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Day 5 黃河第一灣 若爾蓋草原 花湖</b></h1><p class="ql-block"> 一夜風雨后,翌日的天空便會向人類展示勃勃生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白河觀景臺</b></p><p class="ql-block"> 黃河發源于青海境內,一路斗折蛇行,在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的唐克做了一個優美的盤桓(橫切徑為300米),而白河(又稱嘎曲,黃河上游的支流)自黃河第一灣灣頂匯入,型如“S”型,黃河之水猶如仙女的飄帶自天邊緩緩飄來,在四川邊上輕輕撫了一下又轉身飄回青海。在這近乎180度的折返中,九曲黃河神奇地拐了第一個大彎,展現一個乾坤陰陽。</p> 關于兩河交匯,當地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白河是一位溫婉動人的姑娘,她化作清清的河水在唐克大草原上徘徊,等待著白馬王子出現。而生長在青海冰雪之峰的黃河則是智勇雙全的王子,他傾慕于白河的美麗善良,沖破千難萬險尋覓,終于在唐克鎮與白河女相逢,從此攜手向西北而去。<div> 浪漫的傳說在沿河而居的藏族牧民中流傳了千百年,事實上,豐富的高寒濕地水源和白河水的注入,使若爾蓋縣境內的黃河流量陡然增加了百分之六十。</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若爾蓋草原</b></p><p class="ql-block"> 四川的熱爾大壩草原是全國第二大草原,僅次于呼倫貝爾大草原,海拔3468米,是中國最平坦的濕地草原。</p><p class="ql-block"> 若爾蓋草原位于熱爾大壩草原中間,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是我國三大濕地之一。原野上綠草如茵,簇簇野花,五彩斑斕,遍地牛羊如散落在草原的顆顆珍珠,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黑頸鶴保護區。</p> <p class="ql-block"> 早上的草原公路,牛群不緊不慢地在路上散步。</p> 半人高的綠草黃花間信步走馬。 <p class="ql-block"><b>若爾蓋花湖</b></p><p class="ql-block"> 熱爾大壩草原上有3個相鄰的海子,最小的叫錯爾干,最大的叫錯熱哈,花湖是居中的一個。</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若爾蓋草原,一望無涯,是鑲嵌在川西北高原上的綠寶石,瑰麗奪目;而若爾蓋花湖,則是草原上最令人心醉的明珠。</p> 草地中星落棋布地點綴著無數小湖泊,水系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連起來,形成一幅天地間最美的畫卷。 這里更是鳥類的天堂,紅嘴鷗、赤麻鴨、灰雁、黑頸鶴等飛鳥游弋在湖面之上,享受這天籟般的生活。 黑頸鶴一家。 看鷗翔鶴舞,任云卷云舒。 浩原沃野一碧萬頃,夢幻花湖煙波浩渺。 <p class="ql-block"> 這是草原版的“天空之鏡”。</p> 壯美的景色下,不由得令人奔跑、舞動、跳躍、歡呼,渾然忘記三千多米的海拔。 <p class="ql-block"> 連綿不絕的草原湖泊將視野帶向天際,春夏時分不同顏色的野花盛開,仿佛是天女撒向人間的裝飾。</p><p class="ql-block"> 神山、峽谷、濕地、海子、草原……牧民們在這塊土地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這里還留下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足跡,茫茫無際的若爾蓋草原,時時在告誡我們:今天從何處來,往何處去……</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注:1935年8月,紅軍長征無比艱苦悲壯的“過草地”就是過若爾蓋。據史料統計,紅一、二方面軍過草地損失近萬人,而紅四方面軍三過草地損失最大,僅以第三次過草地統計即損失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二次過草地損失的人數,估計損失數翻一倍還要多。</u></p> <p class="ql-block"> 風,在云吐出金烏的剎那停止,棧道無盡地往前延伸,水鳥不知何時游弋在腳邊,湖沼映出鏡面的云霞。