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23年4月10日,我們結束了219國道中越邊境的旅行后,因急于進西藏,只在途經的西雙版納、騰沖等地做了少許逗留,后沿著中緬邊境的219國道,走進了怒江大峽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怒江大峽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的三江并流地區,我們沿著峽谷一路北上,一直走到滇藏交界處的怒江傈僳族州貢山獨龍族縣的丙中洛鎮,縱深300余公里。之后,經德(欽)貢(山)公路翻越橫斷山脈的碧羅雪山,進入瀾滄江大峽谷。如今,這條線路已成為滇西旅游大環線的一部分,逐漸被旅行愛好者所關注。</span></p> <p class="ql-block"> 滇西旅行,理解橫段山脈和三江并流很重要,心中有溝壑,眼中觀山河,只有領會大自然的奇妙,才可喚起旅行激情,增加對大自然的熱愛,使之精神升華,思想融匯于歷史人文之中。</p> <p class="ql-block"> "橫斷山脈",是遠古造山年代地質板塊的相互擠壓,在我國西南地區形成的一道道隆起的褶皺山梁,古往今來,這些萬丈褶皺,束縛了人類活動的空間,使這里深藏獨特自然風光的同時,也構建了多樣性的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而發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條大江,順著橫斷山的褶皺鴻溝,自北向南咆哮而下,一直流淌到了滇西北,在這里又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壯麗景觀。</p> <p class="ql-block"> "三江并流",是指在高黎貢山、碧羅雪山、云嶺和沙魯里山之間并行流淌的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條大河,并行流過的區域南北長170公里,東西寬最窄80公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江并流"氣勢磅礴,神奇震撼,呼嘯而下,志存高遠。三條大河并行流出滇西北后,西邊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怒江甩頭向西,改為國際水道,進緬甸后稱薩爾溫江,義無反顧的注入印度洋;中路瀾滄江一路南下,穿云南過越南,后更名為湄公河,流淌于中南半島的6個國家,在那里成就了中南半島的文明。而東路金沙江,則拐頭向東,成為了我國的一條內河,以長江上游水系容納百川,演繹出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無數千古故事,為中華文明做出了卓越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行走的怒江大峽谷,就在三江并流的核心區,這里有世界級的風光,也因特殊的地質環境,孕育出了獨特的人文景觀。</p> <p class="ql-block"> 怒江大峽谷因河道狹窄,江水湍急,峽谷兩岸沒有因河水沖刷而生成的谷地,這里少有沿江邊逐水草而居的歷史人文,生存在這里的獨龍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數民族,其村落不是懸掛在半山腰就是深藏于大山之中。</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進的第一個人文景觀是知子羅,這是一座沿20多度山坡,爬行近30公里才能到達的空中之城。據記載,這里在四十多年前,曾經是一個叫碧江的小縣城,小縣城小的不能再小,并且,當年還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政府所住地。這里雖深藏于大山之中,但曾也有過繁榮,據說自清末以來,這里就是方圓百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如今的知子羅得名,是取自于當年小城的一條街名。</p> <p class="ql-block"> 然而,小城很不幸,傳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有專家預測說小城要被山洪和泥石流所淹沒,于是,傈傈族州的黨政機關全體下山,搬進了怒江大峽谷入口處的如今瀘水市六戶鎮內,碧江縣制不久也隨之被撤銷。</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知子羅,成為了一個旅游景點,吸引人的是幾十年前政府機關搬遷后遺棄的幾十棟平房,展示的是人去樓空的殘垣斷壁,破舊的街景和墻上斑駁的時代標語遺跡,這里被按下了時光的暫停鍵,自然風光中被鑲嵌進了幾十年前的社會背影。走在知子羅街頭,讓人對這里的旅行產生糾結和困惑,來這里是要看人文嗎?還是看自然風光嗎?好像都不是,這里似乎是應該看人與大自然的互動。</p> <p class="ql-block"> 知子羅山腳下的不遠處,有一個叫老姆登的怒族人村莊,這里有一座號稱是西南最大的基督教教堂,教堂引起了我們的興趣。