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籌備5年的大型展覽 ——《晚清百態(tài)》(China's hidden century)已經(jīng)于2023年5月18日開展,展期至10月8日。</p> <p class="ql-block">這是全球首個涵蓋整個19世紀(jì)中國的大型特展,它將以近代人物的故事來展現(xiàn)當(dāng)時中國非凡的韌性和創(chuàng)造力。從1796年到1912年,在不斷的民間起義和對外戰(zhàn)爭之后,清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聲中覆滅。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專制也就此終結(jié)。然而在這個動蕩時代,科技、文化和政治上的變革也孕育出了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p><p class="ql-block">或許個人的故事相比家國命運不足為道。但是在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歷史事件之下,是一樁樁在宮廷中、在軍隊中、在繁榮的國際大都市乃至在全球舞臺上的鮮活的個人經(jīng)歷。這次特展會跟隨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和領(lǐng)域的人物故事,來探查社會百態(tài)。</p><p class="ql-block">策展人霍吉淑圍繞宮廷、軍事、藝術(shù)、日常生活以及全球交流五個主題探討19世紀(jì)的中國的人物和社會百態(tài)。</p> <p class="ql-block">大清萬年一統(tǒng)地理全圖,約1800年 大英圖書館藏</p> <p class="ql-block">清朝在乾隆年間是當(dāng)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在1790年,其領(lǐng)土面達(dá)1470萬平方公里。這張地圖不是精確的地理圖,而是藝術(shù)家們制作的象征圖,但很是詳細(xì)。此圖以一份1767年的地圖為據(jù),制作時間約1800年。</p> <p class="ql-block">1796年至1912年間,先后有六位皇帝在位(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其中慈禧太后攝政近半個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十二章紋龍袍,中國,19世紀(jì)。?Teresa Coleman Collection。</p> <p class="ql-block">清朝皇帝的節(jié)日“九龍袍”。這是嘉慶朝制作的 (1796-1820年),可能是蘇州制衣。絲線和金線混制的(長147 厘米, 寬210 厘米)。清朝的龍袍制有8條龍,因為皇帝本人是第9條龍。</p> <p class="ql-block">隨著滿族皇室對漢族文化的吸收和攝影技術(shù)的引入,宮廷人物的審美和形象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展覽中一件來自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大紅吉祥旗袍上繡有五彩百蝶、金色壽字和梅花滾邊,象征著美好的寓意和對春天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女子非正式宮廷長袍,1895-1911年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這件絢麗的孔雀或者鳳凰牡丹紋襯衣屬于慈禧太后(1835-1908)。她有數(shù)以百計的衣服,每一件都有獨具匠心的色彩和巧奪天工的刺繡,據(jù)說她每天要換10次左右的服裝。</p><p class="ql-block">俯沖的孔雀或鳳凰的圖案和明治時期日本和服的設(shè)計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它豐富的服裝顏色得益于從歐洲引入的苯胺染料。這種染料豐富了服裝的顏色。這件衣服是全球化在晚清服裝上的縮影,它也反映了當(dāng)時清政府的權(quán)力和國際影響力。</p> <p class="ql-block">孔雀牡丹紋襯衣,中國,約1880-1908年。?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光緒皇帝少年時期的龍袍</p> <p class="ql-block">光緒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4歲登基,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至18歲。光緒十五年(1889年)開始親政,但朝中大權(quán)仍操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敗。光緒帝載湉主張抵抗,派劉永福到臺灣布防,下令停止繼續(xù)移用海軍經(jīng)費修建頤和園。次年《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康有為連續(xù)上書,請求變法。光緒帝載湉受到啟迪,7月,發(fā)布一道命令,列舉一系列應(yīng)革事項,由于慈禧太后阻撓,未能實施。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德國占領(lǐng)膠州灣,中國危機(jī)四伏,康有為再次來到北京,上書指陳時局緊迫。光緒帝載湉力排眾議,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進(jìn)行“戊戌變法”。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下“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開始。