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眼前的鄭山洪,理個平頭,皮色黝黑,精悍結實,眼睛透亮,睿智沉穩,活脫脫的一個景頗漢子樣,要不是老同學熱情介紹,絕對想不到這會是在滇緬邊境種桑養蠶抽絲剝繭,為“一帶一路”興邊富民,增進民族團結,創出大業績,做下大貢獻的浦江人。</p><p class="ql-block"> 鄭山洪是浙江浦江縣黃宅鎮人,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骨子里有像其他浦江人一樣敢闖敢干的血液。1983年從浙江絲綢工學院(現浙江理工大學)畢業后,先后在國家商務部、香港華魯公司、山東絲綢總公司等單位工作,是全國絲綢界的行業翹楚。</p><p class="ql-block"> 時間回溯到2011年,時任山東海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的鄭山洪意識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傳統的絲綢行業必須做出改變。在鄭山洪看來,唯有改變才能取得突破。未來的桑蠶產業,必須從控制產業鏈上游的優質原料開始,改變小而散的傳統的小規模家庭經營模式,搞集約化經營,引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進而在產業鏈下游進行新產品研發,并且不斷深入挖掘蠶桑繭絲資源在食化學、農業等領域的價值,加強綜合開發利用。要在現有框架之下取得突破很難,必須要走出去。</p><p class="ql-block"> 懷著“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不顧山東絲綢的苦苦挽留,鄭山洪于2012年底毅然決然的辭去了總裁職務,自籌資金,走上了創業的道路,決心走出國門在緬甸開辟一條新的絲綢之路。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無疑驗證了鄭山洪之前的戰略判斷。他順勢而為,并且提前邁出了一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入緬,在“毒窩”種桑養蠶開辟新絲路。</span></p><p class="ql-block"> 緬甸是一個工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長期依賴外資、外援和外貿的國度。在鄭山洪到來之前,因為語言、文化、社會組織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在緬甸種桑養蠶從未有過成功的案例,甚至連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也在這里吃了敗仗而打道回府 。</p><p class="ql-block"> 讓鄭山洪沒想到的是,2013年夏天,初來乍到的他,就在最基本的選址問題上,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吃了個大虧。當時,根據上世紀80年代日本絲綢專家對這一地區進行的調研分析以及一些農業專家的實地考察,鄭山洪滿懷信心地買下了位于曼德勒東南60公里的1700畝土地,準備在專家眼中的這片“希望的田野”大干一場。“盡管土質肥沃,但由于幾十年肆意砍伐森林,造成生態破壞,種桑樹時竟然找不到水源。”鄭山洪痛心地說,他立刻找人在不同區域打了十幾口井,結果把水抽上來一看,壞了,全是咸水。“我們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調查,發現養出的蠶也是一塌糊涂,最后不得不放棄。投入下去的800多萬人民幣打了個水漂。”</p><p class="ql-block"> 但鄭山洪的“走出去”沒有給自己留任何退路。通過反復找資料、看地圖,他再一次鎖定了緬北一片幾十英畝的西瓜地,那里土壤肥沃,旁邊有水源,氣溫也很適合,這里成為了他第一個真正成功的桑蠶基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基地連牛棚都沒有,我們就睡在路上和拖拉機上。基地沒有電,就用小型發電機發電,不過電壓不穩,只能提供照明。”談起創業之路的艱辛,鄭山洪記憶猶新。初到緬甸選址籌建基地的時候,鄭山洪經常騎著摩托車,穿越于大山之間。因為路況差,道路不熟,不知道摔倒過多少次,嚴重的傷口深可見骨。甚至有一次摔進了河里,險些釀成大禍。就這樣憑借辛勤的努力,他們最終培育出了高品質的桑葉,結出了纖度、凈度等各項指標優良的蠶繭,團隊信心大大提高,基地種植面積逐漸擴大。</p> <p class="ql-block">在緬北地區,歷史上一直有種植罌粟的習慣,雖然緬甸政府三令五申禁止,但當地人并沒有放棄這個危害極大的農作物。鄭山洪帶領技術人員來到了原先種植罌粟的地區,他們調研發現,農戶種植罌粟只是因為生活所迫,他們當時還沒有找到一個可以替代罌粟的高收入作物。經過評測,種桑養蠶帶來的收入是有足夠吸引力的。于是在當地人收獲最后一批罌粟后,公司有計劃地動員部分山民種植桑樹,并指導他們養蠶直至取得比種植罌粟更好的收入。在實實在在的事實面前,山民們紛紛加入到了種桑養蠶的隊伍中來。鄭山洪隨之先后拿下了膠脈、臘戌、眉謬、貴慨等地適合種桑養蠶的主要地塊,這些地區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緯度在20度到24度之間,最高溫不超過32攝氏度。現如今,這些地方漫山遍野都已經種上了綠油油的桑樹。這種將種桑與養蠶結合的替代種植模式,不僅改變了當地人種植罌粟的習慣,也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還獲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和贊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僅僅三年時間,我們就已經讓2000多戶山民改變了種植罌粟的營生方式,有些還依托種桑養蠶自掏腰包蓋起了自己的房子。”鄭山洪飽含深情地說:“我們走出國門進行投資,除了帶去技術與資本,還應站在當地人的立場上換位思考,發動更多的緬甸山民開展替代種植,徹底推倒“毒窩”,就要讓他們在種桑養蠶中實實在在賺到錢,讓他們過上一天比一天好的幸福日子,這樣才會得到他們的認可和支持,我們才能為“一帶一路”建設,為國家形象、睦鄰友好關系起到正面的宣傳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境,在德宏抽絲剝繭助力奔小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聽聞鄭山洪正在幫助緬甸農民種桑養蠶脫貧致富的故事,相鄰的云南省德宏州隴川縣有關領導迅速趕來緬甸考察。