</p> <p class="ql-block"> 19世紀末,基督教傳入我國西南地區時,一般認為有兩條途徑,一條是法國人從越南方向傳來的天主教;另一條是英國人從緬甸方向傳來的新教,兩條布道路徑雖南轅北轍,但老姆登教堂的西南最大,足以證明這里就是傳播彌賽亞精神的重要支點,如果教堂是法國人傳教士所修,應該是從瀾滄江流域翻過碧羅雪山所至,如果是英國傳教士所建,則應是跨過怒江,再去瀾滄江所為。</p> <p class="ql-block"> 從英法兩國傳教士十九世紀相反的布道路徑猜想,知子羅應該具有得天獨厚地理價值,當年它作為方圓百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應該是連接怒江和瀾滄流域,甚至是接通藏南、康巴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猜想,在知子羅的后山中,一定有一條穿越碧羅雪山的秘密孔道,而且,很可能還是一條通往西藏的茶馬古道。這些僅僅是旅行中的突發猜想,無意去做歷史考證,但愿這些猜想能與近代滇西北和藏南地區的歷史文化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知子羅,以其殘缺美成就了戲謔當年專家不靠譜的典故。其實,州政府搬遷下山的根本原因,是德(欽)貢(山)公路的開通,是人與大自然的互動使知子羅喪失了原有的功能和價值,這些不能算是題外話。</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知子羅和老姆登下山后來到的第二站是丙中洛。丙中洛位于云南和西藏兩省的交界處,屬僳傈族州貢山縣管轄,怒江水在這里的落差最大。歷史上進入西藏的茶馬古道即現在的219國道從這里經過。如今,茶馬古道已成為從云南進入西藏的一條最具挑戰性的道路,被稱之為"丙察察"。"丙察察"是指從丙中洛出發,經西藏察瓦龍鎮后到達察隅縣的這段道路,由于道路全長2 0 0多公里都是非鋪裝的山路,途中要翻越4座雪山,因其道路艱險,故成為旅行勇敢者青睞的進藏挑戰路線,走丙察察進藏,已成為值得炫耀的時尚。對此,我們也曾經有過蠢蠢欲動,也曾覬覦和動心過,但由于年齡偏大,顧慮太多,最后只能走近丙察察的起點,只能近距離的看看,悻悻留影,最后決放棄而轉道318川藏南線。</p> <p class="ql-block"> 丙中洛鎮現在只有幾千人口,多是傈僳族、藏族、獨龍族、怒族等少數民族。這里的旅游推銷詞是"人神共居的地方",被描繪的美輪美奐,但由于我們走到這里關注的熱點不是自然風光,心里惦記的是"丙察察"和德貢公路,所以,沒感覺到人神共居的美妙,只是在秋那桶村和霧里村簡單的轉了轉,露營一宿后就直奔捧當大橋,那里是走德(欽)貢(山)公路,翻越碧羅雪山去瀾滄江流域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 德貢公路是東起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西至傈傈族自治州貢山縣的一條山中公路,公路從碧羅雪山橫向穿過,連接了怒江和瀾滄江兩個大峽谷,公路全長9 6公里,最高峰海拔5000多米。德貢公路堪稱可與新疆的獨庫公路比美,我們是受到這一誘惑,專程前來感受的。</p> <p class="ql-block"> 由于橫斷山脈的地質結構復雜,不到1 0 0公里的公路整整修了11年,爾后,僅僅通車半年,就因泥石流而全線關閉,我們很幸運,就是在這僅僅開通的半年內來到了這里。走在路上,落石、塌方、斷樹隨處可見,殘留的積雪,倒下的枯樹、散落的飛石、以及彌漫的云霧,都可瞬間使人心情變得沉悶,而從云霧中穿出來時,遠望碧羅雪山上的風光,心情又能變得豁然開朗。走過德貢公路,能給人一種鳥瞰自然,穿越時空的感覺,這是一種獨特的難以言喻的旅行感覺。</p> <p class="ql-block"> 從丙中洛到瀾滄江,如不走德貢公路翻過碧羅雪山,只能沿219國道原路返回,要經大理多繞行800余公里。德貢公路因其險峻而傳奇,又因傳奇而令自駕游愛好者所神往,走德貢公路不虛此行。</p> <p class="ql-block"> 翻過碧羅雪山后,我們進入了瀾淪江流域,眼前就是梅里雪山,離走進西藏也越來越近,于是,我們決定在德欽縣進行戰略休整,一邊觀賞梅里雪山上的日照金山,一面在酒店做高原適應調整,然后沿318國道進軍西藏。</p> <p class="ql-block"> 然情況是在不斷的發生變化,老伴和旅友都在德欽出現高反,接著又出現嚴重的眩暈,我們不得不撤退到低海拔地區,幾經輾轉退回到了玉龍雪山腳下。</p> <p class="ql-block"> 撤退中我們沿著瀾滄江大峽谷一路南下,一直退到大理,我們行色匆匆,在瀾滄江大峽谷中拂光掠影,雖有遺憾,但也算是完成了一次滇西大環線的旅行。留下遺憾,留下懸念,化作動力,變成心愿。4月2 2日,我們從云南大理返程。</p><p class="ql-block">(因旅行變故,未能留下實時記憶,過后整理,留做回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睢宁县|
宁都县|
龙山县|
余庆县|
大余县|
班玛县|
河津市|
井陉县|
余姚市|
建阳市|
阳新县|
逊克县|
肇州县|
尚志市|
遂昌县|
洛阳市|
九江县|
仙居县|
永清县|
大同县|
日喀则市|
治多县|
洛宁县|
塘沽区|
安塞县|
图木舒克市|
洞口县|
饶河县|
昌都县|
安图县|
常宁市|
望都县|
九寨沟县|
周口市|
衢州市|
息烽县|
福海县|
宿迁市|
崇信县|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