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派的反對。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推翻新政,將光緒帝囚禁,整個變法維新不過歷時103天,稱“百日維新”。</p> <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逼近北京時,光緒帝載湉被慈禧挾逃亡西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暴死于宮中,終年38歲。謚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jīng)文緯武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廟號德宗。葬清西陵之崇陵。</p> <p class="ql-block">掐絲琺瑯龍紋瓶</p> <p class="ql-block">1911年,清政府送給喬治五世兩只裝飾著藍(lán)色金龍的巨大花瓶,作為加冕禮物。這兩只兩米高的景泰藍(lán)花瓶從白金漢宮借展。它們的規(guī)模表明了一種主張——即便清朝已行至末路,仍然將自己定義為“天下”。但這次展覽以無情的細(xì)節(jié)展示了宮廷自身的臆想與現(xiàn)實的偏離。</p> <p class="ql-block">甲胄</p> <p class="ql-block">滿族高級將領(lǐng)裝備(上)和漢族普通士兵裝備(下):</p> <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女王的畫像</p> <p class="ql-block">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國領(lǐng)袖 洪秀全的字跡。好像是批注“圣經(jīng)”。</p> <p class="ql-block">格伯簋拓石,歲寒三友(水墨畫),1850-1896年間。地點:上海,揚(yáng)州或蘇州。</p> <p class="ql-block">愛園圖</p> <p class="ql-block">博古花卉四條屏:1872年, 上海,每幅高177.5 厘米,寬46.9 厘米。這套條屏利用了19世紀(jì)一個流行的祝福語“吉金樂石”,表達(dá)“生命像金和石一樣長久快樂。”</p> <p class="ql-block">風(fēng)尚廳</p> <p class="ql-block">人物畫</p> <p class="ql-block">或許個人的故事相比家國命運不足為道。但是在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歷史事件之下,是一樁樁在宮廷中、在軍隊中、在繁榮的國際大都市乃至在全球舞臺上的鮮活的個人經(jīng)歷。這次特展會跟隨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和領(lǐng)域的人物故事,來探查社會百態(tài)。</p> <p class="ql-block">清佚名《李夫人(陸禧甫夫人)像 》。紙本設(shè)色,中國,約1876年。</p><p class="ql-block">Harp Ming Luk先生捐贈,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照片版權(quán)所有: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畫像中的陸禧甫夫人出身名門,端莊持重,家庭和睦,高壽辭世,在動蕩時局下實屬幸運。 盡管如此,我們也僅能通過題跋中的寥寥數(shù)語了解她的生平 。畫像的風(fēng)格受到了當(dāng)時傳入的攝影技術(shù)的影響,比之前的肖像畫更加寫實。用這幅畫像作為宣傳海報最能反映出此次展覽的重點—19世紀(jì)不同中國人的創(chuàng)新和韌性。</p> <p class="ql-block">清末明間服飾</p> <p class="ql-block">【天津北倉義和團(tuán)和國民打破洋兵】。宣傳畫是中國民眾喜歡和多見的作品類。據(jù)說宣傳畫始于1800年代。此畫作于1900年,地點:天津。</p> <p class="ql-block">改革者和革命者</p><p class="ql-block">中日甲午戰(zhàn)爭(1894-1895)戰(zhàn)爭后,清政府面臨著帝國主義勢力對其領(lǐng)土的進(jìn)一步瓜分。這迫使清政府尋求一種新的民族認(rèn)同。朝廷設(shè)立了一系列新的外交部、商務(wù)部、教育部等,一些先進(jìn)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直至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在展覽最后講述了革命者、詩人和女權(quán)主義者秋瑾的故事,提倡女權(quán)女學(xué),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英語: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于英國倫敦布盧姆茨伯里的綜合性博物館,成立于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首個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且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最初的藏品來自于著名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館內(nèi)現(xiàn)有800多萬件藏品,共展出5萬多件展品(展出的僅為總數(shù)的1%都不到)。</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的入口為古希臘風(fēng)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中庭(Great Court)是大英博物館的大廳,頂部由3312塊三角形的玻璃片組成。