緬甸山區能開展的產業,北、西、南三面都與緬甸接壤的德宏,怎么就不能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時,鄭山洪基本完成了在緬甸的桑蠶布局,正需要建設繅絲廠、科研中心以延長其產業鏈;而德宏州尚有兩萬多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亟待引入產業造血、脫貧致富。于是雙方一拍即合。</p> <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由鄭山洪擔任董事長的德宏正信正式在隴川縣注冊開戶,注冊資金1.496億元。2017年3月,鄭山洪和部分技術團隊,把辦公地點搬到了隴川工業園。為確保桑蠶產業的順利發展,公司充分吸取東部和桑蠶主產區的經驗和做法,結合緬北的成功實踐,根據隴川縣及周邊地區的實際,采取‘公司+專業化小蠶共育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把小蠶共育基地建到鄉鎮、村,進駐技術指導員對農戶種桑養蠶生產各個環節進行全程技術跟蹤服務。鄭山洪在黑板上邊寫邊給我們演示介紹具體的做法,他們公司承擔桑蠶產業鏈中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環節,將難度最小、風險最低的環節交由農戶負責,推行1—3齡小蠶由基地飼養,4—5齡小蠶配送到農戶飼養。在養殖過程中大力推廣多批次、壓差式飼養模式,養殖戶15—20天可交繭收款,每年可養蠶15—20批次。鄭山洪說:“這種模式,農戶投入小,見效快,在農業生產上實現了工廠化連續運作,既保證了公司對優質原料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農戶的利益,讓農戶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小蠶飼養中的風險,跟著公司實現輕松養蠶,脫貧致富奔小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隴川縣隴把鎮曼崩村和緬甸的肯定寨、無噶寨一河之隔。全村52戶201人,卻有建檔立卡戶21戶71人,是中緬邊境一個景頗族聚居的貧困村寨,遠近聞名。董跑約是曼崩村率先養蠶致富的帶頭人。“剛開始種桑養蠶,難免心里沒底。鎮里安排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我們,公司還保價收購,這才吃下定心丸。”每天黎明,夫妻倆就摸黑背上竹簍,漫山遍野采桑葉。“一天跑四趟,太陽落山才回家,吃飯都顧不上”。堅持了一年多,董跑約掌握了一整套養蠶技術,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變成了技術過硬的“土專家”。如今,董跑約家一年有六七萬元的收入,不僅還清了兩個孩子讀書欠下的外債,還花費20余萬元蓋起了200平方米的兩層木樓,全家過上了吃穿不愁的好生活。靠種桑養蠶就順利脫貧,像董跑約這樣的例子在隴川還有許許多多。正是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董跑約這樣的典型示范引領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到種桑養蠶中來,鄭山洪的蠶桑種養基地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已遍及全德宏州,規模達到近30萬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章鳳特色工業園區德宏正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廠房內的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忙碌著,一個個雪白的蠶繭經過數道工序化身出口標準的白廠絲。鄭山洪陪同我們逐一參觀了生產加工車間和產品展示室,據他介紹,公司自2014年落戶隴川后,以蠶繭原料生產、深加工及廠絲為主營業務,目前已上24條自動繅絲機,可年產900噸白廠絲,2萬床(張)蠶絲被,新增就業崗位800個,實現年產值3.4億元,帶動周邊農戶增收3億元,已初步形成了從種桑養蠶、紡織加工到成衣制作的全產業鏈布局,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及歐美市場,供不應求。成為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繭絲綢企業。</p> <p class="ql-block">經過整整10年的艱苦努力,鄭山洪在緬甸北部地區和云南省德宏州大力發展蠶桑產業,抽絲剝繭織錦繡,帶動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為中緬邊陲“一帶一路”建設和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共同富裕奉獻出了一份絢麗耀眼的業績。其公司先后榮獲云南省民營小巨人企業、云南省百戶優強民營企業、全國繭絲綢行業創新企業、云南省和德宏州科技型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州級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榮譽稱號。鄭山洪個人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稱號、 中國絲綢協會“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第五屆云南“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部分圖片系德宏正信股份有限公司提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扎赉特旗|
榆林市|
天峻县|
宁南县|
沈丘县|
中江县|
巧家县|
富源县|
威远县|
灵丘县|
松潘县|
衡东县|
延寿县|
平罗县|
富顺县|
濉溪县|
灵宝市|
营山县|
邵阳市|
自治县|
柳林县|
湾仔区|
鹤壁市|
清远市|
淮北市|
湘西|
句容市|
沙田区|
平阳县|
宁德市|
故城县|
方山县|
启东市|
蒲江县|
德令哈市|
大英县|
河西区|
察隅县|
鄂托克前旗|
桂东县|