉國門的主席。</p><p class="ql-block"> 我正在沉思,突然發現江對岸的路上一個年輕人騎著自行車闖進我的望遠鏡的鏡頭里。我們的目光竟然在鏡頭里碰撞了一下。風吹起他的頭發,撩起他的衣襟,飛快的消失在綠蔭深處。</p><p class="ql-block"> 導游一再說起長河島上朝鮮美女云集。男隊友們一個個心癢難耐的樣子。女隊友們也好奇心頓起。走上長河島,只見朝鮮美女們裊裊婷婷,果然不負盛名!她們嫵媚卻不妖嬈,性感卻不風騷,美麗卻不庸俗。讓我一個女人都不甚喜歡,何況是男人呢?看完美女們的朝鮮歌舞和樂曲表演。享受了一場聽覺和視覺盛宴!美中不足的是演出現場禁止拍照。現在回憶,長河島的半日仿佛只是我看過的蒲松齡的一篇聊齋志異。</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景區內欣賞到朝鮮的建筑風格、文藝、民俗民風、傳統服飾、歌舞、美食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我隨專列的游客們去看久聞其名的友誼橋和斷橋。<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7月 ,日本確定了在中朝界河——鴨綠江上架設一座鐵路大橋的計劃。次年9月,由日本的殖民機構駐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提出大橋的設計方案和預算,并決定架設"開閉梁 ”式鴨綠江鐵路橋。</span>斷橋是鴨綠江上第一座單線鐵路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本人在朝鮮新義州一側開始六聯的基礎施工,同時采取了邊施工邊與中國清政府交涉的策略。1910年4月在朝方工程過半的情況下,迫于日本人的壓力,腐敗的清政府不得不同意日本人在中國一側開始建橋。由當時殖民機構——日本駐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承建。共12孔橋</span>面為鋼梁及木板鋪設,橋墩為鋼筋水泥澆筑,外砌花崗巖。1911年10月竣工通車,始為單線鐵路橋,兩側為人行步道 。建成后的鴨綠江大橋橫跨中朝兩岸,成為鴨綠江上的第一橋。1943年4月,日本侵略者在此橋上游不足百米處建成第二座鐵路大橋(即中朝友誼橋)。</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二戰” 中宣布無條件投降。從此鴨綠江上的兩座大橋成為中朝兩國共有的交通要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span>第一次戰役。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時,正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舉北犯,妄圖滅亡朝鮮。志愿軍抓住"聯合國軍"分兵冒進的弱點,采取東頂西打,在運動中分途殲敵的方針,于1950年10月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0年11月8日上午9時,侵朝美軍首次派出百余架B一29型轟炸機對鴨綠江大橋進行狂轟濫炸。大橋被攔腰炸斷,部分橋梁落入江中。1950年11月14日,美軍再施轟炸。朝方一側的三座橋墩被炸塌,該橋徹底癱瘓。侵朝美軍不顧我國政府的嚴正警告,將戰火燒至鴨綠江邊,轟炸掃射我國邊境城鄉,戰火蔓延至鴨綠江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危在旦夕,我國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做出了英明決策,“保家衛國,抗美援朝。”</span>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臨危受命,率中國人民志愿軍從安東、河口、輯安(今集安)分三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抗擊侵略者。鴨綠江大橋被美軍飛機多次轟炸成為廢橋。鴨綠江大橋的"開閉梁"隨即失去它原有功能,同時按設計要求使用期滿,遂將第一橋改為公路橋。中國一側殘存四孔保留。被人們稱為"鴨綠江斷橋",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 今天,雖然世界仍然多災多難,我們卻在過著和平幸福的生活。彭德懷將軍騎馬揮刀的雕像威風凜凜的屹立在鴨綠江畔,祈禱他的英靈護佑中華國泰民安!我雙手合十,在心里虔誠的祈禱!</p> <p class="ql-block"> 回到酒店,導游告訴我們第二天六點二十吃早餐,然后回沈陽。沈陽是我們一路向北的最后一站。心里懷著美好期待,進入夢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經過陰謀策劃,自行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南湖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所為,隨即對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起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span>從此東北大好河山慘遭踐踏,東北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軍國主義者長期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抗日的起點。在民族危難的關頭,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抗日旗幟,號召全國人民進行武裝反抗。直接領導和推動了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成為東北軍民抗戰的中流砥柱。