</p> <p class="ql-block">亞洲館</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亞洲館的藏品既多且雜,這近75,000件藏品見證了亞洲大陸從新石器時代到現(xiàn)在的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這里有為數(shù)眾多的藏品來源于大不列顛帝國早期殖民地的官員和探險家。例如,東方陶瓷學(xué)會會長、英國希臘裔收藏家尤摩弗帕勒斯在20世紀(jì)三十年代帶走了大批中國的古董;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查理斯·斯圖爾特、詹姆斯·普林塞普等人收藏了大量印度的文物。</p><p class="ql-block">一側(cè)的中國展廳,從馳名中外的元青花到精美雅致的手卷,從栩栩如生的唐三彩到兼容并蓄的當(dāng)代藝術(shù)品, 種類豐富的藏品, 包括書畫、印刷品、玉器、青銅器、 漆器、紡織品以及陶瓷,講述中國公元前五千年至今的悠久歷史。</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陶俑 Tang ceramic tomb figures</p><p class="ql-block">位置:Room 33</p><p class="ql-block">年代:公元728年</p><p class="ql-block">地點:中國</p><p class="ql-block">簡介:唐三彩是33號展廳中國館最重要的館藏之一,唐三彩指的是唐代盛行的一種釉陶,以黃、綠、褐三色為主,主要用于隨葬。33號展廳的這一套唐三彩來自于唐朝名將劉廷荀之墓。</p> <p class="ql-block">旁邊還有兩尊陰間判官形象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明地府判官像,16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三彩羅漢像</p><p class="ql-block">33號展廳</p><p class="ql-block">中國,金代,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藏品尺寸:高103厘米</p><p class="ql-block">藏品來源:英國藝術(shù)基金會贊助購藏</p><p class="ql-block">入藏日期:1913年</p><p class="ql-block">館藏編號:1913,1221.1</p> <p class="ql-block">這尊真人大小的塑像為陶胎上敷三彩釉,表現(xiàn)的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身穿袈裟,雙手結(jié)禪定印,靜坐在巖石形態(tài)的底座上。底座與羅漢像是可以分離的。</p><p class="ql-block">至今為止,同類型的羅漢像,可查存世的共有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別收藏在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法國以及英國的公共博物館里,還有一尊收藏于日本的私人博物館中。波士頓,多倫多以及日本長野縣輕井澤所藏的羅漢像頭部為復(fù)制品,而俄羅斯所藏羅漢像的雙臂已失,僅有頭部和少量軀干部分保存了下來。普遍認(rèn)為,這些羅漢像是1912年在河北省北部易縣的山洞里發(fā)現(xiàn)的。</p><p class="ql-block">瓷器專家和科學(xué)家通過測試,認(rèn)為這組羅漢像燒制于北京郊外西山的龍泉務(wù)窯,制作年代靠近金代末期。為了制作這些羅漢像,陶工首先在980度至1010度的溫度下燒制素胎,然后施三彩釉,并以黑色和紅色釉裝飾眼睛和嘴唇,最后二次入窯低溫?zé)啤?lt;/p><p class="ql-block">這組羅漢像的特別之處在于其臉部, 手部以及皮膚的處理中所反映出的極為罕見的寫實主義。他們仿佛如真人一般,表情平靜祥和,巍巍然深具禪意。</p> <p class="ql-block">三菩薩壁畫</p><p class="ql-block">33號展廳</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清涼寺,1424年繪制,1437年和1468年重修</p><p class="ql-block">藏品來源:喬治?尤摩弗帕勒斯捐贈</p> <p class="ql-block">此壁畫描繪了三菩薩立像,各帶有顯著頭光。中間的菩薩為觀世音,他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左邊是普賢菩薩,他手持拂子,頭冠有三寶。右邊是文殊菩薩,他的頭冠亦有一佛像,并手持如意。</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清涼寺建立于1183年。一段1485年的題字記錄了寺院的壁畫是山西省五臺山寺院于1424年委派僧人到清涼寺繪制的,后來于1437年和1468年重修。清涼寺是佛教信眾往返五臺山朝圣源途中的重要一站。</p><p class="ql-block">W. M. Weinberger于1925年間獲得此壁畫。根據(jù)他的筆記,當(dāng)時的清涼寺有三殿,已荒廢。第一殿內(nèi)有殘破的大型木雕佛像,周圍有小型塑像。第二殿內(nèi)有大型坐佛雕塑,后方有一幅比佛像高很多的馬蹄形背屏,上部較寬。此背屏后另有尺寸更大的木架,承載著三菩薩壁畫。壁畫在石膏面上繪制,最底層的干土附在木架上。此壁畫從原本的木架上被移除,分成12塊運回倫敦。收藏家喬治?尤摩弗帕勒斯購入此壁畫,并于1927年把它捐贈給大英博物館。清涼寺于20世紀(jì)30和40年代間毀于戰(zhàn)火。