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翻開我國甘肅省的版圖,狹窄而修長的外形獨異于我國其它省份。一條曾經聯絡東西方文明的地理大通道,便鑲嵌在這狹長的版圖中。奔騰的黃河從走廊的東部不經意的劃過,它與這條走廊之間的空間交集,賦予了這條走廊充滿厚重歷史的名稱,這便是全長近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在歷史上,河西走廊是中原文明與西域文明之間,最主要的交流通道。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更是將這條通道,推向文明交流的巔峰,深刻地影響著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在走廊那片遼闊的疆域,有形態各異又恢宏磅礴的地形地貌,還有神秘莫測又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有奇幻瑰麗又變幻無窮的斑斕色彩,也有豪氣沖天又悲壯感人的英雄詩史。于是,在時隔14年之后再次西行,來感受大漠中的城市,風蝕中的歷史,黃沙中的瑰寶,月牙泉邊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 到酒店安頓好后就直奔敦煌夜市,這次河西走廊之旅便從敦煌夜市開始了,敦煌夜市可是當地精意覃思打造的一個最大夜市,別出心裁,獨特魅力,被譽為是敦煌“夜景圖”和“風情畫”,是絲路美食和絲路工藝品的聚集地,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俗風情。但凡去敦煌旅游的人,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都會簇擁而入逛夜市,去品當地的美食,購極具特色的工藝品。</p> <p class="ql-block"> 我們也擊鼓進場,市場內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每個攤位前幾乎都坐無虛席。這里規劃的比較規范,共劃分為風味小吃、工藝品一條街、農副、土特產及茶座五大經營區域。管理也比較到位,所有屋檐都有降溫水霧,使游客在各燒烤的火熱中,感到了涼爽。難怪這里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民俗風情游”項目之一,又被評為3A級旅游景區,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市場”、“全國十佳市場”等稱號。</p> <p class="ql-block"> 在敦煌成為日常印記的,還有一種比絲綢之路這個詞更源遠流長的事物,那就是——面。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了4000年前由小米和高粱做成的世界上最早的面條,2500年前的小麥面條則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出土,面這種古老風物從西北出發,進入河西走廊在祁連山母親庇佑下的綠洲沃土,跨過隴東與秦嶺,進入八百里關中平原,并在中原大地上天女散花。自從石磨在漢朝時被發明。小麥的堅硬就變成了面的延展可塑,仿佛絲綢之路一般柔軟多姿,令人遐想,更是成為接連世界與中國的某種網絡。從日式拉面到西西里島的意面,面成為了一座歷久彌新的“歐亞大陸橋”。而歷史里的那個敦煌,就堪稱是一座古今中西“面食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排隊最長的要數沙蔥牛肉餅了,每個攤點都是長長的隊伍。這不僅僅是游客喜歡,而且今天的敦煌人也喜歡吃看起來很西北的“干糧”,歷史上主要的敦煌面食——“餅”。干糧好像是大型的餅干,又好像是加硬版的面包,但一口咬下去,在嘴里細嚼,馬上就會沉浸在一份麥香中。干糧還有加糖的、加辣的、豆沙的、胡椒的,和最不容錯過的沙棗口味……不過哪種奇怪的調味,在包容的敦煌,似乎都不足為奇。面是農耕文明的象征,牛羊等肉食是游牧民族的驕傲。而這兩種風物在敦煌同樣重要。一如敦煌在絲綢之路咽喉上的兩種面孔:對于內地,敦煌就像西域;對于新疆乃至廣義的西域,敦煌又像中原。</p> <p class="ql-block"> 在古絲綢之路---瓜州縣的戈壁灘上,沉睡著一個巨嬰,被稱為“大地之子”。而這個嬰兒非坐非臥,反而呈跪趴狀伏在地上,一幅恬然入睡的安靜模樣。這片荒漠好像母親的懷抱,讓他安然入睡,這種帶有強烈視覺效果的景象,令很多人都心生憐愛。雖說它是一個雕塑,但并不刻板,看上去那就是一個真實的嬰兒:呆萌的表情,緊閉雙眼,安靜地趴著,就像窩在母親懷抱中的孩子一樣,睡姿安詳。</p><p class="ql-block"> 我們人類就像是地球母親的孩子,只有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才能夠如此地安詳,而這座雕塑的設計師正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座雕塑,喚醒人們對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理念,希望人類創造也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當原本稚嫩、較弱的嬰兒,以不同于往常的形象展現出來,以紅砂巖這種粗糲石材所展現,將其置于大片荒漠中,非但沒有一絲違和感,仿佛渾然天成。