在由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進程中,以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為代表的東北軍民為了民族的獨立,為了和平正義,和侵略者展開曠日持久的殊死搏斗。</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這是一個永遠凝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日子。這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切齒痛恨的日子。 此后十四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累累罪行,幾千萬中國人生靈涂炭 ,無數財富被瘋狂掠奪 ,中華民族的尊嚴被肆意踐踏。</p><p class="ql-block"> “十四個春夏秋冬,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烈火燃遍華夏大地。無數中國人用熱血和生命譜寫出感天動地的抗日之歌!”</p><p class="ql-block">——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p><p class="ql-block"> 日本殖民者和偽政權為鎮壓東北人民的反抗,加強對東北的殖民統治,建立起一整套軍警憲特機構 ,頒行一系列嚴苛的法西斯法令。任意抓捕、監禁、殘害、屠殺東北民眾,頻繁制造血案,東北大地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明治維新后,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之路。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它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等侵略擴張行動,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侵占中國臺灣, 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強行劃為其勢力范圍,并在中國東北設立殖民機構, 攫取中國東北的權益。</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各階層民眾、部分愛國官兵和綠林武裝紛紛自發組織起各種抗日武裝,匯聚成聲勢浩大的東北義勇軍。作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裝力量,東北義勇軍遍及東北大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面對日本的侵略行徑,中國共產黨第一時間發表宣言,舉起抗日旗幟,始終戰斗在抗日的最前列。由于國民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 ”方針和不抵抗政策,仰賴國聯處理日本侵略東北問題,致使東北很快淪陷。侵占中國東北,是日本實現其侵略政策的重要步驟。在“九一八”事變前,日本關東軍陰謀策劃,不斷制造事端,加快各種準備。多次組織"參謀旅行",進行軍事偵察,反復研究攻占東北的方案;不斷向東北增派駐軍,頻繁舉行軍事演習,加緊軍事部署。為尋找軍事侵略中國東北的借口,日本多次制造外交事端,利用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大肆制造侵華輿論。日本企圖把滿蒙地區從中國領土分裂出去,先后兩次策劃"滿蒙獨立運動 。”并在會議上確立《對華政策綱領》,日本又蓄意制造皇姑屯事件,導致中日矛盾持續升級。張學良主政東北后,服從國家統一大局,改旗易幟,積極抵制日本勢力。日本則以"滿蒙危機"為借口,加速實行吞并東北的計劃,以解決國內經濟危機與內政外交的矛盾。為進一步明確國家發展定了《帝國國防方針》和《帝國軍隊的用兵"攻勢戰略”》并成為日本的根本指導方針。</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各地迅速興起,有力地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抗戰意識的覺醒,為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民眾成立救亡團體,一直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 日寇挾持清朝廢帝溥儀,炮制了意圖肢解中國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表面上把偽滿洲國打扮成"獨立國家",實際上一切權力都操縱在日本關東軍手中。偽滿洲國組織成員有(1932年﹣1934年)執政皇帝溥儀、侍從、武官處、武官長、議長、秘書長、秘書官長、大臣、副議長、府中令、他們是張海鵬、張景惠、胡嗣瑗、郭宗熙等一批貪生怕死的傀儡權貴。還有最高法院、首席庭長、總務司長、日軍操縱下的新內閣中有遠藤柳作、井野英一、高橋康順等。</p><p class="ql-block"> 1934年3月1日實行偽帝制時,執政改稱皇帝,各部總長改稱大臣。1937年行政機構改革后,各部次長均由日本人擔任。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后,在炮制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同時,建立起一整套龐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殖民統治機構,對東北人民進行了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在殖民統治期間,日本侵略者任意殘害、屠殺、奴役東北人民,瘋狂鎮壓東北抗日力量,大肆掠奪東北資源,使東北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災難。