</p> <p class="ql-block">景泰藍(lán)瓷壇 Cloisonné jar with dragons</p><p class="ql-block">位置:Room 33</p><p class="ql-block">年代:公元1426-1435年</p><p class="ql-block">地點:中國</p><p class="ql-block">簡介:明宣宗朱瞻基御用的景泰藍(lán)瓷壇。</p> <p class="ql-block">隋阿彌陀佛像, 585年</p> <p class="ql-block">中國瓷器——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收藏</p><p class="ql-block">何鴻卿爵士陶瓷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公元3世紀(jì) – 20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從平凡無奇的瓷土到光彩奪目的瓷器,這種神奇的轉(zhuǎn)變在歷史長河中激發(fā)了人們的無盡遐想。 </p><p class="ql-block">展廳所展示的約1700件瓷器和一卷《古玩圖》皆為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46)的私人收藏。 藏品年代跨度從公元3世紀(jì)至20世紀(jì),精品薈萃,許多藏品具有皇家收藏品質(zhì)。大量藏品帶有年號款識或紀(jì)年銘文,對研究中國陶瓷的斷代與制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包括了舉世聞名的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龍紋象耳瓶。 </p><p class="ql-block">大維德爵士的收藏與鑒賞觀深受中國文人鑒賞傳統(tǒng)影響,其藏品文人趣味與藝術(shù)審美高度結(jié)合。同時,大維德爵士秉持教育意義先于藝術(shù)品位的觀念,他在欣賞藏品本身,也努力考證它們的歷史和地域背景。 </p><p class="ql-block">2009年,大維德爵士基金會將藏品委托給大英博物館,陳列于95號展廳。</p> <p class="ql-block">羅塞塔石碑 The Rosetta Stone </p><p class="ql-block">位置:Room 4</p><p class="ql-block">年代:公元前196年</p><p class="ql-block">地點:埃及</p><p class="ql-block">簡介:羅塞塔石碑是一塊刻有托密勒五世詔書的石碑,這座石碑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石碑上刻有三種語言——古埃及象形文字(祭祀用的文字)、埃及草書(世俗體,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古希臘文,這塊石碑是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guān)鍵。托密勒王朝是馬其頓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后,由其將軍托密勒一世開創(chuàng)的王朝,所以說希臘語,這便是羅塞塔石碑上會出現(xiàn)古希臘文的原因。羅塞塔石碑是拿破侖占領(lǐng)埃及時被挖掘到的,但法軍在不久之后與英軍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后,羅塞塔石碑成為了英國的戰(zhàn)利品,所以石碑上還有兩句英文,翻譯過來是“1801年時由英軍在埃及獲得”以及“國王喬治三世捐贈”,也算是一段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帕特農(nóng)神廟雕塑 Parthenon sculptures</p><p class="ql-block">位置:Room 18</p><p class="ql-block">年代:公元前438年-公元前432年</p><p class="ql-block">地點:希臘雅典</p><p class="ql-block">簡介:整個18號展廳展出的均為來自雅典衛(wèi)城帕特農(nóng)神廟的雕塑,這些雕塑是1800年左右由駐奧斯曼帝國的英國大使埃爾金伯爵從神廟遺址帶回英國的,關(guān)于現(xiàn)在雕塑應(yīng)該繼續(xù)存放在大英博物館,還是歸還希臘,仍然爭議不斷。18號展廳展出的最引人矚目的雕塑來自于帕特農(nóng)神廟東邊的三角楣飾,描繪的是雅典娜誕生的場景,雅典娜是從她父親宙斯的頭部生出來的,不過正中間最重要的場景角色雕塑已經(jīng)丟失。</p> <p class="ql-block">亞述獵獅浮雕 Assyrian lion hunt reliefs</p><p class="ql-block">位置:Room 10</p><p class="ql-block">年代:公元前645年-公元前635年</p><p class="ql-block">地點:亞述</p><p class="ql-block">簡介:亞述獵獅浮雕曾經(jīng)位于亞述尼尼微宮殿,描繪的是國王在競技場上“狩獵”獅子的場景,獅子被箭、矛、劍等武器殺死。這件浮雕被認(rèn)為是“亞述藝術(shù)的最高杰作”。這一間展廳還有很多來自亞述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阿孟霍特普三世頭像,公元前1350年</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頭像 Bust of Ramesses the Great</p><p class="ql-block">位置:Room 4</p><p class="ql-block">年代:公元前1270年</p><p class="ql-block">地點:埃及</p><p class="ql-block">簡介:拉美西斯二世是公元前1279年至1213年的埃及統(tǒng)治者,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在位67年,過世時已90多歲高齡,他被認(rèn)為是古埃及歷史上最重要的法老之一。