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編輯:阿紫</p><p class="ql-block">出鏡:阿紫、狗狗</p> <p class="ql-block">一人一車一狗說走就走,五年前無意的刷視頻,看到這個荊紫關古鎮,(可能是因為自己喜歡旅行,視頻都會給推薦這方面的消息)一直都想來看看,當時一是嫌遠單獨只是看看這個古鎮有點不劃算(因為沒有旅行社或者戶外群組織來這兒)二是疫情三年一直沒來成,今天終于湊了個小假期,于是帶著狗狗說走就走(有它陪著路上不會那么孤單)</p><p class="ql-block"> 當你還在考慮油價,考慮時間,考慮賺錢,可曾考慮過自己的身體健康?命沒了什么都沒了,所以有時間還是多去看看祖國的大好山河吧。少生閑氣,多點開心。</p><p class="ql-block"> 荊紫關鎮,隸屬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位于淅川縣西北部,地處豫、鄂、陜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東至本縣的西簧鄉、西接湖北鄖縣白浪鎮和陜西商南縣白浪鎮,南和本縣的寺灣鎮接壤,北與西峽縣西平鎮相聯。</p><p class="ql-block"> 古鎮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商業文化和絢麗的古建文化遺存。自古水陸并通,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時水運有“丹江通道”,陸運有“商於古道”,明清時期商業高度繁榮,有“小上海”之稱。</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4年,此地屬于楚國管轄,楚王派太子荊來鎮守此地,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荊子口”,后演變被荊紫關。西漢時,該地丹江河上有座木結構橋梁,人稱此地“草橋關”。南宋時,因該地荊花遍野,荊籽遍地,改稱“荊籽關”。明代為荊籽關口。清代為荊子關。民國初改稱荊紫關,以荊花為紫色象征吉祥之意。在荊紫關鎮的月亮灣,有一個兩山對峙的關口。關口外,是八百里秦川,關口內,是開闊的中原。古時,咆哮的丹江與狹窄的古道在這里共同構筑起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這個隘口,就是荊紫關之“關”的來歷。</p><p class="ql-block"> 據權威人士言,中國版圖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處,而獨有此地三省均設有基層政府。</p> <p class="ql-block">一腳踏三省</p> <p class="ql-block">南水北調……丹江</p> <p class="ql-block">特色小吃……神仙涼粉</p> <p class="ql-block">你知道這個獅子背著瓶子的寓意嗎?那我來告訴你吧……事事(獅獅)平安</p> <p class="ql-block">愛臭美的小編也露個正臉吧</p> <p class="ql-block">三省友誼廣場</p> <p class="ql-block">荊紫關解放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三省交界的陜西白浪鎮</p> <p class="ql-block">三省交界的湖北白浪鎮</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城县|
浦江县|
灵璧县|
鄂伦春自治旗|
策勒县|
紫阳县|
凤冈县|
邮箱|
太仓市|
江陵县|
开鲁县|
望奎县|
汝阳县|
阜平县|
五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涿鹿县|
巴林右旗|
凤台县|
许昌市|
井陉县|
微博|
孟连|
高阳县|
宁城县|
和林格尔县|
田阳县|
九江县|
威信县|
万盛区|
临桂县|
永平县|
温州市|
南丹县|
武汉市|
同江市|
图片|
大邑县|
济源市|
宁海县|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