</p><p class="ql-block"> 恍惚間,忘記了存在,又如此真實地置身于天地間。縱浪大化中,原來生命有一種這樣廣闊無垠地存在,與天地融為一體。</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Day 6 扎尕娜 郎木寺</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扎尕那山,以高山峽谷、怪石云海、森林牧場、高原海子,成為一個藏在甘南鮮為人知的藏地秘境 ,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十大非著名山峰”。</p> <p class="ql-block"> ”扎尕那”是藏語,意為“石匣子“。扎尕那村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益哇鄉,海拔3000-3300米,周圍最高山峰海拔4500米。</p> <p class="ql-block"> 這隱藏在神山峻嶺中的藏寨秘境,據稱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二朝順贊干布的后裔;千百條重重疊疊的山谷組成峽谷,孕育著無人知曉的廣袤森林。</p><p class="ql-block"> 1925年,探險家洛克(Joseph F·Rock)三度來到扎尕那,他在日記中寫到:“靠山邊棲息著一座寺院叫拉桑寺,在它下面是迭部人的村莊,房子挨著房子,還有小麥和青稞的梯田,在所有這些的后面,就是巨大的石灰巖山,郁郁蔥蔥的云杉和冷杉布滿峽谷和坡地。”</p> 傍晚來到村子入住,正好趕上雨后透出的落霞。 <p class="ql-block"> 雨后的傍晚,分不清彌漫在山間的是云霧還是炊煙。</p> <p class="ql-block"> 夜色里的村寨。</p> 翌日清晨,在一聲聲清脆的鳥鳴聲中睜開雙眼。雨后的石山更加神秘,潔白飄逸的霧讓扎尕那變得撲朔迷離。 <div> 一大早來達日觀景臺,想拍秘境日出,太陽終究還是穿不透濃厚的霧靄。</div> <p class="ql-block"> 山邊的拉桑寺在云霧中隱約顯現。</p> <p class="ql-block"> 扎尕那村地形既像一座規模宏大的巨型宮殿,又似天然巖壁構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藏寺、民居、田野、溪澗層層疊沓,錯落有致地依山起伏,更有那巨戟般的巖峰刺入云霄,山勢陡立不生寸草,自山腰開始才有蔥郁的樹林直瀉山腳。</p> 雨后的扎尕那晨曦,山青水綠、云霧繚繞,呈現出一幅流動的彩墨畫,另有一番賞心悅目。 <p class="ql-block"> 因天氣原因,我無法用鏡頭還原她超凡脫俗的美,只能貪婪的的用眼睛去捕捉,用心靈去感受!</p> <p class="ql-block"> 信步往山下走去,木珊欄外,正東邊的峻峭巖壁凌空入云,云霧繚繞。</p> <p class="ql-block"> 在這個人間仙境,人們的心中仍然虔誠信仰著神靈和生命,高山崖壁間包裹著不被工業文明打擾的藏族村寨。</p> 正北是巍峨恢弘的光蓋山石峰。 <p class="ql-block"> 洛克在日記中把這里比做上帝的伊甸園:“我生平未見過如此絢麗的景色,如果《創世紀》的作者曾看見迭部的美景,將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放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 告別起行,旅風在夏末秋韻的悠長里,徐徐天光。</p><p class="ql-block"> 愿你我見天地奔流,見云海往復,見群山如玉,見炊煙染金。</p> <p class="ql-block"><b>郎木寺</b></p><p class="ql-block"> 郎木寺其實是一個小鎮,位于甘、青、川交界處,西北一側屬甘肅省管轄,叫“郎木寺鎮”,東南一側屬四川省管轄,叫“納木寺鎮”。當然,郎木寺確實有寺廟,也分為兩部分,一個為四川達倉郎木寺,也叫做格爾底寺;另一個是甘肅寺院,也叫賽赤寺,兩個寺院隔著小溪相互守望,似乎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p> 郎木寺大峽谷深處流淌出一條美麗的小溪,區區不足兩米寬,當地人卻喚它為“白龍江”,屬嘉陵江的支流,白龍江將郎木寺一分為二穿鎮而過。郎木寺原名"達倉郎木",藏語意為虎穴仙女。因該地有一石洞,洞中站立一尊婀娜如人形的鐘乳石,由此得名。 <p class="ql-block"> 在藏民聚居地區的山間、路口、湖邊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大小不等用石塊壘成的祭壇——瑪尼堆,也被稱為“神壘”。