兩者合二為一,呈現出的強烈震撼感讓很多人都為之動容,這種既有震撼的生命力,也兼具美學藝術的作品,正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所在。或許是被這種精神影響,又或者被“巨嬰”塑像所震撼,很多人不遠萬里,只為看它一眼,心生感慨。</p> <p class="ql-block">紅砂巨嬰伏地眠,</p><p class="ql-block">依偎黃土天地間。</p><p class="ql-block">江山作枕鼾聲遠,</p><p class="ql-block">荒原何日變良田。</p> <p class="ql-block"> 在大地之子的附近,還有雕像“漢武雄風”和“無界”。“漢武雄風”是以絲路文明為背景,創作出漢武大帝的巨型雕像,高12.5米,展現了漢武帝一統江山,胸懷萬里的豪邁氣概!雄才大略、功績卓著的漢武帝,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開拓了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并設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在河西走廊建造漢武大帝的雕像,使人們更直觀得了解歷史,起了十分重要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無界”又稱為“海市蜃樓”,將海市蜃樓的虛幻,人與戈壁的無界,千年絲綢路精神與現代文明的延續,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大氣磅礴,十分壯觀,值得朋友們來旅游觀光!</p> <p class="ql-block"> 敦煌的另一名稱,就是沙州。這一名稱,與有著五彩沙的鳴沙山脫不開干系:前涼張駿曾改敦煌郡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縣為鳴沙縣,酈道元《水經注》云:“(敦煌城)南七里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也。”敦煌西有沙漠,北有戈壁,南有遠望黃色的鳴沙山,東有雨后藍紫色的三危山……沙包圍了敦煌,但也塑造了最初的敦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鳴沙山月牙泉是敦煌勝景。千百年來,沙泉共生,沙不掩泉,堪稱奇觀。史載,東漢時期,鳴沙山月牙泉就是當地一景。1800多年來,未見大旱之年泉水干涸、流沙掩埋泉眼、因強烈蒸發“濃縮”為咸水湖的記載。其實,月牙泉是敦煌綠洲地下水位的自然露頭,水位榮枯與地下水消長高度相關。另一方面,月牙泉與三面圍繞的沙山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月牙泉一帶起風,總是沿著周圍的沙山作離心上旋運動,把山坡下的流沙往上刮。</p> <p class="ql-block"> 沙,可稱是敦煌時間沉積的主角,也是地質變遷的記錄儀:青藏高原阻擋住來自西南的濕潤空氣,西北大地的山巖裸露于地表。曾經的湖泊逐漸干涸,來自蒙古高原的強風則自北向南長驅直入,河湖的遺跡形成極致的雅丹地貌。一排排風蝕壟脊如同沙海里擱淺的鯨群,成為歲月的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滿目金黃鳴沙山,</p><p class="ql-block">駝峰顛簸十里煙。</p><p class="ql-block">客如將士急出征,</p><p class="ql-block">夕陽落處慶凱旋。</p> <p class="ql-block"> 在敦煌,水喜歡與大地“捉迷藏”。這里風與水變幻多態,土地疏松,地表的河流很容易下滲,變為地下水。但在地下一定深度,便會遇到“隔水膜”,一層致密的泥質巖層,地下水就會在這之上流動,直到黨河邊緣地勢低洼又疏松的地方,便會化身活潑的泉水,比如,那座千年以來“沙泉共生”的月牙泉。沙山環泉,泉映沙山,在沙山深谷中,“風夾沙而飛響,泉映月而無塵”。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p> <p class="ql-block">沙漠之眼望九天,</p><p class="ql-block">誠邀嫦娥離廣寒。</p><p class="ql-block">長亭小榭桂花酒,</p><p class="ql-block">仙池似月共團圓。</p> <p class="ql-block">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澈”。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泉形似月牙,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在鳴沙山群峰環繞的一塊綠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彎月,這就是月牙泉,歷來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彎新月落在黃沙之中。