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格局,一方面遭到 世界進步輿論的強烈譴責, 但也有一些大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從各自國家和集團的利益出發,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采取縱容姑息、妥協退讓的中立不干涉政策,助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變,駐守沈陽北大營的部分愛國官兵拒不執行"不抵抗"命令,進行了自衛抗敵。此后,部分沒有撤往關內的東北軍愛國官兵面對國破家亡的局面,自發組織抗戰,先后進行數十次大規模戰斗,給日偽軍以重創。當東北義勇軍的抗戰轉入低谷之際,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為東北抗日斗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逐漸成為東北抗戰的領導核心和中流砥柱。只有工農兵勞苦群眾自己的武裝軍隊才是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才能將帝國主義逐出中國!</p><p class="ql-block"> 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殘酷斗爭中 ,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東北抗戰的一面旗幟,一直戰斗在抗戰的前列,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幾乎獨立支撐了東北抗戰局面。與此同時,流亡關內的東北救亡團體與生活在淪陷區的東北民眾,也通過各種形式堅持開展以 “抗日救亡"為宗旨的反日愛國運動,會同東北抗日聯軍將東北抗戰不斷推向深入。</p> <p class="ql-block"> 盛京老街,突然看到這條藏在鬧市中的老街,街道兩邊有各種東北地方的特色小吃,讓喜歡美食的人禁不住歡呼雀躍。</p> <p class="ql-block"> 少帥何處去?空余大青樓!大青樓為仿羅馬式建筑,建成于1922年,因用青磚砌筑,故稱大青樓。建筑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是當時沈城最高建筑之一。登樓眺望,沈陽城美景盡收眼底。 曾是張學良主政東北時期辦公與居住的重要場所。東北易幟,處決楊、常,武裝調停中原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在這里策劃或發生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參觀趙一荻的住所。“娶妻當娶于鳳至,嫁人莫嫁張漢卿!”這幢樓向你講述一個小三成功上位的故事。曾經的歡聲笑語不再,曾經的恩愛已成云煙。人生真的只是如夢般的虛空,我們評說下先人,后人評說下我們!</p><p class="ql-block"> 我把趙一荻的住所發了視頻到朋友圈。有朋友笑問這話何解!我告訴他,于鳳至家境優越,嫁給張學良后卻受盡冷落。張學良不愛大他兩歲的于鳳至。于鳳至卻對他一往情深。張學良和趙一荻(趙四小姐)在一次舞會上相遇,一見鐘情!從此,張學良更是疏遠了于鳳至,和趙四同居。于鳳至忍辱負重,典當自己的陪嫁,為趙四建了一幢房子,供她和張學良居住。聽了我的解說,朋友說,原來如此啊!謝謝你讓我了解了這段歷史。而我的感觸是這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 。清初時期宮善清入主中原后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作為中國現代宮殿建筑群之一,沈陽故宮以鮮明的滿族特色著稱于世。沈陽故宮是清朝奠基之地, 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后續建,并于1636年在這座宮殿中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清政權定都北京后,對沈陽故宮予以保護并繼續增修擴建。1671-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帝東巡盛京祭祀祖陵均入故宮駐嗶,并于此舉行慶賀和祭祀典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正殿,俗稱"金鑾殿"。 是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朝會理政、接見外國使臣之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寧宮俗稱"中宮",是清太宗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寢宮和舉行薩滿祭祀的神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永福宮亦稱次西宮,是清太宗皇太極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寢宮。</p> <p class="ql-block"> 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州市|
刚察县|
马边|
柏乡县|
壤塘县|
象州县|
阳西县|
文成县|
龙州县|
边坝县|
奈曼旗|
织金县|
搜索|
宁安市|
永州市|
永靖县|
河北区|
常山县|
康平县|
昭苏县|
抚宁县|
锦州市|
张家口市|
博客|
宜兰县|
迁西县|
南郑县|
平安县|
汨罗市|
邛崃市|
海南省|
东阳市|
东至县|
万载县|
梅河口市|
铜山县|
友谊县|
南开区|
盐源县|
大悟县|
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