瑪尼堆上的每一顆石子都凝結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間,郎木寺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賽赤堅贊桑蓋大師創建,歷經多年逐漸擴建。</p> 寺院的結構大概有學院、醫學院、主殿、宗喀巴殿、千手觀音殿等,遺憾的是大多不開放,只能欣賞外觀和風景山色。 只要是藏傳格魯派佛教,每一個寺院就都有個宗喀巴大殿。大殿主供為釋迦摩尼十二歲等身像,第五世格爾底仁波切真身舍利供奉于殿中,為安多藏區歷史長,保存完好的肉身法體,歷經兩百多年月,依然面容如昔(里面不許拍攝)。 兩座寺院規模宏大,僧人合計有1000多人,占到郎木寺鎮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藏地是全民信教,僧人在藏民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們把當僧人視為人生的一大理想,也是澤披后世的功德,所以家家戶戶都樂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寺院為僧。寺里還設了三個學校,按程度不同,分別相當于小學、中學和大學。 小學僧們每天上下午各上一次課。他們也學習語文、數學等,但每天重要的功課是學經、念經;課間也有許多體育活動,期末也要考試,也是一年級一年級的升班,和普通學校沒有什么區別,一直要到十七八歲考試過關后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僧人。下午僧人們下課后開始戶外活動,草坪上有打打鬧鬧的小學僧,也有三三兩兩圍坐討論的半大學僧。 孩子們一起修行,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在這個古老的寺院里渡過他們簡單而快樂的童年。 正在嬉戲少年學僧,火紅的僧袍隨風飄曳,像幾匹歡快的小馬駒。 郎木寺鎮有“東方小瑞士”之稱,幽深的峽谷、清澈的溪流、奔騰的白龍江、開闊的草坪、火紅的僧袍、金色的佛殿……像調高了飽和度的油畫,大塊大塊濃郁得化不開的鮮艷色彩…… <p class="ql-block"> 站在寺院的拐角處,讓人感到迎面而來的是對信仰的虔誠、對生命真諦的參悟、是一生的執著。<br></p> 注:<div> 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以“香格里拉”聞名于世,是因為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寫作的《消失的地平線》一書,這本書掀起了西方人尋找香格里拉的熱潮。<br> 而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有一個地方——郎木寺,也是因為一位西方人寫的一本書而名揚海外,并引發了西方人前來尋找郎木寺的熱潮。這本書叫《西藏的地平線》(Tibetan Skylines),作者是美國人羅伯特·埃克瓦爾(1898—1983年)。<br> 與希爾頓從來沒有到過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線》里關于香格里拉的描述純屬虛構不同的是,埃克瓦爾不僅到過郎木寺,而且還在當地生活過多年。更為奇特的是,埃克瓦爾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傳教士,竟然在盛行藏傳佛教的郎木寺扎根生活下來,并用充滿感情的筆墨,為世人描述了這個人間凈土美妙的自然和人文景觀。<br> 或許埃克瓦爾沒有想到,經由他的“神”來之筆,一個微縮版的“香格里拉”——郎木寺(面積600多平方公里,只有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面積的1/20)從此開始傳遍世界,引發了世人對郎木寺的諸多想象與尋訪……</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陕县|
武山县|
淮北市|
交口县|
平远县|
桦甸市|
富民县|
望江县|
河南省|
班戈县|
右玉县|
分宜县|
咸丰县|
湄潭县|
阿图什市|
南通市|
福鼎市|
桃源县|
韩城市|
沁源县|
阿拉善盟|
香河县|
鹤岗市|
固始县|
金溪县|
安国市|
沭阳县|
阿克陶县|
禄丰县|
剑阁县|
怀化市|
鹰潭市|
新晃|
玉林市|
湄潭县|
双峰县|
西丰县|
商都县|
河北区|
吉木萨尔县|
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