泉水清涼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常受到狂風兇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水聲潺潺。</p> <p class="ql-block"> 在鳴沙山的東麓,遠遠望見南北長約1600米崖壁上布滿了洞窟。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放眼四外,此處南枕祁連,襟帶西域,前有陽關,后有玉門關。此處歷史悠久,自漢代起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敦煌佛教圣地,中華文化千年的瑰寶坐落在此。很多人說莫高窟就是中國的盧浮宮,其實它距今已有1600余年,遠比盧浮宮歷史悠久。幾千年了,它就在這里,像一座精神的寶藏,永遠將人類的精神壁立于此。這也是我們來敦煌的主要目的。昨天看了《又見敦煌》實景演出倍受感動(見上期美篇《千年一瞬間》。今天我們走進莫高窟,親眼目睹精美絕倫的壁畫。整個莫高窟共有735個洞窟,常年對外開放的僅有60-70個。我們僅僅看了八個,都被眼前的這一切震懾住了,全神貫注于斑駁石壁上的方寸之間。</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知道莫高窟究竟多偉大,能讓世界都能為之震驚,讓無數人甘愿為之奉獻?莫高窟始建于南北朝十六國時期,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隨后歷經北魏、隋、唐、北宋、西夏不斷擴大修建,元代以后莫高窟漸漸衰敗而被廢棄。莫高窟最珍貴的地方,其實并不是那千座雕塑、萬本經書,而是它因為沒落而被封存的幾百年,讓莫高窟成為了歷史的“第一現場”。在歷史流傳過程中,繪畫書法可能后人摹的,史書可能被后人改過,大多事實真相已在歷史的流傳中泯滅了。但敦煌不是,它太清晰了。</p> <p class="ql-block"> 假如沒有敦煌文獻,現在要看吐蕃的歷史,只能看短短幾頁的二十四史中的吐蕃的傳記,以及喇嘛寫的側重宗教的史書《賢者喜宴》,而這才是敦煌文獻中極少的一部分古藏文資料。假如沒有敦煌石窟,唐代的壁畫繪畫書法,因為五代時期的遺失和損毀,將成為永遠的空白。假如沒有石窟壁畫,我們永遠不知道史書中記載的太平盛世、禮儀樂器、社會風貌究竟是真是假。</p> <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參觀壁畫很枯燥看不懂,那是因為走馬觀花沒用心去看,耐心去欣賞和比對之后會發現雷同者其實很少,毫不夸張的說:在這個舞臺上,時隔千年的藝人竟然可以同臺競技,如此神奇的事情只有在莫高窟才會發生。</p> <p class="ql-block"> △欣賞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一一飛天。</p> <p class="ql-block"> 可想而知這個巨大的繪制工程,一定是令許許多多的畫工,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們走進了這狀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沒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這樣一批優秀而又偉大的無名者,為后世留下了,人類輝煌的絲路文明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 在整個莫高窟,基本都是沿山壁開鑿的原始洞窟,唯獨在北面有一個九層樓的建筑,顯得有些突兀。它就是編號為96號的洞窟,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窟內有一尊彌勒大佛又稱“北大像”,建造于武則天登基那年。這尊佛像和普通的彌勒佛造型完全不同,兩腿下垂呈倚坐之勢,雙目俯視,一手上揚,一手平伸,體形飽滿圓潤,氣度莊重神圣。仔細端詳更覺得有一種母儀天下的感覺,完全就是武則天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說的一些往事,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莫高窟第17號洞窟,這是一個中國人永遠恥辱的地方。這個洞窟看似非常小,它卻被稱為“藏經洞”,在西夏王朝時期為了躲避戰亂保護文獻資料,僧侶們將上萬經卷掩藏在此,直到1900年被一個住持在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祿)發現。</p> <p class="ql-block"> 此后英國探險者斯坦因來到莫高窟,巧言令色僅用4錠馬蹄銀誘騙王道士,就換走了大部分經書,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館內。</p> <p class="ql-block"> △藏經洞內搬出的經卷圖左門洞即為藏經洞。</p> <p class="ql-block"> 當英國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和將文獻資料幾乎搬空之后,莫高窟又迎來了一個強盜——美國人華爾納。可惜他已經來晚了,能拿的都被拿了,氣急敗壞的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也是讓莫高窟遭受毀滅性打擊的一次破壞,他竟然殘忍的將大量的雕像和壁畫切割下來偷運回國。