拉美西斯二世頭像是一座高2.7米,重達(dá)7噸的花崗巖雕像,曾經(jīng)位于拉美西斯神殿第二個庭院的入口處,雕像是一對,現(xiàn)在神殿中仍然可以找到另一個雕像的頭部。</p> <p class="ql-block">復(fù)活節(jié)島石像 Hoa Hakananai'a</p><p class="ql-block">位置:Room 24</p><p class="ql-block">年代:大約公元1000 -1200年</p><p class="ql-block">地點:智利復(fù)活節(jié)島</p><p class="ql-block">簡介:Hoa Hakananai'a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是“隱藏的朋友”,這座復(fù)活節(jié)石像被放置在“生與死”主題廳。復(fù)活節(jié)島上的石像被稱作為“摩艾石像”(Moai),現(xiàn)已知一共有887座,其意義至今仍然不明,有可能是代表島民去世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蹲下的維納斯》,1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埃及和蘇丹館</p><p class="ql-block">編輯</p><p class="ql-block">自從大英博物館于1753年從漢斯·斯隆爵士收到160件埃及物品后,埃及文物便成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部分。至今,大英博物館共收藏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全面的埃及古物收藏(超過 100,000件),是除了開羅的埃及博物館之外,在范圍和質(zhì)量極為重要的收藏展區(qū),當(dāng)前展示物包括來自埃及和蘇丹所有重要地點的物品。并一同說明了從古埃及(包含努比亞地區(qū))從新石器時代的早王朝(約公元前10,000年)到科普特(基督教)時代(公元12世紀(jì))的歷史,已經(jīng)橫跨約11000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共有七處埃及展區(qū),其中埃及館二樓的展區(qū)展示館方收藏的140具木乃伊和棺材,是開羅以外最多的收藏品。而大部分藏品皆是來自墓葬或與亡靈崇拜相關(guān)的背景,當(dāng)前仍然是博物館參觀最熱切追捧的區(qū)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Katebet木乃伊</p><p class="ql-block">63號展廳8號展柜</p><p class="ql-block">埃及底比斯,公元前1320—前1280年</p><p class="ql-block">藏品尺寸:長165厘米,寬30厘米,高43厘米</p><p class="ql-block">藏品來源:購藏自蘇富比拍賣公司</p><p class="ql-block">入藏日期:1835年</p><p class="ql-block">館藏編號:EA6665</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具名叫Katebet的老嫗的木乃伊, Katebet曾是在卡納克神廟中侍奉阿蒙神(Amun)的歌女。她的身體經(jīng)防腐處理后,布條層層包裹。頭部由彩繪木乃伊面具(cartonnage)覆蓋,面部鍍金,頭上戴有一副精美的假發(fā),雙耳佩戴一對白色的耳環(huán),木制雙手交叉于胸前,佩戴真正的珠寶戒指。</p><p class="ql-block">Katebet的腹上有一只小小的深色圣甲蟲,在她接受眾神審判時這只圣甲蟲會利用魔法保護(hù)她。沿著身體往下,大概在她膝蓋的部位,是一個木乃伊造型的小型人俑沙伯替(shabti),他承擔(dān)著其雇主死后必須要做的繁重的體力工作。</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地位高的人死后,需要清潔身體,取出內(nèi)臟,待尸體用泡堿鹽干燥之后,在原來器官的位置填上木屑。接著在皮膚上涂上松脂,再從頭到腳用亞麻布條包裹起來放在棺木之中迎接通往來世的漫長旅程。</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的科學(xué)家們在不損壞木乃伊的情況下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儀獲得了更多的信息。研究顯示Katebet在年老時去世,去世時僅剩兩顆牙齒。她的大腦沒有被移出,這在木乃伊制作中十分普遍。</p><p class="ql-block">這具木乃伊的棺材與眾不同。棺材上假發(fā)的形狀和手的位置表明這副棺材最初是為一名男性設(shè)計的,而后經(jīng)過改造給Katebet使用。木乃伊上面的一些物品也是為男性死者準(zhǔn)備的。我們已知,與Katebet埋葬在一起的還有一名名叫Qenna的男性,很可能是她的丈夫。Qenna的木乃伊早已不存在了,因此有可能Katebet裹布上的一些陪葬品是來自她丈夫的棺木中。</p> <p class="ql-block">由釉面磚制成的獅子的面板,新巴比倫,公元前 604-562 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阳市|
奉贤区|
抚宁县|
聂拉木县|
旺苍县|
灌云县|
新源县|
普定县|
大洼县|
黎川县|
百色市|
微博|
张北县|
清远市|
乌兰浩特市|
阜平县|
鸡泽县|
南投县|
沙河市|
金昌市|
钟祥市|
九江市|
西华县|
佛冈县|
登封市|
龙泉市|
永定县|
新巴尔虎右旗|
晋中市|
海兴县|
丹凤县|
简阳市|
墨竹工卡县|
四川省|
岑巩县|
北碚区|
新巴尔虎左旗|
奈曼旗|
健康|
克什克腾旗|
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