如今我們在莫高窟看到的雕像基本都是清朝和民國時期修復的,但是近代的工藝和古代壁畫的風格早已格格不入,看起來很牽強附和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華爾納竊取的莫高窟第328窟供養佛像</p> <p class="ql-block">▲華爾納剝離莫高窟第323窟壁畫的殘痕</p> <p class="ql-block"> 1920~1921年間,蘇聯十月革命后在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數百名沙俄白匪在陸軍少校阿連闊夫的帶領下,逃竄出國,越過邊界,從新疆逃到中國后被拘留。最終被安置在莫高窟長達半年之久。匪軍在絕望潦倒中,洞窟壁畫就成了他們恣意發泄的對象。他們不僅在壁畫上亂涂亂抹,他們在洞窟角落生火做飯,不少壁畫被油煙熏黑污損。</p> <p class="ql-block">▲被油煙熏黑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 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1941年初率妻兒門生,抵達敦煌莫高窟考察,一共待了兩年零七個月。期間為了臨摹不同朝代的壁畫,竟然將壁畫一層層的剝去,對于張大師本人在藝術上的提升甚大,而對于國家和民族則為一種無法挽回的損失。</p> <p class="ql-block">△張大千“名人也做暗事”</p> <p class="ql-block"> 還有不得不說的是敦煌守護神一一常書鴻。當年,他和妻子陳芝秀都在巴黎留學,他學油畫,妻子學雕塑。兩人也算門當戶對,志趣相投。沒想到因為偶然在舊書攤上,看見了一本伯希和編著的《敦煌圖錄》,從此改變了他的后半生,像塊磁鐵般,被吸在了敦煌上。到了敦煌后,工作生活的惡劣程度,按照常書鴻的原話來說,“和法國生活真是天壤之別,簡直就像在服刑。”但常書鴻卻堅持著,一心撲在工作上,他的妻兒也只能跟著他適應這樣的生活環境。作為大家閨秀的陳芝秀,卻放不下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再泥濘不堪的地兒也要穿高跟鞋。從本質來說,他倆的追求是沖突的。最后,實在受不了的她,拋下了丈夫和一雙兒女。</p><p class="ql-block"> 在這種足以令任何一個男人崩潰的情況下,常書鴻卻依然守在敦煌,做著他平常的工作。這些守護敦煌的人,不只是我們想象中拿著筆畫畫就夠了,有點醫生像給人看病,歸納了石窟的多種病癥類型,起甲、酥堿、粉化、空鼓,還研究出了一套套的治療方案。那來自于美的觸動,讓一代代的學者激發起了流淌在血液里的熱情,用超出想象的堅韌,將這些價值傳達給更多的人,這本身,也是敦煌藝術的一部分不是么。他們對敦煌的心情,絕不止是熱愛。“熱愛”這次詞,有時候太自我了、太隨感覺了,如果沒有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又怎么會在敦煌一呆就是五十幾年。</p> <p class="ql-block">▲“敦煌守護神” 常書鴻和妻子</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看一眼少一眼的“無價之寶”。當你想象古人描繪壁畫時的虔誠模樣、想象后人發現它時的滿眼驚嘆,想象一代代學者修復保護它時的炙熱心靈,情懷和歷史、藝術與生命,必能激蕩起你內心深處窒息般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絲路碼頭”敦煌,藏著多少極致?風沙蕭素,卻沉淀了綠洲的生機,沙地干燥,卻滋養了瓜果的水靈,飛沙輕盈,卻塑造了歷史的厚重。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敦煌的氣質,那一定是“極致”:極致的山水、極致的氣候、極致的位置,造就了極致的人文風物。如果祁連山是大西北沙海戈壁之中的“生命之源”,那由祁連山、天山等諸多山脈滋養出的一片片綠洲,就是沙海里的碼頭;如果說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黃金航道”,敦煌,就是河西走廊最西段的中國門戶。向西望去,她連接起邊疆與世界,因為絲路,她的底蘊,遠不止莫高窟。從“沙州”到敦煌綠洲,極致的生命奇跡。兩千多年了,敦煌仍然在時間長河中矗立。在敦煌四周,羅布泊已成曠野,古樓蘭化作遺跡。無論是西出敦煌的玉門關還是懸泉置、漢長城,皆成古跡,那一望無垠的戈壁淺灘,黃沙莽莽,仿佛隨時都能把敦煌這個“海市蜃樓”吞沒。</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敦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奈曼旗|
房产|
凉城县|
甘德县|
三都|
洮南市|
德令哈市|
土默特右旗|
涟源市|
黔南|
定远县|
兴山县|
合山市|
威信县|
灵台县|
南宫市|
海宁市|
进贤县|
微山县|
婺源县|
资溪县|
浦城县|
连城县|
本溪市|
阿拉善盟|
城步|
凤翔县|
汉川市|
尤溪县|
苏州市|
文安县|
麟游县|
蕲春县|
元氏县|
和平县|
米脂县|
柳林县|
吉林省|
葫芦岛市|
瑞安市|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